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戶型大全 > 靜海學士府有什麼戶型

靜海學士府有什麼戶型

發布時間:2021-02-10 17:43:02

⑴ 康熙年 李光第何許人也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泉州安溪湖頭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進翰林,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他為官期間,政績顯著,貢獻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光地出生於有詩書教養的富紳之家。自幼聰穎,五歲便從師授讀,「未嘗一啟齒,發聲試之,輒已成誦,不失一字。善屬對,矢口驚人。塾師弗能教也」。青少年時期是在認真研讀經史百家書中度過的。他尤其致力宋明理學的探求,「以濂洛關閩為門徑,以六經四子為依歸」。康熙三年(1664年)試策論舉於鄉,九年中二甲二名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十二年二月充會試同考官。十月,請求省親歸里,從此迎來了他一生中的重大轉折。
李光地出任內閣學士,倍受康熙帝寵信之時,陳夢雷卻被誣以投降耿精忠出任大學士,處境岌岌可危。事實已使陳夢雷看清了李光地貪功賣友、陰險毒辣的真面目。他悲憤至極,於七月份寫下了《告都城隍文》,開始揭露李光地的背信棄義行為。九月,即李光地出任內閣學士的第二個月,陳夢雷被逮入獄。第二年(康熙二十年)四月,廷鞫以死刑論。但因陳夢雷公開揭露李光地欺君賣友之事,早已在朝廷中引起強烈反響,許多人譴責李光地而同情陳夢雷。李光地也看到了這點,他承認同榜進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張玉書、徐乾學及左贊善王掞等,「都還信他(指陳夢雷)的話」的事實。他們對李光地在這件事的所作所為深感遺憾。徐乾學甚至代李光地起草一份疏稿,反映陳夢雷在耿精忠叛亂時有功國家的表現,逼李光地上奏。在眾目睽睽之下,李光地難以拒絕,遂具名上奏康熙帝,請求寬免陳夢雷。奏疏中說:「臣叔日蚃潛到其家探聽,夢雷涕泣言隱忍偷生,罪當萬死。然一息尚存,當布散流言,離其將帥,散其人心,庶幾報國家萬一。臣叔回述此語,臣知其心未喪也。」又說陳夢雷曾「言敵勢空虛,屢欲差人抵江浙軍前迎請大兵,奈關口盤詰難往。因詳語各路虛實,令歸報臣。此密約兩次,知其心實有可原者也。」此疏還是起了作用,二十一年正月,陳夢雷被免死流放。但這份奏疏中顯然迴避了一個重要情節,即陳李共謀獻蠟丸疏事,僅說他「其心未喪」,「其心實有可原」。這是說陳夢雷並無可以獎賞的報國之功,有的只是可以諒宥的罪過而已。其本質仍未離貪功賣友。對此,陳夢雷當然憤慨不已。李光地散布說陳夢雷責怪他不言蠟丸事,與他「鬧不已」。他說:「本即徐健庵(徐乾學)與他自己做的,我何嘗改他一字!他自己說不上的話,卻教我說,可笑。」當然李光地知道刪改與否,是任何人都無法核實的問題。他還散布說,陳夢雷的話是「徐健庵教他如此說」。四月,陳夢雷被押離京師,踏上了流放的道路。李光地對這位昔日「同年中最相善」的好友,發了點慈悲,「有資斧之贈」,但遭到陳夢雷的拒絕。
康熙三十三年四月,李光地聞母親病故,這時康熙帝首先下諭旨說:「提督順天學政關系緊要,李光地特行簡用,著在任守制。」李光地於是上疏奏稱荷蒙聖恩,怎敢不竭誠報效,念蟲蟻微情,亦須盡孝。因請假九個月歸里治喪,十二月返任,不誤歲科兩科兩試。他這是想盡忠盡孝、於公於私兩相兼顧之計。不料卻有違於盡孝的教條,當即被人抓住把柄,一時間輿論大嘩,攻訐之聲四起。御史沈愷曾、楊敬儒首先交章論劾,抨擊其不遵為父母回籍守制三年的古訓,是「靦顏充位」、「潦草塞責」。疏上,康熙帝仍然命李光地遵行在任守制之前旨。接著給事中彭鵬又上疏指責李光地不請終制,「忽以三年之通喪請為九月之給假」,是貪戀祿位,它「於禮則悖、於情則乖、於詞則不順」,並詳細陳述了李光地有十不可留,而要害問題是李光地的不孝。