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白族的起源故事
白族的起源具有多元的特點,最早的白族先民由洱海周邊的土著昆明人、河蠻人與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融合形成,之後又融入了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漢人等多種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征戰、拓土、商貿、屯墾、駐邊等歷史原因,白族才逐步形成當今白族之雛形。
從明朝到1956年白族民族身份得到確立的幾百年內,是白族大量漢化的過程。現代白族除了大理州外,從丘北的馬者龍、昆明的西山、元江因遠、楚雄南華、保山的舊寨、麗江相互之間呈不連續分布的事實也反映了這一點。歷史學家馬耀的觀點是白族是異源同流,即白族是由一個藏緬文化主心骨的族群同化了大量不同來源的人形成的民族。華夏文明、古印度文明兩大文明陸續傳播到洱海地區。白族先民不斷學習借鑒,由此具有梵、漢特色的白族文化初步形成。先秦時期
秦以前,「西南夷」諸民族在中國西南地區雜錯而居,其中「滇」分布於滇池周邊,「嶲」分布於洱海北部的金沙江至瀾滄江一帶,「昆明」分布於洱海周邊,「哀牢」分布於蒼山以西至怒江一帶。各種「夷」自成區域,又相互聯系。
秦統一統後,修築「五尺道」通「西南夷」地區。該道從今四川宜賓出發,經滇東北而入滇池地區,是官方修築入滇的第一條道路,它連通了僰青衣道、僰道,為雲南與中原的交通聯系打下了基礎。漢唐時期
漢代,漢武開邊,但在洱海地區遭到了昆明蠻的阻撓。
公元前109年,西漢在此設立了葉榆、雲南、比蘇、嶲唐等縣,屬益州郡管轄。
公元67年,東漢在此設置「益州西部都尉」,管理哀牢地區和洱海區域。
公元69年,單獨設置永昌郡,洱海區域分屬雲南、邪龍、葉榆、比蘇、博南等5縣。蜀漢時,諸葛亮征服南中,設庲降都督,下轄南中7郡,洱海地區設置的縣並未改變,但分屬雲南郡和永昌郡。兩晉南北朝時期,洱海地區的郡縣管理時分時合,旋置旋改,但基本上因襲了兩漢的縣制。中原王朝開設郡縣、移民實邊等一系列的措施,既加強了對當地的治理,又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鐵器,促進了洱海地區經濟的發展。
東漢時期,洱海地區的農業生產技術有了根本性提高,從中原引入了水稻種植技術和牛耕技術。
隋代,設立南寧州總管府對雲南實行了短暫的統治,爨族大姓世據南中。
唐代前期,對雲南地區實行羈縻統治政策,洱海地區歸姚州都督府管轄,下設髳州、宗州、匡州、曾州、尹州、蒙舍州、陽瓜州、浪穹州等20多州。公元7世紀,唐朝和爨族為爭奪對滇池地區的控制權,矛盾趨於激化。南詔時期
公元629年(唐貞觀三年)白國勢微,白王張樂進求禪位於蒙舍詔之詔主蒙細奴邏。公元737年,唐派御史嚴正誨協助南詔攻下石和城(今鳳儀)、石橋城(今下關),占太和、襲大厘逐河蠻,之後又繼續兼並各詔。738年(開元二十六年),皮羅閣在唐王朝支持下兼並五詔,進爵雲南王,以西洱河(今洱海)地區為基地建立政權,以其族姓為國號,稱大蒙。次年遷都太和城(今大理)。中原史稱南詔,吐蕃人稱之為姜域。
公元877年(唐僖宗乾符四年),南詔世隆卒,子法(隆瞬)即位,自號「大封人」。「封人」又作「封民」。「封」古音讀「邦」,意義也相同。「封」、「邦」、與「僰」讀音相同。「封人」就是「僰人」。南詔將洱海的十賧稱為「大封民國」,也就是「大僰國」。「僰」字又作「白」字。「大封人」這個專用名稱的出現,標志著洱海諸蠻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沖突與融合形成了白族。白族在泛洱海地帶發展壯大,伴隨南詔大理的崛起,成為西南的主導民族。這個過程中,跟白族比鄰而居的其他民族也被逐漸同化,成為白族的一分子。
公元897年,清平官鄭買嗣指使南詔蒙氏之近臣楊登,殺死南詔皇帝隆舜。
公元902年,隆舜之子舜化貞死後,又殺死舜化貞八個月的兒子及蒙氏親族800餘人,蒙氏南詔滅亡。鄭買嗣建立大長和國,自稱皇帝,909年卒,廟號聖祖,謚號聖明文武威德桓皇帝。其子鄭仁旻嗣位。大理國時期
公元928年,恭惠帝鄭隆亶被部下東川節度使楊干貞殺死,立清平官(宰相)趙善政為王,改國號「大天興」,一名興源國。趙善政為悼康帝,年號尊聖。大長和國滅亡。
公元929年,楊干貞奪趙善政之位,建大義寧,改元興聖。其弟弟楊詔指段思平有帝王之相。在疑懼下,楊干貞急欲追殺段思平。在被楊干貞追殺期間,段思平曾到秀山神祠占卜得到啟示,藏匿在自己舅父爨判的部族中。會善政臣守高方和段思平關系密切,派段思平之弟段思良和軍師董迦羅前來加以保護。
公元930年,楊干貞的位置被其弟楊詔所篡,楊詔得位後,改元大明。段思平向東方的黑爨三十七蠻部借兵,會於石城,以董迦羅為軍師,討伐楊干貞,所向皆克,遂進攻大理。當時楊詔等陳兵據橋,段軍不能通過。當晚段思平在睡夢中得到三個夢境:「人無首;玉瓶無耳;鏡破」,感到大惑不解,其軍師董迦羅指段思平的夢境乃天大吉兆,因為「君乃丈夫,去首為天;玉瓶去耳為王;鏡破則無對者」,因而軍心大振。是日,段軍找到一名浣紗婦女,指引段軍適合大軍渡河的地點,曰:「人從我江尾,馬從三沙矣,爾國名大理。」段思平大軍按照浣紗婦女的指引,渡河成功,楊詔兵敗自殺,楊干貞知道兵敗消息後棄城而逃,為段思平軍所擒,大義寧滅亡,段思平即位,建號大理國,建元文德,仍定都都大理。歷500多年。元明清時期
