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简介:清代官员的住宅有没有什么等级限制
清代官员的住宅有等级限制
在专制主义的封建社会不可能没有。等级秩序是很严重的。
㈡ 清代官员住宅如何区分级别
大致说来 ——
一品官给住房20间;这20间住房,特别有气派。在北京就是三进的大四合院官邸,叫做“大宅门”。正一品的职务(及加衔)——文官:大学士(常加太师、太傅、太保等衔);武官:领侍卫内大臣;从一品的职务——文官: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常加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衔);武官:将军、都统、提督。如: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1830—1904)、御史杨深秀(1849—1898)皆官居一品。
说明:清雍正九年(1731),置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制,置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官衔以保和、文华、武英三殿及体仁、文渊、东阁三阁为称(通称三殿、三阁),其中保和殿大学士不常置,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清大学士官阶一品,为文臣最高级,名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而清初有议政处制其权力,雍正年间置军机处后,其职权被取代,但军机大臣及内外官员之资望特重者仍为大学士,以示尊崇。
依照不严格的类比说法,正一品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或国务院总理;从一品(六部尚书)的级别,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或各部委党组书记一把手。
二品官给住房15间;也是三进的大四合院官邸。正二品的职务——文官: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常加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衔);武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的职务——文官: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官:副将。如:侍读学士徐致靖、陈昭、文廷式皆官居二品。
依照不严格的类比说法,正二品各省总督,相当于新中国前期“大区”书记、“军区”司令员等;各部院左、右侍郎,相当于国务院各大部的常务副部长;从二品各省巡抚,相当于省长。内阁学士相当于省部级高干。
三品官给住房12间。正三品的职务——文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官:参将。从三品的职务——文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官:游击。如:戊戌变法时的王照,特赏三品。
四品官给住房10间。正四品的职务——文官: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员;武官:都司;从四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官:城门领。如: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等四人,皆为四品;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王懿荣(1845—1900),曾任国子监祭酒,是正四品文官。
五品官给住房7间。正五品的职务——文官: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官:守备;从五品的职务——文官: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官:守御所千总。如王国维曾为五品侍读。
依照不严格的类比说法,以上三、四、五品官,相当于司局级高干。
六品官给住房5间。正六品的职务——文官: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官:门千总、营千总;从六品的职务——文官: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官:卫千总。如康有为、梁启超曾为六品主事。
七品官给住房4间。正七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官:把总;从七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官:盛京游牧副尉。
依照不严格的类比说法,以上六、七品官,相当于处级中层干部。
八品官给住房3间,就是一般的小四合院。正八品的职务——文官: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官:外委千总;从八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典簿、府训导、州训导、县训导;武官:委署骁骑尉。
九品官也给住房3间,也是一般的小四合院。正九品的职务——文官: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簿;武官:外委把总;从九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待诏、刑部寺狱、州吏目、巡检;武官:额外外委。
依照不严格的类比说法,以上八、九品官,相当于科级干部。
㈢ 古代官员的府邸都是什么规格的
中国古代按建筑所有者的社会地位规定建筑的规模和形制。这种制度至迟在周代已经出现,直至清末,延续了2000余年,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从汉代以来,朝廷都颁布法令作出规定,如唐代的《营缮令》。
历代的规定大致如下:
1、周代 据先秦史料,周代王侯都城的大小、高度都有等级差别;堂的高度和面积,门的重数,宗庙的室数都逐级递降。只有天子、诸侯宫室的外门可建成城门状,天子宫室门外建一对阙,诸侯宫室门内可建一单阙;天子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外,诸侯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内;大夫、士只能用帘帷,不能建影壁。天子的宫室、宗庙可建重檐庑殿顶,柱用红色,斗、瓜柱上加彩画;诸侯、大夫、士只能建两坡屋顶,柱分别涂黑、青、黄色。椽子加工精度也有等级差别。
2、汉代 汉代除宫殿有阙外,重要官署和官吏墓前也可建阙:皇帝用三重子母阙,诸侯用两重,一般官吏用单阙。皇帝宫殿前后殿相重,门前后相对,地面涂赤色,窗用青琐文;宫殿、陵墓可以四面开门。其他王公贵族的宅、墓只能两面开门。列侯和三公的大门允许宽三间,有内外门塾。
3、唐代 据不完全的唐《营缮令》资料,唐制仅宫殿可建有鸱尾的庑殿顶,用重藻井;五品以上官吏住宅正堂宽度不得超过五间,进深不得超过九架,可做成工字厅,建歇山顶,用悬鱼、惹草等装饰;六品以下官吏至平民的住宅正堂只能宽三间,深四至五架,只可用悬山屋顶,不准加装饰。从其他史料得知唐代城门也有等级差别:都城每个城门开三个门洞,大州正门开两个门洞,县城开一个门洞;城中道路宽度也分级别。
4、宋代 宋代营缮制度限制更严。除庑殿顶外,歇山顶也为宫殿、寺庙专用,官民住宅只能用悬山顶。木构架类型中,殿堂构架限用于宫殿、祠庙;衙署、官民住宅只能用厅堂构架。城市、衙署也有等级差别,国家特建祠庙也有定制,与一般有别。