疏中說:「上諭十六章首曰敦孝悌以重人倫。」「不乞守制而請給假,非所以體上諭教敦孝意也。」這是「悖聖訓而失本心」,「未聞不孝而能忠者也」。疏中又指出「數日之內,長安道上無不指光地為貪位而忘親,司文而喪行,大損其生平」。他因此請求皇帝「重其罰」。康熙帝覽奏後很為震動,傳旨詢問彭鵬。彭鵬又上一疏,稱曰:「皇上令光地在任守制或以此試光地耳。光地深文厚貌,道仁道義,言忠言孝,一試諸此,而生平心術品行,若犀燃鏡照而無遁形。」他揭露李光地請九個月假是「外以欺人則為喪心」,「內以欺己則為挾術」。「夫為人子而甘於喪心,為人臣而敢於挾術,兩者均罪,光地必居一焉。以此赴任不可,以此回籍猶不可。」他認為李光地所謂的道學的虛偽面孔已經「敗露」。因此建議皇上:「察光地患得患失之情,破光地若去若就之局。不許赴任,不許回籍,春秋誅心,如臣所請。」分析揭露得有理有據。至此,康熙帝再也無法回護,於是將彭鵬的前後兩疏一並下九卿議論,終於下令:李光地解任,不許回籍,在京守制。這是李光地的偽道學形象在眾面前的又一次大暴露、大失敗。
但是,這一切並未削弱康熙帝對李光地的信任與倚重。三十五年李光地服闕,仍命任順天學政,三十六年四月,授工部右侍郎,九月,改任左侍郎仍留任學政。三十七年十月,康熙帝東巡,於盛京召見陳夢雷。盡管陳夢雷於召對中揭露了李光地在蠟丸疏一事上的「欺君賣友」行為,陳夢雷受到康熙帝的賞識也從此獲赦回京,在誠親王處行走,但也仍然沒有動搖康熙帝對李光地的信任。十二月,李光地即改任直隸巡撫,這是權勢赫赫的肥缺。
李光地在直隸巡撫任上最突出的政績是盡心於農田水利。河道治理有關國計民生,是康熙帝繼位以來最關心的重大問題之一。當時直隸地區屢遭水患,為害情況不亞於黃河下游。三十八年二月,康熙帝特諭李光地等說:「漳河與滹沱河故道原各自入海,今兩水合流,所以其勢泛濫。爾等往視,如漳河故道可尋,即可開通引入運河。如慮運河難容,即於河道之東別挑一河,使之赴海。其可否修浚情形爾等閱後再奏。」李光地率屬員進行了實地勘察之後,四月上疏,提出治河方案。他說,現在漳河分為三支,其中兩支流入運河,另一支分流後又入運河。這樣「入運之水已多,子牙河之水自減,可無礙漕之慮。但歸衛之河與老漳河皆有散漫淺平之處,應酌量挑濬。其完固口小支河應築鴨嘴壩及攔河壩,逼水入河。」再於靜海縣「閻、留二庄出水處挑成河道,兩岸築堤,束水歸淀。則靜海縣地方不致淹漫,而大城等州縣堤岸均無妨礙矣」。詔如所請。接著,他因霸州、宛平、良鄉、固安、高陽、獻縣,因開濬新河占民田一百三十九頃,特奏請豁免額賦而獲批准。六月,他以通州(今通縣)等六州縣額設運輸漕糧之紅剝船六百隻,每船給地十畝作為運丁贍養之費,如遇水旱災害向不蠲免。為穩定運丁情緒,確保漕運暢通,他特別奏請按民田之例遇災時額賦概予蠲免。下部議不準,康熙帝特准其奏。三十九年七月,靜海等地方長堤竣工後,李光地奏請開諸州縣水田,引漳、滏、滹沱、大陸諸水灌溉,並推薦管河同知許天馥為河間知府,以管理這項工程。四十年,又督修永定河,自郭家務至柳岔口開河築堤。四十一年八月,他下令所屬各州縣廣興水利,「近山者導泉通溝,近河者引流釃渠,去水運遠者鑿井溉田。其水道應修濬者俱聽備帑興工」。
李光地在為國家扭轉財政虧空、清除考試積弊方面,也作出了有益的貢獻。三十九年二月,他針對各級官吏侵吞、挪用公款、糧米成風和「法輕易犯」的弊病,上疏建議立法清厘宿弊,嚴加盤查屬庫及各種支出,有犯者實行重治,「嗣後地方官如挪移銀至五千兩以上或糧米六千石以上者,無論已未革職,仍擬滿流,不準折贖,即遇恩典亦不準減免。庶人知畏威法,而倉庫加謹矣」。下部議行。七月,康熙帝因科場考試時大臣子弟取中者多而平民子弟甚少的弊端,下詔另編字型大小考取,並將給事中滿晉、御史鄭維孜條陳科場積弊與總督郭琇條陳學校弊端,連同九卿定議一起,下令盡行錄出傳示李光地及總督張鵬翮、郭琇、巡撫彭鵬。上諭中說:「四臣皆操行清廉。李光地為學院時官聲最好,今閱九卿等所議果否得當,如何方能除去弊端,永遠可守,各抒己見具奏。」李光地遵旨上奏,稱頌康熙帝的決定是「仰見天地無私,不遺側陋,洵足永遠遵守」。除同意九卿所議各款外,在嚴肅考場方面提出增加三條意見,即「勢要勒收關節,許考官據實出首」;加強考場巡察,務求精密嚴肅;革逐試場中所用儒士,以杜暗中行奸。於整飭學校弊端方面,增加四條意見。
