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住宅容積率的要求
容積率一般是由政府規定的。現行城市規劃法規體系下編制的各類居住用地的控制性詳細規劃,一般而言,容積率分為:
獨立別墅為0.2~0.5
聯排別墅為0.4~0.7
6層以下多層住宅為0.8~1.2
11層小高層住宅為1.5~2.0
18層高層住宅為1.8~2.5
19層以上住宅為2.4~4.5
住宅小區容積率小於1.0的,為非普通住宅
計算公式為:總建築面積÷總用地面積×100%
當建築物層高超過8米,在計算容積率時該層建築面積加倍計算。
容積率越低,居民的舒適度越高,反之則舒適度越低。
所謂「容積率」,是指一個小區的總建築面積與用地面積的比率。對於發展商來說,容積率決定地價成本在房屋中占的比例,而對於住戶來說,容積率直接涉及到居住的舒適度。綠地率也是如此。綠地率較高,容積率較低,建築密度一般也就較低,發展商可用於回收資金的面積就越少,而住戶就越舒服。
這兩個比率決定了這個項目是從人的居住需求角度,還是從純粹賺錢的角度來設計一個社區。一個良好的居住小區,高層住宅容積率應不超過5,多層住宅應不超過3,綠地率應不低於30%。但由於受土地成本的限制,並不是所有項目都能做得到。
特性
(一)容積率表達的是具體「宗地」內單位土地面積上允許的建築容量。宗地是地籍管理的基本單元,是地球表面一塊有確定邊界、有確定權屬的土地,其面積不包括公用的道路、公共綠地、大型市政及公共設施用地等。容積率只有在指「宗地」容積率的情況下,才能反映土地的具體利用強度,宗地間才具有可比性。
(二)容積率(R)、建築密度(C)與層數(H)之間有一定關系。建築密度是指在具體「宗地」內建築物基底面積與宗地面積之比。當宗地內各房屋的層數相同,且對單個房屋來說各層建築面積相等時,三者之間的關系可表示為:R=C·H,此種情況下,建築層數與容積率成正比例關系。
(三)容積率可以更加准確地衡量地價水平。人們購買土地使用權的目的是為了對土地進行開發,建設房屋。 房屋的單方開發成本=房屋單方造價+樓面地價+稅+費 樓面地價=宗地總價/宗地內允許總建築面積=土地單價/容積率 因此,樓面地價比單位地價更能准確地反映地價的高低。
樓面地價=土地總價÷規劃建築面積 =土地單價÷規劃容積率
規劃建築面積=土地面積×容積率
(四)容積率存在客觀上的最合理值。在一般情況下,提高容積率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但建築容量的增大,會帶來建築環境的劣化,降低使用的舒適度。為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相協調,城市規劃中的容積率存在客觀上的最合理值。
㈡ 居住區規劃需要考慮哪些方面
首先必須做好道路的規劃,在滿足田間的情況下合理的布局交通道專路,因為交通是一個規屬劃的骨架,然後根據周邊的情況確定建築的類型和風格,是底層、多層、高層、還是超高層。合理的分布建築的朝向和擺放位置,然後是市政工程管線,給排水等,其次是綠化景觀。
(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㈢ 住宅小區規劃設計有哪些總體原則
1.社區發展原則
1954年,馬斯洛提出需求等級學說。該學說認為人的需要的產生是一個從低級的生理需要到高級的自我實現需要的發展過程,只有當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才可能產生對高層次需要的需求。由此推出,在整個人類社會中,各層次需求的人的數量呈金字塔型。
