导航:首页 > 住宅开发 > 藏族住宅是藏族民居吗

藏族住宅是藏族民居吗

发布时间:2021-02-13 07:50:51

A. 藏族民居有什么特色

藏民居种类主要有碉房、帐房两大类。

碉房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藏族人民居住建筑形式。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在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而成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藏族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 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藏族民居在处理住宅的外形上是很成功的。因为简单的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很难避免立面的单调,而木质的出挑却以轻巧与灵活和大面积厚宽沉重的石墙形成对比,既给人以沉重的感觉又使外形变化趋向于丰富。这种做法不仅着眼于功能问题而且兼顾了艺术效果,自成格调。

帐房
那曲、阿里等牧区群众主要居住形式。帐房的平面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2米左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四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正脊留有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供采光和通风。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或土坯垒成高40~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粪。帐房内陈设简单,中间置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这种帐房制作简单,拆装灵活,运输方便,是牧区群众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

西藏社会的进步,使藏民居建筑得到发展。经过长期的演变,民居建筑在适应高原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和结合民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的同时,形成了各地经济适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筑形式。拉萨民居一般为内院回廊形式,二层或三层,院内有水井,厕所设于院落的一角。城镇周围多为手工业者、工匠、农民自建的独院平房住宅。

山南地区
山南地区农村民居常利用外廊设置开敞式起居空间,许多农村居民建筑,无论是居室、厨房、贮藏、庭院的设计,还是牛棚、猪圈、厕所的布置,功能关系都较合理。有的民居巧妙地利用山坡地,把建筑下层处理成牲口圈,上层作庭院或起居场所,使人畜分置,互不干扰,改善了卫生条件。西藏东部林区村镇民居,又别具一格,如林芝地区的民居,多独院式,由居室(兼厨房)、贮藏间、牲畜间和外廊、厕所等组成。居室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室内以炉灶为中心,周围布置床和其他家具。建筑层高2~2.3米。因林区多雨,屋面采用坡顶。屋顶空间常被利用作阁楼,贮存草料、杂物。建筑多采用木构架结构,墙体材料除碎石、片石、卵石之外,木板、竹篱、柳条篱亦多见。屋里密铺木瓦,上面压以石块稳定。这些地区的民居,充分体现出就地取材的特点。

阿里地区
阿里地区的民居地处河谷平川地带,多独立式村宅,土木结构,以二层居多。二层多作夏居,底层作冬居。靠山崖旁也有窑洞和房窑结合的民居。窑洞平面有方、圆、长方形等形状,以4米×4米方形窑洞为多。窑洞高2~2.2米,平顶拱。窑洞民居是西藏高原上比较少见的一种民居类型。此外,林芝地区民居还有干栏式建筑等。

草原农区
四川藏族人的住宅,由于自然条件不一,各地区的建筑形式也因之而有所差异。草原农区房屋,先用泥土建砌成壁,然后用木板间隔成若干房间。屋的最下层一般是饲养牲口和堆集草料、牛粪等物。住、睡、炊饭,放置家俱等都集中在第二层,中间没有火塘,火塘上经常放着铜锅,烧开水或熬条,旁边一般都有一个铜制火盆,随时擦得很亮,火盆边缘放置茶碗,夏天当茶几用,冬天用以烤火,人们席地围火而坐,喝茶、进餐或闲谈。室内没有椅凳,也没有高桌。房屋的第三层则多为经堂,室中整齐清 ,有贵客光临,在这里招待,表示尊敬,但一般贫苦人家,多半只有两层,很少设有经堂。屋顶用泥土铺平 秋收时在这里打晒青棵。房屋周围习惯上还筑有一道高约三公尺的围墙,使牲畜不能随意跑出,并防止被盗。

牧区居住
牧区的家庭设备更为周到,一般人家都居住在适应于游牧生活的牛毛帐篷里。帐篷大小不一,有二十四幅,三十二幅,也有四十八幅的,每幅约一尺馀宽,呈长方形,帐脊中央高五尺许,两边倾斜及地,用牛毛绳累系於地下木桩,帐篷入口处贴有经文,或布上印有经义的“嘛呢旗",插於门前。帐篷内同样设有灶炉,灶炉是男、女座位的分界线,入口左方为女席,右方为男席,睡卧没有固定铺位,男睡男方,女睡女方,形式上男、女不能相互叁错或混淆铺位和座位。
农历十月草原开始封冻,牧民结束游牧生活,返回定居的冬帐房──藏语称“更沙”里度过严冬。冬帐房是用木料搭成短小屋架后,四壁糊上牛粪,屋顶用泥土填平,使不透风,矮小狭窄,形如窑洞,因制造简陋,每年都须修补。个别土官如墨 、安曲士官等的住房与群众不同,为一间小木头房,有地板、木门、布窗、黄铜火盆,伊如经堂,技着喇嘛教神像和政府所赠画报,枪架上经常有十几支枪,不通风,很温暖,夏天帐房也较平民的大六、七倍。
在关内即黄关以东的整个农业区,住房也分两层或三层,下层四壁用石块砌成,上层用木板,其层次分配与草原农区相同。屋的四角多用柴块树立或平堆成 笆,以作围墙。屋内用木板间隔成若干房间,一般没有床铺设备。房顶盖木板,不用针,只是将较厚的石块压上,以免被风吹落,其屋顶大部起脊,部分与草原平顶房相同。
南坪房屋矮小,均用木料建成,无围墙,一层或两层。两层屋的,人住第一层,第二层多用以储放粮食。住宅形式,均与该地双区无别,平武藏胞住屋,规模较大,底层空出,高约五尺,不装板,人住二层,周围多有栏杆,三层用以悬挂杂物,屋顶用木板铺盖。形式独具特色。芦花马河坝一带藏族人民以石砌碉房两层,类似附近羌族的建筑。

