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08年杭州房产现在的状况怎么样吗
近年来杭州房价上涨幅度较快,主要由于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引起。杭州是全国第一个实行土地“招拍挂”的城市,土地的不饱和供应令土地成交价格连年倍升,2003年,杭州的土地交易价格涨幅为38.1%,排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之首,高额的地价成本直接抬高了房产价格。加上“创业在杭州”一系列引进人才、购房入户等优惠措施,杭州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市场对房地产的需求非常旺盛,支撑着杭州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升。
房价的高速上涨受到严重抑制是在2005年,杭州楼市出现转折点。政府针对投机需求、过度投资、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等四个方面的不合理需求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过热的市场需求已经开始降温,投资需求已经退潮。通过一系列的市场变化,杭州楼市走向规范,走向平和理性,房价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市场基本稳定。从长远发展分析,杭州房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2005年杭州房地产交易结构优化。杭州楼市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房源在不断增加,非普通商品房日渐成为市场主流。2005年5—12月,杭州六城区(不含萧山、余杭)商品住宅成交单价在4000元/平方米以下的,占总成交量的19.6%;4000—6000元/平方米的占22.4%;6000—8000元/平方米的占25.2%。三者合计67.2%,较2005年1—4月提高了10.7个百分点。140平方米以下房源成交比例由2005年1—4月的67.6%,上升到2005年5—12月的73.1%。
2006年为房产政策消化年,政策影响显现。2006年1-5月杭州批准预售商品房面积383.22万平方米,其中批准预售商品住宅340.23万平方米;完成商品房预售面积234.27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预售196.38万平方米;二手住房成交68.1万平方米。住宅存量的积压已经对开发商的资金回笼产生影响,由于资金压力,不少开发商开始选择战略收缩,新开工面积大幅度减少。2006年1-5月杭州全市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为224.8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7%。
本报告共十八章。首先介绍了房地产的相关定义、分类及特点等,其次分析了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概况,再次分析了杭州房地产业的外部环境、杭州房地产市场的总体情况及杭州土地市场的供求状况,再次分别对杭州住宅市场、别墅市场、商业地产市场、写字楼市场、商铺地产市场、经济适用房市场、二手房市场做了具体分析,再次介绍了杭州房地产重点企业的运营情况,再次对杭州房地产市场做了营销渠道分析、投融资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最后解析并详细列明了房地产相关政策法规。您若想对杭州房地市场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杭州房地产,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一. 2004年杭州市经济运行情况:
2004年,杭州全市实现生产总值达到25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常住人口人均GDP为35113元,比上年增长13.7%,按现行汇率计算为4242美元。杭州全市实现生产总值突破2500亿元,达到25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9.1亿元,比上年增长5.1%,第二产业1332.9亿元,比上年增长16.7%,第三产业1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比例为5.5:53.0:41.5。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为35113元,按户籍人口计算为38858元,比上年增长13.7%;按现行汇率计算分别为4242美元和4695美元。
二. 2004年度杭州市房地产市场总体供应情况:
杭州全市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28.54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商品房施工面积3381.8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8.0%,竣工面积679.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2%;商品房销售面积605.1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9%,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509.4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2%。
杭州房地产市场正进入大供应时代。去年1-11月,全市批准预售的商品房面积达655.87万平方米,而2003年同期只有202.74万平方米,同比增加了2倍多;商品房住宅预售均价较之2003年同期涨了近1000元。
据统计,2004年1-11月,全市商品房住宅预售均价为5743.9元/平方米,2003年同期为4723.2元/平方米,同比增长21.6%;二手房均价为4459.5元/平方米,同比增长5.6%。
由于2002年和2003年杭州市有大批量土地推向市场,其中住宅用地就有近6000亩,因此去年全市批准预售商品房面积达655.8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521.88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223.5%和242.8%。