李光地治績顯著,不斷得到康熙帝的贊揚:「自授巡撫以來,居官甚佳」,「體恤微員」。四十二年四月,康熙帝諭大學士等說,李光地「居官誠優,且得大臣禮」,「自任直隸巡撫以來,每年雨水調順,五穀豐登,官吏兵民無不心服」。於是又擢升為吏部尚書,仍管巡撫事。這年冬,他以河間一帶水災,奏請發放倉米賑貸並命富戶出粟平糶。這時飢民大量湧入京師,康熙帝命八旗諸王貝勒大臣內務府各官及漢大臣官員等,於京城數十處設立粥廠賑濟災民,但這已給京師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至第二年三月,大學士九卿等奉康熙帝上諭,令李光地領回河間等處飢民。當月,給事中黃鼎楫、湯右曾、許志進、宋駿業、王原等合疏彈劾李光地,指出去年直隸報災州縣二十餘處,李光地上疏稱開倉賑濟或減價平糶,實際上河間飢民卻散入京師者甚多,抨擊「光地身為撫臣漫無經理,疏內所稱民沾實惠,俱屬空言。尤可異者寧津縣被災更重,流亡更多」,「而光地去歲竟不報災,僅於題參知縣陳大經疏內稱『寧津頗有水災』,匿重為輕」。「光地目擊流亡,不聞出一籌畫,碌碌素餐,虛文巧飾」,特「請嚴加處分,以為大吏漠視民生之戒」。李光地被責令回奏說:「去歲河間等府屬被水,勘明成災州縣三十餘處,陸續照例題請蠲免錢糧,分別災份輕重將倉糧散賑出借,又設立粥廠二十餘處。自去年十一月起至今未停,無論遠近飢民皆許就食。其流散者飭地方官分道招令還鄉。臣安敢稍涉懈怠以負皇上委任。然安集無術,尤有貧民如許散入京城,此臣及地方官之罪無可辯者也。」至於初不了解寧津地方被淹情況,是知縣陳大經「竟不通報」造成的。「及十月中,臣扈駕西巡由真定回暑,路遇天津縣民人,詢知情形,即劾罷陳大經,疏中聲明寧津頗有水災」,「非敢匿重為輕也」。但由於受災之後,「人民既不能悉歸本業,致有流移,臣與地方官之罪又無可辭者也」。他用委婉的言辭把問題說得一清二楚,康熙帝於是頒旨說:「不必引咎。」四月,李光地又上奏,以河間水災、飢民流入京師,自陳不職,請求解任。康熙帝覽奏後,諭大學士說:「李光地著留任。其居官有何可議?但彼專信門生,常為所誑。凡人口講道學彼即深信之,夫道學豈易言哉!」「若徒托之空言而無實事,則亦何益之有!」這分明是為李光地開脫。但眾臣似乎並不買賬。八月,御史呂履恆參劾李光地於秋審之事任意決斷。為此康熙帝特諭大學士說,李光地皆依律審擬,並非任意決斷,並退還了呂履恆的奏本。繼而給事中王原劾妻李光地所薦舉的文選司郎中陳汝弼,劾其由刑部調吏部後「專擅恣縱,有貪贓情弊」。都察院議革職、刑部論絞。奏上後,康熙帝卻說:「人有薦陳汝弼之賢能者,故朕簡於眾郎中內,特授選司郎中。如受賄是實,即置於法以為眾戒;若未經受賄則應寬之。」駁回下令再審。回奏是「受賄有據,應立絞。」康熙帝仍然認為供證不實。於是特令議政大臣、九卿重新核查。報稱有逼供現象。於是康熙帝下令,免陳汝弼所犯之罪。原審諸臣分別受到革、降處分。王原以被陳汝弼揭發有「囑托私書」行為,遭革職。康熙帝這更是公然出面偏袒李光地。四十四年十月,李光地疏劾雲南布政使張霖假稱詔旨,販賣私鹽,得贓銀一百六十餘萬兩。張霖論斬,家產籍沒入京。
康熙四十四年(1705)十一月,康熙帝以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優」,升為文淵閣大學士。 李光地不僅在政治上深得康熙帝信任,思想文化及學問上更深得康熙帝的賞識與倚重。康熙帝是博學多才的帝王,他潛心鑽研學問,多方面探求知識,對孔孟之道、程朱陸王之學,以及歷算、機械等當代科學之事無不有極大興趣。他尤其喜歡理學,而這正是李光地所擅長。李光地的理學體系是多彌縫而少發揮,盡說一些「模稜兩可的話」,「足以調停一元二元之間」。他用這種取巧的辦法,把本來矛盾的事物可以說得頭頭是道。這樣「以偽代誠,君臣相欺而可以相安無害」。這種思想方法和理論大有利於康熙帝的思想統治政策,所以深受康熙帝歡迎。