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福建人有什麼特點
第一,他們真的太喜歡喝茶了,大街上到處都是賣茶葉的店鋪,高檔的普通的。。。還有茶館非常的多,這還說明不了什麼,我去過一些客戶的公司或單位里,幾乎每個公司職員或老闆辦公桌上都有一套茶具,包括我們公司也是這樣,沿街的每個店鋪老闆都會在店裡擺套高檔或低檔的茶具,甚至連公交車總站的看門老頭傳達室里都有一套茶具,邊看著過路車輛邊喝著茶。每個人都很熟練的洗茶沏茶。。。那一整套玩法我還沒學會呢~但看他們玩感覺很好玩。還有,當他們對你印象很好他們就會請你坐下來給你洗個杯子喝杯茶,慢慢談。。。
所以,請你喝茶,是福建人對你友好的表示,
也有不請你喝茶的,他自己邊沏邊喝,但就是不說請你喝。說明他心裡不爽不願和你交朋友。
另外,福建人非常地敬神。
在廈門很多住宅小區沿街散步,不是普通平房農村哦,而是很現代很高檔的住宅小區,透過陽台往人家家裡看看,你會發現,幾乎每戶人家都有一個神龕,點著香火,還有福建本地的老闆,一定會在公司或店鋪內也弄一個神龕,端午節放假前一天,我還看見好多公司在燒紙祭奠財神?
在廈門,你會發現,在非常摩登的高樓大廈旁邊會有一個很破舊的廟宇, 福建人無論怎樣規劃城市建設,無論怎樣拆遷,一定會把廟宇留下,絕不會把廟拆了。看上去很不協調,但貌似福建人寧願不協調,也不想把神趕走。所以廈門市區鱗次櫛比的樓群中間總有很多小廟。
可見福建人對神的信仰是非常虔誠的, 福建人也許是中國最有信仰的一個群體。他們對神的敬仰和敬畏是深入骨髓的。
⑵ 我們在福建會看到它們的傳統民俗土樓,為什麼福建人民要建造這樣的房子
它是地方傳統宗法倫理和民間文化的物質載體,土樓史就是一部農村家庭史土樓民居以種姓聚居、群居為特徵,其建築特點與客家歷史密切相關。
福建有三大方言群,16個地方方言,28個地方音。自然環境和歷史遷徙帶來的文化交流鴻溝,構成了福建傳統建築類型和風格的基礎福建傳統村落的布局順應地形,適應氣候條件,或依山傍水,或結合、或分散,呈現出多種景觀效果。福建的傳統建築,從總體規劃布局,到牆面處理和裝修細節,都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
繼承和發揚建築文化,在建築材料中植入傳統優秀文化,使建築從源頭上具有文化性,將中國文化精髓與現代科技古今結合,中西文化融為一體,將其應用於現代建築業,倡導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大眾的衣食住行。
⑶ 閩南人的房屋特點
牆石混砌,即「出磚入石」,它就是磚與石兩種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種裝飾美感在於石的表面與磚的表面產生質地的對比,石塊作為面、點,而磚縫作為線,這之間產生點、線、面的組合,那麼這種點、線、面組合,某種程度上產生一種整體面積上的韻律,這是其一。
白色花崗岩與紅色清水磚在色彩形成既和諧又對比的效果,對比存在於明度上,和諧卻體現在它的白石並不是純白的,而是帶點灰色的白,白灰色作為「面」本身能起一種緩沖的作用,在對比中表達和諧,在和諧中表達沖突。
閩南民居大多採用清水牆勾縫的形式,其規則的磚縫與不規則的石頭之間又形成一種對比,這是「線」「面」之間的對比關系,講究一種符合黃金分割比例的視覺效果的應用以及窗的縷花柱的點綴配合,其形成的表面空間使這種美妙韻律在一牆之間,就是一幅動人的藝術作品和浮雕作品。
在山牆部分中,用泥塑材料的紋花起一種豐富視覺的效果,從山牆的裝飾來看,雲、水、火龍、鳳的象徵自然是一種傳統上的隱語,這種隱語表現在花籃、花燈,如燈就是添「丁」的諧音,作為民居,對子孫後代的衍生不息是極為重視的。
(3)福建很有特色住宅擴展閱讀:
千年閩南古民居營造技藝遇傳承難題:
閩南地區最顯眼的「傳統物件」莫過於一幢幢紅磚古厝。如今,高樓大廈風起雲涌,但這樣的古厝還有大部分保留在城市之中,「裝點」現代的城市。但是這項技藝學得人越來越少了。這項古民居營造技藝如今伴隨古建築修復、仿古建築的興盛,社會需求量卻越來越大。
閩南民居營造技藝是發源於泉州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漢族傳統建築技藝,始於唐五代,是閩南地區古建築技藝的主流。
早期,閩南民居營造技藝是門「純手工」活,如今,這門技藝已經越來越機械化。機械化已經閩南古民居技藝的一個趨勢了。
⑷ 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是哪五大
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北京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雲南的「一顆印」。
1、客家圍龍屋
客家圍屋,又稱圍龍屋、圍屋、客家圍等,是客家民居經典的三大樣式(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之一,客家圍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見、保存最多的一種。
客家圍屋是中國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築。圍屋始建於唐宋,興盛於明清。圍屋結合了客家古樸遺風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築之一。
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處,都能見到圍屋的蹤跡,包括中國大陸南部的廣東、江西、福建省、香港新界以及台灣的屏東、雲林、台中東勢等。
2、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一種中國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期,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
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這里所謂「街通」即我們今日所稱胡同、弄堂,胡同與胡同之間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當時,元世祖忽必烈「詔舊城居民之過京城老,以貲高(有錢人)及居職(在朝廷供職)者為先,乃定製以地八畝為一分,分給遷京之官賈營建住。
3、窯洞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窯洞廣泛分布於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
在中國陝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里,中國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窯應用較多。
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里操持家務、生兒育女。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陝北人民的象徵,它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
4、干欄式建築
干欄式建築,即干欄巢居,是遠古時代的人群,特別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築風格,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築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考古發現最早的干欄式建築是河姆渡干欄式建築,古時流行於南方百越部落的居住區。
