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民宅的布局是什麼
堂屋:舊式民居的起居活動空間,一般設計在房屋中間,又稱「客堂」。 因為平時敞開,有專的地區又稱「明屬間」(卧室則稱「暗間」),另有花廳:舊式住宅中大廳以外的客廳。
古代的住宅建造很注重五行這些風水理論。尤其是廁所和廚房還包含了水、火。
廁所:一定要建在北房與東房夾角的這個位置,也就是東南方,道理同樣是出自五行理論。北方屬水,東方屬木,南方屬火,西方屬金,按照五行相生的道理:「水生木」。
廚房:建在東房與南房夾角的位置,取的是「木生火」的道理,東方屬木,南方屬火,「木生火」古時候做飯沒有天燃氣,沒有液化氣,只能用劈柴,而且南房又多是下人們住的地方,所以把「廚房」建在東房與南房夾角的這個位置。
至於浴室,有講究的人家就會有專門洗澡的房間而且離卧室應該不遠,甚至可能就是跟卧室相同的一個房間用屏風隔出來。而窮人家的就會到河裡洗澡並且很少洗,女性就在家裡的卧室,環境好一點的有木桶,差點的就是木盆+毛巾在擦擦的基礎上稍微洗一下。
至於最後一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你要說是窮人的話,連廚衛卧室客廳都是勉強湊齊的了,要時有錢的人家,當然還有書房、園子、庫房這些基本的了。
Ⅱ 關於古代住宅的資料
北京四合院的歷史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起,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這里所謂「街通」即我們今日所稱胡同,胡同與胡同之間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當時,元世祖忽必烈「詔舊城居民之過京城老,以貲高(有錢人)及居職(在朝廷供職)者為先,乃定製以地八畝為一分」,分給遷京之官賈營建住宅,北京傳統四合院住宅大規模形成即由此開始。
明清以來,北京四合院雖歷經滄桑,但這種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經形成,並不斷完善,更適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四合院形式。
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在於它的構成有獨特之處,在中國傳統住宅建築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國住宅建築大部分是內院式住宅,南方地區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稱作「一顆印」。這種住宅適合於南方的氣候條件,通風採光均欠理想。
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走廊聯接,起居十分方便。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緊湊,院落佔地面積較小,以適應當地人口密度較高,要求少佔農田的特點。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緊湊,院落佔地面積較小,以適應當地人口密度較高,要求少佔農田的特點。
形成原因:
1、 南方氣候的炎熱潮濕特點對建築的影響。如:居室牆壁高,開間大;前後門貫通,便於通風換氣;為便於防潮,建二層樓房多,底層是磚結構,上層是木結構。
2、南方地形復雜,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適合於南方的氣候條件,房屋組合比較靈活,適於起伏不平的地形。
江南水鄉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傳承著一切居住、生活方式。商代,這里已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民居聚落。從漢代起,這里開始居住官吏,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戰亂局面使大批人向南遷徙,這一趨勢使南方的經濟和文化迅速發展,經濟重心從此南移。唐代,這里已形成了相當規模的官宅,在宋代繪畫《千里江山圖》、《平江圖》中,對江南民居的建築布局已有具體生動的描繪。隨著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發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為全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達官顯貴、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紛紛選擇此地建宅,山莊別墅,亭台樓閣,處處皆是,各具特色。由於人口眾多,土地珍貴,江南的建築極節省空間,而在層高上下功夫,其建築藝術也因此顯得精巧有餘,氣派不足。但經過能工巧匠的雙手,安置在潺潺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傾倒。
Ⅲ 中國南北古代民居有哪差異
南方也差距太大了。像廣東,廣西里的廣府是騎樓。福建是圍屋。江蘇,安徽是白牆青瓦的房子
Ⅳ 南方古代建築的風格是什麼
南方古代建築的風格:
1、江南風格:
集中在長江中下游的河網回地區。組群比較密集,答庭院比較狹窄。城鎮中大型組群(大住宅、會館、店鋪、寺廟、祠堂等)很多,而且帶有樓房;小型建築(一般住宅、店鋪)自由靈活。屋頂坡度陡峻,翼角高翹,裝修精緻富麗,雕刻彩繪很多。總的風格是秀麗靈巧。
