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室內綠化設計國內、國外的發展和趨勢
偶搞綠化施工的,不過偶認為綠化設計是最有前途的,唉,如果不是太晚我都學了。
⑵ 中國小區景觀與外國的區別
我認為國內外小區景觀的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外國小區比起國內的一些小區更內貼近自然。如前面所說,很容多國外設計將小區融於周邊綠化,而國內則不注重這點,往往去破壞原有的綠化形態,主觀的加上些人工草坪,其他植物,打破了其原有的格局;這本身跟人的居住習慣也有一定關系,如外國人喜歡將住宅買在郊外,且是單個體私人住宅,而國人買房通常是買在鋼筋水泥的城市,大都又是高層住宅,所以小區的景觀不如國外那麼自然;還有兩者不同的是國內景觀設計最講究視覺的美感,故有可能寧願破壞原生態;而外國小區景觀設計講究最重的一點是人的需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⑶ 國內外綠色建築的現狀與發展
建築能耗大
水泥、砂子、水、鋼材是建築行業的主要原材料,每年這些原材料的消耗量非常巨大。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全球范圍內,有超過40%的能源消耗和21%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於建築業。人類從自然界所獲得的50%以上的物質原料用來建造各類建築及其附屬設備。這些建築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與建築有關的空氣污染、光污染、電磁污染等占環境總體污染的34%;建築垃圾占人類活動產生垃圾總量的40%。因此,探索並建立可持續的建築業發展模式具有較大意義,綠色建築發展需求非常大。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綠色建築行業發展模式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⑷ 屋頂綠化的國外現狀
西方發達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相繼建造各類規模的屋頂花園和屋頂綠化工程,如美國華盛頓水門飯店屋頂花園、美國標准石油公司屋頂花園、美國DT&T公司屋頂花園、英國愛爾蘭人壽中心屋頂花園,加拿大溫哥華凱澤資源大樓屋頂花園、德國霍亞市牙科診所屋頂花園,日本同志社女子大學圖書館屋頂花園,這些與建築設計統一建在屋頂的花園,多數是在大型公共建築和居住建築的屋頂或天台,向天空展開。也有建在室內成為建築內部共享空間的;有游覽性的,也有僅能觀賞,遊人不能入內的屋頂綠化;有的不僅在平屋頂上修建,還在坡屋頂上修造草場式綠化屋頂。
日本:東京規定,凡是新建建築物佔地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者,屋頂必須有20%為綠色植物覆蓋,否則要被課以罰款。目前,該市屋頂綠化率已經達到14%。
德國:進一步更新樓房造型及其結構,將樓房建成階梯式或金字塔式的住宅群,當人們布置起各種形式的屋頂花園後,遠看如半壁花山,近看又似斑斕峽谷,俯視則如同一條五彩繽紛的巨型地毯,令人心曠神怡。
加拿大:設計師、建築師和園藝師們打破傳統的分工,同心合力,別出心裁,在一座18層的辦公大廈中,採用輕型多孔材料,建成了一個集假山、瀑布、水池、草坪、花壇等多種景緻於一體的盆景式「空中花園」。
此外,在英國、俄羅斯、義大利、澳大利亞、瑞士等國的大城市,也都有千姿百態、風格各異、風景綺麗的屋頂花園。植被選擇:
⑸ 綠色生態建築的著名的國內外案例有哪些
迪拜太陽能垂直村 迪拜是一個充滿創造性的國家,一座又一座令人難以置信的建築在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除了沙子和創造性外,迪拜還擁有什麼豐富的資源嗎?答案自然是充足的日照。格拉夫特建築設計事務所(Graft Lab)設計的垂直村落便充分利用了這種優勢。建築表面與太陽能收集器呈特定角度。太陽能收集器位於這個多功能建築群的南端,裝有自動旋轉樞軸,可讓日照時間實現最大化;
