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住宅开发 > 云南保山汉唐城开发商

云南保山汉唐城开发商

发布时间:2021-02-11 19:28:15

『壹』 白族的起源故事

白族的起源具有多元的特点,最早的白族先民由洱海周边的土著昆明人、河蛮人与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融合形成,之后又融入了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汉人等多种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征战、拓土、商贸、屯垦、驻边等历史原因,白族才逐步形成当今白族之雏形。
从明朝到1956年白族民族身份得到确立的几百年内,是白族大量汉化的过程。现代白族除了大理州外,从丘北的马者龙、昆明的西山、元江因远、楚雄南华、保山的旧寨、丽江相互之间呈不连续分布的事实也反映了这一点。历史学家马耀的观点是白族是异源同流,即白族是由一个藏缅文化主心骨的族群同化了大量不同来源的人形成的民族。华夏文明、古印度文明两大文明陆续传播到洱海地区。白族先民不断学习借鉴,由此具有梵、汉特色的白族文化初步形成。先秦时期
秦以前,“西南夷”诸民族在中国西南地区杂错而居,其中“滇”分布于滇池周边,“嶲”分布于洱海北部的金沙江至澜沧江一带,“昆明”分布于洱海周边,“哀牢”分布于苍山以西至怒江一带。各种“夷”自成区域,又相互联系。
秦统一统后,修筑“五尺道”通“西南夷”地区。该道从今四川宜宾出发,经滇东北而入滇池地区,是官方修筑入滇的第一条道路,它连通了僰青衣道、僰道,为云南与中原的交通联系打下了基础。汉唐时期
汉代,汉武开边,但在洱海地区遭到了昆明蛮的阻挠。
公元前109年,西汉在此设立了叶榆、云南、比苏、嶲唐等县,属益州郡管辖。
公元67年,东汉在此设置“益州西部都尉”,管理哀牢地区和洱海区域。
公元69年,单独设置永昌郡,洱海区域分属云南、邪龙、叶榆、比苏、博南等5县。蜀汉时,诸葛亮征服南中,设庲降都督,下辖南中7郡,洱海地区设置的县并未改变,但分属云南郡和永昌郡。两晋南北朝时期,洱海地区的郡县管理时分时合,旋置旋改,但基本上因袭了两汉的县制。中原王朝开设郡县、移民实边等一系列的措施,既加强了对当地的治理,又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铁器,促进了洱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东汉时期,洱海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有了根本性提高,从中原引入了水稻种植技术和牛耕技术。
隋代,设立南宁州总管府对云南实行了短暂的统治,爨族大姓世据南中。
唐代前期,对云南地区实行羁縻统治政策,洱海地区归姚州都督府管辖,下设髳州、宗州、匡州、曾州、尹州、蒙舍州、阳瓜州、浪穹州等20多州。公元7世纪,唐朝和爨族为争夺对滇池地区的控制权,矛盾趋于激化。南诏时期
公元629年(唐贞观三年)白国势微,白王张乐进求禅位于蒙舍诏之诏主蒙细奴逻。公元737年,唐派御史严正诲协助南诏攻下石和城(今凤仪)、石桥城(今下关),占太和、袭大厘逐河蛮,之后又继续兼并各诏。738年(开元二十六年),皮罗阁在唐王朝支持下兼并五诏,进爵云南王,以西洱河(今洱海)地区为基地建立政权,以其族姓为国号,称大蒙。次年迁都太和城(今大理)。中原史称南诏,吐蕃人称之为姜域。
公元877年(唐僖宗乾符四年),南诏世隆卒,子法(隆瞬)即位,自号“大封人”。“封人”又作“封民”。“封”古音读“邦”,意义也相同。“封”、“邦”、与“僰”读音相同。“封人”就是“僰人”。南诏将洱海的十赕称为“大封民国”,也就是“大僰国”。“僰”字又作“白”字。“大封人”这个专用名称的出现,标志着洱海诸蛮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冲突与融合形成了白族。白族在泛洱海地带发展壮大,伴随南诏大理的崛起,成为西南的主导民族。这个过程中,跟白族比邻而居的其他民族也被逐渐同化,成为白族的一分子。
公元897年,清平官郑买嗣指使南诏蒙氏之近臣杨登,杀死南诏皇帝隆舜。
公元902年,隆舜之子舜化贞死后,又杀死舜化贞八个月的儿子及蒙氏亲族800余人,蒙氏南诏灭亡。郑买嗣建立大长和国,自称皇帝,909年卒,庙号圣祖,谥号圣明文武威德桓皇帝。其子郑仁旻嗣位。大理国时期
公元928年,恭惠帝郑隆亶被部下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杀死,立清平官(宰相)赵善政为王,改国号“大天兴”,一名兴源国。赵善政为悼康帝,年号尊圣。大长和国灭亡。
公元929年,杨干贞夺赵善政之位,建大义宁,改元兴圣。其弟弟杨诏指段思平有帝王之相。在疑惧下,杨干贞急欲追杀段思平。在被杨干贞追杀期间,段思平曾到秀山神祠占卜得到启示,藏匿在自己舅父爨判的部族中。会善政臣守高方和段思平关系密切,派段思平之弟段思良和军师董迦罗前来加以保护。
公元930年,杨干贞的位置被其弟杨诏所篡,杨诏得位后,改元大明。段思平向东方的黑爨三十七蛮部借兵,会于石城,以董迦罗为军师,讨伐杨干贞,所向皆克,遂进攻大理。当时杨诏等陈兵据桥,段军不能通过。当晚段思平在睡梦中得到三个梦境:“人无首;玉瓶无耳;镜破”,感到大惑不解,其军师董迦罗指段思平的梦境乃天大吉兆,因为“君乃丈夫,去首为天;玉瓶去耳为王;镜破则无对者”,因而军心大振。是日,段军找到一名浣纱妇女,指引段军适合大军渡河的地点,曰:“人从我江尾,马从三沙矣,尔国名大理。”段思平大军按照浣纱妇女的指引,渡河成功,杨诏兵败自杀,杨干贞知道兵败消息后弃城而逃,为段思平军所擒,大义宁灭亡,段思平即位,建号大理国,建元文德,仍定都都大理。历500多年。元明清时期
