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彼得·艾森曼的主要作品
1、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2、IBA社会住宅
3、阿朗洛夫设计与艺术中心4 、House Ⅰ
5 、House Ⅱ
6 、House Ⅲ
7 、House Ⅳ专
8 、House Ⅴ
9 、House X
10 、Cannaregio Town Square-House 11A : 坎那尓乔市属镇广场,住宅11A
11 、House El Even Odd : EL单双构架住宅
12 、罗密欧与朱丽叶城堡
13 、生化中心
14 、大学艺术博物馆
15 、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和美艺术图书馆
16 、卡内基·梅隆研究所
17 、瓜尔迪奥拉住宅
18 、阿诺夫设计与艺术中心
19 、长宫三洋公司办公楼
20 、大哥伦布会议中心
21 、班约勒斯奥林匹克宾馆
22 、库珀学生公寓
23 、格罗宁根音像馆24 、布谷办公室
25 、雷布斯多克公园总体规划
26 、恩莫利艺术中心
27 、诺德利奇斯德伦道夫总体规划
28 、巴恩霍夫斯伯利奇——腓德烈斯特劳斯规划项目
29 、麦克斯·莱恩哈特大楼
30 、伊门道夫大楼
31 、马格德堡大马士革广场
32 、克林“遗址”纪念馆
33 、2000年大教堂
2. 求彼得·艾森曼的四号住宅相关资料,急急急。。。
网上挺多1号,2号的。没找到4号住宅。
3. 彼得·艾森曼住宅2的详细数据,万谢啊!做大师模型要!405430014 跪谢~
发错网站了吧。
纵横法律网-江苏兆锦律师事务所-陈雨律师
4. 求彼得艾森曼的十号住宅图纸加数据
说过了,有四号、六号,谁都没有十号
5.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思想
艾森曼的作品明快而简洁,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的联系中释放出来。尽管他总是在建筑学设计和哲学理论中寻找一种平衡,但是人们总是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理论工程的寓意。
艾森曼声明:“由于没有足够的图像材料去说明传统的组织形式,所以我正在寻找如何定义空间概念的方式,在可以转移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定位关系。这就是我一直试图做的事,去转移目标,并将目标定义为有概念的建筑”。
艾森曼早期的建筑涉及从相关语言之间的细微联系到建筑本身的底层结构,后来的工作显示了他对“非人性化”(anti-humanist)观点的同情。艾森曼设计的作品完全由所安排的格局确定,在预先安排的内容中形成一种不易被人看透的概念。艾森曼也是一位教育家。1980年,在经过多年教学、写作和令人敬佩的理论创作之后,他创立了自己的职业事务所专门从事建筑。他设计了一大批原类型建筑,包括大规模的住宅和城市设计项目、教育院校的刨新设和一系列创造性的私人住宅。
如果梳理一下艾森曼的庞杂的言说,我们可以把他那些高深的理论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另一部分则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现代主义是一个根植于客户需要的理性的完美系统,反映了功能与行为的相互作用,但是从60年代开始,千篇一律的国际主义建筑让人渐感厌烦。受德里达等解构主义者的影响,艾森曼开始质疑现代主义传统,其中最主要的是质疑现代主义秩序所根植的基础。艾森曼反抗的对象是传统性,这里的传统性不能理解为古老的或古典的。建筑的传统性是指社会系统性对某一状态(包括形与意)先觉性的肯定并固定其主导地位。艾森曼认为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艾森曼曾谈到“我的每个作品都在非常狂热地探求什么是建筑;建筑与社会是什么样的关系;建筑象征着什么以及建筑功能是什么,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建筑应该解决的问题。很多设计建筑的人假定对建筑非常了解,因此就存在了现有的建筑语言。但建筑的语言是连续的,那么建筑要发展——帕拉迪奥(Palladio)的建筑,并不比勒·柯布西耶的建筑差,他们只是不同而已。”
艾森曼将诺曼·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的生成语法,作为自己思想的语言模型来加以采用。语言依据有限的规则可以反映无限的事项,乔姆斯基的语言创造理论提出了 “变形生成语法”。这种“语法”,承载着将规则提取出来并体系化的任务。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模型,将焦点对准了语言结构与语言能力所具有的主体知识,从而生成无限的文本。乔姆斯基的理论被认为是蹈袭了索绪尔的语言体系和运用语言的概念,但与索绪尔无视语言传达机能,将作为传达单位的文本,从“运用语言”的规定中排除出去的方法不同,乔姆斯基将文本的生成视为重要事项提炼出来。这一理论落实到艾森曼的建筑语言中,就是刻意地将建筑室内的纯几何关系的生成过程在建筑上反映出来。他以梁、柱、墙作为单词、句子和段落,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由点到网络的建筑语言。
进入80年代后,艾森曼又尝试着从拓扑几何学、麦卡托网格(Mercator grid)等不同领域中借用大量的理论术语,将他们引入自己的建筑作品中。在“柏林集合住宅”中,他使用了麦卡托网格,将它作为通向考古发掘物的手段。在“圣地亚哥项目”中,他试图让建筑讨论不在场的问题,以非传统的造型寻求表达意义的其他途径,而不做可见的东西。在“法兰克福生物中心”的设计过程中,他运用了D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三种机制:复制、转录、翻译,来作为建筑布局的主要构思。而在今年的杰作“布谷大楼”当中,艾森曼将海底扩大学说(place tectonics)理论作为暗喻加以应用,表现出地球变动产生的裂痕。由地震所引起的建筑崩塌前的“凝结的瞬间”被记录下来。艾森曼并非是要单纯地表现所谓“凝结的瞬间”,而是意在强调存在于建筑中的从解读的单一化及含义的必然性等等制约中解脱出来的“内在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