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勒柯布西耶的經典住宅作品有哪些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主要建築作品:
年代不詳 佛萊別墅(Villa Fallet)
1927年 國際內聯盟總部設計方案
1928年 薩伏容伊別墅(Villa Savoy)
1930-1932年 巴黎瑞士學生宿舍(Pavillion Suisse A La Cite Universitaire A
Paris)
1936年 巴西里約熱內盧教育衛生部大樓
1946-1957年 馬賽公寓大樓(L』unite d』Habitation ,Marseille)
1950-1953年 郎香教堂(La Chapelle de Ronchamp)
50年代初 印度昌迪加爾城市規劃
㈡ 日本集合住宅中代表性的建築作品有哪些
戰後50年,日本經過了戰後恢復期、高速發展期,現已進入信息時代。城市得到了顯著的發展,集合住宅的建設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日本戰後初期對集合住宅的探索
戰後伊始,日本的1700萬戶中約有420 萬戶缺房,為在短期內緩解住房短缺的問題,日本政府建造了大量集合住宅。1949年提出了最初的標准設計方案,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面積只有40m2的公營住宅標准設計51C型(圖1),成為這時期住宅設計的原型。1953年前後,經濟稍有寬裕時,新一代建築師們提出了nLDK型方案(圖2),即以L(起居室)、D(餐廳)和K(廚房)為住宅的基本構成因素,以家族團聚的起居室為中心,布置各房間,連接n個卧室。這種類型的住宅通過標准化構件的設計和推行工業化的生產方式降低了造價,使大量生產和普及推廣成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住宅緊缺問題。由於卧室面積和個數的可變,可衍生出不同的類型來滿足不同家庭的需求,很受居民的青睞,這一形式直到現在仍為日本城市住宅的主流。
1960年後,經濟進入高速成長期,城市問題、住宅問題愈加嚴重。農村人口大舉流入大城市,大城市人口急速膨脹。為此日本政府鼓勵在大城市郊區集中興建大居住區,特別是修建低價的公團住宅,以應付大量流入的人口。
1970年以後,經濟的復甦和對社會住宅的積極建設,使住房危機基本得以緩解。國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們對居住要求的內容轉為多方面,尤其關心住宅四周的居住環境質量,住宅本身的發展重點也轉向居住質量的提高。住宅套型、面積標准、附屬設施、環境質量、社區服務等都成為在住宅設計中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1975年以後,由城市內部的居住者提出了「小規模集合住宅區的分散布置」的設計思想,與大居住區相比,以其高水準的社區服務、優雅的居住環境質量和用地上靈活的適應性等優點,而成為住宅設計的主流,大住宅區的規劃逐漸在消失。
二對早期集合住宅的反省
戰後初期的都市集合住宅,是大量化、經濟化和快速化的住宅工業的產物,在國際式樣及規劃理念指導下製造出了單調、龐大、重復的都市住宅空間,大量的「包豪斯」式的板狀平行布置的集合住宅充斥著城市的空間。20世紀80年代初,人們對這一問題有了完整、深入和全面的反省和探討。隨著經濟高度增長期的結束,帶來了住宅自身的巨大轉變。由高層轉向低層、由新區開發轉向舊城改造、由單純注重住宅面積大小轉向高標準的外部環境、由單一性轉向多樣性……最後則由量轉向質並首次肯定了發展低層高密度集合住宅的方向。「櫻台合院式住宅」(圖3) 、「六號池」 等是其先驅之作1。同時,建築師們積極參與公共住宅設計,更加註重人的價值觀和生活形式的多樣化,於是,日本的集合住宅也更加豐富多彩起來。
三多元化的集合住宅趨勢
80年代以後,以青年一代為主體的建築師在日本集合住宅設計領域里進行了大量新的嘗試,出現了如東大阪吉田住宅(圖4)、茨城縣松代公寓等成功的集合住宅作品,還有建築師安藤忠雄的六甲集合住宅(圖5)充分體現了建築與自然的關系。這些嘗試引起了日本建築輿論界的很大反響,其中一些新集合住宅的發展趨勢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
新作坊型
20世紀80年代,日本進入後工業時期,向高度信息化轉變,快捷方便的信息使人們對集中生產方式的萬能產生了懷疑。一度被分離開的「職(業)」、「(居)住」二者開始了再度的結合。日本建築師們開始探討集合住宅功能的復合性。一種似乎傳統的前店後宅、下店上宅作坊布局的新型集合住宅應運而生。
