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渝北新城·朗雋大都會大平層有什麼消息嗎
好像現在就有房子在賣了,價格17000/18000左右吧,那一塊樓盤多的很, 想買的可以早點下手。
⑵ 新人求問,地產說的大都會風格建築是個什麼風格
大都會建抄築的特點是大、有震撼力,以雕塑造型為主,不是理性建築,而是感性的。
不是從功能的合理性、結構的經濟性方面考慮,而追求視覺上的震撼性。
早在上個世紀20——50年代,紐約大片的大都會風格建築就讓人過目不忘。大都會風格簡潔卻不失奢華,雅緻又科學,將理性和感性沖突的美學發揮到極致,雖表現卻克制
就如同建築本身的特色:低調卻有不張揚的奢華,只要見過,就難以忘懷。
曾在電影《金剛》、《西雅圖夜未眠》、《獨立日》等多部影視作品出現的大都會風格有著豐富的線條裝飾,以沖入雲霄的氣勢與繁茂豐美的頂冠為多數人辨識,對稱性既時尚又不至於太過激進,是古典和現代主義的完美結合體。
建築外立面基本上單色或者單色系的面磚或石材,這種風格的建築物,之所以能讓無數人群為之傾心,還在於其每一處空間和細節的打造、高雅而時尚的格調等無不體現出居者尊貴的身份。
(2)oma住宅擴展閱讀:
美國紐約的帝國大廈就是典型的大都會風格。帝國大廈1930年始建,至今已有88年,總建築面積達到204385㎡
整棟建築簡約卻不失設計感,一種低調的奢華,展現給世人,就算沒親自到場看過,卻也早已深知這座建築的魅力。
⑶ 法國波爾多住宅介紹,有特色的介紹
波爾多住宅 簡介
波爾多住宅位於法國波爾多市郊,是一座由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及其事務所
OMA
於
1994
年設計,
1998
年竣工的民宅。這個令建築界為之驕傲的住宅為一對夫婦所有,而它的形成也頗為戲劇。本來只希望是一套簡潔的房子,而隨著丈夫的車禍,餘生相伴的輪椅,為了轉換心情的夫妻倆兒決定住在一個復雜的房子里,故而有了這么一座「夾心三明治」式的住宅。
它在一座平緩的山坡上,採用了水平而非垂直的線條,共上下三層:第一層包括電視機、廚房、電梯間、酒窖;第二層包括夏季餐廳冬季餐廳、起居室、電梯間、書房、天井伸縮性儲藏室;第三層包括兒童房、主卧室、電梯間、平台。一二層大量運用玻璃幕牆,雷姆·庫哈斯用用朗香教堂式的開窗達到范思沃斯式住宅的採光及視野,波爾多市美景可盡收眼底。范思沃斯住宅式是用大面積玻璃作為牆體及空間隔板,強調自然採光與良好的視野。朗香教堂式是在混凝土體塊上的大小不一的不規則開洞,利用光製造宗教的神秘意境。第三層外牆為混凝土結構,為了承受混凝土的重壓而利用杠桿原理用鋼索牽拉位於樓頂的橫梁。同時朝陽一側根據人的身高設置圓形小窗,保證採光。當然另一個的特色是房屋中央的一個採用開放式涉及的升降平台,以配合男主人日常工作的特點。
⑷ 潤柏大都會的樓盤簡介
潤柏大都會位於國立華僑大學正對面,北迎賓大道(324國道)與城東街交專匯處,位居泉州屬東大門,同時也是華大9500畝都會綜合體改造的首期項目,華大9500畝都會綜合體,秉承世界「大都會」功能配置的全善性和集約性,規劃設計大型居住區、大型購物中心、商務中心、文教中心、康體中心等多層次的城市功能布局,從購物、餐飲、休閑、娛樂到居住、工作等,應有盡有,強力打造5分鍾大都會璀璨生活圈。
項目總建築面積約13萬㎡,巧妙地將居住、工作、生活、娛樂、社交融為一體,在產品上完美地將SOHO公館、高檔住宅、商業辦公三種物業融為一體;在規劃上,由7棟造型國際新穎、簡潔時尚的建築圍合而成,並聘請國內景觀大師廣州棕櫚精心設計不可多得的3萬㎡中庭園林;在外立面上,大膽採用大面積玻璃幕牆、玻璃櫥窗、干掛石材,新穎獨特、節能環保;在戶型上,首創5.4米挑高樓中樓,買一層得兩層,超高附送面積;酒店入戶大堂、5.7米入戶門廳…從建築本身的設計、格局、品質,到細節的考量與軟性服務的創造,處處彰顯匠心獨具與高貴不凡。
⑸ 萬科大都會濱江是住宅么
萬科大都會濱江地處通州核心區域,五河交匯處河岸,總建築面積117609.00平米,2棟樓,總層數43層,主力面積121-280_,是五十年產權的公寓。