當時人彭紹升說,李光地「所奏進文字,發舒心得,聖祖未嘗不稱善」。所以他經常被康熙帝召入便殿研討義理。康熙帝所御定的書籍多指派他來參定,如《御纂朱子全書》、《周易折中》、《性理精義》等均為李光地所校理。康熙帝曾十分滿意地說:「知光地者莫若朕,知朕者亦莫若光地矣!」李光地積極供職,認真闡發理學,康熙帝對他的信任與日俱增。越是這樣,他在復雜的政治斗爭和紛紜的官場中越是寡言慎行,惟恐招禍。「其有獻納罕見於奏章,獨與公共事內廷者時能道之。」在私下,他對重大事情也多以委婉和模稜兩可的言辭。康熙四十五年六月,江寧知府陳鵬年為兩江總督阿山疏劾定讞論斬。不久康熙帝問李光地阿山如何,李光地說:「當官勤敏無害,其犯清議者,獨劾陳鵬年一事耳。」康熙帝遂寬免陳鵬年,並將其內召。這時,康熙帝在廢立太子問題上大傷腦筋。四十七年十一月,康熙帝有意將已廢太子允礽復立為太子,召滿漢文武大臣令其「詳議,於諸阿哥中舉奏一人」。結果眾臣多附和內大臣阿靈阿,共同保奏皇八子允礽。對此康熙帝極為不滿,下令再思具奏。同時傳諭李光地說:「前召爾入,曾有陳奏,今日何無一言?」李光地回奏說:「前皇上問臣廢皇太子病如何醫治方可痊好,臣曾奏言徐徐調治天下之福。臣未嘗以此告諸臣。」這是在關鍵時刻准確體會康熙帝意圖的極為得體的回奏。第二天,康熙帝便召見眾大臣,公開宣布廢皇太子病已痊癒,表明了復立之意。四個月後,即四十八年三月,康熙帝復立允礽為皇太子,李光地被任命為二正使之一,奉命持節授皇太子寶冊。四十八年,李光地充會試正考官,這時他已六十八歲,奮勉不輟報知遇之恩,「闈中以過勞嬰疾,不稍自惜」。
李光地的晚年愈加為康熙帝所倚重,君臣彼此相知,關系更加密切。兩江總督噶禮與巡撫張伯行互相攻訐,康熙帝遣大臣往訊,久久不能定案。五十一年二月,康熙帝忽將噶禮革職,尋孥戮之,而復張伯行官。此事李光地「實贊之。其語秘,世莫能詳」。這時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戴名世《南山集》獄案,被誅戮者甚多。著名古文家、桐城貢士方苞亦被牽連下獄論死。康熙帝在一次召見廷臣時偶然提到已故侍郎汪霦時感慨地說:「自汪霦死,無能古文者。」李光地說:「惟戴名世案內方苞能。」五十二年二月,方苞因此蒙寬宥免治得釋,出獄後隸漢軍旗,以白衣入直南書房。三月,李光地參與千叟宴於暢春園,獲賜袍帽等物。晚年的李光地,年老體衰,疾病不斷,惡瘡、疥毒、脾泄之症不時困擾著他。他或「兩手硬腫,匕箸俱廢」,或「不能勝衣冠,不能移動數步」,「苦楚纏綿」。康熙帝對他關懷備至,給假令其坐洗溫泉,親賜葯物、食物,甚至玉泉山水,指示治療辦法。一再指示其加餐,以增加體力,「飲食愈多愈好,斷不可減吃食。」④這使李光地感激無狀。他多次以病乞休,但康熙帝不願他離去,一再溫旨慰留。而《周易折中》、《性理精義》及續編《朱子全書》正是這時經李光地手相繼纂修告竣的。五十四年六月,李光地再次上疏乞休,奏疏中說:「臣前以瘡毒發體乞休,奉諭以內閣老臣凋零,令臣勉加調攝,葯餌食物賜賚頻仍,枯株敗卉復得更生。」他歷訴近幾年間承修朱子全書、易經、性理諸書將次告成的情形後,又說:「俯念臣年七十有四,古人懸車之數已過,而痼疾纏綿。每奏對多失儀節,聖主哀矜,往往令人扶掖,而臣何敢自安?」又言「臣父歿於閩亂之時,窆封淺土,臣母之歿,因臣在京守制,久未合祔」。「烏犢私情難免凄惻」。特請求休致。康熙帝覽奏後說:「卿才品優長,文學素裕,寬宏休容,得大臣之體。自簡任機務以來,恪共清慎,益著勤勞。今雖以老疾乞休,朕眷注方殷,何忍允其所請?」特「暫給假二年,事完即來京辦事,以副朕篤念老臣至意。」並賜詩以壯行色,詩中有「協恭惟得老成儒,味道經書翊廟謨」之句。 李光地回鄉不到一年,從五十五年(1716)三月開始,康熙帝便一再傳旨敦促其辦完事迅速歸朝。五十六年四月,李光地回京,趨熱河(今河北承德)朝見。於是又立即供職,奉命審閱大學士王掞等所纂《春秋傳說》及翰林院檢討張照等所輯《篆字經文》等書,時年七十六歲。此事,又引起不少人的非議,以為李光地貪圖祿位。五十七年(1718)正月,內閣議上孝惠章皇後尊謚疏中未寫章皇後字樣,部議李光地等大學士「甚屬錯誤」,應各降三級。