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蒙古灭亡。元朝在原大理国境建立了云南省。元朝任命投降的大理国末代皇帝段兴智为“大理总管”,世袭其职。终元之世,大理总管传11代。
公元1381年,明朝大军平定云南,取消了段氏在大理的世袭特权。元明清三代,白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与中原逐步形成一体。
1382年,明王朝平灭云南大理,命沐英世袭镇守云南,屯田戍兵,筑城积粮。经元、明400多年治理,白族平坝地区步入封建地主经济社会。
1840年鸦片战争后,直至1949年,不少白族子弟勇敢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护国讨袁运动中英勇献身;一批优秀儿女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共产主义战士、抗日民族英雄、云南滇西北武装暴动的党政军领导人物,等等为云南的解放立下不朽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完成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白族获得官方认可的民族身份,白民族的民族意识被官方认可和强化。1956年11月,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人民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历史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宽松的和平等的民族政策下,许多隐匿的白族人公开了自己的民族身份。在当前社会大转型的情况下,白族又面临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的困境。
白族姓氏主要有杨,段,赵,董,高,李,张,王,苏,钟,杜,施,茶,许,寸,阿,皎,徐,马,刘,陈,谷,那,寇,颜,戴,胡,金,何,罗,余,尹,郑,字,谢,洪,欧阳,龙,周,龚,黄...等等

『贰』 云南首都是哪里

昆明市名 昆明夜
昆明市(Kūnmíng Shì),简称滇,又称春城,因为一年四季气候温和。
经纬度
位于东经102°10'至103°40',北纬24°23'至26°22',市中心位于北纬25°02'11",东经102°42'31"。
地理位置
云贵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濒滇池,三面环山。
辖区
14个。昆明共辖5个区、8个县,代管安宁一市。
政府
昆明市政府位于盘龙区。市委书记仇和,市长张祖林。
面积
昆明东西最大横距140千米,南北最大纵距220千米,全市面积2147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30平方公里。
海拔
市中心海拔1891米。拱王山马鬃岭为昆明境内最高点,海拔4247.7米,金沙江与普渡河汇合处为昆明境内最低点,海拔746米。
人口
全市人口625.0万,人口密度294.76人/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320万,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6岁。
民族
昆明市人口以汉族为主,占全市常住人口的 86.52%。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 13.48%,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彝族人口最多,依次是苗族、回族,人口最少的是基诺族、独龙族和德昂族。
邮政编码
650000
电话区号
(+86)0871
汽车牌照
云A,机动车保有量1,080,000辆
国内生产总值
1605.39亿元人民币(2008年,全国337个地级行政区第53位,比上一年增长12.0% )。人均GDP 26,532元人民币。
城市标志
市花:茶花 市树:玉兰树
昆明(Kūnmíng),云南省省会,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全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建城史两千四百余年,年接待旅客2735万人次,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昆明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中部,城区距首都北京2100千米,南达中越边境250千米,西抵中缅边境395千米,西南至中老边境300千米(直线距离),是中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及国际旅游城市之一。昆明地理位置属北纬亚热带,然而境内大多数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百花盛开,气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摄氏度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素以“春城”而享誉中外。 [编辑本段]一、名称由来</B>“昆明”一词作为地名,在唐代以前很难稽考。关于“昆明”一词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昆明”最初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昆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写作“昆”、“昆弥”或“昆淋”。早期并非城市名称,而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日的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见诸记载,“昆明”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写道:“西自同师(今保山)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由此可见,“昆明”一词是古代云南一个少数民族的族称。
