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秦嶺虎的最後一頭秦嶺虎的記載
1964年5月末,地處秦嶺腹地的佛坪縣公安局接到山民報告,在一個叫龍草坪東河台的地方,有老虎吃人。聽到這個消息,公安局的同志便拿起步槍,趕往十幾里外的東河台的破碾子溝,這里只住了一家姓黃的獨戶,虎吃人的事就是這家主人發現的。
在離黃家不遠的一個破屋場的雪地上,比牛蹄子大、狀如梅花樣的老虎腳印清晰可辨,雪地上血跡斑斑,一件破棉襖被扯成一綹綹的布條,上面沾滿了血。根據虎爪和血跡消失的方向,他們判定老虎把人咬死後,叼著向西上了山。
縣工作組的幾個幹部正在一戶農民家吃飯,忽然看見澀子坪生產隊長跑過來,一路驚呼:「快來人啊?快來人啊?」原來李隊長在拂曉返家時發現情況異常,家門開著喊了幾聲沒人應,來到豬圈,豬也不見了蹤影。他慌了神,驚恐地發現豬圈旁那塊耕過的土地上印著一串串梅花狀的腳印。他思慮片刻,瘋了似的直奔大隊求救。
幹部們撂下飯碗,拿著兩長一短3支槍立刻出發。他們沿山樑走了兩個多小時,剛到山頂,忽聽到李隊長家的那條獵狗發出的怪叫,一位有狩獵經驗的幹部低聲說:「有情況,注意觀察!」於是幾個人警覺地朝荒地探望,發現就在離他們一百多米遠的草叢里,赫然卧著一隻斑斕猛虎!大家趴在地上,擺好射擊姿勢,舉槍瞄準,兩槍同時開火,一顆子彈擊中了虎爪,老虎疼得舉起受傷的前爪騰身站起,在原地轉圈,而後尾巴像掃帚似的掃了幾下,便向槍響處撲來。第二槍又響了,老虎側身倒地,又一骨碌爬起,憤怒地咆哮著再次撲來,一連3次,最後打了個轉騰空而起,欲向山坡上逃走。然而就在老虎躍身離地的瞬間,幾支槍同時射擊,老虎大吼一聲,重重地摔倒在地,順山坡滾了下去,身後的草被壓成一條倒伏的淺溝……
中彈的老虎躺在石崖下一動不動,鮮血從頭上的彈孔中汩汩流出,人們惟恐它沒咽氣,不敢貿然靠近,又用石塊打它,用長木棍試探著碰它,老虎毫無反應,已氣絕身亡了。
這只老虎,就是在秦嶺發現的最後一隻虎,後經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專家鑒定,老虎體長196厘米,尾長0.9米,體重190公斤,雄性,為華南虎。這只虎的標本,從明天起將在省圖書館展出。有心為人類曾經的愚昧懺悔、為動物保護獻出一份行動和愛心的人們,請在這里停下你的腳步,最後再看一眼那百獸之王的身影吧!它早已無言,但是它的遭遇又豈是千言萬語能夠訴說的?
從那個驚心動魄的中午算起,整整40年過去了,秦嶺再也沒有出現過虎的蹤跡。遙想當年,在飢餓的威脅下,它不得不靠近人類來尋求食物,但是迎接它的卻是手持現代化武器欲置它於死地的人類,老虎即使再強大十倍,在缺乏動物保護意識的當年,它也不可能是人類的對手,因此滅亡就成為它惟一的歸宿。而且它的滅亡不僅僅是個體的死亡,從那以後,華南虎的蹤跡就從秦嶺永遠消失了。
② 秦嶺虎的亞種歸屬
關於秦嶺虎的亞種歸屬問題,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吳家炎先生,深入研究了秦嶺虎之後,在1993年第二期《大自然》雜志中《關於秦嶺的虎》一文中提出了新的論點:他認為秦嶺虎的個體大小與東北虎相似,而毛皮色澤則類似於華南虎。因此,應劃入「華北虎亞種」。其理由:一是過去的「華北亞種」已與「長毛虎」合並而作為東北虎的異名。也就是說,這個亞種至少在我國東北是不存在了。那麼在河北、河南、山西、陝西以至於甘肅的分布區就存在一個問題,這些地方的虎應該算作是東北虎還是華南虎?大部分學者認為應該把它算作華南虎的分布區。吳家炎先生認為從亞種的寓意上看,這個地方從地理、氣候、植被等各種生態環境去考慮,它既不同於北部的亞寒帶,也不同於南部的亞熱帶,把它統而劃之,看來是不妥的。但是吳家炎這種以氣候來劃分虎種的觀點是缺乏合理根據和有待商榷的,秦嶺虎只有一具實物標本,體重為190公斤,並未超出南方華南虎體重的上限,在廈門和新化等地發現的華南虎都超過了200公斤,而秦嶺虎的體形、毛色、花紋等特點,都與華南虎吻合,而與東北虎區別極大。所以秦嶺虎的亞種歸屬,雖然可以進行探討,但是大部分學者認為其屬於華南虎的一支。
③ 陳志傑的簡介
男,中專學歷,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副所長,陝西省昆蟲學會副理事長,陝西省植保學會理事,陝西省動物學會理事。陝西省科學院渭南高校設施農業研究示範基地負責人。陝西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陝西省三五人才。
1984年7月畢業於陝西省農林學校植物保護專業,1984年8月至今在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工作。
研究方向:昆蟲生態學及持續植物保護
④ 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屬於中國科學院嗎
屬於陝西省科學院
⑤ 昆蟲學家
世界最著名的:
亨利·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 1823—1915)
1823年12月22日,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出生於法國普羅旺斯的聖雷恩村。此後的幾年間,法布爾是在離該村不遠的馬拉瓦爾祖父母家中度過的,當時年幼的他已被鄉間的蝴蝶與蟈蟈兒這些可愛的昆蟲所吸引。七歲那年,法布爾回到聖雷恩開始上學,但那一段兒時歲月一直深深地銘刻在他的心中。
1833年,法布爾一家來到了羅德茲,其父靠經營一家咖啡館維持生計。四年後,一家人又移居到圖盧茲。法布爾進了圖盧茲的神學院,但中途退學,出外謀生,曾在鐵路上做過工,也在市集上賣過檸檬。後來,他通過了阿維尼翁師范學校的選拔考試,獲得獎學金,並在三年的學習後獲得了高等學校文憑。