2004年全市商品房施工和新开工面积继续扩大,意味着今年的商品房供应量将继续放大。04年完成房地产施工面积240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882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37.0%和143.8%;新开工面积54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428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15.1%和105.8% 。
而与项目相关的余杭区2004年房地产投资大幅回落。全区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57.5亿元,增长29.2%,增幅比2003年回落103.4个百分点。占投资总量的比重为36.0%。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建筑业总产值41.6亿元,增长27.9%,建筑业增加值11.8亿元,增长2.3%。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7.5亿元。商品房施工面积672.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40.5万平方米,销售面积126.9万平方米,分别增长78.6%、54.3%、46.2%。
㈡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房地产价格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高速发展,作为国家支柱性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不成熟,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收入比过高、房价涨幅过快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不少城市出现了房价增长幅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相协调的现象。从一方面来说,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房地产价格的“催化剂”;但是,从另一方面,房地产价格增长速度过快却会增加城市的生产、生活成本,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降低城市的竞争力。
一、房价上涨的成因分析
(一)供需不平衡。房屋的供应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对房价的变动起着主导作用,但是房价的供应和需求同一般的商品相比还有其特殊的地方,如每年新增房产的数量只占房地产市场总量很小的一部分,供应变化相对于其他许多商品较迟缓(从买地到销售需2-3年),因此,从短期看,房产的价格更多的取决于需求数量而不是供应数量。伴随着全国楼市回暖的大趋势,素有火炉之城的武汉在房价上涨上也表现出相当火爆的势头。而造成江城“房地产盛夏”的原因,从供需方面来看主要有两个:一是房地产开发商刻意营造“热销”氛围。他们找来各种“房托儿”,进行疯狂购买,扰乱了正常购房者的理性思考,造成需求竞争激烈的假象,从而为房价的量价齐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是购房者通胀预期强烈,消费者心理规律导致广大住房需求者追涨势头强硬。
除开2010年2月,从2009年3月起,武汉楼市销量已连续11个月过万套。进入4月,40家楼盘捱过了“两会”,在确定了政策方向后,加大了供应。供给量增大,投资方仍热情不减,而刚性需求置业者则在做最后的挣扎。抛开表面的繁荣发现,今年3月,支撑楼市销量绝大半集中在5000元/平方米左右及8000元/平方米以上的楼盘。根据亿房网研究中心的数据,3月,全市商品房销量占比中,价格在5000-6000元/平方米左右的楼盘比例为28.18%,8000元/平方米以上的为24.06%。从数据组成不难发现,是刚性置业需求在寻求平价房源,而投资型需求在中心城区搏杀。长城建设锦绣龙城、百步亭世博园等,这些地处三环线以内,价格相对较平的楼盘,受到刚性需求置业者的追捧;另—方面,福星惠誉国际城、融科天城等高价楼盘,也迎来投资客的疯抢。但也应理性地看到,由于房价虚高,随着自住型需求的急剧萎缩,其崩盘的危险,也日益膨胀。需求方加入了另一个新的购房群体———炒房团。与以往不同的是,以炒房著称的温州投资者,此次将主力转向了二三线城市。这批购房者是从上月底开始陆续进入武汉楼盘的。目前国家只对境外人士购房有限制,如一人只能买一套等,对境内炒房者能够采取的应对措施不多。炒房团的加入,不论是给普通自住房性购房者,还是住房投资者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使原本就激烈的需求竞争变得更加紧张。而炒房团引起的更巨大的需求,不仅在保持房价高涨上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同时也使地产商们的资金流动性更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商品房的投资速度和供给量。一般来说,房产的需求越大,则房产的价格越高,而房产的供应越大,则房产的价格越低。从2009年以来,市场持续旺销,需求量不断加大,但供应量下降幅度较大,因此,新增供应量与需求量的差距不断被拉大。2009年,武汉商品住宅累计供应面积与成交面积的比值为1:2.11,新增需求量远远超过了新增供应量,供需矛盾更为激化。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是衡量居民购买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支撑房地产价格的重要指标。
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一直处于快速增长中,并一直处于商品销售价格和住宅销售价格之上,城镇居民收入和支出支撑着房地产价格的上升。从这一角度看,我市的房地产价格以居民收入的增长为支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房地产的有效需求相应增加,房地产的价格也随之上涨。
