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家規定人均居住面積是多少
人均住宅建築面積(新增指標)是指按居住人口計算的平均每人擁有的住宅建築面積。
截至2009年底,中國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約30平方米。
人均住房面積包括人均住房居住面積和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居住面積指的是自己的房子的實際使用面積,指的是自己家住房套內面積,而建築面積指的是自己家房產證上的標注面積,內含公攤等。
Ⅱ 中國人均居住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7月6日,國家統計局在官網發布了一篇題為《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內長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容高》的文章稱,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為40.8平方米。
北大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曾經發布的《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2》也認同大城市人均居住面積被高估的說法。但北大這份調查報告同時認為,大城市人均居住面積被高估的程度並不離譜,並且我國居民的居住面積和生活環境在1978年後實現了飛速增長,這一總體趨勢不容否認。
Ⅲ 中國的各大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積是多少
全國人均居住面積達10.25平方米 。
(新增指標)是指按居住人口計算的平均每人擁有的住宅建築面積。
計算公式: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平方米/人)=住宅建築面積/居住人口
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29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上表示,截至2009年底,中國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約30平方米,農村人居住房面積33.6平方米。
姜偉新指出,中國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基本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城鎮化快速推進,2009年城鎮化水平為46.59%,比「十五」期末提高了3.6個百分點。2009年底,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約30平方米,農村人居住房面積33.6平方米,分別比2005年提高15%和13%。「十一五」期間累計完成北方既有居住建築供熱計量和節能改造1.67億平方米。預計今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率和城鎮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72.5%和75%。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城鄉居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從1978年城市人均住宅面積6.7平米,2008年中國城鎮居民住房面積人均已達到28.3平方米,增長了4倍多。住房質量、住房成套率、配套設施與環境大為改觀。但是,近些年來中國住房與房地產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值得高度重視的問題。集中反映在房價過高,並且上漲過快。
延伸閱讀:住建部: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28平米以上
所有這些問題,政府都要統籌兼顧。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城鎮人均住宅建築面積達到二十三點七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二十七點二平方米,達到世界中高收入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城鎮人均住宅建築面積達到二十三點七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二十七點二平方米,達到世界中高收入水平
2005年全國城鎮人均住宅建築面積26.11平方米;
1991年中國人均住房面積7平方米;(查不到1992年的數據)
1979年,中國人均住房面積3.6平方米,合建築面積7.2平方米
國際化視野下的中國住房水平
今年3月,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會長聶梅生說:「我國住房持有率達到了80%左右,人均住宅面積達到26平方米,這一數字居於世界較高水平。」「目前,中國內地的人均GDP為1700美元,中國香港和日本的人均GDP則超過34000美元,而中國香港城市居民住房面積是7.1平方米,日本是15.8平方米,低於中國內地的人均住宅面積」。
而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04中國房地產金融報告》稱:2004年底,上海市市區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為20.4平方米,江蘇、浙江、福建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分別為20.4、23.9和24.5平方米。而上世紀90年代初期,人多地少的香港和東京,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分別只有7.1和15.8平方米。 全國人均居住面積達10.25平方米 。華聲報5月31日訊:根據建設部公布的最新統計資料,截至2000年年末,全國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為14.87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10.25平方米。住房建設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提速,使城鎮居民的人居居住環境有了新的改善。
據光明日報報道,2000年共完成城市建設固定資產投資1894億元,比上年增長18.97%,創下歷史新高。城市市政共用設施能力、服務設施功能進一步增強。人均擁有公共綠地6.8平方米,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據了解,目前更多的居民已開始走向市場選擇自己滿意的住房,表明中國的住房改革由實物分配向貨幣化分配的轉變已基本實現。
據悉,「十五」末期,城鎮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將達到23平方米,農村25平方米。
Ⅳ 我國人均住房面積是多少
我國來人均住房面積24㎡
「隨著中國源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城鎮人均住宅建築面積達到23.7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7.2平方米,均達到世界中高收入水平。「這是從正在此間召開的」第二屆中國人居環境高峰論壇「上透露的信息。
其實是少數人(富人)住大屋,多數人(窮人)住小房
Ⅳ 中國的住房現狀,如住房產權、城市人均住房面積等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居民住房的條件有很大的改善,現在城鄉居民住房面積人均超過20平方米,但是分布不均,特別是近些年來房價上漲較快,人民有很大的意見。
中國是有13億人口的國家,要守住18億畝耕地的「紅線」才能養活中國人。中國每年新生人口要超過1000萬,每年由農村進入城市需要解決住房的進城人員達到1800萬,還有2100萬流動農民工,也需要居住條件。所有這些問題,政府都要統籌兼顧。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城鎮人均住宅建築面積達到二十三點七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二十七點二平方米,達到世界中高收入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城鎮人均住宅建築面積達到二十三點七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二十七點二平方米,達到世界中高收入水平
2005年全國城鎮人均住宅建築面積26.11平方米;
1991年中國人均住房面積7平方米;(查不到1992年的數據)
1979年,中國人均住房面積3.6平方米,合建築面積7.2平方米
國際化視野下的中國住房水平
今年3月,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會長聶梅生說:「我國住房持有率達到了80%左右,人均住宅面積達到26平方米,這一數字居於世界較高水平。」「目前,中國內地的人均GDP為1700美元,中國香港和日本的人均GDP則超過34000美元,而中國香港城市居民住房面積是7.1平方米,日本是15.8平方米,低於中國內地的人均住宅面積」。
而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04中國房地產金融報告》稱:2004年底,上海市市區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為20.4平方米,江蘇、浙江、福建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分別為20.4、23.9和24.5平方米。而上世紀90年代初期,人多地少的香港和東京,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分別只有7.1和15.8平方米。
對照上述兩段內容,發現聶梅生女士的講話似乎有些問題:一是偷換了概念,錯把東京當日本;二是用我們現在部分發達地區的數據去和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香港和東京比。這恐怕還是很有出入的。
世界「較高水平」到底是什麼樣子?