畢業後,時年十九歲的法布爾在卡本特拉開始了他的教師生涯,所教授的課程就是自然科學史。
1849年,他被任命為科西嘉島阿雅克肖的物理教師。島上旖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物種,燃起了他研究植物和動物的熱情。阿維尼翁的植物學家勒基安向他傳授了自己的學識。此後,他又跟隨著莫坎-唐通四處採集花草標本,這位博學多才的良師為法布爾後來成為博物學家、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
1853年,法布爾重返法國大陸,受聘於阿維尼翁的一所學校,並舉家遷進了聖-多米尼克街區的染匠街一所簡朴的住宅里。1857年,他發表了《節腹泥蜂習性觀察記》,這篇論文修正了當時昆蟲學祖師萊昂·杜福爾的錯誤觀點,由此贏得了法蘭西研究院的贊譽,被授予實驗生理學獎。這期間,法布爾還將精力投入到對天然染色劑茜草或茜素的研究中去,當時法國士兵軍褲上的紅色,便來自於茜草粉末。1860年,法布爾獲得了此類研究的三項專利。
後來,法布爾應公共教育部長維克多·杜盧伊的邀請,負責一個成人夜校的組織與教學工作,但其自由的授課方式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滿。於是,他辭去了工作,攜全家在奧朗日定居下來,並一住就是十餘年。
在這這十餘年裡,法布爾完成了後來長達十卷的《昆蟲記》中的第一卷。期間,他多次與好友一同到萬度山採集植物標本。此外,他還結識了英國哲學家米爾,但米爾英年早逝,兩人醞釀的計劃「沃克呂茲植被大觀」因此夭折。同時,一大不幸降臨到法布爾身上:他共有六個孩子,其中惟一與父親興趣相投、熱愛觀察大自然的兒子儒勒年僅十六歲便離開了人世。此後,法布爾將發現的幾種植物獻給早逝的儒勒,以表達對他的懷念。
對真菌的研究一直是法布爾的愛好之一。1878年,他曾以沃克呂茲的真菌為主題寫下許多精彩的學術文章。他對塊菰的研究也十分詳盡,並細致入微地描述了它的香味,美食家們聲稱能從真正的塊菰中品出他筆下所描述的所有滋味。
1879年,法布爾買下了塞利尼昂的荒石園,並一直居住到逝世。這是一塊荒蕪的不毛之地,但卻是昆蟲鍾愛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兒還有他的書房、工作室和試驗場,能讓他安靜地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種觀察與實驗中去;可以說這是他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天地。就是在這兒,法布爾一邊進行觀察和實驗,一邊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蟲的觀察筆記、實驗記錄和科學札記,完成了《昆蟲記》的後九卷。如今,這所故居已經成為博物館,靜靜地坐落在有著濃郁普羅旺斯風情的植物園中。
法布爾一生堅持自學,先後取得了業士學位、數學學士學位、自然科學學士學位和自然科學博士學位,精通拉丁語和希臘語,喜愛古羅馬作家賀拉斯和詩人維吉爾的作品。他在繪畫、水彩方面也幾乎是自學成才,留下的許多精緻的菌類圖鑒曾讓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詩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爾贊不絕口。
法布爾晚年時,《昆蟲記》的成功為他贏得了「昆蟲界的荷馬」以及「科學界詩人」的美名,他的成就得到了社會的廣泛承認。法布爾雖然獲得了許多科學頭銜,但他仍然朴實如初,為人靦腆謙遜,過著清貧的生活。他的才華受到當時文人學者的仰慕,其中包括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19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德國作家榮格爾、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詩人馬拉美、普羅旺斯文學家魯瑪尼耶等。由於《昆蟲記》中精確地記錄了法布爾進行的試驗,揭開了昆蟲生命與生活習慣中的許多秘密,達爾文稱法布爾為「無法效仿的觀察家」。當他居住在塞利尼昂時,不少學者、文學家們紛紛前去拜訪他。法布爾在自己的居所曾接待了巴斯德、英國哲學家米爾等學者,但與他們的通信並不頻繁。公共教育部長維克多·杜盧伊將法布爾舉薦給拿破崙三世,後者授予他榮譽勛位勛章。法國政治家雷蒙·普恩加萊途經塞利尼昂,特意繞道荒石園向他致意。
擁有多重身份的法布爾的作品種類繁多:作為博物學家,他留下了許多動植物學術論著,其中包括《茜草:專利與論文》、《阿維尼翁的動物》、《塊菰》、《橄欖樹上的傘菌》、《葡萄根瘤蚜》等;作為教師,他曾編寫過多冊化學物理課本;作為詩人,他用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語寫下了許多詩歌,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 「牛虻詩人」,此外,他還將某些普羅旺斯詩人的作品翻譯成法語;閑暇之餘,他還曾用自己的小口琴譜下一些小曲。
然而,法布爾作品中篇幅最長、地位最重要、最為世人所知的仍是《昆蟲記》。這部作品不但展現了他科學觀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學才華,還向讀者傳達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對生命的無比熱愛。