(三)通货膨胀因素。根据近几年国际上的部分国家和城市情况可看出,投资房地产是抵御通货膨胀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越是在物价上涨的时期,房地产越能体现其保值性,也就是说,在物价上涨的时期里,持有房产是比较理想的,正因为这样,真实的通胀率和预期的通胀率一般会对房价产生正面的影响,通胀率越高,人们对房地产的投资就越多,房价上涨的也就越快。
蓬勃发展的房产推动着我国房地产及相关行业的迅猛发展,这几年,房地产等行业连续几年以超过20%的增速运行,对房屋的需求大量增加,使得相关原材料价格稳步升高,特别是与建筑业密切相关的钢铁价格大幅上升,增加了房地产的开发成本,继而导致了住房价格的上升。
(四)政策因素。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信贷的扩张给开发商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使开发商资金紧张程度降低;另外,存贷款利率的下调,购房首付款的压力减小,使得投资投机型和自住型需求同时扩大。在供给弹性较小甚至有所减少的情况下,需求量的扩大必然就引起了房价的上涨。与此同时,由于担心国内外银行向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资金,加上国内经济形势开始好转,投资者对未来通胀的预期也越发强烈,在金融市场发展缓慢、投资渠道有限的情况下,我国富有阶层资产保值增值的首要选择即是置业买房大量购入固定资产以寻求保值。再者,中央采取了增加税收的措施,其原意本是控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而实际上却将增加的税费转移到消费者头上,使得房价不跌反而上涨;再加上,十多年前的分税制改革,使得地方事权、财权不对等,财政缺口大,政府就通过把土地高价卖给房地产来弥补财政缺口,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房价的上涨。
(五)投机因素。在房价刚刚起来,而大量的投机资金还没有进入房地产时,开发商开始自买自卖,通过假按揭来套现。开发商利用假按揭,提前收回成本,变现利润,把风险和包袱悉数丢给银行,自己进退自如,完全占据主动。由于房价估值越高,假按揭从银行套取的资金越多,开发商越倾向于提高价格。这正是房价与房屋成交量同步上升的根本原因。从2008年11月开到2009年6月,国家投放了8万多亿资金,庞大数量的投入带来了一种非常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为了规避通胀带来的经济损失,在通胀期间,但凡有点经济实力的理性人为了使自己手中的资产保值甚至增值,就会去购买能保值增值的商品。但由于我国投资渠道十分有限,投机客觉得在货币贬值的情况下,房价肯定有获利空间,导致投机客们大量涌入房地产。据武汉房地产业内人士介绍,2009年武汉就来了一批温州“炒房团”,在武昌繁华地段的几个楼盘里,一出手就是半栋楼,并以现金付款,当时以均价4000元/平方米买下,几个月后,房价就开始上涨。在房价肆长的情况下,一些自住型购房者也就恐慌了。担心房价没完没了的涨,越等下去住房成本越高。自住型购房者的这种盲从心态使得他们也进入了房地产。这样三波力量导致前期房价非理性上涨。武汉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网统计,到2010年3月底,全市商品房成交均价为6321元/平方米,汉口、武昌、汉阳三大中心城区的商品房成交均价分别为9210元/平方米、8508元/平方米、7913元/平方米。而2009年3月的“小阳春”,三大片区中,价格最高的汉口中心区成交均价只有6982元/平方米,价格涨幅惊人。
二、房价上涨产生的危害
第一,房价上涨过快使得居民购房负担过重,抑制了居民的其他消费。2009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85.02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食品支出5109.70元,增长4.7%;房地产投资增幅由一季度的0.5%,升至上半年的23.1%,再到1—11月份增幅达41%。由于预期房价将会继续大幅上升,因此许多家庭会为了积攒首付款和支付月供款,减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住房的需求明显挤出了工薪阶层的其他消费需求。在金融形势严峻的今天,这无疑削弱了我市刺激内需的政策效果,成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绊脚石之一。
第二,房价上涨过快导致社会财富向富人转移,扩大了贫富差距。居民的财富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当期收入、不动产和动产。不动产包括房屋、土地等,动产包括银行存款、家用电器、汽车、衣物、家具等,而房地产在居民的财富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中国人拥有个人住房的比例超过了80%,大部分人在房改过程中付了有限的费用之后将公房变成个人所有,还有相当比例的穷人没有自己的住房,或者说居住在比较简陋的房屋里,越富裕的家庭拥有的住宅价格越高,那么高收入家庭的资产总量将迅速增长,加大了低收入者家庭之间的差距。
第三,高房价推动下的房地产业容易形成经济泡沫,从而降低社会生产和资源配置效率,威胁金融市场的秩序。在发展中国家,资金属于稀缺资源,再加上经济泡沫的存在,房地产占用了相当大的资金,如2008年武汉市房地产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6%,从而无效或低效的使用着稀缺资源,严重扭曲了资源配置,从整体上降低了社会生产效率。
第四,房价的过快增长将影响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市化步伐是我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房价增长过快,提高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成本,从而抑制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不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第五,房价的过快上涨提高了我市城市整体的运行成本,降低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由于高昂的房价加大了自住房和商务用房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优秀人才向大城市的聚集,减少了外资的投入数量,降低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利于城市经济的长期发展。
