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住宅開發 > 藏族住宅是藏族民居嗎

藏族住宅是藏族民居嗎

發布時間:2021-02-13 07:50:51

A. 藏族民居有什麼特色

藏民居種類主要有碉房、帳房兩大類。

碉房
碉房是中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內蒙部分地區常見的藏族人民居住建築形式。從《後漢書》的記載來看,在漢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這是一種用亂石壘砌或土築而成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層。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碉房的名稱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藏族民居的牆體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築平面都較為簡潔,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勢起伏,建築佔地過大將會增加施工上的困難,故一般建築平面上地面積較小,而向空間發展。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帶曲尺形,中間設一小天井。內部精細雋永,外部風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強烈,民居處於一片銀色中,顯得格外晶瑩耀眼。 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 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 藏族民居在處理住宅的外形上是很成功的。因為簡單的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很難避免立面的單調,而木質的出挑卻以輕巧與靈活和大面積厚寬沉重的石牆形成對比,既給人以沉重的感覺又使外形變化趨向於豐富。這種做法不僅著眼於功能問題而且兼顧了藝術效果,自成格調。

帳房
那曲、阿里等牧區群眾主要居住形式。帳房的平面一般為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2米左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四周用牛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正脊留有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供採光和通風。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或土坯壘成高40~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糞。帳房內陳設簡單,中間置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這種帳房製作簡單,拆裝靈活,運輸方便,是牧區群眾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所採用的一種特殊的建築形式。

西藏社會的進步,使藏民居建築得到發展。經過長期的演變,民居建築在適應高原的氣候、地理等自然條件和結合民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的同時,形成了各地經濟適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築形式。拉薩民居一般為內院迴廊形式,二層或三層,院內有水井,廁所設於院落的一角。城鎮周圍多為手工業者、工匠、農民自建的獨院平房住宅。

山南地區
山南地區農村民居常利用外廊設置開敞式起居空間,許多農村居民建築,無論是居室、廚房、貯藏、庭院的設計,還是牛棚、豬圈、廁所的布置,功能關系都較合理。有的民居巧妙地利用山坡地,把建築下層處理成牲口圈,上層作庭院或起居場所,使人畜分置,互不幹擾,改善了衛生條件。西藏東部林區村鎮民居,又別具一格,如林芝地區的民居,多獨院式,由居室(兼廚房)、貯藏間、牲畜間和外廊、廁所等組成。居室平面呈方形或長方形,室內以爐灶為中心,周圍布置床和其他傢具。建築層高2~2.3米。因林區多雨,屋面採用坡頂。屋頂空間常被利用作閣樓,貯存草料、雜物。建築多採用木構架結構,牆體材料除碎石、片石、卵石之外,木板、竹籬、柳條籬亦多見。屋裡密鋪木瓦,上面壓以石塊穩定。這些地區的民居,充分體現出就地取材的特點。

阿里地區
阿里地區的民居地處河谷平川地帶,多獨立式村宅,土木結構,以二層居多。二層多作夏居,底層作冬居。靠山崖旁也有窯洞和房窯結合的民居。窯洞平面有方、圓、長方形等形狀,以4米×4米方形窯洞為多。窯洞高2~2.2米,平頂拱。窯洞民居是西藏高原上比較少見的一種民居類型。此外,林芝地區民居還有干欄式建築等。

草原農區
四川藏族人的住宅,由於自然條件不一,各地區的建築形式也因之而有所差異。草原農區房屋,先用泥土建砌成壁,然後用木板間隔成若干房間。屋的最下層一般是飼養牲口和堆集草料、牛糞等物。住、睡、炊飯,放置傢俱等都集中在第二層,中間沒有火塘,火塘上經常放著銅鍋,燒開水或熬條,旁邊一般都有一個銅制火盆,隨時擦得很亮,火盆邊緣放置茶碗,夏天當茶幾用,冬天用以烤火,人們席地圍火而坐,喝茶、進餐或閑談。室內沒有椅凳,也沒有高桌。房屋的第三層則多為經堂,室中整齊清 ,有貴客光臨,在這里招待,表示尊敬,但一般貧苦人家,多半隻有兩層,很少設有經堂。屋頂用泥土鋪平 秋收時在這里打曬青棵。房屋周圍習慣上還築有一道高約三公尺的圍牆,使牲畜不能隨意跑出,並防止被盜。

