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太和屬於哪個朝代
太和城遺址位於大理市七里橋鄉太和村西的鶴頂峰麓,是一座山坡上的城市。現內存蒼山頂的金剛城及容南、北兩道城牆。城牆多依山勢用土夯築而成,殘存的北段城牆高出地面約3米,厚約5米。太和城西依蒼山,東臨洱海為天然屏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南、北城牆相距約500米。
太和城曾經是古代南詔國的都城,公元739年遷都於此,經過南詔幾個朝代的建設逐漸形成了一個大城池,直到779年,異牟尋遷都羊苴咩城,太和城才逐漸荒廢下來。作為當時南詔國都,它是南詔前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太和城內立有著名的《南詔德化碑,碑高3.02米,寬2.27米,厚0.58米,立於大歷元年(766)。碑文作者相傳是南詔漢族清平官(宰相)鄭回,由唐朝流寓在南詔的御書杜光庭書寫。此碑兩面共刻5000多字,敘述了南詔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情況以及對唐友好的願望。尤其重要的是碑文真實地記錄了當時雲南各族的分布、融合情況。這是研究南詔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此碑與太和城遺址均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Ⅱ 河南省臨如市平頂山馬川鎮天河村 有這個地方嗎
抗日戰爭時期,鄲城是革命聖地,抗日將領彭雪楓、張愛萍、魏鳳樓、李子木等都曾在鄲城開展革命工作,現存有彭雪楓新四軍游擊支隊整訓紀念館、紅軍碑、張又銘紀念亭。 「中國書法之鄉」鄲城人尤愛書法藝術,書家名人輩出,墨寶璀璨閃爍,歷史上董其昌、王鐸曾客居鄲城,在這里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藝術作品。近代有王祖同、朱炎昭、劉澄之等一批有影響的書法家。鄲城現有國家級書畫會員15人,省級會員59人,一批中青年書法人才成績斐然、矚目書壇,被評為「中國書法之鄉」。 「中國戲劇之鄉」戲曲藝術蓬勃發展,首次將河南墜子搬上戲劇舞台,繼而形成大型墜子劇種。鄲城縣藝術團排演的《五世請纓》、《杜鵑山》、《朝陽溝》等獲得省、市戲曲大獎數十項,業已申報「中國戲劇之鄉」。 鄲城海納百川,文化多元發展,位於縣城東15公里的中原民俗園,集農、工、商文化為一園,為國家2A級旅遊景區。 「老牙人祖公園」老牙人祖公園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後因文化大革命被 老牙人祖廟(1張)毀。1997年當地群眾發籌款進行復建。公園內綠化全覆蓋,擁有廟宇數十座,古碑,古樹,古墳等令遊人目不睱接!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元宵節這里會舉行具有百年傳統的廟會,吸引著周邊地區縣市數十萬遊人,這里也是一個展現伏羲文化的舞台。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鄲城縣
縣境屬黃淮平原,地處黃河沖積扇南緣。海拔在35.6米至43.8米之間由西北向東南稍呈傾斜,坡降為七千分之一,地勢平坦,土質粘重,適宜多種農作物及林木生長。黑茨河、黑河、新蔡河、皇姑河、油河 (清水河)流經境內,地下水位較高,並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加上河道支流及人工開挖的溝渠,水資源豐富,開發利用率高,排灌比較方便。 鄲城縣屬暖溫帶半濕潤性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霜期不長。年平均氣溫14.6度,年平均日照時數2258.6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1%,年平均太陽輻射總量每平方厘米118千卡,是河南省太陽輻射比較豐富的地區之一。年平均降水量738.6毫米,年降水量在600至900毫米的年份佔59%。年平均無霜期223天,80%的保證率為202天。 編輯本段基礎設施截止2008年4月底,境內省、縣、鄉道公路總里程1097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74公里。轄區內有省道3條,通車里程138.6公里;縣道6條,通車里程159.7公里;鄉道18條,通車里程363.3公里;通油路村道58條,里程262公里。2007年底該縣所有行政村全面實現了村村通油路。境內大橋1座131.6延米,中橋30座1712延米,小橋87座1779.5延米。 但是,由於該縣是農業和人口大縣,也是省級貧困縣,財政底子薄,基礎差,交通歷史欠賬多,公路等級標准低,路網結構不合理,且農村公路建設重建輕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相對還比較滯後,境內不通高速公路,不通國道公路,不通一級公路,不通水路航運,不通准軌鐵路,也沒有水泥公路,雖有70年代建設的窄軌小鐵路,現已名存實亡,運輸能力低下。不少縣鄉公路毀壞嚴重,有的即將斷行。全縣交通發展水平還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求。 編輯本段資源概況縣境內生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既有亞熱帶生物,又有北寒帶生物,可謂天賦獨厚,物產富饒。植物方面,僅糧、棉、油、煙等主要農作物,就有29屬、240多個品種。糧食以小麥、玉米為主。1983年被國家農牧漁業部定為全國第一批商品糧基地縣之一。紅薯生產歷史修久,栽植普遍,高產穩產,原為食用佳品,現為經濟作物。曾遠銷東北各省和新疆等地。煙草發展迅速,年種植面積8萬畝左右,畝產烤煙150公斤,品質優良,1984年被定為華中煙葉開發基地縣。水生植物的吳台蓮藕,以節長、粗壯、脆嫩、味甜著稱,清代《鹿邑縣志》早有記載,是當地土特產之一,每年入冬至初春,內販外運,不絕於市。野生和栽培的葯用植物也很多,收獲量較大的有荊芥、生地、薄荷、栝樓、大青根、王不留、地骨皮等,多達189種,年提供商品葯材80萬公斤,為省中葯材生產基地。動物方面,牛、馬、騾、豬、羊、雞、鴨、鵝、兔的飼養極為普遍。大家畜以黃牛居多,占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一般為南陽黃牛及其雜交種,抗病力強,繁殖率高,耐粗飼,不僅役用性能好,而且皮肉兼用,經濟效益高,很有發展前途。秸稈養牛示範縣,項目通過省級驗收。鄲城被授予「河南省秸稈養畜先進縣」和「河南省畜牧推廣先進縣」。范項山羊均為槐山羊,其板皮稱為「槐路皮」(又稱「漢口路板皮」),1976年以來連續10年每年收購出口10萬張以上,1978年被河南省定為山羊生產基地縣。1980年、1981年收購量均超過30萬張,獲國家對外貿易部、農牧漁業部和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聯合頒發的獎狀。1983年在北京「全國出口商品生產基地、專廠建設成果展覽會」上展出,深受有關部門和外商贊揚。桑蠶飼養也較有名,1977年收繭量曾達到5277市擔,在河南省名列榜首。此外,還擁有較豐富的害蟲天敵資源,據調查,共有燕子、黃鼠狼、貓頭鷹、蝙蝠、青蛙、瓢蟲、蜘蛛、草青蛉、赤眼蜂、步行蟲、螳螂等25科、182種,對發展農作物的生物防治非常有利。
鄲城縣
編輯本段歷史發展傳說中,鄲城是老子煉丹成功的地方,取【丹成】諧音鄲城。今鄲城縣地域,西周時屬厲(音lai)、陳,戰國後期屬楚。秦屬陳郡苦(音hu)縣和項縣。西漢時,境內設置寧平縣(治所即今寧平)和宜祿縣(治所即今宜路)。三國魏廢縣後,分屬陳郡 (國)武平縣和譙郡苦縣。兩晉至南北朝,苦縣先後改名父陽縣、谷陽縣,原地域仍屬之。隋開皇六年(586年),置鄲縣,為今鄲城設縣治之始。唐廢鄲縣,其地北部歸鹿邑縣、真源縣,南部歸宛丘縣、項城縣。五代至宋元,上述縣名有所更改,但轄地基本沿襲未變。明、清兩代,地域大部屬歸德府鹿邑縣,少部屬陳州府(明為開封府)淮寧縣,沈丘縣。民國3年(1914年)鹿邑縣在鄲城集設縣佐 ,至民國19年(1930年)廢除。民國30年(1941年),地域分屬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鹿邑縣和第七行政督察區淮陽縣、沈丘縣。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時期,縣境為共產黨領導的鹿淮太縣、鹿亳太縣和沈鹿淮縣等邊區民主政權的活動地區。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5月,析鹿邑、淮陽、沈丘3縣部分區、鄉設立河南省鄲城辦事處(縣級),屬淮陽專區。1952年8月,政務院正式批准置鄲城縣。1953年1月,淮陽專區撤銷,鄲城縣隸屬商丘專區。1958年12月,隨商丘專區並入開封專區。1961年12月,恢復商丘專區,鄲城復歸其領轄。1965年6月增設周口專區,鄲城縣改屬周口專區至今。
鄲城縣
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鄲城,原是一個不足200戶人家的小集鎮。建縣後,拓寬城區,整修街道,發展交通,加強基本建設,面貌大大改觀。如今,這里是70年代建設的窄軌小鐵路許(昌)鄲(城)線的終點站,干線公路有商(丘)臨(泉)路、漯(河)雙(溝)路在此交匯貫通,每天班車穿梭不斷。北至北京、西安、洛陽、鄭州、開封、商丘,西通周口、許昌、漯河、平頂山,南抵新蔡、息縣、駐馬店、信陽、廣州、深圳,東達徐州、亳州、太和、阜陽、上海、南京等地。1999年,全縣村村通電、村村通電話、大部分村都上了通柏油路。市話交換容量達1.6萬門,農話容量達2萬門,移動通訊基本實現了無縫覆蓋,交通通訊十分便利。縣城主要街道都加寬取直,鋪設了柏油路面。一幢幢新樓房拔地而起,一項項現代化設施隨之興建,工廠區煙囪林立,機聲隆隆;商業區網點密布,商旅雲集,還有許多學校、醫院、影劇院錯落其間,頗顯繁華。這個昔日的偏僻小集,現已演變為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初步形成一個環境優美、功能完備的現代化特型城鎮。
