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佛說的無明是什麼意思呀!可以通俗一點嗎謝謝同修們了!
你可以理解為「對事物真相及規律的無知」,由於無知猶如陷入黑暗中看不到光明,故稱為「無明」。
Ⅱ 佛家所謂的無明什麼意思
什麼是無明?無明是佛學的名詞。在小乘佛法里,無明是十二因緣的起首,無明版緣行,行緣識,權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我們的思想情緒都是無明,生從哪裡來?死向何處去?父母未生前,我究竟是誰?死後是否真有輪回?有沒有我?這些一概不知,皆在無明中。大無明就是一切的大疑問,學佛不從這里入手,一切都是空事,沒有用,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此是因地法門。
其次,我們心念的來去,以及思想情緒控制不住,自己做不了主,反而做了思想情緒的奴隸,這些妄想煩惱從哪裡來?是唯心?是唯物?是生理?是心理?自己永遠搞不清楚,這就是無明。假如這個因地法門認識不清,只求佛保佑,求佛加庇,說老實話,這正是無明煩惱。
Ⅲ 佛教里里的無明是什麼意思
明就是明白,無明就是沒有明白。
Ⅳ 有人知道無無明是什麼意思嗎
無明的人
,是你沒有覺察自己是無知的,甚至相信自己是對的,聽不進去別人的苦勸,而且還把自己的妄想付諸行動,害人害己。
Ⅳ 佛學中的無明什麼意思
無明是指不知意識心之虛幻,執為實不壞我,故令阿賴耶識起行支,依於末那之執我而執名色,遂至輪轉生死。大乘佛法把無明分成兩個部分:一念無明,無始無明。
1 ,一念無明包括四種:「見、欲、色、有」四種住地煩惱。
見一處住地:是指不明白五蘊空的實相,而執著於顛倒見——以世間的顛倒知見來看世間一切法,以及揣摩猜測涅盤實相而產生的錯誤見解。
欲界愛住地:是指對欲界六天和物質世間的色聲香味觸以及這五塵引生的各種法的貪著。
色界愛住地:是指對於色界天的境界,也就是初禪到四禪的這些境界的貪著。
有愛住地:是指於無色界的四空定中,雖然沒有色陰,但是有受想行識四陰——能知能作主的心還存在。因為貪著無色界中的心的境界而產生無色界的苦果。
這四種住地的無明生起一切的煩惱叫做「起煩惱」,總稱一念無明煩惱。一念無明是阿賴耶識從無始劫以來累積留存下來的。一念無明無始有終,是眾生輪回的原因,斷盡一念無明,就斷了輪回的種子,舍報後可以取涅盤。故二乘辟支佛及阿羅漢都已永斷一念無明,一切妄想煩惱永不復起,舍報以後必定取證涅盤。如果煩惱妄想又生起來,就是沒有斷盡一念無明,只是暫時伏住而已,這是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的境界,而不是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如果涅盤中還是會起一念的話,那就還是要在三界裡面受生。
2 ,無始無明。
世尊說:「其四住地前更無法起故,故名無始無明住地。」也就是說,在凡夫眾生還沒有明心見性之前,生起一切煩惱都屬於起煩惱。這四種住地的煩惱之前沒有任何一法能夠生起,因此叫做無始無明住地。無始無明住地所能生起一切煩惱叫做「上煩惱」,這些上煩惱只有在我們明心見性之後,想要修學成為究竟佛的心生起之時,才會產生,所以上煩惱又稱為「過恆河沙數修所斷煩惱」。無始無明不是從眾生的根塵識中來,這種無始無明從無量劫以來不與眾生心相應,一直到菩薩第一次明心以後才第一次相應,所以說:「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
二乘辟支佛阿羅漢斷盡一念無明,即斷了分段生死,舍報後可取涅盤。二乘辟支佛阿羅漢雖斷盡了一念無明,卻仍末與無始無明相應,沒有到達無始無明境界。
無始無明從無量劫以來不與眾生心相應,一直到菩薩第一次開悟明心以後才第一次相應,而仍然還沒有斷盡,要到佛地方才斷盡。明心見性以後分斷無始無明,仍然還有過恆沙數修所斷上煩惱末斷,名為塵沙惑未斷,到這個時候才能稱為到無始無明境界。
七住菩薩開悟明心時分破無始無明,同時也斷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之見一處住地煩惱,其他還有——欲愛、色愛、有愛住地三種住地煩惱,要到八地,才能斷盡。故菩薩種性的佛子,不須斷盡一念無明,便可直接破無始無明。
斷盡一念無明,舍報後就可以取涅盤,所以菩薩在斷一念無明之前應先求明心見性,免得成為菩薩聲聞,那就不容易成佛了。斷盡一念無明是悟後起修的內容。