三、缓解房价上涨的政策建议
第一,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增加住房供应,并实现其模式的多样化。武汉市政府可以通过提高住房贷款利率水平和购房首付款比例,抑制投资性购房,同时制定出引导消费者合理住房需求的政策,调整住房供需结构,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同时政府还应该鼓励住房建设多元化,无论是开发商、住房合作社还是个人,只要其住房开发与建设符合政府的城市发展规划和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应该得到允许和鼓励。
第二,逐步完善住房金融体系,促进总消费增长。居民为了能够购买合适的住房,重储蓄、轻消费成为消费率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在消费不足的环境下,充分发挥住宅价格的财富效应,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保证经济稳定增长,为使住宅价格带来的财富效应能顺利实现,必须有发达的住房二级市场,只有这样,消费者才可能比较容易地进行住房交易,顺利地实现房屋的价值,进而刺激家庭的消费支出。
第三,控制住房抵押贷款风险,防范因投机行为对宏观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房地产商可以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实现企业融资方式的多元化来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找到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㈢ 请问杭州最近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怎么样,谁比较懂,能说下吗
最近正好读到来《仲量联行自 2019上半年杭州房地产市场回顾及展望》这篇行业分析文章,目前杭州企业扩张需求增速放缓,租金小幅承压,摘取里面一部分内容供参考。
宏观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使得办公楼需求增速放缓,企业短期内扩张意愿相对谨慎。尽管上半年办公楼市场进入盘整期,但以一汽奥迪亚太销售总部落地杭州为例,市场需求方面仍不乏亮点。
杭州凭借在长三角一体化格局下的战略地位、城市创新能力及政府服务意识,从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此外,科技类企业在优质办公楼市场中的活跃度显著提升,多家互联网平台企业入驻钱江新城,成为二季度租赁需求主要驱动力之一;而人民生活品质提升使得健康医疗、教育、娱乐等产业积极扩张,成为优质办公楼市场新增的潜力市场。
仲联量行JLL旗下地产搭档是在线物业租赁平台,你可以去网站上搜索了解热门商业项目的具体情况。
㈣ 杭州各区经济状况
浙江省政府位于西湖区,杭州市政府位于下城区,这两个区应该算是发展更好一些的吧
㈤ 杭州的经济发展状况 十万火急!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符合浙江实际的发展路子。全省经济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并成为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6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3%,比全国平均增速高出4.3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6570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分别为1167亿元和567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均居全国第4位。
产业结构
目前,浙江一、二、三产业比例为8.8:51.2:40.0,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例为54∶46。产业结构以轻型工业为主,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2%。重工业中相当一部分工业也属于小型金属、机电轻工业和精细化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全省36个工业行业中24个属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数量多,占全部企业数的99.6%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基本保持在第3到第5位之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发展效益农业、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
浙江轻纺、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有较强的竞争力。纺织、服装、皮毛羽制品、文教体育用品制造、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学纤维制造和普通机械等7个行业利润占中国同行业利润的1/5以上。涌现出一批产品市场覆盖率较高、竞争力较强、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的优势企业,如娃哈哈集团公司、万向集团公司、浙江纳爱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形成一批“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的“小型巨人”企业。
所有制结构
