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客家民居的簡介
客家土樓(民居),也稱福建圓樓,是中華文明的一顆明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築, 客家民居【辛亥遺址】何子淵故居
是中國古建築的一朵奇葩,它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等特點獨立於世界民居建築藝術之林。土樓民居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密切相關。客家人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林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缺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土樓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龍岩、漳州等地區。
⑵ 客家人住什麼
客家民居建築的風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歷史有不同的變化,有圓寨、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土樓。其中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華夏民族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與華北中原地區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一。據歷史學家考察,這種民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這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漢人,因戰亂、災荒等原因輾轉南遷贛、粵、閩交界山區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遷定居嶺南後,不但傳播了中原的先進耕作技術,而且建築民宅保持了原有的傳統風格。
客家人,又稱客家民系,是中國廣東、福建、江西等地的漢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客家源流始於秦征嶺南融百越時期 ,歷魏晉南北朝、唐宋,由於戰亂等原因,他們逐步往江南、再往閩、粵、贛邊,最遲在南宋已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然後又往南方各省乃至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遷徙,並最終成為漢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異的重要民系族群。
據有關學者估計,全世界約有八千萬客家人。其中約五千萬人分布在中國的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四川、湖南、海南、浙江等19個省(市、自治區)的 180多個縣(市),廣東省本地客家人數達到2500萬左右,佔到廣東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約600萬人分布在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約1500萬人分布在除中國外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美國、秘魯、模里西斯等80餘個國家和地區(起源於幾百年前客家人的下南洋運動) ,客家語也是當地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惠州、梅州、贛州、龍岩、河源、韶關、賀州、玉林、防城港、沙巴州、新竹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城市,梅州、惠州、贛州、汀州被譽為「客家四州」。
⑶ 客家住的是什麼
客家民居建築的風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和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變化,有圓寨、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一。據歷史學家考察,這種民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這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漢人,因戰亂、災荒等原因輾轉南遷贛、粵、閩交界山區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遷定居嶺南後,不但傳播了中原的先進耕作技術,而且建築民宅保持了原有的傳統風格。
圍龍屋
居住環境