1915年,將一生奉獻給昆蟲研究的學者法布爾逝世了,享年九十二歲,他在鍾愛的昆蟲的陪伴下,靜靜地長眠於荒石園,然而他僅有的幾張照片,以及他所留下的朴實優美的文字,仍能讓讀者們瞥見這位學者的身影:一位和藹老者,鶴發童顏,目光敏銳而純真,一副法國南部鄉間的樸素打扮,頭戴寬邊遮陽帽,脖系方巾,手裡握著他的寶貝捕蟲網;不用開口,他嘴邊常掛著的舒心微笑,就彷彿已經在邀請您進入他的昆蟲世界。
《昆蟲記》原著書名可直譯為《昆蟲學的回憶》,副標題為「對昆蟲本能及其習俗的研究」。共十卷,每卷由若干章節組成,絕大部分完成於荒石園。1878年第一卷發行,此後大約每三年發行一卷。
原著內容如其名,首先最直觀的就是對昆蟲的研究記錄。作者數十年間,不局限於傳統的解剖和分類方法,直接在野地里實地對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種類繁多的昆蟲進行觀察,或者將昆蟲帶回自己家中培養,生動詳盡地記錄下這些小生命的體貌特徵、食性、喜好、生存技巧、蛻變、繁衍和死亡,然後將觀察記錄結合思考所得,寫成詳細確切的筆記。
但《昆蟲記》不同於一般科學小品或網路全書,它散發著濃郁的文學氣息。
首先,它並不以全面系統地提供有關昆蟲的知識為惟一目的。除了介紹自然科學知識以外,作者利用自身的學識,通過生動的描寫以及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昆蟲的生活與人類社會巧妙地聯系起來,把人類社會的道德和認識體系搬到了筆下的昆蟲世界裡。他透過被賦予了人性的昆蟲反觀社會,傳達觀察中的個人體驗與思考得出的對人類社會的見解,無形中指引著讀者在昆蟲的「倫理」和「社會生活」中重新認識人類思想、道德與認知的准則。這是一般學術文章中所沒有的,但卻是文學創作中常見的。不同於許多文學作品的是,《昆蟲記》不是作家筆下創造出來的世界,所敘述的事件都來自於他對昆蟲生活的直接觀察,有時甚至是某種昆蟲習性的細枝末節。
其次,雖然全文用大量筆墨著重介紹了昆蟲的生活習性,但並不像學術論著一般枯燥乏味,本書行文優美,堪稱一部出色的文學作品。作者的語言朴實清新,生動活潑,語調輕松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和詩意。作者對自然界動植物聲、色、形、氣息多方面恰到好處的描繪,令讀者融入了19世紀法國南部普羅旺斯迷人的田園風光中。作者在描寫中使用大量栩栩如生的比喻,此外,他憑借自己拉丁文和希臘文的基礎,在文中引用希臘神話、歷史事件以及《聖經》中的典故,字里行間還時而穿插著普羅旺斯語或拉丁文的詩歌。法布爾之所以被譽為「昆蟲界的荷馬」,並曾獲得諾貝爾獎文學獎的提名,除了《昆蟲記》那浩大的篇幅和包羅萬象的內容之外,優美且富有詩意的語言想必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昆蟲記》融合了科學與文學,這也意味著它既有科學的理性,又有文學的感性。書中不時語露機鋒,提出對生命價值的深度思考,試圖在科學中融入更深層的含義。
作品中的理性成分體現作者的研究與思考中。法布爾在對昆蟲的觀察研究中,反復試驗,並考證多方資料,對主流學術觀點敢於質疑,探求真相,追求真理,竭盡自己之所能對知識結構不斷探索和補充,對自己的觀察結果不輕易下定論,同時表明自己的懷疑態度與自身的局限。他在觀察昆蟲之餘抒發感想時,清醒地認識到人類的自大,機械化社會的野蠻,話語間時常譏諷人類僵硬不化的成見,並謹慎地對社會現狀進行冷靜的思索。
這部作品中的感性成分,不僅反映在作品的內容與語言表達上,甚至還反映在作者的研究與思考中。從行文來看,作品充滿了擬人化的昆蟲生活,從用人類著裝來形容昆蟲的外部特徵,到用婚禮來象徵昆蟲求偶交配的過程,再到對它們在自然界所做貢獻的歌頌,作者的情感隨著昆蟲的命運而變化。此外,在研究記錄之餘,作者在字里行間也提及自己清貧樂道的鄉間生活、所居住的庭院、外出捕蟲的經歷,向讀者介紹膝下的兒女,乃至他的家犬,這正符合了「回憶」二字,充滿了人情味。而作者在研究與思考過程中,使用野外實驗法與觀察法等研究方法,研究活著的昆蟲,悉心觀察生命,這與解剖分類相比,本身就帶上了感性的色彩。他在許多觀察之後的想法也無不與生命有關,建立在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之上。
可以說,這部作品的感性基調以及動力,就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和關愛,一種對生存的清醒認識;一種對生活的深厚感情。而科學的理性就是得到了這種感性的支持,才能持續下去。作者由熱愛自然、熱愛生命而產生了對生命的好奇,於是在觀察中認真體驗生命的每一種表現,並陶醉其中,樂此不疲,這繼而又支撐了學者一心探求真相的科學精神。
如果說法布爾的《昆蟲記》是一般文學作品或一般科學作品所無法企及的,那麼嚴格來說,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以專業的標准來衡量,法布爾是個博物學家,「非專業」的昆蟲學家;其文學手法也不能超越當時所有卓越的文學作品。在作品中,人作為觀察者,用文學的筆調讓昆蟲帶上了「人性」的色彩,卻不足以成為社會學或倫理學的專著。總之,單獨從昆蟲學、社會學或倫理學的任何一個角度來看,這部作品都是有局限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承認,將科學研究成果與文學寫作相結合,歷史上並非只有法布爾一人。然而,《昆蟲記》以自己的特色,獲得了極大的影響與聲譽。
《昆蟲記》並非刻意寫就,而是作者自得其樂地觀察與寫作的成果。這便定下了作品的基調:看似平平淡淡,但卻無時無刻地反映出作者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感,一如其朴實清貧,但寧靜美好的鄉間生活。他留下的觀察記錄是不變的,但給讀者的思索卻是靈活可變的,他沒有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只是給讀者帶去了知識、趣味、美感以及思想的享受。