浙江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991家,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国有资产进一步向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集中,在全省电力、通信、自来水、煤气供应等行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比重超过80%,在化学、冶金等资本密集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中比重超过50%,在电子、医药等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中超过40%。国有企业还通过产品、技术和设备的扩散,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浙江个私经济比较发达。浙江是全国最早发展乡镇企业的省份之一,全省的乡镇企业总体发展水平已跃居中国第一。近年来,非国有投资已占全社会投资的一半以上。到2002年底,共有私营企业24.73万家,实现总产值7426.74亿元。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户数等五项指标位居中国第一。全国民营企业综合实力500强中,浙江有170家,数量居中国第一;中国十大民营企业排行榜上,浙江占有一半,且有金义、金田、邦迪、飞跃4家跻身前5名。全省个私企业注册商标中有222家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传化、步森、康奈、正泰、德力西等13只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区域特色经济
浙江区域特色经济发达。全省的区域性块状经济已经涉及到制造、加工、建筑、运输、养殖、纺织、工贸、服务等十几个领域,100多个工业行业和30多个农副产品加工业。据统计,浙江省区域特色经济工业总产值约占全省全部工业产值的49%。乐清低压电器、海宁皮革服装、永康五金制品、诸暨珍珠和大唐袜业、浦江水晶工艺品等在全国享有盛誉。特色工业园区等各类工业园区是促进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浙江现有县市以上工业园区820个,以特色工业园区为主的各类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累计投资已达550亿元,约有1万家企业进驻。
专业市场
浙江专业市场繁荣。商品交易市场数量多、规模大、综合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商品交易范围基本覆盖生活、生产资料的所有领域,形成以消费品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特色,生产资料市场为后续,其他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商品交易网络。2002年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193个。全年商品市场成交额4997亿元,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达457个,超十亿元市场77个,超百亿元市场6个,被誉为中国“市场大省”。市场成交额、超亿元市场数、单个市场成交额3项指标连续多年居中国榜首。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是全国经营规模最大的专业市场。2002年义乌小商品市场成交额达229.98亿元,其中出口额105亿元,市场成交额和出口额又一次居中国各市场榜首。浙江人还在全国各地兴办了一批“浙江商城”、“温州街”和其他市场,在俄罗斯、南非、中东、南美等地也创办了一批市场。
涉外服务
浙江是中国对外开放度较高的沿海省份之一,也是投资环境较好的省份。 浙江十分重视涉外管理和涉外服务,适时修改和完善了涉外经济法规和政策,加快与世贸组织规则接轨。出台了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的若干规定和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的优惠措施,建立健全了公示制、工作日制,实行了网上审批等工作制度。进一步下放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权限,改进审批方式,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方便申报人查询和监督。给来浙的外国专家提供和办理外国专家证,为他们在浙工作、居留和出入境提供保障。海关、商检、金融、税务等部门依法行政,为投资者提供便利服务。各地普遍建立了对外合作项目库,举办大型对外招商活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企业信用查询系统开始运行。
交通邮电
以省会杭州为枢纽,沪杭(上海-杭州)、浙赣(浙江-江西)、萧甬(萧山-宁波)、宣杭(杭州- 宣城)、金温(金华-温州)等线路构成了浙江铁路运输网络。到2002年底,浙江拥有铁路营业里程1207公里,其中复线为593公里。金丽温(金华-丽水-温州)高速公路二期、杭州湾跨海大桥、温福(温州-福州)铁路和甬台温(宁波-台州-温州)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现有6条国道和66条省级公路,总里程4.5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07公里,省会杭州至陆地各地级市“四小时公路交通圈”建成。有杭州、宁波、温州、舟山、义乌、台州和衢州7个机场,开通国内、国际航线185条。年吞吐能力1450万人次的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一期已建成使用。
浙江有可建港海岸线240公里,已形成以宁波、温州、舟山、乍浦和海门5大港为主的港口群。宁波港是一个综合性的亿吨级大港,拥有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5座,其中有第五代、第六代国际集装箱码头及20万吨级(可兼靠30万吨船舶)矿石码头、25万吨级原油码头和8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有集装箱航线73条,已形成除澳洲外的全球海运覆盖体系。2002年,宁波港完成吞吐量15398万吨,继续保持大陆沿海第二;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85.9万吨TEU,同比增长53.3%,增幅4年列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港口第1位。