無名為煩惱之別稱。不如實知見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狀態。亦即不達、不解、不了,而以愚痴為其自相。泛指無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認識。為十二因緣之一。又作無明支。俱舍宗、唯識宗立無明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稱作痴(梵moha )。
就十二緣起中無明支解之,無明為一切煩惱之根本。阿含經謂,無明乃對於佛教真理(四諦)之錯誤認知,即無智;且其與渴愛具有表裡之關系。說一切有部以『三世兩重』之因果來解說十二緣起,謂其中之無明系指過去煩惱位之五蘊,由於該位諸煩惱中,以無明之作用最強,故總稱宿世煩惱為無明。唯識宗則以『二世一重』之因果加以解釋,謂無明與行能牽引識等五果之種子,故為『能引支』;其中,與第六意識相應之『痴』,能起善惡之業,稱為無明。
有部與唯識宗又將無明分為相應無明與不共無明二種。相應無明,系與貪等根本煩惱相應共起;不共無明,則無與之相應而起者,以其獨自生起,故又作獨頭無明。且成唯識論卷五將不共無明更分為恆行不共無明與獨行不共無明。恆行不共無明,系與第七末那識相應之無明,即與貪等根本煩惱相應而起,此無明無始以來恆行,障礙真義智,故稱恆行;又自一切凡夫心常無間之觀點言,乃與相應於第六意識之無明有異,故稱為不共。獨行不共無明,系與第六意識相應之無明,以其與其他根本煩惱不相應,單獨而起,故亦稱不共。此獨行不共無明復依其與隨煩惱俱起與否,更細分主獨行無明與非主獨行無明。
唯識宗又區分無明為種子與現行,其中,常隨眾生,隱眠在第八阿賴耶識中之無明種子,稱為隨眠無明;對此,無明之現行,纏縛眾生,系著生死(迷之世界),稱為纏無明。又纏無明有相應與不共,即為隨眠、纏、相應與不共等四種,稱為四種無明、四無明。此外,無明復可分為根本與枝末、共與不共、相應與不相應、迷理與迷事、獨頭與俱行、覆業與發業、種子子時、行業果、惑等十五種無明。
據勝鬘經之說,與見惑及三界之修惑(貪等)相應之相應無明,稱為四住地之惑。所謂四住地即: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其中,見一處住地指見惑,後三住地則指三界之修惑。又獨行不共之無明為無始無明住地之惑(若合以上四住地之惑,則稱五住地之惑),此無明住地為一切煩惱之根本,唯如來之菩提智得以斷之。
據大乘起信論之說,無明為不覺,此不覺分為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二種。根本無明,又作根本不覺、無始無明、元品無明,忽然念起無明或元初之一念。即不了達真如平等之理,故忽然起動差別對立之念的元初,即為諸煩惱之元始、迷妄之最初,皆非由其他煩惱所生者,故謂『忽然』。以其極微細,故難以區別心王與心所之狀態。故根本無明即最細微之動心,而諸種惑、業、苦等皆以此一念起動之心為根本,故稱根本無明。此即無始無明住地之惑。枝末無明,又作枝末不覺,即依根本無明而起之枝末的染污心,有三細六粗之惑業。
據天台宗之說,依空、假、中三觀可斷除見思、塵沙、無明三惑。此中,無明即迷於非有非空之理,而為障礙中道之惑。亦即中觀所斷之對象。關於斷除無明者,在天台所判『化法四教』之別教,於十迴向伏無明,在初地以上至妙覺等十二階位,斷盡十二品無明。此際,十迴向中,最後之第十迴向斷除最初之無明,進入初地;此最初之無明復分三品來斷,故稱三品之無明。在圓教,則於初住以上至妙覺等四十二階位斷盡四十二品無明,此際,第五十一階位(等覺)之最後心即顯妙覺智,由此能斷除最後之無明(稱為元品無明、無始無明、最後品無明)。然以上為過去之說,實則圓教不立三觀之次第,而主張持一心作觀,三惑同體,同時可斷。[長阿含卷一大本經、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三、卷二十五、卷三十八、大智度論卷四十三、成實論卷九、成唯識論卷八、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八、卷五十六、卷五十八、卷六十四、十地經論卷八、俱舍論卷九、卷十九、摩訶止觀卷六上、勝鬘經寶窟卷中末]
Ⅵ 佛法中說的無明是什麼意思
無明來是指不知意識心源之虛幻,執為實不壞我,故令阿賴耶識起行支,依於末那之執我而執名色,遂至輪轉生死。