在住宅區的規劃設計過程中,應從滿足人的需求出發,充分考慮住宅區的適居性、識別性與歸屬性以及營造具有文化與活力的人文環境。其中,衛生、安全、方便和舒適是住宅區適居性的基本物質性內容。衛生包括環境衛生與生理健康衛生;安全包括人身安全與治安安全;方便是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舒適則既含有與物質因素有關的生理性方面的內容,也包括與物質因素和非物質的社會因素相關的心理性方面的內容。識別與歸屬反映著人對居住環境的社會心理需要。其中,場所與特徵是居住環境具備識別性與歸屬感的兩個主要要素。場所指特定的人或事佔有的環境的特定部分,與心理歸屬感關系密切;特徵與居住環境的形象識別性、社會歸屬感有著直接聯系,一般可通過建築的風格、空間的尺度、綠化的配置、街道的線型、空間的格局、環境的氛圍等塑造。而豐富的社區文化、祥和的生活氣息、融洽的鄰里關系和文明的社會風尚是富有文化與活力的人文環境的重要內容。
2.生態優化原則
生態優化原則提出的依據是全球化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通過積極應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營造當地的生態環境,改善住宅區及其周圍的小氣候,實現住宅區的自然通風與採光,減少機械通風與人工照明,綜合考慮交通與停車系統、供排水系統、供熱取暖系統、垃圾收集處理系統等小區物質系統的建立與完善,以節約能源、減少污染、營造出生態優良的小區環境。
3.社區共享原則
住宅區規劃設計應充分考慮全體居民對住宅區財富的公平共享,包括設施共享、景象共享、服務共享與公眾參與。社區共享原則要求住宅區的規劃設計應該在設施選擇上注意類型、項目、標准和消費費用的大眾化,在設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與選擇性,在服務方式與管理機制上注意整體性與到位程度,以直接面向住宅區自身的居住對象。公眾參與是住宅區全體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保證機制和重要過程。公眾參與包括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社區建設、社區發展決策以及社區信息交流等內容。
㈣ 如何對住宅小區規劃設計方案進行審核
某住宅小區結構設計的探討與做法
摘要:本文根據筆者在2014年獨自完成的浙江某地區一個住宅小區的實際情況,對一些常見的或容易忽視的問題做一些的探討與思考,並給出相關建議或做法。
關鍵詞:住宅結構;常見或易忽視問題;探討與做法;
引言:設計的依據是我們所熟知的規范,對規范的理解不同,在設計中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顯而易見,有些問題可能需要妥協,當然有些問題是需要好好探討與思考的。筆者就以一住宅小區的實例來談一些想法,希望對結構工程師有所幫助。
1工程概況
該住宅小區總建築面積13萬多方, 2層地下室,地上6幢塔樓並帶有一4層的商場,商場與周邊3棟塔樓在地上部分分別設置抗震縫脫開,嵌固端為地下室頂板,商場部分抗震設防類別為重點設防類,商場採用框架結構,其餘塔樓採用框剪或剪力牆結構。左圖為平面示意圖。
2樁基礎方面
本工程採用旋挖鑽孔灌注樁,並且可以擴底。根據地勘樁端持力層為中風化泥質粉砂岩,按嵌岩樁計算。單樁承載力特徵值由樁身強度控制。例如:φ900/120,C35,單樁承載力5200KN,配筋12φ18,試樁砼強度C45。這里有兩個問題值得探討:樁身配筋如何取值、試樁砼強度能否提高。地下室的地梁與底板可以考慮平衡柱底彎矩,樁就按軸心受壓樁來計算,所以樁身配筋滿足樁基規范4.1.1條及國家或地方圖集的配筋即可。當然如果樁周有軟弱土層或液化土層時,應另行計算,切忌想當然的按構造配筋;至於試樁的話,採用提高砼強度,其實是一種弄虛作假的表現。因為根據樁基規范5.2.2,樁承載力要有2倍的安全系數,為了使試樁不被壓壞,採取提高砼強度的方法,這成為很多結構設計人員的常識了。