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嶺南古建築和徽派有什麼特別大的區別
中國建築流派之一(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傳統民居形式,遼代時已初成規模,經金、元,至明、清,逐漸完善,最終成為北京最有特點的居住形式。所謂四合,「四」指東、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經過數百年的營建,北京四合院從平面布局到內部結構、細部裝修都形成了京師特有的京味風格 北京正規四合院一般依東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東、西廂房,四周再圍以高牆形成四合,開一個門。大門辟於宅院東南角「巽」位。房間總數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間,東、西房各3間,南屋不算大門4間,連大門洞、垂花門共17間。如以每間11-12平方米計算,全部面積約200平方米。四合院中間是庭院,院落寬敞,庭院中植樹栽花,備缸飼養金魚,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們穿行、採光、通風、納涼、休息、家務勞動的場所。
中國建築流派之二(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緊湊,院落佔地面積較小,以適應當地人口密度較高,要求少佔農田的特點。住宅的大門多開在中軸線上,迎面正房為大廳,後面院內常建二層樓房。由四合房圍成的小院子通稱天井,僅作採光和排水用。因為屋頂內側坡的雨水從四面流入天井,所以這種住宅布局俗稱「四水歸堂」。
中國建築流派之三(嶺南風格)
嶺南派建築是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逐漸形成的,人們把這支極具嶺南地方特色的建築流派稱之為「廣派」或「嶺南派」。關於嶺南派建築的產生、發展以及其特色和風格,我們引用著名建築評論家、清華大學教授曾昭奮和艾定增教授所作的精闢的評論來概述。曾昭奮教授最早把中國建築新風格定為北京的「京派」、上海的「海派」和廣州的「廣派」(「嶺南派」)並歸納出「嶺南派」建築風格的特色是自由、自然和符合人們活動規律的平面安排;明快、開朗和形式多樣的立面和體形;與園林綠化和城市或地域環境的有機結合。
中國建築流派之四(徽派)
徽派古建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梁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其橫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間俗稱為「冬瓜梁」,兩端雕出扁圓形(明代)或圓形(清代)花紋,中段常雕有多種圖案,通體顯得恢宏、華麗、壯美。立柱用料也頗粗大,上部稍細。明代立柱通常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為丁頭拱)、斜撐等大多雕刻花紋、線腳。梁架構件的巧妙組合和裝修使工藝技術與藝術手法相交融,達到了珠聯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顯得格外古樸典雅。牆角、天井、欄桿、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紅砂石或花崗岩裁割成石條、石板築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紋理組合成圖紋。牆體基本使用小青磚砌至馬頭牆。
中國建築流派之五(海派建築)
上海的傳統建築叫海派。這個有人把海派和北京的建築京派,和廣州的建築粵派稱為三種建築。海派建築的特點第一是可以吸收你的好的東西變成我自己的東西,第二個特點是使用,有用就是好。第三個特點創新不斷地翻新,現在一句話叫與時俱進,這個也是現在非常有價值的提倡的一點。什麼叫海派,海派是什麼樣子的?我說海派不是形式海派是風格,三個風格。