圍龍屋的整體布局呈橢園型,在整體造型上,圍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 圍龍屋前半部為半月形池塘,後半部為半月形的房舍建築。兩個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長方形空地隔開,空地用三合土夯實鋪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動或晾曬的場所。「禾坪」與池塘的連接處,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牆,矮的叫「牆埂」,高的叫「照牆」。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來放養魚蝦、澆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倉庫,也是污水自然凈化池。 後半部的房舍建築,正中為方形主體建築。有「三棟二橫」,一圍層;有「三棟四橫」,二圍層。最小的圍龍屋的建築面積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則上萬平方米。有的大圍龍屋居住著上百戶人家,幾百口人。普遍為「三棟二橫」一圍屋居多。三棟二橫圍龍屋,有上、中、下三廳,各廳之間均有一口天井,並用木製屏風隔開,屏風按需要可開可閉。廳堂左右有南北廳、上下廊廁、花廳、廂房、書齋、客廳、居室等,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築結構前低後高,這樣就有利於採光、通風、排水、排污。 正屋——橫屋外層便是半月形的圍屋層,有的是一圍層,有的二圍層,圍龍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圍屋間,拱衛著正屋,形成一道防禦屏障,圍屋間窗戶一般不大,是自然的瞭望孔、射擊孔,便於用弓箭、土槍、土炮等武囂抗擊來攻之敵。圍龍屋的設計建築其實與當時客家人的處境有極大關系。客家人是唐宋以來由中原南遷的漢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區,受當地人的排擠和欺侮,為了團結禦侮求生存,他們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禦性的城堡式住宅——圍龍屋,以抵禦盜匪和當地人的侵擾。圍龍屋還建有堅固的多層「角樓」,既可用來儲備糧食、草料,又可居高臨下射擊來犯之敵。如遇盜匪前來擾劫,只要把大門、半門一關,村民們便攜武器進入圍龍屋和角樓,進行抗擊。 圍龍屋隱含的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團結互助、敬老尊賢、禮貌文明、知書達理的傳統美德。圍龍屋內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魚池和盆景,正屋後面半園「花頭」和正門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圍均載有各種花木和果樹,圍龍屋背後的山頭林木叫「龍衣」,嚴禁砍伐,整座建築掩映在萬綠叢中,一年四季鳥語花香,環境優美而靜雅。 圍龍屋內的柱、梁、枋、門等雕繪上山水花鳥、飛禽走獸等栩栩如生的圖案,並塗上鮮艷奪目的油漆,顯得金碧輝煌,古色古香,十分壯觀、氣派。一般來說,一座圍龍屋聚居著一個近親家庭,相互之間和睦共處,尊老愛幼、相敬如賓。逢年過節,男女老少齊集正屋上廳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門前的禾坪上舞龍舞獅,敲鑼打鼓,盡情歡樂,呈現出一派喜悅、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圍龍屋的風格是原始住宅風格的承傳。據考古資料表明,處於黃河流域的原始社會中後期的半坡氏族和龍山氏族,他們居住的區域就是由幾十座樣式為方形和圓形的土夯房屋組成。這說明客家人的居住觀念中潛意識地蘊含了其對祖先某些住宅經驗的復甦和借鑒。 第三、圍龍屋的建築特色也是古代陰陽思想的投射。集中體現在講求建築物體與天然地形的協調統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學道理。如遇上不盡人意的地形則通過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築半門調整座向,以達到陰陽平衡和適應環境。這種陰陽思想,後來又夾雜了不少講究「風水屋場」的巫術文化,如俗諺:「風水人間不可無,全憑陰陽兩相扶」等。 第四、體現了傳統的宗族觀念。客家民居建築規模宏大,一方面,呈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習性。因為,他們不論是在長途跋涉的游離中,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戶所難於克服的困難,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內住戶按輩份高低及尊卑來分配房間,其建築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後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這種傳統家族倫理思想。 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舉行「搬新屋」禮俗,叫「出煞」。要請風水先生驅趕「三煞」之後,才會平安吉利。遷居之日,大排宴席,祭祀神靈。
客家圓樓
