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商業樓和住宅樓哪個公攤面積大
商業樓的公攤面積大,住宅樓的公攤面積要小一點。多層住宅的公攤比率在10%左右,小高層的公攤面積在20%左右,商業樓由於公共用道比較多,公攤比率就比較大。
Ⅱ 請問獨棟別墅各房間的面積一般是多少
別墅對建築形式有規定,內部各房間的面積可根據需要自行調節。
國土資源部對別墅的定義:是指獨門獨戶獨院,兩至三層樓形式;佔地面積又相當大,容積率又非常低。
別墅是包括地下層在內的最多三層的獨棟住宅形式,帶室內車庫。像很多亞別墅、類別墅,如:「四層獨立洋房」、「聯排排屋」、「雙拼排屋」、「疊加排屋」都是高檔住宅,也叫排屋、洋房,不是別墅。
容積率是指建築總面積與建築用地面積的比。例如,在1萬平方米用地的土地上,有4000平方米的建築總面積,其容積率為0.4。
規劃對低密度住宅的大體標准概念,高層低密度住宅容積率不大於2.2;多層低密度住宅容積率不大於1.2;排屋(Town House)容積率不大於0.7;別墅(Villa)容積率不大於0.35。
2006年5月31日,國土資源部發布通知,「中國一律停止別墅類房地產項目供地和辦理相關用地手續,並對別墅進行全面清理。」同時明確,聯排、雙拼以及Town House等低密度住宅不屬於別墅范圍,而被劃入高檔住宅范圍。隨著土地資源的稀缺,政府對市場供應量的控制必將引發獨棟別墅在售項目的價格高漲。
自停批別墅用地的政策出台以來,土地資源的稀缺性便成為別墅的最大賣點。而兼得城市生活便利與低密度住宅形態雙重特點的別墅,更是日趨絕版之勢。土地資源的不可再生,決定了別墅產品相對其它住宅產品而言,更能保值增值。尤其是高爾夫別墅產品,在國家對「別墅和高爾夫用地雙禁」政策下,高爾夫別墅資源更顯嚴重稀缺,使其更具大幅度的升值潛力。在美國、澳大利亞、東南亞等地區,高爾夫別墅的平均升值幅度是其他別墅項目的6倍。
目前中國各城市都已經沒有新建或者在建的別墅樓盤了,以前拿了土地還沒開發的,已不能開發別墅項目,也只能開發排屋、洋房類的高檔住宅。 所以,把別墅定義搞清楚就知道了。
Ⅲ 為什麼國外民宅多為低層,獨棟,而國內的住宅多為高層
因為總價更便宜啊,民國也不是人人都住得起獨棟的,很多人都是幾代人擠在一個小四合院里。
Ⅳ 日本獨棟住宅那麼多,是不是很少有高層,那房價
日本農村的房子不少都沒人住,再加上地震比較多,所以日本高樓非常少。
Ⅳ 住宅產業化最早是怎麼產生的
縱觀國外住宅產業化的發展,會發現歐洲、美國和日本等國家地區都在進入二十世紀後相繼提出過相似理念。但住宅產業化的初具規模和迅猛發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得以形成。戰後的十幾年中,上述地區都面臨著戰後重建、人口增長和住宅需求加劇的問題,住宅的批量、快速生產成為必需。而中國亦在新中國成立後逐步開始了住宅工業化進程,並隨著商品房市場的開放進一步有計劃地發展住宅產業化的進程。
一、日本
1955年,日本的房地產業在二戰後進入了復甦階段。日本政府為促進住宅的大規模批量生產制定了一個十年計劃,大批量相對簡易的住宅快速建成以滿足市場需要。隨著房地產業的發展,日本政府提出了住宅工業化的想法。1965年,日本政府發布了第一個住宅工業化的五年計劃,把預製件住宅比率占市場份額15%作為目標。在隨後的30年中,日本政府通過連續的五年計劃持續推進住宅工業化進程,並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提出了住宅產業化的理論,將住宅的設計、建造、建材生產、科技研發有機的聯系起來,形成一條產業鏈。
