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建築物屋頂有哪些形式
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主要有:廡殿式、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 盝頂、 卷棚頂。
廡殿式,廡殿式屋頂是四面斜坡,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且四個面都是曲面,又稱四阿頂。重檐廡殿頂是古代建築中 最高級的屋頂樣式。一般用於皇宮,廟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可用單檐,特別隆重的用重檐,著名的如北京故宮太和殿。
歇山頂的等級僅次於廡殿頂。它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組成,故稱九脊殿。其特點是把廡殿式屋頂兩側側面的上半部突然直立起來,形成一個懸山式的牆面。歇山頂常用於宮殿中的次要建築和住宅園林中,也有單檐、重檐的形式。如北京故宮的保和殿就是重檐歇山頂。
懸山頂是兩坡頂的一種。等次僅次於廡殿頂和歇山頂,是我國一般建築(如民居)中最常用的一種形式。其特點是屋檐懸伸在山牆以外,屋面上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又稱挑山或出山。
硬山式屋頂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這種屋頂造型的最大特點是比較簡單、樸素,只有前後兩面坡,而且屋頂在山牆牆頭處與山牆齊平,沒有伸出部分,山面裸露沒有變化。關於硬山這種屋頂形式,在宋代修纂的《營造法式》一書中沒有記載,現存宋代建築遺物中也未見,推想在宋代時,建築屋頂還沒有硬山這種形式。明、清時期及其後,硬山式屋頂廣泛地應用於我國南北方的住宅建築中。硬山式屋頂是一種等級比較低的屋頂形式,在皇家建築和一些大型的寺廟建築中,幾乎沒有硬山式屋頂。同時正因為它等級比較低,所以屋面都是使用青瓦,並且是板瓦,不能使用瓦筒,更不能使用琉璃瓦。
攢尖頂無正脊,只有垂脊,只應用於面積不大的樓、閣、亭、塔等,平面多為正多邊形及圓形,頂部有寶頂。根據脊數多少,分三角攢尖頂、四角攢尖頂、六角攢尖頂、八角攢尖頂。此外,還有圓角攢尖頂,也就是無垂脊。攢尖頂多作為景點或景觀建築,如頤和園的郭如亭、麗江黑龍潭公園等。在殿堂等較重要的建築或等級較高的建築中,極少使用攢尖頂,而故宮的中和殿、交泰殿和天壇內的祈年殿等卻使用的是攢尖頂。攢尖頂有單檐、重檐之分。
盝頂是一種較特別的屋頂,屋頂上部為平頂,下部為四面坡或多面坡,垂脊上端為橫坡,橫脊數目與坡數相同,橫脊首尾相連,又稱圈脊。盝頂在古代大型宮殿建築中極為少見。
卷棚頂又稱元寶脊,屋面雙坡相交處無明顯正脊,而是做成弧形曲面。多用於園林建築中,如頤和園中的諧趣園,屋頂的形式全部為卷棚頂。在宮殿建築中,太監、傭人等居住的邊房,多為此頂。
② 正對面是四層疊墅的樓頂,樓頂上有突出的造型。風水上怎麼說
這種樓頂上的突出造型在風水上沒有影響。
③ 樓前別墅樓頂蓋這樣一個造型,在風水學上有不好的影響嗎
1、別墅裝修庭院風水禁忌
前院是財,庭院應該保持清潔,不注重豪華壯麗,但要有一定的花草植物,適量即可,庭院的地面不能有青苔濕氣。白虎方不能種植大樹,不要擺放花架。少放一些石頭、沙石、木屑雜物等。庭院右方不能安放馬達或洗衣機,洗衣機會影響呼吸困難,庭院右邊不可建衛生間,倉庫。
2、別墅裝修客廳風水禁忌
客廳應該設計在別墅最前方,進入大門後則先見客廳,而廚房、卧室以及其他功能空間應該在客廳後方。空間設計配置顛倒,誤將客廳設置在最後方,則是退財的格局,容易使財氣走下滑坡。即使從居住者體驗經驗來講,客廳是公共空間,無論是待客或家人相聚,都應該以客廳為活動空間,設在大門前方是最合適的。
3、別墅裝修廚房風水禁忌
