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朝鮮的時候怎樣才叫兩班貴族
兩班,是古代高麗和朝鮮的世族階級。
李朝中期以前,指以功臣、貴戚等貴族為核心的文武官吏,16世紀下半葉以後,指以新進士人為主體的統治階級。高麗初期制定文武官人身份制度,朝儀時,文官位列東側,稱文班或 東班;武官位列西側,稱武班或西班,合稱文武兩班或東西兩班,簡稱『兩班』。
名稱來源
「兩班」一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稱高麗時期住在京城東邊和西邊的貴族的官員。另一種說法指上朝時,君王坐北向南,以君王為中心,文官排列在東邊,武官排列在西邊,之後,兩班專指上朝會的官員延伸到兩班官員的家族及家門。
兩班的子弟通過科舉和蔭職取得官位,同時也通過婚姻關系來維持兩班的地位,因此兩班階級具有世襲的特色。
李朝兩班官職
東班階
堂上官:
大匡輔國崇祿大夫(正一品)
輔國崇祿大夫(正一品)
崇祿大夫(從一品)
崇政大夫(從一品)
正憲大夫(正二品)
資憲大夫(正二品)
嘉義大夫(從二品)
嘉善大夫(從二品)
通政大夫(正三品堂上)
堂下官/參上官:
通訓大夫(正三品堂下)
中直大夫(從三品)
中訓大夫(從三品)
奉正大夫(正四品)
奉列大夫(正四品)
朝散大夫(從四品)
朝奉大夫(從四品)
通德郎(正五品)
通善郎(正五品)
奉直郎(從五品)
通訓郎(從五品)
承議郎(正六品)
承訓郎(正六品)
宣教郎(從六品)
宣務郎(從六品)
參下官:
務功郎(正七品)
啟功郎(從七品)
通仕郎(正八品)
承仕郎(從八品)
從仕郎(正九品)
將仕郎(從九品)
西班階
堂上官:
大匡輔國崇祿大夫(正一品)
輔國崇祿大夫(正一品)
崇祿大夫(從一品)
崇政大夫(從一品)
正憲大夫(正二品)
資憲大夫(正二品)
嘉義大夫(從二品)
嘉善大夫(從二品)
折沖將軍(正三品堂上)
堂下官/參上官:
御悔將軍(正三品堂下)
建功將軍(從三品)
保功將軍(從三品)
振威將軍(正四品)
昭威將軍(正四品)
定略將軍(從四品)
宣略將軍(從四品)
果毅校尉(正五品)
忠毅校尉(正五品)
顯信校尉(從五品)
彰信校尉(從五品)
敦勇校尉(正六品)
進勇校尉(正六品)
勵節校尉(從六品)
秉節校尉(從六品)
參下官:
迪順副尉(正七品)
奮順副尉(從七品)
承義副尉(正八品)
修義副尉(從八品)
效力副尉(正九品)
展力副尉(從九品)
宗親階
堂上官:
顯祿大夫(正一品)
興祿大夫(正一品)
綏德大夫(從一品)
嘉德大夫(從一品)
崇憲大夫(正二品)
承憲大夫(正二品)
中義大夫(從二品)
昭義大夫(從二品)
明善大夫(正三品堂上)
堂下官/參上官:
彰義大夫(正三品堂下)
保信大夫(從三品)
資信大夫(從三品)
宣徽大夫(正四品)
廣徽大夫(正四品)
奉成大夫(從四品)
光成大夫(從四品)
通直郎(正五品)
秉直郎(正五品)
謹節郎(從五品)
慎節郎(從五品)
執順郎(正六品)
從順郎(正六品)
儀賓階
堂上官:
綏祿大夫(正一品)
成祿大夫(正一品)
靖德大夫(從一品)
明德大夫(從一品)
奉憲大夫(正二品)
通憲大夫(正二品)
資義大夫(從二品)
順義大夫(從二品)
奉順大夫(正三品堂上)
堂下官/參上官:
正順大夫(正三品堂下)
明信大夫(從三品)
敦信大夫(從三品)
B. 什麼是兩班貴族
兩班
兩班,是古代高麗和朝鮮的世族階級。古代朝鮮,王族之外的臣民共分成四個階級:
兩班貴族(亦稱士大夫)。
中人(官員的良妾所生的兒子,良妾是平民百姓嫁給官員作為妾侍的稱呼)。
平民
賤民
目錄
1 名稱來源
2 李朝兩班官職
2.1 東班階
2.2 西班階
2.3 宗親階
2.4 儀賓階
3 參見
名稱來源
「兩班」一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稱高麗時期住在京城東邊和西邊的貴族的官員。另一種說法指上朝時,君王坐北向南,以君王為中心,文官排列在東邊,武官排列在西邊,之後,兩班專指上朝會的官員延伸到兩班官員的家族及家門。
