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做好养老地产开发与管理
对于养老项目的开发模式也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一方面实地考察了许多国内外的养老项目,对其发展模式及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接触了一些准备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养老项目,市场的状况和趋势。通过对这些国内外养老项目的梳理和借鉴,15种适应于当前国内市场的养老项目开发模式,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模式1:专门建设综合型养老社区
综合型养老社区是指为老年人提供的,包含养老住宅、养老公寓、养老设施等多种居住类型的居住社区。社区中除了有为老人提供的居住建筑之外,还会有老年活动中心、康体中心、医疗服务中心、老年大学等各类配套设施。其开发主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民营企业,也可以是由政府投资进行建设。
综合型养老社区的规划设计应考虑老人在居住过程中会不断老化这一因素——老人最初入住时可能身体较为健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会逐渐产生护理需求。因此在开发建设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设计出相应形式的居住产品,以满足老人从自理到不能自理各阶段身体状况下的居住需求。例如当老人健康自理时,可以居住在一般的养
老住宅中;当需要较为全面的护理时,可以选择入住护理型养老公寓或养老设施。
通常来讲,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紧张,一些较大规模的养老社区会选在城市近郊或郊外。此时可以选择低密度的开发形式,实现与郊外的环境协调。在规划设计时,应注意将不同类型的居住产品合理分区,保证各自的独立性,避免相互干扰。开发大规模综合型养老社区时,可考虑分期建设,例如先建设自理型养老住宅和部分服务设施,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用地,等到一段时期后,再建设护理型养老公寓及相应的配套设施等等
综合型养老社区中应包括多种类型的养老居住产品,以及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右图)
模式2:新建大型社区的同时开发养老组团
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大型居住区楼盘时,会考虑划分出一部分区域专门建设养老组团。这种开发模式有利于带动企业转向新的客户群,走产品差异化路线。养老组团与社区其他组团能够共享配套服务资源,降低配套设施的建设量。
开发时一方面应注意将老年人的比例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不宜过少也不宜过多;另一方面要控制养老组团的规模,尽量划分为一个个小型居住组团,以营造社区的归属感。
养老住宅靠近中心商业区布置,建设比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右图中的设计方式)
模式3:普通社区中配建各类养老产品
据调研,许多六七十岁、身体较为健康的老人都会辅助子女照顾下一代,老人需要与子女住的近一些。而为了避免由于生活习惯差异而产生矛盾,老人和子女更愿意选择分开但邻近居住。因此普通社区中配建一些养老居住产品,可满足老人与子女在同一社区就近居住的需求。这种“全龄社区”的居住理念能够较好的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将会是较受欢迎的一种养老居住模式。普通社区中可配建的老年住宅和公寓示意图(右图)。
普通社区中可配建的老年住宅类型主要有老少户住宅、老人专用住宅等。老少户住宅指同一楼层中相邻或相近的两套住宅,或者同一单元内上下层相邻的两套住宅,其中一套为老人居住,另一套为子女家庭住。老人专用住宅套型是指将普通住宅楼栋中的一部分套型进行适老化设计,例如增加扶手、满足轮椅通行需求、考虑护理人员陪住等。设计时应注意根据住户的购买力来控制套型总面积,特别是老年住宅的套型面积不宜过大,建议以50~60平方米的一居室、两居室为主。这样才能满足老人与子女共同购房的诉求。
普通社区中还可以配建养老公寓,其经营方式大致可分为出租或出售两种。养老公寓通常为社区中专门的楼栋,其居住对象既可以是自理老人也可以是需要护理的老人。在规划设计时,建议将养老公寓靠近小区出入口或社区边沿布置,一方面人员、车辆(例如救护车)出入近便,另一方面养老公寓底层可设置对外商业或公共设施,兼顾对外经营,同时也便于对养老公寓进行单独管理。
模式4:成熟社区周边插建多功能老年服务设施