廚房不適宜與大門相對,同時避免選擇不規則的空間作為廚房,會影響家人健康,這是最需要避忌的。其次廚房不宜與大門相對,因為廚房有財運的象徵,大門則是理氣的入口,也是家人進出必過的,廚房相對著大門,會造成財氣外露,是損財的拮據。最後,廚房最好不要安置在主卧旁邊,在風水學中,廚房是屬於陰的區域,長期接近,容易影響到家人的脾氣變得陰森,個性也隨之變得深沉,會造成家宅不穩定。
4、別墅裝修卧室風水禁忌
卧室形狀選擇方正為合適,不宜選擇斜邊或多角形狀的空間作為卧室。斜邊形卧室會使人產生視線上的錯覺,多角形卧室則會造成壓迫感,長期下來,會增加人的精神負擔,久而久之這容易帶來疾病,及發生意外。睡覺時應該講究安全及安靜的環境,房門是進出卧室必經之路,因此房門不能對著床,會讓睡在床上的人容易缺乏安全感,同時有損健康。
④ 樓頂上的造型小樓算建築面積嗎
算建築面積的部分是有高度要求的,按照你的描述,造型小樓一般都高度不足,不算建築面積。
⑤ 購買住房時,屋頂有出現三角形造型的,為什麼對風水不利
房屋的好壞,最重要的是取決於房頂的形狀,材料和搭配。現代住宅不少開發商為了標新立異,出奇制勝,設計了不少西班牙情調或南美情調的房屋。而這些房屋以新奇獨特,非常受購房者的青睞。但實際上,以他國情調設計的房屋,不僅僅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若是有違傳統國情,太過極端的話,這樣的住宅並不太吉,嚴重者使長期居住者的運氣會大打折扣。
三角形狀,而且屋頂斜度太大,很容易使房屋外的氣流異常,兩邊低,中間高,在風水學中稱為「寒肩」,從外觀上來看,呈現出孤獨之相。傳統風水學認為綿延的山脈生氣旺盛,而陡峭起伏太大的山峰生氣往往衰弱。而兩邊山峰太低,中間過高。雨水沖刷的速度也會很快,受水侵襲也就增多。
另外,屋頂越是尖銳,對房屋風水產生的負面影響也就越大。化解的方法是在半途切斷屋頂,之後再另建一個屋頂向外傾斜。或是將屋頂改造成比較柔和的形狀。這樣的做法不僅美觀,而且還符合房頂風水。
⑥ 樓頂造型叫什麼
不知道你說什麼?
⑦ 中國傳統建築的屋頂形態有那幾個特徵
在人類文明巨樹上,如果說希臘羅馬所代表的西方建築是一片似錦繁花,那麼以中華為源的東方傳統建築則是一朵隱約於繁枝茂葉間的奇葩。
幾千年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一脈相承。有人評價中國古代建築千年一律、千篇一律。但我認為不應該簡單絕對地或褒或貶。建築文化是歷經幾千甚至幾萬年發展而形成的,要把它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去評判。由於看待的角度不同,也有人認為中國古代建築延續久遠,生命力極強。單從數量與種類上看,說數量零落的中國建築藝術不如碩果累累的西方有一定道理,但正是這與希臘羅馬風格如此迥異的中華,有著極大的互補性,添上了西方所缺乏的部分,若沒了中國這支,整個世界建築的面貌就干癟了許多,這是難以想像的。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特色,一個地區也會有一個地區的特色。世界有許多不同風格的建築,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風格與文化。大到國外,如地中海地區的通身白色外殼,英國的哥特式建築,埃及的金字塔;小到中國各地的民居,大草原上的蒙古包,客家的土樓,皖南的粉牆黛瓦,還有陝西的窯洞,傣族的竹樓,不同的地方形成各具風格的建築文化。正是多元多樣的風格才使得世界建築作為人類文明之樹的一具枝幹顯得如此茂盛。
中國傳統建築的衍變歷程