2、嶺南風格:
集中在珠江流域山嶽丘陵地區。建築平面比較規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門窗狹窄,多有封火山牆,屋頂坡度陡峻,翼角起翹更大。城鎮村落中建築密集,封閉性很強、雕刻、彩繪富麗繁復,手法精細。總的風格是輕盈細膩。
Ⅳ 中國古代的民居建築特點(詳細)
中國民居
中國各地的居住建築,又稱民居。居住建築是最基本的建築類型,出現最早,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由於中國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情況不同,各地民居也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
中國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式住宅,以採取中軸對稱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後兩院,居中的正房體制最為尊崇,是舉行家庭禮儀、接見尊貴賓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內,以游廊相連接。北京四合院雖是中國封建社會宗法觀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築上的具體表現,但庭院方闊,尺度合宜,寧靜親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華北、東北地區的民居大多是這種寬敞的庭院。
堂屋和土樓
中國南方的住宅較緊湊,多樓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積長方形天井為中心的堂屋。這種住宅外觀方正如印,且樸素簡潔,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廣。
在閩南、粵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團住宅,其平面有圓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單層建築廳堂和周圍的四、五層樓房組成,這種建築的防禦性很強,以福建永定縣客家土樓為代表。在中國的傳統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共有8000餘座,規模大,造型美,既科學實用,又有特色,構成了一個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樓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厚重封閉的「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土樓具有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和強烈的宗族特性。樓內鑿有水井,備有糧倉,如遇戰亂、匪盜,大門一關,自成一體,萬一被圍也可數月之內糧水不斷。加上冬暖夏涼、防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數民族居住建築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居住建築也很多樣,如西北部新疆維吾爾族住宅多為平頂,土牆,一至三層,外面圍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則用石塊砌築外牆,內部為木結構平頂;蒙古族通常居住於可移動的蒙古包內;而西南各少數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結構干欄式樓房,樓下空敞,樓上住人,其中雲南傣族的竹樓最有特色。中國西南地區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腳樓最具特色。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沒有地基,以柱子支撐建築,樓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
北方窯洞和古城民居
中國地域寬廣、民族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結構、裝飾藝術、色調等各具特點。在此,主要介紹一下個性鮮明的北方窯洞和古城內的民居。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游地區窯洞式住宅較多,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並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此外,中國還有保存較完好的古城,這些古城內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遙古城和雲南麗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是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古縣城,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迄今為止,這座城市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築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平遙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藝術等方面歷史發展的活標本。
