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房好就好在是現房,可以直接住,房屋有什麼問題,直接就可以發現,不像期房那麼操心。
但是二手房中間的費用又比較多,如果要買二手房,買證過5年的會比較劃算哦,因為證過5年的免一部分稅費。
具體如下:
一、
買房人應繳納稅費:
1、
契稅:房款的1.5%
(面積在144平米以上的需要繳納3%,面積在90平米以下並且是首套房的可以繳納1%)
2、
印花稅:房款的0.05%
3、
交易費:3元/平方米
4、
測繪費:按各區具體規定
5、
權屬登記費及取證費:按各區具體規定,一般情況是在200元內。
6、
中介費:房款的1%
二、
賣房人應繳納稅費:
1、
印花稅:房款的0.05%
2、
交易費:3元/平方米
3、
中介費:房款的2%
4、
營業稅:成交價*5.5%(房產證未滿5年的)
5、
個人所得稅:房產交易盈利部分的20%(房產證滿5年並且是唯一住房的可以免除)
房產證是否滿5年只和營業稅與個稅有關,和其他稅種無關。
個人所得稅:
1、房產證滿5年,並且是唯一住房的不需要交個人所得稅;
2、面積超過144平米的,需要繳納房產交易盈利部分的20%或者總房價的2%;
3、面積不超過144平米(包含144)的,需要繳納房產交易盈利部分的20%或者總房價的1%。
營業稅:
1、房產證未滿五年的,需要繳納總房價的5.5%;
2、房產證滿5年的,並且面積在144以上的需要繳納房產交易盈利部分的5.5%;
3、房產證滿5年的,並且面積在144以下的不需要繳納。
② 買期房 二手房 過戶稅有什麼差別
期房沒有個人所得稅和增值稅,這個很多時候都會轉嫁給購房人的稅。
過戶費:
和之前一回樣沒出台新答的政策:根據房屋是否滿五年?是否唯一住房?是否首次購房?根據前面所問、評估價、面積等情況,繳納如下:
1、契稅,首套房:90(含)平內1%、90平以上1.5%,二套房:90(含)平內1%、90平以上2%;商業房或公司產權房:3%。契稅2016年有變化,要根據你們城市的政策變動。
2、個人所得稅按全額的1%,由賣方承擔,唯一住房減免,但實際交易中是由購房者出的;
3、交易費,4元/平方;
4、轉移登記費,80元;
5、權證印花稅5元;
6、營業稅未滿2年,面積大於144,5.6%賣方繳納,普通住房滿2年可減免。2016.5.1以後,營業稅改為增值稅, 兩年內:應繳增值稅=增值銷售額×徵收率。房子在你手裡增值了,房東負擔增值部分*5%(部分地區按5.6%執行),就是該繳納的增值稅。滿2年免徵增值稅。
③ 一手房和二手房的費用
一手房費用:1、首次購買普通住宅,契稅1%(90平米以內);契稅1.5%(90-144平米);其他情況為3%
2、維修基金一般回為90元/平米,有些地方答為總價的2%,具體請咨詢開發商;
3、配套費沒有標准,請咨詢開發商;
二手房費用(房產證滿5年):1、契稅同一手房;
2、個人所得稅(賣方承擔):房價的1%或增值額的20%;
④ 賣二手期房,開發商不給改合同怎麼辦要交那些稅費
你把房子退給開發商.讓開發商再賣給那個人.這樣就不是二手房了.
只是合同換個回名答字而已.下家的錢直接給你就完了.
如果你和開發商不熟.你要給人家1萬塊(打個比方,具體給多少,你看著辦.)
跑腿的錢,當然,這個錢要下家出的.
你如果100萬買的房,賣給下家,他要給你110萬,你給開發商1萬.
讓開發商給你做退房再賣的手續.
打個比方而已,還賣了房,自己還能賺點兒.
⑤ 請問購置期房和二手房哪個更劃算二手房的所有費用都包含哪些
購置期房和二手房各有長處和缺點。
二手房是現房,可以看到真實的房子,買後立即可入住,有房產證,產權明析,有的裝修過了,省事了,周邊配套設施已經齊全了,新房是期房,房子新,房產證要1年以後才會下來,天然氣和暖氣要入住率達到才可以通,還月供的同時不能看到真實的房子,周邊設施不齊全,裝修過程中噪音大,剛裝修的房子甲醛過高,風險大。
二手房交易需要交納的稅費是:
(1)契稅。符合住宅小區建築容積率在1.0(含)以上、單套建築面積在140(含)平方米以下(在120平方米基礎上上浮16.7%)、實際成交價低於同級別土地上住房平均交易價格1.2倍以下等三個條件的,視為普通住宅,徵收房屋成交價的1.5%的契稅。反之則按3%。
(2)印花稅。買賣雙方各繳納房價款的0.05%。
(3)營業稅。購買時間在兩年內的房屋需繳納的營業稅為:成交價×5%;兩年後普通住宅不徵收營業稅,高檔住宅徵收買賣差價5%的營業稅。
(4)城建稅。營業稅的7%
(5)教育費附加稅。營業稅的3%
(6)個人所得稅。普通住宅2年之內:{售房收入-購房總額-( 營業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稅+印花稅)}×20%;2年以上(含)5年以下的普通住宅:(售房收入-購房總額-印花稅)×20%。出售公房:5年之內,(售房收入-經濟房價款-土地出讓金-合理費用)×20%,其中經濟房價款=建築面積×4000元/平方米,土地出讓金=1560元/平方米×1%×建築面積。5年以上普通住宅免交。
⑥ 二手新房過戶費怎麼算
二手車庫的過戶費計算如下:
1、測繪費2.04元/平方,買方;
2、評估費0.5%(評版估額,允許浮動權);
3、契稅評估額3%,買方;
4、所得稅差額20%,賣方;
5、交易費10/平方,買方;
6、工本費550元,買方(工本印花稅5元);
7、其他營業稅差額5.6%,賣方。
車庫屬於非住宅類建築,一般也是有產權的,所以能直接隨房屋一起買賣,也可單獨上市交易。由於分屬不同時期建造的房屋,其附屬車庫的產權記載形式也不盡相同,主要為有獨立的車庫產權證、在房產證備注欄中單列了車庫、沒有任何標注這三種類型。
⑦ 買二手期房要交營業稅么
期房沒有產權證,應該是不用交5.5的營業稅,如果直接變更房產合同,重開發票的話,到是可內以直接下證到你容名下,但還是有一定風險的。
1、按我國現在政策,期房是不允許買賣的,也就是說你們訂立的合同是無效的,對方隨時可以反悔。
2、7個月內,如果國家稅收、房產政策發生變化,其中可能增加的費用由誰來承擔?