《昆蟲記》原著問世以來,已被譯為多種文字,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就已經有了漢譯本,引發了當時廣大讀者濃厚的興趣。到了九十年代末,中國讀書界再度掀起「法布爾熱」,出現了多種《昆蟲記》的摘譯本、縮編本,甚至全譯本。
中國的:
胡經甫(1896-1972)
原名宗權,筆名胡烈。原籍三水,生於上海。1917年畢業於東吳大學。1920年赴美留學,獲康乃爾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2年返國後歷任清華學校生物學講師,江蘇昆蟲局技師,南京東南大學、蘇州東吳大學、上海光華大學、燕京大學等校教授。美國康乃爾大學昆蟲系客座教授。曾受聘為中央研究院評議員。建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專門委員,中國動物圖譜編委會委員等。
生平致力於生物學研究和教育工作,為中國昆蟲學奠基人之一。著有《中國昆蟲名錄》、《無脊椎動物》、《中國水生昆蟲》等。所編著的《中國的石蠅》和《中國昆蟲名錄》為中國昆蟲學巨著之一,記載昆蟲25目、392科、4968屬、20069種;抗美援韓戰爭中,參加反細菌戰調查,受到表彰。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周堯
男,漢族,l9l2年6月8日生於浙江鄞縣。義大利皇家拿波里大學博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後導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昆蟲研究所名譽所長,昆蟲博物館館長。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名譽所長。陝甘寧青新五省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總顧問。聖馬利諾共和國國際科學院院士。全國勞動模範。
先後創辦昆蟲趣味會、天則昆蟲研究所、天則出版社,主編《趣味的昆蟲》、《中國昆蟲學雜志》、《中國之昆蟲》、《昆蟲分類學報》、《動物世界》等學術刊物。
著有昆蟲學等論文、專著200餘種,重要的有《中國昆蟲學史》、《中國盾蚧志》、《中國蝴蝶分類與鑒定》等,主編《中國蝶類志》、《農業昆蟲學基礎》等。
張廣學
男,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198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現任中國昆蟲學會理事長。
回族,山東定陶人,1921年1月31日生。張先生1946年2月畢業於中央大學農藝系,1946年2月——1951年元月在四川遂寧棉場、北京農業部華北棉產改進處任技佐,1948年2月與當時的北平研究院朱弘復先生合作研究棉蚜。1951年2月調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所(現動物所),從事棉蟲學、昆蟲生物學和蚜蟲分類學的研究。50多年來先後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專著20多冊、科普文章及小冊子33篇,編寫科教影、視劇本和任科學顧問10部。發現並記述蚜蟲8個新屬、211個新種、新亞種,對蚜蟲種型的演化提出了創見,首次報道61種蚜蟲的核型、2種蚜蟲的C-帶帶型,並分析了其在分類學上的意義,對我國蚜蟲系統分類做出突出貢獻。工作中能堅持科研與生產相結合,如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良種繁育體系技術一般可增產50%,當歸優質豐產栽培技術畝增效益千元,該項目具創新性,在國際屬領先地位。獲得各種成果獎10多項。
欽俊德
男,漢族。現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Entomologia Sinica(中國昆蟲科學,英文刊)主編。
1916年4月12日出生於浙江省安吉縣。1940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生物系,1941年進燕京大學研究院主修實驗動物學。1947年赴荷蘭,進阿姆斯特丹大學研究院攻讀昆蟲生理學,1950年畢業獲理科博土學位。1950一1951年任美國明尼達大學榮譽研究員。1951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研究員、研究室主任、中國昆蟲學會理事、理事長,《昆蟲學報》主編。1979-1980年任荷蘭瓦赫寧根農業大學昆蟲系訪問教授。198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欽俊德是我國昆蟲生理學研究和教學工作的開拓人之一。從1952年起,在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所及合並以後的動物研究所創辦昆蟲生理研究室,並主持該室工作達三十年之久。在五十年代曾應北京農業大學、北京大學等校聘請講授昆蟲生理學課程。業務專長為昆蟲食性營養及卵期生物學的研究。早在四十年代末開始研究昆蟲與植物間的生理關系,曾數次總結該領域的研究進展,對昆蟲在寄主植物選擇時的行為反應、營養需要和代謝適應之間的相互關系等,提出鏈索反應的觀點。五十年代對飛蝗食料植物及蝗卵發育與抗逆機制的研究,曾為飛蝗的預測預報和根治蝗災提供理論依據。其後,從事於七星瓢蟲和赤眼蜂食性、營養的研究;旨在為將來大規模利用此類害蟲天敵進行生物防治奠定基礎。主要著作有《昆蟲與植物的關系》、《昆蟲的鳴聲》等;有關蝗卵的研究、棉鈴蟲、粘蟲、七星瓢蟲食性營養的科學論文50多篇。曾兩次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
