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傣家竹樓和河姆渡人的干欄式房屋,建築形式一樣嗎(急)
一樣的。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回鋪樓板;房頂用茅草答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春米、織布的地方。
❷ 有哪些少數民族有干欄式建築
中國的長江流域以南以及東南亞,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北部,蘇聯西伯利亞和日本等地
南方少數民族中 有傣族 僳僳族 基諾族 布依族 水族 毛南族 黎族(特殊的干欄建築 船屋) 德昂族
佤族 布朗族等
❸ 在我國的干闌式建築有什麼優點
多用於我國南方多雨抄地區和雲南貴州等少數民族地區,一般採用底層架空,它具有通風、防潮和防獸等優點,對於氣候炎熱、潮濕多雨的中國西南部亞熱帶地區非常適用.這類民居規模不大,一般三至五間,無院落,對於平坎少,地形復雜的地區,尤能顯露出其優越性。
❹ 西雙版納的干欄式建築的優點,氣候方面: 生物方面: 地形方面:
干欄式建築的優點是可以減少地面的處理工作,放火燒荒後就可以建房,而且滿足了居宅防潮抗洪的實際需要,也解決了南方氣溫較高而需降溫、通風問題。但由此帶來的建築困難也比一般地面建築大得多。 干欄式建築更以氣候為主,為防潮濕而建,長脊短檐式的屋頂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為適應多雨地區的需要,防潮濕的建築形制,特別是倉廩建築採用這種形制的用意更為明顯,以適應潮濕多雨的需要。干欄式建築以竹術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檁、掾、樓面、牆、梯、欄等,各部件的連接用榫卯和竹篾綁扎,為單幢建築,各家自成院落,各宅院有小徑相通。房頂用草排或掛瓦。 干欄式建築西北——東南走向,門的朝向向南偏東10度左右,這個朝向在冬季日照時間最長而夏季最短,避開了夏季的炎熱,增加了冬季的採光時間。所以對長坡檐,無窗戶的干欄式建築,這個朝向選擇是非常符合實際的。迄今當地的建築仍繼承了這個合理的朝向選擇,門戶向南偏東5~10度是最好的朝向。
❺ 干欄式房屋是哪個少數民族居住的啊..
苗族,侗族,水族,傣族,彝族,以雲貴廣西山區居多,應為地方多餘,潮濕,地勢多山地
❻ 中國合院式、干欄式、井乾式民居的分布情況是怎樣的試舉例論述這三種民居式樣的主要特點。
合院式民居的形制特徵是組成院落的各幢房屋是分離的,住屋之間以走廊相聯或者不相聯屬,各幢房屋皆有堅實的外檐裝修,住屋間所包圍的院落面積較大,門窗皆朝向內院,外部包以厚牆。屋架結構採用抬梁式構架。這種民居形式在夏季可以接納涼爽的自然風,並有寬敞的室外活動空間;冬季可獲得較充沛的日照,並可避免寒風的侵襲,所以合院式是中國北方地區通用的形式,盛行於東北、華北、西北地區。合院式民居中以北京四合院最為規則典型。完整的北京四合院是由三進院落組成,沿南北軸線安排倒座房、垂花門、正廳、正房、後罩房。每進院落有東西廂房,正廳房兩側有耳房。院落四周有穿山游廊及抄手游廊將住房聯在一起。大門開在東南角。大型住宅尚有附加的軸線房屋及花園、書房等。宅內各幢住房皆有固定的使用用途,倒座房為外客廳及賬房、門房;正廳為內客廳,供家族議事;正房為家長及長輩居住;子侄輩皆居住在廂房;後罩房為倉貯、僕役居住及廚房等。這種住居按長幼、內外、貴賤的等級秩序進行安排,是一種宗法性極強的封閉型民居。屬於合院式的民居尚有:晉中民居,其院落呈南北狹長形狀;晉東南民居,其住房層數多為兩層或三層;關中民居,除院落狹長以外,其廂房多採用一面坡形式;臨夏回族民居,其布局形式較自由,朝向隨意,並帶有花園;吉林滿族民居,院落十分寬大,正房中以西間為主,三面設萬字炕;青海庄窠是平頂的四合院,周圍外牆全為夯土製成;白族民居,即大理一帶的民居,其典型布局有「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兩種;納西族民居,與白族民居類似,但吸收有藏族的上下帶前廊的樓房形制。