在原始社會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為居住處所,或構木為巢。到了原始社會晚期,由於自然條件的不同,在北方,我們的祖先在利用黃土層為壁體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簡單的穴居或淺穴居,以後逐步發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現了干欄式木構建築。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在商代,已經有了較成熟的夯土技術,建造了規模相當大的宮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時期,統治階級營造很多以宮市為中心的城市。原來簡單的木構架,經商周以來的不斷改進,已成為中國建築的主要結構方式。而瓦的出現與使用,解決了屋頂防水問題,是中國古建築的一個重要進步。前秦的建築又有了較大的發展。此時建築以版築法為主,其屋頂如翼,木柱架構,庭院平整,已具一定法則。這可看作創始階段。
成型階段處於封建社會初期,從春秋直到南北朝。其中春秋、戰國是這一階段的序曲;秦、漢是主題,是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的第一個高峰;三國、兩晉是第一高峰的余脈;南北朝是下一階段,即成熟階段的序曲。這一歷史階段,中國古代建築體系已經定型。在構造上,穿斗架、疊梁式構架、高台建築、重樓建築和干欄式建築等相繼確立了自身體系,並成了日後2000多年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主體構造形式。在類型上,城市的格局、宮殿建築和禮制建築的形制、佛塔、石窟寺、住宅、門闕、望樓等都已齊備。
成熟階段是中國古代建築達到頂峰的時代,也是中國古代各民族間建築第二次大融合的年代,可分為前、後半期。前半期包括隋、唐兩個朝代,後半期包括五代、宋、遼金各朝。隋唐建築氣勢雄偉、粗獷簡潔、色彩朴實;而以兩宋為代表的建築風格趨於精巧華麗,纖縟繁復、色彩"絢麗如織綉"。這一歷史時期的建築成就表現在建築類型更為完善,規模極其恢宏;在建築設計和施工中廣泛使用圖樣和模型;建築師從知識分子和工匠中分化出來成為專門職業;建築技術上又有新發展並趨於成熟--組合樑柱的運用,材分模數制的確立,鋪作層的形成。
程式化階段指元、明、清(1840年前)。此時建築步入衰微,雖非建築技術上後退,其體系出現凝固化和不適應性。木構造技術的變革--拼合樑柱的大量使用、斗拱作用的衰退、模數制的進一步完成促使設計標准化、定型化以及磚石建築的普及;施工機構的雙軌制及設計工作的專業化;個體建築形制的凝固,總體設計的發達。
從清代1840年至1911年,此時中國社會已經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大量外國文化、建築、技術湧入,被動的揭開了中國歷史上第三次對外來文化的吸收時期,同時,也揭開了中國近代建築史沉重的帷幕。這股外來勢力動搖了中國傳統的價值觀,也動搖了中國傳統建築體系的根基。在強大的外來沖擊、挑戰下,固有的體系顯得很不適應而開始解體。故很多人認為中國傳統建築到了衰退階段。
應該看到,對於一個已經過於僵化了幾百年的建築體系來說,外界新的沖擊是挑戰也是機遇,中華文明是一個不斷包容而延續著強大起來的,新的文化之風撼動著這棵古老巨樹那有點腐爛的根系,同時也是重新松動這片硬化的土地注入新的生氣,在不斷的摸索中尋找一片更適於繼續生長的沃土,這也正是中華建築體系復興希望之所在。要麼新生,要麼沒落,問題在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後人經不經的起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考驗。就目前而言,前景並不是那麼樂觀,看看這些年我們的建築,長在獨特文化背景下卻沒了一點與眾不同的東方文化影子,更無奈的是風雨飄搖的古樹不但少了自家人的支持還更有甚者無知珍惜地推波助瀾,危危在可岌呀!不希望那一天,真的失去的那一天,是民族的悲哀也是人類的損失與遺憾的那一天……