据资料显示,一些城市存在城区老人就近入住养老机构困难的情况。以北京市为例,城六区老年人口总量和比例均高于远郊区县,老龄化程度严重,但城六区的养老床位数量却低于远郊区县,由此可见城区对于养老设施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这些社区往往年代较久,周边配套设施成熟,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然而社区周边的用地资源比较紧张。若能在几个社区之间插建养老设施将会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开发模式。开发者可考虑利用零散地块新建,或通过对既有建筑(如旧的诊疗所、宾馆)的改建等方式进行建设。这种开发模式投资相对较少,易于复制和实现连锁经营。
此类老年服务设施可为小规模、多功能、综合型的设施,其服务范围往往辐射周边多个社区,因此具体的功能可根据周边的社区需求进行确定。通常来讲,除了含有一定的居住功能外,还宜配置老年日托中心、社区医疗站、公共餐厅、小超市等,并考虑为社区老人提供上门护理、送餐、洗浴等服务(右图)
模式5:与医疗机构结合,就近设置养老设施
目前国内一些养老机构希望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使养老设施或养老社区与医院就近设置、共同建设。这种“医养结合”模式的特点在于,能够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引入养老项目,从而提升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使老人感到居住在其中较有安全保障。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医院直接划分出部分闲置床位用于开办养老院,这样既能够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又能够满足一些护理程度较重、普通养老机构无法收养的老人的 养老居住需求。
模式6:养老设施与幼儿园并设
养老设施与幼儿园共同设置是一种较好的模式。这种模式既能迎合老人愿意与儿童共同在一起的心理,又能够将养老设施与幼儿园进行统一建设和管理,节约建造和人力成本。从规划角度来看,幼儿园在居住区中的配置密度与老年日托设施较为类似,若将这类养老机构与幼儿园设置在一起,则能实现与社区的紧密结合,从而较好满足社区养老的服务需求。
模式7:与教育设施结合,建设养老公寓
与大学等教育设施相结合的养老社区也是很受欢迎的。有很多“高知老人”在退休后希望能够继续学习、发挥余热。养老社区、老年公寓若能靠近大学设置,并让老人享受一部分教育资源,则会与他们的需求更加吻合。这种模式能够成为养老项目吸引高知老年群体的亮点,从而促进销售。
模式8:在旅游风景区中开发养老居住产品
养老地产与旅游、休闲、养生产业相结合是较为合适的一种模式。市场上已经有一些开发商尝试在开发旅游地产的同时,加入养老养生、康复保健、长寿文化等理念。这类养老项目一般会选在具有较好的风景资源或特色文化资源的地区,例如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此类项目的用地规模往往较大,各类居住产品、服务设施容易较为分散,因此在规划设计时,应将养老居住产品相应地集中布置,并注意就近设置配套服务设施,节省服务 管理的人力,避免出现交通路线过长、服务不到位或老人出行不便等问题。
一些与风景资源结合的项目中,老人可能仅在一年里的某个季节或时段来此居住,或者与家人、同伴前来短暂度假。在设计时应注意对养老居住产品的创新。
模式9:与商业地产结合,开发老年公寓
在城市中心区等繁华地段进行商业地产开发时,搭配建设老年公寓,也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模式。对于一些居住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的老年人而言,他们希望能享受城区中便利的商业、休闲配套资源,而当他们需要护理时,往往更不愿放弃城区的优质医疗资源。特别是一些高端养老客户群,他们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在城市中心区养老、消费。若能在较为繁华的地段建设高端养老公寓,则能满足这些老年人的居住需求。
由于城区内的土地价格较高,开发者通常会选择较为集约的开发模式,例如将老年公寓与普通住宅共同结合在一栋高层建筑中。 模式10——引入外资,建世界型连锁老年设施
一些国际养老机构或投资企业试图开拓中国市场,建设连锁型老年设施,以缓解其国内的养老压力。例如欧洲一些国家的养老服务成本非常高,他们希望能在劳动力相对低廉的国家拓展市场,选择地域和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养老设施,让老人在比较健康的年龄段到这里养老。对于中国而言,能够借此机会引入外资,并学习国外先进的护理、管理经验,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就业、带动消费。