井乾式房屋在我國分布很廣,也有很悠久的歷史,現在這種房屋主要在農村還有保留、使用。 各地的井乾式房屋在結構和外形上又不盡相同,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居民們建起了頗具地方特色的房屋,如新疆地區阿爾泰山以北地區農村中建的井乾式房屋,均以平頂為主,同時把泥都抹在牆里,從外表還看出木楞的形狀。在雲南的大姚、姚安、南樺等地還有井乾式與干闌式民居相結合的式樣。此外,在貴州有的村莊,也有井乾式房屋。 在吉林省長白山北坡及南坡一些山林,都建設有井乾式房屋。吉林長白山井乾式房屋以二道白河為主,從二道白河到天池,及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也都以井乾式房屋為主。 長白山地區井乾式房屋均以兩間、三間房為主,間寬3米,進深6米,牆壁內外均抹土泥防風。吉林地區每到冬季寒冷,一年四季冷天過多,所以井乾式房屋主要是為了防寒,才在牆面上抹泥。 當地井乾式房屋都做雙坡頂排山式,每間房屋共9條檁,在屋頂上抹上泥,然後鋪木板瓦,正脊也做木板瓦脊,房屋周圍均用木條做圍牆。房屋內生火或者用火炕都用木板做煙囪。長白山井乾式房屋建造的體型都比較小,沒有雲南井乾式房屋的尺度大,這與氣候有一定關系。 在吉林省境內農村主要是種玉米,秋後玉米的儲藏也是農民要解決的一大問題。他們通常將玉米放在一個玉米樓里,這個玉米樓即一種干闌式與井乾式兩種做法相結合的建築,樓下為干闌式以保證通風、防潮,所以做干闌式,用四根柱子支撐上部井乾式的玉米樓,這樣的玉米樓遍及東北農村,家家戶戶都建設這樣的樓。 井乾式房屋在我國及東亞、東南亞使用較廣。日本名人把它叫做「校倉式」,實際就是井乾式,另外在馬來西亞井乾式房屋分布也很廣,主要是井乾式與干闌式房屋相結合的式樣,當地人叫做「高腳屋」。而美國的一些大學和某些大城市裡也存在井乾式房屋,至於這種房屋式樣是人類共同創造的產物,還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還需進一步考證。 「干欄」式建築主要應為防潮濕而建,長脊短檐式的屋頂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為適應多雨地區的需要,各地發現的干欄式陶屋、陶囷以及柵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濕的建築形制,特別是倉廩建築採用這種形制的用意更為明顯。直到今天東南亞一帶還較盛行柵居,以適應潮濕多雨的需要。 使用這中建築的少數民族 傣族民居,干欄式建築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全境和德宏州的瑞麗,遮放壩子。干欄式住房以竹術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檁、掾、樓面、牆、梯、欄等,各部件的連接用榫卯和竹蔑綁扎,為單幢建築,各家自成院落,各宅院有小徑相通。房頂用草排或掛瓦。瑞麗的干欄式建築體現出較高的水平。地面建築主要為芒市、盈江等地採用,為土牆平房,因受漢族影響,已不是傣族固有的住宅形式。土掌房,是居住在紅河流域地區的主要住宅形式,大量分布於雲南中部和東南部地區。土掌房以木樑柱和土牆承重土質平頂,形成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因地勢建成二、三層的土樓,層層壘進,呈階梯形,有天井、樓層,一般居家擁有十數間房屋,平頂上可涼犧糧食或堆放農具。土掌房建造容易,冬暖夏涼,特別適合於乾熱河谷地帶的氣候。 孟連傣族為干欄式竹樓。