康熙帝予以寬免。四個月後的五月二十八日李光地病逝,享年七十七歲。正在熱河行宮的康熙帝於六月十二日(7 月9 日)得到李光地噩耗及接到其請求休致的遺疏後,深為「憫悼」。他清楚群臣對李光地的不滿情緒,特向大學士等說:「李光地屢經求退,其奏摺已呈覽數次。因大學士王掞患病告假,故暫止其奏,俟王掞到閣時,令其具本奏請,並非李光地貪戀官職而藉以為名也。前折衷心畢露,甚是詳明。」遂將李光地以前請求退職奏摺及遺疏一並發下,以消除群臣的誤解。當天,康熙帝便派遣皇五子允祺、內大臣公馬爾賽等往奠茶酒,賜銀一千兩。又命工部尚書徐元夢等護其喪歸。康熙帝又諭部臣等說:「李光地久在講幄,簡任綸扉,謹慎清勤,始終如一。且學問淵博,研究經籍,講求象數,虛心請益,知之最真無有如朕者;知朕亦無有過於光地者。倚任方殷,忽聞患病溘逝,朕心深為軫惻。所有應得恤典,該部察例具奏。」於是予祭葬,謚曰文貞。雍正元年(1723)追贈太子太傅,十年入賢良祠。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李光地上萬言書,陳述禁海苦累百姓;寫密折給康熙,請求旗兵全部撤閩;並 康熙
以聰明睿智贏得皇女藍齊兒的芳心,但這些大多不符合歷史真實,屬於虛構。歷史上的李光地比康熙長12歲,生於明末,是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28歲的李光地考中進士,兩年後授翰林院編修。由於在三藩之亂時,他上蠟丸密疏,向清廷提供福建前方情報,受到康熙的贊許,很快升為侍讀學士,又由平定台灣有功,升任翰林院掌院學士,距宰相輔臣僅一步之遙。 這時的朝廷,既有索額圖與明珠滿人間的爭斗,又有漢人徐乾學、高士奇與明珠等人的角逐,李光地作為康熙十分信賴的漢大臣,自然成為各派爭取拉攏的對象,也自覺不自覺地捲入了政治斗爭中。圍繞李光地「三案」(「賣友案」、「奪情案」、「外婦之子來歸案」)的斗爭在當時就格外引人注目。李光地平時研究《易經》,對變化之理獨有見地,同時他又是一個精通權術的人。但再好的千里馬也有失蹄的時候。一次,康熙讓他推薦精通《易經》的人。李光地推薦了侍講學士德格勒,並說德格勒文章辭賦寫得好。康熙聯想到德格勒曾在自己面前吹捧過李光地,發覺兩人互相勾結,心中不快。有一年,天下大旱,康熙令德格勒用《易經》占卜,得到是《夬卦》,德格勒於是解釋說:「澤在天上,有雨,但決去小人,甘霖才能立降!」康熙問:「小人在何處?」德格勒回答說:「陰乘陽勢,逼近九五,他就是得時得位的人。」康熙已明白是指明珠了。康熙與德格勒的占卜對話,很快被明珠得知,他立即把德格勒打入大獄。李光地遂以舉薦不實被降職。 晚年的李光地得到了康熙的寵信,出任直隸巡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康熙每有大事,都將他召入便殿,秘密相商。李光地感到皇帝「眷注深恩」,在「獨對」時一般能夠據情准理,抒發己見。所以康熙帝慨嘆說:「大臣中每事為我家計萬世者,獨此一老臣耳!」
李光地一生,輔弼帝業,清勤謹慎,始終如一,其光輝業績,不勝枚舉。「三藩之亂」發生後,國家處於分烈日裂的嚴重關頭,李光地派人冒險上京,進獻蠟丸密疏,獻策平定耿精忠在福建的叛亂。他以全家生命力薦施琅專征平台,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李光地為政席仁,他義設常平倉,荒年賑濟飢民;減免賦稅,廢除自秦以來的「十家連坐法」和「凌遲」、「滅族」等酷刑,拯救了因《南山集》案被株連入獄的文學家方苞。江南知府陳鵬是一位清官,康熙帝南巡時,江南總督阿山乘機向陳鵬要求供奉、饋贈,增收百姓地丁銀,以討好皇上。陳鵬不理,被阿山罷官投獄,以「大不敬」罪擬判死刑。李光地為陳奏辯伸冤,陳鵬獲得康熙帝赦免,被召入武英殿編書。康熙帝與李光地「情雖君臣,義同朋友」。李光地近半個世紀的政治生涯均在康熙帝執政時期。他病逝時,康熙帝深為震悼,諭朝臣曰:「知之(李光地)最真,無有如朕者;知朕,變無過於光地者」。其死後被謚「文貞」,加贈太子太傅。並列清初一氏名宦,誠非過譽。