公元1253年,大理國被蒙古滅亡。元朝在原大理國境建立了雲南省。元朝任命投降的大理國末代皇帝段興智為「大理總管」,世襲其職。終元之世,大理總管傳11代。
公元1381年,明朝大軍平定雲南,取消了段氏在大理的世襲特權。元明清三代,白族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與中原逐步形成一體。
1382年,明王朝平滅雲南大理,命沐英世襲鎮守雲南,屯田戍兵,築城積糧。經元、明400多年治理,白族平壩地區步入封建地主經濟社會。
1840年鴉片戰爭後,直至1949年,不少白族子弟勇敢投身於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斗爭。在中法戰爭、辛亥革命、護國討袁運動中英勇獻身;一批優秀兒女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共產主義戰士、抗日民族英雄、雲南滇西北武裝暴動的黨政軍領導人物,等等為雲南的解放立下不朽功勛。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白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後完成了土地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白族獲得官方認可的民族身份,白民族的民族意識被官方認可和強化。1956年11月,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人民經過幾十年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社會歷史已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在寬松的和平等的民族政策下,許多隱匿的白族人公開了自己的民族身份。在當前社會大轉型的情況下,白族又面臨文化傳承後繼乏人的困境。
白族姓氏主要有楊,段,趙,董,高,李,張,王,蘇,鍾,杜,施,茶,許,寸,阿,皎,徐,馬,劉,陳,谷,那,寇,顏,戴,胡,金,何,羅,余,尹,鄭,字,謝,洪,歐陽,龍,周,龔,黃...等等
『貳』 雲南首都是哪裡
昆明市名 昆明夜
昆明市(Kūnmíng Shì),簡稱滇,又稱春城,因為一年四季氣候溫和。
經緯度
位於東經102°10'至103°40',北緯24°23'至26°22',市中心位於北緯25°02'11",東經102°42'31"。
地理位置
雲貴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瀕滇池,三面環山。
轄區
14個。昆明共轄5個區、8個縣,代管安寧一市。
政府
昆明市政府位於盤龍區。市委書記仇和,市長張祖林。
面積
昆明東西最大橫距140千米,南北最大縱距220千米,全市面積21473平方公里,市區面積330平方公里。
海拔
市中心海拔1891米。拱王山馬鬃嶺為昆明境內最高點,海拔4247.7米,金沙江與普渡河匯合處為昆明境內最低點,海拔746米。
人口
全市人口625.0萬,人口密度294.76人/平方公里,市區常住人口320萬,全市人口平均預期壽命76歲。
民族
昆明市人口以漢族為主,佔全市常住人口的 86.52%。各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市常住人口的 13.48%,在少數民族人口中,彝族人口最多,依次是苗族、回族,人口最少的是基諾族、獨龍族和德昂族。
郵政編碼
650000
電話區號
(+86)0871
汽車牌照
雲A,機動車保有量1,080,000輛
國內生產總值
1605.39億元人民幣(2008年,全國337個地級行政區第53位,比上一年增長12.0% )。人均GDP 26,532元人民幣。
城市標志
市花:茶花 市樹:玉蘭樹
昆明(Kūnmíng),雲南省省會,是雲南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全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建城史兩千四百餘年,年接待旅客2735萬人次,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優秀旅遊城市。昆明地處我國西南邊陲、雲貴高原中部,城區距首都北京2100千米,南達中越邊境250千米,西抵中緬邊境395千米,西南至中老邊境300千米(直線距離),是中國面向東盟的重要門戶及國際旅遊城市之一。