總的來說,中國傳統建築是一個連續完整、相對獨立的發展體系,高台、木構架、大屋頂的外觀形式、庭院的組合模式,以及園林崇尚自然的傳統一脈相承,未曾間斷,在中國古代建築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存在一種相對穩定的建築發展觀.建築與傳統文化有著潛在的相似性。文化的延續性導致了建築類似的延續性,在如此幾千年延續的封建制度下,人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沒有太大改變,對於建築的要求也沒有太大改變。中國古代建築文化長存5000年,這與中國建築的過去——現在——將來這一條文脈的運動密切相關,正是在這條文化脈搏的帶動下,中國的營造觀念才會影響到中國古代的建築文化,古代的建築因此才會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物我一體的自然觀、陰陽有序的環境觀、社會文化觀的影響下形成漢之古拙、唐之雄大、宋之規范、元之自由、明清建築形制化的特點,也形成了北國的淳厚、江南的秀麗、蜀中的朴雅、塞外的雄渾、雲貴高原的絢麗多彩等這些地域性的特點。
中國傳統建築的特性
幾千年的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和等級嚴格的封建權制,中國古典建築體系必然成為一個深受農耕意識影響並與宗法社會相和諧的完整系統。中國傳統建築藝術在文化層面上表現出三大特點:其一,注重審美性與政治倫理性的高度統一;其二,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品格,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現;其三,在多樣變化中注重綜合性的整體空間意象。其形式特徵主要表現為:①多以群體組合的形式構成豐富的空間序列。②單體建築造型有一定的規格程式。③木結構的梁架組合形式所形成的體量巨大的屋頂,與坡頂、正脊和翹起飛檐的柔美曲線,使屋頂成為中國建築最突出的形式特色。④室內空間處理靈活多變,常用板壁、槅扇、帳幔、屏風、博古架隔為大小不一、富有變化的空間,產生迂迴、含蓄的空間意象。⑤注重建築構件的色彩和裝飾彩繪的表現性,並以此標示等級與功能的差異。
我認為區別於西方建築最獨特的兩處:
木製建構疊加組合體
中國傳統古典建築普遍採用木構架承重結構,建築以群體組合見長,擅長運用院落的組合手法來達到各類建築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標。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空間上都是以"間"為單位,這就帶來了一種靈活性,可以隨著使用過程改變其形態、功能,可隨意拆、移、挪。這與古羅馬、古希臘的以宏偉、典雅而著稱的石材建築有著精神上的本質區別,它們完全不是一種風格,它們所蘊涵的思想是並列存在的。中國式古典建築「高台榭、美宮室」,通過復雜的柱、梁、檁、結構工藝,實現「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杜牧《阿房宮賦》)的意境,從而形成一種具有深度空間的庭院或庭園式建築形式。傳統中國建築在單體造型上講究比例勻稱,尺度適宜。大式建築中,在柱、牆與屋頂挑檐之間設斗拱,通過斗拱的過渡,使厚重的屋頂與柱、牆之間,產生一種不即不離的效果,從而使屋頂有一種飄逸感。中國建築既重視大的比例關系,也注意建築的細部處理,使得建築在勻稱的比例中,又透出一種典雅與精緻的效果。西洋式古典建築則以體勢雄豪宏壯爭勝,通過巨大的岩石堆壘與雕刻,以單體建築自身的巨大穹頂、高廊偉柱,從而形成一種立體布局的壯偉廈堡式結構。如果說,歐洲的古典建築卻常具有雄壯奔放的情調,那麼中國的古典建築常具有沉靜幽思的情調。