陸寶麟
男,生於1916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蚊蟲分類學、生物學和防治的研究,著有《中國動物志·昆蟲綱。第八卷·雙翅目·蚊科(上卷)》、《中國動物志。昆蟲綱·第九卷。雙翅目·蟻科(下卷)》、 《蚊蟲綜合防治》等專著,主編(醫學昆蟲學》等著作。
尹文英
女,生於1922年,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動物志編輯委員會委員,《中國昆蟲科學(英文版Entomologia Sinica)》編輯委員會委員。
尹先生致力於原尾目的系統分類研究,通過比較精子學和內部各器官的亞顯微結構等,將原尾目提升為與昆蟲綱並行的原尾綱,同時對原尾綱的分類系統作了重大改進。代表性著作有《中國動物志·原尾綱》等。
⑥ 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的介紹
陝西省動物研究所是以動物學基礎研究和瀕危動物保護為主的公益型科研機構。立足陝西,面向西部,以秦嶺山脈和青藏高原為主要科學研究平台,開展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種質保存、可持續利用和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及昆蟲多樣性研究,有害生物發生規律與可持續控制研究,為西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⑦ 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的歷史沿革
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在原中國科學院生物地學院、陝西秦嶺生物與農業資源考察隊的基礎上,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於1978年正式成立,1983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批准掛牌成立西北瀕危動物研究所,是國內三大(西北、東北、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之一;現有職工176人,研究員17人、副研究員36人、中級職稱32人、初級職稱11人,其中國家級突貢專家1人,省級突貢專家5人,享受政府特貼10人,陝西省「三五」人才3人,現在職職工97人。
⑧ 李保國的人物履歷
2001-2002年和2006年分別兩次在日本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做客座教授。
2007年在紐西蘭MASSEY大學做客座教授。
2004年至2012年任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
2012年任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2009年任陝西省動物研究所所長。
2015年任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副院長。
⑨ 舉出幾個昆蟲學家的例子
世界最著名的:
亨利·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 1823—1915)
1823年12月22日,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出生於法國普羅旺斯的聖雷恩村。此後的幾年間,法布爾是在離該村不遠的馬拉瓦爾祖父母家中度過的,當時年幼的他已被鄉間的蝴蝶與蟈蟈兒這些可愛的昆蟲所吸引。七歲那年,法布爾回到聖雷恩開始上學,但那一段兒時歲月一直深深地銘刻在他的心中。
1833年,法布爾一家來到了羅德茲,其父靠經營一家咖啡館維持生計。四年後,一家人又移居到圖盧茲。法布爾進了圖盧茲的神學院,但中途退學,出外謀生,曾在鐵路上做過工,也在市集上賣過檸檬。後來,他通過了阿維尼翁師范學校的選拔考試,獲得獎學金,並在三年的學習後獲得了高等學校文憑。
畢業後,時年十九歲的法布爾在卡本特拉開始了他的教師生涯,所教授的課程就是自然科學史。
1849年,他被任命為科西嘉島阿雅克肖的物理教師。島上旖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物種,燃起了他研究植物和動物的熱情。阿維尼翁的植物學家勒基安向他傳授了自己的學識。此後,他又跟隨著莫坎-唐通四處採集花草標本,這位博學多才的良師為法布爾後來成為博物學家、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
1853年,法布爾重返法國大陸,受聘於阿維尼翁的一所學校,並舉家遷進了聖-多米尼克街區的染匠街一所簡朴的住宅里。1857年,他發表了《節腹泥蜂習性觀察記》,這篇論文修正了當時昆蟲學祖師萊昂·杜福爾的錯誤觀點,由此贏得了法蘭西研究院的贊譽,被授予實驗生理學獎。這期間,法布爾還將精力投入到對天然染色劑茜草或茜素的研究中去,當時法國士兵軍褲上的紅色,便來自於茜草粉末。1860年,法布爾獲得了此類研究的三項專利。
後來,法布爾應公共教育部長維克多·杜盧伊的邀請,負責一個成人夜校的組織與教學工作,但其自由的授課方式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滿。於是,他辭去了工作,攜全家在奧朗日定居下來,並一住就是十餘年。