為推動住宅產業化的發展,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1974年由政府頒布的《工業化住宅性能認定規程》和《工業化住宅性能認定技術基準》被認為是日本住宅產業化標注化的奠基政策。日本對工業化住宅的具體認定標準是:建築物所需的全部材料和部件66%以上必須在工廠中完成製造,其中房屋的主要結構如牆體、樑柱、地面、外立面、樓梯等必須為工廠生產的標准部件,建築物有現場組裝建成。
在日本,住宅的工業化程度隨項目的不同而變化。通常高層集合建築的預制率最高,而中低層建築和低層獨棟建築的預制率逐步下降。這一變化主要是由項目成本決定的。首先,高層集合建築所用的模板重復利用率高,有效攤薄建設成本。其次,高層建築物建造過程中混凝土泵送成本高且施工耗時,預製件現場組裝有效的緩解了該問題。
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和土地的日益稀缺,高層住宅在日本市場所佔比率逐漸升高。目前,日本超過八成的高層住宅都不同程度的使用工業化生產的預制部件。
二、歐洲
歐洲各國在二戰後都面臨住房短缺的問題。住宅產業化隨著市場的需求應運而生。其中發展較早、較典型的是法國。
1950年-1960年的十年間,法國面臨嚴重的住房短缺問題。為此,法國政府集中建設以強調功能性為主的高密度高層建築,以便快速實現以較少的佔地建成較多住宅的目標。這部分住宅多採用預制混凝土結構,採用預制板和工具式模板組裝的施工方式,是法國工業化住宅的雛形。這種施工方式使短時間內建設大量成片的住宅小區成為可能。這一時期在法國被稱為「數量時期」。施工企業與建築設計公司聯合開發了結構-施工體系:一種或幾種模式的住宅由建築師設計後,由大中型建築企業批量施工建造。這些「結構-施工」體系,雖然有很多實際工程遵循,但是沒有形成確定的設計標准。預制板在工廠加工生產的過程中並不是一成不變,由於沒有一個統一的技術標准,預製件會隨著不同住宅的需要進行調整。這種有體系沒標準的情況並沒有大幅度提高建築成本,因為法國社會當時對住宅的需求量非常大,因而每種磨具使用的絕對數量仍能保證攤低生產模具的成本。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法國社會對住宅的需求已基本緩解,此時人們開始更加註重建築物的功能性和品質,住宅產業化從數量階段進入質量階段。市場對住宅提出新的要求,在功能上要求新建住宅具有更高的保溫、隔熱、隔音等性能,更大的居住面積和更好的裝修質量;在住宅品質上開始強調建築物的美學外觀和更好地居住區環境。順應市場的要求,法國政府制定並推廣樣板住宅政策,推行住宅建設的標准化。六十年代末,法國政府就已經開展住宅標准化設計競賽,在全國或者區域范圍內篩選出優秀的設計方案推廣使用。獲得認可的設計方案在全國公開發行,任何工廠都可以按照標准批量生產。這一舉措推動法國住宅產業化由「有體系-沒標准」階段進入標准化階段。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半段,法國政府通過設計競賽的方式進行建築物設計和施工技術的創新,並選拔出25種住宅設計樣本,建立起以單元住宅標准為體系的住宅標准化體系。
七十年代後期,法國政府還提出過一種以模數協調為基礎的「模數體系」,但由於模數理論太過復雜難懂以及照此模式設計生產出來的建築過於呆板僵化而難於推廣。
1978年,法國政府提出了以建築物結構配件為標准化的生產體系―構造體系。按照構造體系建設的住宅由一系列可以相互拼接組裝的配件構成。建築物主體結構所有的配件都有設計製造標准並全部對外公布,任何工廠都可以批量生產,建造企業可以按照施工需要進行采購再運輸到施工現場進行組裝。這一體系推動了法國住宅產業化向開放式工業化的過渡。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法國政府對本國住宅產業化的政策進行了調整,新政策提出政府在住宅產業化進程中的作用是設立目標,然後由企業自行決定怎樣達到這一目標。政府不再制定或推廣某種體系,而是由企業自行研發適合市場要求的技術並實施推廣。法國政府進一步制定出「居住88計劃」,提出到1988年全國應該有2萬套樣板住宅,其成本要比1982年降低25%並且質量不能降低。