昆明地理位置屬北緯亞熱帶,然而境內大多數地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百花盛開,氣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溫帶氣候特點,城區溫度在0—29攝氏度之間,年溫差為全國最小,素以「春城」而享譽中外。 [編輯本段]一、名稱由來</B>「昆明」一詞作為地名,在唐代以前很難稽考。關於「昆明」一詞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大多數學者認為,「昆明」最初是我國西南地區一個古代民族的族稱。「昆明」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寫作「昆」、「昆彌」或「昆淋」。早期並非城市名稱,而是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即今日的雲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個古代民族的族稱。
見諸記載,「昆明」一詞的出現,可追溯到漢武帝時期。當時的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寫道:「西自同師(今保山)以東,北至葉榆,名為嶲、昆明、皆編發,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里。」由此可見,「昆明」一詞是古代雲南一個少數民族的族稱。
「昆明」作為地名出現,則是在唐代。「武德二年,於鎮置昆明縣,蓋南接昆明之地,因此為名。」按此處置昆明縣,非今之昆明,乃四川定笮鎮(今鹽源縣境)。唐代為什麼把定笮鎮命名為「昆明」,記載當中已寫得很清楚,系它接近昆明之故。此處昆明仍指昆明族而言,蓋漢唐以前,昆明族大部定居雲南西部地區。直到南詔、大理國時期,烏蠻、白蠻興起,昆明族居住的地方,為烏蠻、白蠻據有,昆明族才東遷滇中,聚居於滇池周圍。宋寶祐二年(1254年),元滅大理,在鄯闡設
「昆明千戶所」,「昆明」始作為地名出現,延續至今。
「昆明」一詞的含義,晉常琚解釋說:「夷人大種日昆,小種日叟。」這句話可解釋為人口眾多的昆明族。 [編輯本段]二、行政區劃</B> 昆明市行政區劃圖
昆明市轄盤龍區、五華區、西山區、官渡區、東川區五個市轄區和呈貢縣、晉寧縣、富民縣、嵩明縣、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宜良縣、石林彝族自治縣(原名路南縣)、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八個縣,代管安寧市。(數據:2008年)
主城區
五華區,總面積397.86平方千米,總人口65.16萬人,下轄11個街道辦事處。生產總值459.5億元,區人民政府駐華山街道辦事處。
盤龍區,總面積345.83平方千米,總人口65.16萬人,下轄10個街道辦事處。生產總值181.7億元,區人民政府駐拓東街道辦事處。
官渡區,總面積634.96平方千米,總人口74.68萬人。下轄10個街道辦事處。生產總值363.1億元,區人民政府駐關上街道辦事處。
西山區,總面積791.14平方千米,總人口69.13萬人。下轄10個街道辦事處。生產總值191.3億元,區人民政府駐西苑街道辦事處。
呈貢縣,總面積461.00平方千米,總人口16.61萬人。下轄4個街道辦事處,3個鄉。生產總值54.7億元,縣人民政府駐龍城街道辦事處。
安寧市,總面積1313平方千米,總人口31.75萬人。下轄2個街道辦事處,7個鎮,生產總值115.5億元,市人民政府駐連然街道辦事處。
南部三縣
宜良縣,總面積1873平方千米,總人口41.84萬人。下轄5個鎮,4個鄉,生產總值70.5億元,縣人民政府駐匡遠鎮。
晉寧縣,總面積1236.37平方千米,總人口27.91萬人。下轄3個鎮,6個鄉,生產總值41.7億元,縣人民政府駐昆陽鎮。
石林彝族自治縣,總面積1725平方千米,總人口23.89萬人。下轄7個鎮,1個鄉,生產總值27.0億元,縣人民政府駐鹿阜鎮。
北部五縣
東川區,總面積1858.79平方千米,總人口31.06萬人。下轄7個鎮,1個鄉,生產總值32.0億元,區人民政府駐銅都鎮。
嵩明縣,總面積1357.29平方千米,總人口35.12萬人。下轄5個鎮,2個鄉,生產總值32.9億元,縣人民政府駐嵩陽鎮。
富民縣,總面積993平方千米,總人口14.21萬人。下轄2個鎮,5個鄉,生產總值20.6億元,縣人民政府駐永定鎮。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總面積3598平方千米,總人口51.48萬人。下轄6個鎮,10個鄉,生產總值29.9億元,縣人民政府駐仁德鎮。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總面積4234.78平方千米,總人口46.19萬人。下轄3個鎮,13個鄉,生產總值25.6億,縣人民政府駐屏山鎮。 [編輯本段]三、氣候特點</B>昆明四季溫暖如春,全年溫差較小,市區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最熱時月平均氣溫19℃,最冷時月平均氣溫7.6℃。