除了圍龍屋之外,還有客家方樓、客家圓樓等不同樣式的客家傳統建築。圍龍屋只是集中梅州周邊,其它地區的客家土樓,有當地不同的樣式。粵東山區的半月形圍龍屋,事實上並不如客家圓樓出名。客家圓樓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廣東省的饒平縣、大埔縣,也有少量舊時遺存至今的客家圓樓。其中比較知名的為永定客家土樓、饒平客家土樓。
⑷ 除了客家土樓,還有哪些奇特的住宅簡單介紹一下
昆明「一顆印」民居
昆明景星花鳥市場旁的吉祥巷內,坐落著150年前(清咸豐八年、公元1852年)的老房,整個院落,一磚一瓦,一石一木無不經歷了百年的歲月。
建築形式外觀方方整整,猶如古時的一塊印章。院落坐北朝南,院內結構三明兩暗,六耳一廳的房間布局,雕梁畫棟、金壁輝煌。也是如今昆明屈指可數的,完整保留了清代建築的建築特點及室內陳設的昆明經典百年老房。
⑸ 客家有什麼特色建築
圍龍屋 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圍龍屋。圍龍屋始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客家人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圍龍屋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雲南的「一顆印」一起被稱為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圍龍屋是我國古代中原的一種府第建築形式。客家民居具有五種優越性:一是充分的經濟性;二是良好的堅固性;三是奇妙的物理性;四是突出的防禦性;五是獨特的藝術性。 在河源地區常見的屋式還有:走馬樓、穿堂屋、鎖頭屋、下山虎、五鳳樓、縱列式多杠樓屋、四點金(四角樓)等。在粵閩贛邊區地帶至今仍可見到一種圓柱形或方形碉堡式高屋圍樓,這是客家人來到南方定居後早期建造的一種民居屋式,稱圓樓、方樓。如此多樣化的民居建築,都是在客家人定居以後逐漸發展起來的。 客家傳統民居的特點 以土樓、圍龍屋、殿堂式圍屋為代表的客家傳統民居,類型不一,風格有異。然而,其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則是它們突出的共同特點。 一、堅固性 現在的福建、廣東一帶的圓形、方形土樓,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的歷史。它們歷經風雨洗刷,強烈地震,台風襲擊,至今安然無恙,巍然屹立在叢山峻嶺之中。 如此堅固的民居,與精心選擇屋址,科學的設計,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開。現僅從土樓的建築材料和施工方法作一些說明。 土樓的牆壁,下厚上薄,厚處有的竟達1.5米。夯築時,先在牆基挖出又深又大的牆溝,夯實在,埋入大石為基,然後用石塊和灰漿砌築起牆基。接著就用夾牆板夯築牆壁。土牆的原料以當地粘質紅土為主,摻入適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經反復搗碎,拌勻,做成俗稱的「熟土」。一些關鍵部位還要摻入適量糯米飯,紅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築時,要往土牆中間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為「牆骨」,以增加其拉力。就這樣,經過反復的夯築,便築起了有如鋼鐵混凝土似的的土牆,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層防風雨剝蝕的石灰,因而堅固異常,具有良好的防風,抗震能力。據《永定縣志》記載,1918年發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聲,歷時20分鍾,夜裡繼續震動,但土樓始終挺立無恙 二、安全性 歷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漢人,他們南遷至閩粵贛邊區山區後,為防止土著和盜匪的打劫及猛獸的襲擊,他們建造的土樓、圍屋,皆防範嚴密,甚為安全。 例如,宛如古城堡似的土樓,一、二層不設朝外的窗子,或只開設槍眼似的細長石窗,三樓四樓和每個房間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於採光,流通空氣,又成了瞭望敵情和向外射擊的槍孔。土樓大門的門框,門檻都是條石,門板厚約10厘米。有的大門上斜挖了幾個嵌有竹筒的護門孔,倘有土匪攻門,可往下射擊和澆開水。有的土樓大門還安裝了防火水櫃、水槽,若來犯之敵放火燒門,只要一按開關,水便順門而下,以滅火護門。土樓本來已堅固異常,但為防萬一,有的土樓還夯築了夾牆。萬一外牆被炮火轟開,土樓仍有夾牆支撐,安然無恙。土樓內有各種齊全的生活設施:設於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圍困時的水源,樓內有礱、碓等加工糧食的設備。這一切都使匪敵久攻不下。至於那些四角建有高聳碉樓的「四點金」,更是領盜匪望而卻步。 三、封閉性 客家民居,不論土樓還是圍屋,五鳳樓,裡面的每一個房間,廳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樓梯相通,住戶生活方便。然而,它們對外則是全封閉的。土樓一般只開一個正門一個後門,或一個正門兩個側門,圍屋,圍龍屋的各橫屋,半環形圍屋,皆設有門樓。萬一有盜匪打劫,只要把門一關,便封閉得嚴嚴實實的。 四、合族聚居性 客家土樓,圍屋,五鳳樓等,一般都規模龐大。永定「承啟樓」有300多個房間,面積5376平方米。