3、對於期房,如果你真想要,可行的做法是訂立一種預約式的合同,即在對方拿到房前,你向他發出一個預定的意思表示。
⑧ 二手營業用房需交什麼稅
買賣二手房,根據2015年3月日財政部最新規定,自2015年3月31日起,由原先的滿5年免徵營業稅調整為滿2年免徵營業稅,同時依據交易雙方的不同情況,具體稅費明細如下:
一、契稅:(一般由買方繳納,雙方另有約定除外)
1、買方首次購房90平方以下的房產按照1%繳納;
2、買方首次購房90平方以上(含90平)144平方以下的房產按照1.5%繳納;
3、以下情況按照3%繳納:
(1)144(含144平)平方以上 ;
(2)買方不是首次購房 ;
(3)車庫 ;
(4)非普通住宅(商業用房)
二、營業稅:(一般由賣方繳納,雙方另有約定除外)
1、房產證滿2年,144平方以下的普通住宅房產免徵營業稅
2、房產證不滿2年,按照5.55%繳納營業稅;
3、房屋面積超過144平方,房產證滿2年的按照差額繳納,計算公式為:(上次購買價格—現在出售價格)*稅率5.55%
4、商鋪差額繳納,計算公式為:(上次購買價格—現在出售價格)*稅率5.55%
三、個人所得稅:(一般由賣方繳納,雙方另有約定除外)
1、房產證滿五年,並且是賣方夫妻名下唯一一套房產免徵個人所得稅
2、賣方夫妻名下不是唯一房產或房產證未滿5年,按照1%繳納
3、商鋪按照差額繳納,計算公式為:(上次購買價格—現在出售價格)*稅率20%
四、其他費用相對較少:
交易費:6元/平方*房屋平方數
工本費: 一個證件80元;二個證件90
評估費:評估總額的千分之五(銀行貸款需要繳納)
抵押工本費:100元(銀行貸款需要繳納)
購房證明:20元一份 一般需開3份
公證收費標准: 300元
⑨ 二手期房怎麼交易
二手期房買賣,通常有兩種交易模式:
一是買賣雙方直接與開發商辦理更名手續,即買方直接與開發商簽訂預售商品房買賣合同,賣方完全退出交易,由買方取代原先賣方的地位——這是最保險的期房買賣交易模式,當然前提是開發商原因配合;
二是由買賣雙方簽訂合同,其名為買賣合同,實質卻是債權轉讓合同——這是目前市場上最常見的交易模式。
1、重視《債權轉讓通知書》 買方如果與賣方簽訂期房買賣合同,首先要確認賣方是否已經付清了到期該付的房款,再在合同上約定將賣方對開發商的全部權利讓渡給買方,同時賣方需要出具一份《債權轉讓通知書》送達給開發商,因為法律規定債權轉讓必須通知債務人,否則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
2、最大限度避免一房二賣 為防止賣方在與買方簽完合同後,又將房子賣給他人,導致買方的置業期望落空,買賣雙方可以約定:賣方將與開發商簽訂的預售合同、發票等正本交予中介公司或律師事務所保管,此舉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一房二賣情況的發生。
3、賣方到時不賣了,買方怎麼辦? 如果賣方在拿到小產證後反悔了,不賣了,這個時候買方怎麼辦?除了按照合同約定追究違約金外,還有其他保障嗎?根據合同法的規定,買方除了要求違約金外,還有權要求賣方繼續履行合同,也就是要求賣方繼續把房子交易過戶給買方,因為繼續履行同樣是一項重要的違約責任,它和違約金並行不悖,可以同時主張;
4、稅費承擔需要及早了解 按照期房買賣的通常交易流程,開發商先將房子過戶給賣方,賣家再將房子過戶給買方,在這個環節中,房子交易了兩次,契稅也就要徵收兩次(賣方和買方各繳一次),營業稅要徵收一次(賣方繳)。買賣雙方如果對稅費承擔沒有事先約定,極易產生糾紛。如果約定稅費都有買方承擔,賣方只要一個到手價,那麼買方一定要做好比買一般二手房繳納較多稅費的思想准備。
總之,雖然說二手期房買賣的行為並不被法律禁止,市場上也多有成功操作的案例,但畢竟少了預告登記這個物權保障環節,賣方毀約的現實風險還是不容忽視的,再怎樣精心布置的交易方式,也難免掛萬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