筆者在想,2倍的安全系數能否利用砼的強度標准值與強度設計的比值1.4;例如上面提到的樁,0.7x16.7x3.14x450x0.45x1.4=10406KN,Ra取值10406/2=5203KN,試樁根本不用去提高砼的強度等級;也有同行說把樁施工的工作條件取值1.0,這個並不可取。但是最終均應通過單樁靜載試驗確定。對於樁間距的問題,根據高規和基礎規范,都有3d的樁距要求。鑽孔灌注樁作為非擠土樁,按照樁基規范的要求,完全可以控制在2.5d,並且對擴底樁滿足1m的凈距就可(擴底樁徑大於2m時不小於1.5m凈距)。這樣做能有效減小承台尺寸,也能降低承台的配筋,更有利於樁平面的布置。最後探討下單樁承台的尺寸及配筋率的問題。筆者認為,單樁承台可當做樁帽,基本上每邊從樁邊擴出去200mm就行,配筋就按φ12@200。不過結合各方的意見,最後還是按照兩倍樁徑及0.15%的最小配筋執行。譬如,800mm樁徑的單樁承台尺寸為1600x1600x1000,配筋按φ14@100配置;但是對於多樁承台包括樁筏板,按0.15%的最小配筋率控制,筆者認為並不全面,應該按0.15%與0.45ft/fy的較大值控制。對於梁式承台更應該按0.2%與0.45ft/fy的較大值控制。
3剪力牆方面
第一,為了提高得房率,戶型上做一梯四戶的住宅非常普遍,而且剪刀梯基本是最北面布置。對結構來說,最北側的地方,盡量不要設置剪力牆。該剪力牆從底層至屋面,中間無樓板,必須考慮在豎向力與風吸力共同作用下的整體穩定問題。當然,可以利用梯板作為橫向隔板,但是構造上與施工上就比較麻煩,所以盡量不用。第二,底層單片剪力牆的剪力不應大於底層總剪力的30%。這點因為軟體里並未進行量化,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所以如果你在布置框剪結構時,只有核心筒電梯井的剪力牆,其他都是拐角的短剪力牆,就要重視,看不看會不會出現單片剪力牆剛度特別大的現象。這在大震下,很容易被各個擊破。第三,剪力牆約束邊緣構件配筋時,特別注意底部加強區剪力牆厚度的變化。根據高規底層剪力牆軸壓比小於0.2(一級),0.3(二三級)可按構造邊緣構件設置。這樣會造成底層按構造,上部按照約束邊緣的情況,明顯頭重腳輕,本末倒置,是不可行的。所以需要結合整個底部加強區的剪力牆的軸壓比情況,對剪力牆邊緣構件進行合理的配筋。第四,住宅小區南面的兩幢31層91.1m的住宅,用了含少量框架柱的剪力牆結構體系。原先柱子只有四顆,按照高規8.1.3條、8.1.4條,發現柱子及相連的框架梁超限或者超筋。這里可以探討一下,既然是剪力牆結構,再對極少數框架進行0.2V的剪力調整是否合理。筆者認為不合理,但是又沒有辦法進行反駁,圖審的專家也要求這么做。所以實際工程中,盡量避免使用這樣的結構體系。筆者最後對結構布置進行了調整,增加了部分框架柱,雖然結構體繫上仍是含少量框架的剪力牆結構,但解決了框架的剪力調整引起的超限問題。
4框架結構方面
第一,特別注意短柱,也即剪跨比不大於2的框架柱。不應採用全部是短柱的框架結構。第二,框架梁配筋時,不應忽視下鐵與上鐵配筋面積的最小比值,一級抗震不應小於0.5,二三級不應小於0.3;框架梁端配筋率大於2%時,不應忽略箍筋最小直徑應增加2mm;一二三級的框架梁貫通柱子的鋼筋不應大於相應柱截面的1/20。第三,懸挑梁是上部受彎的構件,但是下鐵不能因其不承受正彎矩而配置很少的主筋。實際上應配置足夠的受壓鋼筋,筆者建議0.3-0.5的上鐵鋼筋面積,以減少挑梁因徐變而產生的附加撓度。第四,主樓與地下室交界處的框架柱,按錯層柱考慮,抗震等級提高一級。
5非框架梁的設計