「遺經樓」有五層樓,面積10336平方米,光是廳堂便有51個。難怪日本一位建築學教授看了永定土樓後寫道:「這動人的客家土樓,與其說是一幢龐大的住宅,不如說是一座小城市」。 如此龐大的民居,正是為了適應聚族而居的特點。「承啟樓」最多時曾住80戶,600多人。家鄉羅氏圍龍屋,有300多個房間,為羅氏50戶人家,350人所共居。住戶雖多,但由於房間、廳堂、天井也多,能以廳堂及天井和若干房間組成一個個生活小單元,又令住戶各各得其所,顯得幽雅,舒適。 值得一提的是土樓、圍屋的「心臟」——祖宗祠堂。這里是族長聚集各戶家長議事的地方。逢年過節,合族的每家都挑著各種供品,到這里祭祀祖先。男兒娶親,須在祠堂拜天地,叩祖先,宴賓客。閨女出嫁,向列祖辭行後,方可罩上蓋頭,踏著象徵團圓的大圓匾出閣。老人謝世,祠堂成了舉哀發喪的靈堂。就這樣,一座祠堂將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
⑹ 本文所描寫的客家民居是什麼住宅
本文重點介紹客家民居(營壘式的)住宅特點和傣家竹樓的建築(環境)和竹樓(建材經濟、冬暖夏涼、防潮防水防震)的特點。激發讀者(對民俗文化探究的興趣)。
⑺ 有那些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 據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的間諜衛星對中國進行拍照偵察,驚訝地發現在我國福建省的山區里分布著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築,或圓或方,經過分析認為是「導彈發射基地」,中國的軍事實力不可小覷。直到中美建交後,美國人才知道那些所謂的「導彈發射基地」實際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樓。笑話聽過後一笑了之的事,卻萌發了我想去土樓一探究竟的最初想法。為逃避上海蝕骨的濕冷,選擇冬天去福建旅行應該是個不錯的主意,永定土樓當然是此行的目地。
客家人造土樓隱藏青山綠水間
火車先到的漳平,轉車到龍岩,再在龍岩汽車站跳上開往湖坑民俗文化村的中巴。這個過程聽上去復雜,但由於轉車的時間和地點都能方便的銜接,所以去土樓的路一點也不難。
汽車開出龍岩城,到了鄉下風景慢慢開始好起來,這里是典型的丘陵地帶,陽光下青山綠水分外妖嬈,而掩藏在其中的土樓也不斷地出現在我的眼前。
說起土樓,不能不提及土樓的建造者——客家人。他們原是中原一帶漢民,因戰亂、飢荒等各種原因被迫南遷,歷經千年,輾轉萬里,在閩粵贛三省邊區形成客家民系。客家人很團結,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林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匱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像土樓似的「抵禦性」城堡式建築住宅。在福建,土樓分方形土樓和圓形土樓兩種,而圓樓相對少見。
最富麗的土樓鑄花欄桿
在我參觀完民俗文化村裡最有名的土樓振成樓後,我直觀的感受到「土樓是一座縮小的城池,放大的碉堡」這句話形容得非常形象。土洋結合的振成樓雖然歷史不長,但卻是永定最富麗堂皇的圓樓。它有內外兩個環,直徑四十八米,外環堅固高大共有四層,一二樓對外不開窗,便於防禦外敵,要是儲備充足,樓里的人可以大半年不用出門;而內環是仿西洋式裝修的中堂大廳,寬敞明亮,據說二樓上的鑄花欄桿還是當時從上海運來的呢。領我參觀的林家大爺不無驕傲地伸出手指作八字狀說:「當年,我的爺爺可是花了8萬光洋才建起了這座房子。」客家民居是用糯米飯和雞蛋清粘和的。
客家民居建築的風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和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變化,有圓寨、圍龍屋、三角樓、走馬樓、四角樓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一。據歷史學家考察,這種民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這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漢人,因戰亂、災荒等原因輾轉南遷贛、粵、閩交界山區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遷定居嶺南後,不但傳播了中原的先進耕作技術,而且建築民宅保持了原有的傳統風格。
圍龍屋的整體布局
圍龍屋的整體布局是一個大園型,在整體造型上,圍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
圍龍屋前半部為半月形池塘,後半部為半月形的房舍建築。兩個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長方形空地隔開,空地用三合土夯實鋪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動或晾曬的場所。「禾坪」與池塘的連接處,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牆,矮的叫「牆埂」,高的叫「照牆」。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來放養魚蝦、澆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倉庫,也是污水自然凈化池。