建築師中筋修提出了「都市本來就是居住、工作和游樂的場所」的口號,進行了題為「都住創」的都市集合住宅的系列研究。希望共同生活的人們組合起一種所謂協同組合住宅(cooperative house)。從購買土地到建造完工,一連串的辛勤勞動都是由大家共同負擔,建成後人們共同生活工作在一個屋檐下,老人們互相照料,孩子們共同成長2。在這樣以都市為故鄉的環境下,充分體現出日本家庭社會關系的歷史淵源,一種新的都市文化在逐漸形成。這種新「共同家庭」的烏托邦現象,是現代社會條件下人們懷念傳統手工業家庭生產和居住方式的體現(圖6)。
α room
「α room」,即nLDK+α,在原nLDK的基礎上增加一個α,即住宅內功能不固定的可變空間。1990年竣工的由坂倉建築研究所設計的東京多摩新城集合住宅中,這種增設了「α room」的住宅平面形式首次出現(圖7)。根據住戶各自的需求,有各種不同的形式,有的與起居室結合起來,類似太陽房,作為起居室空間的補充和延伸;有的從住戶中獨立出來,作書房、琴房、畫室,任居住者自己確定。據調查:住戶經過一段時間摸索後,都把它利用起來。有的把它當做工作房,也有的把它當做健身房,甚至有的住戶把α room當成店鋪營業。同是α room,功能相異、形式多樣、豐富多彩。這種α room使廣場、街道以及整個集合住宅變得生動起來,成為多彩生活的體現和縮影,是集合住宅設計中尊重人性、開發個性的一種新的嘗試。
多代居
出生率的銳減和人口老齡化的現象是當今發達國家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日本老齡化社會的居住問題也成為建築師現在所要考慮的問題。
「老人之家」在日本各地普及開來,與此同時,另外一種充分體現日本以「家庭」為社會整體單元,滿足家庭成員幾代共居的生活習慣,讓老人更積極地投入社會的多代混合型居住體也出現了。由新居千秋事務所設計的千葉縣「新村」集合住宅(圖8)是典型的例子。通過多戶型的變化和多樣、完善的娛樂體育服務設施,滿足老人、中年人、青年夫婦不同年齡層次的居住需求。人們可以根據各自的願望選擇多代合居、近居或鄰居的形式。這種不是把老人孤立出來而是把他們作為社會一員的方式,使老人覺得自己沒有脫離家庭,使老人安全幸福地度過他們的晚年時光,享盡「天倫之樂」。這種積極的設計思路,在日益嚴重的老齡化社會中必將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
中庭式
山本理顯設計的熊本縣營保田第一團地是在傳統的圍廊式中庭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中庭空間被充分利用來強調「看——被看」的關系。在這里,三棟住宅樓和社區活動中心圍合成中庭空間,對於外部社會來說它幾乎是個完全封閉的場所,必須通過某一戶或社區活動中心才能進入中庭。每戶相對封閉的卧室部分以院或橋與面向中庭的起居室部分相連接,所有住戶都盡可能地面對中庭開放(圖9)。
在今天人際交往逐漸淡漠的日本,這種「中庭」式集合住宅,為人們提供了便於交流的場所,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無疑會帶給整個社會積極的影響。
展望21世紀,由於人口不斷向大城市聚集,大城市人們的居住形態呈多樣化的趨勢:因信息化的發展增加了居家上班的可能性;因高速交通工具的發達擴大了遠距離通勤圈;加上城郊誘人的居住環境,使選擇郊外的居住者增加。另一方面隨著都心(都市中心)單身者、丁克族(Dinks)、三人家庭(夫婦+1子)的數量的增加,這些人可能更加重視住宅本身的機能及其所能提供的服務,而不十分注重住宅的面積規模,因此對能夠提供多樣化服務的集合住宅的需求量必將增加。把高度集中化的負面因素轉化為促進都心生活活力的正面因素,吸引人們在都心居住並減少「成長家庭」的外流。配合都心的再開發,都心型集合住宅必將日漸增加。在日本大都市開發低層高密度、高質量、多功能、多元化的集合住宅將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㈢ 住宅建築設計的目錄
1我國住宅建設的現狀
1.1住宅建設的基本形勢
1.2當前最新的關於住版宅設計的相關規定、政策
1.3住權宅建設的未來發展趨勢
2住宅與居住文化
2.1傳統居住文化
2.2和居住相關的因素
3住宅的套型設計
3.1相關概念界定
3.2套型設計的依據、原則和標准
3.3套內各功能用房的設計要點
3.4套型公共部分設計要點
4住宅的套型組合平面形式
4.1樓梯間式(單元式)
4.2點式
4.3走廊式
4.4躍層式
4.5台階式
4.6復式
5住宅的立面設計
5.1住宅立面形式特點、設計原則
5.2住宅立面設計的方法
5.3住宅立面的風格
6住宅相關技術簡述
6.1剖面設計
6.2建築日照、通風、採光、防噪
6.3建築節能
6.4建築防火
6.5建築結構
6.6住宅建築給水和排水
6.7建築採暖
6.8建築電氣
7居住區規劃設計與居住區環境設計
7.1居住區規劃設計
7.2居住區外部環境設計
主要參考文獻
CAI(課件)目錄
第一部分設計原理
第二部分知識要點
第三部分實例分析
第四部分政策規范
㈣ 住宅平面設計
這個要叫人上傳作品的?
