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住宅開發 > 納西族特色住宅

納西族特色住宅

發布時間:2021-03-10 14:00:29

㈠ 各民族房屋的特點

中國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式住宅,以採取中軸對稱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後兩院,居中的正房體制最為尊崇,是舉行家庭禮 儀、接見尊貴賓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內,以游廊相連接。北京四合院雖是中國封建社會宗法觀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築上的具體表現,但庭院方闊,尺度合 宜,寧靜親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華北、東北地區的民居大多是這種寬敞的庭院。

堂屋和土樓

中國南方的住宅較緊湊,多樓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積長方形天井為中心的堂屋。這種住宅外觀方正如印,且樸素簡潔,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廣。

在閩南、粵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團住宅,其平面有圓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單層建築廳堂和周圍的四、五層樓房組成,這種建築的防禦性很強,以福建永定 縣客家土樓為代表。在中國的傳統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共有8000餘座,規模大,造型美,既科學實 用,又有特色,構成了一個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樓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厚重封閉的「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土樓具有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和強 烈的宗族特性。樓內鑿有水井,備有糧倉,如遇戰亂、匪盜,大門一關,自成一體,萬一被圍也可數月之內糧水不斷。加上冬暖夏涼、防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了客 家人代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數民族居住建築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居住建築也很多樣,如西北部新疆維吾爾族住宅多為平頂,土牆,一至三層,外面圍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則用石塊砌築外牆,內部為 木結構平頂;蒙古族通常居住於可移動的蒙古包內;而西南各少數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結構干欄式樓房,樓下空敞,樓上住人,其中雲南傣族的竹樓最有特色。中 國西南地區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腳樓最具特色。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沒有地基,以柱子支撐建築,樓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 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

北方窯洞和古城民居

中國地域寬廣、民族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結構、裝飾藝術、色調等各具特點。在此,主要介紹一下個性鮮明的北方窯洞和古城內的民居。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游地區窯洞式住宅較多,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並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 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此外,中國還有保存較完好的古城,這些古城內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遙古城、雲南麗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碉樓與200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是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古縣城,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迄今為止,這座城市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築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平遙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藝術等方面歷史發展的活標本。

始建於南宋的麗江古城是融合納西民族傳統建築及外來建築特色的惟一城鎮。麗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築禮制的影響,城中道路網不規則,沒有森嚴的城牆。黑龍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為條條細流入牆繞戶,形成水網,古城內隨處可見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㈡ 36種民族房子的名稱

蒙古族:穹廬居俗稱蒙古包
鄂倫春族:撮羅子
鄂溫克族:斜仁柱,蒙古包
赫哲族:撮羅安口,溫吐庫
滿族:院落,萬字炕
羌族:建在半山坡,呈碉樓狀,羌語稱:邛籠
僳僳族:千角落地房
傣族:干欄式房子,以前竹樓住人,下方養牲口
基諾族:長房
彝族:土掌房
藏族:帳篷
納西族,白族:「三坊一照壁」式
土家族:吊角樓

還有
漢族:廂房、四合院、窯洞、火等

㈢ 五十六個民族的房屋都有自己的特點嗎都是什麼

京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市的(氵萬)尾、山心、巫頭潭吉4個自然村。京族以漁業為主,以農為輔,屬沿海漁業和農耕混合的經濟文化類型。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後來有一部分人自越南 塗山沿海捕魚來到巫頭島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 0 0 多 年的歷史。京族過去被稱為"越族"。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有本民族語言,通用漢語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蒙古族介紹
現有人口4806849 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被譽為「草原驕子」。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景頗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隴川、 盈江、瑞麗、梁河五縣,少部分散居於其他州縣。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先後出現了"峨昌"、"遮些 "、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經民族識別確認為景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過去沒有自己的文字,2 0 世紀末葉創制了以拉丁字 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白族介紹
有人口1594827 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貴州、湖南等地。由於白族風俗尚白,歷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稱。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大多數白族通曉漢語,並作為與其他民族的交際工具。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有著自己光輝燦爛的科學文化。在天文、歷法、氣象、醫學、文學等領域都有許多發明創造和優秀作品。