在這這十餘年裡,法布爾完成了後來長達十卷的《昆蟲記》中的第一卷。期間,他多次與好友一同到萬度山採集植物標本。此外,他還結識了英國哲學家米爾,但米爾英年早逝,兩人醞釀的計劃「沃克呂茲植被大觀」因此夭折。同時,一大不幸降臨到法布爾身上:他共有六個孩子,其中惟一與父親興趣相投、熱愛觀察大自然的兒子儒勒年僅十六歲便離開了人世。此後,法布爾將發現的幾種植物獻給早逝的儒勒,以表達對他的懷念。
對真菌的研究一直是法布爾的愛好之一。1878年,他曾以沃克呂茲的真菌為主題寫下許多精彩的學術文章。他對塊菰的研究也十分詳盡,並細致入微地描述了它的香味,美食家們聲稱能從真正的塊菰中品出他筆下所描述的所有滋味。
1879年,法布爾買下了塞利尼昂的荒石園,並一直居住到逝世。這是一塊荒蕪的不毛之地,但卻是昆蟲鍾愛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兒還有他的書房、工作室和試驗場,能讓他安靜地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種觀察與實驗中去;可以說這是他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天地。就是在這兒,法布爾一邊進行觀察和實驗,一邊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蟲的觀察筆記、實驗記錄和科學札記,完成了《昆蟲記》的後九卷。如今,這所故居已經成為博物館,靜靜地坐落在有著濃郁普羅旺斯風情的植物園中。
法布爾一生堅持自學,先後取得了業士學位、數學學士學位、自然科學學士學位和自然科學博士學位,精通拉丁語和希臘語,喜愛古羅馬作家賀拉斯和詩人維吉爾的作品。他在繪畫、水彩方面也幾乎是自學成才,留下的許多精緻的菌類圖鑒曾讓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詩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爾贊不絕口。
法布爾晚年時,《昆蟲記》的成功為他贏得了「昆蟲界的荷馬」以及「科學界詩人」的美名,他的成就得到了社會的廣泛承認。法布爾雖然獲得了許多科學頭銜,但他仍然朴實如初,為人靦腆謙遜,過著清貧的生活。他的才華受到當時文人學者的仰慕,其中包括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19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德國作家榮格爾、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詩人馬拉美、普羅旺斯文學家魯瑪尼耶等。由於《昆蟲記》中精確地記錄了法布爾進行的試驗,揭開了昆蟲生命與生活習慣中的許多秘密,達爾文稱法布爾為「無法效仿的觀察家」。當他居住在塞利尼昂時,不少學者、文學家們紛紛前去拜訪他。法布爾在自己的居所曾接待了巴斯德、英國哲學家米爾等學者,但與他們的通信並不頻繁。公共教育部長維克多·杜盧伊將法布爾舉薦給拿破崙三世,後者授予他榮譽勛位勛章。法國政治家雷蒙·普恩加萊途經塞利尼昂,特意繞道荒石園向他致意。
擁有多重身份的法布爾的作品種類繁多:作為博物學家,他留下了許多動植物學術論著,其中包括《茜草:專利與論文》、《阿維尼翁的動物》、《塊菰》、《橄欖樹上的傘菌》、《葡萄根瘤蚜》等;作為教師,他曾編寫過多冊化學物理課本;作為詩人,他用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語寫下了許多詩歌,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 「牛虻詩人」,此外,他還將某些普羅旺斯詩人的作品翻譯成法語;閑暇之餘,他還曾用自己的小口琴譜下一些小曲。
然而,法布爾作品中篇幅最長、地位最重要、最為世人所知的仍是《昆蟲記》。這部作品不但展現了他科學觀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學才華,還向讀者傳達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對生命的無比熱愛。
1915年,將一生奉獻給昆蟲研究的學者法布爾逝世了,享年九十二歲,他在鍾愛的昆蟲的陪伴下,靜靜地長眠於荒石園,然而他僅有的幾張照片,以及他所留下的朴實優美的文字,仍能讓讀者們瞥見這位學者的身影:一位和藹老者,鶴發童顏,目光敏銳而純真,一副法國南部鄉間的樸素打扮,頭戴寬邊遮陽帽,脖系方巾,手裡握著他的寶貝捕蟲網;不用開口,他嘴邊常掛著的舒心微笑,就彷彿已經在邀請您進入他的昆蟲世界。
《昆蟲記》原著書名可直譯為《昆蟲學的回憶》,副標題為「對昆蟲本能及其習俗的研究」。共十卷,每卷由若干章節組成,絕大部分完成於荒石園。1878年第一卷發行,此後大約每三年發行一卷。
原著內容如其名,首先最直觀的就是對昆蟲的研究記錄。作者數十年間,不局限於傳統的解剖和分類方法,直接在野地里實地對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種類繁多的昆蟲進行觀察,或者將昆蟲帶回自己家中培養,生動詳盡地記錄下這些小生命的體貌特徵、食性、喜好、生存技巧、蛻變、繁衍和死亡,然後將觀察記錄結合思考所得,寫成詳細確切的筆記。
但《昆蟲記》不同於一般科學小品或網路全書,它散發著濃郁的文學氣息。