兩班的子弟通過科舉和蔭職取得官位,同時也通過婚姻關系來維持兩班的地位,因此兩班階級具有世襲的特色。
李朝兩班官職
東班階
堂上官:
大匡輔國崇祿大夫(正一品)
輔國崇祿大夫(正一品)
崇祿大夫(從一品)
崇政大夫(從一品)
正憲大夫(正二品)
資憲大夫(正二品)
嘉義大夫(從二品)
嘉善大夫(從二品)
通政大夫(正三品堂上)
堂下官/參上官:
通訓大夫(正三品堂下)
中直大夫(從三品)
中訓大夫(從三品)
奉正大夫(正四品)
奉列大夫(正四品)
朝散大夫(從四品)
朝奉大夫(從四品)
通德郎(正五品)
通善郎(正五品)
奉直郎(從五品)
通訓郎(從五品)
承議郎(正六品)
承訓郎(正六品)
宣教郎(從六品)
宣務郎(從六品)
參下官:
務功郎(正七品)
啟功郎(從七品)
通仕郎(正八品)
承仕郎(從八品)
從仕郎(正九品)
將仕郎(從九品)
西班階
堂上官:
大匡輔國崇祿大夫(正一品)
輔國崇祿大夫(正一品)
崇祿大夫(從一品)
崇政大夫(從一品)
正憲大夫(正二品)
資憲大夫(正二品)
嘉義大夫(從二品)
嘉善大夫(從二品)
折沖將軍(正三品堂上)
堂下官/參上官:
御悔將軍(正三品堂下)
建功將軍(從三品)
保功將軍(從三品)
振威將軍(正四品)
昭威將軍(正四品)
定略將軍(從四品)
宣略將軍(從四品)
果毅校尉(正五品)
忠毅校尉(正五品)
顯信校尉(從五品)
彰信校尉(從五品)
敦勇校尉(正六品)
進勇校尉(正六品)
勵節校尉(從六品)
秉節校尉(從六品)
參下官:
迪順副尉(正七品)
奮順副尉(從七品)
承義副尉(正八品)
修義副尉(從八品)
效力副尉(正九品)
展力副尉(從九品)
宗親階
堂上官:
顯祿大夫(正一品)
興祿大夫(正一品)
綏德大夫(從一品)
嘉德大夫(從一品)
崇憲大夫(正二品)
承憲大夫(正二品)
中義大夫(從二品)
昭義大夫(從二品)
明善大夫(正三品堂上)
堂下官/參上官:
彰義大夫(正三品堂下)
保信大夫(從三品)
資信大夫(從三品)
宣徽大夫(正四品)
廣徽大夫(正四品)
奉成大夫(從四品)
光成大夫(從四品)
通直郎(正五品)
秉直郎(正五品)
謹節郎(從五品)
慎節郎(從五品)
執順郎(正六品)
從順郎(正六品)
儀賓階
堂上官:
綏祿大夫(正一品)
成祿大夫(正一品)
靖德大夫(從一品)
明德大夫(從一品)
奉憲大夫(正二品)
通憲大夫(正二品)
資義大夫(從二品)
順義大夫(從二品)
奉順大夫(正三品堂上)
堂下官/參上官:
正順大夫(正三品堂下)
明信大夫(從三品)
敦信大夫(從三品)
C. 有一部挺久的韓劇。。名字完全忘了。。。 內容是說一個兩班貴族暗地裡是一個小說家。。
看樓主寫的劇情,應該是日劇《With Love》,中文譯為《網路情緣》,我小時候也租碟看過,記得是竹野內豐演的~~
D. 韓國兩班出身的藝人有哪些
1、柳時元
1972年10月6日出生於韓國尚北道安東市,畢業於東國大學電影戲劇系,韓國男演員、歌手。1992年,以兼職助理導演身份加入韓國SBS廣播公司,屬於THE INTERCREW RACING組成員。1994年,出演首部戲劇《感覺》。
1998年,憑借愛情劇《紙鶴》獲得第35屆韓國百想藝術大賞電視類獎項最佳人氣男演員獎 。2002年,主演愛情片《自從認識你》。2005年,獲得第47屆日本RECORD大獎大眾獎。2010年,主演幻想真實綜藝節目《女演員的管家》。2012年,主演生活愛情劇《再見,老婆》。
(4)兩班貴族住宅擴展閱讀:
貧苦出身但卻成功的韓國藝人
1、元斌
元斌本名「金道振」出生於韓國江原道旌善郡北部的農村,家中有一個哥哥和三個姐姐。母親務農,父親以前是一位礦工,1995年也轉以務農為生。因為突出的外貌條件,以及試圖改變命運的想法當了藝人,送過報、在工地打過工,輾轉各種兼職維持生計。之後在1995年11月,他參加第一屆韓國有線電視台新人選拔賽,進入演藝圈。