住宅梁寬均為200mm,根據11G101-1,非框架梁的底部錨入主梁不小於12d,那麼最大直徑可以用16mm,筆者看到過好多其他項目的非框架梁配筋,底筋用20mm,22mm,這是不對,構造措施比少配一點鋼筋重要的多。至於非框架梁端支座麵筋構造,11G101-1走了兩個極端,一是鉸接,二是充分利用,水平錨固段長度,鉸接按0.35La,充分利用按0.6La。對於支座寬度只有200mm的情況,只能按照鉸接處理,能滿足要求的鋼筋最大直徑為12mm。筆者在做這個項目時,對於非框架梁端支座麵筋按nφ12配置,同時滿足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9.2.6條的要求,這樣處理也得到了圖審的認可。同樣道理,擱置在剪力牆平面外的梁支座也可按鉸接處理,並對相交處的剪力牆設置暗柱,暗柱滿足相應框架柱的要求。可以避免剪力牆平面外設置牆肢影響住宅內部的使用。
6板的設計
該小區,除了陽台、衛生間、廚房的板厚最小用100mm,其餘均不小於120mm。對於板跨3.6m以下的,半牆下盡量不設置梁,板承載力足夠大。住宅中也經常出現客廳與餐廳中間不設置梁的異形板,按補齊缺角的板跨大小來確定板厚,並在異形板的陽角處設置放射筋。
7總結
以上所述,是實際工程中普遍存在的,應該引起注意和重視。多些探討和思考,會讓我們找出更多更好的思路,也會讓我們在設計領域里更快地進步。
參考文獻:
[1]朱炳寅,建築結構設計問答及分析,2013.4
[2]劉錚,建築結構設計誤區與禁忌實例,2009
[3]曾曉峰 布丁,跳出設計做設計,2016.3
㈤ 住宅小區規劃設計五要素是哪些
抄別人的給你
優秀住宅小區規劃設計五要素
[ 2004-11-27 8:26:00 | By: 大俠 ]
以迂迴的設計增強空間層次感。優秀的住宅小區的規劃與一般的城市規劃是截然不同的。區內主幹道應採取迂迴形式而不是畫十字,打格子,為道路景觀提供變化。區內小路則以幽徑為主,以減低汽車流量、噪音及保持空氣清新。建築設計方面,應注重空間層次,使小區具備特有個性,居民也因此會對其生活的小區所具有特色而感到驕傲和認同。
採取封閉式保證居民的居住生活優越感。封閉式小區當然首要考慮的是安全因素。此外加以封閉的另一原因是為了盡量避免小區內提供的綠化及園林環境、休憩及居民會所等設施被外來人員佔用或破壞。
注重不同社會階層居民融合混居。目前內地所見到的社區,在同一小區內有各種戶型住宅,最大的住宅單位面積可以是最小單位的10倍,這種形式發展與中國古鄉鎮發展形式相類似。居民階層分布方面,有坐名貴汽車出入的富豪,也有依靠公用交通工具早出晚歸的小康之家,這規劃模式令不同階層及家庭在生活中可相互接觸、交流,不同階層的小孩可以在同一環境下長大,有利於社會的穩定。
規劃和設計模式注意承接傳統文化。在中國傳統建築中,住宅都是圍合狀,屋內所有房間都以內置空間為景觀和採光中心點,此中心空間也成為當時大家庭各成員的生活及交流接觸的空間。但在社會現代化過程中,大家庭形式的社會結構已慢慢被人口較少的小戶人家取代,以前傳統規劃的內向空間已在現代生活小區規劃中消失,取而代之是以園林綠化為主題的大片室外空間,表現了建築師更外向開放的住宅模式。此模式不單改變了居民生活習慣,也使居民有了更多機會相互接觸、認識,令整個生活社區顯得溫馨、有活力,建築物層次和外立面的處理也變得更輕松,而且有多種變化,成為現代生活居住場所的特色。
小區園林景觀要善於用水景提升居住品質和項目價值。由於氣候、環境等原因,以水為主題的園林景觀在南北方都特別受歡迎。另一方面從發展商投資回報角度考慮,一般面對水景的住宅單位可以提高售價為發展商帶來20%至30%的利潤,因此現在的同類商品房都會以此為主題來吸引置業人士,促進銷售。
(香港建築學會會長 沈埃迪)
㈥ 居住區住宅規劃布置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住宅應布置在居住區內環境條件優越的地段。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應專避免直接城市道屬路和居住區道路。在一、二、六、七建築氣候區,住宅布置主要應有利於住宅冬季的日照、防寒、保溫與防風沙的侵襲;在三、四建築氣候區,住宅布置主要應考慮住宅夏季防熱和組織自然通風、導風入室的要求;在丘陵和山區,住宅布置除考慮與主導風向的關系外,尚應重視因地形變化而產生的地方風對住宅建築防寒、保溫或自然通風的影響。老年人住宅宜靠近相關服務設施和公共綠地。住宅間距應以滿足日照要求為基礎,綜合考慮採光、通風、消防、防災、視覺衛生等要求確定。住宅平均層數反映了居住區空間形態與景觀的特徵,它是住宅總建築面積與住宅基底總面積的比值。居住區根據住宅導數,可分為低層居住區、多層居住區、高層居住區或各種層數混合的居住區。應根據城市規劃要求和綜合經濟效益,確定經濟的住宅層數與合理的導數結構。
