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介:清代官員的住宅有沒有什麼等級限制
清代官員的住宅有等級限制
在專制主義的封建社會不可能沒有。等級秩序是很嚴重的。
㈡ 清代官員住宅如何區分級別
大致說來 ——
一品官給住房20間;這20間住房,特別有氣派。在北京就是三進的大四合院官邸,叫做「大宅門」。正一品的職務(及加銜)——文官:大學士(常加太師、太傅、太保等銜);武官:領侍衛內大臣;從一品的職務——文官: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常加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銜);武官:將軍、都統、提督。如: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1830—1904)、御史楊深秀(1849—1898)皆官居一品。
說明:清雍正九年(1731),置協辦大學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製,置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官銜以保和、文華、武英三殿及體仁、文淵、東閣三閣為稱(通稱三殿、三閣),其中保和殿大學士不常置,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清大學士官階一品,為文臣最高級,名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清初有議政處制其權力,雍正年間置軍機處後,其職權被取代,但軍機大臣及內外官員之資望特重者仍為大學士,以示尊崇。
依照不嚴格的類比說法,正一品內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或國務院總理;從一品(六部尚書)的級別,相當於國務院副總理或各部委黨組書記一把手。
二品官給住房15間;也是三進的大四合院官邸。正二品的職務——文官: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常加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銜);武官:副都統、總兵;從二品的職務——文官: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布政使;武官:副將。如:侍讀學士徐致靖、陳昭、文廷式皆官居二品。
依照不嚴格的類比說法,正二品各省總督,相當於新中國前期「大區」書記、「軍區」司令員等;各部院左、右侍郎,相當於國務院各大部的常務副部長;從二品各省巡撫,相當於省長。內閣學士相當於省部級高幹。
三品官給住房12間。正三品的職務——文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官:參將。從三品的職務——文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各省鹽運使;武官:游擊。如:戊戌變法時的王照,特賞三品。
四品官給住房10間。正四品的職務——文官: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員;武官:都司;從四品的職務——文官:翰林院侍讀、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武官:城門領。如:楊銳、劉光第、譚嗣同、林旭等四人,皆為四品;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學者王懿榮(1845—1900),曾任國子監祭酒,是正四品文官。
五品官給住房7間。正五品的職務——文官: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州知州;武官:守備;從五品的職務——文官: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御史、翰林院侍讀、侍講、各部院員外郎、各省知州;武官:守御所千總。如王國維曾為五品侍讀。
依照不嚴格的類比說法,以上三、四、五品官,相當於司局級高幹。
六品官給住房5間。正六品的職務——文官:國子監司業、內閣侍讀、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各省通判;武官:門千總、營千總;從六品的職務——文官:左右春坊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直隸州州同、州同;武官:衛千總。如康有為、梁啟超曾為六品主事。
七品官給住房4間。正七品的職務——文官:翰林院編修、各部院七品筆帖式、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縣丞、外縣知縣、各府學教授;武官:把總;從七品的職務——文官: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武官:盛京游牧副尉。
依照不嚴格的類比說法,以上六、七品官,相當於處級中層幹部。
八品官給住房3間,就是一般的小四合院。正八品的職務——文官:太醫院御醫、各部院八品筆帖式、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武官:外委千總;從八品的職務——文官:翰林院典簿、府訓導、州訓導、縣訓導;武官:委署驍騎尉。
九品官也給住房3間,也是一般的小四合院。正九品的職務——文官:各部院九品筆帖式、縣主簿;武官:外委把總;從九品的職務——文官:翰林院待詔、刑部寺獄、州吏目、巡檢;武官:額外外委。
依照不嚴格的類比說法,以上八、九品官,相當於科級幹部。
㈢ 古代官員的府邸都是什麼規格的