模式11——与国际知名养老品牌共同开发,引进管理模式
最近的养老地产开发热潮促使很多开发商、投资者或政府人员都到国外参观考察,从中看到了很多先进的管理模式,并希望能够将其在国内推行和实现,例如引进国外老年运营管理团队,或与国外知名养老品牌共同开发等。这种模式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要注意将其“本土化”。虽然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养老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但是完全移植到中国却不一定合适。中国老人的生活习惯、经济条件和思维方式与国外老人有很大差别,直接照搬国外的模式可能难以顺利“落地”,需要适当转化。
模式12——与保险业结合,利用险资投资养老地产
保险资金介入养老地产的情况已经开始出现。从险资的特征来看,由于其资金规模较大,回报要求低而周期又长,相比来说更为适合投资养老地产,也有利于养老地产的灵活经营。未来保险业可能会成为养老产业重要的投资主体之一。
模式13——与护理服务业结合,将原有优势注入养老地产
在对日本养老产业的研究中发现,一些企业从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洗浴、上门护理等服务开始,逐步向养老地产方向转型,并最终获得成功。这些企业最初在护理服务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客户群是其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模式14——利用自身独特资源转型开发养老地产
在我们所接触到的项目中,曾碰到过酒店管理公司希望转向投资养老地产的情况。这类公司具有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一方面酒店的服务管理形式与养老设施有相通之处,很多经验都能够应用于养老设施的管理服务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利用旧酒店改造为养老公寓,或在酒店中提供养老服务等。
模式15——将旧的国有资产盘活,改造为老年设施
可将一些闲置的国有资产盘活,改造为老年设施,例如城里的旧医院、办公楼、小学、幼儿园、私人物业用房等。这些国有资产所在区位较好,在城市中的分布相对均匀,比较适合进行改建(图11)。随着中国的人口结构逐渐向高龄化、少子化发展,幼儿园或小学很有可能空置下来,将这些建筑部分改造为老年公寓的情况将会逐渐多起来。
这种开发模式的重点在于,需要选择便于进行适老化改造的建筑。例如注意建筑的开间尺寸、走廊宽度、门洞大小等能否满足老人居住和轮椅通行的要求等等。通常采用框架式结构的建筑可改造性较强,内部墙体移位相对灵活,更有利于进行改建。
② 养老地产有哪些开发模式
中国步入老龄化的一个地段,现代的养老地产的建设也越来越多了。养老建设的设计模式有很多种!我们远景设计研究院在针对现代养老地产的建设开发过程中问题,提出了15种开发模式。分为5大类!
第一类:与社区共同建设
模式1:专门建设综合型养老社区
综合型养老社区是指为老年人提供的,包含养老住宅、养老公寓、养老设施等多种居住类型的居住社区。社区中除了有为老人提供的居住建筑之外,还会有老年活动中心、康体中心、医疗服务中心、老年大学等各类配套设施。其开发主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民营企业,也可以是由政府投资进行建设。
模式2:新建大型社区的同时开发养老组团
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大型居住区楼盘时,会考虑划分出一部分区域专门建设养老组团。这种开发模式有利于带动企业转向新的客户群,走产品差异化路线。养老组团与社区其他组团能够共享配套服务资源,降低配套设施的建设量。
模式3:普通社区中配建各类养老产品
据调研,许多六七十岁、身体较为健康的老人都会辅助子女照顾下一代,老人需要与子女住的近一些。而为了避免由于生活习惯差异而产生矛盾,老人和子女更愿意选择分开但邻近居住。因此普通社区中配建一些养老居住产品,可满足老人与子女在同一社区就近居住的需求。这种“全龄社区”的居住理念能够较好的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将会是较受欢迎的一种养老居住模式。
模式4:成熟社区周边插建多功能老年服务设施
在几个社区之间插建养老设施将会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开发模式。
第二类:与相关设施并设
模式5:与医疗机构结合,就近设置养老设施
目前国内一些养老机构希望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使养老设施或养老社区与医院就近设置、共同建设。这种“医养结合”模式的特点在于,能够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引入养老项目,从而提升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使老人感到居住在其中较有安全保障。