5、明代 明代建国之初,对亲王以下各级封爵和官民的第宅的规模、形制、装饰特点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并颁布禁令。公、侯至亲王正堂为七至十一间(后改为七间)、五品旦范测既爻焕诧唯超沥官以上的为五至七间,六品官以下至平民的为三间,进深也有限制。宫殿可用黄琉璃瓦,亲王府许用绿琉璃瓦。对油饰彩画和屋顶瓦兽也有等级规定。地方官署建筑也有等级差别,违者勒令改建。
6、清代 清代与明代的建筑等级制度大致相同:亲王府门五间,殿七间;郡王至镇国公府都是门三间,堂五间,但在门和堂的重数上有差别。
㈣ 清朝一品官员府邸一般是几进的院落,有规定吗
刚看到一篇文章讲述“封建社会官员住房制度”,所谓:“将军租房,丞相买屋。”实际上那说的是唐宋时期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到了清代,官员住房实际上采取近似于“福利分房”的制度,原则上依照级别分配房屋。本文简单介绍清代官员的住房标准。
清代专制皇权之下,在中央朝廷任职官员的称为“朝官”,在国都顺天府京师(北京)任职的称为“京官”,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俸禄。在各省、府、县任职的是地方官,他们的生活来源比较多,除了俸禄以外还有其他丰厚收入如养廉银等等。因此许多地方官的经济生活比朝官、京官更阔绰。
宅门中最高等级的清醇王府大门,门阔五开间,中间三间开门
而官员的住房标准,则是基本统一的,由政府按照级别分配。
清代官阶级别,沿袭明代官制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级,共18级。大致说来——
一品官给住房20间;这20间住房,特别有气派。在北京就是三进的大四合院官邸,叫做“大宅门”。正一品的职务(及加衔)——文官:大学士(常加太师、太傅、太保等衔);武官:领侍卫内大臣;从一品的职务——文官: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常加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衔);武官:将军、都统、提督。如: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1830—1904)、御史杨深秀(1849—1898)皆官居一品。说明:清雍正九年(1731),置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制,置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官衔以保和、文华、武英三殿及体仁、文渊、东阁三阁为称(通称三殿、三阁),其中保和殿大学士不常置,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清大学士官阶一品,为文臣最高级,名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而清初有议政处制其权力,雍正年间置军机处后,其职权被取代,但军机大臣及内外官员之资望特重者仍为大学士,以示尊崇。依照不严格的类比说法,正一品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或国务院总理;从一品(六部尚书)的级别,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或各部委党组书记一把手。
二品官给住房15间;也是三进的大四合院官邸。正二品的职务——文官: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常加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衔);武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的职务——文官: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官:副将。如:侍读学士徐致靖、陈昭、文廷式皆官居二品。
依照不严格的类比说法,正二品各省总督,相当于新中国前期“大区”书记、“军区”司令员等;各部院左、右侍郎,相当于国务院各大部的常务副部长;从二品各省巡抚,相当于省长。内阁学士相当于省部级高干。
三品官给住房12间。正三品的职务——文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官:参将。从三品的职务——文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官:游击。如:戊戌变法时的王照,特赏三品。
四品官给住房10间。正四品的职务——文官: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员;武官:都司;从四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官:城门领。如: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等四人,皆为四品;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王懿荣(1845—1900),曾任国子监祭酒,是正四品文官。
五品官给住房7间。正五品的职务——文官: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官:守备;从五品的职务——文官: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官:守御所千总。如王国维曾为五品侍读。
依照不严格的类比说法,以上三、四、五品官,相当于司局级高干。
六品官给住房5间。正六品的职务——文官: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官:门千总、营千总;从六品的职务——文官: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官:卫千总。如康有为、梁启超曾为六品主事。
七品官给住房4间。正七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官:把总;从七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官:盛京游牧副尉。
依照不严格的类比说法,以上六、七品官,相当于处级中层干部。
八品官给住房3间,就是一般的小四合院。正八品的职务——文官: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官:外委千总;从八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典簿、府训导、州训导、县训导;武官:委署骁骑尉。
九品官也给住房3间,也是一般的小四合院。正九品的职务——文官: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簿;武官:外委把总;从九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待诏、刑部寺狱、州吏目、巡检;武官:额外外委。
依照不严格的类比说法,以上八、九品官,相当于科级干部。
清朝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官员的待遇有所调整。这里引录的只是一个大概的情况。
㈤ 清代的官员竟然很多都是租的房子,是房子太贵还是薪资太低呢