首先,它並不以全面系統地提供有關昆蟲的知識為惟一目的。除了介紹自然科學知識以外,作者利用自身的學識,通過生動的描寫以及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昆蟲的生活與人類社會巧妙地聯系起來,把人類社會的道德和認識體系搬到了筆下的昆蟲世界裡。他透過被賦予了人性的昆蟲反觀社會,傳達觀察中的個人體驗與思考得出的對人類社會的見解,無形中指引著讀者在昆蟲的「倫理」和「社會生活」中重新認識人類思想、道德與認知的准則。這是一般學術文章中所沒有的,但卻是文學創作中常見的。不同於許多文學作品的是,《昆蟲記》不是作家筆下創造出來的世界,所敘述的事件都來自於他對昆蟲生活的直接觀察,有時甚至是某種昆蟲習性的細枝末節。
其次,雖然全文用大量筆墨著重介紹了昆蟲的生活習性,但並不像學術論著一般枯燥乏味,本書行文優美,堪稱一部出色的文學作品。作者的語言朴實清新,生動活潑,語調輕松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和詩意。作者對自然界動植物聲、色、形、氣息多方面恰到好處的描繪,令讀者融入了19世紀法國南部普羅旺斯迷人的田園風光中。作者在描寫中使用大量栩栩如生的比喻,此外,他憑借自己拉丁文和希臘文的基礎,在文中引用希臘神話、歷史事件以及《聖經》中的典故,字里行間還時而穿插著普羅旺斯語或拉丁文的詩歌。法布爾之所以被譽為「昆蟲界的荷馬」,並曾獲得諾貝爾獎文學獎的提名,除了《昆蟲記》那浩大的篇幅和包羅萬象的內容之外,優美且富有詩意的語言想必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昆蟲記》融合了科學與文學,這也意味著它既有科學的理性,又有文學的感性。書中不時語露機鋒,提出對生命價值的深度思考,試圖在科學中融入更深層的含義。
作品中的理性成分體現作者的研究與思考中。法布爾在對昆蟲的觀察研究中,反復試驗,並考證多方資料,對主流學術觀點敢於質疑,探求真相,追求真理,竭盡自己之所能對知識結構不斷探索和補充,對自己的觀察結果不輕易下定論,同時表明自己的懷疑態度與自身的局限。他在觀察昆蟲之餘抒發感想時,清醒地認識到人類的自大,機械化社會的野蠻,話語間時常譏諷人類僵硬不化的成見,並謹慎地對社會現狀進行冷靜的思索。
這部作品中的感性成分,不僅反映在作品的內容與語言表達上,甚至還反映在作者的研究與思考中。從行文來看,作品充滿了擬人化的昆蟲生活,從用人類著裝來形容昆蟲的外部特徵,到用婚禮來象徵昆蟲求偶交配的過程,再到對它們在自然界所做貢獻的歌頌,作者的情感隨著昆蟲的命運而變化。此外,在研究記錄之餘,作者在字里行間也提及自己清貧樂道的鄉間生活、所居住的庭院、外出捕蟲的經歷,向讀者介紹膝下的兒女,乃至他的家犬,這正符合了「回憶」二字,充滿了人情味。而作者在研究與思考過程中,使用野外實驗法與觀察法等研究方法,研究活著的昆蟲,悉心觀察生命,這與解剖分類相比,本身就帶上了感性的色彩。他在許多觀察之後的想法也無不與生命有關,建立在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之上。
可以說,這部作品的感性基調以及動力,就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和關愛,一種對生存的清醒認識;一種對生活的深厚感情。而科學的理性就是得到了這種感性的支持,才能持續下去。作者由熱愛自然、熱愛生命而產生了對生命的好奇,於是在觀察中認真體驗生命的每一種表現,並陶醉其中,樂此不疲,這繼而又支撐了學者一心探求真相的科學精神。
如果說法布爾的《昆蟲記》是一般文學作品或一般科學作品所無法企及的,那麼嚴格來說,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以專業的標准來衡量,法布爾是個博物學家,「非專業」的昆蟲學家;其文學手法也不能超越當時所有卓越的文學作品。在作品中,人作為觀察者,用文學的筆調讓昆蟲帶上了「人性」的色彩,卻不足以成為社會學或倫理學的專著。總之,單獨從昆蟲學、社會學或倫理學的任何一個角度來看,這部作品都是有局限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承認,將科學研究成果與文學寫作相結合,歷史上並非只有法布爾一人。然而,《昆蟲記》以自己的特色,獲得了極大的影響與聲譽。
《昆蟲記》並非刻意寫就,而是作者自得其樂地觀察與寫作的成果。這便定下了作品的基調:看似平平淡淡,但卻無時無刻地反映出作者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感,一如其朴實清貧,但寧靜美好的鄉間生活。他留下的觀察記錄是不變的,但給讀者的思索卻是靈活可變的,他沒有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只是給讀者帶去了知識、趣味、美感以及思想的享受。
《昆蟲記》原著問世以來,已被譯為多種文字,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就已經有了漢譯本,引發了當時廣大讀者濃厚的興趣。到了九十年代末,中國讀書界再度掀起「法布爾熱」,出現了多種《昆蟲記》的摘譯本、縮編本,甚至全譯本。
中國的:
胡經甫(1896-1972)
原名宗權,筆名胡烈。原籍三水,生於上海。1917年畢業於東吳大學。1920年赴美留學,獲康乃爾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2年返國後歷任清華學校生物學講師,江蘇昆蟲局技師,南京東南大學、蘇州東吳大學、上海光華大學、燕京大學等校教授。美國康乃爾大學昆蟲系客座教授。曾受聘為中央研究院評議員。建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專門委員,中國動物圖譜編委會委員等。