2、裴勇俊
在裴勇俊幼時,父親生意失敗破產,經歷了一段很艱難的時間,夢想著成為電影導演的他在1993年進入一家電影製作公司工作了好幾個月,希望能借機學習一點關於電影製作過程的知識。
後來KBS電視台正在選拔出演青春偶像劇的演員,最後裴勇俊通過試鏡後被選為《愛的問候》中的男主角,以演員的身份出道。
3、李國主
2006年,李國主通過MBC廣播《天笑、地笑、人笑》出道。第二年還獲得了MBC演藝大賞頒發喜劇女新人獎,可她也曾有過10個月無工作無收入的情況。
在2014年12月,李國主的前經紀公司,Coko娛樂因為代表金某捲款潛逃,而陷入無法支付出演費的情況,李國主在當年12月初向該經紀公司提出解約,離開公司,並在2015年4月加入 FNC 。現在李國主作為一個萬能綜藝人以她鮮明的個人特色,帶給大眾歡笑。
E. 貴族的政治學含義
東方由於地理環境差異,因此各地都有不同的階級制度。如日本皇室、朝鮮的兩班貴族、中國的封爵制度、印度的種姓制度。
中國歷史上,所謂貴族階級,夏、商、周有之,魏、晉、南北朝,亦有之。前者之貴族,皆系公侯伯子男,以及諸侯之世臣。後者之貴族,多為大家世族。最著者,如南方之王謝,北方之崔、盧、李、鄭。(摘自黃現璠著:《唐代社會概略》 ,商務印書館,1936年3月初版)與平民階級相比,貴族階級享有更多的特權,擁有更大的政治權利。
貴族同其他階級的最明顯區別是擁有爵位。爵位可能是世襲的,也可能是非世襲的。除了貴族的表面形式,貴族的本質是通過裁決生命的命運來體現的. 雖然象徵貴族的是權勢和力量。
中國自商代施行諸侯封建制度,即類同於西方貴族制。《禮記·王制》曰: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為王,下轄諸侯。如春秋楚國,本為子爵,因不滿其國大爵小,要求周王升其爵位未竟,於西元前704年稱王。漢代實行郡縣制之後,為安撫改朝換代之功臣,仍時有分封之舉,然已不如商周之系統。
日本的貴族封建制度亦久。如大名即地方之貴族,有權分封土地及享有資源。下屬的武士,等同於西方貴族所自擁的武裝軍隊。自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效法英制五等貴族系統,使原來貴族能在君主立憲下的上議會有一席之地。此一貴族制在1945年日本戰敗後取消。 西方的早期貴族
古羅馬時期,貴族是享有特權的公民。他們和平民階級相對立、形成特權階級的公民家庭集團。在公元前400年之前,貴族曾壟斷一切官職和聖職。羅馬皇帝必須是貴族出身。貴族免服兵役。4世紀以後,貴族逐漸演變成非世襲的榮譽頭銜。貴族同其他階級的最明顯區別是擁有爵位但是爵位可能是世襲的,也可能是非世襲的。
西方貴族制度
最初的貴族由封建社會的騎士或武士發展而來的。起初,武士或騎士宣誓效忠自己的領主並為其作戰以換取土地(通常與農奴共同生活)。封建社會軍事技術革命中,滑膛槍的發明逐漸解除了貴族對軍隊的私有控制。
一個人的貴族身份可以源自繼承,也可以源於戰功。「貴族」這一稱號最普遍和嚴格的涵義中,「傑出」的特質是具有繼承性的。比如說,除非被明確剝奪了貴族特權,貴族的合法繼承人 (在一些社會中被限定為男子) 依然是貴族。在這方面,「貴族」不同於「英國貴族」:後者只由家族的單一成員繼承。aristocrat 和aristocracy是對位列貴族的人或家族的不太正式的稱呼。它們缺乏可區分性,比如在世襲金字塔頂端的小圈子裡游盪的英國貴族年輕的兄弟姐妹(甚至也許是兒童自封的VIP),也被認為是aristocrats,「藍血」是貴族出身的英國式表達。它可能是指那個圈子裡人的纖弱的、蒼白的皮膚——藍色的血管更容易透過皮膚看到,也可能是對上層社會普遍存在的銀中毒的描述。銀中毒會導致永久性的皮膚變藍,由過量攝入銀元素引起,銀在當時曾經被廣泛應用作餐具和葯物元素。