它的形式下面是古典主義的,頂上是巴洛克的,巴洛克就強調建築的裝飾,他的左右兩邊有兩組雕塑,這兩組雕塑和建築你說是雕塑也可以,你說是建築業可以,建築和雕塑被融為一體了,這個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被破壞了,這兩座雕塑被敲掉了,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又恢復上去了,如果沒有這兩個雕塑這個建築的形式是非常難看的,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不和諧。海派的建築藝術不是亂七八糟而是非常和諧、協調的,他可以把各種建築形式都集中到一個形式上來,使得它非常和諧,這個很不容易,這個是一個特點。 海派建築另外一個寶貴的方面就是住宅上海的近代住宅非常多,西班牙式的,美國鄉村建築,美國的殖民地式,一些最早地方的那些住宅,還有印度式、日本式,還有德國式、俄國式,還有現代派,應有盡有。建築是文化不是機器,機器可以改,可以改成全世界都一樣,建築不同建築還是一種文化,所以建築失去了文化特色這個建築就沒有什麼價值可言了。
B. 清代紫檀洞月門古架的特點,歷史介紹
清代紫檀雕花月洞式架子床造型沉穩端正,尤其門楣、大邊、抹頭、立柱等處精雕紋飾美奐絕倫,靜穆沉古,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門楣選紫檀整板大料,近觀金星閃現紫光熠熠,匠師以高超工藝鏟地浮雕花卉,寫意花鳥,鏤空紋,瓶花竹葉交纏錯節、主幹與枝節相互掩映,層次感清晰分明,竹節型布局整個設計,獨顯藏品清雅氣息。
門楣製作考究,弧形竹節飾呈現,布局瓶花對稱,相互呼應,它展示了匠師無與倫比的精湛技藝與創新意識。富麗堂皇的質感,裝飾性與實用性完美結合,是此床最大的特點。
架子床腿足皆淺浮雕拐子紋加卷草紋的組合紋飾,在清代宮廷紫檀傢俱中亦是比較罕見的裝飾紋樣。拐子紋和卷草紋是紫檀傢俱常用的裝飾圖案,但兩者大多單獨使用很少看到如此相互纏繞彼此掩映的復合裝飾,這些略帶西洋洛可可風格的卷草紋線條柔和溫婉,漫無經心纏繞在線條方正剛硬的拐子回紋中間,拳掌之地竟有如此豐富的空間感和立體感,厚朴中頗具妍秀之風,彰顯出一派西輝東映中西合璧的裝飾效果。
宮廷傢俱上的如此紋樣僅見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典藏一件「清雍正黑漆描金卷草拐子紋床」,但紋飾組合非常簡單,其工藝與此件的起地淺浮雕工藝相比,無論技術復雜度和視覺效果上,都難望此架子床項背。
清代紫檀傢俱所使用的木料,大都為明代開采,到清代已經十分稀少珍貴。近日此件清代《紫檀雕花月洞式架子床》展示於上海元亨利貞拍賣有限公司,此床形體高大,用料粗壯,雕刻花紋線條流暢,形象生動,具較高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下圖為清代紫檀雕花月洞式架子床:
C. 清朝的建築門的分類罩是什麼意思
清代二百餘間全官私建築總量比任何歷史朝代都要許木材積蓄漸稀少迫使建築業尋求更其種類建築材料磚瓦供應量明顯增加般質量較民居部改用磚材作圍護材料磚石承重或磚木混合結構形式建築較明代增性材料各種石材、竹材、葦草、白灰等民間建築進步發利用裝飾材料供應范圍更加擴各類硬木、雕刻用木、銅件、金箔、紙張、紗綢、玉石、蚌殼、油漆、琉璃、瓷器等皆利用美化建築物清葉引進玻璃製品
新性建築材料使建築技術進步且使建築外貌更改觀作傳統建築結構主體形式木構架技術亦許改進柱網更規格化;元明慣用側腳、起作及斗拱構造等逐漸退化或減弱;材制名存實亡;角部梁架構造通行順梁、扒梁、抹角梁;木構件修飾向表面性裝飾發展等尤其拼合樑柱技術、層樓閣構架、體量建築構架、重椽草架及復雜結頂技術面更突
清代型建築內檐構架基本擺脫斗拱束縛使樑柱直接榫接形整體框架提高建築物剛度清代建造批樓閣式建築按照種新框架式承德普寧寺乘閣、北京頤園佛香閣、雍宮萬福閣等清代建築樑柱村料改用幫拼式木料攢聚材料外周鐵箍加固表面覆麻灰油飾完全露痕跡幫拼僅節約巨材且段施層樓閣創造條件
清代應用性材料亦達十純熟步福建、廣東帶應用夯土或卵石砌築高達四層居住建築;西藏工匠憑借經驗掛線校水平砌築高峻毛石牆外浙江台石板牆、福建惠安石牆石屋面、貴州鎮寧石寨石建築等皆取材實例