保安族介紹
有人口12212 人。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稱,歷史上曾被稱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保安族。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無文字。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通曉漢語。保安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家庭生活習俗及社會等方面與當地回、東鄉等民族大體相同。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牧業和手工業。很早就會冶鐵的保安族,有著高超的制刀技藝,他們製作的腰刀,鋒利耐用,精緻美觀,在當地各族群眾中享有盛名,被稱作「保安刀」。

㈣ 各具特色的民居

拉祜族建築特色-樁上竹樓

拉祜族住所,多依山而建蓋在幽竹叢林深處,樹林繁茂的山頭或山腰上。建築上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落地式的茅屋,一類是樁上竹樓。拉祜族的住房一般有三間,中間一間為客房,進門右方牆角就是神龕。

僳僳族建築——木楞平板房

山區,多數村莊座落在山腰。房屋結構大致分兩類:一是木質結構,房屋的「網壁」用長約一、二丈的木料壘成,上覆木板;二是竹木結構,先在選好的房基上豎立二、三十根木樁,上鋪一層木板,四壁以籬笆圍成,頂蓋茅草或木板。這房屋的中央設一個大火塘,全家老幼都圍著火塘吃飯睡覺。過去他們很少有被蓋,到了深夜被凍醒時,再往火塘內加上幾塊柴,吹燃火,又繼續睡覺。

蓋房時,若主人備料不全,本家族的人或本村的人都會自動幫助湊足。蓋房這天,他們採取協作方式,即全村人停止生產,一齊幫助蓋房。按照習慣,也須在當天建成,否則認為不吉。

這里的僳族人盼房屋門上,常常掛著幾個牛骨頭,表示這家人擅長狩獵,並且是富裕的象徵。掛的牛頭骨頭越多,就越表示勇敢和富有。

迪慶境內僳僳族住房以木楞平板房和土牆平板為主,一般都為三間平房,中間設有火塘,左右兩間為儲藏室及寢室。住房對面為畜廄。現在,有的僳僳族仿照漢、納西、藏等民族的房屋建築結構,別具風格。

苗族主要建築形式:吊角樓

由於長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區各自的特點,房屋多系木結構,以瓦、杉皮或茅草等蓋頂,山區多為吊腳樓;昭通等地則住長形茅草房或以樹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

苗族多居住在山區,住房多以樹柵為牆,削樹皮為壁,編時為瓦,或以士善牆,竹片或木片做瓦,內分卧室、廚房和畜廄,擺設簡單。部分苗族居住在壩區,住房亦有水土結構的瓦房,內分三室,左右室各設一側門,中室設大門,亦即正門。在部分苗族中,正門一般不得隨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喪嫁娶或祭把等活動,方能由正門出入。

壯族建築——半干欄式

居住在壩區和城鎮附近的壯族,其房屋多為磚木結構,外牆粉刷白灰,屋檐繪有裝飾圖案。居住在邊遠山區的壯族,其村落房舍則多數是土木結構的瓦房或草房,建築式樣一般有半干欄式和全地居式兩種。

干欄,也叫木樓、吊腳樓。壯、侗、瑤、苗、漢都有。多為兩層。上層一般為3天間或5開間,住人。下層為木樓柱腳,多用竹片、木板鑲拼為牆,可作畜廄,或堆放農具、柴火、雜物。有的還有閣樓及附屬建築。一般干欄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開闊,採光也好。一個寨子一個群落,整體肜去,既雄偉又壯觀。有些村寨,家家相通,連成一體,就像一個大家庭。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點。龍勝縣龍脊鄉壯族干欄,以神龕為中心,神龕後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門與家公房相通。主婦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廳堂右側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樓梯旁,便於她們與小夥子們交往。這種布局的最大特點,是夫妻異室,沿襲了古俗。現在的干欄,內部結構略有變化,但基本格局不變。

