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西北部房屋的建筑风格
下表是陆元鼎先生对中国民居的一个简单分类,希望对你有帮助
民族或地区 气候条件 地理环境 主要建筑材料 外观主要特征
1 汉族
北京平原地区 亚寒带
寒冷干燥 平原 木、土、砖 平面前堂后寝、中轴对称、内部院落相同、规整严谨、为典型的四合院
外观青砖灰瓦、稳重朴实
室内装饰装修丰富
东北寒冷地区 寒带,寒冷日照少 平原 木、土 墙体和屋顶较厚,宅前院落宽敞
住宅南窗大、内部火炕采暖
中原黄河流域 亚寒带地区 平原 黄土 窑洞民居,建筑内部深厚,构造简单
外观拱券门窗、凹凸墙面,厚实简朴
长江下游江南地区 温带地区
夏热多雨
冬寒冷 平原
多河 木土砖
山区有石 水乡民居特色,建筑与河湖相结合
建筑内部通透开朗、庭院种植花木
外观简朴秀丽,体型组合灵活匀称,地方材料质感强
闽粤南方地区 热带、亚热带地区
湿热多雨,多台风 丘陵地
多河流 木、土、砖石 平面外封闭内开敞,布局为以小院建筑为组合单元的梳式或密集方式
建筑密切结合气候、组成厅堂天井、廊道相结合的通风体系
外观规整朴实、细部轻巧明快,富有南方特色
川贵山区 温带、亚热带
地区夏热多雨冬冷 多山 木、石、土 建筑结合山地,有台、坡、梭、拖、挑、吊灯多种手法
外观以披梳屋顶台、吊结合地形和穿斗式结构为其主要特征
2 藏族 寒冷、少雨
日照少 高原
多山 块石、木 石砌厚壁台阶式平顶建筑,石条密肋楼板、密肋屋面、布帷幕窗楣、石框梯形窗,放牧地区则采用方形活动帐篷
3 蒙古族 寒冷少雨 草原 木条、牦毛 圆顶毡毛穹窿顶帐包
4 维吾尔族 温带
大陆性干旱气候 沙漠
盆地 土、木 封闭性院落住宅,拱廊内院,平台屋顶
土坯建筑与结构,外型朴实,体性错落
尖拱和火焰式细部样式,装饰丰富
5 白族 亚热带地区
湿热 靠山近水 木、土、砖 平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外观由照壁、大门、围墙、两山墙面组成,高低参差、造型匀称多变化
门楼、照壁、山墙面重点装饰、华丽丰富
6 傣族 热带、亚热带地区湿热多雨 平原
多水 竹、木、土 独院干阑式竹楼。敞廊、敞梯、室内开敞通透。高耸式歇山顶
7 壮族 亚热带地区,湿热多雨 丘陵
多山 木、土 干阑式麻栏建筑,平面多开间,厅堂大空间。外观完整,轻盈简朴。村寨建于半山、沿等高线布置、疏密相间,规整而有序
⑵ 建筑史复习资料
第一讲 宫殿建筑
宫殿是中国古代帝王居住和办公的大型建筑组群,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建筑类型。
故宫是现存古代宫殿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
北京故宫的艺术构思:
1、中轴对称布局(居中为尊思想,整体而有层次)
2、院落运用与空间变化丰富,有音乐节奏感,三个GC,五座金水桥,华表,石狮,天安门,是第一个GC;进端门到雄伟的午门,第二个GC;三大殿雄伟庄严,第三个GC
3,建筑形体尺寸对比 主次分明,屋顶各不相同
4、富丽的色彩和装饰;色彩以黄为尊,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宫殿用金,黄、赤色调,富丽堂皇;彩画题材以龙凤最贵,其次是锦缎几何纹样,花卉风景只可用于次要庭园建筑,彩画等级还可以用金的多少来区分。
5,技术设施;有河道一万两千米左右,防卫,防火排水,有完整的沟渠系统。用水:帝王用城外玉泉山之水,另有80口井供水。防火有防火墙水缸。采暖:地下火道,地坑;材料征集于多地,质量很高。如楠木,皖陶土,苏砖,南方彩料等。
宫城是皇城的核心,南北960M,东西2500M。矩形平面,四周城墙高10M,每一面各有一座美丽的角楼。城四面辟墙,有东华门(东),西华门(西),神武门(北),午门(南)。城外有护城河。按宗法礼制,有左祖右社,内城外在四方建天坛(南),地坛(北)日坛(东)月坛(西)四坛。天安门前左右两翼为五府六部衙署。
北京城有一条全长约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南以安定门为起点,经正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紫禁城的午门,穿三大殿、神武门,越景山和地安门,而止于北端的鼓楼、钟楼,建筑群沿轴线设置,体量宏伟壮观,色彩富丽,与老百姓的青灰建筑屋顶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紫禁城采取严格对称的庭院布局,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群布局的最高水平,分外朝内廷两区。外朝有三大殿为主。东有文华殿,西侧武英殿。