“昆明”作为地名出现,则是在唐代。“武德二年,于镇置昆明县,盖南接昆明之地,因此为名。”按此处置昆明县,非今之昆明,乃四川定笮镇(今盐源县境)。唐代为什么把定笮镇命名为“昆明”,记载当中已写得很清楚,系它接近昆明之故。此处昆明仍指昆明族而言,盖汉唐以前,昆明族大部定居云南西部地区。直到南诏、大理国时期,乌蛮、白蛮兴起,昆明族居住的地方,为乌蛮、白蛮据有,昆明族才东迁滇中,聚居于滇池周围。宋宝祐二年(1254年),元灭大理,在鄯阐设
“昆明千户所”,“昆明”始作为地名出现,延续至今。
“昆明”一词的含义,晋常琚解释说:“夷人大种日昆,小种日叟。”这句话可解释为人口众多的昆明族。 [编辑本段]二、行政区划</B> 昆明市行政区划图
昆明市辖盘龙区、五华区、西山区、官渡区、东川区五个市辖区和呈贡县、晋宁县、富民县、嵩明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宜良县、石林彝族自治县(原名路南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八个县,代管安宁市。(数据:2008年)
主城区
五华区,总面积397.86平方千米,总人口65.16万人,下辖11个街道办事处。生产总值459.5亿元,区人民政府驻华山街道办事处。
盘龙区,总面积345.83平方千米,总人口65.16万人,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生产总值181.7亿元,区人民政府驻拓东街道办事处。
官渡区,总面积634.96平方千米,总人口74.68万人。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生产总值363.1亿元,区人民政府驻关上街道办事处。
西山区,总面积791.14平方千米,总人口69.13万人。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生产总值191.3亿元,区人民政府驻西苑街道办事处。
呈贡县,总面积461.00平方千米,总人口16.61万人。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3个乡。生产总值54.7亿元,县人民政府驻龙城街道办事处。
安宁市,总面积1313平方千米,总人口31.75万人。下辖2个街道办事处,7个镇,生产总值115.5亿元,市人民政府驻连然街道办事处。
南部三县
宜良县,总面积1873平方千米,总人口41.84万人。下辖5个镇,4个乡,生产总值70.5亿元,县人民政府驻匡远镇。
晋宁县,总面积1236.37平方千米,总人口27.91万人。下辖3个镇,6个乡,生产总值41.7亿元,县人民政府驻昆阳镇。
石林彝族自治县,总面积1725平方千米,总人口23.89万人。下辖7个镇,1个乡,生产总值27.0亿元,县人民政府驻鹿阜镇。
北部五县
东川区,总面积1858.79平方千米,总人口31.06万人。下辖7个镇,1个乡,生产总值32.0亿元,区人民政府驻铜都镇。
嵩明县,总面积1357.29平方千米,总人口35.12万人。下辖5个镇,2个乡,生产总值32.9亿元,县人民政府驻嵩阳镇。
富民县,总面积993平方千米,总人口14.21万人。下辖2个镇,5个乡,生产总值20.6亿元,县人民政府驻永定镇。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总面积3598平方千米,总人口51.48万人。下辖6个镇,10个乡,生产总值29.9亿元,县人民政府驻仁德镇。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总面积4234.78平方千米,总人口46.19万人。下辖3个镇,13个乡,生产总值25.6亿,县人民政府驻屏山镇。 [编辑本段]三、气候特点</B>昆明四季温暖如春,全年温差较小,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19℃,最冷时月平均气温7.6℃。
年极端气温最高30.4℃,最低-7.8℃。
由于温度、湿度适宜,日照长,霜期短,所以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长青,昆明“春城”的美誉由此得来。
昆明日温差较大,一天之中有四季,一下雨就成秋天了,在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去时别忘了带件毛衣或外套。另外,昆明的雨季大多集中在5~11月,只要一下雨,气温就会降下来,这个时候前往,建议游客最好带件风衣。
附:气候数据(历年平均值)
