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勒柯布西耶的经典住宅作品有哪些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主要建筑作品:
年代不详 佛莱别墅(Villa Fallet)
1927年 国际内联盟总部设计方案
1928年 萨伏容伊别墅(Villa Savoy)
1930-1932年 巴黎瑞士学生宿舍(Pavillion Suisse A La Cite Universitaire A
Paris)
1936年 巴西里约热内卢教育卫生部大楼
1946-1957年 马赛公寓大楼(L’unite d’Habitation ,Marseille)
1950-1953年 郎香教堂(La Chapelle de Ronchamp)
50年代初 印度昌迪加尔城市规划
㈡ 日本集合住宅中代表性的建筑作品有哪些
战后50年,日本经过了战后恢复期、高速发展期,现已进入信息时代。城市得到了显著的发展,集合住宅的建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日本战后初期对集合住宅的探索
战后伊始,日本的1700万户中约有420 万户缺房,为在短期内缓解住房短缺的问题,日本政府建造了大量集合住宅。1949年提出了最初的标准设计方案,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面积只有40m2的公营住宅标准设计51C型(图1),成为这时期住宅设计的原型。1953年前后,经济稍有宽裕时,新一代建筑师们提出了nLDK型方案(图2),即以L(起居室)、D(餐厅)和K(厨房)为住宅的基本构成因素,以家族团聚的起居室为中心,布置各房间,连接n个卧室。这种类型的住宅通过标准化构件的设计和推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降低了造价,使大量生产和普及推广成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住宅紧缺问题。由于卧室面积和个数的可变,可衍生出不同的类型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很受居民的青睐,这一形式直到现在仍为日本城市住宅的主流。
1960年后,经济进入高速成长期,城市问题、住宅问题愈加严重。农村人口大举流入大城市,大城市人口急速膨胀。为此日本政府鼓励在大城市郊区集中兴建大居住区,特别是修建低价的公团住宅,以应付大量流入的人口。
1970年以后,经济的复苏和对社会住宅的积极建设,使住房危机基本得以缓解。国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居住要求的内容转为多方面,尤其关心住宅四周的居住环境质量,住宅本身的发展重点也转向居住质量的提高。住宅套型、面积标准、附属设施、环境质量、社区服务等都成为在住宅设计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1975年以后,由城市内部的居住者提出了“小规模集合住宅区的分散布置”的设计思想,与大居住区相比,以其高水准的社区服务、优雅的居住环境质量和用地上灵活的适应性等优点,而成为住宅设计的主流,大住宅区的规划逐渐在消失。
二对早期集合住宅的反省
战后初期的都市集合住宅,是大量化、经济化和快速化的住宅工业的产物,在国际式样及规划理念指导下制造出了单调、庞大、重复的都市住宅空间,大量的“包豪斯”式的板状平行布置的集合住宅充斥着城市的空间。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对这一问题有了完整、深入和全面的反省和探讨。随着经济高度增长期的结束,带来了住宅自身的巨大转变。由高层转向低层、由新区开发转向旧城改造、由单纯注重住宅面积大小转向高标准的外部环境、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最后则由量转向质并首次肯定了发展低层高密度集合住宅的方向。“樱台合院式住宅”(图3) 、“六号池” 等是其先驱之作1。同时,建筑师们积极参与公共住宅设计,更加注重人的价值观和生活形式的多样化,于是,日本的集合住宅也更加丰富多彩起来。
三多元化的集合住宅趋势
80年代以后,以青年一代为主体的建筑师在日本集合住宅设计领域里进行了大量新的尝试,出现了如东大阪吉田住宅(图4)、茨城县松代公寓等成功的集合住宅作品,还有建筑师安藤忠雄的六甲集合住宅(图5)充分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尝试引起了日本建筑舆论界的很大反响,其中一些新集合住宅的发展趋势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新作坊型
20世纪80年代,日本进入后工业时期,向高度信息化转变,快捷方便的信息使人们对集中生产方式的万能产生了怀疑。一度被分离开的“职(业)”、“(居)住”二者开始了再度的结合。日本建筑师们开始探讨集合住宅功能的复合性。一种似乎传统的前店后宅、下店上宅作坊布局的新型集合住宅应运而生。
建筑师中筋修提出了“都市本来就是居住、工作和游乐的场所”的口号,进行了题为“都住创”的都市集合住宅的系列研究。希望共同生活的人们组合起一种所谓协同组合住宅(cooperative house)。从购买土地到建造完工,一连串的辛勤劳动都是由大家共同负担,建成后人们共同生活工作在一个屋檐下,老人们互相照料,孩子们共同成长2。在这样以都市为故乡的环境下,充分体现出日本家庭社会关系的历史渊源,一种新的都市文化在逐渐形成。这种新“共同家庭”的乌托邦现象,是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怀念传统手工业家庭生产和居住方式的体现(图6)。