西班牙泡泡形淡水工廠這家淡水工廠由一系列堆疊在一起的生物圈構成,從外觀上看,它好像是一堆肥皂泡。這是一座怪異的高塔,其玻璃圓頂結構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能夠利用紅樹過濾海水以獲取淡水。紅樹可吸收鹹水中的物質並滲出淡水。寶貴的淡水鑽出紅樹體外後蒸發並凝結成露水,工廠內的淡水池則負責收集露水;
土耳其One & Ortakoy建築群這個名為「One & Ortakoy」的多功能建築群位於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它擁有彎曲的有機形態以及被綠草和鮮花覆蓋的起伏屋頂,與所在的美麗山區融為一體。這個建築群位於奧爾塔科伊附近地區,現正在建造之中。它由兩座建築構成,正面使用天然石頭打造。其中一座是住宅建築,另一座則是商用建築;
法國綠屋頂中學馬塞爾·塞姆巴特中學位於法國索特維爾·萊·魯昂地區,緊挨著一家公園。這所中學巧妙地與周圍的綠草和樹林融為一體,讓人們幾乎看不到它的存在。它的擴建項目由一家餐館、學生宿舍、員工宿舍以及工作坊構成,綠色屋頂波浪起伏,能夠起到天然的隔熱作用。
⑹ 國外的別墅怎麼看都比國內的好看,原因在於綠化吧
綠化是一方面,還有整體的居住動線的規劃設計等都有關系吧。
⑺ 國外生態住宅有哪些
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要在未來15年保持GDP年均增長7%以上,將面臨巨大的資源約束瓶頸和環境惡化壓力。建設領域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就是發展節能與綠色建築。國外在這一方面起步較早,對其已有的很多實例和經驗,應該借鑒、吸收、消化,為國內建設所用。
一、國外生態住宅實例簡介
明野村住宅(日本)建於1996年,它所考慮的課題是對地域和傳統的關注,並對太陽能「煙囪」以及集熱管系統進行了改進,屋頂表面積蓄的熱能導入建築內中空的管道,並設置了雙層玻璃窗。屋頂設置16平方米太陽能電池,輸出功率2千瓦。
煤氣公司港北NT大樓(日本)採用頂壁一體的玻璃曲面空間設計,其玻璃「呼吸外壁」是一種復合了鋁材遮陽板的隔熱效率高且透明的Low-e玻璃,能充分利用自然光和導入自然通風,並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的不良影響,即使在陰天中辦公桌面自然採光照度也能達到300Lx。
大島住宅(日本)屋頂和牆壁採用瀝青木面板。由於北側斜面只有屋頂受日,此處屋頂鋪設聚氯乙烯薄膜,屋脊是中空的通風道,熱能儲蓄在屋脊內,屋脊內的熱能又被聚集到中央塔中。冬季通過塔內垂直通風道的通風口使熱能向一層地板下面移動,成為暖房。夏季把塔窗打開,放走熱量。
巴伐利亞雙戶住宅(德國)德國著名建築師托馬斯?赫爾佐格採用了一種由半透明隔熱材料、蓄熱牆、百葉相結合的隔熱牆體系,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陽能。
斯科特帕肯住宅小區(丹麥)集中採用大面積的太陽能集熱水器(平均每套住宅5.7平方米),能夠滿足秋冬季住宅採暖和全年熱水供應的60%以上。
倫敦連排住宅(英國)每戶都有一個3層高的多功能陽光室,可供起居、貯能之用。陽光室的通風、遮陽及植物澆灌等都可根據情況隨時加以控制。
二、綠色建材發展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召開後,1994年聯合國又增設了「可持續產品開發」工作組。隨後,國際標准化組織ISO也開始討論制定環境調和製品(ECP)的標准化,大大推動著國外綠色建材的發展。
1)日本:日本政府對綠色建材的發展非常重視。日本於1988年開展環境標志工作,至今環保產品已有2500多種,日本科技廳於1993年制定並實施了「環境調和材料研究計劃」;通產省制定了環境產業設想並成立了環境調查和產品調查、產品調整委員會。
2)德國:最早推行環境標志制度的國家。1987年德國發布了第一個環境標志---「藍天使」。德國居民寧願多付些錢去購買對環境有益的產品,環境標志就像一張「綠色通行證」在市場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3)北歐各國: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等國於1989年實施了統一的北歐環境標志。丹麥為了促進綠色建材的發展,推出了「健康建材」(HMB)標准。1992年開始制定建築材料室內空氣濃度(DICL)指標值,並先後制定了地毯、地毯襯墊、石膏板、層合地板、PVC卷材地板等的健康指標。