後半部的房舍建築,正中為方形主體建築。有「三棟二橫」,一圍層;有「三棟四橫」,二圍層。最小的圍龍屋的建築面積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則上萬平方米。有的大圍龍屋居住著上百戶人家,幾百口人。普遍為「三棟二橫」一圍屋居多。三棟二橫圍龍屋,有上、中、下三廳,各廳之間均有一口天井,並用木製屏風隔開,屏風按需要可開可閉。廳堂左右有南北廳、上下廊廁、花廳、廂房、書齋、客廳、居室等,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築結構前低後高,這樣就有利於採光、通風、排水、排污。
正屋——橫屋外層便是半月形的圍屋層,有的是一圍層,有的二圍層,圍龍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圍屋間,拱衛著正屋,形成一道防禦屏障,圍屋間窗戶一般不大,是自然的瞭望孔、射擊孔,便於用弓箭、土槍、土炮等武囂抗擊來攻之敵。圍龍屋的設計建築其實與當時客家人的處境有極大關系。客家人是唐宋以來由中原南遷的漢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區,受當地人的排擠和欺侮,為了團結禦侮求生存,他們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禦性的城堡式住宅——圍龍屋,以抵禦盜匪和當地人的侵擾。圍龍屋還建有堅固的多層「角樓」,既可用來儲備糧食、草料,又可居高臨下射擊來犯之敵。如遇盜匪前來擾劫,只要把大門、半門一關,村民們便攜武器進入圍龍屋和角樓,進行抗擊。
圍龍屋隱含的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團結互助、敬老尊賢、禮貌文明、知書達理的傳統美德。圍龍屋內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魚池和盆景,正屋後面半園「花頭」和正門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圍均載有各種花木和果樹,圍龍屋背後的山頭林木叫「龍衣」,嚴禁砍伐,整座建築掩映在萬綠叢中,一年四季鳥語花香,環境優美而靜雅。
圍龍屋內的柱、梁、枋、門等雕繪上山水花鳥、飛禽走獸等栩栩如生的圖案,並塗上鮮艷奪目的油漆,顯得金碧輝煌,古色古香,十分壯觀、氣派。一般來說,一座圍龍屋聚居著一個近親家庭,相互之間和睦共處,尊老愛幼、相敬如賓。逢年過節,男女老少齊集正屋上廳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門前的禾坪上舞龍舞獅,敲鑼打鼓,盡情歡樂,呈現出一派喜悅、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圍龍屋的風格是原始住宅風格的承傳。據考古資料表明,處於黃河流域的原始社會中後期的半坡氏族和龍山氏族,他們居住的區域就是由幾十座樣式為方形和圓形的土夯房屋組成。這說明客家人的居住觀念中潛意識地蘊含了其對祖先某些住宅經驗的復甦和借鑒。
第三、圍龍屋的建築特色也是古代陰陽思想的投射。集中體現在講求建築物體與天然地形的協調統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學道理。如遇上不盡人意的地形則通過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築半門調整座向,以達到陰陽平衡和適應環境。這種陰陽思想,後來又夾雜了不少講究「風水屋場」的巫術文化,如俗諺:「風水人間不可無,全憑陰陽兩相扶」等。
第四、體現了傳統的宗族觀念。客家民居建築規模宏大,一方面,呈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習性。因為,他們不論是在長途跋涉的游離中,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戶所難於克服的困難,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內住戶按輩份高低及尊卑來分配房間,其建築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後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這種傳統家族倫理思想。
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舉行「搬新屋」禮俗,叫「出煞」。要請風水先生驅趕「三煞」之後,才會平安吉利。遷居之日,大排宴席,祭祀神靈
⑻ 說說客家民居太家族樓各有什麼特點,各具特色的民居課文,運用了哪些方法來說
客家民居
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
2.雄偉壯觀,布局均勻;
3.客家先民崇尚圓形,認為圓是吉祥,幸福和安寧的象徵;
4.夯築起牆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
5.大多為3至6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
傣家竹樓
1.竹樓利於防止酷熱和濕氣;
2.傣族村寨多則二三百戶,少則一二十家,都由一幢幢別致的竹樓組成;
3.村邊都有防護林帶.每家竹樓四周,都用竹籬圍著.籬內種植各種花木果樹;
4.屋頂用茅草編織的草排或木片覆蓋,近年大都改為用瓦頂;