三、美國
上世紀的五十年代後,美國對於住房的需求大幅攀升。主要歸結為以下幾種因素。其一,美國出現「嬰兒潮」美國家庭平均人數增加。其二,與此同時,二戰後的現役軍人大規模復原。復員軍人回歸社會,產生住房需求。其三,從世界各地湧入美國的移民,又增加了美國人口總數。在這多方因素的推動下,美國住房供需缺口不斷擴大。為了迅速解決住房短缺的矛盾,美國政府放鬆了政策限制,許可簡易房屋的使用。使用汽車作為簡易房屋的替代品的現象由此產生。這種民間自發產生的現象,給予房屋製造商以啟發,部分房屋製造商發明了可移動房屋。他們都被統一製作,外觀與傳統房屋類似,功能與傳統房屋一致。但是房屋的重量較輕便於搬運。如有需求,房屋製造商可以使用運輸設備,將其運輸至指定地點簡易安裝即可。至此,工業化、標准化住宅的雛形出現了。
由於美國的傳統居住習慣和豐富的土地原材料資源,政府在住宅建設方面,沒有採用預制構件裝配的住宅建造模式,而延用了傳統的低層木結構建造模式。這樣的方式更注重住宅的舒適性、多樣性。為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製造成本,適應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住宅設計和建造出現了細化的社會分工。住宅部件和結構構件逐漸標准化和系列化,房屋製造商根據客戶的功能需求,設計出不同樣式和不同品類的產品,供客戶自由挑選。獲得訂單後,拆分訂單到不同的部件和工種。最終歸類訂購標准構建,委託專業承包商建設,形成一整套流水線作業方式。這樣既保證了建造速度,又保證了工程質量。
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先的簡易房屋已經不能滿足美國國民的需求。更大居住面積,更全使用功能,更美觀並突出個性的房屋,成為消費者的新訴求。1976年,美國政府批准通過《國家工業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並制定了HUD國家標准以適應房地產市場發展的需要。HUD國標對房屋設計、施工和建造的諸多指標進行了規范,並要求所有標准化工業化住宅必須遵守。在其出售時,建造商必須出示第三方檢查機構的證明。
到2001年,美國已經建成使用約一千萬套工業標准化住宅,供2200萬人口居住。2007年,美國的工業化住宅國民生產總值總值達到118億美元。
由於工業化住宅的成本只有非工業化住宅成本的50%,成本優勢促進了工業化住宅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低收入人群、無福利購房者住房問題。
四、中國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住宅產業化在中國進入萌芽階段。中國政府學習蘇聯模式,發展預制建築模式,推行建築業的工業化、標注化、機械化。
1970年至1980年的十年是中國住宅工業化的初級階段。這一時期中國開始住宅建設的「三化一改」即設計標准化、配件生產工廠化、施工機械化和牆體改革,為實現建築工業化的高速度、高質量、高功效和低成本打下基礎。同時,政府出台一系列相關政策推進住宅產業發展,包括改革城鎮居民住房制度,逐步停止福利分房。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政府開始引導批量建設住宅小區,發展房地產業。隨著住宅的逐步走向市場,住宅產業逐漸發展起來。八十年代末期,政府提出住宅產業化概念。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前五年是中國房地產業第一個迅猛發展時期,但此期間住宅產業化並沒有同步發展甚至有所倒退。直到1995年,隨著中國政府對房地產業畸形發展的反思和實現小康社會的需要,國家開始注重住宅的功能和質量,提出:建築工業化,尤其是住宅建築工業化仍是今後的發展方向。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住宅產業化提高住宅質量的若干意見,1999年)九十年代中後期建設部正式大力提倡住宅產業化發展並進行了試點建設。