生平致力於生物學研究和教育工作,為中國昆蟲學奠基人之一。著有《中國昆蟲名錄》、《無脊椎動物》、《中國水生昆蟲》等。所編著的《中國的石蠅》和《中國昆蟲名錄》為中國昆蟲學巨著之一,記載昆蟲25目、392科、4968屬、20069種;抗美援韓戰爭中,參加反細菌戰調查,受到表彰。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周堯
男,漢族,l9l2年6月8日生於浙江鄞縣。義大利皇家拿波里大學博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後導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昆蟲研究所名譽所長,昆蟲博物館館長。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名譽所長。陝甘寧青新五省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總顧問。聖馬利諾共和國國際科學院院士。全國勞動模範。
先後創辦昆蟲趣味會、天則昆蟲研究所、天則出版社,主編《趣味的昆蟲》、《中國昆蟲學雜志》、《中國之昆蟲》、《昆蟲分類學報》、《動物世界》等學術刊物。
著有昆蟲學等論文、專著200餘種,重要的有《中國昆蟲學史》、《中國盾蚧志》、《中國蝴蝶分類與鑒定》等,主編《中國蝶類志》、《農業昆蟲學基礎》等。
張廣學
男,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198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現任中國昆蟲學會理事長。
回族,山東定陶人,1921年1月31日生。張先生1946年2月畢業於中央大學農藝系,1946年2月——1951年元月在四川遂寧棉場、北京農業部華北棉產改進處任技佐,1948年2月與當時的北平研究院朱弘復先生合作研究棉蚜。1951年2月調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所(現動物所),從事棉蟲學、昆蟲生物學和蚜蟲分類學的研究。50多年來先後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專著20多冊、科普文章及小冊子33篇,編寫科教影、視劇本和任科學顧問10部。發現並記述蚜蟲8個新屬、211個新種、新亞種,對蚜蟲種型的演化提出了創見,首次報道61種蚜蟲的核型、2種蚜蟲的C-帶帶型,並分析了其在分類學上的意義,對我國蚜蟲系統分類做出突出貢獻。工作中能堅持科研與生產相結合,如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良種繁育體系技術一般可增產50%,當歸優質豐產栽培技術畝增效益千元,該項目具創新性,在國際屬領先地位。獲得各種成果獎10多項。
欽俊德
男,漢族。現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Entomologia Sinica(中國昆蟲科學,英文刊)主編。
1916年4月12日出生於浙江省安吉縣。1940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生物系,1941年進燕京大學研究院主修實驗動物學。1947年赴荷蘭,進阿姆斯特丹大學研究院攻讀昆蟲生理學,1950年畢業獲理科博土學位。1950一1951年任美國明尼達大學榮譽研究員。1951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研究員、研究室主任、中國昆蟲學會理事、理事長,《昆蟲學報》主編。1979-1980年任荷蘭瓦赫寧根農業大學昆蟲系訪問教授。198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欽俊德是我國昆蟲生理學研究和教學工作的開拓人之一。從1952年起,在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所及合並以後的動物研究所創辦昆蟲生理研究室,並主持該室工作達三十年之久。在五十年代曾應北京農業大學、北京大學等校聘請講授昆蟲生理學課程。業務專長為昆蟲食性營養及卵期生物學的研究。早在四十年代末開始研究昆蟲與植物間的生理關系,曾數次總結該領域的研究進展,對昆蟲在寄主植物選擇時的行為反應、營養需要和代謝適應之間的相互關系等,提出鏈索反應的觀點。五十年代對飛蝗食料植物及蝗卵發育與抗逆機制的研究,曾為飛蝗的預測預報和根治蝗災提供理論依據。其後,從事於七星瓢蟲和赤眼蜂食性、營養的研究;旨在為將來大規模利用此類害蟲天敵進行生物防治奠定基礎。主要著作有《昆蟲與植物的關系》、《昆蟲的鳴聲》等;有關蝗卵的研究、棉鈴蟲、粘蟲、七星瓢蟲食性營養的科學論文50多篇。曾兩次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
陸寶麟
男,生於1916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蚊蟲分類學、生物學和防治的研究,著有《中國動物志·昆蟲綱。第八卷·雙翅目·蚊科(上卷)》、《中國動物志。昆蟲綱·第九卷。雙翅目·蟻科(下卷)》、 《蚊蟲綜合防治》等專著,主編(醫學昆蟲學》等著作。
尹文英
女,生於1922年,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動物志編輯委員會委員,《中國昆蟲科學(英文版Entomologia Sinica)》編輯委員會委員。
尹先生致力於原尾目的系統分類研究,通過比較精子學和內部各器官的亞顯微結構等,將原尾目提升為與昆蟲綱並行的原尾綱,同時對原尾綱的分類系統作了重大改進。代表性著作有《中國動物志·原尾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