哈尼族主要建築——蘑菇房

哈尼族創建村落時,村址的選擇必須具備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緩肥沃的山樑等墾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條件。從建築形式來看,哈尼族建築包括茅草房、蘑菇房、封火樓、土掌房、千腳落地的干欄房、土司政權的衙署建築、一正二廂三合院瓦房以及現代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房等幾種類型。其中,蘑菇房是哈尼族傳統文化底蘊最深厚的建築樣式。梯田、蘑菇房、寨神林、棕林、竹林、茶園、寨門、磨秋場和水碾,既是哈尼族蘑菇山寨的基本景觀,又是尚待開發的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旅遊資源。元陽縣勝村一帶的哈尼山寨和梯田,已被列為雲南省級風景名勝區。

哈尼人的住房,一般正房中間有一大間為堂屋。在版納地區,堂屋東面一間為家長的卧室,卧室內設有祭祖處。哀牢山、無量山區哈尼族的寨房因各地地理、經濟及環境民族的不同而有茅草房、土掌房、石灰房、瓦房幾種式樣。

哈尼族的蘑菇房狀如蘑菇,由土基牆、竹木架和茅草頂構成。屋頂為四個斜坡面。房子分層:底層關牛馬堆放傢具等;中層用木板鋪設,隔成左、中、右三間,中間設有一個常年煙火不斷的方形火塘;頂層則用泥土覆蓋,既有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蘑菇房玲瓏美觀,獨具一格。即使是寒氣襲人的嚴冬,屋裡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裡卻十分涼爽。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紅河州元陽縣麻栗寨最為典型。

納西族傳統建築——木楞房

木楞房是納西族傳統的住房形式。以圓木為材料,平齊長度,兩端砍出介面,首尾相嵌,構成四面牆體。然後再架起檁條,鋪上木片瓦,壓上石塊,在牆體圓木間的縫隙抹上牛糞或泥,以避風寒。瀘沽湖畔的木愣房多由四排房屋組成大小不等的四合院,正房是家人就餐、起居、儲存糧食和雜物的地方,左邊是經堂,右邊是畜廄,對面是一幢兩層樓的房屋,樓上分為若干間小屋,是成年男女與「阿夏」(情人)偶居的地方。明代始,麗江已出現宏偉壯觀的瓦房建築,徐霞客在游記中詳細記述了它的規模。清代,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漢、白、藏等民族的建築技術、風格不斷被吸收,「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土木或磚木結構的瓦房,在城鎮和壩區及河谷地帶的農村流行起來。滿樓是汲取藏族建築風格特點的另一種民居,在永寧、三壩較為普遍。另一種傳統的民居井乾式木楞房,在山區還較多地保留著。大研鎮古城,典型地反映了納西族博採眾長形成自己民族風格的建築藝術,於1997年2月4日列入聯合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傣族民居——干欄式建築

傣族民居分為干欄式建築、地面建築、土掌房三種。干欄式建築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全境和德宏州的瑞麗,遮放壩子。干欄式住房以竹術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檁、掾、樓面、牆、梯、欄等,各部件的連接用榫卯和竹蔑綁扎,為單幢建築,各家自成院落,各宅院有小徑相通。房頂用草排或掛瓦。瑞麗的干欄式建築體現出較高的水平。地面建築主要為芒市、盈江等地採用,為土牆平房,因受漢族影響,已不是傣族固有的住宅形式。土掌房,是居住在紅河流域地區的主要住宅形式,大量分布於雲南中部和東南部地區。土掌房以木樑柱和土牆承重土質平頂,形成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因地勢建成二、三層的土樓,層層壘進,呈階梯形,有天井、樓層,一般居家擁有十數間房屋,平頂上可涼犧糧食或堆放農具。土掌房建造容易,冬暖夏涼,特別適合於乾熱河谷地帶的氣候。