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為代表的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的建築模式——干欄式建築;一般是用豎立的木樁或竹樁構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懸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干欄式建築上面住人,下面飼養牲畜。 干欄式木樓(壯族) 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清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干欄式木樓,這就是壯族人民的傳統民居。 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 古老乾欄式建築河姆渡遺址發現的干欄式建築遺跡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木構建築。根據考古發掘報告和中國建築技術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專家的研究結果所知,第一次考古發掘揭露的第四文化層13排木樁遺跡表明,這里至少有3幢建築,分別以A、B、C代表,其中A屋位於最東面,B屋近西南小山,C屋居中。從C屋的遺跡大部分與A屋、B屋有交錯的現象證明,3幢房屋的年代是有先後的,C屋的年代要早於A、B兩屋,只有C屋被廢棄後,才有可能再建A、B屋,所以C屋是世界上第一幢干欄式木結構建築。C屋遺跡殘長18米,根據前後排樁之間距離測得屋進深8.2米,又根據同一列承重木樁的間距所知,當時房屋內是分間的,房間寬在2.6~3米之間,最寬的一間為4米,估計是氏族活動的公共場所,房屋的開間和傳統的木構建築一樣是講究對稱的,C屋的長度最少也有25.4米。屋的高度根據8.2米進深需要也應在4米以上,加上地板以下木樁的高度0.8~1米,C屋的地面高度在5米以上。在7000年前空曠的荒野中凌空架起一座大房子,這是多大的氣魄!用簡陋的石質工具能夠建起這樣的木建築,標志著人類社會已進入到新石器時代的繁榮發展階段。 世界上任何創造發明都有一個發生、發展和日臻完美的過程,居宅的發明也是這樣。在人類上百萬年的歷史長河中,絕大多數時間我們的祖先是住在山洞裡的,如大家熟悉的「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這種利用天然洞穴作為居宅的時候人類還處於蒙昧時代。人類社會出現居宅是近1萬年的事,那時全球氣溫明顯升高,平均溫度比現在還要高出幾度。這時候住在山洞裡的原始人群從森林來到平原湖沼,豐富的食物資源吸引住了這些山裡人,他們在森林邊緣,鄰近河湖的高地上搭建窩棚開始定居下來,最初的房屋出現了。我國土地遼闊,南北地理、氣候差異很大,窩棚的形式也因地而異。北方黃河流域的西安半坡遺址,早期的居宅是從地面向下挖洞,深1米左右,洞底作為地坪,洞壁成為自然牆面,再用樹枝在洞穴上面蓋頂,抹上泥巴,成了居住的房屋。這類房子大約16~20平方米,稱為半地穴式建築。南方潮濕多雨,土地松軟,原始人群只好在大樹的椏杈間搭建房屋,因為簡陋之極,稱為巢居。《韓非子·五蠹》描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這種情況在民族學上也可以得到佐證。在本世紀五六十年代,南太平洋巴拉房島上的克諾伊人及大洋洲一些偏僻地區的後進民族在樹杈上搭建住房。樹巢也許比山洞更狹小,生活上也不方便,但它畢竟是人類自己創造發明的,因此作為居宅比起山洞來還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人類既然已經邁出第一步,肯定很快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第二階段的居宅果然出現了。