在現代貴族佔主導地位的國家,資產階級逐漸成長為權利階級;富有的城市商人往往比鄉村小貴族更具影響力。在法國,有影響力的高級資產階級,特別是法律界的人士,從國王處獲得貴族頭銜。而行伍起家的舊貴族( 「佩劍貴族」 )對新貴族( 「長袍貴族」 )越來越不滿。
法國大革命前最後幾年的復辟中,舊貴族試圖捍衛他們的特權,他們推動特定部門的限令,在能證明自傢具有足夠貴族「quartiers」 (法語 'quartiers de noblesse')的人中間宣揚騎士精神。「quartiers de noblesse」是指一個貴族用徽章證明他們的每條血緣都來自擁有佩戴徽章資格的祖先,即他們來自那些行伍的舊貴族家庭,舊貴族家庭可以確定他們自己的父系徽章,另一方面就可以說明他們不是那些原本是資產階級的新晉貴族。
貴族會被要求提供展示'seize quartiers' (16 quarterings) 甚至 'trente-deux quartiers' (32 quarterings)以分別表明上數五代(到曾曾祖)或六代(曾曾曾祖)的所有血緣關系的族譜證明貴族身世。
貴族控制著資源,比如食物、金錢、普通人和低等貴族勞動力,並且可以在他們中間履行宗教、政治權利。有趣的是,貴族有時候擁有土地封邑權,這可以表現在命名上。舉個例子,名字中的Earl of Chesterfield彰顯財富,Earl Cairns就為名字創立的。然而,所有這些都不是必須的,很多時候,貴族僅與社會榮譽和特定的社會特權相關。後者的一個例子就是Polish szlachta。
在現代社會,擁有特殊權利的世襲觀念在西方社會逐漸與現代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美國的締造者就反對任何可能助長貴族的事物;法國大革命取消了貴族並剝奪了他們的權利(盡管拿破崙一世和拿破崙三世回復了某些貴族頭銜,它們更大意義上是榮譽性質的)。
中世紀為一個典型的貴族統治時期,貴族是維持統治的階級結構,無論是否長官都有統治權,且成分復雜,並隨早、中、晚期不斷變化。
早期人們不注重譜系,因為是民族與羅馬的混容時期,是重視現有勢力和土地;中期,社會基本定型,人們開始注重譜系,強調封號,看重出身,貴族集團也於此時形成,成為一個封閉的團體;到晚期,因為商品經濟發達和社會上成分的流動增加,也開始有下層人加入貴族行列,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有封號而無土地的破落貴族。
貴族起源
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來自於學者布洛克,他認為中世紀分為兩期。第一期(第十一、十二世紀之前)為無貴族時期,羅馬的原貴族隨著帝國消亡而消失,而蠻方貴族沒有形成;第二期(十二世紀之後)才開始出現貴族,其典型特徵為騎士階層開始正式出現,即騎士等於貴族。但後來的學者通過考察,對以上說法不認同。日爾曼大舉入侵後,羅馬貴族沒有真正消亡,與後來蠻邦上層結合為一體,中世紀前期就已經有貴族,到了後期貴族和騎士有所融合,但兩者之間也有區別,直到和平時期,騎士的軍事功能削弱和,兩者才合為一體。
十二、十三世紀後,隨著貴族和騎士融合,開始形成明確的貴族之間等級,要成為貴族必須成為騎士,等級性和集團性明顯。騎士必須是騎士的後裔,這種差距和其他階層的集團拉大,使得貴族具有了明顯的封閉性,且貴族內部也分出了不同的等級,表現出不同的權勢。
貴族姓氏標志
西方貴族的姓氏標志在名與姓之間。「德」(de)是法國貴族或舊家的標志,如法國著名寓言詩人讓·德·拉封丹就是貴族家庭出身。「堂」(Don,一譯唐)是西班牙貴族姓氏的標志,如拜倫《唐·璜》中的主人公唐·璜。「馮」(von)則是德國和奧地利封建貴族姓氏的標志,如歌德筆下的騎士葛茲·馮·伯利欣根。
貴族等級