月份 一 二三 四五 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平均气温℃8.19.913.216.6 19.019.919.819.4 17.815.411.6 8.2平均最高℃15.3 17.220.723.824.424.1 23.924.122.720.417.4 15.1平均最低℃2.23.66.410.014.3 16.616.916.2 14.6 11.87.33.1极端最高℃ 22.4 25.527.030.430.429.829.328.128.527.424.525.1极端最低℃-5.4-2.9-5.21.0 5.59.911.69.96.22.4-2.9-7.8降水量mm15.815.8 19.623.597.4180.9 202.2204.0119.279.142.411.3数据是中国气象局提供 [编辑本段]四、地理位置</B>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位于东经102度10分至103度40分,北纬24度23分至26度22分,东西最大横距140千米,南北最大纵距220千米,城区距首都北京2100千米(航空线),南达中越边境515千米,西抵中缅边境876千米,西南至中老边境906千米。昆明是云南旅游的中转站。
[2]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濒滇池,三面环山。属于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不严寒,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是极负盛名的“春城”。每年的12月到来年的3月,一群群躲避北方寒风的红嘴鸥,万里迢迢地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飞来,落栖在昆明城中的盘龙江、翠湖、滇池等水域。
昆明市域总面积约2147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330平方公里。全省26个主要民族在昆明都有居住。 [编辑本段]五、人口民族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有52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有25个。在52个少数民族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等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1995年末,少数民族人口达1355万人,居全国第二位。 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以聚居、杂居、散居三种类型并存、具有平面分布以边疆为主、垂直分布以山区为主的明显特征。主要聚居于内地坝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族、满族、白族、纳西族、蒙古族 、壮族、傣族、阿昌族、布依族、水族等10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族、瑶族、拉祜族、 佤族、景颇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等8个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的有苗族、傈僳族、藏族、 普米族、怒族、独龙族等6个民族;彝族在半山区和高山区都有分布。 [编辑本段]六、历史沿革</B>昆明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2200年的建城史,滇池地区拥有3000年的文明史。
远古
数万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就已在这一带过着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原始生活。约四千至七千年前,滇池一带已有了定居的农业民族,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狩猎、饲养畜禽等多种经营活动,并已能纺纱、织布。滇池地区和稻谷种植至今至少已约有数千年的历史。
青铜器时代
青铜器时代滇池地区各氏族部落,以叟族为主,属氐羌族语系。氐羌,是中国古代分布在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到云南北部一带的古老游牧民族。其中一部分从越西(今四川越西)渡金沙江而南进入滇池地区,与当地傣僮语系氏族“蒲”、“僚”等部落相融合,共同促进了滇池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楚王入滇
公元前三世纪(纪元前298-277年间),楚国大将庄硚率众入滇,抵滇池地区,与当地的叟族部落联盟,建立了以叟族为主的“滇国”,自称“滇王”,其故城在今晋宁县晋城镇。“庄开滇”带来了楚国和中原内地先进的文化、技术,对促进当时以滇部落为主的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汉代、三国(益州郡)
西汉王朝建立后,积极谋求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滇王被迫归降。汉王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郡,郡治与滇王驻地同在今晋城附近。郡下设县:昆明为谷昌县,昆阳为建伶县,晋宁为滇池县,安宁为连然县,富民为秦臧县,宜良为昆泽县,把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推行到了西南边疆,标志着古代云南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统治的开始。郡县制度的施行,有力地促进了滇池地区奴隶制社会的解体。汉族移民和中原内地先进技术、文化的传播,使滇池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蜀汉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仍益州郡之旧”,任用“大姓”为地方官吏,实行促进民族团结的政策。