據建設部的相關資料,上世紀90年代初,發達國家的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為以下狀況:美國60平方米,英國和德國38平方米,法國的該數字為37平方米,日本為31平方米。而據一份資料對不同收入國家居住水平的分析,低收入國家人均住房建築面積8平方米,中低收入國家該數字應為17.6平方米,中等收入國家為20.1平方米,中高收入國家為29.3平方米,高收入國家則為46.6平方米。
蔣浙安在《英國政府在戰後住宅業發展中的作用》中寫道:1986年,在英國2200萬套住宅中住房自有率達到62%。超過80%的英國人住在一至三層、帶花園和車庫的小別墅里,只有收入較低的人才住公寓(flat),其小別墅住宅與公寓比已達4:1。很多英國人還有「第二住宅」:一處在大城市中,便於工作與學習,一處在鄉村以供周末度假。
《環球時報》記者柴野2003年6月報道:德國有8000萬人口,13500個小城鎮,綠地佔了城市的1/3。德國人均住房面積40平方米左右,在小城鎮人均住房面積達到50平方米以上,85%的人有精巧別致的私人住宅庭院。連有上百年歷史的房屋都安裝了現代化的衛生設備和供暖設施。
而據建設部赴美房地產考察團的反饋,1999年,美國2.7億人口擁有1.1億個住房單位,67%的家庭擁有獨立住房,人均居住面積60平方米。
印度則存在兩級分化情況。據《環球時報》記者錢峰2003年7月報道:印度各大城市都有集中的富人區。
從以上這些描述中,我們對世界「較高水平」應有一個大致的認識。
在我國,「人均26平方米」如果是真實的,那可以說明住房數量「湊合」(但不知道這個數字是如何統計的)。而我國的住房質量離「世界較高水平」還差距甚遠,「跑、冒、滴、漏」現象嚴重。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淮表示,我國的住房質量不高,在未來15到20年裡,現有的160億平方米住宅有大部分要拆了重建。許多城市10多年前蓋的房子,現在看上去像建築「垃圾」,目不忍睹。而住房功能不完善、配套不齊全也是普遍問題,盡管大城市稍好些,但是垃圾處理和污水排放等問題也沒有很好解決。此外,我國居住的自然環境、安全環境相對比較差。
中國人居住的綜合水平離「世界較高水平」還有很大距離,不宜坐井觀天,盲目樂觀;地方政府在解決民眾居住質量、居住環境方面還任重道遠
Ⅵ 各各國家以及各各省市的人均住房面積
國際化視野下的中國住房水平
--------------------------------------------------------------------------------
■丁娜 2006-4-17
國際化視野下的中國住房水平——與聶梅生女士商榷
今年3月,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會長聶梅生說:「我國住房持有率達到了80%左右,人均住宅面積達到26平方米,這一數字居於世界較高水平。」「目前,中國內地的人均GDP為1700美元,中國香港和日本的人均GDP則超過34000美元,而中國香港城市居民住房面積是7.1平方米,日本是15.8平方米,低於中國內地的人均住宅面積」。
而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04中國房地產金融報告》稱:2004年底,上海市市區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為20.4平方米,江蘇、浙江、福建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分別為20.4、23.9和24.5平方米。而上世紀90年代初期,人多地少的香港和東京,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分別只有7.1和15.8平方米。
對照上述兩段內容,發現聶梅生女士的講話似乎有些問題:一是偷換了概念,錯把東京當日本;二是用我們現在部分發達地區的數據去和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香港和東京比。這恐怕還是很有出入的。
世界「較高水平」到底是什麼樣子?