公爵(Duke):在貴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級,地位最高。這個爵名的由來有三:一是歐洲氏族社會解體時期,日耳曼部落的軍事首長;二是古代羅馬部落的軍事首長;三是古羅馬時代的邊省將領,後指地方軍政長官,其拉丁文原意為統帥。隨著封建關系的發展,王權的日益強化,公爵成了統治階級中的上層人物。在英國,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紀的英王愛德華三世分封的,被封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員。十五世紀後才打破這慣例,少數非王室人員也被封為公爵,他們有政治、經濟、法律和權利,這些人行為往往決定很多人的命運,他們僅為名義上的歸附。
侯爵(Marquess):侯爵是貴族的第二等級。查理大帝在位時它是指具有特別全權的邊區長官,相當於藩侯,由國王任命,時間長久後也成為半獨立狀態。查理曼帝國分裂後,變成了獨立的大封建領主。封建王權加強後,侯爵成為公爵與伯爵之間的爵銜,其地位與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紀後,才確認侯爵的地位在伯爵之上。這些人大都出身於當地的大家族,為半獨立力量,可任命當地官員。
伯爵(Earl or Count):在羅馬帝國時,伯爵是皇帝的侍從,掌管軍、民、財政大權,有時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強化後,伯爵可割據一方,成為世襲的大封建領主。後來,其地位漸次低落,介於侯爵與子爵之間,為貴族的第三等級。在英國,伯爵之銜歷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愛德華被封為公爵之前,它是英國最高的爵位。這一爵名,來源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丹麥。公爵的委任者也稱伯爵,其權利甚大,尤其代表公爵時,常常由社會秩序的維護者成為統治者,如在英國建立安茹王朝的安茹伯爵,以及法國的香檳伯爵等。
以上三種貴族為高等貴族,均擁有大量的領土,能實行獨立或者半獨立的統治。
子爵(Viscount):,子爵原系法蘭克王國的國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國王查理曼於八世紀時封的,後來傳到歐洲其他大陸國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後來獨立存在,也可世襲。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紀才傳入英國,博蒙德·約翰於一四四○年第一個被封為英國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他們可以代其處理事物和司法案件。高級貴族不在場時可獨立行使其權利,到後來開始建造城堡,形成小統治中心。
男爵(Baron or Lord):是貴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級。在十一至十二世紀時,它是歐洲君主國國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語中,男爵(Baron)一詞,是諾曼人在征服歐洲大陸時引進來的,本義為只不過是普通的人,後來演變為強有力的人。當時,英國的那些直接從國王那兒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稱為男爵,但這並非由國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封約翰·比徹姆為男爵後,男爵才成為英國貴族的正式爵位。他們大都與軍隊相連,以服軍役為條件從國王那裡領取土地奉養土地的騎士首領,一位男爵最少擁有40~50個騎士領(一個騎士領是指供養一個騎士所需的土地面積)。
