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彼得·艾森曼的主要作品
1、維克斯納視覺藝術中心
2、IBA社會住宅
3、阿朗洛夫設計與藝術中心4 、House Ⅰ
5 、House Ⅱ
6 、House Ⅲ
7 、House Ⅳ專
8 、House Ⅴ
9 、House X
10 、Cannaregio Town Square-House 11A : 坎那尓喬市屬鎮廣場,住宅11A
11 、House El Even Odd : EL單雙構架住宅
12 、羅密歐與朱麗葉城堡
13 、生化中心
14 、大學藝術博物館
15 、韋克斯納視覺藝術中心和美藝術圖書館
16 、卡內基·梅隆研究所
17 、瓜爾迪奧拉住宅
18 、阿諾夫設計與藝術中心
19 、長宮三洋公司辦公樓
20 、大哥倫布會議中心
21 、班約勒斯奧林匹克賓館
22 、庫珀學生公寓
23 、格羅寧根音像館24 、布穀辦公室
25 、雷布斯多克公園總體規劃
26 、恩莫利藝術中心
27 、諾德利奇斯德倫道夫總體規劃
28 、巴恩霍夫斯伯利奇——腓德烈斯特勞斯規劃項目
29 、麥克斯·萊恩哈特大樓
30 、伊門道夫大樓
31 、馬格德堡大馬士革廣場
32 、克林「遺址」紀念館
33 、2000年大教堂
2. 求彼得·艾森曼的四號住宅相關資料,急急急。。。
網上挺多1號,2號的。沒找到4號住宅。
3. 彼得·艾森曼住宅2的詳細數據,萬謝啊!做大師模型要!405430014 跪謝~
發錯網站了吧。
縱橫法律網-江蘇兆錦律師事務所-陳雨律師
4. 求彼得艾森曼的十號住宅圖紙加數據
說過了,有四號、六號,誰都沒有十號
5. 彼得·艾森曼的建築思想
艾森曼的作品明快而簡潔,他的主要工作是將建築從以往的聯系中釋放出來。盡管他總是在建築學設計和哲學理論中尋找一種平衡,但是人們總是能很清晰地看到這一理論工程的寓意。
艾森曼聲明:「由於沒有足夠的圖像材料去說明傳統的組織形式,所以我正在尋找如何定義空間概念的方式,在可以轉移的情況下進行一定的定位關系。這就是我一直試圖做的事,去轉移目標,並將目標定義為有概念的建築」。
艾森曼早期的建築涉及從相關語言之間的細微聯繫到建築本身的底層結構,後來的工作顯示了他對「非人性化」(anti-humanist)觀點的同情。艾森曼設計的作品完全由所安排的格局確定,在預先安排的內容中形成一種不易被人看透的概念。艾森曼也是一位教育家。1980年,在經過多年教學、寫作和令人敬佩的理論創作之後,他創立了自己的職業事務所專門從事建築。他設計了一大批原類型建築,包括大規模的住宅和城市設計項目、教育院校的刨新設和一系列創造性的私人住宅。
如果梳理一下艾森曼的龐雜的言說,我們可以把他那些高深的理論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將哲學和語言學的理論引入建築,為解構建築提供了理論的依據;另一部分則是把數學等其他領域的知識作為自己某個作品設計的引發點。
現代主義是一個根植於客戶需要的理性的完美系統,反映了功能與行為的相互作用,但是從60年代開始,千篇一律的國際主義建築讓人漸感厭煩。受德里達等解構主義者的影響,艾森曼開始質疑現代主義傳統,其中最主要的是質疑現代主義秩序所根植的基礎。艾森曼反抗的對象是傳統性,這里的傳統性不能理解為古老的或古典的。建築的傳統性是指社會系統性對某一狀態(包括形與意)先覺性的肯定並固定其主導地位。艾森曼認為設計的過程就是要排除個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築形式只是一套符號,是由建築自身的邏輯關系演變而來,他強調建築是一個過程而非結果。艾森曼曾談到「我的每個作品都在非常狂熱地探求什麼是建築;建築與社會是什麼樣的關系;建築象徵著什麼以及建築功能是什麼,因為這些問題都是建築應該解決的問題。很多設計建築的人假定對建築非常了解,因此就存在了現有的建築語言。但建築的語言是連續的,那麼建築要發展——帕拉迪奧(Palladio)的建築,並不比勒·柯布西耶的建築差,他們只是不同而已。」
艾森曼將諾曼·喬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的生成語法,作為自己思想的語言模型來加以採用。語言依據有限的規則可以反映無限的事項,喬姆斯基的語言創造理論提出了 「變形生成語法」。這種「語法」,承載著將規則提取出來並體系化的任務。喬姆斯基的生成語法模型,將焦點對准了語言結構與語言能力所具有的主體知識,從而生成無限的文本。喬姆斯基的理論被認為是蹈襲了索緒爾的語言體系和運用語言的概念,但與索緒爾無視語言傳達機能,將作為傳達單位的文本,從「運用語言」的規定中排除出去的方法不同,喬姆斯基將文本的生成視為重要事項提煉出來。這一理論落實到艾森曼的建築語言中,就是刻意地將建築室內的純幾何關系的生成過程在建築上反映出來。他以梁、柱、牆作為單詞、句子和段落,發展了一套獨特的由點到網路的建築語言。
進入80年代後,艾森曼又嘗試著從拓撲幾何學、麥卡托網格(Mercator grid)等不同領域中借用大量的理論術語,將他們引入自己的建築作品中。在「柏林集合住宅」中,他使用了麥卡托網格,將它作為通向考古發掘物的手段。在「聖地亞哥項目」中,他試圖讓建築討論不在場的問題,以非傳統的造型尋求表達意義的其他途徑,而不做可見的東西。在「法蘭克福生物中心」的設計過程中,他運用了DNA在蛋白質合成過程中的三種機制:復制、轉錄、翻譯,來作為建築布局的主要構思。而在今年的傑作「布穀大樓」當中,艾森曼將海底擴大學說(place tectonics)理論作為暗喻加以應用,表現出地球變動產生的裂痕。由地震所引起的建築崩塌前的「凝結的瞬間」被記錄下來。艾森曼並非是要單純地表現所謂「凝結的瞬間」,而是意在強調存在於建築中的從解讀的單一化及含義的必然性等等制約中解脫出來的「內在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