浙江已基本建成包括航空、铁路、公路等多种运输手段综合利用的快速邮运网,设立了杭州、宁波、温州、金华4个航空通运局以及杭州国际邮件交换站。2002年底,全省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880万门,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达36.2万路端 ,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888万户。县以上城市全部开通移动电话。数据通信、声讯信息服务、电话智能业务等信息化应用在全国领先。公众数据通信和会议电视电话覆盖率居中国各省(市、区)首位。
开发区
浙江省共建有8个国家级开发区,5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累计基础设施投入549.8亿元,已开发面积491.5平方公里;开发区已成为中外客商投资的热土。2002年各类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8.3亿美元,占全省总数的58%。区内产业结构日趋合理,除制造业等工业项目外,农业、交通、运输、邮电业等一、三产业项目大幅度增加。
国际经贸往来
浙江省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截至2002年底,浙江与世界上21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的经济贸易关系。浙江积极实施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出口市场、出口产品多元化和贸易方式多元化。已初步形成外贸专业公司、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的格局。2002年,全省进出口额达42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到2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出口商品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机电产品成为浙江第一大类出口产品。
浙江坚持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并重,利用外资上了一个新台阶。2002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364家,合同利用外资67.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1.6亿美元。其中嘉兴、湖州、杭州、宁波四市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省总数的77%、59%。利用外资结构逐步优化,大项目的数量、规模和高新技术比重有所增加。截至2002年底,全省累计共批外商投资企业24013家,总投资654.7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362.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8.7亿美元。全球500强企业已有54家在浙江投资了115个项目。
浙江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加工工业的优势,推动制造业到境外投资,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推动商品专业市场到境外设立分市场,开展跨国营销。2002年全省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26个,中方投资额513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7%和53%。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10.5亿美元,同比增长56.7%,在中国排名第3位。到2002年底,浙江已在10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企业1081家。
㈥ 以当前房地产利好前景,从政治,市场,经济角度分析当前房地产的状况求大神详细解答!
当前有库存来。就是在一线城市会有继源续盖楼房。二三线几乎不可能。一线城市谁都想去。哄抬物价。当然和楼市政策有关系。消化库存需要时间。这个不一定多长。当然经济繁荣。也会加快消库存。现在经济下滑。几乎不可能快速消掉。当经济繁荣了。可能房价也高了。因为有人用钱投机。现在去二三线买房还是比较好。一线适合投机。
㈦ 2007年度杭州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
2007年度杭州房地产市场分析
2007年,杭州房地产市场有太多的话题值得我们关注,政策、开发商、土地、消费者……都是值得关注的对象,市场在发展中变化着,同时在这样的变化中,市场的各种元素又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散发出一个发展阶段特有的气息。
一、2007宏观调控政策一览
2007是房地产调控年。今年政策出台之密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当然,楼市“变奏曲”尚未定音。今年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也许会在明年显现出更大的威力。
1.清算土地增值税
1月24日 《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出台后,土地增值税将执行四级超率累进税率,即土地增值税要视增值率的大小,采取分段计算应纳土地增值税税额的方式,对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0%的,分别适用30%、40%、50%和60%的税率,不再全部按60%的税率计征。
从此掀开2007年房地产税费调控的大幕。按照新的计税办法,项目开发的速度越慢、土地囤积的时间越长,企业就会支付更多的税款。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开发商囤积土地。
2.央行一年内连续6次加息