景谷傣族住土木結構平房,房頂不高,用茅草或瓦覆頂。分中堂,左右兩廂。中堂置三角火塘,為煮飯、會客之處。左廂房為長輩卧室,右廂房為子女卧室。

孟連傣族為干欄式竹樓。

白族建築——「三房一照壁」

白族的住宅,因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技術水乎不同,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房屋形式。高寒山區的白族人民多居住單間或兩間相連的「垛木房」或「竹籬笆房」。壩區白族人民多住土木結構的瓦房。其布局則採取「三房一照壁」和「一正兩耳」或「四合五天井」等形式,院落寬敞,陽光充足。多數人家還設有花壇,種植山茶、石榴、掛花、香橡等花木,花草芬勞四溢,環境優美舒適。白族人民十分重視照壁、門樓的建築。照壁用白灰粉刷,由名人題寫「萬紫干紅」、「旭日東異」或「福」、「壽」等象徵吉祥如意的大宇。四周山牆也一樣彩畫著各種山水、花鳥、蟲魚圖案,每個角落的裝飾都很講究,給人以生動活潑、均勻對稱、和諧優美的感覺。面富於獨特風格的門樓,其建築裝橫更傾注了白族人民的藝術智慧。一般都是斗拱重疊,飛搪串角,附以泥塑、木雕、石刻、凸花青磚、大理石等組合的立體圖案,。其造型之優美,結構之嚴謹,可與內地殿閣婉美。許多門扇是由錢空三層的花、鳥、蟲、魚、人物等以及浮雕圖案所組成,顯得玲現剔透、精巧優美。有的門樓、隔扇不用一顆鐵釘,僅以鑿出卯眼相接,卻十分堅固牢實。所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白族人民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水平。

彝族民居一大特色——土掌房

在彝區,各地、各支系傳承的居室建築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並與當地的居住習俗有密切關聯,從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地址;從房間的分置到什物的堆放;從建築結構到民居信仰和禁忌,都表現出獨特的民族風情。

民居特色

村寨彝族是農牧兼營的民族,村寨的分布與座落有其獨特的傳承。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區、半山區,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選擇向陽山麓,順山修建,以山腰、山樑處居多,山腳、河谷地帶較少。《元陽縣志》載:「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壯麗、資源豐富的山區,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層層,村後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種,多數村寨都有一條水溝從中流過。」

民居在我國西南地區,彝族分布范圍較廣。因此,其民居類型為適應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響,而顯得比較復雜,不過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卻有廣泛的代表性。一般說來,彝族民居類型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瓦房、土掌房、閃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

居住習俗彝族實行一夫五妻制的小家庭,兒女婚後另建住房,自立門戶,僅幼子與父母同住。彝家院落寬敞,以供生產和生活之便,尤其是在置辦紅白喜事時,可以廣納賓客。居室內,正房堂屋靠牆處供奉著天地祖宗處於牌位,供桌上擺設著香爐及虎、獅雕像;正中安放八仙桌,用於接待客人;左側有常年不熄的火塘,由三塊石頭支成,俗稱「鍋庄」,用以取暖禦寒,熱水烤茶,火塘周圍是家人圍坐議事的地方。正房兩側房間為當家兒子媳婦的卧室,兼存放貴重物品。一般長子居左,次子居右。老人、小孩及客房設在側廂房。大門後做磨房,正房樓上是糧倉,樓下為畜廄。

彝族民間建築

多建於斜坡上。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梁,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曬場。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擔上墊木,鋪茅草或稻草,草上覆蓋稀泥,再放細土捶實而成。多為平房,部分為二屋或三層。