鄲城縣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伴隨著鄲城建縣50年光輝歷程,勤勞智慧的鄲城人民團結奮進,勵精圖治,艱苦創業,使鄲城縣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特別是近幾年,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為主題,走工業興縣,發展新型工業的道路,加快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該縣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成就令人矚目,日新月異。 2002年,鄲城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6.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0.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3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31.9億元,其中限額以上工業產值12.1元;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3.6元。全縣財政收入11060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達到8.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10.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68億元,年末銀行存款余額22.1億元,其中居民儲蓄20億元;銀行各項貸款余額26億元。 地形、土壤、水文、氣候等有利因素,為當地各種生物的繁衍成長,尤其為發展農業生產,提供了極為良好的條件 。近幾年來,鄲城加強了以打井配套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目前擁有大型深眼機井23340眼,平均60畝地一眼井,機、電、井配套24930套,在連續乾旱的情況下10天可澆一遍,生產條件大為改善。 農業資源鄲城是富庶之地,資源豐富。鄲城平原廣袤,地理氣候條件適中,農產品資源豐富,是全國首批商品糧基地縣之一,現為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棉花生產百強縣。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紅薯、中葯材、煙葉等,年產小麥6億公斤,玉米3億公斤,棉花3700萬公斤。紅薯種植歷史悠久,高產穩產,年產4800萬公斤,紅薯「三粉」遠近聞名;中葯材種植面積10萬畝,煙葉等經濟作物20萬畝。養殖業以豬、槐山羊、黃牛為主,年出欄生豬120萬頭,槐山羊58萬只,黃牛12萬頭,是重要的畜產品生產基地。 工業發展鄲城是工業大縣,門類齊全。鄲城縣工業基礎好,企業改制早,近農工業發展迅速,形成了食品、紡織、化工、醫葯四大支柱產業,涵蓋熱電、液糖、乳酸、制葯、啤酒、搪瓷、冶金、板材、建材、紅薯加工等工業門類,擁有自主出口權企業27家,被評為「全國食品工業強縣」。河南財鑫集團是國家大型一類企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河南百強工業企業;河南金丹乳酸公司是省百強工業企業,年產乳酸10萬噸,生產規模居世界第二、亞洲第一,其中DL-乳酸產量居世界首位;鄲城天豫經貿公司年產紅薯澱粉、紅薯粉絲3萬噸,榮獲第五屆亞太國際貿易博覽會金獎,產品遠銷韓國、日本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目前,鄲城現有工業企業與山西晉煤集團、江蘇東華集團、杭州博多公司、北京和惠公司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合資合作項目達10多個。 經省政府批准建立的工業集聚區,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分食品、化工、輕工三大園區,具備製造、物流、商貿、居住、行政、輕工六大功能。現已完成基礎設施投資2億元,建成日處理能力3萬立方米的污水處理廠1座、標准化廠房14座、區間道路10公里、人行道20公里、路燈600盞、管網20公里、高低壓電線10公里,基本實現了「六通一平」。 鄲城圍繞「強抓工業,提升農業,關注民生,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思路,實施工業強縣、開放帶動主戰略,大力開展招商引資,狠抓工業園區建設,縣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2007年,在全省縣域經濟綜合排序中較上年提升29個位次,多項發展指標位居省市前列。鄲城堅持一條龍服務、一站式辦公,推行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傾力打造最佳創業環境和投資窪地,促進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對固定資產投資較大、科技含量較高、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在土地、稅收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實行一事一議。 人力資源鄲城勞動力資源豐富,生產加工產業成本低,常年富裕勞力35萬人,現有職業技術培訓機構29家,年培訓機械加工、車工、電氣焊、制衣等技術工人10萬多人,是河南省外派勞務輸出基地縣。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鄲城縣轄8鎮11鄉3個辦事處和1個工業區(汲冢鎮、寧平鎮、宜路鎮、南豐鎮、吳台鎮、錢店鎮、石槽鎮、白馬鎮、城郊鄉、雙樓鄉、胡集鄉、汲水鄉、虎崗鄉、巴集鄉、東風鄉、張完鄉、丁村鄉、李樓鄉、秋渠鄉、新城辦事處、洺南辦事處、洺北辦事處、東工業區) 編輯本段著名人物周勝周勝,1961年生,河南鄲城人,1981年畢業於揚州師范學院理化專業,2001年畢業於東華大學(原中國紡織大學)紡織材料學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和學歷。現任揚州職業大學、揚州廣播電視大學和揚州職工大學校長,教授,東華大學和東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優秀教師。 魏新魏新:周口鄲城人。畢業於北京大學,博士。現為北大方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深圳方正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方正通信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方正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方正數碼(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等。2005年集團銷售收入245億元。
鄲城縣
柴建方柴建方:1943年生,河南鄲城人。國家一級美術師。現任寧夏書畫院副院長、寧夏書協副主席、賀蘭印社社長。中國書協二屆理事、西泠印社社員、』99中國百傑書法家及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有突出貢獻的書法藝術家。 孫學敏孫學敏:教授,在讀博士。1963年生,河南鄲城人。1985年鄭州大學經濟系畢業,2004年3月攻讀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曾先後在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南財經大學學習西方經濟學、經濟決策學、數量經濟學。先後破格晉升副教授、教授,鄭州大學商學院碩士導師,西方經濟學學科帶頭人。曾任國際經濟與西方經濟學教研室主任、國際貿易系主任、鄭州大學MBA教育中心常務副主任,現任鄭州大學中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 寒心寒心:原名:張國華,男,1982年生,河南鄲城人,<>雜志社特邀記者; <>特約創作員,2000年騰王閣杯全國文學作品大獎賽少年組一等獎,2000屆香港環球書法比賽銀獎得主。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南書法家協會會員。有當代"小張顛"之稱。主要作品<>、< 英雄頌>> <> 。 馬艷麗馬艷麗:英文名:Mary Ma ,女,1974年生,河南鄲城人。1991年 河南省賽艇比賽冠軍。1995年 上海首屆國際時裝模特大賽冠軍。1996年 上海青年崗位能手、上海青年突擊手。1998、1999年 』98、』99連續兩屆獲得「中國時尚大獎-中國十大名模首席」;2000年 被評為中國國際時裝周時尚媒體評委年度四大時尚人物之一。 趙康乾趙康乾:鄲城縣寧平鎮鴿子籠村人,1980年生,畢業於鄭州師范學院,曾任寧平小學四年級語文代課教師,現任東莞龍大朗明建材有限公司總經理,著名青年作家,職業經理人,著有《宋元劍仙傳》《東渡》長篇名著。 劉金山劉金山:男,1971年出生,河南鄲城人,200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國民經濟管理系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為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宏觀經濟學、增長理論與發展經濟學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乘數效應差異與中國區域經濟收斂性研究」等各級課題5項,發表論文30餘篇,博士論文《轉軌時期需求變動與需求政策研究》獲「中國人民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於祖煥於祖煥:男,1963年2月生,河南鄲城人,教授、博士生導師。1985年畢業於華中師范大學數學系獲學 士學位:1994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所獲碩士學位;199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所獲博士學位;在子流形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工作,論文相繼發表在國內外相關雜志上,並受到國外同行的關注和引用。 張振福
鄲城縣
