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对房价进行调控
自3月开启本轮严厉调控迄今,中国各地区已陆续出台各种调控措施。即便如此,湖北省国资委最新发的通知还是引发众议,该通知明确要求从9月5日起,省出资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对房地产新增投资持谨慎原则,严控风险。
“地方实际落实合同之后可能又有调整,结果和中央的政策目标不一致,加上现在要力推改善住房结构,增加住房有效供应,让人住得上住得起,所以对开发商囤地炒作这些事情要加大力度检查。”一位专家表示。
他认为,土地市场没有真正降温,增加一些诸如限价、熔断机制的约束条件,都是表面现象,实际争夺还是比较激烈,开发商还是看好一线城市未来投资。
报道称,除了加大供地之外,热点城市的住宅也在加速入市。海通证券房地产分析师涂力磊在报告中称,近期深圳、北京高价盘入市速度加快,从各地预售证吹风会信息看,要求一二线核心城市以去年10月的房价作为红线,加大市场供给,预计合理价格下预售证发放速度将提速。
2. 政府调控房价有哪些手段
政府调控房价的手段:
中央银行应当管好流动性,收回超过经济实际增长因而属于过度增长的货币。同时提高银行存款利率,更不要让CPI超过存款利率;
改善社会投资环境,规范和加强对股市的监管,使上市公司真正成为股东的公司,体现股东的利益和权利,给股东以应有的回报,让社会有更多的可靠的投资渠道;
改革现行国家的财政税收体制,实现事权与财政的匹配,应当让地方政府享有更多的财力办事,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对超过当地平均住房面积的住宅及物业征税,使之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源。遏制和打击炒房和投机;
以上对策与措施,可能更多的要由中央政府主导和制定,地方政府更多的是执行和实施,如果没有国家统一的房地产政策和调控目标,仅靠地方政府的自觉行动,房价调控是难以成功的。
3. 政府现在在调控,房价会不会降呢
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
房子的供需关系
广州2016年人口增长率为5%,大约55万人。一线城市的人口吸聚作用短期内还将继续保持。意味着广州的住房需求端仍将保持强劲的需求。而攻击端方面,截至2017年9月,广州的新房去化周期大概是5.8个月(正常是6-12个月)。说明整体上,广州的住房市场保持供不应求的局面。
构成房价的几个要素
房价的要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地价、原材料、人工等。2016年以来,广州的拍地价格持续高涨,地王频出,即使2017年拍地进入限价模式,但是也附加个各种配建、自持的条件,整体上低价还是保持在高位。原材料方面钢筋水泥由于供给侧改革,也逐步进入涨价通道。人工方面,中国的人工成本每年都在呈上涨趋势。
可以看到,以上几个要素的成本都在上升,那么房价的成本就一直在上升,开发商降价的空间不大。
政府的态度
由于地方政府特殊的土地财政,对土地收入的依赖非常高。以2016年的数据为例,广州的财政收入大概是2381亿,其中土地收入大约是660亿。如果房价下跌,那么地价必然也下跌。随之而来的就是政府的收入下跌,这可能引发政府的债务危机,造成政府信用破产,从而引发更严重的后果。所以作为地方政府,实际上也不希望房价下跌。这也是为什么广州现在虽然对新房限价了,但是却衍生出双合同的现象。
4. 房价调控怎么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研究员任兴洲认为,从形势上看,内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性在容提升,但就特大城市、热点城市来看,供需矛盾依然存在,投资投机冲动依然存在,短期内仍不能放松调控,仍要把挤泡沫、防风险放在重要位置。
王蒙徽介绍,住建部门正在研究建立房地产统计和市场监测预警的指标体系,“加快建立市场预警机制,加强监测和分析,指导地方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
5. 中国古代如何调控房价
两宋时期,首都开封和临安的人口密度超过了今天北京、纽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整个城区除了道路和水面,剩下的就是房子,可供开发的空地寥寥无几,寸土寸金。宋徽宗时开封一栋普通住宅,就要9400贯,豪宅价格更是狂涨至数十万贯,换算成人民币,少说也得5000万以上。
房价太高,搞得连高级干部都买不起。朱熹曾考证说“宰执亦是赁屋”,就是说连宰相都得租房住。欧阳修官至“知谏院兼判登闻鼓院”,相当于上议院议长兼国家直诉法院院长,还只能在开封租破旧的民房,一下雨就漏水。而苏轼则是直到50岁那年,才借钱买了首套房,之前孩子结婚时的婚房,都是找别人借的。