晋朝、南北朝、隋朝(宁州)
公元271年(晋武帝泰始七年),晋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宁、云南、永昌、兴古)从益州(治成都)分划出来,设立宁州,与益州同列,为全国十九州之一。东晋以后,“方土大姓”爨氏势力逐渐强盛,成为滇中地区的统治者。公元339年(成帝咸和十四年),晋王朝封爨琛为宁州刺史,并承认其世袭地位。历经南北朝隋初的二百多年间,在中原政治动乱、民族纷争的形势下,爨氏对昆川一隅的统治,保持了“力役齐平,教化清静”的较为安定的社会局面,使滇池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到梁末隋初爨瓒、爨震时代,滇池地区已是“户口殷众,金宝富饶”、“多骏马、犀象、明珠”,成为当时西南在经济上较为繁荣和富庶的地区。
唐朝、南诏国(拓东城)
公元617年唐王朝建立,先后在云南设置了九十二州。滇池地区为九十二州的主要部分。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唐朝任命爨氏子孙爨弘达为昆州刺史,治理属县,治所仍设在益宁城。唐代中叶,蒙氏势力在洱海地区崛起,建立南诏国。公元746-747年,蒙氏皮罗阁进兵安宁,攻灭爨氏。于昆川(今昆明城区一带)置拓东城,成为南诏国的东部重镇。拓东城的开辟,为古代昆明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发展成为南诏的第二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往来广西、贵州和安南(今越南)的重要通道,在当时大西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与东南亚的国际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朝、大理国(鄯阐府、鸭池城)
公元937年,大理段氏夺取南诏政权,建立大理国,统一了云南,在拓东城的基础上设鄯阐府,为大理国八府之一。府治沿袭拓东城。段氏政权在其内部经历了较剧烈的社会变革,释奴隶,免徭役,进一步瓦解南诏的贵族统治,解放了社会生产力。鄯阐府的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繁华的市中心逐渐移至盘龙江以西(今金碧路、三市街)一带,大理国国主也经常驻节于此。段氏统治者在鄯阐营造宫室园林,兴修水利,到大理国末期,鄯阐城已发展成为滇中一座“商工颇众”的繁华城市。
元朝、明朝
公元1253年(元宪宗三年),元军攻占云南。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赛典赤主滇后,把军事统治时期所设的万户、千户、百户改为路、府、州、县,正式建立云南行中书省。置昆明县,为中庆路治地(昆明命名即始于此),并把行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昆明。自此,昆明”也正式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元朝统治时期,经过初期的军事掠夺和民族镇压之后,逐渐代之以定赋税和改善民族关系的政策,并大兴民屯,整修水利,订立租赋,免除徭役,“开云南驿路”,“驰道路之禁,通民往来”。元朝官吏在昆明地区挖海口河,疏通螂螳川,降低了滇池水位,不仅解除了昆明城市的水患,还“得壤地万余顷,皆为良田”,扩大了农田面积。并修金汁河、松花坝,引盘龙江水灌溉滇池东岸农田;还从内地引进养蚕技术,发展丝织业,使农民和手工业者“收利十倍于旧”,使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在元朝中期有了新的发展。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明朝进军云南后,改元代“路”一级行政区划为府,仿内地建制,设置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
清和民国
到了清朝后期,自鸦片战争,特别是1885年(光绪十一年)中法战争以后,法、英等帝国主义势力迅速侵入云南。1905年(光绪三十年),清朝把昆明辟为商埠。1910年(宣统二年),滇越铁路修通昆明。进一步加强了昆明作为全省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地位和交通枢纽地位。1884年(光绪十年)创立的云南机器局,成为昆明近代工业的开端。之后,造币厂、制革厂、官印局、电报局、邮政局等官办企业也应时而生。1900年(光绪廿六年),昆明开始出现商办企业。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滇池出现小火轮,市内也开办有“人力车公司”。到1911年(宣统三年),全市已有火柴、面粉、玻璃、香烟、五金、制茶、皮货加工、西药加工、火腿罐头等十多种行业,最多的为火柴业,已有厂商四家。此外,还有四十三处煤、铅、铜、铁、碗花(钴)等矿产的小规模开采。1937年抗日军兴,外地的工厂、学校内迁,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人材流入昆明,促进了昆明经济的短暂繁荣。国民党中央和云南地方的官僚资本纷纷在昆明设置和开办工厂企业,如中央机器厂、炼铜厂、电工厂、发电厂、53兵工厂、电力制钢厂、纺纱厂、烟厂等相继建立。
1949年12月9日,云南和平解放。

『叁』 中牟汉唐城商业街是那个公司开发的

清华誉,中城投置业,他们都是一伙的,披着羊皮的狼

『肆』 汉唐中外交往的浅谈汉唐对外交往的不同及原因