4)英國:英國是研究開發綠色建材較早的歐洲國家之一。早在1991年,英國建築研究院(BRE)曾對建築材料及傢具等室內用品對室內空氣質量產生的有害影響進行研究。通過大量的研究,他們提出在相對濕度大於75%時,可能產生黴菌,並對某些人會誘發過敏症。對室內空氣質量的控制提出了建議,並著手研究開發了一些綠色建築材料。
三、建設技術策略
隨著綠色生態住宅觀念逐漸被人們接受,我國不少房產商順應潮流,紛紛打出了綠色住宅牌,但也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如單純追求高綠化率、一味追求低容積率、豪宅化、西洋風、自我封閉等等。而國外生態住宅則更多地在建設技術上有所考慮,值得我們學習。
1.潔凈能源的開發與利用。要盡可能節約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氣),並積極開發可再生的新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地熱等無污染型能源。
2.充分考慮氣候因素和場地因素。如朝向、方位、建築布局、地形地勢等。盡可能利用天然熱源、冷源來實現採暖與降溫;充分利用自然通風來改善空氣質量、降溫、除濕。
3.材料的無害化、可降解、可再生、可循環。建築材料應盡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資源,同時還要嚴格做到建材的無害化(無污染,無輻射)。
4.水的循環利用與中水處理。在適宜的范圍內進行雨水收集、中水處理、水的循環利用和梯級利用,特別是對於水資源匱乏的地區。
5.結合居住區的情況(規模密集、區位、周邊熱網狀況)採取最有效的供暖、製冷方式。加強能源的梯級利用。
6.結合居住區規劃和住宅設計來布置室外綠化(包括屋頂綠化、牆壁垂直綠化)和水體,以此進一步改善室內外的物理環境(聲、光、熱)。
7.使用本土材料,降低由於材料運輸而造成的能耗和環境污染。
8.在技術成熟、經濟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地使用新材料、新技術,提高住宅的物理性能。
9.注重不同社會文化所引發的生活方式上的差異,以及由此產生的對住宅設計的影響。提倡基於健康、節約基礎上的生活方式。四、綠色建築評價體系
近10多年來,世界一些發達國家相繼推出了各自不同的建築環境評價方法,如英國建築研究組織環境評價法(BREEAM)、加拿大綠色建築評價工具(GBT)、美國能源及環境設計先導計劃(LEED)等。
我國的生態住宅區建設目前處於起步階段,相關的建材、建築技術、評價體系、規劃方法等尚有待建立和完善。要立足自身建設條件和特點,吸取國內外各方面建設經驗,為居民建設美好的居住環境。
⑻ 國外小區景觀設計的現狀
國外小區景觀設計的現狀:
一、功能第一,側重外表,使「景觀」成為 「僅觀內」。大造容景觀「特色」。小橋、流水、涼亭、假山、廊柱、花壇、綠地等,單純為做景觀而做景觀,景觀造園材料,並非天然。缺乏自然景觀。
二、生態性差:人造景觀與自然與難成一體。「千城一面」的效果。設計追求表面的形式,不注重空間變化,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觀設計成為純粹的裝飾品,和人產生了很大的距離。
三、缺乏個性:小區景觀的設計不能體現地方本土性特徵。
⑼ 國內外有哪些建築是綠色的
國內評上「綠色建築評價標識」的項目已有500多個,比較有名的,我認為是杭州版綠色建築科技館、權世博園南市電廠、張江集電港改造項目、上海中心、武漢中心、蘇州朗詩國際街區、深圳建科大樓、萬科中心、北京MOMA等等,如果想了解中國全部的項目可查「綠色建築地圖」。至於國外,有英國BRE的環境樓、英國諾丁漢國內稅務中心、德國愛森RWE辦公樓、丹麥KAB咨詢所設計的斯科特帕肯低能耗建築、丹麥科靈市郊區住宅開發項目、荷蘭Delfut大學圖書館、日本九州綠色高層住宅等,這些建築通過精妙的總體設計,結合自然通風、自然採光、太陽能利用、地熱利用、中水利用、綠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術,展示了綠色建築的魅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