模式6:养老设施与幼儿园并设
养老设施与幼儿园共同设置是一种较好的模式。这种模式既能迎合老人愿意与儿童共同在一起的心理,又能够将养老设施与幼儿园进行统一建设和管理,节约建造和人力成本。
第三类:与旅游或商业地产相结合
模式7:与教育设施结合,建设养老公寓
与大学等教育设施相结合的养老社区也是很受欢迎的。目前有很多“高知老人”在退休后希望能够继续学习、发挥余热。养老社区、老年公寓若能靠近大学设置,并让老人享受一部分教育资源,则会与他们的需求更加吻合。
模式8:在旅游风景区中开发养老居住产品
养老地产与旅游、休闲、养生产业相结合是较为合适的一种模式。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开发商尝试在开发旅游地产的同时,加入养老养生、康复保健、长寿文化等理念。这类养老项目一般会选在具有较好的风景资源或特色文化资源的地区,例如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模式9:与商业地产结合,开发老年公寓
在城市中心区等繁华地段进行商业地产开发时,搭配建设老年公寓,也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模式。对于一些居住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的老年人而言,他们希望能享受城区中便利的商业、休闲配套资源,而当他们需要护理时,往往更不愿放弃城区的优质医疗资源。
第四类:与国际品牌接轨
模式10——引入外资,建世界型连锁老年设施
目前一些国际养老机构或投资企业试图开拓中国市场,建设连锁型老年设施,以缓解其国内的养老压力。例如欧洲一些国家的养老服务成本非常高,他们希望能在劳动力相对低廉的国家拓展市场,选择地域和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养老设施,让老人在比较健康的年龄段到这里养老。
模式11——与国际知名养老品牌共同开发,引进管理模式
最近的养老地产开发热潮促使很多开发商、投资者或政府人员都到国外参观考察,从中看到了很多先进的管理模式,并希望能够将其在国内推行和实现,例如引进国外老年运营管理团队,或与国外知名养老品牌共同开发等。这种模式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要注意将其“本土化”。
第五类:其他方式转型
模式12——与保险业结合,利用险资投资养老地产
目前保险资金介入养老地产的情况已经开始出现。从险资的特征来看,由于其资金规模较大,回报要求低而周期又长,相比来说更为适合投资养老地产,也有利于养老地产的灵活经营。未来保险业可能会成为养老产业重要的投资主体之一。
模式13——与护理服务业结合,将原有优势注入养老地产
在对日本养老产业的研究中发现,一些企业从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洗浴、上门护理等服务开始,逐步向养老地产方向转型,并最终获得成功。这些企业最初在护理服务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客户群是其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模式14——利用自身独特资源转型开发养老地产
在我们所接触到的项目中,曾碰到过酒店管理公司希望转向投资养老地产的情况。这类公司具有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一方面酒店的服务管理形式与养老设施有相通之处,很多经验都能够应用于养老设施的管理服务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利用旧酒店改造为养老公寓,或在酒店中提供养老服务等。
模式15——将旧的国有资产盘活,改造为老年设施
可将一些闲置的国有资产盘活,改造为老年设施,例如城里的旧医院、办公楼、小学、幼儿园、私人物业用房等。这些国有资产所在区位较好,在城市中的分布相对均匀,比较适合进行改建。
以上我们远景设计研究院(四零零-零二三-二二零六)总结出来的养老地产的模式。但在这些模式中不是很适应中国国情,所以参考时请注意。楼上所说的三种是最为常规的三种。
③ 日本老年产业有哪些
日本三种养老模式
1、看护型养老院:主要供身体不便和患病老人入住,由养老院下属团队为入住者提供看护服务. 此类养老院通常与医疗机构有固定协作关系;
2、住宅型养老院:供身体状况正常的老人居住,当老人需要看护服务时,院方寻找上门看护,企业提供临时看护服务;
3、健康型养老院:类似面向老年人入住的宾馆,院方负责打理老年人的日常家务,但不负责照顾入住者的日常起居。
④ 国外以房养老的发展怎么样
近日,一则30户以房养老的被骗的消息刷爆网络。目前我国以房养老还是试点,那么国外发达国家有以房养老这个政策吗?他们以房养老政策发展怎么样呢?