内廷,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东西两侧为东,西六宫。东出景运门为太上皇宫、宁寿宫。西出隆宗门。有慈宁宫等(皇太后居住的地方)。宫城最北部为御花园,宫皇族成员休息娱乐游玩。
第二讲 坛庙建筑
现有最著名的坛庙为北京天坛。天坛是祭天之所,皇帝每年冬至祭天,皇帝登基也要祭天地,表示“受命于天”。北京天坛的位置,元代大都时已设置。明初在南京实行天地合祭,建大祭殿。迁都到北京后改革,嘉庆时天地分祭。清乾隆年间改建天坛。祈谷坛改名为祈年殿。一律用青色,更显庄重。现存的是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
天坛位于北京永定门内大街东侧,与先农坛相对,东西1700米,南北1000米。两重垣,满植柏树,北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着天圆地方。天坛内分两组祭坛,圜丘和祈年殿,各有附属建筑,还有一组斋宫建筑,为皇帝在祭天前夕居住持斋处。
祈年殿:平面正圆形,上面是三重檐攒尖顶,外檐12根柱(代表12月)立于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底层直径90米,殿身38米高,朱红色柱、枋,青色琉璃瓦,鎏金宝顶,檐下彩绘金碧辉煌,整个色调纯净典雅,南面有祈年门。
祈年殿前庭地面比院外地面高4米,加上三层台基使其高于墙外10米以上,有力的烘托出祭祀上天的神圣气氛。
第三讲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在古代城市是政治统治的据点,城市又集中体现了当时时代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成就,
《考工记》记录,春秋到隋唐实行里坊制(里坊制:里正、里卒。汉代、唐代只有列侯与三品大臣才能在街鼓停后像大街开门。唐代江南苏扬等地已有夜市“十里长街井连”“夜市千灯照碧云”。宋代出现厢坊或保甲,打破里坊制
《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六大古都: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
第四讲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秦汉时期堆土为陵;唐朝依山为陵;明清时期在地面建造大量明楼建筑。
第五讲 中国园林建筑
世界的园林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几何图案式的园林,一类是追求自然山水之美的园林,中国园林属于后者,它与其他艺术一样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采取抒情表意的艺术手段,创造出极富诗意的自然美和艺术美。
园林四大构成因素:水、山、植物、建筑
中国园林的发展阶段
汉以前以帝王贵族畋猎苑囿为主体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时期也是山水园的奠基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评多公共游览的城效风景点山中建亭台楼阁,文士游览,成一时之盛事。
佛教僧侣为了寻找清净修引之所也到山村中创建寺庙,促进了佛寺园林景观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园林即是一种“以玄对山水”(《说新语》刘义庆)的文化方式,是一种体悟“玄道”的文化方式。
唐代是风景园林全面发展时期
隋唐的统一局面打开了封建社会鼎盛的大门,也促进了园林的全面发展。
两宋时期造园更世俗化
明清是我国古代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明清造园活动曾出现两个GC
①明中晚期北京,南京和江南一带私园的繁荣。
②清代中叶清帝苑囿和扬州,江南各地私园的兴盛。
计成的《园治》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艺术论著