公元前2-1世纪的西汉帝国与公元7-8世纪的大唐帝国是当时雄居世界东方的封建大帝国。这两大帝国稳定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先进的文化,发达的对外交通,开明的对外开放,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扩大了两大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本文在此粗浅地比较汉唐帝国对外交往的不同并探究其原因,愿与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同行们共同切磋。
江西会昌一中 曾宪环 1、交往路途方式的不同
西汉的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兼行海路,唐朝的对外交往是海陆并举,安史之乱后,偏重海路。
汉武帝时,西汉对外交往的陆路通道有四条:一条是自蓟(今北京城西南)出发,东北经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抵达朝鲜半岛(乐浪道)。一条是自长安出发,西经河西走廊、新疆,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乃至地中海东岸各国和南欧、北非等地(此道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又称河西道)。一条是自永昌郡(今云南保山县)出发,沿今滇缅公路,抵缅甸、印度(永昌道)。一条是自南海(今广州)出发,经苍梧(今广西梧州)、郁林(今广西桂平),达于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均在今越南北部)等地。西汉的海外通道有二条:一条向东,自齐(今山东北部)东渡渤海,可达朝鲜半岛,再绕朝鲜半岛向东,可达日本。一条向南,自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沿今印度支那半岛近海南行,可达半岛南部及马来半岛各国;又经马六甲海峡,西渡印度洋,可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① [此道又称“海上丝绸之路”,须说明的是,西汉的“海上丝绸之路”并非全线直通,中国商船大致在马来半岛停泊,商使一般上陆转船再航孟加拉弯、印度]。
唐朝对外交往的通道有七条:五条陆道,二条海道。陆道有从营州(今河北昌黎)入安东道(去朝鲜)。自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通大同、云中道(去蒙古)。自中受降城(今内蒙包头市附近)入回鹘道。自安西入西域道(去中亚)。自交州(今越南河内)通天竺道(经缅甸入印度)。海道则由登州(今山东蓬莱)渡海至高丽和日本。自广州、经越南、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等至印度、斯里兰卡,再西至阿拉伯诸国(此即为著名的广州通海夷道)。
2、中外交往内容不同
西汉对外交往以商品交流为主,使节往来、技术交流不频繁,有了初步的宗教、艺术交流。西汉出口商品是丝(绸)漆(器)并重,经丝为主,进口则是象牙、犀角、珠宝、琉璃、奇珍异兽等奢侈品。与西汉有使节往来的多为朝鲜、日本近邻等。技术交流局限于西汉的内属国(如朝鲜、越南)及中亚一些国家(如安息)。宗教方面则是印度的佛教从贵霜国传入内地,但并非广泛流行民间,仅有一些统治阶层信奉。艺术方面是中亚的箜篌、琵琶、胡角、胡笛等乐器和乐曲、舞蹈传入西汉。
唐朝对外交往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且中外交往的规模、频度惊人。使节往来方面:从公元630年至公元894年的260多年间,日本先后派出遣唐使节达19次,平均每次人数约400余人;从公元651年至公元798年的148年间,大食派遣的访华和对华贸易政府使团达37批。派遣留学生方面:新罗留学生是外国留学生中人数最多的,仅在公元840年的一年里,从唐朝回国的留学生即达150名。商品交流方面:唐朝出口的是丝绸、瓷器,尤以丝绸为最大宗。中外贸易额急剧上升,如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到广州贸易的蕃船,竟达4000余艘。技术交流方面:新罗从唐引进雕版印刷术、制陶、制铜技术;唐从天竺学习熬糖(蔗糖)法,天竺从唐学取造纸术;唐的造纸、丝织技术传入大食。宗教往来方面:伊斯兰教、袄教、摩尼教、景教等在唐朝得到传播;新罗从唐传入佛教;佛教的六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成实宗、俱舍宗)先后由唐传入日本;唐朝的著名高僧玄奘、鉴真、义净等先后出国学习、传播佛教。艺术交流方面:唐朝的十部国乐中就有高丽乐、天竺乐,印度北部的犍陀罗艺术深刻地影响了唐朝的雕刻艺术。
3、交往对等性的不同
西汉的对外交往偏重单向交流,即西汉输出的东西多,外国输入西汉的东西相对少,特别在商品交流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而唐的对外交往则是典型的双向交流,输出多,输入也多。
4、对外开放程度的不同
西汉的统治者虽积极加强与世界的联系,开辟了东西两大外交圈,但西汉的对外开放显然还处于初步阶段,西汉政府虽与世界50余国有政治或经贸等往来,但时断时续,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经商、传教、学习、做官的难见史书明确记载。
而唐朝的对外开放则达到持续、全面、成熟阶段,这可以从大量的外国人在唐朝居住、经商、传教、学习、做官得到印证。据阿拉伯史学家的记载:公元9世纪70年代,在广州的大食人、波斯人、犹太人和欧洲人等竟达12万之多。来华学习并在唐入仕的著名外国人有新罗的崔致远、日本的阿倍仲麻吕等。
5、对外交往对中国及世界产生的影响不同