实际上,美国、新加坡、日本和英国等国外国家都有以房养老,下面来了解一下国外以房养老的发展情况。
美国
“以房养老”模式的专业名称叫做“倒按揭”。倒按揭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新泽西州劳瑞山的一家银行创立的。如今,倒按揭在美国日趋兴旺,常说的倒按揭模式也是以美国模式为蓝本的。美国的倒按揭贷款放贷对象是62岁以上的老年人。
1、联邦住房管理局有保险的住房倒按揭贷款。用户尽可能长时间生活在自己住房内,并在一定期限内按月分期获得贷款。
2、联邦住房管理局无保险的倒按揭贷款。
3、放贷者有保险的倒按揭贷款。
住房资产高则可贷款数额高;年纪大的住户贷款数额高,这是由于其预期寿命短,意味着还贷周期短;夫妻健在住户比单身者可贷款数额低,因其组合预期寿命大于单身者;预期住房价值增值高可贷款数额高。
英国
英国以房养老模式更多借助保险公司力量。据调查数据显示,超过1/3英国人打算利用房产筹集养老金。有一成退休者被迫出售房产或换成较小房子来维持生计。英国的“以房养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把房产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每月取得贷款作为养老金,老人继续在原房屋居住,直至去世或搬进养老院后用该住房归还贷款。据调查,大约有20%的50岁以上的老年人打算采用这种方式。另一种方式就是出售大房,换购小房,用差价款养老。此外,还有老人将房产出售后搬到其他物价水平较低的国家去养老。
由于英国的住房养老模式更多地借助于保险公司的力量,即老人将房子抵押给银行所获得的贷款须充当保费用来购买年金,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在英国又被称作“逆向年金”。由于英国的房子不存在使用年限的问题,而且相关金融服务机构在这一领域运作了很多年,操作规范,因此老年人的权益还是有保障的。
希望我国的以房养老政策能够成功试点。
⑤ 日本老年产业有哪些
日本三种养老模式
1、看护型养老院:主要供身体不便和患病老人入住,由养老院下属团队为入住者提供看护服务. 此类养老院通常与医疗机构有固定协作关系;
2、住宅型养老院:供身体状况正常的老人居住,当老人需要看护服务时,院方寻找上门看护,企业提供临时看护服务;
3、健康型养老院:类似面向老年人入住的宾馆,院方负责打理老年人的日常家务,但不负责照顾入住者的日常起居。
日本政府和企业在建设各类养老设施时,十分注意专业化问题,如住宅居室设计、家居用品设计、餐饮配备、看护和服务人员培训等。而每一个专业问题都涉及更为深入的细分领域,因此养老院的主办方往往将这些细节问题外包给专门企业。养老设施社会化建设和运营的过程,带动了一大批类似“老人用品专卖”、“老年餐饮专营”、“老人之家管理咨询”、“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等企业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以养老设施为核心的“养老院经济”产业形态。
在每5名国民即有1人为65岁以上老人的情况下,如何让老人安度晚年,不仅是社会福利问题,也带来了广泛的商机。被称为“银发经济”的现象,在很多产业中都有所体现,较为典型的案例有:
1、医疗及看护。日本政府计划利用医疗和看护产业的巨大规模,将其顺势发展为新兴的服务业产业,以拉动未来经济发展。2010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21世纪复活日本的21个国家战略项目》,其中“医疗和看护产业”即是项目之一。在同期提出的相关文件中提出:在自2010年至2020年的10年内,将医疗、看护和健康相关产业的市场规模再扩大50万亿日元(即平均每年扩大5万亿日元),并争取由此增加284万个就业机会。其中,针对在家养老人群的“上门看护”服务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日本政府还计划通过今后10年的投资,在医疗和看护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其中的重点即为跨国医疗服务。《21世纪复活日本的21个国家战略项目》文件指出,目前世界各地每年约有200万人出于医疗目的前往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日本应抓住其中的中高端客户群。为此,日本已在研究放宽“医疗签证”限制,培训外语人才,建立海外代理和推广机构等,并已有企业计划在羽田机场周围开设24小时营业的医疗机构,方便周边中国、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人士在周末赴日本体检。