α room
“α room”,即nLDK+α,在原nLDK的基础上增加一个α,即住宅内功能不固定的可变空间。1990年竣工的由坂仓建筑研究所设计的东京多摩新城集合住宅中,这种增设了“α room”的住宅平面形式首次出现(图7)。根据住户各自的需求,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有的与起居室结合起来,类似太阳房,作为起居室空间的补充和延伸;有的从住户中独立出来,作书房、琴房、画室,任居住者自己确定。据调查:住户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后,都把它利用起来。有的把它当做工作房,也有的把它当做健身房,甚至有的住户把α room当成店铺营业。同是α room,功能相异、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这种α room使广场、街道以及整个集合住宅变得生动起来,成为多彩生活的体现和缩影,是集合住宅设计中尊重人性、开发个性的一种新的尝试。
多代居
出生率的锐减和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是当今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日本老龄化社会的居住问题也成为建筑师现在所要考虑的问题。
“老人之家”在日本各地普及开来,与此同时,另外一种充分体现日本以“家庭”为社会整体单元,满足家庭成员几代共居的生活习惯,让老人更积极地投入社会的多代混合型居住体也出现了。由新居千秋事务所设计的千叶县“新村”集合住宅(图8)是典型的例子。通过多户型的变化和多样、完善的娱乐体育服务设施,满足老人、中年人、青年夫妇不同年龄层次的居住需求。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愿望选择多代合居、近居或邻居的形式。这种不是把老人孤立出来而是把他们作为社会一员的方式,使老人觉得自己没有脱离家庭,使老人安全幸福地度过他们的晚年时光,享尽“天伦之乐”。这种积极的设计思路,在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社会中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中庭式
山本理显设计的熊本县营保田第一团地是在传统的围廊式中庭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中庭空间被充分利用来强调“看——被看”的关系。在这里,三栋住宅楼和社区活动中心围合成中庭空间,对于外部社会来说它几乎是个完全封闭的场所,必须通过某一户或社区活动中心才能进入中庭。每户相对封闭的卧室部分以院或桥与面向中庭的起居室部分相连接,所有住户都尽可能地面对中庭开放(图9)。
在今天人际交往逐渐淡漠的日本,这种“中庭”式集合住宅,为人们提供了便于交流的场所,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无疑会带给整个社会积极的影响。
展望21世纪,由于人口不断向大城市聚集,大城市人们的居住形态呈多样化的趋势:因信息化的发展增加了居家上班的可能性;因高速交通工具的发达扩大了远距离通勤圈;加上城郊诱人的居住环境,使选择郊外的居住者增加。另一方面随着都心(都市中心)单身者、丁克族(Dinks)、三人家庭(夫妇+1子)的数量的增加,这些人可能更加重视住宅本身的机能及其所能提供的服务,而不十分注重住宅的面积规模,因此对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的集合住宅的需求量必将增加。把高度集中化的负面因素转化为促进都心生活活力的正面因素,吸引人们在都心居住并减少“成长家庭”的外流。配合都心的再开发,都心型集合住宅必将日渐增加。在日本大都市开发低层高密度、高质量、多功能、多元化的集合住宅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㈢ 住宅建筑设计的目录
1我国住宅建设的现状
1.1住宅建设的基本形势
1.2当前最新的关于住版宅设计的相关规定、政策
1.3住权宅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
2住宅与居住文化
2.1传统居住文化
2.2和居住相关的因素
3住宅的套型设计
3.1相关概念界定
3.2套型设计的依据、原则和标准
3.3套内各功能用房的设计要点
3.4套型公共部分设计要点
4住宅的套型组合平面形式
4.1楼梯间式(单元式)
4.2点式
4.3走廊式
4.4跃层式
4.5台阶式
4.6复式
5住宅的立面设计
5.1住宅立面形式特点、设计原则
5.2住宅立面设计的方法
5.3住宅立面的风格
6住宅相关技术简述
6.1剖面设计
6.2建筑日照、通风、采光、防噪
6.3建筑节能
6.4建筑防火
6.5建筑结构
6.6住宅建筑给水和排水
6.7建筑采暖
6.8建筑电气
7居住区规划设计与居住区环境设计
7.1居住区规划设计
7.2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
主要参考文献
CAI(课件)目录
第一部分设计原理
第二部分知识要点
第三部分实例分析
第四部分政策规范
㈣ 住宅平面设计
这个要叫人上传作品的?