張振福:1967年生,河南鄲城人,1987年畢業於河南沈丘師范美術專科,後進修於河南教育學院藝術系,畢業後分配至鄲城縣城郊中學任美術教師,現為河南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雕塑學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研究院院士。張振福的泥塑作品有寫實的,也有誇張的,例如《東家長西家短》、《鄉村理發員》、《家鄉戲》、《賣貨郎》、《盛世歡歌》等,風格不盡相同,但都充滿鄉土氣息,造型出神入化,獨具匠心,讓觀賞者一直沉浸在朴實的柔美之中。泥塑作品《共讀西廂》獲河南省第二屆藝術節美展一等獎;《快樂的日子》獲河南省第四屆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金鼎獎;《黃土地》入選河南省第十屆美展獲銀獎;被評為「河南泥人張」。 朱岫峰朱岫峰:男,漢族,1941年6月生,河南鄲城人,1971年4月入黨,1960年9月參加工作,中牟農專畢業,中專文化。曾任淮陽縣副縣長、縣委副書記、項城縣縣長、商水縣委書記,1987年9月任周口地區行署副專員,1994年任周口地委委員、行署副專員,2000年8月任周口市委常委、市籌備組副組長,2001年1月任周口市人民政府正廳級幹部。 李天文李天文:男,漢族,農歷1974年11月生,原籍河南鄲城縣秋渠鄉李堂村,1997年6月畢業於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大專學歷,中級職稱,國家CEAC網路應用工程師,文學、曲藝、書法愛好者,國學教育倡導者之一,業余作家。先後任《河南鄉鎮企業報》編輯記者、河南科技出版社編務助理、鄭州中原區第二中學特約計算機教師。著有回憶錄《夢的季節》,散文集《風中的玫瑰》,小說《無聲的叛逆》、《落定》、《人在江湖》,詩歌《望歸》、《我心飛翔》、《飄盪》、《玻璃心》等等。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漢置鄲城縣,在今永城縣境。按「鄲」奉為「單」。鄲縣應是原來以「單」為名的城堡,西漢置縣加「邑」。據《漢書·地理志》:「鄲,莽曰單城。」城為邑,故改單為鄲。 2000年,鄲城縣轄9個鎮、11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151994人,其中:西城區 70687人、吳台鎮 64473人、南豐鎮 52680人、白馬鎮 71148人、寧平鎮 56054人、宜路鎮 60617人、錢店鎮 71281人、汲冢鎮 66684人、石槽鎮 53984人、城郊鄉 64950人、虎頭崗鄉 58166人、汲水鄉 57941人、張完集鄉 56490人、丁村鄉 52981人、雙樓鄉 42930人、秋渠鄉 52731人、東風鄉 39357人、巴集鄉 55212人、李樓鄉 53821人、胡集鄉 49807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鄲城縣轄9個鎮、11個鄉:西城區、吳台鎮、南豐鎮、白馬鎮、寧平鎮、宜路鎮、錢店鎮、汲冢鎮、石槽鎮;城郊鄉、虎崗鄉、汲水鄉、東風鄉、巴集鄉、李樓鄉、張完集鄉、丁村鄉、雙樓鄉、秋渠鄉、胡集鄉。 目前,鄲城縣轄3個辦事處、8個鎮、11個鄉、1個工業區:洺南辦事處、洺北辦事處、西城區辦事處、吳台鎮、南豐鎮、白馬鎮、寧平鎮、宜路鎮、錢店鎮、汲冢鎮、石槽鎮;城郊鄉、虎崗鄉、汲水鄉、東風鄉、巴集鄉、李樓鄉、張完集鄉、丁村鄉、雙樓鄉、秋渠鄉、胡集鄉、東工業區。 編輯本段相關內容鄲城縣豫劇團 沿革:前身系鄲城縣實驗豫劇團,1965年初改稱現名。在原基礎上添置、更新了舞台裝置 、服裝道具,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陣容整齊,行當齊全。團長范永言,著名 武生曹彥章為其台柱兼副團長。其他主要演員還有於雪香、李新芳、林士奇等 。1966年後,古裝戲服裝、道具被毀,劇團改稱文工團。1978年後, 經過恢復整頓,排演了《逼上樑山》等劇,一批青年演員脫穎而出,如王世民 、於得民、陳得珍等。 鄲城墜劇 鄲城墜劇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河南墜子演員吳宗儉、馬艷秋等活躍在河南商丘、安徽亳州一帶,1956年為支援新建縣的文化建設,商丘市曲藝劇社遷到鄲城縣,改名為鄲城縣墜劇團。之後,墜劇在鄲城得到快速發展和提高。1983年,由著名編劇李紅喜創作的現代墜劇《嫁母》(又名《特殊媒人》),在河南省廣播電台錄播後,又在全國播放。當時,作為新劇種,墜劇的影響擴大到全國。 1987年,由於受電影、電視、歌舞沖擊,墜劇發展舉步維艱。在劇目少、演員少、無專場演出的情況下,鄲城縣墜劇團合並入該縣豫劇團,該劇種瀕臨滅絕。為搶救墜劇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該縣文化局日前成立了領導小組,爭取上級資金支持,請來吳森、吳三妮、閆其良等墜劇傳人錄制節目。同時,斥資購買大量樂器,如:墜胡、笙、二胡、三弦、鼓、鑼、鈸等,並將高標准地編排一些新的墜劇節目,使這一瀕臨滅絕的戲劇奇葩得到繼承和發展,回到正式的舞台上。
Ⅲ 安徽太和縣好不好
2007-11-22 20:11太和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東臨渦陽、利辛,南依阜陽,西接界首,北與亳州為鄰,西北與河南鄲城接壤。東南經鳳台、淮南去合肥公里,西北經淮陽、西華去鄭州 307公里。東去津浦路之蚌埠209公里,西去平漢路之漯河210公里。縣境南北長52公里、東西寬60公里,面積1820平方公里,總人口156.3萬人。 太和歷史悠久。屬古《禹貢》豫之域。春秋時為鹿上,戰國時為新郪。自秦始為縣,其後縣治幾移,縣名幾易,先後為新陽、細陽、穎陽、萬壽、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縣治移至今地,改"泰"為"太",取《易·乾·象辭》"保合太和,利乃貞"之義。這里人傑地靈,賢才輩出,東漢清沼使范滂,聲播海內,名列八顧,清乾隆年間白蓮教首劉之協,道光年間兩廣總督徐廣縉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勝古跡,遍布境內,倪邱孤堆,七處故城遺址,元代建造的文廟建築群,都記載著太和古老的文明。太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農業種植呈糧、經、飼三元結構,糧食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高梁、紅芋等為主,經濟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煙葉、薄荷、中葯材等見長,尤其是薄荷,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5萬畝左右,薄荷油年產量佔全國總產量三分之一以上,油質特佳,素有"亞洲薄荷在中國,中國薄荷在太和"的美譽。中葯材主要品種有桔梗、板蘭根、白術、白芍、黨參、牡丹、葯菊等,均以產量高、質量好而聞名中外,其中桔梗更是遠銷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各國,成為全國桔梗生產加工三大集散地之一。太和又是椿城櫻鄉,太和椿芽、櫻桃清時即為貢品,在國外也久負盛名。地下蘊藏的石油、煤炭、高碘礦泉水等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經地礦部、衛生部鑒定,均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太和工業城鄉並舉,門類齊全。醫葯、化工、紡織、食品、塑料、建材、機械、造紙、香料、木材加工等是全縣工業中的支柱行業。以加工、出口薄荷油、木線條、撕膜繩、中葯材、篩網、人畜毛發等產品的一批鄉鎮企業正在蓬勃發展。太和商貿活躍,市場繁榮。尼龍繩、木裝飾條、薄荷油、中葯材、紅芋三粉、毛發、篩網等眾多的專業市場日益壯大,輻射全國。醫葯商業與新興的醫葯工業相互促進,形成了發展勢頭強勁的醫葯經濟,成為帶動個體私營經濟和第三產業發展的"龍頭"。太和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京九鐵路、漯阜鐵路穿境而過,境內建有7個車站;105國道、308省道和界蚌高速公路在縣內縱橫交織,潁河黃金大道經過太和40多公里,縣城距阜陽4C級機場和京九鐵路阜陽編組站僅37公里,形成了立體交通網路。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六縱六橫"的道路框架使城區面積擴展到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15萬。供電、通信網路覆蓋全縣,設施先進完備,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和有力的保障。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太和各項社會事業不斷進步,精神文明建設成果豐碩,先後被評為全國"一五"、"二五"和"三五"普法先進縣,並獲得"中國書畫藝術之鄉"、"全國廣播電視工作先進縣"、"全國體育工作先進縣"等多項殊榮。 "滄桑何處問真情,一日重新訂萬年"。在這片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大地上,勤勞、智慧的太和人民正在以嶄新的精神風貌,憑著對家鄉最真摯的感情,在新的世紀里,抒寫太和更加絢麗的畫卷。 改革開放的太和,經濟繁榮,生機盎然。這里是全國農村稅費改革的發軔之地,是國務院最早批準的對外開放縣之一。多年來,太和縣堅持實施「農業穩縣、工業強縣、商貿富縣」戰略,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太和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傳統的農業大縣正在加速向現代化農業強縣轉變。以醫葯、化工、紡織、食品、塑料、木材加工等行業為支柱的工業經濟蓬勃發展。醫葯經濟一派興旺,久負盛名,「買全國的賣全國的」大流通格局日漸發展鞏固。尼龍繩網、木裝飾條、人發製品、中葯材、薄荷油、紅芋三粉等眾多的專業市場輻射全國,影響海外。以第三產業為龍頭的縣域經濟,特色鮮
明,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與此同時,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先後被評為全國「一五」、「二五」、「三五」普法先進縣,並獲得「中國書畫藝術之鄉」、「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廣播電視先進縣」等多項殊榮。
「太和太和,太平祥和」,「太和太和,政通人和」。站在新世紀的起點上,勤勞、淳樸、智慧的太和人民將承國運之天時、藉富庶之地利、凝萬眾之人和,熱忱歡迎海內外朋友來太和投資興業,大展鴻圖,與太和人民攜手並肩,共鑄輝煌。