據建設部的相關資料,上世紀90年代初,發達國家的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為以下狀況:美國60平方米,英國和德國38平方米,法國的該數字為37平方米,日本為31平方米。而據一份資料對不同收入國家居住水平的分析,低收入國家人均住房建築面積8平方米,中低收入國家該數字應為17.6平方米,中等收入國家為20.1平方米,中高收入國家為29.3平方米,高收入國家則為46.6平方米。
蔣浙安在《英國政府在戰後住宅業發展中的作用》中寫道:1986年,在英國2200萬套住宅中住房自有率達到62%。超過80%的英國人住在一至三層、帶花園和車庫的小別墅里,只有收入較低的人才住公寓(flat),其小別墅住宅與公寓比已達4:1。很多英國人還有「第二住宅」:一處在大城市中,便於工作與學習,一處在鄉村以供周末度假。
《環球時報》記者柴野2003年6月報道:德國有8000萬人口,13500個小城鎮,綠地佔了城市的1/3。德國人均住房面積40平方米左右,在小城鎮人均住房面積達到50平方米以上,85%的人有精巧別致的私人住宅庭院。連有上百年歷史的房屋都安裝了現代化的衛生設備和供暖設施。
而據建設部赴美房地產考察團的反饋,1999年,美國2.7億人口擁有1.1億個住房單位,67%的家庭擁有獨立住房,人均居住面積60平方米。
印度則存在兩級分化情況。據《環球時報》記者錢峰2003年7月報道:印度各大城市都有集中的富人區。
從以上這些描述中,我們對世界「較高水平」應有一個大致的認識。
在我國,「人均26平方米」如果是真實的,那可以說明住房數量「湊合」(但不知道這個數字是如何統計的)。而我國的住房質量離「世界較高水平」還差距甚遠,「跑、冒、滴、漏」現象嚴重。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淮表示,我國的住房質量不高,在未來15到20年裡,現有的160億平方米住宅有大部分要拆了重建。許多城市10多年前蓋的房子,現在看上去像建築「垃圾」,目不忍睹。而住房功能不完善、配套不齊全也是普遍問題,盡管大城市稍好些,但是垃圾處理和污水排放等問題也沒有很好解決。此外,我國居住的自然環境、安全環境相對比較差。
中國人居住的綜合水平離「世界較高水平」還有很大距離,不宜坐井觀天,盲目樂觀;地方政府在解決民眾居住質量、居住環境方面還任重道遠。
(作者供職於海南民生燃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Ⅶ 國家規定人均住房面積是多少
2016年,中國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為32.91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為37.09平方米。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未來改善性居住的需求還很大。而且,隨著城市化率的提高,為了提高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每年還需新增大量的住房供給。
從發達國家房地產市場的歷史來看,房地產市場未必一定泡沫破滅,也存在房價的「軟著陸」的可能。在美國、德國和英國,雖然房地產市場也會進入低迷期,但都沒有出現日本那樣幅度大的下跌,除次貸危機之外,1976年至2007年,美國房地產市場價格一直都在溫和上漲。筆者因此判斷,房地產長期價格走勢取決於通脹水平,長期通脹水平高,房地產價格就會持續上漲,如果處於持續的通縮中,房地產價格不僅不會漲,反而會下跌。基於以上各方面因素,筆者認為,我國樓市已進入調整期,未來十年各地區、不同類型的住宅價格走勢會越來越分化,但樓價整體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如果政策得當,未來迅速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購買能力,將有希望使樓價「軟著陸」。
隨著各地樓市相繼進入調整,「樓市泡沫」破滅論高漲了起來。這種觀點認為,我國樓市拐點已到,各地該出台政策救市了。筆者對此有些不同看法。我國房地產市場的確正在經歷調整的「陣痛期」和「轉軌期」,卻並不是所謂的「崩盤臨界點」。
回答內容參考於軍事網。
Ⅷ 國家法律規定每個人的居住面積為幾平米
我國法律沒有這種規定。各地對農村宅基地的個人面積有相應的規定,但也非全國內統一的標准。容
由建設部主辦的「房地產市場發展暨住房保障政策高層論壇」上。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發布了該中心最新的研究報告,第一次對我國居民2020年居住目標作出定性定量的分析預測。
《報告》將「戶均一套、人均一間」的總體目標細分為5大類16項指標,包括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城鎮住宅居住品質(定性)、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人均年住房消費支出占消費支出比例等細節指標。
《報告》提出,2020年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預計達35平方米,每套住宅平均面積達到120平方米。相應的,廚房面積不低於6平方米、衛生間不低於4平方米、主卧室面積不低於12平方米———這才算小康之家的房子。
「推窗見綠」是我們追求的居住環境。《報告》對此提出具體量化指標:小康時代的居住環境,人均綠地面積要達到8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總面積的11.2%都應該是綠地。這將比我國2002年人均5.36平方米綠地的水平提高一大截。
Ⅸ 現在國家規定人均最底住房面積是多少符合標准
目前我國沒抄有法律規定襲人均最低的住房面積標准,人均住房面積標准一般為統計局統計的經濟指標。
人均住宅建築面積(新增指標)是指按居住人口計算的平均每人擁有的住宅建築面積。人均住房面積包括人均住房居住面積和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居住面積指的是自己的房子的實際使用面積,指的是自己家住房套內面積,而建築面積指的是自己家房產證上的標注面積,內含公攤等。
(9)中國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擴展閱讀:
人均住房面積包括人均住房居住面積和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居住面積指的是你的房子的實際使用面積,指的是你家住房套內面積,而建築面積指的是你家房產證上的標注面積,內含公攤等。
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平方米/人)=住宅建築面積/居住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