2、老年房产。日本房地产业重视养老房市场,其产品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休闲疗养型养老房产,多依托日本特有的温泉、海滨和森林风貌,利用目前日本地方上人口减少、空余土地较多的特点,以低廉价格供应房屋。如在东部的千叶、神奈川和静冈等县名胜地有不少养老房产项目,仅需人民币数十万元,即可购买一套数百平方米、带有菜地和花园的现房别墅,开发商还会辅以相应的医疗、生活和娱乐设施。
另一类是充分考虑医疗看护功能的房产项目。其中涉及房间装修、家具家电、看护设备的预留位置和接口、室内无障碍设计,以及安防和报警装置等。一些开发商抓住这一商机,或是为逐渐步入高龄的用户提供全套房屋改装服务,或是将此类设计融合于带有养老特色的房产项目出售。
3、老年旅游。日本很多“上班族”退休后往往既有闲又有钱,被日本旅行业界视为重要客户。不仅各主要旅行社均设有老年旅游项目,一些交通和酒店企业也都有面向老人的专门商业项目。如日本最大的铁路企业“JR东日本”,特地面向50岁以上人群推出了“大人俱乐部”,专门组织老年人参观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在旅行线路中重视住宿、餐饮的文化性,并多配套以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在东日本地区颇受欢迎。
⑥ 一战后的德国、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为何能迅速崛起我们能学到什么
德国和和日本都拥有大量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战后凭借这些人就能够快速完成工业化从版而使国家权迅速富强。同时相对先进的社会制度也保障了崛起过程的顺利进行。另外他们的社会风气也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德国人严谨,造出的产品可靠性高工艺精湛。质量好销路就好。再加上科技水平原本就很发达。战后恢复得更是迅猛。产品先进加上质量过硬这样的国家怎能不崛起?日本科技也很发达,战争时期工业水平能够和美国相媲美,飞机军舰不次于美国。战争失败了但技术人员还在,同时日本人的执着认真加上勤奋使他们迅速崛起。重视科技还能够灵活改进使得他们的产品行销各地,据说日本人都是小跑着办事。另外当时中国的瓷器到了欧洲因为当地人是大鼻子用不习惯所以产生很多问题。日本人对此专门改进。将瓷器略加改动难题就解决了。很快就将中国挤出一大块市场。中国人什么都懂,就是不办事。愿意巴结领导得实惠很少愿意去琢磨改进。有这个心的一般也不吃香。因为你不得领导欢心。这一点也和德日相差甚远啊
⑦ 日本为应对老龄化,提出新政策,真的有用吗
日本应对老龄化提出的政策真的很有用,至少针对日本国家现象来说,提出的这种政策非常适合他们的养老现象。他们的这些政策起到了以下作用,其一、针对老年事业进行规划和设计,引起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其二、充分发挥政策,形成养老事业的合力。
日本为了养老,为了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影响,他们出台的政策真的比较完整。而且他们还在与时俱进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相关政策。总而言之,日本应对老龄化提出的政策是有用的,这点也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⑧ 日本老年产业有哪些
日本老年产业有医疗保健、家政服务、雇员年金、养老保险、养老院、互回助养老等老年产业。
日本政府答将养老设施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短期居住型、长期居住型、疗养型、健康恢复型等,其中政府在全国建设了约 3100 处健康恢复型养老设施和约 3700 处老年疗养医疗设施。
其中的互助养老产业,因为大多数老年人和残疾人在吃饭上都存在很大困难,为此日本形成一个社区互助组织,该组织会为老年人提供餐饮配送服务,并且设立了一个餐饮制作场所,专门为此类人群售卖廉价的便当,所以被称为“互助养老”。
(8)日本养老住宅设计扩展阅读:
日本的养老产业, 经过政府、行业、商业机构的不断磨合,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服务产业,这些养老产业在建设设施时,十分注意专业化细节,如住宅居室设计,家居用品设计,餐饮配备,看护和服务人员培训等。
并且日本养老的重心逐渐向居家养老偏移,并且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主要的内容就是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包括上门护理、上门帮助洗浴、日托护理等多种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