半坡遺址中期的建築已發展到地面建築,而河姆渡文化干欄式建築以其能通風祛濕,又能防範蟲蛇猛獸侵害的眾多優點,而出現在江南水鄉。干欄式建築是一種以樁木為基礎,構成高於地面的基座,用樁柱綁扎方式立柱、架梁、蓋頂的半樓式建築,是巢居的繼承和發展。 考察干欄式建築的遺跡和遺物,在建築工程上有五方面的成就。 1.建築呈西北——東南走向的朝向布局 根據河姆渡遺址第一次考古發掘的建築遺跡平面圖分析,3幢建築均呈西北——東南的走向。從朝向看,座東北,朝西南,這樣建築的朝向與現在的座北朝南方向選擇有很大差別,對採光、通風、取暖、避寒都不利,從河姆渡文化的生產力水平看,與原始居民豐富的生產、生活經驗成反差,這種特殊朝向選擇需要對干欄式建築本身特點進行探討。河姆渡遺址兩次考古發掘均未有完整的建築遺跡出現,因為從建築技術和材料看,干欄式建築非常容易倒餌,據民族學資料,雲南傣族同類建築使用最長年限為15年。由於砍伐、加工上的困難,估計倒坍後的建築構件又被河姆渡人用於建新屋的材料,只有入土的木樁較多留存下來。推測當時的建築還未開窗,而門的位置與傣族的干欄式建築一樣是開在山牆面的,具有出入、通風、採光、排除煙塵的諸多功用。干欄式建築西北——東南走向,門的朝向向南偏東10度左右,這個朝向在江浙地區冬季日照時間最長而夏季最短,避開了夏季的炎熱,增加了冬季的採光時間。所以對長坡檐,無窗戶的干欄式建築,這個朝向選擇是非常符合實際的。迄今當地的建築仍繼承了這個合理的朝向選擇,門戶向南偏東5~10度是最好的朝向。當然這是通過實踐和生活積累得來的。 2.由木樁、地梁和地板結合構成的建築基礎 干欄式建築凌空地坪的優點是可以減少地面的處理工作,放火燒荒後就可以建房,而且滿足了居宅防潮抗洪的實際需要,也解決了南方氣溫較高而需降溫、通風問題。但由此帶來的建築困難也比一般地面建築大得多。萬丈高樓平地起,建築能否成功基礎是關鍵,干欄式建築顯得尤為重要。河姆渡遺址的建築基礎樁木有圓樁、方樁、板樁之分。方樁體積較大,一般截面為15×18厘米,入地深度也比圓樁要深50~100厘米,可起承重樁的作用。其分布也有規律可尋,一般間隔距離1.3米~1.5米。圓樁的數量很多,直徑大小變化也較多。板樁數量少,布置較密。通過對第四文化層樁木底部的取樣調查所知,各種形式木樁的底部一律砍削成尖刺狀或刃狀,可知是用打入法處理的。樁礎完成後,接下去架設地梁,方樁上端面鑿有凹槽用於拼接地梁,有的圓木上端原來留有叉子,也可以用來承托地梁或屋樑,關鍵性的構件如中柱、轉角柱,鑿有穿孔卯口和互成直角的卯口,輔以綁扎作進一步固定。地板鋪放在地梁之上,多數未經固定,這樣便於原始居民通過活動地板向下傾倒垃圾。基座開始是平穩的,但因土質松軟,有些部位會沉降。這時先民把准備的圓木甚至地板往地梁下作樁木支撐,日復一日形成基礎部分樁木林立的結果。從上面基礎工程看,開工前需要對建築負荷有個計算,以決定用材的規格和數量。然後根據建築面積,室內分隔要求,在現場放樣。最後選擇座標,以保證木樁的平行垂直,保證下步的樑柱安裝工程。
❼ 傣族為什麼住干欄式木樓
雲南西雙版納是傣族聚居地區,這里的地形高差變化較大,北部為山地,東部為高原,西部卻為版平原。全區氣候差權別也大,山地海拔達1700米,屬溫帶氣候;平原海拔750-900米,屬亞熱帶氣候;有的河谷平原,海拔只有500米,已經屬於熱帶氣候了。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壩地區,常年無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達21℃,沒有四季的區分。所以在這里,干欄式建築是很合適的形式。由於該地區盛產竹材,所以許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稱為竹樓。粗竹子做骨架,竹編篾子做牆體,樓板或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頂鋪草,主柱有24條。所以竹樓用料簡單,施工方便而且迅速。 