两者都有吧,清朝官员选择租房而不买房,一是因为自己的俸禄远远无法买得起一套大宅子,二是因为买房的需求也的确不大,租房即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而且清政府还规定官员在离职后必须在规定期限内立刻返回家乡,不得长时间停留。那也就是说官员任职期间的住处其实也就是他的暂住地,不一定什么时候人就走了,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所以买房其实也根本没有必要。
因此,清朝官员不爱买房爱租房,这也顺便带动了起了租房这个行业。清末名臣曾国藩就在北京租了一辈子房子,到最后也没有住上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或许这才是古代官员最普遍的常态吧。
㈥ 清朝时期的住宅特点
清朝住宅:
民居形式不下四十余种。概约地划分为七大类,即:庭院式民居、窑洞式民居、干阑式民居、毡房和帐房、藏族民居、维吾尔族民居及其他特殊类型民居。
四合院:
正式的四合院,一户一宅,平面格局可大可小。房屋主人可以根据土地面积的大小、家中人数的多少来建造,小到可以只有一进,大可以到三进或四进,还可以建成两个四合院宽的带跨院的。小者,房间为13间;一院或二院者,房间为25间到40间。
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墙壁高大,不开窗户,以显示其隐秘性。从制式上来说,许多王府和寺庙也是按照四合院的布局进行设计和建造的。
(6)清代官员住宅扩展阅读:
四合院的历史沿革
四合院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现。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汉代四合院建筑有了更新的发展,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四合院从选址到布局,有了一整套阴阳五行的说法。唐代四合院上承两汉,下启宋元,其格局是前窄后方。
然而,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周围为回廊链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晚唐出现具有廊庑的四合院,逐渐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后,廊院逐渐减少,到明清逐渐绝迹。
元明清时期四合院逐渐成熟。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前往大都的富商、官员建造住宅,由此开始了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后英房胡同出土的元代四合院遗址,可视为北京四合院的雏形。后经明、清完善,逐渐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筑风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北京的很多四合院沦为了大杂院,而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改造的开展,很多传统四合院被拆毁,如1998年拆除康有为的粤东新馆,2000年拆除赵紫宸故居,2004年拆除孟端胡同45号的清代果郡王府,2005年拆除曹雪芹故居,2006年拆除唐绍仪故居。与此同时,一些四合院被列入北京市和各区县级的保护院落。
㈦ 清朝不同等级的官员住所有规定吗
在清代,官员的住房标准是基本统一的,由政府按照级别分配。
清代官阶级别,沿袭明代官制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级,共18级。大致说来:一品官给住房20间;这20间住房,特别有气派。在北京就是三进的大四合院官邸,叫做“大宅门”。正一品的职务(及加衔)——文官:大学士(常加太师、太傅、太保等衔);武官:领侍卫内大臣;从一品的职务——文官: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常加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衔);武官:将军、都统、提督。如: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1830—1904)、御史杨深秀(1849—1898)皆官居一品。
正一品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或国务院总理;从一品(六部尚书)的级别,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或各部委党组书记一把手。
二品官给住房15间;也是三进的大四合院官邸。正二品的职务——文官: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常加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衔);武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的职务——文官: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官:副将。如:侍读学士徐致靖、陈昭、文廷式皆官居二品。
正二品各省总督,相当于新中国前期“大区”书记、“军区”司令员等;各部院左、右侍郎,相当于国务院各大部的常务副部长;从二品各省巡抚,相当于省长;内阁学士相当于省部级高干。
三品官给住房12间。正三品的职务——文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官:参将。从三品的职务——文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官:游击。如:戊戌变法时的王照,特赏三品。
四品官给住房10间。正四品的职务——文官: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员;武官:都司;从四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官:城门领。如: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等四人,皆为四品。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王懿荣(1845—1900),曾任国子监祭酒,是正四品文官。
五品官给住房7间。正五品的职务——文官: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官:守备;从五品的职务——文官: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官:守御所千总。如:王国维曾为五品侍读。
三、四、五品官,相当于司局级高干。
六品官给住房5间。正六品的职务——文官: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官:门千总、营千总;从六品的职务——文官: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官:卫千总。如:康有为、梁启超曾为六品主事。
七品官给住房4间。正七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官:把总;从七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官:盛京游牧副尉。
六、七品官,相当于处级中层干部。