⑵ 於姓的家譜誰知道啊

於氏

203

歷史來源

「於」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據《廣韻》及《元和姓纂》所載,周武王第三子(一說第四子)受封於邘國,稱為邘叔,其後去邑旁為於,有於氏。

二、為鮮卑族復姓所改。據《路史》所載,東海於公裔孫隨拓跋陵徙代(在今山西省代縣一帶)為萬紐於氏。至北魏孝文帝時復為於氏。

三、唐代淳於氏為避唐憲宗李純之名諱(淳、純同音)改為於氏。見《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

家族名人

於成龍(西元1617-1684年)

字北溟,清代山西永寧人。官至兩江總督,以清廉著稱,時稱天下清官第一。

於謙(西元1398-1457年)

字延壽,明代浙江錢塘人。七歲時,有異僧稱其為救時宰相。歷官監察御史、兵部尚書等。正統十四年,瓦刺首領也先侵擾大同,英宗被俘,謙反對放棄北京,擁立英宗弟為景帝,主軍務,擊退也先軍,接英宗歸。

於志寧(西元588-665年)

字仲謐,唐代京兆郡高陵人。文學館學士,瀛洲十八學士之一。封燕國公,任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名重一時。

於公

漢代東海郡郯縣人。曾官廷尉,為縣獄吏及東海孝婦平冤案,執法公允,凡犯法者,於公所決皆不恨。其閭門壞,地方父老共為其治之。令修高大之門,能容駟馬車蓋出入,自言治獄多陰德,子孫必有幸者。後其子於定國官至丞相,孫於永為御史大夫,皆封侯。

於定國

字曼倩,漢代東海郡人,於公之子。官廷尉,決疑平法,務在哀鰥寡,加審慎之心。時雲"於定國為廷尉,民自以不冤。"官至丞相。

於禁(西元?-221年)

字文則,三國時魏國巨平人。曹操名將,征戰有功,累遷左將軍,假節鉞。

於琮

字禮用,唐代東海郡人,於志甯五世孫。宣宗(西元847-860年在位)時擢進士第,官左拾遺,聚廣德公主。官至尚書右僕射。黃巢破京師,被殺。公主自縊死。

於佑

唐代人,僖宗(西元874-888年在位)時為學士,在御溝得一紅葉,題有詩。佑亦賦一葉,置流上,為宮女韓夫人所得。後帝放宮女,佑與韓成婚,取紅葉相示。韓氏詩有"方知紅葉是良媒"句。

地望分布

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山東省郯城一代;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地區

⑶ 古代陳姓有什麼名人

古代陳姓名人

(朝官4人,將軍5人,狀元2人,探花1人,進士69人,舉人7人,

地方官6人,貢生7人,其他1人)

陳經邦,字貴新,浦源(今龍港鎮平等陳家宅村)人。北宋大觀三年(1109)己丑科進士,官迪功郎。

陳桷,蒲城城西人。北宋政和二年(1112)壬辰科進士第三名探花,南宋高宗時官禮部侍郎。

陳經德,平等陳家宅人。北宋太學生。

陳存心,仙居雅店橋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進士,官寧國節度簽書推官。

陳鰲,金鄉坊下人。南宋紹興八年(1138)戊午科武狀元,官東南第八將。

陳鶚,陳鰲弟,金鄉坊下人。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壬戌科武狀元,官東南第十將。

陳端彥,龍江下澇人。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乙丑科進士,官建寧縣令、歸州判。

陳季平,龍江下澇人。南宋隆興元年(1163)癸未科進士,官寧海丞。

陳遠,仙居柘園人。南宋隆興二年(1164)甲申科進士,官中憲大夫。

陳仁,仙居柘園人。南宋乾道元年(1165)乙酉科進士,官戶部主事。

陳季禮,湖前西浦人。南宋淳熙八年(1181)辛丑科進士,官龍圖閣直學士。

陳峴,字泰南,陳桷孫,蒲城城西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以博學鴻詞科賜第。歷官秘書郎、禮部郎中、廣州知州兼勸農事、廣南東路經略安撫使、兵部侍郎等職。

