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集合住宅中代表性的建築作品有哪些
戰後50年,日本經過了戰後恢復期、高速發展期,現已進入信息時代。城市得到了顯著的發展,集合住宅的建設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日本戰後初期對集合住宅的探索
戰後伊始,日本的1700萬戶中約有420 萬戶缺房,為在短期內緩解住房短缺的問題,日本政府建造了大量集合住宅。1949年提出了最初的標准設計方案,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面積只有40m2的公營住宅標准設計51C型(圖1),成為這時期住宅設計的原型。1953年前後,經濟稍有寬裕時,新一代建築師們提出了nLDK型方案(圖2),即以L(起居室)、D(餐廳)和K(廚房)為住宅的基本構成因素,以家族團聚的起居室為中心,布置各房間,連接n個卧室。這種類型的住宅通過標准化構件的設計和推行工業化的生產方式降低了造價,使大量生產和普及推廣成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住宅緊缺問題。由於卧室面積和個數的可變,可衍生出不同的類型來滿足不同家庭的需求,很受居民的青睞,這一形式直到現在仍為日本城市住宅的主流。
1960年後,經濟進入高速成長期,城市問題、住宅問題愈加嚴重。農村人口大舉流入大城市,大城市人口急速膨脹。為此日本政府鼓勵在大城市郊區集中興建大居住區,特別是修建低價的公團住宅,以應付大量流入的人口。
1970年以後,經濟的復甦和對社會住宅的積極建設,使住房危機基本得以緩解。國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們對居住要求的內容轉為多方面,尤其關心住宅四周的居住環境質量,住宅本身的發展重點也轉向居住質量的提高。住宅套型、面積標准、附屬設施、環境質量、社區服務等都成為在住宅設計中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1975年以後,由城市內部的居住者提出了「小規模集合住宅區的分散布置」的設計思想,與大居住區相比,以其高水準的社區服務、優雅的居住環境質量和用地上靈活的適應性等優點,而成為住宅設計的主流,大住宅區的規劃逐漸在消失。
二對早期集合住宅的反省
戰後初期的都市集合住宅,是大量化、經濟化和快速化的住宅工業的產物,在國際式樣及規劃理念指導下製造出了單調、龐大、重復的都市住宅空間,大量的「包豪斯」式的板狀平行布置的集合住宅充斥著城市的空間。20世紀80年代初,人們對這一問題有了完整、深入和全面的反省和探討。隨著經濟高度增長期的結束,帶來了住宅自身的巨大轉變。由高層轉向低層、由新區開發轉向舊城改造、由單純注重住宅面積大小轉向高標準的外部環境、由單一性轉向多樣性……最後則由量轉向質並首次肯定了發展低層高密度集合住宅的方向。「櫻台合院式住宅」(圖3) 、「六號池」 等是其先驅之作1。同時,建築師們積極參與公共住宅設計,更加註重人的價值觀和生活形式的多樣化,於是,日本的集合住宅也更加豐富多彩起來。
三多元化的集合住宅趨勢
80年代以後,以青年一代為主體的建築師在日本集合住宅設計領域里進行了大量新的嘗試,出現了如東大阪吉田住宅(圖4)、茨城縣松代公寓等成功的集合住宅作品,還有建築師安藤忠雄的六甲集合住宅(圖5)充分體現了建築與自然的關系。這些嘗試引起了日本建築輿論界的很大反響,其中一些新集合住宅的發展趨勢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
新作坊型
20世紀80年代,日本進入後工業時期,向高度信息化轉變,快捷方便的信息使人們對集中生產方式的萬能產生了懷疑。一度被分離開的「職(業)」、「(居)住」二者開始了再度的結合。日本建築師們開始探討集合住宅功能的復合性。一種似乎傳統的前店後宅、下店上宅作坊布局的新型集合住宅應運而生。
建築師中筋修提出了「都市本來就是居住、工作和游樂的場所」的口號,進行了題為「都住創」的都市集合住宅的系列研究。希望共同生活的人們組合起一種所謂協同組合住宅(cooperative house)。從購買土地到建造完工,一連串的辛勤勞動都是由大家共同負擔,建成後人們共同生活工作在一個屋檐下,老人們互相照料,孩子們共同成長2。在這樣以都市為故鄉的環境下,充分體現出日本家庭社會關系的歷史淵源,一種新的都市文化在逐漸形成。這種新「共同家庭」的烏托邦現象,是現代社會條件下人們懷念傳統手工業家庭生產和居住方式的體現(圖6)。