中國古代建築以木結構為主,著重榫卯聯接,因而追求結構的精巧與裝飾的華美。中國建築的藝術精粹,尤其體現在院落與組群的布局上。有別於西方建築強調單體的體量與造型,中國建築的單體變化較小,體量也較適中;但通過這些似乎相近的單體,中國人創造了豐富多變的庭院空間。在一個大的組群中,往往由許多庭院組成,庭院又分主次;主要的庭院規模較大,居於中心位置,次要的庭院規模較小,圍繞主庭院布置。建築的體量,也因其所在的位置而不同,而古代的材分(宋代模數)制度,恰好起到了在一個建築組群中,協調各個建築之間體量關系的有機聯系。居於中心的重要建築,用較高等級的材分,尺度也較大。居於四周的附屬建築,用較低等級的材分,尺度較小。有了主次的區別,也就有了整體的內在和諧,從而造出「庭院深深深幾許」的詩畫空間和藝術效果。
世界上大多數建築都強調建築單體的體量、造型與空間,追求與世長存的紀念性;而中國建築追求以單體建築組合成的復雜院落,以深宅大院、瓊樓玉宇的大組群,創造宏大的建築空間氣勢,特別重視群體組合的美。群體組合常取中軸對稱的嚴謹構圖方式,也有自由式組合。不管哪種,都十分重視對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學性格的追求。中國建築的大門、大窗、大進深、大屋檐使中國建築豪放而不狂野;四角飛檐翹楚遠挑,體系了中國建築充滿的生氣和活力;傳統琉璃材料的使用使得中國建築色彩豐富多樣;重視山林風水,即中國建築中不僅有住、還有觀、有游。所以,如梁思成先生巧妙比喻的,西方建築有如一幅油畫,可以站在一定的距離與角度進行欣賞;而中國建築則是一幅中國卷軸,需要隨時間的推移慢慢展開,才能逐步看清全貌。
但也由於這種構式,木質腐爛,組架坍塌,當初的金碧輝煌灰飛煙滅,必然地,中國古代建築留下來的幾乎只有斷壁殘垣,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建築藝術史極大的遺憾與無奈。然而,考慮到那些時代的社會以及老百姓,從其功用而言已經足夠,而追求震撼人心的雄偉帶來的無疑是無盡的苦難,對於外國人常稱「溫和」的中華民族來說,也只有第一位一統中華天下的秦始皇,才有那份壯心雄心野心膨脹到自我感覺功高蓋世,付出巨大代價去營造「永恆」的秦始皇陵,而連那「永恆」至今的長城,也是有其特殊的軍事功用的。從這點看,更便於建造的中國建築或許更簡便實用。每一種風格都有其優勢和缺陷,不同間的互補更能揚長避短,對不同的風格應保持寬容接納的態度,它們的如此長久的存在總有其出現的道理,這已是既定事實。
「天人合一」
中國古代建築長期在儒家與道家主張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下發展,因此不會形成像古羅馬斗獸場一樣的狂野氣息,也不會形成古希臘神廟那種令人崇拜、另人畏懼的宏偉形象,而是在其對基址選擇的講究、其整治環境的目的和起到一定心理補償的作用下形成了建築、自然、人組成的三者和諧統一。
之所以要「天人合一」,是因為重視居於其中的人的感覺。重視人的居住環境,故建築要面西南朝陽,重自然的建築「風水」——這是一種從大環境而言的風水寶地模式:即要求北面有綿延不絕的群山峻嶺,南方有遠近呼應的低山小丘,左右兩側則護山環抱,重重護衛,中間部分堂局分明,地勢寬敞,且有屈曲流水環抱,這樣就是一個理想的風水寶地。可以說,中國的建築是嚮往山水林野的,就算是平原地也要搬進假山造湖植林。
中國建築也十分講究色彩與裝飾。北方官式建築,尤其是宮殿建築,在漢白玉台基上,用紅牆、紅柱,上覆黃琉璃瓦頂,檐下用冷色調的青綠彩畫,正好造成紅牆與黃瓦之間的過渡,再襯以湛藍的天空,使建築物透出一種君臨天下的華貴高潔與雍容大度的藝術氛圍。而江南建築用白粉牆,灰瓦頂,赭色的柱子,襯以小池、假山、漏窗、修竹,如小家碧玉一般,別有一番典雅精緻的藝術效果。再如中國建築的彩畫、木雕、琉璃瓦飾、磚雕等,都是獨具特色的建築細部,這些細部處理手法,又因不同地區而有各種風格變化,或象徵等級強權,或獨具文化品位,或代表地域特色.但不管怎樣,這些色彩與裝飾總是與建築的外部環境相當的協調。