B. 藏族人的房子叫什么

1、碉房: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形式。从《后内汉书》的记载来容看,在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
2、帐篷:藏区牧民向以游牧为主,定居游牧,多住帐篷。篷帐分两类,一类为牛毛黑帐篷,较宽大,是用牛毛织成粗揭子制做的。帐篷内以两根木杆为住,一根木杆为梁支撑起来,外面用毛绳拉紧,再用木派于固定,中间高,四周低,中央筑锅台,以于牛羊粪为薪。进入帐篷男坐左而女坐右,以羊皮、牛皮为垫,或坐毛毡地毯。另一 为布帐篷。遮盖面较小,夏季无雨时住人 佳,锅台需筑于帐外。夏日浪山季节,在青山绿水的旷野,撒布点点白帐,缕缕炊烟,别具一番情趣。夏河县的科才尚有住蒙古包的,它体形高而圆,“穹窿为室毡为培”,温暖舒 ,御寒 于帐篷。

C. 藏族住宅的居住

居住的地复点,都选择在倚山傍制水处。头人为了显示其“尊贵”,不与牧民混居,在帐圈的最上位,水的上游,独立帐房。大头人门外还要竖立一根铜顶“麻尼杆”,土面绷着经文布伪木杆,以示炫耀。其他人则只能在帐戾杆上绷一络“麻尼布”。

D. 藏族民居多为几层建筑每层的功能大概是什么

藏族的碉房一般有三到四层,主要房间朝南或东南,平面近乎正方形,外墙做得很厚实。这里雨水相当少,因此屋顶多为平顶。住宅内的房间用途,以四层楼的住宅为能其底层养牲口和堆放饲料、杂物,二层为厨房、储藏室,三层为卧室,四层设经堂(藏人信佛教,神位的上面是不能住人或放别的东西的,所以须设在房子的顶层)。

E. 藏族住的是什么房子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扎什伦布寺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设施。最简单的也设置供案,敬奉菩萨。

F. 藏族民居分布在那里,住宅的风格是什么

藏族分布在西藏及青海、甘肃一带,他们的住宅别具一格。西藏乃是“世界屋脊”,高原气候,因此其建筑就是要适应这种气候,创造出适合人居的空间。大多数的传统藏族民居,其形式多像碉堡,所以被称为“碉房”。

G. 藏族人住的屋子叫

藏族人的来房子不叫敖包,敖包是源蒙古族的。实际上藏族的房屋已经趋于现代化,和现在的楼房没有什么区别了,只有在青海玉树、果洛等偏僻落后的牧区才会看见传统的藏族民居。藏族民居的特点是:多用石头砌成,整体看是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周围插着经幡,颜色多是灰色和暗红色搭配。建筑界称其为“塔楼”

H. 藏族民居是什么形式

藏族民抄居,其形式多像碉堡,所以被称为“碉房”。藏族的碉房一般有三到四层,主要房间朝南或东南,平面近乎正方形,外墙做得很厚实。这里雨水相当少,因此屋顶多为平顶。住宅内的房间用途,以四层楼的住宅为其底层,能养牲口和堆放饲料、杂物,二层为厨房、储藏室,三层为卧室,四层设经堂(藏人信佛教,神位的上面是不能住人或放别的东西的,所以须设在房子的顶层)。屋内有小天井贯通楼层,可用来采光、通风。底层一般不设窗,只开一些通气孔,二层的窗一般也比较小,三层以上的窗子略大。

I. 藏族文化浅谈:藏族住的房子叫什么

有个误区,人都说藏族游牧人住的房子叫敖包,实际上敖包是蒙古族的。内藏族的房屋已经趋于容现代化,和现在的楼房没有什么区别了,只有在青海玉树、果洛等偏僻落后的牧区才会看见传统的藏族民居。藏族民居的特点是:多用石头砌成,整体看是一个长方...

J. 藏族的民居名称叫什么

藏民居种类主要有碉房、帐房两大类。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藏族人民居住建筑形式。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在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而成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藏族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 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藏族民居在处理住宅的外形上是很成功的。因为简单的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很难避免立面的单调,而木质的出挑却以轻巧与灵活和大面积厚宽沉重的石墙形成对比,既给人以沉重的感觉又使外形变化趋向于丰富。这种做法不仅着眼于功能问题而且兼顾了艺术效果,自成格调。
[帐房]那曲、阿里等牧区群众主要居住形式。帐房的平面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2米左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四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正脊留有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供采光和通风。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或土坯垒成高40~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粪。帐房内陈设简单,中间置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这种帐房制作简单,拆装灵活,运输方便,是牧区群众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

阅读全文

与藏族住宅是藏族民居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地产培训机构有哪些 浏览:243
十年期房货利率 浏览:239
天津小户型中单怎么装修 浏览:506
怎么卖个人二手房 浏览:888
房地产投资长期看什么短期看什么 浏览:168
柬埔寨期房 浏览:603
大型开发商维权 浏览:224
南通开发区新开苑房价多少 浏览:801
房产达人怎么买锤子手机版 浏览:70
沙特阿拉伯需要什么样地产地证 浏览:442
商品住宅房产证 浏览:733
农村房产证没有怎么办理 浏览:587
外滩的房价多少钱一平 浏览:639
青岛最贵房价是多少钱一平米 浏览:519
二手房比喻什么 浏览:135
楼盘派筹是什么意思 浏览:319
镇江枫苑二手房怎么买 浏览:230
衡阳市有哪些好楼盘 浏览:459
房地产模型设计费入什么科目 浏览:619
晶福园最新房价是多少 浏览: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