1)佛陀說:「一切痛苦都產生於無明,人由於無知而產生了偏見與固執,苦也就由此產生了。」
《俱舍論》說:「痴謂無明」。「無明」貫徹於「三世輪回」的始終;輪回及引起輪回之苦的煩惱之所以能發生,就是在於「無明」的作用。然輪回三世即指一切世俗世界,故無明亦是一切世俗世界的原始總因。
2)《大乘起信論》說:「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於念;而有妄心,不覺起念,見諸境界,故說無明。」
在這里,把認識事物,分辨是非的活動,統稱無明,或者妄心,有此無明妄心才有世界的一切境界,「當知世界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
佛教的目的,是"打破無明,見知佛性」。
Ⅶ 佛法中的無明是什麼意思
無明,比如說就是忘來記了自己是誰源了,忘記了自己的真實身份的那種感覺與行為。佛法中的無明,就是說智慧有情生命,忘記迷失了自己的智慧生命本性。渾渾噩噩,流轉生死輪回之中。不知道自己的智慧生命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因為無明,所以迷五蘊為我,起種種行為造作。
Ⅷ 佛家說的無明是什麼意思呢
什麼是無明復,
無明就是你不明白的制事.
因有無明,
才有煩惱.
佛家說"到彼岸,
意思是離開生,
離開滅,
沒有生滅了.
此岸是眾生經歷的生死,
彼岸才是涅槃,
在生死與涅槃中間經過的就是煩惱的大海.
煩惱似海,
因有煩惱,
故有生死.
不住於情,
不住於愛,
不住於有,
不住於空,
這才是中道.
將情愛轉變成真正的般若智慧,
般若就是你明白了一切不明白的事(無明),
因此這即是覺,
否則即是迷.
迷和覺只是一轉身的功夫,
所謂"苦海無邊,
回頭是岸",
若能一轉身,
這就是頓悟.
頓悟就是覺,
而覺就是佛.
Ⅸ 心經中「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明是什麼意思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何謂無明?眾生十八界不能放下,十八界蓋覆佛性,佛性不明,名之無明,經雲:『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覺,而有無明。』
真如人人有,但不守自己的崗位,經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便是真如守自性,凡夫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覺而妄動,故有無明,無明無實體,有了無明必定有行,所謂不覺是無明,妄動就是行,行分善行、惡行、不動行,總稱為業行,行必有識,善行有善識,惡行有惡識,不動行有不動識,行即業,人業有人識-例如見水是水,天業有天識-見水如琉璃,餓鬼業有餓鬼識-見水成火焰。
有了識,業牽識走去投胎,識與父精母血,三緣和合而成胎,是為名色,色是父精母血,自己的識是心,心有其名而無作用,所以稱為名色,名色七日一變,四十九日後有五個胞:即頭、雙手、雙腳,十個月後六根成熟,六根有入六塵的功能,故稱為六入,小兒出生後與六塵相觸,所謂六入緣觸,觸境有苦有樂,屬受,故觸緣受,受是果報,受果報時心生系著,故受緣愛,若樂受愛其長合,若苦受愛其常離,愛合愛離而生取,取即作業,若依理而取屬善業,若非理而取屬惡業,故取緣有,有即業,有業故有生,生故有老病死憂悲苦惱。
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受緣取,取緣有,有緣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名十二因緣,若以般若智觀,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苦惱滅,十二因緣是空的,可以證辟支佛果,若以般若觀照諸法的實相,不但無無明,無凡夫的無明,亦無辟支佛的無明盡。
聖一法師講
Ⅹ 去無明是什麼意思
無明。簡單說也可以說不明白。沒有智慧。
就像處在黑暗之中沒有光一樣,看不見任何東西
無智、不覺。
去無明三個字並不是詞,
如果放在文學里,也可以理解為去向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