二十世紀的最後五年,中國政府部門與日本合作,先後推出了「中國住宅技術與人才培訓中心」以及「2000年小康型城鄉住宅科技產業工程研究」等項目,中國住宅產業化的技術改革由此開始。同時,建設部頒布了《住宅產業現代化試點大綱》並在全國范圍內選取重點城市、企業作為住宅產業化試點基地。1998年,中國住宅產業化辦公室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的住宅產業化進程進入快車道。
2000年以後,建設部擴大了住宅產業化試點基地的規模。2010年,住建部在天津設立了全國首個「住宅產業化集團型」模式基地―天津住宅集團。天津住宅集團建立了一個涵蓋科技研發、規劃設計、新型建材和住宅部品生產、房地產經營開發、建築施工、綜合服務等多方面綜合性建設模式,形成住宅產業化的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數十年的努力大力推動了中國住宅產業化的發展,對房地產業產生立深遠的影響。但是目前住宅產業化在中國仍處於初級階段,需要國家政策扶植和資金支持。
沈陽衛德住工科技
Ⅵ 單體建築與獨棟建築的區別
比如一個48層住宅樓帶底商、含地下室車庫的話,那麼住宅樓就屬於一個單體,該專單位工程,含住宅、底屬商二個子單位工程(使用功能不同),地下室屬於一個單位工程。
單體就是單位工程
7層住宅,就是一個獨棟建築,沒有地下室沒有底商單獨的。
也可以怎麼分,項目由建築群組成等、每個單位工程可以稱為單體。
項目由一個單一使用功能的單位工程稱之為獨棟。
Ⅶ 如何判別私房住宅房屋與獨棟私房住宅的區別
買賣前的產權審核:
擔心買到產權有瑕疵的房子,是買家們不敢進行自主交易專的一大原因。但做屬足前期准備工作,這一問題也將不是問題。
首先,要仔細查看業主的房產證,注意房產證上有幾個人的署名。如果有兩個人,在簽訂後邊的合同時就需要有兩個人的名字;其次,看購房時的相關憑據,比如購房發票、契稅發票等,作為輔助證據以初步確認房屋產權歸屬。
風險提示:此環節最大風險即是產權瑕疵問題,所以在交定金之前,必須去查檔並得到確定答案。你相中的房屋有可能處於抵押狀態,也有可能因為有債務糾紛而處於查封狀態,而一旦房屋產權有問題,交易即宣布無效。
Ⅷ 別墅類的住宅或辦公,獨棟、雙拼、聯排、4圍合的獨棟(圍合式)的價格比例關系
嚴格說來,獨棟算別墅,雙拼也可以算,其他聯排、合圍、疊加、院落......根本就不是別墅,而是開發商搞的噱頭,價格比例大約為:4:2:1:1:1:1......。
Ⅸ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購買有電梯的商品房,歐美國家都是郊區獨棟住宅為主,無論貧富、紐約、洛杉磯都是如此
這是個機遇!你要是房地產老闆就在郊區建小別墅賣商品房的價格,肯定內爆發,然後擴張容,再全國掀起小別墅風暴,席捲全球。然後再找塊無人區安排征地農民讓他們全機械化種植,不能讓住房的都餓肚子不是?你就完成了房地產到實業的轉型!有的吃有的住了你還要考慮他們怎麼玩怎麼消費不是?流動起來的資金才能有的賺,你可不要開銀行,太慢,造車!對就是造車他們住郊區肯定要上班不是,你造太陽能車!把中國經濟再推向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