年極端氣溫最高30.4℃,最低-7.8℃。
由於溫度、濕度適宜,日照長,霜期短,所以鮮花常年不謝,草木四季長青,昆明「春城」的美譽由此得來。
昆明日溫差較大,一天之中有四季,一下雨就成秋天了,在冬、春兩季,日溫差可達12~20℃,去時別忘了帶件毛衣或外套。另外,昆明的雨季大多集中在5~11月,只要一下雨,氣溫就會降下來,這個時候前往,建議遊客最好帶件風衣。
附:氣候數據(歷年平均值)
月份 一 二三 四五 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平均氣溫℃8.19.913.216.6 19.019.919.819.4 17.815.411.6 8.2平均最高℃15.3 17.220.723.824.424.1 23.924.122.720.417.4 15.1平均最低℃2.23.66.410.014.3 16.616.916.2 14.6 11.87.33.1極端最高℃ 22.4 25.527.030.430.429.829.328.128.527.424.525.1極端最低℃-5.4-2.9-5.21.0 5.59.911.69.96.22.4-2.9-7.8降水量mm15.815.8 19.623.597.4180.9 202.2204.0119.279.142.411.3數據是中國氣象局提供 [編輯本段]四、地理位置</B>昆明地處雲貴高原中部,位於東經102度10分至103度40分,北緯24度23分至26度22分,東西最大橫距140千米,南北最大縱距220千米,城區距首都北京2100千米(航空線),南達中越邊境515千米,西抵中緬邊境876千米,西南至中老邊境906千米。昆明是雲南旅遊的中轉站。
[2]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瀕滇池,三面環山。屬於低緯度高原山地季風氣候,由於受印度洋西南暖濕氣流的影響,日照長、霜期短、年平均氣溫15℃。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不嚴寒,四季如春,氣候宜人,是極負盛名的「春城」。每年的12月到來年的3月,一群群躲避北方寒風的紅嘴鷗,萬里迢迢地從遙遠的西伯利亞貝加爾湖飛來,落棲在昆明城中的盤龍江、翠湖、滇池等水域。
昆明市域總面積約2147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約330平方公里。全省26個主要民族在昆明都有居住。 [編輯本段]五、人口民族雲南少數民族眾多,全國56個民族中,雲南有52個,其中人口超過5000人,並有一定聚居區域的有25個。在52個少數民族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獨龍族、基諾族等15個民族為雲南特有。1995年末,少數民族人口達1355萬人,居全國第二位。 雲南少數民族人口分布,以聚居、雜居、散居三種類型並存、具有平面分布以邊疆為主、垂直分布以山區為主的明顯特徵。主要聚居於內地壩區和邊疆河谷的有回族、滿族、白族、納西族、蒙古族 、壯族、傣族、阿昌族、布依族、水族等10個民族;主要聚居於半山區的有哈尼族、瑤族、拉祜族、 佤族、景頗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諾族等8個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區的有苗族、傈僳族、藏族、 普米族、怒族、獨龍族等6個民族;彝族在半山區和高山區都有分布。 [編輯本段]六、歷史沿革</B>昆明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擁有2200年的建城史,滇池地區擁有3000年的文明史。
遠古
數萬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就已在這一帶過著茹毛飲血、穴居野處的原始生活。約四千至七千年前,滇池一帶已有了定居的農業民族,從事「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和狩獵、飼養畜禽等多種經營活動,並已能紡紗、織布。滇池地區和稻穀種植至今至少已約有數千年的歷史。
青銅器時代
青銅器時代滇池地區各氏族部落,以叟族為主,屬氐羌族語系。氐羌,是中國古代分布在陝西、甘肅、青海、四川到雲南北部一帶的古老游牧民族。其中一部分從越西(今四川越西)渡金沙江而南進入滇池地區,與當地傣僮語系氏族「蒲」、「僚」等部落相融合,共同促進了滇池地區的開發和發展。
楚王入滇
公元前三世紀(紀元前298-277年間),楚國大將庄硚率眾入滇,抵滇池地區,與當地的叟族部落聯盟,建立了以叟族為主的「滇國」,自稱「滇王」,其故城在今晉寧縣晉城鎮。「庄開滇」帶來了楚國和中原內地先進的文化、技術,對促進當時以滇部落為主的滇池地區的政治、經濟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漢代、三國(益州郡)