中國古代按建築所有者的社會地位規定建築的規模和形制。這種制度至遲在周代已經出現,直至清末,延續了2000餘年,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從漢代以來,朝廷都頒布法令作出規定,如唐代的《營繕令》。
歷代的規定大致如下:
1、周代 據先秦史料,周代王侯都城的大小、高度都有等級差別;堂的高度和面積,門的重數,宗廟的室數都逐級遞降。只有天子、諸侯宮室的外門可建成城門狀,天子宮室門外建一對闕,諸侯宮室門內可建一單闕;天子宮室的影壁建在門外,諸侯宮室的影壁建在門內;大夫、士只能用簾帷,不能建影壁。天子的宮室、宗廟可建重檐廡殿頂,柱用紅色,斗、瓜柱上加彩畫;諸侯、大夫、士只能建兩坡屋頂,柱分別塗黑、青、黃色。椽子加工精度也有等級差別。
2、漢代 漢代除宮殿有闕外,重要官署和官吏墓前也可建闕:皇帝用三重子母闕,諸侯用兩重,一般官吏用單闕。皇帝宮殿前後殿相重,門前後相對,地面塗赤色,窗用青瑣文;宮殿、陵墓可以四面開門。其他王公貴族的宅、墓只能兩面開門。列侯和三公的大門允許寬三間,有內外門塾。
3、唐代 據不完全的唐《營繕令》資料,唐制僅宮殿可建有鴟尾的廡殿頂,用重藻井;五品以上官吏住宅正堂寬度不得超過五間,進深不得超過九架,可做成工字廳,建歇山頂,用懸魚、惹草等裝飾;六品以下官吏至平民的住宅正堂只能寬三間,深四至五架,只可用懸山屋頂,不準加裝飾。從其他史料得知唐代城門也有等級差別:都城每個城門開三個門洞,大州正門開兩個門洞,縣城開一個門洞;城中道路寬度也分級別。
4、宋代 宋代營繕制度限制更嚴。除廡殿頂外,歇山頂也為宮殿、寺廟專用,官民住宅只能用懸山頂。木構架類型中,殿堂構架限用於宮殿、祠廟;衙署、官民住宅只能用廳堂構架。城市、衙署也有等級差別,國家特建祠廟也有定製,與一般有別。
5、明代 明代建國之初,對親王以下各級封爵和官民的第宅的規模、形制、裝飾特點等都作了明確規定,並頒布禁令。公、侯至親王正堂為七至十一間(後改為七間)、五品旦范測既爻煥詫唯超瀝官以上的為五至七間,六品官以下至平民的為三間,進深也有限制。宮殿可用黃琉璃瓦,親王府許用綠琉璃瓦。對油飾彩畫和屋頂瓦獸也有等級規定。地方官署建築也有等級差別,違者勒令改建。
6、清代 清代與明代的建築等級制度大致相同:親王府門五間,殿七間;郡王至鎮國公府都是門三間,堂五間,但在門和堂的重數上有差別。
㈣ 清朝一品官員府邸一般是幾進的院落,有規定嗎
剛看到一篇文章講述「封建社會官員住房制度」,所謂:「將軍租房,丞相買屋。」實際上那說的是唐宋時期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到了清代,官員住房實際上採取近似於「福利分房」的制度,原則上依照級別分配房屋。本文簡單介紹清代官員的住房標准。
清代專制皇權之下,在中央朝廷任職官員的稱為「朝官」,在國都順天府京師(北京)任職的稱為「京官」,他們的生活來源主要依靠俸祿。在各省、府、縣任職的是地方官,他們的生活來源比較多,除了俸祿以外還有其他豐厚收入如養廉銀等等。因此許多地方官的經濟生活比朝官、京官更闊綽。
宅門中最高等級的清醇王府大門,門闊五開間,中間三間開門
而官員的住房標准,則是基本統一的,由政府按照級別分配。
清代官階級別,沿襲明代官制分為九品,每品又分正、從兩級,共18級。大致說來——
一品官給住房20間;這20間住房,特別有氣派。在北京就是三進的大四合院官邸,叫做「大宅門」。正一品的職務(及加銜)——文官:大學士(常加太師、太傅、太保等銜);武官:領侍衛內大臣;從一品的職務——文官: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常加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銜);武官:將軍、都統、提督。如: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1830—1904)、御史楊深秀(1849—1898)皆官居一品。說明:清雍正九年(1731),置協辦大學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製,置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官銜以保和、文華、武英三殿及體仁、文淵、東閣三閣為稱(通稱三殿、三閣),其中保和殿大學士不常置,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清大學士官階一品,為文臣最高級,名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清初有議政處制其權力,雍正年間置軍機處後,其職權被取代,但軍機大臣及內外官員之資望特重者仍為大學士,以示尊崇。依照不嚴格的類比說法,正一品內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或國務院總理;從一品(六部尚書)的級別,相當於國務院副總理或各部委黨組書記一把手。
二品官給住房15間;也是三進的大四合院官邸。正二品的職務——文官: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常加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銜);武官:副都統、總兵;從二品的職務——文官: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布政使;武官:副將。如:侍讀學士徐致靖、陳昭、文廷式皆官居二品。
依照不嚴格的類比說法,正二品各省總督,相當於新中國前期「大區」書記、「軍區」司令員等;各部院左、右侍郎,相當於國務院各大部的常務副部長;從二品各省巡撫,相當於省長。內閣學士相當於省部級高幹。
三品官給住房12間。正三品的職務——文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官:參將。從三品的職務——文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各省鹽運使;武官:游擊。如:戊戌變法時的王照,特賞三品。