西汉的对外交往虽远远超过秦朝,开辟了东西两大外交圈,但西汉的对外交往是时断时续的,西汉的外交辐射区域以周边近邻国家为主,并未遍及亚洲所有国家,西汉的外交以自我主动交往为主,往往出于政治目的,因此外部世界的文化并未真正深入西汉的文化和西汉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外部世界对西汉的了解并不充分,多停留在单纯的物质文化上,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西汉并未明显地确立世界中心国的地位。
唐朝的对外交往远远超过西汉,唐朝的对外交往是持续长久的,唐朝的外交辐射了亚洲大多数国家,周边国家与唐朝频繁的交往,使得世界较广泛地了解了唐朝,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科技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边国家,外部世界的丰富文化深刻地渗透进唐朝人的日常生活,异域多彩的文化与唐朝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先进的科技文化,唐朝以不容质疑的世界大国形象屹立于亚洲东方。 1、交往路途方式不同的原因
西汉的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是受当时客观因素制约的。从地理上讲,中国是大陆型国家,虽东濒大海,有漫长的海岸线,但古人要出没于大海的惊涛中,与海外各国进行交往,没有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是无法保障的。从造船技术上说,西汉时所造的海船,长度为7-12米,宽度一般为5-8米,长宽比例为7:5,这种海船属近洋海船,不宜在深海远航,一般来往于南海近海。从航海技术上说,西汉时的航海者仅仰赖信风,借助简单的星宿定位技术进行海上航行。由此可见,西汉时的海上航行受制于诸多客观因素,不易大规模进行海路交往,因而西汉政府偏重陆路交往。
西汉的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还与经济重心的分布密切相关。西汉时北方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丝织业中心均在北方,江南经济这时远未开发,经济发达的北方地区为西汉政府的对外交往提供了丰富的手工业品。
唐朝时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是唐海路交往日益兴起的重要原因。唐朝的造船业远比西汉时发达,南方12州如扬州、常州、越州、洪州等是著名的造船中心,所造船舶大者长达20余丈,载客600-700人,载重上万石,在南海——印度洋航线上,唐朝的船舶无疑是最大的庞然大物。唐朝的航海者凭借信风、海图、牵星过洋综合技术进行海上航行,据唐代贾耽《广州通海夷道》的记载,我们可以肯定唐朝的航海者已经掌握了高超的航海技术。安史之乱后,由于吐蕃势力强大起来,一度控制西域,阻断西北丝路的畅通,海路交往尤显重要。
唐朝时海路交往的日益兴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自东晋至唐中后期,江南经过几百年的开发,经济面貌已换新颜,富庶的江南丝织业、制瓷业的迅速崛起,为海外贸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手工业精品。
2、中外交往不同的原因
西汉中期,农耕经济得到相当发展,统治阶层的大部分物质需求在国内可得到满足,而异域的象牙、犀角、珠宝、琉璃、奇禽异兽等奢侈品,大受统治阶层垂爱,因此西汉官方贸易往往以丝绸、漆器来换取异域的殊物。西汉出口的商品为丝绸、漆器,是依托国内先进的丝绸业、漆器业来支撑的。西汉时主要的手工业为丝织业、漆器业和冶铁业,当时西汉的丝织技术、漆器制作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丝绸、漆器的产量也有了增长,精美的丝绸、漆器在国内主要为统治阶层享用,对外则作为主要的出口商品。西汉的冶铁业因受到采矿、冶炼技术的限制,铁的产量有限,铁器以满足国内农业生产为主。出于对国家安全和技术垄断的考虑,西汉政府对养蚕缫丝技术、铁器出口等进行限制,只有内属国及丝路上中亚的一些国家能与西汉进行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交流。西汉的周边众多国家,由于国家大小不一,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与西汉相比有一定差距,少有能与西汉平起平坐的国家,因而西汉与周边国家使节往来,文化交流不可能频繁。
唐朝由于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强大和科技文化的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众多的国家争相与唐朝建立外交联系,派使者、留学生等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传播唐朝的文化。唐朝时主要的手工业为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冶铁业等,其中丝织业比西汉有了更大发展,丝织业遍布南北,且织染技术不断创新,产量倍增,唐朝的丝织品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纺织品,在海外市场倍受青睐。唐朝时制瓷业迅速崛起,形成青白分类的越窑和邢窑两大系统,此外江西的昌南镇和四川地区也出现资器生产基地。依托国内先进、普及性广的丝织业、制瓷业的支撑,唐朝不断的对外输出丝绸、青瓷。在对外的技术、文化交流中,唐朝的众多统治者凭借强者的自信,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对待世界各国,对自身拥有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并非狭隘的据为己有,而是大度的、合理的互通有无、互惠互利,对别国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则积极吸收,丰富自身的经济、文化内容。