西漢王朝建立後,積極謀求對「西南夷」地區的開發。公元前109年(西漢元封二年),漢武帝征發巴蜀地區士卒,滇王被迫歸降。漢王朝以滇池地區為中心設置了益州郡,郡治與滇王駐地同在今晉城附近。郡下設縣:昆明為谷昌縣,昆陽為建伶縣,晉寧為滇池縣,安寧為連然縣,富民為秦臧縣,宜良為昆澤縣,把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推行到了西南邊疆,標志著古代雲南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統治的開始。郡縣制度的施行,有力地促進了滇池地區奴隸制社會的解體。漢族移民和中原內地先進技術、文化的傳播,使滇池地區的經濟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蜀漢諸葛亮平定南中後,改益州郡為建寧郡,「郡治仍益州郡之舊」,任用「大姓」為地方官吏,實行促進民族團結的政策。
晉朝、南北朝、隋朝(寧州)
公元271年(晉武帝泰始七年),晉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寧、雲南、永昌、興古)從益州(治成都)分劃出來,設立寧州,與益州同列,為全國十九州之一。東晉以後,「方土大姓」爨氏勢力逐漸強盛,成為滇中地區的統治者。公元339年(成帝咸和十四年),晉王朝封爨琛為寧州刺史,並承認其世襲地位。歷經南北朝隋初的二百多年間,在中原政治動亂、民族紛爭的形勢下,爨氏對昆川一隅的統治,保持了「力役齊平,教化清靜」的較為安定的社會局面,使滇池地區的社會經濟有了新的發展。到梁末隋初爨瓚、爨震時代,滇池地區已是「戶口殷眾,金寶富饒」、「多駿馬、犀象、明珠」,成為當時西南在經濟上較為繁榮和富庶的地區。
唐朝、南詔國(拓東城)
公元617年唐王朝建立,先後在雲南設置了九十二州。滇池地區為九十二州的主要部分。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唐朝任命爨氏子孫爨弘達為昆州刺史,治理屬縣,治所仍設在益寧城。唐代中葉,蒙氏勢力在洱海地區崛起,建立南詔國。公元746-747年,蒙氏皮羅閣進兵安寧,攻滅爨氏。於昆川(今昆明城區一帶)置拓東城,成為南詔國的東部重鎮。拓東城的開辟,為古代昆明的城市發展奠定了基礎,並發展成為南詔的第二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往來廣西、貴州和安南(今越南)的重要通道,在當時大西南的社會經濟發展和與東南亞的國際交往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宋朝、大理國(鄯闡府、鴨池城)
公元937年,大理段氏奪取南詔政權,建立大理國,統一了雲南,在拓東城的基礎上設鄯闡府,為大理國八府之一。府治沿襲拓東城。段氏政權在其內部經歷了較劇烈的社會變革,釋奴隸,免徭役,進一步瓦解南詔的貴族統治,解放了社會生產力。鄯闡府的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繁華的市中心逐漸移至盤龍江以西(今金碧路、三市街)一帶,大理國國主也經常駐節於此。段氏統治者在鄯闡營造宮室園林,興修水利,到大理國末期,鄯闡城已發展成為滇中一座「商工頗眾」的繁華城市。
元朝、明朝
公元1253年(元憲宗三年),元軍攻佔雲南。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賽典赤主滇後,把軍事統治時期所設的萬戶、千戶、百戶改為路、府、州、縣,正式建立雲南行中書省。置昆明縣,為中慶路治地(昆明命名即始於此),並把行政中心由大理遷到昆明。自此,昆明」也正式作為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元朝統治時期,經過初期的軍事掠奪和民族鎮壓之後,逐漸代之以定賦稅和改善民族關系的政策,並大興民屯,整修水利,訂立租賦,免除徭役,「開雲南驛路」,「馳道路之禁,通民往來」。元朝官吏在昆明地區挖海口河,疏通螂螳川,降低了滇池水位,不僅解除了昆明城市的水患,還「得壤地萬余頃,皆為良田」,擴大了農田面積。並修金汁河、松花壩,引盤龍江水灌溉滇池東岸農田;還從內地引進養蠶技術,發展絲織業,使農民和手工業者「收利十倍於舊」,使滇池地區的政治經濟在元朝中期有了新的發展。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明朝進軍雲南後,改元代「路」一級行政區劃為府,仿內地建制,設置雲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揮使司。
清和民國