陳麟之,仙居柘園人。南宋紹熙元年(1190)庚戌科進士,官括蒼太守。

陳宗遇,字逢春,金鄉前半垟人。南宋紹熙二年(1191)辛亥科進士。

陳子式,仙居柘園人。南宋慶元二年(1196)丙辰科進士,官無錫知事。

陳元珏,字國玉,金鄉東田人。南宋進士,官龍嚴尉。

陳應鰲,仙居柘園人。南宋進士。

陳蛟,仙居柘園人。南宋嘉定武科進士,英勇抗金義士。

陳可書,錢庫陳家堡人。南宋咸淳釋褐進士,官銓部。

陳士龍,龍港江山北店人。南宋慶元二年(1196)丙辰科武進士,官廣東總管。

陳季永,金鄉坊下人。南宋慶元五年(1199)己未科進士,官藤州知州。

陳嶸,浦西(今龍港湖前)人。南宋紹定二年(1209)己巳科進士,官肇慶知府、京湖宣撫使。

陳唐器,仙居柘園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辛未科進士,官通議大夫。

陳遇明,仙居柘園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辛未科進士,官監登聞鼓院。

陳師川,龍江下澇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進士。

陳子道,龍江下澇人。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科進士,官處州教授。

陳夢龍,龍江下澇人。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科進士,官雲南御史。

陳桃,力修從父,字壽翁,江山陳營人。南宋寶慶二年(1226)丙戌科進士,官廣東提點刑獄。

陳夢弼,江南浦源人。南宋寶慶二年(1226)丙戌科進士。

陳力修,陳營(今江山月里)人。南宋紹定二年(1229)己丑科進士,官工部都水主事。

陳瑀,仙居柘園人。南宋紹定五年(1232)壬辰科武進士,官忠訓郎。

陳廷秀,江山陳營人。南宋紹定五年(1232)壬辰科武進士,官知吉陽軍。

陳伋,金鄉東田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進士,官福建汀州通判、閩清縣令。

陳元普,龍江下澇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武探花,官雷州知州。

陳棚,金鄉人。南宋淳佑元年(1241)辛丑科進士,官朝散大夫。

陳直甫,金鄉東田人。南宋淳佑元年(1241)辛丑科進士,官臨縣尹。

陳夢柱,金鄉東田人。南宋淳佑元年(1241)辛丑科進士,官廣東提干。

陳懋欽,龍江下澇人。南宋寶佑元年(1253)癸丑科進士。官戶部侍郎。

陳基先,龍江下澇人。南宋寶慶元年(1253)癸丑科進士,官高郵知州。

陳子美,字克允,懋弟,龍江下澇人。寶佑元年(1253)癸丑進士,官鐃州判。

陳換武,龍江下澇人。南宋寶佑元年(1253)癸丑科進士,官建 康 教授。

陳泉,金鄉東田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進士,官雷州教諭、江西萬年縣令。

陳正夫,(江南)陳庫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武進士,知藤州。

陳若水,仙居柘園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武進士。

陳淳辰,仙居柘園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進士,官河源縣令。

陳素,錢庫陳家堡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進士,官護駕防禦。

陳天佑,江南陳庫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進士,官石門縣令、騰州知州。

陳天錫,金鄉東田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進士,官陰縣縣令兼勸農事。

陳郁,江山陳營人。南宋咸淳五年(1269)己巳科武進士。

陳鵬,江山陳營人。元大德四年(1300)庚子科武進士,官福建游擊。

陳高,錢庫項橋一帶人。文學家。元至正十四年(1354)甲午科進士。

陳允耕,仙居人。明洪武十七年(1384)甲子科武進士,官寶慶推官。

陳叔文,錢庫陳家堡人。明洪武八年(1375)乙卯科進士,官剡城縣副堂。

陳訥,龍港新渡村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戊辰科進士,官刑部主事。

陳以誠,字天佑,仙居柘園人。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己巳科武進士,官雷州經歷。

陳誠福,陳高之子,錢庫項橋一帶人。明永樂九年(1411)辛卯科武進士。

陳端,金鄉坊下人。明永樂十年(1412)壬辰科進士,官南昌通判。

陳永,字惟修,金鄉人。明永樂十八年(1420)庚子科進士,會試中式卒。

陳士域,字良遠,號善石,仙居柘園人。明宣德二年(1427)丁未科進士。

陳宣,錢庫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進士,官工部主事、刑部郎中、雲南參政。

陳典學,仙居柘園人。明萬曆十年(1582)壬午科進士,官靜海知縣。

陳光奎,號慎江,金鄉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戌科歲貢。

陳九韶,號秋塘,金鄉人。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恩貢,官訓導。

陳瑞麟,字定亨,仙居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科武舉。

陳雲彪,字虎臣,仙居柘園人。清光緒元年(1875)乙亥科武舉。

陳振熊,字渭臣,金鄉人。清光緒十五年(1889)己丑科武舉,官宋埠泛把總管帶,瑞平練軍代理,江口舥艚泛千總。

陳王緒,字籍卿,金鄉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舉人,官歸化典史。

陳慶揚,字籍卿,金鄉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丁酉科武舉。

陳懿,字公美,陳桷父,蒲城城西人。以子陳桷貴贈通直郎、以曾孫峴再贈銀青光祿大夫。

陳汝賢,陳桷之子,蒲城城西人。南宋官朝請大夫、四川達州知州。

陳昕,陳峴之子,蒲城城西人。南宋官迪功郎、監官主纂。

陳暕,陳峴之子,蒲城城西人。南宋官通仕郎。

陳昉,字叔方,陳桷曾孫,蒲城城西人。南宋歷官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撫使、工部侍郎、吏部侍郎、戶部侍郎兼中書門下省公事、吏部尚書等職。