清代加強建築業管理曾於雍十二(1734)由工部編定並刊行部《工程做》術書作控制官工預算、作、工料依據書包括土木瓦石、搭材起重、油畫裱糊等十七專業內容二十七種典型建築設計實例該書雖盡完善研究清代初期建築技術水平言份相完備資料外清代政府組織編寫種具體工程做則例、做冊、物料價值等關建築書籍作輔助資料同民問匠師亦留傳少工程做抄本所說清代建築營造面文字資料歷代豐富同政府工程管理部門特別設立式房及銷算房主管工程設計及核銷經費提高宮殿官府工程管理質量起作用式房雷發達家族及銷算房劉廷瓚等皆清代著名工師
清代建築藝術風格亦改變宋元傳統建築造型所表現巨檐、柔屋頂曲線、雄斗拱、粗壯柱身、檐柱起與側腳等特色逐漸退化穩重、嚴謹風格趨消失即再追求建築結構美構造美更著眼於建築組合、形體變化及細部裝飾等面美形式例:北京西郊園林、承德避暑山莊、承德外八廟等建築群組合都達歷史高水平顯示建築匠師同形條件靈妥善運用各種建築體型進行空間組合能力表現高度敏銳尺度清代單體建築造型已滿足於傳統幾間幾架簡單塊建築盡量進退凹凸、平座檐、屋頂形式、廊房門牆等面追求變化創造更富於藝術表現力形體承德普寧寺乘閣、北京雍宮萬福閣、拉薩布達拉宮、呼浩特席力圖召經堂等優秀實例
清代建築藝術裝飾藝術面更突表現彩畫、木作、欄桿、內檐裝修、雕刻、塑壁等各面清代建築彩畫突破明代旋彩畫窠臼官式彩畫發展三類:璽、旋蘇式彩畫詳細析尚金龍璽、龍鳳璽、點金旋、點金旋、石碾玉、雅伍墨、雄黃玉、金琢黑蘇畫、金線蘇畫、黃線蘇畫、海墁蘇畫等區別別畫同建築同部位彩畫工藝結合瀝粉、貼金、掃青綠等手加強裝飾效更使建築外觀顯輝煌綺麗、彩姿門窗類型清代明顯加且門窗欞格圖案更繁雜與明代簡單井字格、柳條格、枕花格、錦紋格同語清代許門窗欞格圖案已發展套疊式即兩種圖案相疊加十字海棠式、八套六式、套龜背錦式等江南區喜歡用夔紋式並由演化亂紋式更進步變異粗紋亂紋結合式浙江東陽、雲南劍川等木雕技藝發達區些民居門隔扇全透雕木刻製品花鳥樹石躍於門完全組畫屏內檐隔斷裝飾重點除隔扇門、板壁外量應用罩類隔室內空間僅見欄桿罩、幾腿罩、飛罩、炕罩、圓光罩、八罩、盤藤罩、花罩等式外尚博古架、太師壁等亦室內隔斷形式豐富內檐隔斷創造似隔非隔、空間穿插內部空間環境內檐裝修引用量工藝美術品製造工藝技術硬木貼絡、景泰藍、玉石雕刻、貝雕、金銀鑲嵌、竹篾、絲綢紗絹裝裱、金花牆紙等使室內觀賞環境更加美侖美奐磚、木、石雕清代建築應用亦十廣泛幾乎富裕家表現財力種標志其裝飾手段塑壁、灰塑、理石鑲嵌、石膏花飾等亦重視清代建築裝飾藝術充表現工匠巧思異想與傳統建築形式美
D. 這種清代門鋪首值錢嗎
很常見吧,一般做買賣或是中富之家都用得起,。這玩意畢竟就是個銅的也沒有獸首。
E. 嶺南的建築文化到底有怎樣的特色
1. 騎樓
騎樓是一種商住建築,騎樓這個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築形態。它的沿街部分二層以上出挑至街道紅線處,用立柱支撐,形成內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態上建築騎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騎樓。
它是西方古代建築與中國南方傳統文化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建築形式,可避風雨防日曬,特別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其商業實用性更為突出。在兩廣、福建、海南,贛南有很多這樣的建築。如廣州的上下九、廈門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廣東人聚居區)。這種建築適應南方天氣潮濕多雨,商業樓宇密集等情況而建造的。樓下做商鋪,樓上住人。
其跨出街面的騎樓,既擴大了居住面積,又可防雨遮曬,方便顧客自由選購商品。是東南沿海城鎮一種極有特色的建築物之一
廣州騎樓形式多樣,保存完整,是粵派騎樓的代表。
2. 圍屋
客家圍屋(也稱為圍龍屋、圍屋、轉龍屋、客家圍龍屋)是中華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築。圍屋始見於唐宋,興盛於明清。狹義的圍屋指的是圍龍式的圍屋,而廣義的圍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圍樓或圍屋。廣義上的圍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圓形、半圓形和方形三種,此外也有橢圓形狀的。圍屋結合了中原古樸遺風以及南部山區的文化特色,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築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處,都能夠見到圍龍屋的蹤跡,包括中國大陸南部廣東省、福建省,台灣南部屏東、雲林,台中東勢等等。