为了抑制过快增长的房价,大宋朝廷果断决定:限购,限制京官在京城购买二套房。例如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诏令,规定现任京官除所居外,不得于京师购置产业。这样可以平衡住房市场上的供需矛盾,让老百姓有房可买。
由于大城市房屋自住率不高,租房族数目庞大,朝廷将房市调控的重点放在房屋租赁价格上。政府设立“店宅务”,专营官地与公屋的租赁,这就是当时的“廉租房”。公屋的租金一般低于市场价,普通老百姓也是负担得起的。
宋政府也会要求私人房屋与公屋一起减免租金。宋高宗曾发布诏令:减免江浙两地居民的房租。如果租住的是公房,可以免交三个月的租金。如果租住的民房,可以只交原来房租的一半。如果房东胆敢多收,租客可以去衙门告他们。有时候朝廷减免太多,一年到头都不用交一分钱房租。
如果有人蓄意哄抬房价怎么办?宗泽主政开封府的时候,由于刚刚遭遇战乱,房子贵得离谱,百姓叫苦连天。宗泽派人调查发现,原来是不法商贩背后炒房,一怒之下,把他们全部抓起来砍了。
明清时期,政府的限购政策进一步扩大化。朝廷禁止所有官员在工作所在地买房,敢在工作所在地买房,让朝廷得知,打五十大板,开除公职,房子没收。
为了防止不法商人炒房渔利,明清政府还规定了“找房款”制度。简单来说就是我卖房时卖了你30万,过了些日子,我发现房价已经涨到50万了,那么我拥有一次让你“找补”给我房款的机会。这么一搞,谁还能囤房炒房呢?
6. 中国古代如何调控房价
古代不需要调控房价吧,大城市的房子被有权势的人占据,小地方的土地不值钱。
7. 为什么房价说调控又不调控
房子是个大事,房价是每个人关注的,我感觉是调控不了的事情,最大的力度只能调到不在上涨,要是指望房价能掉下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厉害的关联。
8. 国家房价调控最新政策怎么调控,为何房价越调控越涨
在市场经济下,本身应该交给市场的东西要交给市场,实行行政手段硬性调控本专身是非正常情况下属的非常之举。实际上,税收机制的应用可能更有效,但房产税目前千呼万唤难出台,房地产调控缺乏一个长效机制。
此外,房价问题本身不能以房治房,其和资本或者说资金在不同领域的收益比较有很大关联,这是资本的逐利性决定的,哪里更加保值、哪里更加增值,资金就会流向哪里。如果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的收益更高,资本是不会大部分汇集到房地产中的。
房价越调控越涨,是因为减少商品房的土地供给后,土地减少,房产供给会减少,会造成新的供求失衡。
下一步,增加存款利率、征收房产税、减少房贷比、增加廉租房、共有产权房、稳定物价、振兴实体经济,提振人们对经济的信心等,都是可行的。
9. 政府怎样调控房价
最近,住建部、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多个部委,在近半个月的时间里,紧锣密鼓地出台了若干房地产调控政策:从“营业税征收2改5”,到“国四条”,再到“拿地首付不低于50%”,从“5年内普通住房转让差额征收营业税”再到“督办全国18宗房地产闲置土地”,调控之声不绝于耳。 但是,相关调控措施可能适得其反,因为,这些措施不仅未能解决根本问题,还滋生出了新的问题——这也是被以往房地产调控后的效果证明了的,几乎每次房地产调控过后, 房价 都会出现新一轮报复性上涨。 12月23日,在接受央视《今日观察》采访时,我提出了两点建议(播出时只播了第一条): 一是对现行分税制进行调整。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的财权减少了,事权反而在增加。地方政府不仅要 发展 经济,还要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但它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扰。目前,地方政府基本上就是通过土地出让金、房地产相关税费收入来填补这个资金缺口的。所以说从利益驱动方面来看,地方政府是没有任何动力去抑制 房价 的。道理非常简单, 房价 上涨,才能拉动地价上涨,地价上涨,地方政府才能获得更多的土地出让收入。无论房地产调控措施多 么 严厉,最终都要靠地方政府来落实,由于受制于利益因素,地方政府在执行房地产调控 房价 只会阳奉阴违。因此,要从根源上来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分税制进行调整,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只有在它的财权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才可能真正地落实抑制 房价 上涨的措施。 二是改变现行的官员政绩考核标准。现在主要以GDP来考核干部政绩,地方官员为了获得更高的GDP增速,更有动力推高地价、 房价 ,以提升其进行基本建设投资的能力,推高GDP,获得更多、更好的升迁机会。