陳均,字子公,陳昕之子,蒲城城西人。歷官西安縣令、中奉大夫、直煥章閣、鎮江知府、樞密院都承旨兼檢正中書門下公事等職。

陳洪範,仙居柘園人。南宋慶元五年(1199)己未科進士,官樂平縣令。

陳文,金鄉坊下人。南宋棄家從軍,隸韓世忠部下水軍將領。嘗誡二子曰,世治習學,世亂學武,建功保國,系此時也。後二子均考上武科狀元。

陳玉,金鄉坊下人。與陳麟之同科進士,官 安豐 教授。

陳宗旦,江山陳營人。南宋甲科進士。

陳烈,字居晦,江山陳營人。南宋武科進士,官長溪縣令。

陳振孫,字伯玉,江山陳營人。南宋甲科進士。

陳過,字聖規,振孫子,江山陳營人。南宋甲科進士,官監察御史。

陳堯英,江山陳營人。南宋太學生。紹興年間屢次上書陳述國策,不見用。遂閉戶著書。

陳懿,仙居柘園人。進士,官河陽知縣、中書舍人。

陳楠,仙居柘園人。進士,官國史編修、禮部郎中。

陳安順,仙居柘園人。進士,官仙居縣令、朝議大夫、直制煥章閣。

陳大靜,仙居柘園人。進士,官廣州知府。

陳伯清,仙居柘園人。進士,官龍泉主簿。

陳穩,仙居柘園人。進士,官眉州馬軍指揮使,吉州刺史。

陳慶,德誠之子,字帝龐,仙居柘園人。明賜進士。

陳良翰,進士,官左司諫。

陳密,仙居柘園人。進士,官金華訓導。

陳善,金鄉東田人。明景泰年間進士。

陳侶,陳宣從子,錢庫項橋一帶人。明正德年間貢生。

陳煥,陳宣之孫,錢庫人。明隆慶年間舉人。

陳誠初,錢庫項橋一帶人。明永樂九年(1411)辛卯科舉人。

陳序,錢庫人。明以子陳宣封雲南左參政。

陳老,蒲門城內人。抗倭義士。明嘉靖年間倭寇登犯蒲城,陳老英勇殺敵,壯烈犧牲。

陳彥生,仙居柘園人,明嘉靖歲貢,官楚府教授。告休家居,著述甚。卒年105歲。

陳鶚,彥生父,仙居柘園人。明正德貢生。

陳瀾,彥生兄,仙居柘園人。明正德貢生。

陳錫琛,泥山(今宜山鎮)人。清宣統初舉孝廉方正。

陳元梅,仙居柘園人。元代武科進士。

陳鄂,仙居柘園人。明成化年間歲貢生,官清州教授。

⑷ 天津市靜海縣東雙塘鎮楊學士村 李姓是來自山西省洪洞縣嗎

要問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⑸ 陳姓古代有什麼名人

陳姓的古代名人有:

1、陳勝:

陳勝是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秦二世元年,聯合吳廣率領戍卒發動大澤鄉起義,成為反抗暴秦起義的先驅;占據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後被秦將章邯所敗,為車夫庄賈所害,葬於芒碭山。劉邦稱帝後,追封陳勝為隱王。

2、陳叔寶:

陳後主陳叔寶是陳朝也是南朝最後一位皇帝,陳宣帝陳頊嫡長子,母為皇後柳敬言。陳朝天康元年,授寧遠將軍,遷太子中庶子、侍中。太建元年,被立為皇太子。太建十四年即皇帝位。

他在位期間,荒廢朝政,耽於酒色,醉心詩文和音樂。禎明三年(589年),隋軍大舉南下,攻破廣陵、京口和都城建康,滅亡陳朝。

陳叔寶被擄至長安,受封長城縣公。隋文帝楊堅賜予宅邸,禮遇甚厚,他仍舊沉湎酒色,醉生夢死。隋朝仁壽四年,陳叔寶病死於洛陽。

3、陳友諒:

陳友諒,是農民起義領袖,陳漢開國皇帝。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友諒投效其將領倪文俊麾下。

1357年九月襲殺反徐壽輝的倪文俊,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1359年,殺天完將領趙普勝,挾徐壽輝,遷都江州,自立為漢王。次年,攻陷鳩州,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大漢皇帝,國號漢,改元大義,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

1363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但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歲。

4、陳廷敬:

陳廷敬是清代大臣、學者,順治十五年考中進士,改庶吉士,授秘書院檢討。康熙十四年,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充經筵講官,後歷任左都御史、工部尚書、戶部尚書。

康熙四十二年,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四十九年任《康熙字典》總修官。康熙五十一年四月病逝。

5、陳介祺:

陳介祺是中國清代金石學家。清吏部尚書陳官俊之子。字壽卿,號簠齋,晚號海濱病史 、齊東陶的父親。

⑹ 靜海縣雙塘鎮,楊學士村有什麼規劃

網上有個長遠規劃,2020年Z1線到靜海,途徑團泊、靜海新城、雙塘、子牙按照天津建地鐵的速度和力度估計,靜海地鐵會在2025年實現。只是估計額~~~我不是建設部門,只是一介小民

⑺ 有什麼描寫天津的詩句

1.京南花月無雙地,薊北繁華第一城。——《初到津門》

翻譯:在北京的南方有一個風花雪月的無雙地,它是薊北繁華第一城。

2.直沽日月塵煙霏,籬槿門蓬生事微。——《失 題》汪 來

翻譯:直沽日月的塵煙霏,籬笆撞門蓬生件微。

3.壯歲驚心頻客路,故鄉回首幾長亭。——《楊柳青》吳承恩

翻譯:壯年驚心頻繁客路,故鄉回頭幾長亭。

4.津門極望氣蒙蒙,泛地浮天海勢東。——《舟泊天津》孔尚任

翻譯:津門極望氣蒙蒙,泛地浮在天空海勢東。

5.縹緲飛樓壯,登臨放眼賒。——《登靜海城樓》王 鼎

翻譯:縹緲虛無的飛樓看上去很壯觀,登臨放眼遠。

閱讀全文

與靜海學士府有什麼戶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產培訓機構有哪些 瀏覽:243
十年期房貨利率 瀏覽:239
天津小戶型中單怎麼裝修 瀏覽:506
怎麼賣個人二手房 瀏覽:888
房地產投資長期看什麼短期看什麼 瀏覽:168
柬埔寨期房 瀏覽:603
大型開發商維權 瀏覽:224
南通開發區新開苑房價多少 瀏覽:801
房產達人怎麼買錘子手機版 瀏覽:70
沙烏地阿拉伯需要什麼樣地產地證 瀏覽:442
商品住宅房產證 瀏覽:733
農村房產證沒有怎麼辦理 瀏覽:587
外灘的房價多少錢一平 瀏覽:639
青島最貴房價是多少錢一平米 瀏覽:519
二手房比喻什麼 瀏覽:135
樓盤派籌是什麼意思 瀏覽:319
鎮江楓苑二手房怎麼買 瀏覽:230
衡陽市有哪些好樓盤 瀏覽:459
房地產模型設計費入什麼科目 瀏覽:619
晶福園最新房價是多少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