牧區居住
牧區的家庭設備更為周到,一般人家都居住在適應於游牧生活的牛毛帳篷里。帳篷大小不一,有二十四幅,三十二幅,也有四十八幅的,每幅約一尺餘寬,呈長方形,帳脊中央高五尺許,兩邊傾斜及地,用牛毛繩累系於地下木樁,帳篷入口處貼有經文,或布上印有經義的「嘛呢旗",插於門前。帳篷內同樣設有灶爐,灶爐是男、女座位的分界線,入口左方為女席,右方為男席,睡卧沒有固定鋪位,男睡男方,女睡女方,形式上男、女不能相互叄錯或混淆鋪位和座位。
農歷十月草原開始封凍,牧民結束游牧生活,返回定居的冬帳房──藏語稱「更沙」里度過嚴冬。冬帳房是用木料搭成短小屋架後,四壁糊上牛糞,屋頂用泥土填平,使不透風,矮小狹窄,形如窯洞,因製造簡陋,每年都須修補。個別土官如墨 、安曲士官等的住房與群眾不同,為一間小木頭房,有地板、木門、布窗、黃銅火盆,伊如經堂,技著喇嘛教神像和政府所贈畫報,槍架上經常有十幾支槍,不通風,很溫暖,夏天帳房也較平民的大六、七倍。
在關內即黃關以東的整個農業區,住房也分兩層或三層,下層四壁用石塊砌成,上層用木板,其層次分配與草原農區相同。屋的四角多用柴塊樹立或平堆成 笆,以作圍牆。屋內用木板間隔成若干房間,一般沒有床鋪設備。房頂蓋木板,不用針,只是將較厚的石塊壓上,以免被風吹落,其屋頂大部起脊,部分與草原平頂房相同。
南坪房屋矮小,均用木料建成,無圍牆,一層或兩層。兩層屋的,人住第一層,第二層多用以儲放糧食。住宅形式,均與該地雙區無別,平武藏胞住屋,規模較大,底層空出,高約五尺,不裝板,人住二層,周圍多有欄桿,三層用以懸掛雜物,屋頂用木板鋪蓋。形式獨具特色。蘆花馬河壩一帶藏族人民以石砌碉房兩層,類似附近羌族的建築。

B. 藏族人的房子叫什麼

1、碉房:碉房是中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常見的居住形式。從《後內漢書》的記載來容看,在漢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這是一種用亂石壘砌或土築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層。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碉房的名稱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
2、帳篷:藏區牧民向以游牧為主,定居游牧,多住帳篷。篷帳分兩類,一類為牛毛黑帳篷,較寬大,是用牛毛織成粗揭子製做的。帳篷內以兩根木桿為住,一根木桿為梁支撐起來,外面用毛繩拉緊,再用木派於固定,中間高,四周低,中央築鍋台,以於牛羊糞為薪。進入帳篷男坐左而女坐右,以羊皮、牛皮為墊,或坐毛氈地毯。另一 為布帳篷。遮蓋面較小,夏季無雨時住人 佳,鍋台需築於帳外。夏日浪山季節,在青山綠水的曠野,撒布點點白帳,縷縷炊煙,別具一番情趣。夏河縣的科才尚有住蒙古包的,它體形高而圓,「穹窿為室氈為培」,溫暖舒 ,禦寒 於帳篷。

C. 藏族住宅的居住

居住的地復點,都選擇在倚山傍制水處。頭人為了顯示其「尊貴」,不與牧民混居,在帳圈的最上位,水的上游,獨立帳房。大頭人門外還要豎立一根銅頂「麻尼桿」,土面綳著經文布偽木桿,以示炫耀。其他人則只能在帳戾桿上綳一絡「麻尼布」。

D. 藏族民居多為幾層建築每層的功能大概是什麼

藏族的碉房一般有三到四層,主要房間朝南或東南,平面近乎正方形,外牆做得很厚實。這里雨水相當少,因此屋頂多為平頂。住宅內的房間用途,以四層樓的住宅為能其底層養牲口和堆放飼料、雜物,二層為廚房、儲藏室,三層為卧室,四層設經堂(藏人信佛教,神位的上面是不能住人或放別的東西的,所以須設在房子的頂層)。

E. 藏族住的是什麼房子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
扎什倫布寺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採光之用;四周用氂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用開辟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採暖的效果。
民居室內外的陳設顯示著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論是農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施。最簡單的也設置供案,敬奉菩薩。