Ⅳ 太和在哪個省啊
太和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平原腹地,位於阜陽、亳州兩市之間,兩積1822平方公里,人口150.3萬。 太 和歷史悠久。屬古《禹貢》豫之域。春秋時為鹿上,戰國時為新郪。自秦始為縣,其後縣治幾移,縣名幾易,先後為新陽、細陽、穎陽、萬壽、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縣治移至今地,改"泰"為"太",取《易·乾·象辭》"保合太和,利乃貞"之義。這里人傑地靈,賢才輩出,東漢清沼使范滂,聲播海內,名列八顧,清乾隆年間白蓮教首劉之協,道光年間兩廣總督徐廣縉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勝古跡,遍布境內,倪邱孤堆,七處故城遺址,元代建造的文廟建築群,都記載著太和古老的文明。 太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農業種植呈糧、經、飼三元結構,糧食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高梁、紅芋等為主,經濟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煙葉、薄荷、中葯材等見長,尤其是薄荷,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5萬畝左右,薄荷油年產量佔全國總產量三分之一以上,油質特佳,素有"亞洲薄荷在中國,中國薄荷在太和"的美譽。中葯材主要品種有桔梗、板蘭根、白術、白芍、黨參、牡丹、葯菊等,均以產量高、質量好而聞名中外,其中桔梗更是遠銷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各國,成為全國桔梗生產加工三大集散地之一。太和又是椿城櫻鄉,太和椿芽、櫻桃清時即為貢品,在國外也久負盛名。地下蘊藏的石油、煤炭、高碘礦泉水等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經地礦部、衛生部鑒定,均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 太和工業城鄉並舉,門類齊全。醫葯、化工、紡織、食品、塑料、建材、機械、造紙、香料、木材加工等是全縣工業中的支柱行業。以加工、出口薄荷油、木線條、撕膜繩、中葯材、篩網、人畜毛發等產品的一批鄉鎮企業正在蓬勃發展。太和商貿活躍,市場繁榮。尼龍繩、木裝飾條、薄荷油、中葯材、紅芋三粉、毛發、篩網等眾多的專業市場日益壯大,輻射全國。醫葯商業與新興的醫葯工業相互促進,形成了發展勢頭強勁的醫葯經濟,成為帶動個體私營經濟和第三產業發展的"龍頭"。 太和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京九鐵路、漯阜鐵路穿境而過,境內建有7個車站;105國道、308省道和界蚌高速公路在縣內縱橫交織,潁河黃金大道經過太和40多公里,縣城距阜陽4C級機場和京九鐵路阜陽編組站僅37公里,形成了立體交通網路。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六縱六橫"的道路框架使城區面積擴展到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15萬。供電、通信網路覆蓋全縣,設施先進完備,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和有力的保障。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太和各項社會事業不斷進步,精神文明建設成果豐碩,先後被評為全國"一五"、"二五"和"三五"普法先進縣,並獲得"中國書畫藝術之鄉"、"全國廣播電視工作先進縣"、"全國體育工作先進縣"等多項殊榮。 "滄桑何處問真情,一日重新訂萬年"。在這片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大地上,勤勞、智慧的太和人民正在以嶄新的精神風貌,憑著對家鄉最真摯的感情,在新的世紀里,抒寫太和更加絢麗的畫卷。
Ⅳ 起點安徽省毛集區到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楊湖鎮怎麼做車《怎麼走》
21個鎮
沉鎮
謝龍橋鎮
南詔鎮
洋鎮
60鋪鎮
江口鎮
運行
耿棚鎮的鎮,新鎮
/>半鋼
王港鎮
夏龍橋鎮
江店孜鎮
陳鎮, BR />
黃橋鎮
巴利文昌河
地鎮
西30鋪鎮
BR />
紅星鎮
陸鎮18鋪鎮
<br / 9個鄉鎮建潁鄉
盛湯希昂
劉霽翔
古老的城市和農村
52浦項
黃花鎮。秭歸掛崗鄉
比賽建回族鄉
潁上縣關屯鄉,位於淮河,潁河交匯處,黃淮平原最南端。 ?1859平方公里縣的土地面積,及107,000公頃的耕地,人口160萬,轄30個鄉鎮,346個村(居)委會,全國生態示範區,平原旅遊縣,煤電能源城。在2004年和2005年,連續兩年進入安徽省最具發展潛力十強縣。 2005年,100個縣(市,區),經濟基本競爭力提升最快的。縣的國內生產總值在2006年是56.3億元元,同比增長15.1%,比上年同期;投資在固定資產26.5億元,同比增長76.7%,財政總收入超過500萬元,同比增長19.1%,排名第十位在全省前列。
潁上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集「謹慎邑」春春秋時期,秦漢集「深縣,南北朝時期的」婁煩「隋(公元606年),命名潁上縣,迄今已有1400多年。這里的搖籃「相歡,暴君,王子,PETER世界」的春秋管仲傑出的政治家,「管」的學術專著記錄自己的思想,深刻的,永恆不朽的,至今閃耀著榮耀的真理。「世代相澤後代」,和出生的當代永久性的學術大師夏,文學大家戴厚英,兩院院士鄭守仁,陳的劉國梁代名人。淮河水潁河柳見證了他們的成長足跡,創造了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特點,不同的文化景觀,其悠久的文化傳統和厚重的文化底蘊,獨特的整個淮河流域潁上花鼓燈東方芭蕾「之稱,國務院批準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管寶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青磚灰瓦,優雅寧靜,移動傳管鮑佳話,而不是蘇聯式的園林風格,尤其是入戶花園,「雖由人,宛自天開」。潁上由人創造的,因為改革開放,小張庄和八里河兩個生態友好的「全球500強」的名聲,奇跡出現了。位於張庄享受的聲譽,一望無垠的仙境,中國的生態旅遊農業的先河。八里河風景區,迪溝風景區都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江南江南值得八里河南湖公園景點壯觀的湖景色如畫。迪溝景區集自然生態系統,城市園林,佛教聖地於一體,讓人流連忘返。潁上縣,2005年被評為首批安??徽省旅遊經濟強縣。縣每年接待遊客200萬人次,成為潁上縣中原迅速崛起的旅遊度假勝地。
潁上縣化肥美麗,豐富的資源。坐落在北部和南部的氣候過渡區,具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特別是在水資源豐富,素有「五河三灣72湖,水域面積25000公頃,每年有水資源總量87.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95億立方米的國家已投入巨資在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等一批重點項目的建設已經完成,淮河流域,投入使用,結束潁上頻繁的洪水災害成千上萬年的歷史。潁上豐富的糧食,水果,蔬菜,家畜,家禽,水產品,總產出均居安徽省前列,是一個頂10個縣,全省動物的飼養,水產養殖,全國粗毛兔之鄉,全國糧食生產縣,全國綠化百佳縣,在國家水水利建設先進縣,全國生態農業示範縣和全國勞動出口示範縣,潁上豐富的礦產資源,近一億噸,在30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縣北部的鐵礦石儲量有待開發。內蘊藏著100噸以上的優質煤。國有大型礦井謝橋煤礦已建成投產,年產800萬噸煤炭劉庄國家「十一五」重點能源建設項目,設計年產800萬噸,國內一流的安全,高效,環保,數字化的特大型礦井,2006年10月18日建成投產。劉庄謝橋煤礦原煤產量將達到10萬噸,2010年年產300萬噸的羅園煤礦即將動工興建。潁上縣,2010年原煤產量將超過2200萬噸。 ×60萬千瓦劉庄電廠投資5億元國投新集集團工業事業部援助中心正在建設中,依託煤炭資源規劃,進入評估階段,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潁上煤化工基地規劃工作的領導者在煤的氣化,合成氨的發展方向,煤,油,總投資6300十億人民幣已經完成,並正與國內大型知名企業對接,預計在不久的將來開始實施。縣煤炭,煤化工產業鏈,創造廣闊的發展前景潁建築節能在中國東部的城市,甚至整個國家。
潁上位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位於腹地開放黃淮大平原,擁有呼叫北部和南部,東部與西部的地理優勢。富(陽)淮(南)鐵路橫貫全境,京九,天津,上海線連接到第二個通道的東中國縣城不到60公里,距大京九鐵路紐西蘭舉足輕重的阜陽站和阜陽機場。一起(肥)淮(南)富(陽)福(陽)六(安)高速公路和在淮北安慶公路的規劃和建設在整個縣,東部的北京 - 上海高速,西至京珠高速公路交叉口102224328 105國道,省道在境內。農村鄉鎮在縣城的瀝青道路,鄉村道路等。淮河,潁河潁上200多公里流經全縣范圍內形成了鐵路,公路,水路三位一體,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完成光纖傳輸,數字,通江達海。交換,移動通信等現代通信網路覆蓋全縣。