土掌房冬暖夏涼,防火性能好,非常實用。

㈤ 少數民族的房屋特點

漢族:廂房、四合院、窯洞、火炕等
蒙古族:穹廬居俗稱蒙古包
鄂倫春族:撮羅子
鄂溫克族:斜仁柱,蒙古包
赫哲族:撮羅安口,溫吐庫
滿族:院落,萬字炕
羌族:建在半山坡,呈碉樓狀,羌語稱:邛籠
僳僳族:「千角落地房」以十根木樁為基柱,上面構造與傣族相似
傣族:干欄式房子,以前竹樓住人,下方養牲口
基諾族:「長房」竹樓長形,8—10米寬,30—40米長
彝族:「土掌房」以粘土築造的平頂房
藏族:帳篷,2—3層平頂房,下層關牲口,中間住人,上層多為經堂
納西族,白族:「三坊一照壁」式
土家族:吊角樓
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如維吾爾,烏孜別克,錫伯族,東鄉族,保安族等都是以土坯砌牆,木料搭頂,上覆泥土,稍有傾斜的平頂屋,裡面設置略有不同。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問題可以繼續追問,望及時採納,O(∩_∩)O謝謝~

㈥ 納西族居民居住的房屋的特點

納西民居大多為土木結構,比較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一進兩院等幾種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麗江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
所謂「三坊一照壁」,即指正房較高,兩側配房略低,再加一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協調。在結構上,一般正房一坊較高,方向朝南,面對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東西廂略低,由下輩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居民將它作為鋪面。農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與城鎮略有不同。還兼供生產(如曬穀子或加工糧食)之用,故農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磚石鋪成。上端深長的「出檐」,具有一定曲度的「面坡」,避免了沉重呆板,顯示了柔和優美的曲線。牆身向內作適當的傾斜,這就增強了整個建築的穩定感。四周圍牆,一律不砌築到頂,樓層窗檯以上安設「漏窗」。為保護木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並在露出山牆的橫梁兩端頂上裙板,當地稱為「風火牆」。為了增加房屋的美觀,有的還加設欄桿,做成走廊形式。最後為了減弱「懸山封檐板」的突然轉換和山牆柱板外露的單調氣氛,巧妙應用了「垂魚」板的手法,既對橫梁起到了保護作用,又增強了整個建築的藝術效果。通過對主輔房屋、照壁、牆身、牆檐和「垂魚」裝飾的布局處理,使整個建築高低參差,縱橫呼應,構成了一幅既均衡對稱又富於變化的外景,顯示了納西高超的建築水平。

㈦ 56個民族的房屋特色

我國56個民族的居房,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作用。下面,我就來介紹一下幾個民族的民居特色北京最著名的可謂是「北京四合院」了。這種民居有正房(北房)﹑倒房(南座)﹑東廂房和西廂房在四面圍合,形成一個「口」字形,裡面是一個中心庭院,可以種 花草樹木等。四合院是一種封閉性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一家人聚在一起,真是其樂融融。所有房間的門都是對著中心庭園的。陝北的窯洞也是一大特色。它一般修在朝南山坡上,向陽,背靠山,面向開闊地帶,少有樹木遮擋。一員窯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間為正窯,有的分前後窯,有的一進三開。我比較感興趣的還有藏族的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內壁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為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第二層為居住層。侗族的吊腳樓也值得一提。它多為外廊式的小樓房,樓下飼養牲畜,樓上住人,第三層樓上設卧房。納西族的木楞房十分有趣,它以圓木為材料,平齊長度,兩端砍成介面,首尾相嵌構成的牆體,人們在牆體原木間的縫隙抹上牛糞或泥,以避風寒。然後在架起檁條,鋪上木片瓦,壓上石塊,構成基本房型。和我們現在居住的房屋,真的相差很多。不僅僅是這些,還有西藏帳房﹑拉枯族的樁上竹樓等,都讓人回味無窮。因為這是各民族﹑各地的人們用他們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結晶,是國家的瑰寶。中國各地的居住建築,又稱民居。居住建築是最基本的建築類型,出現最早,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由於中國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情況不同,各地民居也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