圍龍屋大門前有一塊禾坪和一個半月形池塘,禾坪用於曬谷、乘涼和其它活動,池塘具有蓄水、養魚、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門之內,分上中下三個大廳,左右分兩廂或四廂,俗稱橫屋,一直向後延伸,在左右橫屋的盡頭,築起圍牆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圍起來,小的十幾間,大的二十幾間,正中一間為「龍廳」,故名「圍龍」屋。小圍龍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條圍龍,大型圍龍屋則有四條五條甚至六條圍龍,在興寧花螺墩羅屋就有一座6圍的圍龍屋。在建築上圍屋的共同特點是以南北子午線為中軸,東西兩邊對稱,前低後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規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後的「圍龍」組合成一個整體,裡面以廳堂、天井為中心設立幾十個或上百個生活單元,適合幾十個人、一百多人或數百人同居一屋,講究的還設有書房和練武廳,令人嘆為觀止。
3. 陳家祠
陳家祠是集嶺南歷代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典型代表,整個建築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形式美的原則,把眾多大小不同的建築物巧妙地組合布局在平面方形的建築空間里,前後左右,嚴謹對稱,虛實相間,極富層次,形成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整體。
陳家祠,是中國清代宗祠建築。原稱陳氏書院。在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清代中葉以後,廣東各縣多在廣州建書院,以供同宗子弟讀書或參加科舉考試,又是祭祖的宗祠。該祠規模宏大,裝飾華麗,是廣東地區保存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間建築。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家祠始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建成於光緒二十年(1894),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主體建築為五座三進、九堂六院,建築面積6400平方米。以大門、聚賢堂和後座為中軸線,通過青雲巷、廊、廡、庭院,由大小19座建築組成建築群體,各個單體建築之間既獨立又互相聯系。聚賢堂位於書院主體建築的中心,堂宇軒昂,庭院寬敞。梁架雕鏤精細,堂中橫列的巨大屏風,玲瓏剔透,為木刻精品。中進聚賢堂屋頂上的陶塑瓦脊長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廣東石灣陶塑商號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欄桿嵌以鐵鑄的花卉等圖幅。
在陳家祠各廳堂、廊、院、門、窗、欄桿、屋脊、磚牆、梁架、神龕等處,隨處可見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等傳統建築裝飾以及鐵鑄工藝,琳琅滿目。陶塑工藝集中在19座廳堂屋頂上的瓦脊;磚雕以東、西倒座外牆的最具規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藝人所作;木雕除梁架與大門及聚賢堂的屏風外,後座的11座雙層透雕神龕,體型高大,有「光緒十六年」、「回瀾橋劉德昌造」、「源昌街時泰造」等題款。祠堂中的各種裝飾,豐富多彩,題材廣泛。