α room
「α room」,即nLDK+α,在原nLDK的基礎上增加一個α,即住宅內功能不固定的可變空間。1990年竣工的由坂倉建築研究所設計的東京多摩新城集合住宅中,這種增設了「α room」的住宅平面形式首次出現(圖7)。根據住戶各自的需求,有各種不同的形式,有的與起居室結合起來,類似太陽房,作為起居室空間的補充和延伸;有的從住戶中獨立出來,作書房、琴房、畫室,任居住者自己確定。據調查:住戶經過一段時間摸索後,都把它利用起來。有的把它當做工作房,也有的把它當做健身房,甚至有的住戶把α room當成店鋪營業。同是α room,功能相異、形式多樣、豐富多彩。這種α room使廣場、街道以及整個集合住宅變得生動起來,成為多彩生活的體現和縮影,是集合住宅設計中尊重人性、開發個性的一種新的嘗試。
多代居
出生率的銳減和人口老齡化的現象是當今發達國家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日本老齡化社會的居住問題也成為建築師現在所要考慮的問題。
「老人之家」在日本各地普及開來,與此同時,另外一種充分體現日本以「家庭」為社會整體單元,滿足家庭成員幾代共居的生活習慣,讓老人更積極地投入社會的多代混合型居住體也出現了。由新居千秋事務所設計的千葉縣「新村」集合住宅(圖8)是典型的例子。通過多戶型的變化和多樣、完善的娛樂體育服務設施,滿足老人、中年人、青年夫婦不同年齡層次的居住需求。人們可以根據各自的願望選擇多代合居、近居或鄰居的形式。這種不是把老人孤立出來而是把他們作為社會一員的方式,使老人覺得自己沒有脫離家庭,使老人安全幸福地度過他們的晚年時光,享盡「天倫之樂」。這種積極的設計思路,在日益嚴重的老齡化社會中必將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
中庭式
山本理顯設計的熊本縣營保田第一團地是在傳統的圍廊式中庭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中庭空間被充分利用來強調「看——被看」的關系。在這里,三棟住宅樓和社區活動中心圍合成中庭空間,對於外部社會來說它幾乎是個完全封閉的場所,必須通過某一戶或社區活動中心才能進入中庭。每戶相對封閉的卧室部分以院或橋與面向中庭的起居室部分相連接,所有住戶都盡可能地面對中庭開放(圖9)。
在今天人際交往逐漸淡漠的日本,這種「中庭」式集合住宅,為人們提供了便於交流的場所,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無疑會帶給整個社會積極的影響。
展望21世紀,由於人口不斷向大城市聚集,大城市人們的居住形態呈多樣化的趨勢:因信息化的發展增加了居家上班的可能性;因高速交通工具的發達擴大了遠距離通勤圈;加上城郊誘人的居住環境,使選擇郊外的居住者增加。另一方面隨著都心(都市中心)單身者、丁克族(Dinks)、三人家庭(夫婦+1子)的數量的增加,這些人可能更加重視住宅本身的機能及其所能提供的服務,而不十分注重住宅的面積規模,因此對能夠提供多樣化服務的集合住宅的需求量必將增加。把高度集中化的負面因素轉化為促進都心生活活力的正面因素,吸引人們在都心居住並減少「成長家庭」的外流。配合都心的再開發,都心型集合住宅必將日漸增加。在日本大都市開發低層高密度、高質量、多功能、多元化的集合住宅將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2. 日本著名建築師住宅
戴帆是當代知名度最高、影響力最為廣泛的建築師之一
3. 日本人的傳統住房叫什麼名
一家一戶的小房叫「一軒家」
集體很多家的樓房叫「公團住宅」
比較高級的公寓叫「マンション」
一般的公寓叫「アパート」
很有錢的人住的叫「豪邸」
4. 日本傳統房屋
日本人的住房
日本人的住房,以前都是模板平方,蓋這樣的房屋是為了與當地氣候條件相適應,它具有抗震、抗風、防潮的特點。到了近代,這種日本傳統式的房屋逐漸增加,現在基本上有2中,即一種是西式房屋,一種是日本式房屋,大致各佔一半,前者以城市居多,後者以農村居多。竟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由於各種因素,越來越多的住房採用傳統的日本式房屋和西式兩種。