只要这种畸形的干部政绩考核标准不改变,地方官员推动 房价 上涨的动力就永远不会减弱。GDP只是量化经济活动的一个指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在追求民众幸福指数的提高而非GDP,我国的许多官员本末倒置,在畸形的考核制度下,把GDP当成了唯一的追求目标。试想,在这种考核标准下,哪一位官员能够真正关心民生呢?因此,现在必须尽快调整对官员的考核标准。 由于这两条建议,在目前并不受到重视,那 么 ,就必然导致越调控 房价 越涨的畸形结局。 以土地“重拳”为例。12月17日,财政部、国土部等五部委出台《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明确开发商以后拿地时,“分期缴纳全部土地出让价款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一年,特殊项目可以约定在两年内全部缴清,首次缴款比例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让款的50%”。如果开发商拖欠价款,不得参与新的土地出让交易。此举被媒体称为“房市调控第一拳”。 开发商囤地、炒地的目的,在于获取增值收益。即使让开发商一次性付清全部土地出让金,他仍然可以囤积土地,坐等土地升值。也就是说,开发商囤积土地的源动力不在于他是分几次拿的地,而在于他可以分享升值带来的暴利——这种暴利甚至超过他搞房地产开发获取的收益。中国的许多开发商并不建房而只炒地,也源于此。 其实,打击囤地并不需要另出“重拳”,只需严格执法即可。我国早在1994年7月公布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就规定,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的,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20 %以下的土地闲置费;满两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此后,国家又陆续出台类似的法律法规,但是,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越来越多,而囤积土地的现象却有增无减,囤积土地者有恃无恐,原因在于法律与土地一 样 “闲置”。如果严格执法,没有一个开发商敢囤积土地,道理非常简单,囤积两年后不仅不能享受增值收益,连地也重新被政府收回了。这个账开发商都会算。 开发商为何敢囤积土地呢?因为地方政府纵容。 那 么 ,地方政府为何纵容开发商囤积土地呢? 利益使然。 地方政府如果严格执法,对囤积的开发商进行处罚,开发商争相拿地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地价就会跟着下来,地方政府的收益就会减少。为了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慢慢拿出土地进行拍卖,开发商高价拿地后坐享升值之利,双方都有好处,互惠互利,就形成了一种利益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让地方政府去处罚与自己处在同一战壕中的囤地者,是非常不现实的。所以,但见法规纷飞,就是不见囤地者减少。 房地产调控的重拳,应该打在供应上。通过严格执法,迫使开发商按照规定开发,建造成房屋供应到市场。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开发商原本有限的资金大部分用到拿地方面,提前确保了政府出让土地的收益安全,却可能使开发商因资金紧张,开发进度进一步降低。 而且,在“地王”不断涌现的大背景下,动辄上亿元的土地,没有实力的开发商根本没有竞争力,在首次缴款比例提高后,这些开发商被淘汰出局,进一步减少了房屋供应能力——小的开发商是这个市场的必要补充。同时,行业的垄断性加强, 房价 会进一步上涨——中国油价高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就是垄断导致的必然结果。如今,这种垄断正在快速向房地产领域蔓延。 另一方面,许多供应到市场中的商品房被炒房者囤积起来,人为减少了市场供应,是催生 房价 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手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增加了流动成本,而这些成本在房屋供应不能增加的情况下,很容易转嫁到民众身上。而且,流动性的降低,也会导致房屋实际供应量的下降。 