私家园林规模不大:小的一亩半亩,大的十来亩到几十亩。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自然的意境,江南园林形成许多设计原则:
1、把全园划分成若干景区,每区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又连成整体(用墙、漏窗、廊、亭、厅、轩、楼、馆、假山、树木等)层次分明。对景是园林造景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园林的对景不同于西方的对称手法,而是根据地势、因地制宜、步移景异。或从某观赏点出发,通过门窗、廊等欣赏风景。
2、水面处理手法
“无水不成园”。园林以桥、廊、岛等方式分隔水面,营造深远的空间层次,达到自然的境界,追求“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曾叹曰:“天下之山、得水而悦,天下之水、得山而止”。
3、假山是园林的重要因素
堆山理水是造园的重要手法。房前房后,临水叠石,风格雄伟或秀美,一般用土、石或土石结合。
4、建筑处理
建筑与山水形成统一整体,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厅堂、轩、馆、楼、台、阁、亭、廊、舫等。
5、花木在私家园林中以单株欣赏为主,较大的空间也成丛林地栽植。
中国园林的审美特征总结:
1、追求自然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堆山理水,顺应自然,山水景物搭配又一定规律:
另外,园林属于大自然,造园家都追求天人合一,将自然界的光影、阴晴雨雪变化都纳入园中,风花雪月。所谓“相于清风明月际,只在高山流水间”
3、以曲为胜,“曲径通幽”。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尊自然、抑人工、性柔曲、无章法
4、营造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利用分景、借景、隔景、抑景等手法营造意境
5、讲究文心画品。文因景成、景借文传。
第六讲 宗教建筑
一、佛教建筑
寺院:山门(也叫三门殿,内有哼哈二将)——第一重大殿“天王殿”,供奉弥勒菩萨、韦驮天、四大天王。——正殿大雄宝殿供佛陀像,有坐姿与卧姿等姿势。佛的左右有迦叶与阿难,
或者供奉三世佛:东方净琉璃光佛,中间释迦牟尼,西方阿弥陀佛。
或者为过去佛燃灯、中间现在佛释迦牟尼,未来佛弥勒佛。
藏传佛教分布在西藏(布达拉宫)、甘肃(扎什伦布寺)、青海(塔尔寺)及内蒙古一带,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
南传小乘佛教范围较小,仅限于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其佛寺平面与建筑风格与中土大相径庭。
佛塔原是放佛骨的地方,最初是教徒膜拜的对象。后来根据用途又分为经塔、墓塔等。梵文Stupa、巴利文Thūpo的音译,窣堵坡(婆)或称塔婆、浮图(浮屠),简称塔。原始的窣堵坡由台座、覆钵、宝匣、和相轮四部分组成。传入我国后,在印度佛教与健陀罗文化影响基础上,综合中国楼阁建筑形成塔。可以在内部供佛像,还可登高远眺。原来的破缩小在塔顶,成为刹(后来代称佛寺)除了楼阁式塔外、还有密檐式塔、单层塔、喇嘛和金刚宝座塔。
经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刻经文,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始于唐、宋、辽时有大发展,一般有基座、幢身、幢顶组成。
石窟:中国的石窟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各地多有兴建:敦煌、云冈、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太原天龙山等,多数都在黄河中游、西北一带。
二、道教建筑
东汉时道教形成,继承了道家思想,把道神秘化,把老子神话成太上老君,汉代张道陵创五斗米教,以老子为教祖,南北朝时期形成三清的崇拜体系。即:玉清、上清、太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大道君)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道教的布局和形成,大体仍遵循了我国传统的宫殿、坛庙体制,即建筑以殿堂、阁楼为主,依中轴线作对称式布置,与佛斯相比,规模偏小,且不建塔、经幢和钟、鼓楼。目前保存较完整的道观,以建于元代中期的山西永济县永乐宫为代表,道教的圣地,最著名的有江西龙虎山、茅山、湖北武当山,山东崂山、四川青城山、陕西华山等地。