四品官給住房10間。正四品的職務——文官: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員;武官:都司;從四品的職務——文官:翰林院侍讀、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武官:城門領。如:楊銳、劉光第、譚嗣同、林旭等四人,皆為四品;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學者王懿榮(1845—1900),曾任國子監祭酒,是正四品文官。
五品官給住房7間。正五品的職務——文官: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州知州;武官:守備;從五品的職務——文官: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御史、翰林院侍讀、侍講、各部院員外郎、各省知州;武官:守御所千總。如王國維曾為五品侍讀。
依照不嚴格的類比說法,以上三、四、五品官,相當於司局級高幹。
六品官給住房5間。正六品的職務——文官:國子監司業、內閣侍讀、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各省通判;武官:門千總、營千總;從六品的職務——文官:左右春坊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直隸州州同、州同;武官:衛千總。如康有為、梁啟超曾為六品主事。
七品官給住房4間。正七品的職務——文官:翰林院編修、各部院七品筆帖式、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縣丞、外縣知縣、各府學教授;武官:把總;從七品的職務——文官: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武官:盛京游牧副尉。
依照不嚴格的類比說法,以上六、七品官,相當於處級中層幹部。
八品官給住房3間,就是一般的小四合院。正八品的職務——文官:太醫院御醫、各部院八品筆帖式、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武官:外委千總;從八品的職務——文官:翰林院典簿、府訓導、州訓導、縣訓導;武官:委署驍騎尉。
九品官也給住房3間,也是一般的小四合院。正九品的職務——文官:各部院九品筆帖式、縣主簿;武官:外委把總;從九品的職務——文官:翰林院待詔、刑部寺獄、州吏目、巡檢;武官:額外外委。
依照不嚴格的類比說法,以上八、九品官,相當於科級幹部。
清朝不同時期不同場合,官員的待遇有所調整。這里引錄的只是一個大概的情況。
㈤ 清代的官員竟然很多都是租的房子,是房子太貴還是薪資太低呢
兩者都有吧,清朝官員選擇租房而不買房,一是因為自己的俸祿遠遠無法買得起一套大宅子,二是因為買房的需求也的確不大,租房即能滿足日常生活需要。
而且清政府還規定官員在離職後必須在規定期限內立刻返回家鄉,不得長時間停留。那也就是說官員任職期間的住處其實也就是他的暫住地,不一定什麼時候人就走了,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所以買房其實也根本沒有必要。
因此,清朝官員不愛買房愛租房,這也順便帶動了起了租房這個行業。清末名臣曾國藩就在北京租了一輩子房子,到最後也沒有住上真正屬於自己的房子,或許這才是古代官員最普遍的常態吧。
㈥ 清朝時期的住宅特點
清朝住宅:
民居形式不下四十餘種。概約地劃分為七大類,即:庭院式民居、窯洞式民居、干闌式民居、氈房和帳房、藏族民居、維吾爾族民居及其他特殊類型民居。
四合院:
正式的四合院,一戶一宅,平面格局可大可小。房屋主人可以根據土地面積的大小、家中人數的多少來建造,小到可以只有一進,大可以到三進或四進,還可以建成兩個四合院寬的帶跨院的。小者,房間為13間;一院或二院者,房間為25間到40間。
廂房的後牆為院牆,拐角處再砌磚牆。大四合院從外邊用牆包圍,牆壁高大,不開窗戶,以顯示其隱秘性。從制式上來說,許多王府和寺廟也是按照四合院的布局進行設計和建造的。
(6)清代官員住宅擴展閱讀:
四合院的歷史沿革
四合院歷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國西周時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現。陝西岐山鳳雛村周原遺址出土的兩進院落建築遺跡,是中國已知最早、最嚴整的四合院實例。
漢代四合院建築有了更新的發展,受到風水學說的影響,四合院從選址到布局,有了一整套陰陽五行的說法。唐代四合院上承兩漢,下啟宋元,其格局是前窄後方。
然而,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軸線為主體建築,周圍為迴廊鏈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晚唐出現具有廊廡的四合院,逐漸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後,廊院逐漸減少,到明清逐漸絕跡。
元明清時期四合院逐漸成熟。元世祖忽必烈「詔舊城居民之過京城老,以貲高(有錢人)及居職(在朝廷供職)者為先,乃定製以地八畝為一分」,分給前往大都的富商、官員建造住宅,由此開始了北京傳統四合院住宅大規模形成時期。20世紀70年代初,北京後英房胡同出土的元代四合院遺址,可視為北京四合院的雛形。後經明、清完善,逐漸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築風格。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北京的很多四合院淪為了大雜院,而改革開放後隨著城市改造的開展,很多傳統四合院被拆毀,如1998年拆除康有為的粵東新館,2000年拆除趙紫宸故居,2004年拆除孟端胡同45號的清代果郡王府,2005年拆除曹雪芹故居,2006年拆除唐紹儀故居。與此同時,一些四合院被列入北京市和各區縣級的保護院落。