自3月18日至12月20日,央行连续6次加息。从2007年12月21日起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提高到4.14%;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提高到7.47%;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
2007年以来,宏观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的势头,受食品、能源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不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央行希望通过加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
明年元旦起,新的贷款利率将会执行。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加息的影响没有太多的体现,不过加息这个事情关键是其本身的延续性,此次加息的影响很有可能会在明年更多地体现出来。就现在来看,真正会受到影响的购房者主要有以下三种,一类是首付比例偏低的人群;一类是贷款期限相对较长的人群;还有一类就是购房资金成本较高的人群。不少购房者为了减轻新利率标准下所产生的高利息负担,已经纷纷向银行提出还贷申请。
3.4月6日《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工商总局等部门,联合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发布《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依法进行审计和检查,依法打击房地产开发建设、交易、中介等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
4.打击外资炒房
6月10日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规范外商直接投资房地产业审批和监管的通知》。通知强调,外商投资内地房地产项目必须通过审批。与此同时,未来所有由地方部门审批的外资房地产公司必须上报商务部备案。
10月31日 国家发改委联合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其中指出,我国将继续限制外商投资于高档宾馆、别墅、写字楼和国际会展中心的建设、经营,外商投资土地成片开发则必须与内资企业合资、合作,并新增对外商投资房地产二级市场交易及房地产中介或经纪公司的限制。同时,将“普通住宅用地开发建设”从鼓励投资类别中删除。
5、6月27日《关于取消部分地方税行政审批项目的通知》
《通知》宣布取消《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关于土地使用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补充规定〉的通知》第四条和第六条,即取消涉及基建项目以及房地产开发商的土地使用税优惠规定。同时,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对于土地转让环节的征税管理将加强。
减少土地出让环节的优惠政策无疑将加大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成本,对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投资过热的情况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可以完善房地产的税收制度,加强监管力度。但是,本政策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土地隐形转让并使开发商将该部分费用转嫁到房价中。
6.8月13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
《意见》明确要求,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明确廉租屋制度是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主要途径。
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越来越突出。该文件首次提到把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把住房看成了重要的民生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定,这无疑将有助于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与此相关其他文件:
11月14日,财政部出台《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
11月30日,建设部等七部门发布《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
7.2007年9月12日打击囤地
中国国土资源部发布下发通知,各省市须加快处置利用闲置土地,土地闲置费用原则上按出让或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业内人士认为,面对如此高额的土地闲置费,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圈地热”有望至此降温。
8.9月27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首付提高至40%
《通知》规定,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20%;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且贷款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应随套数增加而大幅度提高,具体提高幅度由商业银行根据贷款风险管理相关原则自主确定。
此次出台房贷新政目的主要有三:降低银行房贷风险,缓解流动性过剩,保护各商业银行利益,防范金融风险;打击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保障自住性需求,平抑房价;降低房地产投资热度。首付门槛提高、利率上调,投资房地产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风险加大,对炒房者起到震慑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机性需求,短期内购房总需求有可能出现下降,从而起到打压房价的作用。