對中國建築而言,不能不提及於之相伴相生的中國園林。在古老的中華文化和儒道哲理觀念的孕育下,園林藝術立足於師法自然的指導原則、以表現自然意趣為目標、以山水為骨幹,形成了獨樹一幟、在根本上不同於歐洲園林風俗的東方建築藝術體系。園林其實也是中國傳統建築氣質體現之一,正如觀人先看衣,什麼樣的人穿什麼樣的衣。中國經典建築總愛將人隱與自然,刻意使人工品看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西方則不然,非常突出人改造自然的能力。看看中國的清塘假山,比比西方的噴泉雕刻就知。
東方文明更多地具有「內傾」的性格,而西方歐洲的文明則更多地具有「外傾」的性格呢?哲學上,從遠古的道家到中古的禪學和理學,中國哲學所偏重的似乎總是主體直悟或內省的玄秘思辨;而西方從泰勒斯、亞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培根、笛卡爾、牛頓以至黑格爾,所偏重的卻常是客體的邏輯分析或外化的經驗觀察、實驗與歸納。在美術造型上,古代中國藝術風格的特點,是對人的形相賦予超凡性質後的神格化——如千手千眼的觀音塑像所表現的那樣。而希臘藝術的特點,卻是把神的形相賦予人的世俗美而人格化——如女神維納斯的塑像所表現的那樣。這種文化精神的差別在建築藝術上也通過東方、西方建築的風格不同,而鮮明地顯示出來。
中國人崇聖的造物主是「天」,與西方的上帝有著本質的不同,上帝是人神化的產物,「天」則是自然的神化,「天子」也只是皇帝給自己安的名稱,沒有人能有「天」的力量,故中國的宗教沒有足夠強大的力量將這個民族一統,外來者也只有被這種自然信仰如水溶鹽般溶沒了面貌,這是相當奇特又相當必然的。,便沒有西方一樣強烈的團結毅力去花費巨資幾百年建一雄偉的教堂,自然而然。有無宗教信仰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利弊,況且二者今天看趨勢是變化與交融。我還是較贊同不壓制但也不提倡宗教推廣,沒有強烈的宗教信仰就少了大的宗教矛盾,在某一程度上這也是目前中國的一個優勢。
一種建築內質的形成是一個歷史久遠而緩慢漸進的過程。最先可能只是一個在特定地理氣候環境下偶然發現的比較適合的居住方式,傳開風行,接著漸漸成為習慣形勢,之後卻認為一種文化制度,傳統就這么傳承下來了。中國傳統建築是比較適於封建統治社會的,但當一種社會制度發展到堅不可催的程度,就成了進一步進程的很難逾越的障礙,所謂物極必反。好比書法在西方,建築在中國並不被當作一門藝術,中國近代以前可以說沒有建築師,有的只是與西方建築師倍受推崇地位難攀的「工匠」,連建築學的國家鼻祖也是留洋從人家那兒學回來的,所以我們在這方面落後到以至於被外人排在學中國的日本後也不足為怪了。如同中文曾經缺乏系統語法一樣,還需要時間和專門的人才去詮釋我們獨特的建築特性。
全球化的今天,傷痕還在記憶中隱隱作痛,曾經的落後與恥辱留下文化自卑的陰霾依然漂浮在當今我們文化的風氣中。當今西方文化體現著更大的強勢,要比東方文化更占不小的優勢,但並不是一種文化比另一種文化好,要取代它,就算是進化上最高級的人類也不能脫離了其他再低級的生物而生存,何況是同類間因生活的地域不同形成的文化習慣。人類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形式去不斷適應世界歷史的變更從而繼續得以健康地發展下去。事實上,西方的方式已開始遇到越來越多的局限性問題,不少西方智者正越來越多地將目光轉向東方尤其是有著古老悠久文化歷史而今又開始煥發生機的華夏中國,應該對我們的優秀文明有底氣。包括古典建築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路在何方,需要炎黃子孫去不懈探索,所以,新式的或有點怪異的嘗試應給予寬容的態度,但要有多些不同的聲音來深層次討論,起碼處於弱勢的一方也應有那麼一批人去為之奔走呼號,拿出實際的行動來,希望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