㈦ 清朝不同等級的官員住所有規定嗎
在清代,官員的住房標準是基本統一的,由政府按照級別分配。
清代官階級別,沿襲明代官制分為九品,每品又分正、從兩級,共18級。大致說來:一品官給住房20間;這20間住房,特別有氣派。在北京就是三進的大四合院官邸,叫做「大宅門」。正一品的職務(及加銜)——文官:大學士(常加太師、太傅、太保等銜);武官:領侍衛內大臣;從一品的職務——文官: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常加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銜);武官:將軍、都統、提督。如: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1830—1904)、御史楊深秀(1849—1898)皆官居一品。
正一品內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或國務院總理;從一品(六部尚書)的級別,相當於國務院副總理或各部委黨組書記一把手。
二品官給住房15間;也是三進的大四合院官邸。正二品的職務——文官: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常加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銜);武官:副都統、總兵;從二品的職務——文官: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布政使;武官:副將。如:侍讀學士徐致靖、陳昭、文廷式皆官居二品。
正二品各省總督,相當於新中國前期「大區」書記、「軍區」司令員等;各部院左、右侍郎,相當於國務院各大部的常務副部長;從二品各省巡撫,相當於省長;內閣學士相當於省部級高幹。
三品官給住房12間。正三品的職務——文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官:參將。從三品的職務——文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各省鹽運使;武官:游擊。如:戊戌變法時的王照,特賞三品。
四品官給住房10間。正四品的職務——文官: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員;武官:都司;從四品的職務——文官:翰林院侍讀、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武官:城門領。如:楊銳、劉光第、譚嗣同、林旭等四人,皆為四品。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學者王懿榮(1845—1900),曾任國子監祭酒,是正四品文官。
五品官給住房7間。正五品的職務——文官: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州知州;武官:守備;從五品的職務——文官: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御史、翰林院侍讀、侍講、各部院員外郎、各省知州;武官:守御所千總。如:王國維曾為五品侍讀。
三、四、五品官,相當於司局級高幹。
六品官給住房5間。正六品的職務——文官:國子監司業、內閣侍讀、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各省通判;武官:門千總、營千總;從六品的職務——文官:左右春坊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直隸州州同、州同;武官:衛千總。如:康有為、梁啟超曾為六品主事。
七品官給住房4間。正七品的職務——文官:翰林院編修、各部院七品筆帖式、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縣丞、外縣知縣、各府學教授;武官:把總;從七品的職務——文官: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武官:盛京游牧副尉。
六、七品官,相當於處級中層幹部。
八品官給住房3間,就是一般的小四合院。正八品的職務——文官:太醫院御醫、各部院八品筆帖式、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武官:外委千總;從八品的職務——文官:翰林院典簿、府訓導、州訓導、縣訓導;武官:委署驍騎尉。
九品官也給住房3間,也是一般的小四合院。正九品的職務——文官:各部院九品筆帖式、縣主簿;武官:外委把總;從九品的職務——文官:翰林院待詔、刑部寺獄、州吏目、巡檢;武官:額外外委。
八、九品官,相當於科級幹部。
清朝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官員的待遇有所調整。這里引錄的只是一個大概的情況。(據《文史博覽》陳明遠/文)
㈧ 清朝時期五品官員的房子是什麼樣的
五品是中國抄古代官襲位的一個級別,屬於中級官員,一般是州級官員(例如清朝的直隸州知州就屬於正五品),大約是現在的「副局級,正局級,副司級,正司級,副部級,副廳級,正廳級,副省級,副師級,正師級,副軍級」之間的官。
㈨ 清代江南五品官的豪宅
答案: 解析: 導游小姐抿嘴一笑,搖搖頭。她告訴大家:「那是供路過此地的流浪者遮風擋雨,歇腳過夜的。」
㈩ 清朝官員的住房標準是怎樣的
清代官員的住房標准
唐宋時期存在「將軍租房,丞相買屋」的說法,但到了清代,官員住房實際上採取近似於「福利分房」的制度,原則上依照級別分配房屋。本文簡單介紹清代官員的住房標准。