潁上獲得新鮮的的頭發迅速崛起。歷經坎坷曲折和艱辛探索潁上的人,已經走上了一個富民強縣的道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自2004年以來,縣委,縣政府成立了產業為核心,以農業為基礎,貿易和旅遊兩個河北,作為動力,推動跨越式發展和構建和諧發展思路上的投資和項目的新穎性建設發展成為安徽省十強縣和省級衛生文明縣城,建於2010年,建立一個強大的,有活力的,有魅力的社會主義和諧新奇潁上縣人民共享的目標是體面的,有尊嚴有價值的幸福生活。潁上於2004年為第一次進入的頂部10個縣在安徽省,的最潛在的發展,綜合經濟實力提高至21日到2003年,全省61。2005年,以進一步加快的動態指標全省第一5躍居全省13綜合經濟實力;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到第二個和第三個的,3,2,1,該行業已成為全縣經濟的龍頭產業,潁上工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的領導者,已確認作為安徽省縣域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潛在的黑馬,2006年,連續兩年的持續快速增長的基礎上,還實現了更高水平的發展,主要經濟指標表現出強烈的趨勢,雙兩位數的增長,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特別是,要解決多年積累的大量,嚴重影響健康,平衡發展的深層次的歷史問題,潁上,潁上全面加速奠定了堅實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基礎設施,奮力跨越。
的潁今天是充滿生機,活力和希望,展示精彩,神奇和輝煌。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硬傷,在金色的前所未有的重要戰略的機會。東,安徽潁上縣的發展戰略,加快經濟發展政策的實施在安徽和縣北部,中國中部地區的核心戰略,加快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全縣良好的治理,抓住機遇,全面加速,奮力跨越,是「5511」計劃的實施,促進增長「煤炭,化工,造紙,制葯,農產品加工」五大支柱產業,重點建設的五個基本的總體目標,舉全縣之工程,防洪排澇,綜合交通,城市建設,文化,人才縣「的努力,以建立該國的生態旅遊基地,努力實現前兩個」。的「5511」計劃項目,157目前存儲的核心,柳煤礦項目,在施工和新開工建設100萬元以上項目,總投資6.5億元,其中43個項目列入市「6611」工程,72年已完成,並投入生產,成功地完成技術改造和謝橋煤礦鐵路專用線建設,224省道,改造南湖大道建成通車;的阜六高速,高速合富鎖,潁上,潁上鎮劉庄礦快跟蹤,加快實施220千伏變電站,污水處理廠正在建設中,劉庄電廠項目進入評估階段,煤化工規劃,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的規劃文件管理器來完成。完成重點項目和重大項目的實施,促進極大地促進了潁上突飛猛進,在潁上後勁增強的迅速崛起。快速擴張和強勁增長的投資,潁上建設蓬勃發展的鼎盛時期,2006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03億人民幣第二,同比增長19.3%,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3.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4.7%。生產的第三產業中的比重上升至38.6%,進一步鞏固在業界的領先地位縣域經濟,支持經濟增長的作用進一步加強。許多小型和中小型企業異軍突起,蓬勃發展,高速增長的城鎮平均工資的20276元,同比增長17.2%;農村人均純收入2,233元,同比增長14%,城鄉儲蓄存款余額51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4%。自2007年開始以來,發展勢頭強。一季度,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2%,固定資產投資在增加了69.3%,收入增長48.7%,平均工資增長23.4%,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15.7%,創超過了同一時期歷史的最好水平的發展。縣域經濟已進入持續快速增長期,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中的整體實力人民群眾的人,以充分享受改革和發展成果
近年來,潁上,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妥善解決長期積累的歷史遺留問題,涉及幾十成千上萬的人。拖了十年,從1998年的一個縣黨和政府機構改革開始推進順利,基本完成了。和村莊,以及黨的十七大召開,2006年和縣人民代表大會,全國政協會議剛剛結束選舉風清氣是取得了圓滿成功。的第一個在全省開展的試點一種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改革的第一項目,開始在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率先在農村地區實施的三年內「村村通」瀝青道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村支兩委離開老幹部養老金補貼;率先為編制部門預算和財政供給人員的清理工作,導致在執行的所有開放式系統的審計報告;率先建立鄉鎮便民服務中心;改革的城鎮退役士兵貨幣化。縣第一個實現資金集中財力1.1億元,實施23項民生工程今年流行的這些舉措,與省,市黨委,政府的高度評價,已邁出堅實的一步是創建,和諧潁活力潁上。
城市和農村的發展,城市與農村的產業促進農業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潁上城市發展和前所未有的。修訂的2006-2010年「潁上縣城市規劃」建設,全縣總人口將接近20億人,到2010年,實現中等城市的人口規模,建設用地將達到20萬平方公里,2006年潁上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自2005年以來,通過市場的運作,潁上城古北新區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近400萬元,標志著城北新區建設,城市化進入加速階段老城區的味道呈上升趨勢,新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江心洲發展工業園區建設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加緊努力,進一步提高市中心的支撐作用,迪溝,謝橋,八里河,南詔60店為代表的一批旅遊型,服務,貿易,工業和貿易型特色小城鎮逐步形成。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指引中央「20字」作為第一要務,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的要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優化農業結構,糧食生產在近幾年的新高產量達到933000噸。3型號鎮,20個示範村,和一些重要城鎮和村莊建設規劃,分布表面村工作已基本完成,並順利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和農村工作的後續完美的舞台。城市和農村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
安商,配套商,富裕,讓投資者和企業家潁上最受人尊敬,最可敬的人,已成為幹部群眾的共識,因此,客戶可以得到保留和成長大潁上縣委,縣政府出台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在全省率先實現所有的行政審批項目,應進入縣行政服務中心在縣和最新的理念。 ,一站式辦理,一站式服務,推動「陽光行政,建設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和政府服務效率的政府,法治下的政府,透明的政府,廉潔的政府,以及人民滿意的政府。政府門戶網站2006年潁上縣潁上縣政務信息網,被評為全國縣級政府績效評估11網站。縣委,縣政府重大建設項目和重點企業的聯系和每月的例會,月調度系統,上發揮領導作用,提供最好的服務和最好的環境。劉庄與國投新集集團建立了溝通,交流,談判,運作良好的合作機制,與礦產關系平穩,和諧,和諧的發展和建設服務,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形成了一支團結,共同雙贏的的情況下,創造了全省乃至全國和礦產合作,創造了光輝的榜樣和典範,同時也贏得更多,更大的投資機會,為潁上。
的重要載體的投資安徽潁上工業園區是省級工業園區,規劃面積?7.4平方公里。園區產業打造產業塊狀經濟的發展,促使資本,技術,人才和其他生產要素向園區集中,縣委,縣政府努力擴大園區空間,積極拓展園區土地儲備,並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公園,建設一個工廠,道路,碼頭,水廠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提高管理的公園,縣域經濟發展環境監督委員會,項目和投資的辦公園區管理辦公室委員會,並與縣行政服務中心網路,在辦公室的業務,實施積極的投資促進政策,吸引了一批項目入駐工業園區,建立一個新的工業經濟增長點潁上。城北新區
從去年開始規劃建設4.6萬平方公里,主要位於政府,文化,住房,業務功能,充分體現的美麗,生態,環保,開放式的特點已完成基礎設施投資2億元。依託低窪地,老房子和採煤沉陷區治理潁上每年增加600多公頃土地佔用和檢索指標,建設用地供應已得到了有效的保證。所有這些,潁上城市的擴張,加快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載體。
2004年落戶重大投資項目潁上至踏來的樂趣,緊隨其後。劉庄28億美元的投資,技改項目,投資5.5億元的謝橋煤礦已完成。坑口電廠項目,投資110十億劉庄基本上達到了認可的要求,預計今年開工建設。總投資超過600億元的煤化工項目,總體規劃已經完成,戰斗即將開始建設的煤化工產業基地,並力爭在「十一五」期間完成投資三十億人民幣,超過200億在「十二五」期間完成投資。最近推出了與上海石油化工,煤化工項目合作。在未來兩年內完成30億美元的投資在潁上縣境內的兩條高速公路和潁河潁上船閘工程將完成。目前正在建設和即將開始劉庄快速軌道建設項目,劉庄,劉庄深部煤礦煤矸石電廠,鑫泰化工1830工程日紙草類制漿項目,潁上縣污水處理廠,潁河大橋,國投新集集團煤炭電力調度中心和物流基地,縣工業園區和城北新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安徽省外經旅遊學院,新世紀學校,潁上縣新校區等。潁上已成為上下關注,八方青睞的投資熱土,商賈雲集,商機無限。
「破浪會有時,駛向大海。」物華天寶,鍾靈毓秀潁上已經進入了最好的歷史發展時期,潁上縣人民勤勞勇敢,務實,創新,願與八角有識之士的發動機偉業,第三輝煌。一個強大的,充滿活力的,有魅力的社會主義和諧的新穎之處是在江淮大地迅速崛起!