三、伊斯兰教建筑
伊斯兰教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产生最晚的,但影响也很大,其建筑风格别具一格。清真寺、陵墓有很强的宗教特色。清真寺在阿拉伯文中叫“麦斯志得”意为“礼拜的地方”,故又称“礼拜寺”。按教规,穆斯林每天应朝向圣地麦加的克而白礼拜五次。每周五中午,成年男子都必须去清真寺参加公众礼拜。礼拜前要沐浴净身,以示赎罪。因此各国伊斯兰建筑布局相近,成为“伊斯兰风格”主要表现:
(1)封闭院子,中央有一个水池或喷泉。寺内祈祷室中圣龛方向必须朝向麦加的克而白。
(2)每个清真寺有一个或多个“尖塔”它一般建在寺院四角,作为宣礼员登高召唤教徒做礼拜用。后来兼做船舶和沙漠中的迷路者指明方向的灯塔。阿拉伯语中叫“麦纳拉”意既灯塔。
(3)每个清真寺的屋顶都有一个或几个洋葱头式的尖形顶。
(4)清真寺的立面一般比较简洁,墙面多半是沉重的实体。门和廊子多由各种形式的拱圈组成。
(5)内部装饰丰富多是几何纹,而不是人像、动物和写实的植物。后来才允许一些程式化的植物纹。大面积彩绘,喜用蓝色。
今伊朗的伊斯法罕皇家清真寺为苏菲王朝时建,穹高54米,正门一对尖塔有41米高。
印度的泰姬—玛哈尔陵,莫卧儿王朝的沙加干为爱姬修建,意为“宫廷的花冠”请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格达等地巧匠共同设计。陵园宽293米,长576米。分前院、花园、水池、陵墓平台和陵墓等几部分。陵墓高5.6米白大理石,四周有40米高圆塔。上有穹顶,前方有方形草地,水池,整个陵园秀美圣洁,被誉为“印度的珍珠”。
第七讲 古代桥梁
古代桥梁分类:
1梁桥:将石梁架在沟谷两岸而成。
2悬索桥:
3拱桥:赵州桥。以拱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
第八讲 民居建筑
最早的居住:巢居、穴居。
中国民居分类:
1) 院落式
2) 干栏式:不落夫家“吊脚楼”
3) 窑洞式:靠崖式、地坑式、锢窑。
4) 毡包式:蒙古包、哈萨克等族是弧形顶、圆锥形顶;鄂温克族是“撮罗子”式。
5) 碉楼式:藏族、羌族。
6) 一颗印:云南。以昆明为中心,很普遍。最常见的是三间四耳式。
徽派民居建筑:高墙小院,雕饰精美。
北京四合院:朴素淡雅。秩序井然。门—影壁—前院—内院主体房屋
苏州民居建筑:高墙,有天井,房屋按照中轴对称排列,楼房居多。
闽南土楼建筑:福建龙岩、上柱、永定一带,夯土技术高超。有方、圆型、以及五凤楼。族居形式。
四川山地民居建筑:因地制宜敞开式建筑。蜀山“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维吾尔族住宅建筑:客厅很重要,有暖炉、向天井开窗。
藏族住房:平顶,石头建筑。朴素协调。装饰很少。
傣族干栏式建筑:西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的主要居住形式。
中国古建筑结构常识
1 间:中国建筑的平面单位。四柱成间,如面积、规模较大的或者带出廊的可以六柱成间,八柱成间或者十二柱成间。每柱之间的柱距为“面阔”,前后柱子的间距称为“进深”。一栋建筑总的面阔称“通面阔”,总进深称为“通进深”。一栋建筑通常是三间或者五间,正中称为明间,两旁的房间称为次间,最尽头的称为梢间或者尽间。
2 檐柱:从进深的方向看,最外面的檐下的柱子称为“檐柱”,里面的称“金柱”,也称“老檐柱”。直通脊檩的柱子称为“中柱”山墙上的中柱称为“山柱”。位于四角的柱子称为“角柱”。支撑屋顶的柁梁放在两间之间的一行柱子上,也就是檩与檩相接搭处,术语称为“缝”。每缝采用抬梁式做法做成两坡屋顶。所谓抬梁式,就是在梁上立小短柱,称为“瓜柱”,再在瓜柱上逐层加短梁,梁上加檩。檩与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步”。檩与檩的垂直距离称为“举”。举的尺寸逐层加大。越高越陡。
3 收分: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木柱柱径上端小于下端的称为“收分”。
4 台基:是保护墙体和木柱的基础。《礼记•祀器》: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高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我国最早的台基是平直的,六朝时期佛教兴盛,须弥座式台基出现。须弥为“佛座”之意。常用于宫殿以及纪念性、装饰性建筑上。