㈦ 住宅小區人防面積規劃要求
住宅人防建設面積要求 :
1、 新建10層(含)以上或內者基礎埋深3米(含)以上的民容用建築,按照地面首層建 築面積修建6級(含)以上防空地下室;
2、新建9層(含)以下,建築面積25000平方米以上居民住宅按地面建築面積4%修建 6級(含)以上防空地下室;
3、新建9層(含)以下除居民住宅以外民用建築按地面建築面積3%修建6級(含)以 上防空地下室。
建築人防,以人民防空工程為必要附屬工程的建築工程統稱。多以地下車庫為主要體現形式,內部設置人防門、封堵門、照明、通風、給排水、通訊網路等戰時掩體所需硬體。
㈧ 在進行居住區規劃設計時應滿足哪幾個方面的要求
(來1)實用要求。符合居民正常生源活的使用要求是居住區規劃設計的基本要求。為了滿足不同居民的多種需要,必須合理確定公用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及其空間分布;合理地組織居民室外活動、休息場地、綠地和居民區出入口與村莊交通幹道的連接。
(2)環境要求。居住區要求有良好的日照、通風條件。同時防止雜訊的干擾和空氣污染等。
(3)安全要求。在進行居住區規劃設計時要考慮可能引起災害發生的特殊和非常情況,諸如火災、地震等。
(4)經濟要求。居住區規劃建設應與當地經濟條件相適應。合理地確定居住區內住宅的標准,以及公共建築的數量、標准。降低居住區建築的造價和節約土地是居住區規劃設計的一個重要任務。
(5)美觀要求。應反映時代的特徵,創造一個優美、合理、注重生態平穩、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居住環境。
㈨ 居住區規劃需要注意些什麼問題,有哪些規范啊
居住區規劃需要
1.符合規劃條件的要求,例如道路及邊界的退線、建築限高、容回積率、綠化率、停答車位等。
2.符合規范的要求,例如消防、人防、市政等要求。
3.符合甲方的要求,例如風格、美學、朝向等。
主要規范是《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城市用地豎向規劃規范》等
想到哪說到哪,拋磚引玉吧
㈩ 建築小區的主要規劃指標和規劃管理應該如何操作
一、主要規來劃指標源
1.建設強度指標
住宅區在建設強度方面的指標包括容積率、建築密度、總建築面積和分類建築總面積。
2.環境指標
住宅區在環境質量方面的量化指標主要包括綠地率、人口密度、套密度、人均住宅區用地面積、人均綠地面積、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人均住宅建築面積、日照間距。
二、規劃管理
1. 規劃管理審批的程序:(1)申報與立案;(2)工作周期。
2. 規劃管理程序內容:
(1)規劃要點;(2)選址定點;(3)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4)規劃設計條件;(5)規劃設計方案;
(6)設計方案;(7)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並不是所有建設工程都需要經過以上所述程序,對於工程量小,處在非重要地段的簡單建設項目,經市規劃局同意,可簡化規劃設計條件或設計方案設計程序,建設單位可直接申報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