3、交往对等性不同的原因
西汉时统治者加强对外交往,西汉与世界大小50余国建立了政治或经济等联系,这似乎是“伟大”的成就,但这种“伟大”成就是建立在“恩赐”贸易基础上的,是儒家思想支配下大国思想的外在表现,西汉统治者试图以经济上的“恩赐”来笼络、怀柔各国,从而树立大国形象,在对外交往中较多地表现为西汉主动交往,甚至是一厢情愿式的交往。
唐朝时,唐朝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差距日渐缩小,各国各拥有长处和优势,在此情况下,唐朝与周边国家的交往能够在大致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而且唐朝统治者更注重现实,在对外交往中力求互惠互利,而非一味大方的“恩赐”。
4、对外开放程度不同的原因
西汉时对外开放处于初步阶段,是由历史客观原因决定的,主要是受当时经济、文化、科技等原因的制约。而唐全面的对外开放,是主客观原因综合的因果,唐朝国力雄厚,政治稳定,唐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敞开国门,接纳世界各国的强者自信,则有力地推动了对外开放。
5、对外交往对中国及世界产生影响不同的原因
由于西汉实行自我主动式的对外交往且偏重单向交流,输出的东西多,输入的商品多以奢侈品为主,中外之间的技术、文化交流不频繁,因而外部世界的文化对西汉文化和西汉人日常生活影响的程度不很深,西汉政府通过东西两大外交圈进行的外交活动受到诸多限制,中外之间的交往和了解并不充分,加上西汉的经济处于发展阶段,对外输出的手工业品和文化产品有限,因而对世界并未产生震撼性的强烈影响。
唐朝时,众多统治者持续地奉行开明的对外交开放政策,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唐朝都平等相待。所以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日益增多,中外交往的内容不断丰富发展,中外之间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往,外部世界的文化深刻地渗入唐朝文化和唐朝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唐朝凭借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整体的先进和强大,不容质疑地成为世界仰慕的中心,唐朝的声威远播海外。
以上所述,仅为本人在《中国古代史》(试验本)教学实践中探索的总结,限于自身水平及阅读资料有限,在此仅粗浅地谈谈,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同行们指正。
注释:
①《汉书·地理志》载
②《新唐书·地理志》载
参考书目:
1、《简明中国古代史》(第二版)张玉玺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9月出版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沈光耀[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5年6月出版
唐:与日本,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遣唐使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日本的“平假名”、“片假名”即根据汉字创制。唐鉴真六渡日本,将大量的佛教经典、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及医药书籍等传入日本。
与波斯,波斯商人把珠宝、香料、药材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等也大量输往波斯。
元:与东南亚,有密切的经济文化来往。
参考资料:《简明中国古代史》

『伍』 千年髳州府,一座汉唐城。这里的汉唐是什么意思

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条河流叫长江,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衣裳——名叫霓裳!这句

阅读全文

与云南保山汉唐城开发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地产培训机构有哪些 浏览:243
十年期房货利率 浏览:239
天津小户型中单怎么装修 浏览:506
怎么卖个人二手房 浏览:888
房地产投资长期看什么短期看什么 浏览:168
柬埔寨期房 浏览:603
大型开发商维权 浏览:224
南通开发区新开苑房价多少 浏览:801
房产达人怎么买锤子手机版 浏览:70
沙特阿拉伯需要什么样地产地证 浏览:442
商品住宅房产证 浏览:733
农村房产证没有怎么办理 浏览:587
外滩的房价多少钱一平 浏览:639
青岛最贵房价是多少钱一平米 浏览:519
二手房比喻什么 浏览:135
楼盘派筹是什么意思 浏览:319
镇江枫苑二手房怎么买 浏览:230
衡阳市有哪些好楼盘 浏览:459
房地产模型设计费入什么科目 浏览:619
晶福园最新房价是多少 浏览: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