中國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式住宅,以採取中軸對稱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後兩院,居中的正房體制最為尊崇,是舉行家庭禮 儀、接見尊貴賓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內,以游廊相連接。北京四合院雖是中國封建社會宗法觀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築上的具體表現,但庭院方闊,尺度合 宜,寧靜親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華北、東北地區的民居大多是這種寬敞的庭院。

堂屋和土樓

中國南方的住宅較緊湊,多樓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積長方形天井為中心的堂屋。這種住宅外觀方正如印,且樸素簡潔,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廣。

在閩南、粵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團住宅,其平面有圓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單層建築廳堂和周圍的四、五層樓房組成,這種建築的防禦性很強,以福建永定 縣客家土樓為代表。在中國的傳統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共有8000餘座,規模大,造型美,既科學實 用,又有特色,構成了一個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樓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厚重封閉的「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土樓具有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和強 烈的宗族特性。樓內鑿有水井,備有糧倉,如遇戰亂、匪盜,大門一關,自成一體,萬一被圍也可數月之內糧水不斷。加上冬暖夏涼、防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了客 家人代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數民族居住建築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居住建築也很多樣,如西北部新疆維吾爾族住宅多為平頂,土牆,一至三層,外面圍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則用石塊砌築外牆,內部為 木結構平頂;蒙古族通常居住於可移動的蒙古包內;而西南各少數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結構干欄式樓房,樓下空敞,樓上住人,其中雲南傣族的竹樓最有特色。中 國西南地區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腳樓最具特色。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沒有地基,以柱子支撐建築,樓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 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

北方窯洞和古城民居

中國地域寬廣、民族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結構、裝飾藝術、色調等各具特點。在此,主要介紹一下個性鮮明的北方窯洞和古城內的民居。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游地區窯洞式住宅較多,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並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 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此外,中國還有保存較完好的古城,這些古城內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遙古城、雲南麗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碉樓與200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是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古縣城,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迄今為止,這座城市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築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平遙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藝術等方面歷史發展的活標本。

始建於南宋的麗江古城是融合納西民族傳統建築及外來建築特色的惟一城鎮。麗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築禮制的影響,城中道路網不規則,沒有森嚴的城牆。黑龍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為條條細流入牆繞戶,形成水網,古城內隨處可見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㈧ 納西族的名居圖片、建築風格、文字解說