貴族的特徵也反映在其它各個社會生活方面。
衣食住行
衣服的顏色、款式均以法律規定,非貴族者不得穿金戴銀,不能穿絲絨、毛皮衣服。農民只能穿黑、灰兩色,貴族可以追求華美,是當時服裝改革的推動者;但當時的服裝上仍然有不少缺陷,如無襯衣、睡衣,且男女衣服樣式區別不大。在飲食上,有限制和經濟實力兩種區別。如野味:孔雀、鹿肉、天鵝屬於限制方面;而因為野味氣味大,當時的儲藏技術的落後,令得從東方而來的長途運輸香料可與黃金等值,成為當時貴族的專利。在居住方面,中世紀貴族為土地貴族,他們依附土地而生,在庄園中心地帶有貴族的住宅,但主人不會長住;另一處則為代表權勢之地的城堡,起初是皇家特權,一般建立在山上,是易守難攻之地,一防衛性為主且代表權勢,不追求舒適,內部潮濕、陰暗;城堡的作用眾多,不僅是貴族家族的居住地和社交場所,也是在戰亂時周圍居民的避難場所。
婚姻家庭
中世紀貴族的婚姻為政治婚姻,貴族結婚的目的是為了延續後代和加強貴族家族之間的聯系。一樁婚姻可結成聯盟,化解矛盾。所以貴族長子更多考慮政治方面的因素,而無繼承權的次子則考慮經濟利益,所以當時追求寡婦就成為了一種習俗。因為中世紀無自由戀愛,婚姻都由父母、家族安排,所以雖然那個時候的婦女地位較低,但是貴婦人卻是例外。她們都具有雙重角色,一方面而言是賢妻良母,擔負相夫教子,料理家族事物的責任;另一方面又是羅曼蒂克的典型,成為騎士所追逐的對象和崇拜理想;她們所代表的是純潔、高貴和愛情的理想。當時的貴族家庭是一個意義上擴大的家庭,包括僕人、傭人和依附者,即窮親戚、寄養者和騎士等,如果一個人可以住入貴族家中滿一年零一天,就可成為此家庭中正式成員,因而貴族城堡中事物繁多。當時的家庭是以父權制為中心,但當時的寄養制,使得子女和親生父母的感情很淡薄。
貴族在中世紀社會中屬於上層,所以各個方面都有特徵,比如貴族只與貴族聯系,生活習俗固定、聯系固定,在封閉集團內大家共有貴族意識,並通過外部法令使其確立,使階層固定,與其他階層形成明顯的界限。
到了中世紀的中期,貴族集團的意識明顯,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首先,貴族有意識的和自由人劃分界限。成為貴族不僅僅是財產上的要求,還必須經過授封儀式,越來越嚴格,使得貴族只能在貴族兒女身上產生,且授封只有國王才能進行,成為貴族的條件變得日益苛刻。
其次,貴族開始更加註重譜系,其中不能有模糊之處。貴族還開始採用族徽,這一標志的起源和戰爭有關,當時交戰的雙方習慣以一特殊標記來分清敵我,後來就漸漸演變為貴族之徽。
然後,作為貴族在職業上也和其他人有嚴格區別,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大都與戰爭相聯系。當時的社會一般把工作類型分為作戰者、祈禱者(教會)和勞動者(農民),作戰是騎士、貴族的特權也是地位的象徵。
最後,貴族的生活方式、觀念都和其他階層有所不同,他們崇尚忠誠、浪漫、風度。其榮譽不受玷污。
貴族本身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階層,但是其中也有流動,尤其是到了後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達和社會上成分流動的增加,中世紀晚期也開始有下層人加入這一行列。他們有的通過婚姻方式,因為貴族集團內部男女比例失調,出現低等家族和貴族的聯姻;有的是因為在皇室和貴族中服役,表現出色而受封貴族稱號;還有的是經濟富有者憑借經濟實力而上升為貴族。同時,也出現了無土地、破落的貴族,族徽成為貧窮的象徵。
歐洲貴族的形成
歐洲的貴族分為血統貴族,受封貴族和職務貴族。最主要的是血統貴族。歐洲的血統貴族是在戰爭中形成的。當他們還是游牧民族時,一批能征善戰的英雄聚集在部落首領周圍。