F. 藏族民居分布在那裡,住宅的風格是什麼

藏族分布在西藏及青海、甘肅一帶,他們的住宅別具一格。西藏乃是「世界屋脊」,高原氣候,因此其建築就是要適應這種氣候,創造出適合人居的空間。大多數的傳統藏族民居,其形式多像碉堡,所以被稱為「碉房」。

G. 藏族人住的屋子叫

藏族人的來房子不叫敖包,敖包是源蒙古族的。實際上藏族的房屋已經趨於現代化,和現在的樓房沒有什麼區別了,只有在青海玉樹、果洛等偏僻落後的牧區才會看見傳統的藏族民居。藏族民居的特點是:多用石頭砌成,整體看是一個長方體的形狀,周圍插著經幡,顏色多是灰色和暗紅色搭配。建築界稱其為「塔樓」

H. 藏族民居是什麼形式

藏族民抄居,其形式多像碉堡,所以被稱為「碉房」。藏族的碉房一般有三到四層,主要房間朝南或東南,平面近乎正方形,外牆做得很厚實。這里雨水相當少,因此屋頂多為平頂。住宅內的房間用途,以四層樓的住宅為其底層,能養牲口和堆放飼料、雜物,二層為廚房、儲藏室,三層為卧室,四層設經堂(藏人信佛教,神位的上面是不能住人或放別的東西的,所以須設在房子的頂層)。屋內有小天井貫通樓層,可用來採光、通風。底層一般不設窗,只開一些通氣孔,二層的窗一般也比較小,三層以上的窗子略大。

I. 藏族文化淺談:藏族住的房子叫什麼

有個誤區,人都說藏族游牧人住的房子叫敖包,實際上敖包是蒙古族的。內藏族的房屋已經趨於容現代化,和現在的樓房沒有什麼區別了,只有在青海玉樹、果洛等偏僻落後的牧區才會看見傳統的藏族民居。藏族民居的特點是:多用石頭砌成,整體看是一個長方...

J. 藏族的民居名稱叫什麼

藏民居種類主要有碉房、帳房兩大類。
[碉房]是中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內蒙部分地區常見的藏族人民居住建築形式。從《後漢書》的記載來看,在漢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這是一種用亂石壘砌或土築而成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層。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碉房的名稱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藏族民居的牆體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築平面都較為簡潔,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勢起伏,建築佔地過大將會增加施工上的困難,故一般建築平面上地面積較小,而向空間發展。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帶曲尺形,中間設一小天井。內部精細雋永,外部風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強烈,民居處於一片銀色中,顯得格外晶瑩耀眼。 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 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 藏族民居在處理住宅的外形上是很成功的。因為簡單的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很難避免立面的單調,而木質的出挑卻以輕巧與靈活和大面積厚寬沉重的石牆形成對比,既給人以沉重的感覺又使外形變化趨向於豐富。這種做法不僅著眼於功能問題而且兼顧了藝術效果,自成格調。
[帳房]那曲、阿里等牧區群眾主要居住形式。帳房的平面一般為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2米左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四周用牛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正脊留有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供採光和通風。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或土坯壘成高40~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糞。帳房內陳設簡單,中間置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這種帳房製作簡單,拆裝靈活,運輸方便,是牧區群眾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所採用的一種特殊的建築形式。

閱讀全文

與藏族住宅是藏族民居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產培訓機構有哪些 瀏覽:243
十年期房貨利率 瀏覽:239
天津小戶型中單怎麼裝修 瀏覽:506
怎麼賣個人二手房 瀏覽:888
房地產投資長期看什麼短期看什麼 瀏覽:168
柬埔寨期房 瀏覽:603
大型開發商維權 瀏覽:224
南通開發區新開苑房價多少 瀏覽:801
房產達人怎麼買錘子手機版 瀏覽:70
沙烏地阿拉伯需要什麼樣地產地證 瀏覽:442
商品住宅房產證 瀏覽:733
農村房產證沒有怎麼辦理 瀏覽:587
外灘的房價多少錢一平 瀏覽:639
青島最貴房價是多少錢一平米 瀏覽:519
二手房比喻什麼 瀏覽:135
樓盤派籌是什麼意思 瀏覽:319
鎮江楓苑二手房怎麼買 瀏覽:230
衡陽市有哪些好樓盤 瀏覽:459
房地產模型設計費入什麼科目 瀏覽:619
晶福園最新房價是多少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