4. 佛山樑園
佛山樑園是佛山樑氏宅園的總稱,主體位於佛山市松風路先鋒古道,主要由"十二石齋"、"群星草堂"、"汾江草蘆"、"寒香館"等不同地點的多個群體組成,規模宏大,是最典型的嶺南住宅園林。始建於1796年清代嘉慶年間的梁園,是佛山樑氏家族梁藹如等叔侄四人歷時41年所營造的大規模的私家園林,它與順德清暉園、番禺余蔭山房及東莞可園並稱為清代廣東四大名園。。
梁園總體布局以住宅、祠堂、園林三者渾然一體。這種融入當地"聚族而居"習俗的造園手法,是最典型的嶺南住宅園林。宅第區不僅規模較大,而且布局整齊劃一。宅第是梁氏家族的居室,全部是三間兩廊的建築格局,這也是當時佛山民居中通用的建築式樣。
梁園鼎盛時期,建築規模宏大。整個家族有200多人都在院內起居生活,由於氣候悶熱,建築密集,為了通風除濕,房屋修建得高大寬敞,地面採用了吸水性能極好的青磚。密集的房屋很容易攀爬,為了防盜,住宅的窗戶都建得很小,並且加裝鐵棍。每戶住宅的大門都安裝了趟櫳門,既能防盜,又便於通風採光。
梁園是清代嶺南文人園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布局精妙,嶺南式"庭園"空間變化迭出,格調高雅;造園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如詩如畫的田園風韻;富於地方特色的園林建築輕盈通透;園內果木成蔭、繁花似錦,加上曲水回環、松堤柳岸,形成特有的嶺南水鄉韻味;尤以大小奇石之千姿百態、設置組合之巧妙脫俗而獨樹一幟。因此,梁園是研究嶺南古代文人園林地方特色、構思布局、造園組景、文化內涵等問題不可多得的典型範例,展現了古代佛山文人對遠離大都會凡囂、享受林泉之樂的追求,也體現了"廣府文化"中對花園式宅第和自然的空間環境的嚮往;其典型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又是反映佛山名人薈萃、文風鼎盛的重要實物例證。
余蔭山房
余蔭山房,又名余蔭園,餘蔭山房,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東南角北大街,距廣州17千米。余蔭山房為清代舉人鄔彬的私家花園,始建於清代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一說為同治六年),距今已有130多年歷史。園佔地面積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瓏、布局精細的藝術特色著稱。
余蔭山房佔地面積1598平方米,坐北朝南,以廊橋為界,將園林分為東、西兩個部分。余蔭山房吸收了蘇杭庭院建築藝術風格,整座園林布局靈巧精緻,以「藏而不露」和「縮龍成寸」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間里分別建築了深柳堂、欖核廳、臨池別館、玲瓏水榭、來薰亭、孔雀亭和廊橋等,在面積並不大的山林里,濃縮了園林的主要設施和景緻,使有限的空間注入了幽深廣闊的無限佳景。造成園中有園、景中有景、幽深廣闊的絕妙佳境。通過名工巧匠的精雕細刻,使全園的文飾做到豐富而精緻、素色而高雅,給人們一種恬靜和雅淡的美感,如置身於「波暖塵香」之中。
它的布局也十分巧妙。園中亭台樓閣、堂殿軒榭、橋廊堤欄、山山水水盡納於方圓三百步之中。園中之磚雕、木雕、灰雕、石雕等四大雕刻作品豐富多彩,盡顯名園古雅之風。更有古樹參天,奇花奪目,頓使滿園生輝。而園中「夾牆竹翠」、「虹橋印月」、「深柳藏珍」、「雙翠迎春」等四大奇觀,使遊人大開眼界,樂而忘返。
其中,最顯著的特點有兩個:一是「縮龍成寸」,園內的建築布局精巧有致,藏而不露。彈丸之地,把亭、台、樓、閣、堂、軒、橋梁、廊提、石山碧水、浮蓮全都包含其中,且迴廊、花窗影壁相互借景,游入其中感覺園中有園,景外有景,好一個曲徑幽深。
二是「書香文雅」,不離居室,滿園的詩聯、佳作文采繽紛濃郁,真可謂嶺南園林建築藝術中的精品。
F. 古代宅院大門上的門扣的歷史
門扣即門環,是北京民宅,特別是大大小小四合院院門上不可少的飾物。俗話版說,門是一戶人家的臉面,表示其權身份和地位。所以北京的民宅中,稍有點臉面的院門上幾乎都有一對金屬飾物,官名叫「門鈸」,北京人稱作門環。普通民宅門上的這種門鈸,樣式簡潔,卻不乏裝飾美,有的還帶著吉祥符號,如外沿圈以如意紋,或鏤出蝙蝠圖形。