⑹ 大都會建築事務所的大都會建築事務所歷史
在1970年代早期,庫哈斯與增西利斯在AA建築學院相遇,當時庫哈斯是學生,而增西利斯是建築學的講師。1972年,他們合作的第一個案子是庫哈斯在AA的畢業作品;稱為烏托邦/惡托邦計劃,此作品宛如一道柏林圍牆,將倫敦切開成兩半。名稱是「大出走:或成為建築的志願囚徒」(Exos, or the Voluntary Prisoners of Architecture)。此作品帶有強烈的庫哈斯風格,將尖銳的概念貫穿整件建築作品。
接下來的作品還有1974年《給地球俘虜的城市》﹙City of the Captive Globe﹚、1975年的Sphinx旅館(Hotel Sphinx)、1975年到1976年的新社福島與社福旅館(New Welfare Island/Welfare Palace Hotel)、1975年的羅斯福島再發展計劃(Roosevelt Island Redevelopment);這些案子充滿了大膽的建築理念,以驚人的紙上模型呈現﹙基地皆為紐約市的曼哈頓﹚
僅管上面這些具有強烈理念的建築從未被建造過,但在庫哈斯1975年出版的知名著作《神智不清的紐約:一個追尋自由宣言的主題城市》﹙Delirious New York, A 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ISBN:1885254008﹚里,引起了相當多的討論和共鳴。
在搬到鹿特丹之前,OMA可說僅在於紙上談兵的階段。當辦公室在鹿特丹成立之後,他們所接到第一個實際建築案是透過競圖而贏得的,庫哈斯與後來加入OMA的薩哈·哈帝成功的在大約10個首選建築提案中,贏得了海牙新荷蘭議會大廈的建築合約(主要設計來自薩哈·哈帝)。當時這項競賽結果引起了不少爭議,國際建築界和輿論批評荷蘭議會不應將重要的建築案交由完全沒有實務經驗的OMA,最後以至OMA並不是建造此案的事務所,當時在國際建築界中,此案詳細的紀錄與出版物引發了相當多的討論,並將OMA知名度大為提升,推向成功的1980年代時期。 1981年,OMA的頭兩個建築實務經驗來自《荷蘭舞蹈中心》與《阿姆斯特丹昔日港防區之規劃》。荷蘭舞蹈中心(圖片)的建築案,由於基地變更,導致設計與建造上一波三折,在1984年才開工,到1987年完工時,被國際建築界批評充滿了「新手的錯誤」,僅管飽受源源不止的評論,荷蘭舞蹈中心被視為OMA第一個能貫徹庫哈斯理念的建築案。
至於《阿姆斯特丹昔日港防區之規劃》、則鮮少被庫哈斯提起,他在此案中設計了兩道長型住宅大樓﹙約供1300個家庭居住﹚,並有學校、社區活動中心等規劃。在1980年代裡,OMA又陸續接了不少建築案,如荷蘭阿美爾警蜘v1982年到1985年﹚、鹿特丹巴士站﹙1985年到1987年;在2005年拆除﹚、阿姆斯特丹Byzantium公寓﹙1985年到1991年﹚、柏林查理檢查哨﹙1984年到1990年﹚;然而這些建築案都不如1980年代後期,OMA在鹿特丹與巴黎進行的兩個重要建築。
1985年到1988年,在鹿特丹,OMA在堤岸區建造了名為「密斯追隨者」(Miesian)的露台別墅區,將知名建築師密斯·凡德勒的風格融合在其中,1984年到1991年間,則在巴黎建造了Dall』Ava別墅(圖片);此別墅依據委託人的需求打造,據庫哈斯說法,原先他設計的是玻璃屋,但委託人還想要一個屋頂游泳池,因此最後變成了一個具有屋頂游泳池的玻璃屋,以至於此案在建造中遇到不少難題。庫哈斯在著作《小、中、大、超大》一書中說:「然而它也帶來了OMA的成長紀錄」。
1980年代,OMA也做了不少研究,包括有1979年阿納姆監獄改造計劃、1979年鹿特丹的Boompjes塔建案、1980年柏林IBA之家建案、1983年巴黎的世界博覽會建案。這些研究案都是OMA參與競圖的作品,盡管沒有獲得委建合約,但也替OMA奠定了國際建築事務所的聲望。 2005年;西雅圖中央圖書館的落成,是OMA在21世紀的第一個經典作品,雖然在1998年,OMA並沒有被列在此案的初選邀請建築事務所清單中,但透過西雅圖當地OMA夥伴約書亞·拉莫斯Joshua Ramus的協助,OMA被列入了邀請名單,最終贏得了競圖。