到了清朝後期,自鴉片戰爭,特別是1885年(光緒十一年)中法戰爭以後,法、英等帝國主義勢力迅速侵入雲南。1905年(光緒三十年),清朝把昆明辟為商埠。1910年(宣統二年),滇越鐵路修通昆明。進一步加強了昆明作為全省商業、貿易中心的經濟地位和交通樞紐地位。1884年(光緒十年)創立的雲南機器局,成為昆明近代工業的開端。之後,造幣廠、製革廠、官印局、電報局、郵政局等官辦企業也應時而生。1900年(光緒廿六年),昆明開始出現商辦企業。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滇池出現小火輪,市內也開辦有「人力車公司」。到1911年(宣統三年),全市已有火柴、麵粉、玻璃、香煙、五金、制茶、皮貨加工、西葯加工、火腿罐頭等十多種行業,最多的為火柴業,已有廠商四家。此外,還有四十三處煤、鉛、銅、鐵、碗花(鈷)等礦產的小規模開采。1937年抗日軍興,外地的工廠、學校內遷,大量的資金、設備和人材流入昆明,促進了昆明經濟的短暫繁榮。國民黨中央和雲南地方的官僚資本紛紛在昆明設置和開辦工廠企業,如中央機器廠、煉銅廠、電工廠、發電廠、53兵工廠、電力制鋼廠、紡紗廠、煙廠等相繼建立。
1949年12月9日,雲南和平解放。
『叄』 中牟漢唐城商業街是那個公司開發的
清華譽,中城投置業,他們都是一夥的,披著羊皮的狼
『肆』 漢唐中外交往的淺談漢唐對外交往的不同及原因
公元前2-1世紀的西漢帝國與公元7-8世紀的大唐帝國是當時雄居世界東方的封建大帝國。這兩大帝國穩定的政治,繁榮的經濟,先進的文化,發達的對外交通,開明的對外開放,推動了中國與世界的交往,擴大了兩大帝國在世界上的影響。本文在此粗淺地比較漢唐帝國對外交往的不同並探究其原因,願與中學歷史教學界的同行們共同切磋。
江西會昌一中 曾憲環 1、交往路途方式的不同
西漢的對外交往以陸路為主,兼行海路,唐朝的對外交往是海陸並舉,安史之亂後,偏重海路。
漢武帝時,西漢對外交往的陸路通道有四條:一條是自薊(今北京城西南)出發,東北經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抵達朝鮮半島(樂浪道)。一條是自長安出發,西經河西走廊、新疆,遠達中亞、南亞、西亞,乃至地中海東岸各國和南歐、北非等地(此道為著名的絲綢之路,又稱河西道)。一條是自永昌郡(今雲南保山縣)出發,沿今滇緬公路,抵緬甸、印度(永昌道)。一條是自南海(今廣州)出發,經蒼梧(今廣西梧州)、鬱林(今廣西桂平),達於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均在今越南北部)等地。西漢的海外通道有二條:一條向東,自齊(今山東北部)東渡渤海,可達朝鮮半島,再繞朝鮮半島向東,可達日本。一條向南,自徐聞(今廣東徐聞)、合浦(今廣西合浦)沿今印度支那半島近海南行,可達半島南部及馬來半島各國;又經馬六甲海峽,西渡印度洋,可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① [此道又稱「海上絲綢之路」,須說明的是,西漢的「海上絲綢之路」並非全線直通,中國商船大致在馬來半島停泊,商使一般上陸轉船再航孟加拉彎、印度]。
唐朝對外交往的通道有七條:五條陸道,二條海道。陸道有從營州(今河北昌黎)入安東道(去朝鮮)。自夏州(今陝西橫山縣西)通大同、雲中道(去蒙古)。自中受降城(今內蒙包頭市附近)入回鶻道。自安西入西域道(去中亞)。自交州(今越南河內)通天竺道(經緬甸入印度)。海道則由登州(今山東蓬萊)渡海至高麗和日本。自廣州、經越南、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等至印度、斯里蘭卡,再西至阿拉伯諸國(此即為著名的廣州通海夷道)。
2、中外交往內容不同
西漢對外交往以商品交流為主,使節往來、技術交流不頻繁,有了初步的宗教、藝術交流。西漢出口商品是絲(綢)漆(器)並重,經絲為主,進口則是象牙、犀角、珠寶、琉璃、奇珍異獸等奢侈品。與西漢有使節往來的多為朝鮮、日本近鄰等。技術交流局限於西漢的內屬國(如朝鮮、越南)及中亞一些國家(如安息)。宗教方面則是印度的佛教從貴霜國傳入內地,但並非廣泛流行民間,僅有一些統治階層信奉。藝術方面是中亞的箜篌、琵琶、胡角、胡笛等樂器和樂曲、舞蹈傳入西漢。
唐朝對外交往的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且中外交往的規模、頻度驚人。使節往來方面:從公元630年至公元894年的260多年間,日本先後派出遣唐使節達19次,平均每次人數約400餘人;從公元651年至公元798年的148年間,大食派遣的訪華和對華貿易政府使團達37批。派遣留學生方面:新羅留學生是外國留學生中人數最多的,僅在公元840年的一年裡,從唐朝回國的留學生即達150名。商品交流方面:唐朝出口的是絲綢、瓷器,尤以絲綢為最大宗。中外貿易額急劇上升,如大歷五年(公元770年)到廣州貿易的蕃船,竟達4000餘艘。技術交流方面:新羅從唐引進雕版印刷術、制陶、制銅技術;唐從天竺學習熬糖(蔗糖)法,天竺從唐學取造紙術;唐的造紙、絲織技術傳入大食。宗教往來方面:伊斯蘭教、襖教、摩尼教、景教等在唐朝得到傳播;新羅從唐傳入佛教;佛教的六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律宗、成實宗、俱舍宗)先後由唐傳入日本;唐朝的著名高僧玄奘、鑒真、義凈等先後出國學習、傳播佛教。藝術交流方面:唐朝的十部國樂中就有高麗樂、天竺樂,印度北部的犍陀羅藝術深刻地影響了唐朝的雕刻藝術。