日本式的傳統住房,一般是獨門獨院的,又院子、廚房、廁所等組成,進入室內必須拖鞋,以保持清潔。因此,住房入口一般有門廳、它比地面高,人道廳就拖鞋。房子的窗口很大,以利夏天通風,冬天有溫暖的陽光照進。障子市日本式住房特有的。它是木框上湖上不透明的紙而成的。由來間隔各房間與走廊或是當作拉窗、拉門,難怪人們常說日本式的房子是木頭家紙頭。房間內都鋪有塌塌米。是一種用稻草編制的草墊,大小各地有所不同,但一般是2米長的。日本式房間有許多用途,白天,放一張桌子吃飯,晚上可以睡覺。但是,現在日本式的房子很少睡覺。因此。面積不大,但很寬敞的。
戰後,隨著人口不斷增長,工業生產的發展,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著對本來就人口稠國土狹窄的日本來說,成了更嚴重的社會問題,隨之而來的就是房荒、地荒、地價持續高漲,現在的日本土地價格是世界最高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要保持日本傳統的獨戶獨院的住宅是不現實的。結果,只得利用空間,便導致了住宅的高層化。現在,以住宅公團、住宅供給公司等單位以及民間參加建造的西式住宅大量涌現。這種西式住房同傳統的日本式房子相比,各具特色,西式住房對升華越來越西化的日本人來說。它可以滿足現代化舒適生活的要求,如電子化、電氣化等等。而傳統的日本式住房具有多種用途,方便生活。為了各取所長,作到即保持傳統習慣有符合客觀實際,擺弄出現了現在這種西和式。盡管是西式的。但保持著傳統的大窗戶。
現在無論是住農村還是傳統的住宅或是城市的西式公寓,其廚房、浴室一般都是西式的,尤其是在城市,使用傳統木製浴桶的人越來越少了
5. 關於日本傳統武士住宅的描寫,最好有專業名詞的介紹和圖片,謝謝
武士的住宅叫做「武家屋敷」,這種住宅集中的地方被成為武家町
而侍奉回武士的下級答武士住的地方被稱為「侍屋敷」
這類住宅往往比較華美,最主要特點往往是有床(不要笑,古代日本老百姓是沒有睡床的習慣的,能睡床的都是有錢人家),還帶有華麗的屏風作為內外室的遮蔽
一直到1635年才有法規逐步限制了這類超級華美的住宅的建設
在日本尚現存很多,比較有名的是金沢、角館、會津等地的
島根県松江市塩見繩手有個武家屋敷(塩見縄手)是博物館
6. 日本集合住宅中代表性的建築作品有哪些
坂本一成的作品都非常經典可以查閱一下。
7. 日本文化的傳統房屋
日本建築演變簡介
日本古代建築的發展,若以佛教建築傳入日本的飛鳥時代算起,亦已歷經了一千多年的歷程,其間的發展和演便充滿了生氣和特色,其中又被劃分為三個階段:
古代: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553~1183年)(還包括飛鳥時代以前的繩紋時代、彌生時代和古墳時代)。
中世紀:包括鐮倉時代和室町時代(1184~1572年)。
近世則為桃山時代和江戶時代(1573~1867年)。
若以研究對象的類型來分,有寺院、神社、住宅、都市、城郭和茶室等等。
飛鳥時代(553~44年),是日本建築真正成體系發展的開始,這一時期的建築雖然現今已不存在,然所謂飛鳥樣式的建築卻有留存,即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法隆寺。
關於飛鳥時代建築研究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戰後寺院遺址的發掘頗盛,通過遺址發掘的考古研究,獲得了一批珍貴可靠的實證材料。
平安時代是日本建築史上最具特色的時期之一,在 8世紀後期至12世紀的四個世紀中,日本建築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重要的演變時期。簡而言之,即唐風向和風的演變,或說唐代建築的日本化。在內容上,佛教建築仍為主流。受唐文化的影響,密教與凈土教盛行。故日本平安時代建築史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密教與凈士教建築的研究為中心的。
日本的密教有天台宗與真言宗,二宗的大本山比睿山延歷寺和高野山金剛峰寺,則自然是密教寺院建築研究的重點。此外東寺、醍醐寺、室生寺、當麻寺等也都是密教的重要根據地。