納西族民居
納西民居建築一般是高約7.5米的兩層木結構樓房,也有少數三層樓房,為穿斗式構架、壘士壞牆、瓦屋頂,設有外廊(即「度子」)。根據構架形式及外廊的不同,可分為平房、明樓、雨 步廈、騎度樓、蠻樓、悶樓、雨面廈等七大類。
建築結構
天井
納西民居大多為土木結構
三坊一照壁 ,比較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一進兩院等幾種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麗江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
在結構上,一般正房一坊較高,方向朝南,面對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東西廂略低,由下輩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居民將它作為鋪面。農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與城鎮略有不同。一般來說三坊皆兩層,朝東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廂房一坊樓下住人,樓上作倉庫,朝北的一坊樓下當畜廄,樓上貯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還兼供生產(如曬穀子或加工糧食)之用,故農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磚石鋪成。
出檐
上端深長的「出檐」,具有一定曲度的「面坡」,避免了沉重呆板,顯示了柔和優美的曲線。牆身向內作適當的傾斜,這就增強了整個建築的穩定感。四周圍牆,一律不砌築到頂,樓層窗檯以上安設「漏窗」。為保護木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並在露出山牆的橫梁兩端頂上裙板,當地稱為「風火牆」。為了增加房屋的美觀,有的還加設欄桿,做成走廊形式。最後為了減弱「懸山封檐板」的突然轉換和山牆柱板外露的單調氣氛,巧妙應用了「垂魚」板的手法,既對橫梁起到了保護作用,又增強了整個建築的藝術效果。通過對主輔房屋、照壁、牆身、牆檐和「垂魚」裝飾的布局處理,使整個建築高低參差,縱橫呼應,構成了一幅既均衡對稱又富於變化的外景,顯示了納西高超的建築水平。
外廊
此外,納西民居中最顯著的一個特色是,不論城鄉,家家房前都有寬大的廈子(即外廊)。廈子是麗江納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組成之一,這與麗江的宜人氣候分不開。因而納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間的功能如吃飯、會客等搬到了廈子里。表現在:民居特色鮮明、構築因地制宜、造型朴實生動,裝修精美雅緻。此外,納西人在房屋的建築設計上一直著重考慮抗震性能,並總結了一些有效的抗震構造措施。這從1996年「2·3」地震中,古城民居房牆大量倒塌,但主體框架仍保持完好等情況中可以看到。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納西社區的不斷發展,納西民眾在民居修建時總體框架、建築設計及風格等方面雖然仍保持傳統風貌,但在房屋內部裝修方面,卻逐漸採用現代裝飾手段和裝潢材料。在這些民居里,正感受古老與現代的有機、和諧的組合。
房屋
房屋一般為三坊一照壁或四合院,分正房、經堂或廂房,宿舍樓,也有人叫花樓,門樓,也稱草樓。正房供家庭集體活動,是議事和炊事及祭祀場所。廂房或稱經堂的樓,樓上為喇嘛住房或供佛像,樓下住單身男子或為客人住房。宿舍樓或花樓,主要供女子居住。門樓上放草,樓下大門兩邊是畜廄。摩梭房屋的大門,一般開朝東方或北方。其井院較大,有紅白喜事,就在井院舉行。正屋結構復雜,屋後設夾壁,儲存食物,並作為老人居室,正屋右側為家庭主婦的起居室。正屋內,一角設灶台,灶台項角有一神龕,上面放置神像、供品和花瓶。高灶台下方設火塘,火塘右邊是主位,左邊是客位,不能混亂。房中有兩根大柱子,分左柱右柱。左柱為男柱,右柱為女柱。摩梭人在砍這兩棵柱子時必須用一棵樹,頂上一節為左柱,根底一節為右柱。在舉行成丁禮時,男的在左柱旁舉行,女的在右柱旁舉行。由以上介紹可以看出,摩梭人的房屋建築結構與宗教信仰、婚姻形態和家庭組織相適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但是,近幾年來,為適應旅遊業的不斷發展,摩梭人在房屋建築上除保持上述特點外,在房屋構造、內部裝修等方面採用了現代裝飾方法和裝飾材料,此外,部分房間的使用功能和建造也有所變化。

閱讀全文

與納西族特色住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產培訓機構有哪些 瀏覽:243
十年期房貨利率 瀏覽:239
天津小戶型中單怎麼裝修 瀏覽:506
怎麼賣個人二手房 瀏覽:888
房地產投資長期看什麼短期看什麼 瀏覽:168
柬埔寨期房 瀏覽:603
大型開發商維權 瀏覽:224
南通開發區新開苑房價多少 瀏覽:801
房產達人怎麼買錘子手機版 瀏覽:70
沙烏地阿拉伯需要什麼樣地產地證 瀏覽:442
商品住宅房產證 瀏覽:733
農村房產證沒有怎麼辦理 瀏覽:587
外灘的房價多少錢一平 瀏覽:639
青島最貴房價是多少錢一平米 瀏覽:519
二手房比喻什麼 瀏覽:135
樓盤派籌是什麼意思 瀏覽:319
鎮江楓苑二手房怎麼買 瀏覽:230
衡陽市有哪些好樓盤 瀏覽:459
房地產模型設計費入什麼科目 瀏覽:619
晶福園最新房價是多少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