Ⅵ 安徽太和縣的介紹
太和歷史悠久。屬古《禹貢》豫之域。春秋時為鹿上,戰國時為新郪。自秦始為縣,其後縣治幾移,縣名幾易,先後為新陽、細陽、穎陽、萬壽、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縣治移至今地,改"泰"為"太",取《易·乾·象辭》"保合太和,利乃貞"之義。這里人傑地靈,賢才輩出,東漢清沼使范滂,聲播海內,名列八顧,清乾隆年間白蓮教首劉之協,道光年間兩廣總督徐廣縉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勝古跡,遍布境內,倪邱孤堆,七處故城遺址,元代建造的文廟建築群,都記載著太和古老的文明。
"滄桑何處問真情,一日重新訂萬年"。在這片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大地上,勤勞、智慧的太和人民正在以嶄新的精神風貌,憑著對家鄉最真摯的感情,在新的世紀里,抒寫太和更加絢麗的畫卷。
素有"亞洲薄荷在中國,中國薄荷在太和"的美譽。中葯材主要品種有桔梗、板蘭根、白術、白芍、黨參、牡丹、葯菊等,均以產量高、質量好而聞名中外,其中桔梗更是遠銷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各國,成為全國桔梗生產加工三大集散地之一。太和又是椿城櫻鄉,太和椿芽、櫻桃清時即為貢品,在國外也久負盛名。地下蘊藏的石油、煤炭、高碘礦泉水等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經地礦部、衛生部鑒定,均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
Ⅶ 關於六安
六安區市六安市位於安徽西部,大別山北麓,俗稱「皖西」。六安依山襟淮,承東接西,區位優越。東與省會合肥市相連,南與安慶市接壤,西與河南省信陽市毗鄰,北接淮南市、阜陽市。貫淮淠而望江海,連鄂豫而銜中原,是大別山沿淮經濟區的中心城市,地處中國經濟最具發展活力的「長三角」腹地,是安徽省會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的前沿地帶。
中文名稱: 六安市
外文名稱: LU』AN
別名: 皋城
行政區類別: 市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下轄地區: 金安,裕安
政府駐地: 六安市
電話區號: 0564
郵政區碼: 237000
地理位置: 東經115°,北緯31°01』
面積: 全市總面積17976平方公里
人口: 全市戶籍人口695.5萬人(2007年)
方言: 江淮官話
著名景點: 天堂寨,萬佛湖,壽縣古城,八公山和楚文化博物館等
機場: 合肥新橋國際機場
車牌代碼: 皖N
礦產資源:
六安在地質構造上屬秦嶺造山帶東段,是地殼運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也是成礦條件較好的區域。礦產資源的特點是總量大,品種多。已發現礦藏40多種,探明儲量 30多種,石油、天然氣也有較好的找礦前景。目前開采利用的有金、銀、鉛、鋅、橄欖岩、明礬石、花崗岩、大理石、石英石、瓷石、膨潤土、鉀長石、石灰
霍邱鐵礦出品的鐵精粉
岩、磁鐵礦砂、各類建築砂石、礦泉水、溫泉水等20多種。鐵礦:霍邱周集鐵礦是國內罕見的大型鞍山式鐵礦,礦區地處淮河平原,由周集、張庄、周油坊、李樓、吳集等9個礦床組成,已探明儲量16.5億噸,居華東第一、全國第五。金礦:已探明有霍山東溪、隆興、南關嶺金礦。東溪金礦礦體 10餘個,金銀儲量均較可觀,已開采利用。鉛鋅礦:主要分布於金寨縣,已探明中型礦床8處,其中汞洞沖、銀山畈、銀水寺等處已開采。建築砂石:全市建築砂石資源極為豐富,質量上乘,年開采量350萬噸以上,是合肥、蕪湖、南京、上海等地建築市場上的熱銷產品。水泥灰岩:主要分布在霍邱四平山、壽縣里洞山等地,共探明6000多萬噸。現兩處各建水泥廠一座,年開采礦石129萬噸。地下熱水和礦泉水:境內地熱出露點已發現19處,主要分布在霍山、舒城境內。霍山陡沙河熱泉有11個出露點,組成1500米的南北兩個泉群。舒城西湯池溫泉有8個出露點,目前已開發利用。礦泉水在舒城、霍山、金寨、壽縣等境內分布,舒城柳抱泉、壽縣珍珠泉和瑪瑙泉、霍邱八卦泉以及霍山上土市等處的天然礦泉水,水質優異,富含多種微量元素,有較高的開采價值。
土地資源:
全市土地分為大別山北坡山地、江淮丘陵、江淮崗地和平原圩畈四大單元。其中,中山佔9.5%,低山佔13.7%,丘陵佔16.5%,崗地佔22.4%,平原圩畈佔34.9%,另有3%的大水面。西南部山巒起伏,平均海拔400米以上,其中1000米以上的高峰240多座,大別山主峰白馬尖位於霍山西南部,海拔1774米;中部為丘陵、崗地,海拔一般在30—200米之間;東部和北部為沿淮平原和杭豐圩畈區,是全市優質糧、油、棉的主要產區。江淮分水嶺使境內形成了淮河、長江兩大水系,淮河流域面積占總面積的83%,長江流域面積佔17%。全市現有耕地660萬畝,山場1100萬畝,水面351萬畝(其中可養水面95.5萬畝),土地利用結構是「五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園」。土壤類型有黃棕壤土、水稻土、潮土、砂姜黑土、山地草甸土等,其中水稻土佔36%。
水利資源:
全市地表水資源總量為99.9億立方米,具有南多北少、年際變化較大、時空分布不均等特點。徑流量主要集中在汛期5—9月份,汛期徑流量約佔全年的70—80%。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區的淮河幹流,從霍邱縣臨水鎮入境,於壽縣郝家圩出境,流經六安市長達125公里,約占淮河總長度的12.5%。境內有淠河、史河、杭埠河等7條主要河流。新中國建立後,隨著大規模的治淮工程建設,先後建成了佛子嶺、梅山、磨子潭、響洪甸、龍河口五大水庫。以五大水庫為依託興建的淠史杭綜合利用工程,是我國最大的人工灌區,也是世界七大人工灌區之一。灌區控制面積覆蓋皖豫兩省1.3萬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1100萬畝,境內灌溉面積已達616萬畝。沿淮地區開辟了城西湖、城東湖、瓦埠湖、姜家湖、壽西湖5個行蓄(滯)洪區,有效保障了淮河汛期安全。
植物資源:
全市屬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帶、皖中落葉與常綠闊葉混交林地帶。境內有維管植物186科、714屬、1638種;裸子植物8科、18屬、30種;被子植物150科、644屬、1518種。糧食作物品種626個,經濟作物品種67個,蔬菜品種70個,干鮮果品19種。全市糧、油、棉、麻、栗、茶等大宗農副產品產量居全省前列。現有茶園37萬畝,年產干茶7000多噸,形成了六安瓜片、霍山黃芽、金寨翠眉、舒城蘭花、華山銀毫等知名品牌;板栗種植面積100 萬畝,年產量近4萬噸,居全省首位;桑園面積17萬畝,年產繭6000噸左右,初步形成了桑繭絲綢系列化開發的格局;六安是全國四大麻產區之一,主要種類有六安大麻、霍邱紅麻、舒城黃麻、金寨薴麻,其中大麻是著名的土特品種,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境內樹種資源起源較早、區系復雜、種類繁多,喬灌木樹種28 目、73科、225屬、858種,80%分布在西南中低山區,經濟價值較高的喬灌木樹種250種左右,屬國家一類保護樹種有香果樹,三類保護樹種有楠木、花櫚木、紅椿。全市現有林業用地935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808萬畝,森林覆蓋率36.2%,活立木總蓄積量1603萬立方米。野生植物資源分布廣、藏量豐、經濟價值高。芒及五節芒系纖維植物,是造紙的重要原料,年產量達15—20萬噸,目前利用量不足10%。橡子年產量150噸左右,含澱粉多在50% 以上,可用作工業澱粉。野生香料植物有桂花、蘭草、薔薇、香附子、蒿本、白芷、獨活等。野生獼猴桃、野山楂等野果,年產量均在3000噸左右。蕨菜、薇菜、薺菜、馬齒莧菜等野菜,已成為大宗出口產品。葯用植物共203科、1360種,其中霍山石斛、安徽貝母、斷血流、茯苓、天麻、靈芝、銀杏、西洋參開發已具有一定的規模。
動物資源:
境內動物區系具有古北界和東洋界的過渡特點,在安徽動物區劃中跨大別山和江淮丘陵兩區。有水陸棲生脊椎動物500多種,其中獸類62種、鳥類310種、魚類92種、爬行類34種、兩棲類23種。畜禽30多種,地方優良品種有皖西白鵝、霍固麻黃雞、大別山黃牛、壽霍黑豬等。皖西白鵝具有早期生長發育快、抗病力強、耐粗食、耗料少等特點,其羽絨朵大純白,品質優良,享有「世界羽絨之最」的美稱,目前年飼養量達1900萬只,佔全國飼養量的二十分之一,相當於世界養鵝王國匈牙利全國的飼養量,六安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羽絨集散地。水生動物名貴品種有大鯢(娃娃魚)、龜、鱉、灃蝦、瓦蝦、銀魚等。葯用動物144種,名貴動物類葯材有麝香、靈貓香、全蟲等。野生動物中,有毛皮獸動物20種、羽絨動物10種、肉用動物25種、農林有益動物130種、觀賞動物25種,其中受國家保護的動物有大鯢、原麝、香獐、小靈貓、金錢豹、白冠長尾雉、白頸長尾雉等。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六安[1]建置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夏屬皋陶後裔封地——英(今金寨、霍邱境)、六(今六安市北)故六安城又稱皋城。