㈤ 朗石有哪些较好的景观设计作品有住宅景观的吗
朗石做的住宅景观设计还是不少的,比如池州 徽商江南世家、惠州 鼎峰国汇山、青岛海尔山海湾一期、二期等等都是他们公司的作品
㈥ 求自住宅房屋平面设计图
一号房是垃圾站,还有病毒,大家别上当
㈦ 有什么适合私人住宅的建筑获奖作品
私人建房?抄中国怎么会有私人建袭房,土地都是国有的。
你说的私人建房指的是农村宅基地建房吧?宅基地上可以自己建房,只要宅基地是你的。
社区房我想你是指小区类的房,那是需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并报规划局审批的,规划局事先会限定好这片土地的使用性质、可建面积、建筑高度等。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一个可以自己设计自己建设,一个是不能自己设计且要通过政府审批。
㈧ 关于住宅设计谁知道有非常非常有名的设计师或者作品吗
流水别墅大师作品:勒柯布西耶
㈨ 有哪些作品是范斯沃斯住宅设计风格
艾洛伊斯 ·里尔(Alois Riehl)住宅,柏林,(1906-1907年)
佩尔斯(Perls)住宅,柏林, (1911年)
黑尔街(Heerstraße)住宅,柏林,(1913年)
坎丕勒(Kampner)住宅(已毁),柏林,(1921年)
莫司勒(Mosler)住宅,柏林,(1924年)
沃尔夫(Wolf)住宅(已毁),古本 (1926年)
魏森霍夫区住宅展览会主持人,斯图加特,(1925-1927年)
吐根哈特住宅(Tugendhat House),捷克(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1928年-1930年)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巴塞罗那,(1928-1929年)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校园规划(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芝加哥,(1939年-1958年),其中建筑设计包括包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克朗楼(建筑与城市规划教学楼)、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化学系教学楼等
范斯沃斯住宅(Fransworth House),伊利诺伊州,(1946年-1951年)
湖滨大道860号和880公寓大楼(860 and 880 Lake Shore Drive Apartments),芝加哥,(1948年-1951年)
国家剧院(National Theatre),曼海姆,德国,(1952-1953年)
大会堂(Convention Hall),芝加哥,(1953-1954年)
西格拉姆大厦(Seagram Building),与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合作,纽约,(1954年-1958年)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New National Gallery),柏林,(1962年-1968年)
㈩ 新农村住宅设计与营造的作品目录
1
绪论
1.1
我国农村住宅建设概况
1.2
当前农村住宅建设存在的问题
1.3
农村住宅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4
影响农村住宅设计水平的因素
1.5
新农村住宅的发展趋向
2
农村、农业、农民与新农村住宅
2.1
农村、农业、农民
2.2
新农村住宅
2.3
新农村住宅的特点
2.4
新农村住宅的居住形态和建筑文化
2.5
弘扬民居的建筑文化,创造富有特色的时代农宅
2.6
更新观念,做好新农村住宅设计
2.7
新农村住宅建筑试点探析
3
新农村住宅的建筑设计
3.1
新农村住宅的设计原则
3.2
新农村住宅设计的指导思想
3.3
新农村住宅的分类
3.4
新农村住宅的功能特点
3.5
新农村住宅各功能空间的特点
3.6
新农村住宅的平面设计
3.7
新农村住宅的剖面设计
3.8
新农村住宅的立面设计
3.9
新农村住宅的门窗设计与通风
3.10
坡地住宅
3.11
新农村住宅的技术经济指标
4
新农村住宅的建筑构造
4.1
概述
4.2
地基与基础
4.3
楼板层与地面
4.4
墙体
4.5
屋面
4.5
门窗
4.7
楼栩
5
新农村住宅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
5.1
模板工程
5.2
钢筋工程
5.3
混凝土工程
6
新农村住宅的建筑装修
6.1
概述
6.2
装饰装修工程作法要求汇集
7
新农村住宅常用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
7.1
钢筋混凝土矩形檩条
7.2
冷拔低炭钢丝预应力混凝土矩形檩条
7.3
钢筋混凝土楼梯踏步板
7.4
钢筋混凝土门窗过梁
7.5
钢筋混凝土遮阳防雨门窗过板
8
新农村住宅的生态建筑材料
8.1
木质生态建筑材料
8.2
竹质生态建筑材料
8.3
秸秆石膏渣空心砌块
8.4
竹子与芦苇
9
新农村生态住宅的设计
9.1
新农村生态住宅的基本概念
9.2
新农村生态住宅的设计原则
9.3
新农村生态住宅的技术措施
9.4
新农村生态住宅设计实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