始建於南宋的麗江古城是融合納西民族傳統建築及外來建築特色的惟一城鎮。麗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築禮制的影響,城中道路網不規則,沒有森嚴的城牆。黑龍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為條條細流入牆繞戶,形成水網,古城內隨處可見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Ⅵ 求中國古代民宅的布局
堂屋抄:舊式民居的起居襲活動空間,一般設計在房屋中間,又稱「客堂」。 因為平時敞開,有的地區又稱「明間」(卧室則稱「暗間」),另有花廳:舊式住宅中大廳以外的客廳。
古代的住宅建造很注重五行這些風水理論。尤其是廁所和廚房還包含了水、火。
廁所:一定要建在北房與東房夾角的這個位置,也就是東南方,道理同樣是出自五行理論。北方屬水,東方屬木,南方屬火,西方屬金,按照五行相生的道理:「水生木」。
廚房:建在東房與南房夾角的位置,取的是「木生火」的道理,東方屬木,南方屬火,「木生火」古時候做飯沒有天燃氣,沒有液化氣,只能用劈柴,而且南房又多是下人們住的地方,所以把「廚房」建在東房與南房夾角的這個位置。
至於浴室,有講究的人家就會有專門洗澡的房間而且離卧室應該不遠,甚至可能就是跟卧室相同的一個房間用屏風隔出來。而窮人家的就會到河裡洗澡並且很少洗,女性就在家裡的卧室,環境好一點的有木桶,差點的就是木盆+毛巾在擦擦的基礎上稍微洗一下。
至於最後一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你要說是窮人的話,連廚衛卧室客廳都是勉強湊齊的了,要時有錢的人家,當然還有書房、園子、庫房這些基本的了。
Ⅶ 求中國古代南方建築特點
南方潮濕,所以以透氣為主吧,比如安徽的民居房檐翹起來的就高,那是為版了便於雨水的下流權,還有天井也是為了整體建築的透氣性
中國太大了,每個地方的建築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基本上遵循的原則就是結合當地的自然形態和方便利用的建築材料而進行設計和搭建。
Ⅷ 古代南北方建築特點
北方中原地區的民宅為了防止寒風與風沙的侵襲也不得不築起高牆將住宅盡可能地圍合起來。
從古代新石器時代的住宅群遺址中就可以看到這種向心式的住宅構成。到了夏商,中國已經有了將房屋設置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中央設置內(庭)院的平面形式,被稱為「四鄉之制」。西周時期,出現了中國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進入漢代以後,四合院住宅已經相當成熟,直至近代,中國民居仍然保留著厚厚的外牆,房屋圍抱著中央院子或天井的形式。豎起堅固的牆壁,將住宅、村落、城市包圍起來,可以說是中國建築最基本的行為。
從文化性格看,北方人相對要比南方人更注重於文化規范。北方天寒,物多收斂,人的心態比較嚴謹,儒家的實踐理性所崇尚的是現實實踐、冷靜和腳踏實地的生活態度、倫理規范,所以注重人生秩序與有條不紊的居住空間的出現,是不足為奇的,並且北方古代地廣人稀,所以北方四合院等民居的庭院一般比較寬闊,這樣也可以接納更多寶貴的陽光。
南方多見非規整型民居。尤其在丘陵地帶,地形地理復雜多變,建築不得不因地制宜。
有的民居平面呈「一」字形,有的為曲尺形;有的有院落,呈馬鞍形,有的沒有院落,這種沒有院落的民居,以臨街就建的南方民居建築為多見;有的孤村獨特建於山坡之上,室內平面錯折多變;有的由多座毗鄰的民宅組成一個連續多變的空間序列,平面和立面都可能參差不齊。
總之,在文化心理上,南方由於氣候趨暖,人的心態活動多變,加以地基條件的限制,尤其是文化傳統的不同,其民居的非規范性可能明顯一些。
按建築構造方式分類。
可以分為以下三類:由磚土建造的磚牆結構的北方中原地區的住宅;以木結構為主的雲南、西南地區的住宅;江南地區內部主體木結構外包砌牆體的磚木混合結構住宅。在此基礎上,又可粗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北方的典型住宅,住宅室內不鋪地板,四周是堅固的土牆或磚牆,再加上小小的屋頂,是一種牆壁型的住宅,四合院就屬於這種類型,同時也是內庭型住宅;另一類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典型住宅。在柱子上架上樓板與屋頂,周圍幾乎沒有牆壁的簡單圍合的屋頂型住宅。為了防禦沙塵暴及北方敵人的來犯,北方住宅多用牆壁型。相反,為了適應多雨濕潤的氣候以及充分利用豐富的木材資源,南方多為屋頂型住宅。在古代中國,牆壁型住宅和屋頂型分別分布在長江的南北兩側,後來牆壁型住宅的范圍逐漸擴大,越過長江向南發展,於是屋頂型的分布范圍就往西南方向退縮。同時,在這兩者之間就出現了二者的折中型,這也可以被認為是漢族文化逐漸向長江以南一帶發展的具體表現之一。北方牆壁型住宅一般設有用來應付乾燥嚴寒氣候的取暖設施——炕,而且為了能獲得充足的陽光,大多採用由一層平房圍合出內院的布局。相反在緯度較低的長江及江南地區,為了避開強烈的陽光而由二層或多層房屋圍合處又高又窄的天井空間,這樣的內庭型住宅非常多見。而外部由高牆圍著,內部是各層樓板及屋檐外挑的木結構住宅,可以看作是對北方牆壁型住宅的一種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