3、交往對等性的不同
西漢的對外交往偏重單向交流,即西漢輸出的東西多,外國輸入西漢的東西相對少,特別在商品交流方面表現尤為突出。而唐的對外交往則是典型的雙向交流,輸出多,輸入也多。
4、對外開放程度的不同
西漢的統治者雖積極加強與世界的聯系,開辟了東西兩大外交圈,但西漢的對外開放顯然還處於初步階段,西漢政府雖與世界50餘國有政治或經貿等往來,但時斷時續,外國人在中國居住、經商、傳教、學習、做官的難見史書明確記載。
而唐朝的對外開放則達到持續、全面、成熟階段,這可以從大量的外國人在唐朝居住、經商、傳教、學習、做官得到印證。據阿拉伯史學家的記載:公元9世紀70年代,在廣州的大食人、波斯人、猶太人和歐洲人等竟達12萬之多。來華學習並在唐入仕的著名外國人有新羅的崔致遠、日本的阿倍仲麻呂等。
5、對外交往對中國及世界產生的影響不同
西漢的對外交往雖遠遠超過秦朝,開辟了東西兩大外交圈,但西漢的對外交往是時斷時續的,西漢的外交輻射區域以周邊近鄰國家為主,並未遍及亞洲所有國家,西漢的外交以自我主動交往為主,往往出於政治目的,因此外部世界的文化並未真正深入西漢的文化和西漢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外部世界對西漢的了解並不充分,多停留在單純的物質文化上,由於諸多因素的影響,西漢並未明顯地確立世界中心國的地位。
唐朝的對外交往遠遠超過西漢,唐朝的對外交往是持續長久的,唐朝的外交輻射了亞洲大多數國家,周邊國家與唐朝頻繁的交往,使得世界較廣泛地了解了唐朝,唐朝先進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科技文化深刻地影響了周邊國家,外部世界的豐富文化深刻地滲透進唐朝人的日常生活,異域多彩的文化與唐朝文化有機地融為一體,憑借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先進的科技文化,唐朝以不容質疑的世界大國形象屹立於亞洲東方。 1、交往路途方式不同的原因
西漢的對外交往以陸路為主,是受當時客觀因素制約的。從地理上講,中國是大陸型國家,雖東瀕大海,有漫長的海岸線,但古人要出沒於大海的驚濤中,與海外各國進行交往,沒有先進的造船、航海技術是無法保障的。從造船技術上說,西漢時所造的海船,長度為7-12米,寬度一般為5-8米,長寬比例為7:5,這種海船屬近洋海船,不宜在深海遠航,一般來往於南海近海。從航海技術上說,西漢時的航海者僅仰賴信風,藉助簡單的星宿定位技術進行海上航行。由此可見,西漢時的海上航行受制於諸多客觀因素,不易大規模進行海路交往,因而西漢政府偏重陸路交往。
西漢的對外交往以陸路為主,還與經濟重心的分布密切相關。西漢時北方為全國的經濟重心,絲織業中心均在北方,江南經濟這時遠未開發,經濟發達的北方地區為西漢政府的對外交往提供了豐富的手工業品。
唐朝時造船、航海技術的進步,是唐海路交往日益興起的重要原因。唐朝的造船業遠比西漢時發達,南方12州如揚州、常州、越州、洪州等是著名的造船中心,所造船舶大者長達20餘丈,載客600-700人,載重上萬石,在南海——印度洋航線上,唐朝的船舶無疑是最大的龐然大物。唐朝的航海者憑借信風、海圖、牽星過洋綜合技術進行海上航行,據唐代賈耽《廣州通海夷道》的記載,我們可以肯定唐朝的航海者已經掌握了高超的航海技術。安史之亂後,由於吐蕃勢力強大起來,一度控制西域,阻斷西北絲路的暢通,海路交往尤顯重要。
唐朝時海路交往的日益興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自東晉至唐中後期,江南經過幾百年的開發,經濟面貌已換新顏,富庶的江南絲織業、制瓷業的迅速崛起,為海外貿易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手工業精品。
2、中外交往不同的原因
西漢中期,農耕經濟得到相當發展,統治階層的大部分物質需求在國內可得到滿足,而異域的象牙、犀角、珠寶、琉璃、奇禽異獸等奢侈品,大受統治階層垂愛,因此西漢官方貿易往往以絲綢、漆器來換取異域的殊物。西漢出口的商品為絲綢、漆器,是依託國內先進的絲綢業、漆器業來支撐的。西漢時主要的手工業為絲織業、漆器業和冶鐵業,當時西漢的絲織技術、漆器製作技術居世界領先水平,絲綢、漆器的產量也有了增長,精美的絲綢、漆器在國內主要為統治階層享用,對外則作為主要的出口商品。西漢的冶鐵業因受到采礦、冶煉技術的限制,鐵的產量有限,鐵器以滿足國內農業生產為主。出於對國家安全和技術壟斷的考慮,西漢政府對養蠶繅絲技術、鐵器出口等進行限制,只有內屬國及絲路上中亞的一些國家能與西漢進行農業和手工業技術交流。西漢的周邊眾多國家,由於國家大小不一,經濟文化發展程度與西漢相比有一定差距,少有能與西漢平起平坐的國家,因而西漢與周邊國家使節往來,文化交流不可能頻繁。