㈤ 朗石有哪些較好的景觀設計作品有住宅景觀的嗎
朗石做的住宅景觀設計還是不少的,比如池州 徽商江南世家、惠州 鼎峰國匯山、青島海爾山海灣一期、二期等等都是他們公司的作品
㈥ 求自住宅房屋平面設計圖
一號房是垃圾站,還有病毒,大家別上當
㈦ 有什麼適合私人住宅的建築獲獎作品
私人建房?抄中國怎麼會有私人建襲房,土地都是國有的。
你說的私人建房指的是農村宅基地建房吧?宅基地上可以自己建房,只要宅基地是你的。
社區房我想你是指小區類的房,那是需要統一規劃統一設計並報規劃局審批的,規劃局事先會限定好這片土地的使用性質、可建面積、建築高度等。
兩者最大的區別是一個可以自己設計自己建設,一個是不能自己設計且要通過政府審批。
㈧ 關於住宅設計誰知道有非常非常有名的設計師或者作品嗎
流水別墅大師作品:勒柯布西耶
㈨ 有哪些作品是范斯沃斯住宅設計風格
艾洛伊斯 ·里爾(Alois Riehl)住宅,柏林,(1906-1907年)
佩爾斯(Perls)住宅,柏林, (1911年)
黑爾街(Heerstraße)住宅,柏林,(1913年)
坎丕勒(Kampner)住宅(已毀),柏林,(1921年)
莫司勒(Mosler)住宅,柏林,(1924年)
沃爾夫(Wolf)住宅(已毀),古本 (1926年)
魏森霍夫區住宅展覽會主持人,斯圖加特,(1925-1927年)
吐根哈特住宅(Tugendhat House),捷克(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1928年-1930年)
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德國館,巴塞羅那,(1928-1929年)
伊利諾伊理工學院校園規劃(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芝加哥,(1939年-1958年),其中建築設計包括包伊利諾伊理工學院克朗樓(建築與城市規劃教學樓)、伊利諾伊理工學院化學系教學樓等
范斯沃斯住宅(Fransworth House),伊利諾伊州,(1946年-1951年)
湖濱大道860號和880公寓大樓(860 and 880 Lake Shore Drive Apartments),芝加哥,(1948年-1951年)
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曼海姆,德國,(1952-1953年)
大會堂(Convention Hall),芝加哥,(1953-1954年)
西格拉姆大廈(Seagram Building),與菲利普·約翰遜(Philip Johnson)合作,紐約,(1954年-1958年)
柏林新國家美術館(New National Gallery),柏林,(1962年-1968年)
㈩ 新農村住宅設計與營造的作品目錄
1
緒論
1.1
我國農村住宅建設概況
1.2
當前農村住宅建設存在的問題
1.3
農村住宅建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4
影響農村住宅設計水平的因素
1.5
新農村住宅的發展趨向
2
農村、農業、農民與新農村住宅
2.1
農村、農業、農民
2.2
新農村住宅
2.3
新農村住宅的特點
2.4
新農村住宅的居住形態和建築文化
2.5
弘揚民居的建築文化,創造富有特色的時代農宅
2.6
更新觀念,做好新農村住宅設計
2.7
新農村住宅建築試點探析
3
新農村住宅的建築設計
3.1
新農村住宅的設計原則
3.2
新農村住宅設計的指導思想
3.3
新農村住宅的分類
3.4
新農村住宅的功能特點
3.5
新農村住宅各功能空間的特點
3.6
新農村住宅的平面設計
3.7
新農村住宅的剖面設計
3.8
新農村住宅的立面設計
3.9
新農村住宅的門窗設計與通風
3.10
坡地住宅
3.11
新農村住宅的技術經濟指標
4
新農村住宅的建築構造
4.1
概述
4.2
地基與基礎
4.3
樓板層與地面
4.4
牆體
4.5
屋面
4.5
門窗
4.7
樓栩
5
新農村住宅鋼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
5.1
模板工程
5.2
鋼筋工程
5.3
混凝土工程
6
新農村住宅的建築裝修
6.1
概述
6.2
裝飾裝修工程作法要求匯集
7
新農村住宅常用的預制鋼筋混凝土構件
7.1
鋼筋混凝土矩形檁條
7.2
冷拔低炭鋼絲預應力混凝土矩形檁條
7.3
鋼筋混凝土樓梯踏步板
7.4
鋼筋混凝土門窗過梁
7.5
鋼筋混凝土遮陽防雨門窗過板
8
新農村住宅的生態建築材料
8.1
木質生態建築材料
8.2
竹質生態建築材料
8.3
秸稈石膏渣空心砌塊
8.4
竹子與蘆葦
9
新農村生態住宅的設計
9.1
新農村生態住宅的基本概念
9.2
新農村生態住宅的設計原則
9.3
新農村生態住宅的技術措施
9.4
新農村生態住宅設計實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