西周至春秋,封國林立,境內先後屬英、六、舒蓼、舒鳩、舒庸等侯國。戰國時期,諸侯兼並,先後隸屬吳、楚。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都壽春(今壽縣城),稱郢,後亡於秦。
秦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今六安東南、霍山、舒城大部地區屬衡山郡,置潛縣,其餘屬九江郡,置六縣、壽春、安豐三縣、郡治壽春。
楚漢相爭,項羽(前206年)封六地人英(黥)布為九江王,都六(今六安市北西古城)。漢高祖三年(前204年)英布叛楚投漢。西漢行郡國制,初屬衡山國和淮南國。淮南國仍都六。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漢高祖劉邦立少子劉長為淮南王,徒都壽春。今地區轄地,先屬九江國,後屈淮南國。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以原淮南地封劉安、劉勃、劉賜等三人為淮南、衡山、廬江王。今壽縣和六安北屬淮南國,金寨、六安、霍山、霍邱屬衡山國,舒城縣屬廬江國。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淮南王安、衡山王賜謀反案發,二王自殺。元狩二年武帝取衡山國內六縣、安風、安豐等縣首字,別衡山國為六安國,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始。以後郢國交錯,迭經興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六安地區統屬揚州刺史部,今六安市和六安、霍邱、金寨屬六安國,析置六縣、蓼縣、安風、安豐、陽泉等縣,國都六縣(今六安市北);霍山、舒城屬廬江郢,置潛縣、龍舒二縣,郡治舒縣(廬江縣兩南);壽縣和六安縣南部部分地區屬九江郡,置壽春、博鄉、成德三縣,郡治壽春。
東漢分屬九江郡、廬江郡。九江郡置壽春、成德二縣,廬江郡置六安、潛縣、安風、陽泉、安豐、雲婁、龍舒等縣,統歸揚州刺史部管轄。
三國時期,分屬魏淮南郡、廬江郡、安豐郡。淮南郡,置壽春、成德二縣,郡治合肥;廬江郡置六安、博安、陽泉縣,郡治六安;安豐郡置安風、蓼、安豐、雲婁等縣,郡治安風(今霍邱河口附近)。
西晉時期,今壽縣和六安縣北部部分地區屬淮南郡,置壽春、成德縣,郡治壽春,州治先在壽春(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後遷建鄴(晉武帝太康三年);今六安、霍山、舒城以及壽縣安豐塘西部和霍邱縣城東湖東部的淠河兩岸,屬揚州廬江郡,置六縣、潛縣、陽泉、舒縣、龍舒五縣,郡治舒縣(今舒城);今霍邱、金寨屬豫州安豐郡,置安風、松滋、蓼、安豐、雲婁等縣,郡治安風(今霍邱縣邵崗鄉許集)。
東晉十六國時期,今轄地屬東晉,壽縣屬淮南郡,郡治壽春,六安、舒城、霍山以及壽縣安豐塘西部和霍邱縣城東湖以東淠河兩岸,屬廬江郡,郡治舒縣(今舒城),兩郡統屬揚州,州治建康(今南京市);霍邱、金寨屬豫州義陽郡,郡治弋陽(今光州)。
南北朝時,今六安地區先屬南朝宋,宋大明八年(464年)屬南豫州,州治當塗。繼屬南朝齊,齊建武四年(497年)壽縣、霍邱、金寨以及六安縣北部地區屬豫州,析置開化、蒙縣、雍丘,安豐、北樵、小黃、松滋七縣,舒城、霍山、六安市和六安縣的南部地區屬南豫州,置潛縣、舒縣、州治當塗。再屬南朝梁,梁武帝天監六年(507年),壽縣屬豫州,州治梁郡(壽縣城),霍山、舒城、六安市和金寨,六安的大部地區屬新置霍州,州治岳安郡(今霍山縣城)。霍邱縣屬安豐州,州治安豐郡(今霍邱縣河口附近)。繼屬北朝魏、齊。
隋朝,開皇初年(581年)改岳安縣為霍山縣,十九年置霍邱縣,分束淮南郡、廬江郡,淮南郡析壽春、安豐、霍邱縣,郡治壽春;廬江郡置六安、舒城、霍山、淠水、開化五縣,郡治合肥(今合肥市)。
唐朝,分屬廬州和壽州。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析合肥、廬江縣地置舒城縣。二十七年新置盛唐縣,治在騶虞城(今六安市)。舒城縣屬廬州。壽州置壽春,霍邱、盛唐、安豐等縣。
五代十國,先屬吳國,繼屬南唐,後屬後周。
北宋分屬淮南西路壽州和廬州。壽州領壽春、安豐、六安、霍邱等縣,州治下蔡(今風台縣城)。廬州領舒城縣,州治合肥(今合肥市)。重和元年(1118年)升六安縣為六安軍,直屬淮西路。
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降六安軍為縣,升安豐縣為安豐軍,領原壽州境地,治所壽春。舒城縣屬廬州。端平元年(1234年)廢六安縣;景定五年(1264年)恢復六安縣、升設六安軍,直屬淮西路。
元朝,分屬河南行省安豐路和廬州路。安豐路,領壽春、安豐、霍邱3縣,治所壽春。廬州路領六安州、六安、霍山和舒城縣,治所合肥。
明朝,分屬鳳陽府和廬州府。風陽府,領壽州和霍邱縣。廬州府領六安州(六安縣入六安州)和霍山、舒城縣。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設安徽省,分屬鳳陽府、穎州府和廬州府。壽州屬鳳陽府,霍邱縣屬穎州府,六安州、霍山縣和舒城縣屬廬州府。雍正二年(1724年)六安州為直隸州,領霍山縣。
中華民國成立,改壽州為壽縣、六安州為六安縣,連同霍邱、舒城、霍山三縣均隸屬於省。民國3年至17年(1914~1928年),舒城、六安、霍山屬安慶道,壽縣、霍邱屬淮三四道。隨後,取消道的設置。民國21年(1932年)壽縣、霍邱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六安、舒城、霍山屬第三行政督察區。同年10月析安徽省六安、霍山、霍邱,河南省商城,固始5縣邊境的55個保設立煌縣,初屬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次年3月劃歸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7月,壽縣、霍邱由第四行政督察區劃入第三行政督察區,今全區轄境統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7月,第三行政督察區改為第二行政督察區,駐地六安,轄區未變。
土地革命戰爭期間,境內和西南邊區相繼成立多處縣級革命政權。民國19年(1930年)4月成立首屆霍山縣蘇維埃政府。民國20年,成立二屆霍山縣蘇維埃政府和霍邱縣蘇維埃政府以及舒(城)桐(城)廬(江)邊區、英(山)霍(山)邊區,五縣(六安、霍山、商城、羅田、英山)邊區蘇維埃政府。民國21年,改霍邱縣蘇維埃政府為紅城縣蘇維埃政府;合並英霍、五縣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五星縣蘇維埃政府。民國23年成立赤城縣和赤南縣蘇維埃政府。民國24年,成立舒(城)霍(山)潛(山)邊區蘇維埃政府。
解放戰爭期間,民國36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創建皖西根據地,今地區轄地分屬第二、第三兩專區。同年9月劃六安縣西南部成立獨山縣,改立煌縣為金寨縣。10月,以戶胡為中心成立霍固縣。11月,以毛坦廠為中心成立舒六縣,下旬將金寨縣劃為金西、金東兩個縣和金北辦事處。12月,成立壽六合霍縣。民國37年1月,劃六安東南鄉成立六合縣,劃霍山、英山、岳西三縣結合部,以太平畈為中心成立太平縣。12月,劃六安雙河以東,合肥巢湖以西地區成立肥西縣,與此同時,撤銷舒六、獨山、太平三個縣。民國38年1月22日,皖西行署第三專署移駐六安城,相應成立六安市。4月,第三專署改稱六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皖北行政公署,轄壽縣、霍邱、金寨、霍山、舒城、六南、六北、六安市。不久,六南、六北與六安市合並為六安縣,至建國前夕,六安專區領六安、霍山、舒城、壽縣、霍邱、金寨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安專區轄境未變。
1952年2月4日,增領肥西縣。4月12日,皖北行署與皖南行署合並成立安徽省,六安專署隸屬安徽省。
1958年6月21日,肥西縣劃歸合肥市,7月12日增領廬江縣。
1961年4月13日,肥西縣復由合肥市劃入六安專區管轄。
1965年7月14日,廬江縣劃歸巢湖專區。
1971年3月29日,改專區為地區,轄境未變。
1978年9月23日,成立六安市,隸屬六安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6月7日,肥西縣劃入合肥市管轄。六安行署領一市(六安市)六縣(六安、壽縣、霍邱、舒城、金寨、霍山),延至1985年底。
1992年12月,六安市與六安縣合並,稱六安市(縣級)。