竹樓的平面呈方形,底層架空多不用牆壁,供飼養牲畜和堆放雜物,樓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設火塘,是燒茶做飯和家人團聚的地方;外有開敞的前廊和曬台,前廊是白天主人工作、吃飯、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既明亮又通風;曬台是主人盥洗、曬衣、晾曬農作物和存放水罐的地方。這一廊一台是竹樓不可缺少的部分。這樣的竹樓一防潮濕,二散熱通風,三可避蟲獸侵襲,四可避洪水沖擊。因為這里每年雨量集中,常發洪水,樓下架空,牆又為多空隙的竹篾,所以很利於洪水的通過。
❽ 住干欄式房屋的少數民族有哪些
傣族,壯族,布依族.水族總之很多了
❾ 雲南干闌式民居和湘西吊腳樓的異同
相同點:
雲南干闌式民居和湘西吊腳樓都屬於古代干闌式建築的范疇。所謂干闌式建築,即是"體量較大,下屋架空,上層鋪木板作居住用的"(庄裕光《干闌建築》)一種房屋。它具有通風、防潮、防盜、防獸等優點,對於氣候炎熱、潮濕多雨的中國西南部亞熱帶地區非常適用。因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氣和地層濕度大,由於干闌式建築是底層架空,對防潮和通風極為有利。
不同點:
雲南干闌式民居
干闌式建築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全境和德宏州的瑞麗,遮放壩子。干闌式住房以竹術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檁、掾、樓面、牆、梯、欄等,各部件的連接用榫卯和竹蔑綁扎,為單幢建築,各家自成院落,各宅院有小徑相通。房頂用草排或掛瓦。瑞麗的干欄式建築體現出較高的水平。這類民居規模不大,一般三至五間,日常生活及生產活動皆在一幢房子內解決,對於平坎少,地形復雜的地區,尤能顯露出其優越性。傣族民居多為竹木結構,茅草屋頂,故又稱為竹樓。其下部架空,竹席鋪地,席地而坐,有寬大的前廊和露天的曬台,外觀上以低垂的檐部及陡峭的歇山屋頂為特色。壯族稱干闌建築為「麻欄」,以五開間者居多,採用木構的穿斗屋架。下邊架空的支柱層多圍以簡易的柵欄作為畜圈及雜用。上層中間為堂屋,是日常起居、迎親宴客、婚喪節日聚會之處。圍繞堂屋分隔出卧室。侗族干闌與壯族麻欄類似,只是居室部分開敞外露較多,喜用挑廊及吊樓。同時侗族村寨中皆建造一座多檐的高聳的鼓樓,作為全村人活動的場所。村村各異,爭奇鬥巧,是侗族的一項寶貴的建築遺產。苗族喜歡用半樓居,即結合地形,半挖半填,干闌架空一半的方式。黎族世居海南島五指山,風大雨多,氣候潮濕。其民居為一種架空不高的低干闌,上面覆蓋著茅草的半圓形船篷頂,無牆無窗,前後有門,門外有船頭,就像被架空起來的縱長形的船,故又稱「船形屋」。景頗族、德昂族的干闌建築的屋頂皆有民族的獨特形式。而布依族的民居原來亦是干闌式房子,但居住在鎮寧、安順、六盤水一帶的布依族,由於建築材料的限制,則完全改用石頭做房子,但其原型仍是干闌式規式。
湘西吊腳樓
湘西吊腳樓建築形式活潑,可臨水,也可依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壩邊。稍稍開鑿修砌,選上好木料支撐起一座座或者一排排的吊樓來,旁邊飾以幾叢茂林修竹,省時又省工,溫馨而有畫境。這種樓飛檐翹角,三面環廊,"吊"著幾根八菱形、四方形刻有綉球或金瓜的懸柱,壁板漆得光亮光亮的,並嵌有花窗,通風向陽。花窗也往往用意極深,鏤有"雙鳳朝陽"、"喜鵲戀梅"等圖案,古樸而秀雅。吊腳樓的妙處,一是防潮避濕,通風乾爽;二是節約土地,造價較廉;三是依山傍水或靠著田壩而建的吊腳樓,懸柱之間往往留有一定的空地,可喂養家畜,"人家吊腳樓下有小羊叫"(沈從文《鴨窠圍的夜》)。 古老的黑瓦木結構吊腳樓,堂屋很敞亮,溫暖而親切。如有幸叩訪,熱情的湘西人泡茶篩酒,擺出種種野味,令人賓至如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