清代專制皇權之下,在中央朝廷任職官員的稱為「朝官」,在國都順天府京師(北京)任職的稱為「京官」,他們的生活來源主要依靠俸祿。在各省、府、縣任職的是地方官,他們的生活來源比較多,除了俸祿以外還有其他豐厚收入如養廉銀等等。因此許多地方官的經濟生活比朝官、京官更闊綽。
而官員的住房標准,則是基本統一的,由政府按照級別分配。清代官階級別,沿襲明代官制分為九品,每品又分正、從兩級,共18級。
大致說來 ——
一品官給住房20間;這20間住房,特別有氣派。在北京就是三進的大四合院官邸,叫做「大宅門」。正一品的職務(及加銜)——文官:大學士(常加太師、太傅、太保等銜);武官:領侍衛內大臣;從一品的職務——文官: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常加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銜);武官:將軍、都統、提督。如: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1830—1904)、御史楊深秀(1849—1898)皆官居一品。
說明:清雍正九年(1731),置協辦大學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製,置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官銜以保和、文華、武英三殿及體仁、文淵、東閣三閣為稱(通稱三殿、三閣),其中保和殿大學士不常置,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清大學士官階一品,為文臣最高級,名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清初有議政處制其權力,雍正年間置軍機處後,其職權被取代,但軍機大臣及內外官員之資望特重者仍為大學士,以示尊崇。
依照不嚴格的類比說法,正一品內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或國務院總理;從一品(六部尚書)的級別,相當於國務院副總理或各部委黨組書記一把手。
二品官給住房15間;也是三進的大四合院官邸。正二品的職務——文官: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常加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銜);武官:副都統、總兵;從二品的職務——文官: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布政使;武官:副將。如:侍讀學士徐致靖、陳昭、文廷式皆官居二品。
依照不嚴格的類比說法,正二品各省總督,相當於新中國前期「大區」書記、「軍區」司令員等;各部院左、右侍郎,相當於國務院各大部的常務副部長;從二品各省巡撫,相當於省長。內閣學士相當於省部級高幹。
三品官給住房12間。正三品的職務——文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官:參將。從三品的職務——文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各省鹽運使;武官:游擊。如:戊戌變法時的王照,特賞三品。
四品官給住房10間。正四品的職務——文官: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員;武官:都司;從四品的職務——文官:翰林院侍讀、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武官:城門領。如:楊銳、劉光第、譚嗣同、林旭等四人,皆為四品;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學者王懿榮(1845—1900),曾任國子監祭酒,是正四品文官。
五品官給住房7間。正五品的職務——文官: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州知州;武官:守備;從五品的職務——文官: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御史、翰林院侍讀、侍講、各部院員外郎、各省知州;武官:守御所千總。如王國維曾為五品侍讀。
依照不嚴格的類比說法,以上三、四、五品官,相當於司局級高幹。
六品官給住房5間。正六品的職務——文官:國子監司業、內閣侍讀、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各省通判;武官:門千總、營千總;從六品的職務——文官:左右春坊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直隸州州同、州同;武官:衛千總。如康有為、梁啟超曾為六品主事。
七品官給住房4間。正七品的職務——文官:翰林院編修、各部院七品筆帖式、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縣丞、外縣知縣、各府學教授;武官:把總;從七品的職務——文官: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武官:盛京游牧副尉。
依照不嚴格的類比說法,以上六、七品官,相當於處級中層幹部。
八品官給住房3間,就是一般的小四合院。正八品的職務——文官:太醫院御醫、各部院八品筆帖式、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武官:外委千總;從八品的職務——文官:翰林院典簿、府訓導、州訓導、縣訓導;武官:委署驍騎尉。
九品官也給住房3間,也是一般的小四合院。正九品的職務——文官:各部院九品筆帖式、縣主簿;武官:外委把總;從九品的職務——文官:翰林院待詔、刑部寺獄、州吏目、巡檢;武官:額外外委。
依照不嚴格的類比說法,以上八、九品官,相當於科級幹部。
——希望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