門環的種類很多,其中最常見的門環呈六方形,方約7寸左右,中部突起,在凸出的中部吊有樹葉狀的鐵片或鐵環。在與門板固定的地方呈6角狀,上有孔、穿釘、穿銷,與門板結合在一起。由於六角形的門環狀如樂器中的「鈸」也似防雨戴的草帽,所以也有人稱之為扣在門的「鐵草帽」。
門環一般是為開關門方便之用,多為鐵制物,銅制且上裝飾有獸面的只有王府才能享用。院內人出門時雙手拉住中部的葉狀片或鐵環帶上門;外來人則輕扣門環,以喚院內人開門。有熟人來,扣的響數和輕重都有常數。過去,小孩淘氣扣人家門環取樂的事常有之,扣完就跑主人出來也找不著人。不過這樣的事很少,否則把主人累壞了。除有急事需重扣門環外,過去的扣門環外,過去的扣門環聲也堪為北京胡同一景。
G. 嶺南風格建築包括哪些元素
1、追求意境
廣東人在每一種藝術創作中都刻意追求嶺南特色,建築創作也一樣,追求意境,立意在先,處處體現出中國的嶺南情調和神韻。
例如白雲山莊的詩情畫意,能喚起海外遊子思鄉之情的「故鄉水」。
2、與環融合
嶺南建築重視選址立基,與環境融為一體,繼承了傳統建築的精華。「白雲賓館」、「雙溪別墅」、「白天鵝」等賓館建築是其中的佼佼者。
3、群體布局
嶺南建築結合氣候特點,使建築物具備現代景園特色,而只在門廳、中庭、休息廊、餐廳、走道、卧室之中布置園林花木,賦予環境以大自然的情趣。
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將中國園林的精神與現代建築的格調渾然一體的東方賓館庭園。
4、建築形象清新明快
嶺南建築善於利用鋼筋混凝土的框架特點,創造通透空間及虛靈形體,塑造清新明快的建築形象,同時借鑒古代亭台樓閣原型,使新建築千姿百態,氣象萬千。
5、室內設計豐富多彩
嶺南建築在室內設計上利用傳統手法,如灰塑、陶塑、磚雕、木雕、洞門景窗、空花博古、貼地鋪地、彩色玻璃、鑲拼壁畫、盆景幾架、特色傢具、匾名對聯等等,使室內景觀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6、具有景園文脈
嶺南建築最大限度地吸收、借鑒中國古園林空間手法,移植到建築與城市設計中,從而產生出鮮明的特色。例如白雲山、越秀山、流花湖公園、蘭圃、烈士陵園、麓湖、東山湖公園等。
(7)嶺南清代住宅門扣擴展閱讀
嶺南建築分類:
嶺南建築主要主要分為廣府建築、潮汕建築和客家建築。
廣府民居的代表是鑊耳屋,多用青磚、石柱、石板砌成,外牆壁均有花鳥圖案。因其山牆狀似鑊耳,故稱」鑊耳屋」。粵北客家等地稱為「雲牆」或者是「茶壺環」。鑊,是古時的一種大鍋,鑊耳屋,因此亦稱「鍋耳屋」。
據說鑊耳狀的建築防火和通風性能良好:火災時,高聳的山牆可阻止火勢的蔓延和侵入;微風吹動時,山牆可擋風入巷道,進而通過門、窗流入屋內。鑊耳屋是嶺南傳統民居的典型代表,以廣府風格的民居建築為主要代表,因其在屋的兩邊牆上築起兩個像鑊耳一樣的擋風牆而得名。
在明清時期的廣府民居中,一般是出過高官的村落,才有資格在屋頂豎起鑊耳封火山牆。鑊耳屋象徵著官帽兩耳,具「獨占鰲頭」之意,唯有功名的鄉紳方能採用,也是家境殷實的象徵。明清兩代,只要是發了財的村民,都會建造一所鑊耳屋以顯示其富有與氣派。
西關大屋是清末豪門富商在廣州城西「西關角」(今荔灣區)一帶興建的極具嶺南文化特色的廣州傳統民間住宅形式,被稱為「西關大屋」。西關大屋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石腳、高大正門用花崗石裝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傳統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縱深方向展開。
其典型平面為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要廳堂。西關大屋的門廊裝修,設矮腳吊扇門(又叫腳門)、趟櫳、硬木大門三重門扇。大廳是大屋的主體建築,面積最大,屋脊最高。
潮汕民居以傳統的三合院、四合院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稱「下山虎」和「四點金」。規模較小的城鎮平民居屋有布局狹長的「竹竿厝」。