後來,這些人就形成歐洲的血統貴族。歐洲出現的公、侯、伯、子、男等貴族爵位,統統都是誕生於戰爭之中。他們不是靠關系,而是靠自己的本領,他擔負著戰爭的任務。只要有戰爭發生,貴族就要自帶武器,自備戰馬,在國王的統帥下,沖鋒陷陣。在崇尚力的時代,戰場是最好的考驗人的場所。在戰場上,弱者,懦者被淘汰,強者、勇者生存下去。這樣就保證了歐洲貴族的優質。歐洲的貴族是世襲的,世襲的貴族一樣要承擔戰爭的任務,這樣,貴族階層就不至於腐朽下去。有戰爭也使貴族無法產生依賴性。中世紀歐洲經常有戰爭,貴族不斷在戰爭中接受生死和勝負之間的考驗,在征戰中貴族及貴族的世襲者不斷更新換代,遍地戰火,遍地狼煙,到處都是碉堡,到今天,歐洲還有這種戰爭遺留。歐洲的貴族家庭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在對孩子的塑造中,精湛的劍術和馬術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在這樣的文化熏陶下,才更鍛煉人。人的品質得到不斷提升,不委頓、不懈怠,而是不停的更新自己和強化自己。在歐洲,貴族的活動場所都在宮廷,宮廷文化成為國家文化的輻射源。貴族文化除了宮廷文化外,還包括三種文化。第一個是沙龍文化。沙龍這個詞,在現代的中國社會也開始流行起來,我們的文化生活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主題沙龍,這個詞,也被很多年輕人所喜歡。沙龍這個詞的原意,是指裝飾得精美的客廳。起源於義大利。由於宮廷中的男士們都在關注國家大事,要不就是去狩獵,貴族夫人們留在家裡無所事事,就在裝扮華美的沙龍里舉辦文化活動。沙龍必須是女主人主持。這是從宮廷中延伸出來的高層次的文化交流和活動方式,沙龍文化大多偏重於文學和藝術,甚至討論哲學問題,追求的是精神上的享受和地位。第二種貴族文化是騎士文化。這是貴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派別。這種文化的傳承者純粹是貴族子弟。在歐洲,當一個貴族家庭的孩子長到10歲時,就要派到一位貴族身邊去學習,學習宮廷禮儀,學習劍術,學習馬術,目的就是要學習怎樣成為一名真正的騎士:一個具有高貴的理想,並且完全效忠於愛情的人。第三種是紳士文化。英語中紳士這個詞是「gentleman」「gentle」這個詞的意思。
F. 兩班貴族的文職
在國王下面,來有輔佐機關—源—議政府,其首領稱「領議政」,相當於中國的內閣首輔。領議政之下為左右議政,與領議政同為正一品。再下為從一品左右贊成、正二品左右參贊。再下有舍人等職官。
議政府之下有吏、戶、禮、兵、工、刑六曹,相當於中國的六部。其首長稱判書,相當於中國的六部尚書。檢察諫議機構為司憲府和司諫院(兩府)。此外還有承政院,為國王起草旨意。
宗親、忠勛機構有宗親府、忠勛府、儀賓(相當於駙馬)府、敦寧府等。國學為成均館(相當於中國的國子監)。其他機構有奎章閣、經筵廳、弘文館、藝文館等。史館稱春秋館。內廷供奉機構有內醫院、尚衣院、司仆寺、內資寺、內贍寺、禮賓寺、濟用監、內侍院等。此外還有宗廟署、社稷署、長興庫、義盈庫、冰庫、平市署、圖畫署、惠民署、造紙署、瓦署、歸厚署、典獄署、典牲署、掌苑署、司圃署、養賢庫等機構。
G. 朝鮮的兩班什麼意思
更多圖片(1張)
兩班貴族簡稱兩班,為古代高麗與李氏朝鮮的一個社會階層,處於內社會等級制度的頂端,主體容為士族與官僚。兩班子弟通過科舉和萌蔭取得官位,通過婚姻繼續維持兩班地位,因而兩班階級也具有世襲的性質。
H. 以前看了一部韓國的古裝劇,只看了一點,裡面有個小女孩叫在喜,原來是兩班貴族家小姐,後來因罪成了官婢,
是大長今嗎
I. 兩班貴族的介紹
兩班貴族簡稱兩班,為古代高麗與李氏朝鮮的一個社會階層,處於社會等級制度的頂端,主體為士族與官僚。兩班子弟通過科舉和萌蔭取得官位,通過婚姻繼續維持兩班地位,因而兩班階級也具有世襲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