5.結構簡單,十分寬敞,別致美觀。
拓展資料:
客家民居是廣東,福建,台灣等省傳統民居建築的一個重要流派。客家民居有三種樣式:客家圍屋、客家排屋、福建土樓。
客家民居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南方建築裡面佔有重要地位,其中,大萬世居、鶴湖新居、龍田世居、南華又廬、蔡蒙吉故居、九廳十八井、田豐世居、新橋世居、新喬世居、東升圍、林寨古村、環水樓、茂盛世居、龍田世居、馨梓圍、貴湖塘老圍、洪圍、玉田世居、崇林世居、南陽世居、大塘世居、碧灧樓、蘇家圍、四角樓是客家民居中精彩的代表之作。
與中國其它地區傳統民居建築一樣,客家民居也有聚族群居的特點,但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中國人,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來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客家人在古代的時候,本姓族人總要聚居在一起。而且為防豺狼虎豹、盜賊侵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營壘式建築住宅,如梅州、河源、惠州、深圳等地區的碉樓。各地的客家民居都不盡相同,例如,廣東大部分的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和福建的客家土樓就風格各異,不過功能上卻都大致相同。
建築材料;營壘式住宅,在泥土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做黏合劑,以竹片,木條做筋骨,夯築起牆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圍屋。
結構:客家民居大多為3至6層,100至200多間房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很多建有炮樓。
客家民居底層是廚房兼飯堂,二層當貯倉,三層以上作卧室。
客家先民崇尚圓形,認為圓是吉祥,幸福,安寧的象徵。福建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 排列,卦與卦之間 設有防火牆,整齊劃一。
參考資料:網路:客家民居
⑼ 我國客家民居還有哪些
客家民居講解詞 尊敬的張德江書記、尊敬的各位領導:您們好!歡迎你們在百忙之中來到南園村視察和指導工作。我是這里的導游員××,下面將由我為您介紹本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古村落——南園村。籍此了解客家歷史文化習俗和客家民居的特點。河源是純客家地區。客家人,是指原籍為中原漢族人,在東晉戰亂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後來的幾次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支系。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客家語系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從地理位置、生活習俗和文化特徵看,廣東珠江三角洲的廣府民系、韓江三角洲的潮汕民系和東北部山區的客家民系是「三色板塊」。有人形象地把廣府文化比作「龍舟文化」,代表開拓拼搏;把潮汕文化比作「功夫茶文化」,代表精明能幹;而把客家文化比作「圍屋文化」,代表厚道本份。雖為一家之言,卻不無道理。客家人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為漢民族中優秀的一支。他們的南遷是不屈辱於異族的統治,顛沛流離,歷盡艱辛,形成了勤勞謙恭、崇文重教的優良品德和獨特的習俗文化。英國學者布肯頓在《亞細亞人》一書中,一連串舉出客家人的勤勞、耐苦、節儉、慷慨、團結、愛國、敢作敢為等優點,贊美客家人是「牛乳上的乳酪」,最後認為「客家人的精神就是亞細亞精神」。客家圍龍屋的結構簡而言之為「三進、二橫、一圍龍」。「三進」是指前、中、後三個大廳堂,正前面為大門及門廳;正中為正堂廳,是家族舉行重大聚會和喜慶活動的場所;後廳叫上堂,一般為「祖公廳」,是供奉祖先神位和祭祀的專用場所。三個大廳堂的左右兩邊為廂房正間。沿左右側門進去為「橫屋」,也叫廂房。再由兩邊橫屋向後伸延到成半月形的後圍屋叫「圍龍」。在後堂祖公廳背面與圍龍屋之間要建築一座高於前面屋基的半球形斜坡,俗稱「花台」,或稱之為後花園。客家民居這種獨具特色的建築結構,其中隱含了哪些文化精神呢?有以下三種:第一是原始住宅經驗的承傳,客家人的居住觀念中潛意識地蘊含了其對祖先住宅經驗的復甦和借鑒;第二是古代陰陽思想的投射,集中體現在講求建築物體與天然地形的協調統一,而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學道理;第三是傳統宗族觀念的顯現。南園古村是我縣現存規模較大、保存較完好的客家村落。它較全面地反映了本地區明清時期客家鄉村政治、經濟、文化的狀況及民俗風情。現存的民居中,歷史最久的建於明朝萬曆十三年,最新的也於清朝光緒十年完工,時間跨度達三百多年。整個村規劃面積達15000畝,人口有1800人。現存古建築面積有10600平方米,集中地反映了本地區客家民居建築的特色和藝術,突出了古代官文化的特點,同時也體現出古建築群出色的防禦性。大 夫 第各位領導,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建築叫做「大夫第」。