此圖書館大膽而新穎的設計落成後,引起西雅圖當地居民一些批評,主要是其外觀一點都不像一般圖書館,且與市容格格不入。但這個造價接近兩億美金的經典建築也引起了設計界不少好評,並將西雅圖推向了國際建築舞台的一部份。此案也使OMA獲得《時代雜志》2004年最佳建築獎與2005年AIA榮譽獎﹙美國建築業界最高成就獎﹚。
另一個OMA在德國柏林施普瑞河﹙en:Spree_River﹚的建案,也在2005年引起了不少注目。該案為荷蘭駐德國柏林大使館。由庫哈斯與艾倫·房龍﹙Ellen Van Loo﹚領銜設計,獲得了歐盟兩年一次的當代建築獎。此建築亦帶有濃厚的庫哈斯風格,以玻璃為外觀主角,使用貫通樓層的通道將內部切割為兩半,在河畔夜色里相當突出。
⑺ 急需波爾多住宅資料,分析
雷姆·庫哈斯設計的艾瓦別墅(Villa dall Ava)完成於1991年,坐落在巴黎郊區聖克勞德。其外表材質是波形鋼板的格構,周邊建築均是抹灰的。以埃菲爾鐵塔為遠景,和它對齊的還有一個水池。在內部,庫哈斯避免使用傳統的建築空間語言。
艾瓦別墅的起居空間邊緣是模糊的,安排在一個以坡道串聯的八個對象組成的有力組合當中,而不是傳統的走廊式或串聯式的組織,首層的主要起居空間位於花園,被屏風和竹子隔開。住宅周圍是建於19世紀的老式街區,像經典的歐洲風景畫。
(7)oma住宅擴展閱讀:
建築特點:
它在一座平緩的山坡上,採用了水平而非垂直的線條,共上下三層:第一層包括電視機、廚房、電梯間、酒
窖;第二層包括夏季餐廳冬季餐廳、起居室、電梯間、書房、天井伸縮性儲藏室;第三層包括兒童房、主卧室、電梯間、平台。一二層大量運用玻璃幕牆,雷姆·庫哈斯用用朗香教堂式的開窗達到范思沃斯式住宅的採光及視野,波爾多市美景可盡收眼底。
范思沃斯住宅式是用大面積玻璃作為牆體及空間隔板,強調自然採光與良好的視野。朗香教堂式是在混凝土體塊上的大小不一的不規則開洞,利用光製造宗教的神秘意境。第三層外牆為混凝土結構,為了承受混凝土的重壓而利用杠桿原理用鋼索牽拉位於樓頂的橫梁。
同時朝陽一側根據人的身高設置圓形小窗,保證採光。當然另一個的特色是房屋中央的一個採用開放式涉及的升降平台,以配合男主人日常工作的特點。
⑻ 美式大都會風格建築特點
美式大都會建築的特點是大、有震撼力,以雕塑造型為主,不是理性建築,而是感性的。
不是從功能的合理性、結構的經濟性方面考慮,而追求視覺上的震撼性。
早在上個世紀20——50年代,紐約大片的大都會風格建築就讓人過目不忘。大都會風格簡潔卻不失奢華,雅緻又科學,將理性和感性沖突的美學發揮到極致,雖表現卻克制
就如同建築本身的特色:低調卻有不張揚的奢華,只要見過,就難以忘懷。
曾在電影《金剛》、《西雅圖夜未眠》、《獨立日》等多部影視作品出現的大都會風格有著豐富的線條裝飾,以沖入雲霄的氣勢與繁茂豐美的頂冠為多數人辨識,對稱性既時尚又不至於太過激進,是古典和現代主義的完美結合體。
建築外立面基本上單色或者單色系的面磚或石材,這種風格的建築物,之所以能讓無數人群為之傾心,還在於其每一處空間和細節的打造、高雅而時尚的格調等無不體現出居者尊貴的身份。
(8)oma住宅擴展閱讀:
中央電視台新台址設計就是庫哈斯的荷蘭大都會建築所的作品。
在大都會79號曼哈頓式的商業街區中心位置,是一座由斯特恩親自操刀打造的建築藝術館。穿過高大的拱券石門,是約24米高,全杭州都難以得見的弧形穹頂設計。穹頂由225塊形狀完全不同的玻璃,以及393塊鋼結構構件融合而成。
據稱,每塊巨大的閃耀著迷人色彩的玻璃需要11台專業設備加工,用3種工藝耗費半年時間才得以完成。這個工藝甚至比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穹頂工藝還要復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都會建築
參考資料來源:中新網-波瀾壯闊的立面藝術之旅 建築大師牽手萬科大都會79號
⑼ 臨桂萬達大都會的房子怎麼樣有剛買的嗎來說說
還可以不過很貴,房子是很好一個平方幾千塊錢,個人感覺,有能力的可以買一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