八品官给住房3间,就是一般的小四合院。正八品的职务——文官: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官:外委千总;从八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典簿、府训导、州训导、县训导;武官:委署骁骑尉。
九品官也给住房3间,也是一般的小四合院。正九品的职务——文官: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簿;武官:外委把总;从九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待诏、刑部寺狱、州吏目、巡检;武官:额外外委。
八、九品官,相当于科级干部。
清朝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官员的待遇有所调整。这里引录的只是一个大概的情况。(据《文史博览》陈明远/文)
㈧ 清朝时期五品官员的房子是什么样的
五品是中国抄古代官袭位的一个级别,属于中级官员,一般是州级官员(例如清朝的直隶州知州就属于正五品),大约是现在的“副局级,正局级,副司级,正司级,副部级,副厅级,正厅级,副省级,副师级,正师级,副军级”之间的官。
㈨ 清代江南五品官的豪宅
答案: 解析: 导游小姐抿嘴一笑,摇摇头。她告诉大家:“那是供路过此地的流浪者遮风挡雨,歇脚过夜的。”
㈩ 清朝官员的住房标准是怎样的
清代官员的住房标准
唐宋时期存在“将军租房,丞相买屋”的说法,但到了清代,官员住房实际上采取近似于“福利分房”的制度,原则上依照级别分配房屋。本文简单介绍清代官员的住房标准。
清代专制皇权之下,在中央朝廷任职官员的称为“朝官”,在国都顺天府京师(北京)任职的称为“京官”,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俸禄。在各省、府、县任职的是地方官,他们的生活来源比较多,除了俸禄以外还有其他丰厚收入如养廉银等等。因此许多地方官的经济生活比朝官、京官更阔绰。
而官员的住房标准,则是基本统一的,由政府按照级别分配。清代官阶级别,沿袭明代官制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级,共18级。
大致说来 ——
一品官给住房20间;这20间住房,特别有气派。在北京就是三进的大四合院官邸,叫做“大宅门”。正一品的职务(及加衔)——文官:大学士(常加太师、太傅、太保等衔);武官:领侍卫内大臣;从一品的职务——文官: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常加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衔);武官:将军、都统、提督。如: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1830—1904)、御史杨深秀(1849—1898)皆官居一品。
说明:清雍正九年(1731),置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制,置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官衔以保和、文华、武英三殿及体仁、文渊、东阁三阁为称(通称三殿、三阁),其中保和殿大学士不常置,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清大学士官阶一品,为文臣最高级,名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而清初有议政处制其权力,雍正年间置军机处后,其职权被取代,但军机大臣及内外官员之资望特重者仍为大学士,以示尊崇。
依照不严格的类比说法,正一品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或国务院总理;从一品(六部尚书)的级别,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或各部委党组书记一把手。
二品官给住房15间;也是三进的大四合院官邸。正二品的职务——文官: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常加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衔);武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的职务——文官: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官:副将。如:侍读学士徐致靖、陈昭、文廷式皆官居二品。
依照不严格的类比说法,正二品各省总督,相当于新中国前期“大区”书记、“军区”司令员等;各部院左、右侍郎,相当于国务院各大部的常务副部长;从二品各省巡抚,相当于省长。内阁学士相当于省部级高干。
三品官给住房12间。正三品的职务——文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官:参将。从三品的职务——文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官:游击。如:戊戌变法时的王照,特赏三品。
四品官给住房10间。正四品的职务——文官: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员;武官:都司;从四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官:城门领。如: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等四人,皆为四品;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王懿荣(1845—1900),曾任国子监祭酒,是正四品文官。
五品官给住房7间。正五品的职务——文官: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官:守备;从五品的职务——文官: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官:守御所千总。如王国维曾为五品侍读。
依照不严格的类比说法,以上三、四、五品官,相当于司局级高干。
六品官给住房5间。正六品的职务——文官: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官:门千总、营千总;从六品的职务——文官: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官:卫千总。如康有为、梁启超曾为六品主事。
七品官给住房4间。正七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官:把总;从七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官:盛京游牧副尉。
依照不严格的类比说法,以上六、七品官,相当于处级中层干部。
八品官给住房3间,就是一般的小四合院。正八品的职务——文官: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官:外委千总;从八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典簿、府训导、州训导、县训导;武官:委署骁骑尉。
九品官也给住房3间,也是一般的小四合院。正九品的职务——文官: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簿;武官:外委把总;从九品的职务——文官:翰林院待诏、刑部寺狱、州吏目、巡检;武官:额外外委。
依照不严格的类比说法,以上八、九品官,相当于科级干部。
——希望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