這種建築以竹木為主要建築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築,下層放養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干欄式建築可以防震等。中國古代史書中又有干欄、干蘭、高欄、閣欄和葛欄等名,當是由古越語言轉譯而來的音變。此外,一般文獻上所說的柵居、巢居等,大體所指的也是干欄式建築。
這種建築適合那些居住於雨水多比較潮濕地方的人,現在主要流行於中國較偏遠的地區,包括廣西中西部、雲南東南部、貴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其他國家也有干欄式建築。
5、雲南一顆印
在雲南中部地區有許多這種形式的四合院住宅。三間四耳是最常見的宅制,既正房三間,左右各有兩間耳房(廂房)。前面臨街一面是倒座,中間為住宅大門。
四周房屋都是兩層,天井圍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牆,很少開窗,整個外觀方方整整,如一塊印章,所以俗稱為「一顆印」。
位於滇中高原地區,與當地四季如春,無嚴寒酷暑,風大的氣候環境特點相適應。多採用厚土牆及筒瓦鋪屋頂。通常為樓房,房間分為兩層,牲畜及雜物在樓下,人住樓上。樓下正房是堂屋,作為起居待客之處,堂屋左右做卧室,樓上的中明堂做佛堂。
為節省用地,改善房間的氣候,促成陰涼,採用了小天井。外牆一般無窗、高牆,主要是為了擋風沙和安全,住宅地盤方整,外觀方整,當地稱"一顆印"。
⑸ 福建的傳統住宅叫什麼 有哪些特徵
閩南一帶的民居稱作厝,其中有一種是模仿皇宮式的建築風格建造的。如位內於南安市官橋鎮著名容的清代建築群——蔡氏古厝,座座屋脊高翹,雕梁畫棟。古厝門前的牆磚上刻有石浮雕,庄嚴厚重;窗棱上鐫花刻鳥,裝飾得巧妙華麗;門牆廳壁上有名人書畫點綴,篆隸行楷,水墨丹青,各具韻味;匾額有書、卷、扇、菱等別具一格;門窗有圓、拱、菱、方等形式多樣。隨處可見的木雕、泥塑、磚雕及石雕,工藝精美,多數採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刻內容豐富多樣,有禽獸,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圖案古樸。古民居精美的雕飾,不僅集中表現了閩南成熟的雕塑藝術,而且反映了受印度教、伊斯蘭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藝術的影響,可以算作是閩南建築的大觀園。同時古民居以其宏大的規模、嚴整的布局、精美的雕飾、豐富的內涵,又被譽為一座地地道道的清朝閩南建築博物館。
⑹ 你們知不知道有哪些特色的民居
中國各地的居住建築,又稱民居。居住建築是最基本的建築類型,出現最早,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由於中國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情況不同,各地民居也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
中國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式住宅,以採取中軸對稱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後兩院,居中的正房體制最為尊崇,是舉行家庭禮儀、接見尊貴賓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內,以游廊相連接。北京四合院雖是中國封建社會宗法觀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築上的具體表現,但庭院方闊,尺度合宜,寧靜親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華北、東北地區的民居大多是這種寬敞的庭院。
中國南方的住宅較緊湊,多樓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積長方形天井為中心的堂屋。這種住宅外觀方正如印,且樸素簡潔,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廣。
在閩南、粵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團住宅,其平面有圓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單層建築廳堂和周圍的四、五層樓房組成,這種建築的防禦性很強,以福建永定縣客家土樓為代表。在中國的傳統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共有8000餘座,規模大,造型美,既科學實用,又有特色,構成了一個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樓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厚重封閉的「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土樓具有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和強烈的宗族特性。樓內鑿有水井,備有糧倉,如遇戰亂、匪盜,大門一關,自成一體,萬一被圍也可數月之內糧水不斷。加上冬暖夏涼、防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數民族居住建築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居住建築也很多樣,如西北部新疆維吾爾族住宅多為平頂,土牆,一至三層,外面圍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則用石塊砌築外牆,內部為木結構平頂;蒙古族通常居住於可移動的蒙古包內;而西南各少數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結構干欄式樓房,樓下空敞,樓上住人,其中雲南傣族的竹樓最有特色。中國西南地區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腳樓最具特色。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沒有地基,以柱子支撐建築,樓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
北方窯洞和古城民居
中國地域寬廣、民族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結構、裝飾藝術、色調等各具特點。在此,主要介紹一下個性鮮明的北方窯洞和古城內的民居。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游地區窯洞式住宅較多,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並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此外,中國還有保存較完好的古城,這些古城內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遙古城和雲南麗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