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镇海声远小学校史沿革
黄声远(1903— 1989)镇海人。他4岁丧父,家境贫寒,幼小帮寡母拾柴叶度日,10岁始得入学。三年后,又以无力负担学杂费而辍学。母子俩借住孔家门屋,靠亲邻接济苦度光阴。常因借贷遭人白眼,他晚年常说:穷人家孩子苦处,到老也不会忘记。
15岁那年,经其母舅央人介绍,他先后进宁波方聚元银楼和上海天祥五金店做学徒。17岁,进上海懋和糖行学徒,三年期满,因店主苛刻而辞去。旋即受聘于德商天成洋行,作糖业“跑街”。继之又兼任禅臣洋行等四家“跑街”,帮外商推销食糖。稍有积蓄,与友人合股开设糖行,不一年因经营不善而倒闭。他不甘失败,多方借贷自设义和糖行,未几,因“一·二八”淞沪战事影响而停业,两度事业受挫,却从中学得经商三味。先生之厚于信义,也开始为糖业同行所称道。1931年,他失业沪上,有德商雅利洋行慕名聘他推销大量存糖,并许以重利,先生以非凡胆识,一举成功,获佣金白银8000两,价值万余元。此后积蓄渐丰,于是义和糖行东山再起,并改营进口糖买卖,年得利数万元,不数年,先生声誉卓著,遂成沪上糖业巨子。
声远幼年失学,隐痛至深。事业有成之后,时感学识之不足,尤以与洋人交往,不会英语,乃聘请家庭教师,早晚闭门进修;甚至利用外出坐车时间,背记英文单字,终因年近40,加以商务冗忙,进步不多。先生身受“老大徒伤悲”之苦,于是为家乡办学培植青年之志益坚。1943年,先生置上海产业于不顾,携款回镇海筹办学校。先以价款5000元,购置座落大校场西侧周围住宅一幢,改建为校舍。至抗战胜利,即聘请饱学之士任校长,独资创办声远小学。规定入学儿童免交学费,对家境特别贫困者,还给以生活补助。马显华、董可德姊弟等当年受惠学生,至今犹感戴先生培育之德。学校除一般设备外,置有鼓号乐器、校服、胶鞋、行军水壶等,供学生活动之用。学校初办第一学期招生100余人;至1946年,扩大为6个班,教职工12人;1947年,又扩至8个班,学生418人,是当时镇海颇具声望的学校。
1947年8月,声远小学第一届毕业学生,好多人考中学录取后无力负担学杂费,先生以培育人材为己任,乃会同俞佐庭先生等开明人士,倡议续办中学。为应急计,先生独资先行购置公益布厂旧房,创办私立辛成初级中学。仓卒间暂设两班,聘李阶民先生任校务委员会主任,教职工5人,招新生123名,学杂费均低于一般中学,贫穷子弟免费。
1948年初,先生一面筹募辛成中学新校舍资金,同时大量出资,亲自设计购料,2月动工,当年落成。其办学之虔诚,治事之神速,乡人无不为之惊异。新校舍所费资金,先生计负担八成。从此,两所学校所需费用,均落在声远先生肩上。
1949年,义和糖行解散,财产悉数充职工遣散费用,从此财源断绝。先生历来积蓄,在创办两所学校之后,早巳捉襟见时。而学校预算支出,每月不允或缺。此时向外捐募,也乏人相助,于是开始变卖房产、家俱。先后将坐落南京、苏州,莫干山别墅以及上海旧居上下三层家俱低价出售,其所得价款均未经先生之手,全部拨归学校。至1956年政府接管前七年间,声远先生为两所学校历尽艰难,最后连家属私房首饰(黄金若干斤)甚至女眷皮大衣也变卖兑换,作为学校经费。先生在世时笔者曾问过他:自从办小学、中学,直到交政府管理,总共化费名少?他沉思良久:“大约黄金1000余两。”千两黄金于世上亿万富翁原不足为道,而先生之可贵就在于倾囊倒箧乐此不倦,为地方教育事业奔走张罗,竭尽全力。
1957年,镇海中学无法容纳应届城关各小学毕业生,大批学生有失学之忧,县文教当局又请先生再度出山,筹划民办中学。先生当仁不让,奔走筹划,后因募得资金与新建校舍所需相去甚远,先生又将仅存之大道头旧房及基地捐赠,建成城关中学。余下140根上好桁条旧料,赠与城关镇修建镇办棉纺厂。至此,一代糖业巨子,倾家荡产,尽付地方教育事业。“文革”期间,先生以“办学有罪”,备受查抄、批斗之苦。日常生活也难以维持,甚至二老居处,四时衣着都发生问题。尽管先生在港澳不乏亲友,若要求些须接济,乃唾手之劳,而先生淡泊自甘遇有港客来访,从来不置一词。先生曾郑重表示:“生活清苦不要紧,我黄声远不能给共产党丢脸”。先生之德操于此可见。1980年政府为先生重建新房,同时在政治上、经济上作了妥善安排,让先生安度晚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商荷兰渣华邮船公司尚欠先生精糖370吨。1980年国家开放,先生一面委托政府向荷兰国交涉,一面对家人立下遗嘱,谓“此糖如经查获,除所需费用外,全部归地方学校,子女不得享用。”高山景行,令人敬佩不已!
至今,辛中、大小历届学生,有不少成了海内外出颖拔萃人材。先生为地方教育事业而抛弃家业,为造福后代而牺牲自我,先生的理想、追求,为人的道德、品格、将永标青史,激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