大型民居以四點金為基礎橫向或縱向擴大規模,稱「三廳串」、「八廳相向」、「四馬拖車」、「百鳳朝陽」,其外部輪廓則保留十分規整的正方形或長方形。大規模的集居式住宅稱為「寨」,這是清代潮汕地區鄉村居民軍事化的產物。
從平面上可分為方案和樓寨,從外圍方式上可分為圍牆和圍樓。潮汕地區建築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採用貝灰和石材。至遲在北宋已開始燒制貝殼灰,以貝灰為主體原料的三合土版築大為盛行,不僅應用於建造房屋、高塔上,而且應用到加固堤防上。
石材不僅應用於建築構件的門框、欄板、抱鼓石、台階、柱礎、井圈、梁枋上,而且建造了石牌橋、石塔、石橋大型建築物。潮州城內,僅太平路就有47座石牌坊。以巨石為墩的潮州湘子橋,建造年代從南宋至明代,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國四大古橋之一。
客家建築的代表是客家圍龍屋。歷史上客家人社會宗族制的強化,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質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祠堂設施的完善和族譜連續修撰。在聚族而居的村落,各族都重視祠堂的建造。祠堂住處講究風水,重視堂號家聲。
客家圍屋堂號,或有直書故土祖地,或言志明義,這些堂號的命名習慣與唐宋古俗相承。再就是在民居方面出現了超大型的土樓和樓房組合成的大理圍龍屋。土樓建築多以夯土或土坯磚為材料,漸而發展到以花崗石、大青磚為建築材料,十分堅固,規模巨大。
現存土樓,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自清康熙初年至20世紀70年代,興建了不少土樓建築。圍樓形制依平面布局大體分為圓形和方形。大型圓形圍樓高達4~6層20餘米,多達四環。
建於清代的始興縣隘子鎮滿堂村大圍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佔地10800平方米。各家圍龍屋尤為講究風水。近代,還出現了傳統民居布局而門面裝修西式的中西合壁的客家僑鄉民居。
H. 廣東清代時期的四大名園是指哪四大
1、梁園
清暉園位於順德市大良鎮。廣東清代四大名園之一,以盡顯嶺南庭園雅緻古樸的風格而著稱。
清暉園內水木清華,景緻清雅優美,龍家故宅與擴建新景融為一體,利用碧水、綠樹、吉牆、漏窗、石山、小橋、曲廊等與亭台樓閣交互融合。集我國古代建築、園林、雕刻、詩書、灰雕等藝術於一身。突出了我國庭院建築中雄、奇、險、幽、秀、曠的特點。主要景點船廳、碧溪草堂、澄漪亭、花亭、惜陰書屋、竹宛、歸寄廬、筆生花館、斗洞、紅蕖書屋、鳳來峰、讀雲軒、沫英澗、留芬閣等,造型構築別具匠心,各具情態,靈巧雅緻,建築物之雕鏤繪飾,多以嶺南佳木花鳥為題材,古今名人題寫之楹聯匾額比比皆是,大部分門窗玻璃為清代從歐洲進口經蝕刻加工的套色玻璃製品,古樸精美,品味無窮。園內花卉果木逾百種。除了嶺南園林常用的果樹,還栽種了蘇杭園林特有的紫竹、枸骨、紫藤、五針松、金錢松、七瓜楓、羽毛楓等,並從山東等地刻意搜集了龍順棗、龍瓜槐等北京樹種,品種豐富,多姿多彩,其中銀杏、沙柳、紫藤、龍眼、水松等古木樹齡已有百年有餘,一年四季,蔥蘢滿目
I. 居住的地方,清朝時期的住宅有何特點
清朝住宅:
民居形式不下四十餘種。概約地劃分為七大類,即:庭院式民居、窯洞式民居、干闌式民居、氈房和帳房、藏族民居、維吾爾族民居及其他特殊類型民居。
四合院:
正式的四合院,一戶一宅,平面格局可大可小。房屋主人可以根據土地面積的大小、家中人數的多少來建造,小到可以只有一進,大可以到三進或四進,還可以建成兩個四合院寬的帶跨院的。小者,房間為13間;一院或二院者,房間為25間到40間。
廂房的後牆為院牆,拐角處再砌磚牆。大四合院從外邊用牆包圍,牆壁高大,不開窗戶,以顯示其隱秘性。從制式上來說,許多王府和寺廟也是按照四合院的布局進行設計和建造的。
(9)嶺南清代住宅門扣擴展閱讀:
四合院的歷史沿革
四合院歷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國西周時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現。陝西岐山鳳雛村周原遺址出土的兩進院落建築遺跡,是中國已知最早、最嚴整的四合院實例。