1999年9月,國務院批准六安撤地設市,原縣級六安市分設為金安區、裕安區。2000年3月,省轄六安市成立。
[編輯本段]民俗文化
皖西文化源遠流長,特色鮮明。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從這里播向華夏,傳向世界。「成長於江漢,紮根於江淮」的楚文化在這里高度成熟。從春秋戰國到西漢中期,這里一直是道家、農家和儒家學派研究和教育活躍的地區。南宋時發明的「突火槍」,是管狀兵器的始祖。明末喻本元、喻本亨兄弟的《元亨療馬集》,被後世稱為獸醫學的「本草綱目」。伴隨著如火如荼的革命歲月而產生的紅軍文化熱情高亢,形式活潑,獨樹一幟。皖西文化藝術門類豐富,民歌、民舞、曲藝、燈會和民間劇目種類繁多,折射出江淮地區和大別山區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
皋陶文化:
皋陶是黃帝之子少昊之後,生於公元前21世紀,是中國司法的鼻祖。他輔佐夏禹理政、治水和發展生產,並為融合夷夏和後來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貢獻。皋陶與堯、舜、禹齊名,被後人尊為「上古四聖」。禹根據皋陶的品德和功勞而舉他為繼承人,並授政於他。但皋陶未繼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帶封給其後裔。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為榮,於天寶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為「德明皇帝」。皋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興「五教」。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定「五禮」。五禮即「吉、凶、賓、軍、嘉」。吉禮即祭祀之禮,凶禮乃喪禮,賓禮系部落與部落聯盟之間、部落與部落之間以及與聯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間的聘享之禮,軍禮為組織氏族、約束大眾成軍之禮,嘉禮為「飲食、男女」之禮。創「五刑」。五刑即「甲兵、斧鉞、刀鋸、鑽笮、鞭撲」。甲兵,即對外來侵犯和內部叛亂的討伐;斧鉞,系軍內之刑,屬軍法;刀鋸,系死刑和重肉刑;鑽笮,是輕肉刑;鞭撲,是對輕罪所施薄刑。皋陶在習慣法的基礎上整合為「五刑」,無疑是一大進步,創我國刑法之始。立「九德」。九德即寬而栗(秉性寬弘而有原則)、柔而立(性情溫良而能立事)、願而恭(質朴而能尊賢)、亂而敬(有才而能敬事)、擾而毅(謙和而有主見)、直而溫(正直而不傲慢)、簡而廉(具大略而能務實)、剛而塞(果敢而不魯莽)、強而義(剛強而不任性違理)。皋陶制訂的「九德」,內涵包括人的秉賦、氣質、品德、才乾等許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國歷史上最早考察、選拔公職人員的標准。親「九族」。九族即部落聯盟核心的親屬部落。部落聯盟是一個鬆散組織,聯盟的權威沒有可靠力量作後盾是維持不下去的,所以親「九族」亦是當時歷史條件下一項重要的政治策略。
壽春楚文化:
壽春楚文化是淮夷文化與楚文化互相影響、滲透、融合而形成的獨具一格的古文化。其繁榮鼎盛時期,是公元前241年至公元前223年,歷時19年。這時壽春是楚國最後一個都城,是楚後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這段時期,楚王室經歷國勢衰敗及其「逃跑主義」的動盪過程,貴族隨同動遷所攜物品一次比一次貴重、精細,最終形成一種聚積。從目前考古情況來看,壽縣是一座楚文化的「地下博物館」,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有楚大鼎、鄂君啟金節、郢爰等。楚文化以其底蘊深厚、遺存豐富、特色鮮明而名聞遐邇,影響後世。
紅軍文化:
皖西蘇區紅軍文化的主要藝術形式有,歌謠、戲劇、繪畫等。《皖西蘇區文化史》中記載的歌謠有300多首,包含了皖西蘇區軍民斗爭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舊社會的苦》、《反國民黨歌》、《送郎當紅軍》、《黨是我的親爹娘》、《紅軍都是英雄漢》等。皖西蘇區的戲劇,都是圍繞革命斗爭中心任務新編的,演出形式活潑多樣,或以話劇,或以地方戲,或以活報劇,或載歌載舞,不受劇種限制,都為時裝劇,設備簡單。皖西蘇區的繪畫,多見於畫報、報刊插圖、大型宣傳畫、漫畫、壁畫、小型木牌畫等。
廬劇文化:
廬劇是六安主要劇種,皖西廬劇主要是西路廬劇,又稱「上廬」,唱腔高亢、奔放,保留了較多的小噪子唱法,接近山歌韻味。1953年,專區建立場團合一的「六安地方戲實驗劇場」(後改稱皖西廬劇團)。隨後,廬劇藝術之花在皖西大地競相綻放。大型廬劇現代戲《媽媽》、《程紅梅》晉京演出獲得成功。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經濟概況
200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完成約為53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9.3億元,增長7.9%;第二產業增加值
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
205.9億元,增長19.3%;第三產業增加值198.8億元,增長11.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5.5 : 36.1 : 38.4調整為24.2 : 38.6 : 37.2 。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8768元(摺合1283美元),比上年增加1546元。
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67億元,比上年增長23.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43.5 億元,增長27.4 %。在規模以上工業中,輕工業實現增加值67億元,增長24.2%;重工業實現增加值77.5億元,增長30.3%;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類型企業較快增長,分別增長42.2%,34.7%和24.7%。
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38.9億元,比上年增長17.2%,建築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8億元,是上年同期的2.5倍。
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56.2億元,比上年增長27.7%。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8.2億元,增長23.1%。
全年進出口總額3326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3.3 %;
全年財政收入42.3億元,增長28.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6.0億元,增長28.1%。全年財政支出99.2億元,增長39.6%。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本外幣合計)540.4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14.5億元,增長26.9%。其中,企業存款余額95.8億元,增長25.9%;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47.6億元,增長24.4%。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74.7億元,增長19.2%。2008年,金融機構貸款不良率下降16.32個百分點,金融機構盈利5.84億元,增長92.1%。
著名企業
安徽振興集團、安徽九福門業有限公司 安徽九福建材 江淮汽車(JAC)變速器廠、華潤雪花六安啤酒廠、精工鋼構、華源紡織、巨鷹科技(機頂盒)、索伊電器、明都線纜、星星服裝、江淮電機廠
大昌礦業、金安礦業、慶發柳編
迎駕貢酒、應流集團、世林照明
金安不銹鋼鑄造
[編輯本段]高等教育
普通高校:皖西學院(位於六安市月亮島,省屬綜合性本科高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約14000人)
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國防科技職業學院(六安市梅山南路);六安職業技術學院(六安市六壽路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