显然,这些重拳并不能真正抑制 房价 的上涨,原因在于,这些重拳都首先在悄悄确保政府的收益不减少,高 房价 是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炒房者利益共同推动的结果,作为获取主要收益的一个主体,地方政府必须带头压低地价,才能够理直气壮地挤压房产商的暴利,否则,在各方利益都不减少的情况下,出台的任何希望 房价 下跌的措施,都将成为空谈。 房市调控重拳必须打到点子上,那就是,打到利益上,打到供应环节上,否则,花拳绣腿耍得再好看也难有效果,更有可能, 房价 还被“重拳”打得越来越高。 后记: 我对避开根源的调控措施抑制 房价 已经不抱任何幻想。 《通货膨胀早已在我们身边(兼谈 房价 )》一文是我对未来 房价 趋势 走势最明确的分析: 在综合这些年的大量数据及政策信息后,我得出结论:政府能够容忍的中国 房价 的最大跌幅应在 20 %以内,时间应在 10 个月以内。超出这个极限,政府就必然出台救房地产的政策。 20 08年, 房价 刚刚步入下跌轨道不久,系列房地产救市政策的出台就是最好的证明。 因此,除非有能够替代房地产解决地方政府财政缺口的产业, 房价 虽然会有调整,但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推动下,大 趋势 仍是上涨,会一直上涨到即使在任何推动力量下也不能再上涨为止,即崩盘为止。 当下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开发商等强势既得利益集团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他们已经能够直接影响一些政策的出台。公众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权力部门的高官(对政策出台有决定作用)与开发商勾肩搭背在一起,宛如同志。在这种情况下,官商勾结之网如何能够打开呢?谁来打开呢? 我认为: 房价 是长是跌已经是人们现在关注以及争论的一个焦点,我觉得每次在出台一些政策后,虽然市场是有些暂时的低迷,但是过后会有个报复性的上涨,从08年就是,当人们还觉得08年底09年初 房价 会降到个能接受的价位的时候,不曾想 房价 在不经意间就起来了,而且是报复性的上涨,让人还没有回过神来就已经跟不上脚步了,很多人都后悔没有在年底年初的时候把握住机会,所以我想不管是一时的调整能下来多少,长远看 房价 还是要涨的,只能自己去把握机会了
10. 如何控制房价
调控房价,不应该打击有钱大佬,而应该打击刚需。
比如我换房,是拿着卖房的钱当首付买下一套;卖我房的房东,拿着我的首付+贷款,准备去加钱买下一套。这很可怕,你看——
A拿30万,贷款70万,买B持有的100万的房;B拿到A的100万做首付,贷款200万,买C持有的300万的房;C拿到300万,贷款600万,买900万的房,以此类推。
结果你发现,只有A实实在在兜里掏出来30万。剩下的A自己买的100万的房、B的300万房产、C的900万房产的所有房款,全是银行贷款的(当然,B、C之前买房的时候也出了首付,但这一轮换房他们一分钱没出)。
泡沫非常大。
偏偏是这些以房换房的刚需,卖出去上一套腾出来名额,就不太受二套房的贷款限制(北京对换房刚需限制依然很大,棒棒)。
至于有钱大佬,都是好几套房的,名额都用满了,再买也得全款,没有什么泡沫。
你看,房价泡沫都是刚需炒上去的,有钱大佬,只是顺便。
这说明——
刚需越多,泡沫越大,有钱大佬买的越多,楼市越稳定。
那怎么办?很简单——
应该连贷款都不给贷,并开放购房名额限制,有钱大佬随便买,爱买几套买几套。
最后就会形成,房价非常稳定,毫无泡沫。但是刚需也贷不了款,谁也买不起。房都在大佬手里。
反正谁也买不起,结婚的时候,丈母娘也不要求男方有房了,大家全租房过日子。社会走向了和谐。
大佬买了这么多房,也住不过来,房价稳定,转卖来回炒也没意义,于是大佬全都租给刚需,刚需租房过。
原有大佬炒房,由于畸形的租售比,租房子收入是不赚钱的,必须转卖才赚钱。大佬倾向于签短租约,所以租客权益难以保障,一旦卖房就会出现“被房东赶来赶去”的窘境。
而在我的建议中,由于房价稳定,租金回报成为投资目的,大佬会非常愿意和租客签长约,甚至在租售同权(多地已经提出)落实后,大佬很乐意让租客用自己房子的学位,提升租金收益。这样租售比就回到了正常水平。让刚需的租客权益得到了保障,大佬也提升了租金。
当然,这里的大佬,不应该是自然人,而应该是法人。
因为——普通大佬再有钱也就买个二三十套,他们干不过投资机构。投资机构一买起房来,都是上万套地持有,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扫货(已经有了雏形,万科在全国拿下多块住宅用地,无法销售,全部住宅必须全部自持经营)。普通刚需虽然买不起房,但可以对这些投资机构进行投资。作为投资机构的小股东,普通刚需依然可以通过投资机构来分享机构的收益。
最后,房产向投资机构进一步集中,最后万科、恒大、保利与房产信托投资基金成为中国明星企业,这一阶段,首富依然应该从王健林和许家印中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