5 墙倒屋不塌:中国建筑以柱、梁承重,墙体是围护结构。
6 屋顶:基本上是两坡和四坡。两坡有硬山、悬山;四坡有庑殿顶、攒尖顶等。两坡和四坡组合成歇山顶,结构复杂。
7 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体系的特殊构件。起源很早,可追溯到秦汉时代。开始是由方木块的“斗”和曲形木块的“拱”组合而成。斗拱在屋顶以及柱间承担重量(载荷)和支挑出檐的重要功能。又有很好的装饰作用。古代有斗拱的建筑代表主人的身份地位高。根据其所在位置的不同,分为柱头科斗拱、角科斗拱、平身科斗拱。
8 外檐枋: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以梁、椽、枋、檩为主,枋子、垫板只是加强稳固作用。还起到美观作用。檩是直接承担重量的构件。并将载荷传导到梁和柱上。在硬山、悬山、庑殿、歇山等大屋顶建筑里,檩与梁成90度角搭置。根据位置不同,可以分为“檐檩”、“金檩”、“背檩”。
9彩画:装修装饰的方法。用油漆掺杂颜料彩绘,形成色彩鲜艳的图案。合称“彩画”明清时期将彩画分为三大类:Σ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⑶ 简述我国民居住宅的构筑类型,及其主要分布地是怎样的
1.干阑
炎热潮湿地区架空的木、竹建筑(南方)
2.毡包
轻木骨架覆毛毡(北方游牧)
3.窑洞
黄河中上游(陕西、甘肃、河南与山西的部分地区)
4.井干
原木垒成(东北、西南林区)
⑷ 中国古代住宅最主要的形式是什么
中国古代住宅最主要的形式是四合院。
四合院是古代民居住宅中流传下来的一种最常见的院落住宅形式,它是古代建筑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晶。
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周围为回廊链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
晚唐出现具有廊庑的四合院,逐渐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后,廊院逐渐减少,到明清逐渐绝迹。
元明清时期四合院逐渐成熟完善,渐渐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筑风格。
(4)毡包式民居住宅扩展阅读
古代房屋划分等级的方式
在古代,房屋形式可以粗略的归为三种:殿式、大式、小式
1、宫殿式
是古代等级最高的房屋,通常帝王妃子等的起居处。佛教的大殿也有这种形式,比如:大雄宝殿这类房屋有些显著特点:宏伟华丽,屋顶瓦饰,建筑色彩和绘画都有专门的意义。比如: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式,朱漆大门,彩绘龙凤等。
2、大木大式
大木大式通常是各级官员和地方富商缙绅的起居处。 特点是:不用琉璃瓦,斗拱彩饰有严格的规定。
3、小式
这种房屋是古代寻常百姓的住所。特点是:色彩单调,以黑色、白色为主。
古代屋顶的等级由高到低排序为:
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四角攒尖顶。
台阶:一般来说级数多的大于级数少的,汉白玉做的台基高于其他材料,设有围栏的大于无围栏的。
最高级台基:皇宫中的最高级建筑和一些寺庙最高级殿堂,级数较高,用料较好,多用各类玉石,以汉白玉为主。
较高级台基:用于宫殿建筑两庑的次要建筑,有围挡结构,用料汉白玉。
一般台基:《大清会典》中记载:公侯以下,三品以上,准高二尺;四品以下到士民,准高一尺。而一般皇家建筑的台基可有5尺之高。
⑸ 我国民居住宅构筑类型与主要分布地是怎样的
1、中国古代主要建筑体系(四种)
1.生土建筑体系
①窑洞式建筑—黄河中上游
②土墙平版顶、土坯权拱顶建筑—新疆干旱少雨地区
2.石构建筑体系
碉楼式建筑——西藏、青藏高原等多山地区
3.毡包式建筑体系
蒙古包——内蒙古、新疆等游牧民族
4.木构架建筑体系。
①分布于汉、满、回、侗、白等民族 ②宫殿、坛庙、陵墓、佛寺、道观、住宅等
③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建筑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