9.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物权法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有人分析物权法的颁布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住宅70年产权到期后自动续期,提高了住宅类物业的内在价值。二、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三、土地出让方式上有严格规定。四、拆迁补偿的规定维护了物权拥有者的利益,但可能会增加房地产开发的成本,延缓拆迁开发的速度。五、明晰小区公用部分的产权为规范房地产市场提供依据。六、为物业税的征收提供了法律依据。
10.10月10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39号令)
该《规定》定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规定》明确将工业用地也纳入了招拍挂的范围,并明确如土地受让方未缴清全部土地出让价款,不得向其发放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39号令从更细致的层面规范土地市场,是对土地市场政策规范的一种补充,有助于规范土地招拍挂程序;打击囤积居奇、哄抬房价的行为;抑制土地出让过程中的权利寻租行为。
11.杭州市对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加强
杭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房(预)销售管理相关事宜的通知》,对杜绝楼市囤房惜售进行了一系列规定。
1)审批房源须一次性销售
《通知》称,对房屋用途为“住宅”的商品房在申请商品房(预)销售审批时所有房源必须一次性全部上网对外公开销售。对房屋用途为“办公”、“商业”等公建用途的商品房在申请商品房(预)销售审批手续时可以按期房预售和现房销售分别申报。开发企业申报的现房销售房源在完成权属初始登记的同时转为现房公开上网对外销售。
2)期房不得办理在建工程抵押
《通知》规定,对办理商品房(预)销售审批手续后作期房预售的不得办理在建工程抵押;作为现房销售的房源,在未申请权属初始登记前可办理在建工程抵押,但在申请权属初始登记时需办理在建工程抵押注销手续;对未申报商品房(预)销售审批手续的商品房项目,不得办理在建工程抵押;对完成权属初始登记后的商品房项目不再办理现房抵押手续。
3)开发商自留房将集中清理
杭州市房管局将对2004年1月1日至今各房地产开发企业申报的自留房进行集中清理,对符合现房销售条件的均应转为现售房源对外公开销售。
此外,对列入房地产开发计划的商品房项目应全部申报办理商品房(预)销售审批手续,实行公开上网销售。对未申报商品房(预)销售审批手续的商品房项目,在申请权属初始登记之前需申报办理商品房(预)销售审批手续。
㈧ 杭州 历年住宅平均销售价格等数据图表,要写论文,找不到太全的数据,哪里能找到关于杭州房地产、房价的数
10年数据很多要下半年才有
㈨ 08年杭州住宅市场特点
1.“尾盘消化年”
在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2008年成为杭州楼市尾盘的消化年。2008年新房上市量的萎缩,而住宅市场却依旧火爆,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场面,带动了尾盘的消化。同时,在新开楼盘价格不断上调,而处于尾盘的楼盘的价格比同区域的楼盘相对低,而受到市场的关注,也加速了尾盘的消化。
2.外地人购房者成上升趋势
今年前11个月,外地人在杭购房比例达22%,而2006年同期这个比例为17%,提高了5个百分点。外地人在杭州购房比例明显提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杭州成为越来越多的外地富裕的人异地置业安家的理想之地;其二,杭州相对上海等大城市房价相对低,升值空间比较大,在资本向二线城市转移的时候,杭州自然成为投资居住的理想之地。
3.供需矛盾依旧突出
前11个月,杭州主城区总共新上市300万平方米,相比2008年的400万平方米销售量,供应量明显不足。新增上市量的减少造成可售住宅面积的大幅度减少,2008年11月30日,杭州可售住宅面积为204万平方米,比年初减少了三分之一。11月份,杭州出台“3万方政策”,原定11月开盘的因为开发量不够标准,而推迟开盘,进一步加重了短期的供需矛盾。
4.中小户型房源开始放量。
受国家“90/70”政策的影响,杭州小户型住宅的供应量开始增加,2008年前11个月杭州小户型房源上市占了总住宅30%,比去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在杭州可售面积大幅度减少、房价上涨、住宅市场供求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小户型面积的总价位较低,比较受市场欢迎,因此成为市场消化的主体。
5.土地与房价交互推动市场上扬
杭州住宅市场需求旺盛,土地价格也应声上涨,2008年住宅市场房价有两波明显的上涨,分别是6-9月以及10月至今。而在这期间杭州土地市场也风起云涌,不断被刷新,楼面地价从6月的1.22万元/平方米到9月的1.57万元/平方米,再到11月底的1.9万元/平方米。一方面楼市的火爆,增加开发商对市场的期望值,不断以大手笔拿地,推动土地价格不断上涨。另一方面,土地价格上涨,使开发成本增加,也带动房价上涨。在土地市场和住宅市场的相互作用下,使杭州房地产市场不断上扬。
6、外地开发商入杭脚步加快
在土地和资金获取上,地方房地产企业因为与地方政府的良好关系而占尽优势,外地房地产企业一般难以进入。然而,随着房地产企业全国化、一体化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区域企业为王的局面慢慢被改变。杭州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市场经济发达,成为众多外地优势房地产企业优先考虑进入的城市。外地开发商明显加快了进入杭州的步伐,以期在未来发展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如百强开发商雅戈尔置业,首次在杭州拿地,就把杭州的最高楼面价提高到1.57万元/平方米,显示出外地开发商争夺杭州市场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