奈良時代(645~80)是日本古典建築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佛教寺院建築尤其興盛,其建築奠定了日本所謂和式建築體系的基礎,並且這一時期的寺院木構建築擁有相當數量留存至今。著名的代表有東大寺、西大寺、葯師寺、元興寺、興福寺、大安寺及唐招提寺。
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建築的形式亦不例外,尤其是中世紀的日本建築。其可分為三大樣式,即和式建築、唐式建築、及天竺式建築。而其中所謂的唐式建築即是源於中國宋元一帶的建築樣式。而宋元文化中又以禪宗對日本的中世文化影響最大故唐式建築又稱禪宗式建築。此時中國文化的傳入不但豐富了日本的宗教文化,更使日本的建築文化邁入一個新紀元。也使日本的各種藝術表現不論是建築,庭園,傳統茶道,甚至是能劇的表現都充斥著高度禪意,創造了一個寂靜且充滿冥想的空間,使人心更加的清澈,單純。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聯系起來,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主要是通過茶會和學習茶禮來達到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的目的。
傳統的日本建築師強調整體的生態設計,他們以敏銳的感官去探究空間的深層本質,進而轉換成建築空間的元素,以塌塌米、竹、石、紙、木等,簡單的構成要素,形塑"空、間、寂"的獨特的日本美學。
具體說明
一般建築物的正式進出口被稱為「玄關」。在訪問傳統民宅時,客人先在稍帶庄嚴感的「玄關」前止步並告知來意,然後拉開拉門,進入被稱為「三和土」的平地。家人在面對平地的小房間迎接客人。相互寒暄後,客人這時才脫去鞋子,走上高一台階的板地(日語稱「式台」),並被帶引進入裡面的房間。
「玄關」是區隔內部與外部的空間,同時,對於習慣於進門脫鞋的日本人來說,這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空間。如今,即使是公寓等集合式住宅,也必然有「玄關」,雖然那已是一種簡化了的「玄關」。
「玄關」原是佛教用語,指的是禪宗寺廟的入口處,但是,據說這一詞又有嚴格的禪道入門的含義,修行的僧侶們非常注重「玄關」,將其視作為是修道的第一步。到了17世紀左右,武士們開始在宅邸的進門處建造了一個帶有「式台」的空間,並將其稱為「玄關」。後來,一些富商的住宅中也開始建造「玄關」,漸漸地,「玄關」便普及到了一般民居。
在現代,「玄關」被認為是家居中格調最高的「神聖場所」。作為區分「家內」與「家外」的界地,「玄關」可以說是每個家庭的「臉面」,因此,人們多用花或其它飾物來裝點「玄關」。由於這是一個重要的空間,所以,規矩也較多。
例如,在訪問他人家庭的時候,須在住宅外面脫去大衣和帽子,整衣後再進入「玄關」;參加葬禮回來,要在身上撒些用以潔身的鹽,拂去污穢後再進入「玄關」;脫鞋也講究禮節和規矩,脫下的鞋要鞋尖對齊並朝向門口,同時,鞋子須擺放在稍微靠近邊上,不能放在中央。
有80年歷史的民宅的「玄關」。近些年,這種舊式的「玄關」已經幾乎看不到了。
來訪者在「三和土」
(1)等候主人。當主人來到「玄關」內側的被稱為「寄付」。
(2)上脫去鞋子,上到「式台」。
(3)進入「寄付」。也有的人家在「寄付」處放置屏風。
(4)的房間迎客時,來訪者在「脫鞋石」。
8. 日本人把住宅做到了極致,到底有哪些驚人的細節
一、顏色控制木色是最流行的日式配色,它不同於其他顏色,它是一種重要的顏色,它具有天然的質地和豐富的機制,它具有自然的自然美,給人以慰藉和心靈的安寧,它的顏色比較淡定舒緩,看上去讓人的心情非常舒適。
四、裝飾中不使用金屬飾品和傢具,更多的是使用原木、席子和竹子來保持原有的色彩和顯示而不進行修改。日本傢具的特點是降低所有的重量,如咖啡桌、電視櫃甚至門廳的鞋凳都做成低矮的風格。日本風格的簡約感源自傢具的減少。它可能起源於傳統的茶室,即使是當代日本傢具,整體也是很低的。重點是要排列整齊。
所以大家才會說日本人在裝修方面算是做到了極致還是有一些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