漢代四合院建築有了更新的發展,受到風水學說的影響,四合院從選址到布局,有了一整套陰陽五行的說法。唐代四合院上承兩漢,下啟宋元,其格局是前窄後方。
然而,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軸線為主體建築,周圍為迴廊鏈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晚唐出現具有廊廡的四合院,逐漸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後,廊院逐漸減少,到明清逐漸絕跡。
元明清時期四合院逐漸成熟。元世祖忽必烈「詔舊城居民之過京城老,以貲高(有錢人)及居職(在朝廷供職)者為先,乃定製以地八畝為一分」,分給前往大都的富商、官員建造住宅,由此開始了北京傳統四合院住宅大規模形成時期。20世紀70年代初,北京後英房胡同出土的元代四合院遺址,可視為北京四合院的雛形。後經明、清完善,逐漸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築風格。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北京的很多四合院淪為了大雜院,而改革開放後隨著城市改造的開展,很多傳統四合院被拆毀,如1998年拆除康有為的粵東新館,2000年拆除趙紫宸故居,2004年拆除孟端胡同45號的清代果郡王府,2005年拆除曹雪芹故居,2006年拆除唐紹儀故居。與此同時,一些四合院被列入北京市和各區縣級的保護院落。
J. 清朝時期的住宅特點
清朝住宅:
民居形式不下四十餘種。概約地劃分為七大類,即:庭院式民居、窯洞式民居、干闌式民居、氈房和帳房、藏族民居、維吾爾族民居及其他特殊類型民居。
四合院:
正式的四合院,一戶一宅,平面格局可大可小。房屋主人可以根據土地面積的大小、家中人數的多少來建造,小到可以只有一進,大可以到三進或四進,還可以建成兩個四合院寬的帶跨院的。小者,房間為13間;一院或二院者,房間為25間到40間。
廂房的後牆為院牆,拐角處再砌磚牆。大四合院從外邊用牆包圍,牆壁高大,不開窗戶,以顯示其隱秘性。從制式上來說,許多王府和寺廟也是按照四合院的布局進行設計和建造的。
(10)嶺南清代住宅門扣擴展閱讀:
四合院的歷史沿革
四合院歷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國西周時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現。陝西岐山鳳雛村周原遺址出土的兩進院落建築遺跡,是中國已知最早、最嚴整的四合院實例。
漢代四合院建築有了更新的發展,受到風水學說的影響,四合院從選址到布局,有了一整套陰陽五行的說法。唐代四合院上承兩漢,下啟宋元,其格局是前窄後方。
然而,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軸線為主體建築,周圍為迴廊鏈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晚唐出現具有廊廡的四合院,逐漸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後,廊院逐漸減少,到明清逐漸絕跡。
元明清時期四合院逐漸成熟。元世祖忽必烈「詔舊城居民之過京城老,以貲高(有錢人)及居職(在朝廷供職)者為先,乃定製以地八畝為一分」,分給前往大都的富商、官員建造住宅,由此開始了北京傳統四合院住宅大規模形成時期。20世紀70年代初,北京後英房胡同出土的元代四合院遺址,可視為北京四合院的雛形。後經明、清完善,逐漸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築風格。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北京的很多四合院淪為了大雜院,而改革開放後隨著城市改造的開展,很多傳統四合院被拆毀,如1998年拆除康有為的粵東新館,2000年拆除趙紫宸故居,2004年拆除孟端胡同45號的清代果郡王府,2005年拆除曹雪芹故居,2006年拆除唐紹儀故居。與此同時,一些四合院被列入北京市和各區縣級的保護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