在整個村子中,這裡面的木雕和壁畫保存得較為完好,是三進式客家民居。大夫第籌建於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直到光緒十年(1884年)才建成,歷時二十二年,經歷了主人祖孫三代的共同建造,耗資10000多銀圓。現在我們從大夫第的門樓進去。站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正面牆上的窗戶有點特別,其實它的圖案是一個「帝」字,本地人稱它為「帝字窗」,它代表這個屋子的主人在當時享受著朝庭的高官厚祿。所以在我們客家地區,看看這種窗子就可以體現主人的地位了。各位領導,請大家往我的左手邊看,這個門進去裡面有一條保存完好的巷子,但它不是一條普通的巷子,名叫「青雲巷」。「青雲巷」寓意「青雲直上」。其一:「巷」與「上」皆音,讀之順口,寓意明顯;其二:「青雲巷」都位於兩座建築之間,三面高牆聳立,形成一條通道,抬頭只見青天白雲,進入裡面層層升高,取其「青雲直上」之意,俗稱「青雲巷」。「青雲巷」既美觀又實用。它合理地分隔了建築空間,又起到通風透氣和防火的作用;同時,「青雲巷」又寄予了主人對子孫後代的期望:步步高升、青雲直上。現在請大家都來走走「青雲巷」。從「青雲巷」直接進到「大夫第」裡面。這個大的天井是作為採光和排水用的,它把中廳和上廳分開,使兩個廳堂的光線更加充足,天井匯集四面的水,通過暗溝排到屋外。在這里我給各位領導介紹一下客家民居的排水系統。可以發現建築的里里外外都看不見水溝,因為它是採用暗溝排水,也就是如今人們所說的「下水道」。客家民居的暗溝造得彎彎曲曲、縱橫交錯,像這座大夫第從建成至今已經100多年,但是從沒有發生過下水道堵塞的問題。這裡面就很有講究了。客家人注重風水,不願意把自家的風水一下子沖出到外面去,所以就把地下的暗溝造得七彎八拐通到外面。為了防止長年累積的泥沙把水溝堵住,所以在造暗溝的時候,就把不同數量的龜放到裡面,一般都是放入小龜,然後再把進水口和出水口用石窗封好。水溝裡面的龜經常在下面爬來爬去,所以就起到了疏通溝渠的作用。龜很長壽能活幾百年,所以又有一種很好的寓意。它在裡面維持生命的食物主要是一些流入溝里的肉菜小碎,然後還可以抓那些生活在暗溝裡面的蟾蜍和蚊蟲作為食物。暗溝里的龜除了起到「清道夫」的作用外,還寓意了長命百歲。從這一點也體現了客家人的聰明智慧,證明了我們遠古的客家人已經會使用生物技術進行凈化環境,疏通水渠和防治蚊蟲。大夫第的中廳叫「貽燕堂」。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屋子樑柱上面一些保存完好的雕刻,以龍鳳為主的圖案反映富貴方面的主題。這些雕刻的用工之細,做工之精細可見一斑。整座屋子雕刻的圖案,沒有哪兩幅圖案的形狀和內容是相同的,令人感到驚嘆!中廳前面牆上的壁畫,保留至今仍然十分清晰、完整。左手邊有一幅「富貴長壽圖」,圖兩邊是兩首唐代詩人王維的詩歌;右手邊有一幅「英雄獨立」圖和兩段《藤王閣序》的開篇之句;這里的詩歌和壁畫反映了主人退官後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也體現了主人獨特的品味和高雅的情節。 好了,尊敬的各位領導,看完「大夫第」之後,下面就請大家去看看整個村子當中規模最大、歷史更加悠久的一座民居。長地塘圍龍屋尊敬的各位領導,河源客家民居建築的風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變化,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這種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被稱為我國民居建築五大特色。這種圍龍屋是我國古代中原的一種府第(模仿宮殿)建築形式,是當時中原漢族較先進的「抬梁式」、「穿斗式」混合結構的工藝結晶。我們眼前的這幢建築叫「長地塘圍龍屋」,它是整個村子中現存規模最大的一座民居建築,建於乾隆17年,距今有250年的歷史。裡面共有66間房、23個廳、12個天井,此外還設有書房、樓閣、廚房、澡堂、斗門、走廊、後花園及禾坪。廳分上廳、中廳、下廳等。另外還有用於瞭望和防禦外敵用的樓閣。正是這幢民居被選作了客家民居博物館,裡面陳列有100多件客家人在不同年代使用過的生產生活用具,其中有石磨、碓、八卦床、八仙桌、棕籠等實物,均按照客家人生活習慣依樣擺設,分為卧房(男、女各一間)、廚房、作坊、廳堂,卧房裡的枕頭是木製的,男人的枕頭側是長方型的木箱,掛上鎖,裡面可以放家中的貴重物品如地契、財寶等。男式的八卦床上刻有「詩酒琴棋閣、風花雪月開」等詩句,反映了客家人崇文思想。生產用具中全部都是耕田所用的傢具,這又反映出客家人的重農思想和小農經濟意識。在下廳左右正間的兩個龍窗,表示吉祥、平安。每天太陽照射龍窗時,廂房內的地面上便有兩條活生生的龍閃動著。以往,這兩個房間為婦女懷孕安胎專用,此窗有「集天下靈氣生龍子」之意。這也是客家人相信風水玄學的體現。這幢民居還是電視連續劇《香港的故事》前半部拍攝地,不少香港同胞都慕名而來。尊敬的各位領導,南園古村為了響應省委、省政府「建設文化大省」號召,保護好祖輩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進一步挖掘客家文化,村委自籌資金,以開發旅遊為平台爭取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深入挖掘和推廣客家文化,達到保護的目的。歡迎各位領導再次光臨南園客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