唐朝由於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強大和科技文化的先進,對世界各國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眾多的國家爭相與唐朝建立外交聯系,派使者、留學生等學習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傳播唐朝的文化。唐朝時主要的手工業為絲織業、制瓷業、造船業、冶鐵業等,其中絲織業比西漢有了更大發展,絲織業遍布南北,且織染技術不斷創新,產量倍增,唐朝的絲織品是當時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紡織品,在海外市場倍受青睞。唐朝時制瓷業迅速崛起,形成青白分類的越窯和邢窯兩大系統,此外江西的昌南鎮和四川地區也出現資器生產基地。依託國內先進、普及性廣的絲織業、制瓷業的支撐,唐朝不斷的對外輸出絲綢、青瓷。在對外的技術、文化交流中,唐朝的眾多統治者憑借強者的自信,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對待世界各國,對自身擁有的先進技術和文化,並非狹隘的據為己有,而是大度的、合理的互通有無、互惠互利,對別國先進的技術和文化則積極吸收,豐富自身的經濟、文化內容。
3、交往對等性不同的原因
西漢時統治者加強對外交往,西漢與世界大小50餘國建立了政治或經濟等聯系,這似乎是「偉大」的成就,但這種「偉大」成就是建立在「恩賜」貿易基礎上的,是儒家思想支配下大國思想的外在表現,西漢統治者試圖以經濟上的「恩賜」來籠絡、懷柔各國,從而樹立大國形象,在對外交往中較多地表現為西漢主動交往,甚至是一廂情願式的交往。
唐朝時,唐朝與周邊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差距日漸縮小,各國各擁有長處和優勢,在此情況下,唐朝與周邊國家的交往能夠在大致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而且唐朝統治者更注重現實,在對外交往中力求互惠互利,而非一味大方的「恩賜」。
4、對外開放程度不同的原因
西漢時對外開放處於初步階段,是由歷史客觀原因決定的,主要是受當時經濟、文化、科技等原因的制約。而唐全面的對外開放,是主客觀原因綜合的因果,唐朝國力雄厚,政治穩定,唐統治者順應歷史潮流,敞開國門,接納世界各國的強者自信,則有力地推動了對外開放。
5、對外交往對中國及世界產生影響不同的原因
由於西漢實行自我主動式的對外交往且偏重單向交流,輸出的東西多,輸入的商品多以奢侈品為主,中外之間的技術、文化交流不頻繁,因而外部世界的文化對西漢文化和西漢人日常生活影響的程度不很深,西漢政府通過東西兩大外交圈進行的外交活動受到諸多限制,中外之間的交往和了解並不充分,加上西漢的經濟處於發展階段,對外輸出的手工業品和文化產品有限,因而對世界並未產生震撼性的強烈影響。
唐朝時,眾多統治者持續地奉行開明的對外交開放政策,國家不論大小、貧富,唐朝都平等相待。所以與唐朝交往的國家日益增多,中外交往的內容不斷豐富發展,中外之間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往,外部世界的文化深刻地滲入唐朝文化和唐朝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唐朝憑借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整體的先進和強大,不容質疑地成為世界仰慕的中心,唐朝的聲威遠播海外。
以上所述,僅為本人在《中國古代史》(試驗本)教學實踐中探索的總結,限於自身水平及閱讀資料有限,在此僅粗淺地談談,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同行們指正。
注釋:
①《漢書·地理志》載
②《新唐書·地理志》載
參考書目:
1、《簡明中國古代史》(第二版)張玉璽 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4年9月出版
2、《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史》沈光耀[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5年6月出版
唐:與日本,中國的許多律令制度、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以及風俗習慣等,通過遣唐使傳入日本,對日本的社會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日本的「平假名」、「片假名」即根據漢字創制。唐鑒真六渡日本,將大量的佛教經典、建築藝術、雕塑藝術及醫葯書籍等傳入日本。
與波斯,波斯商人把珠寶、香料、葯材等輸入中國,中國的絲織品、瓷器等也大量輸往波斯。
元:與東南亞,有密切的經濟文化來往。
參考資料:《簡明中國古代史》
『伍』 千年髳州府,一座漢唐城。這里的漢唐是什麼意思
曾經有一個時代叫漢唐,曾經有一條河流叫長江,曾經有一對圖騰叫龍鳳,曾經有一件衣裳——名叫霓裳!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