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是哪五大
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北京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雲南的「一顆印」。
1、客家圍龍屋
客家圍屋,又稱圍龍屋、圍屋、客家圍等,是客家民居經典的三大樣式(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之一,客家圍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見、保存最多的一種。
客家圍屋是中國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築。圍屋始建於唐宋,興盛於明清。圍屋結合了客家古樸遺風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築之一。
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處,都能見到圍屋的蹤跡,包括中國大陸南部的廣東、江西、福建省、香港新界以及台灣的屏東、雲林、台中東勢等。
2、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一種中國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期,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
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這里所謂「街通」即我們今日所稱胡同、弄堂,胡同與胡同之間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當時,元世祖忽必烈「詔舊城居民之過京城老,以貲高(有錢人)及居職(在朝廷供職)者為先,乃定製以地八畝為一分,分給遷京之官賈營建住。
3、窯洞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窯洞廣泛分布於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
在中國陝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里,中國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窯應用較多。
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里操持家務、生兒育女。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陝北人民的象徵,它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
4、干欄式建築
干欄式建築,即干欄巢居,是遠古時代的人群,特別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築風格,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築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考古發現最早的干欄式建築是河姆渡干欄式建築,古時流行於南方百越部落的居住區。
這種建築以竹木為主要建築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築,下層放養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干欄式建築可以防震等。中國古代史書中又有干欄、干蘭、高欄、閣欄和葛欄等名,當是由古越語言轉譯而來的音變。此外,一般文獻上所說的柵居、巢居等,大體所指的也是干欄式建築。
這種建築適合那些居住於雨水多比較潮濕地方的人,現在主要流行於中國較偏遠的地區,包括廣西中西部、雲南東南部、貴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其他國家也有干欄式建築。
5、雲南一顆印
在雲南中部地區有許多這種形式的四合院住宅。三間四耳是最常見的宅制,既正房三間,左右各有兩間耳房(廂房)。前面臨街一面是倒座,中間為住宅大門。
四周房屋都是兩層,天井圍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牆,很少開窗,整個外觀方方整整,如一塊印章,所以俗稱為「一顆印」。
位於滇中高原地區,與當地四季如春,無嚴寒酷暑,風大的氣候環境特點相適應。多採用厚土牆及筒瓦鋪屋頂。通常為樓房,房間分為兩層,牲畜及雜物在樓下,人住樓上。樓下正房是堂屋,作為起居待客之處,堂屋左右做卧室,樓上的中明堂做佛堂。
為節省用地,改善房間的氣候,促成陰涼,採用了小天井。外牆一般無窗、高牆,主要是為了擋風沙和安全,住宅地盤方整,外觀方整,當地稱"一顆印"。
❷ 中國古代住宅最主要的形式是什麼
中國古代住宅最主要的形式是四合院。
四合院是古代民居住宅中流傳下來的一種最常見的院落住宅形式,它是古代建築技術和文化藝術的結晶。
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軸線為主體建築,周圍為迴廊鏈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
晚唐出現具有廊廡的四合院,逐漸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後,廊院逐漸減少,到明清逐漸絕跡。
元明清時期四合院逐漸成熟完善,漸漸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築風格。
(2)人文住宅擴展閱讀
古代房屋劃分等級的方式
在古代,房屋形式可以粗略的歸為三種:殿式、大式、小式
1、宮殿式
是古代等級最高的房屋,通常帝王妃子等的起居處。佛教的大殿也有這種形式,比如:大雄寶殿這類房屋有些顯著特點:宏偉華麗,屋頂瓦飾,建築色彩和繪畫都有專門的意義。比如: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式,朱漆大門,彩繪龍鳳等。
2、大木大式
大木大式通常是各級官員和地方富商縉紳的起居處。 特點是:不用琉璃瓦,斗拱彩飾有嚴格的規定。
3、小式
這種房屋是古代尋常百姓的住所。特點是:色彩單調,以黑色、白色為主。
古代屋頂的等級由高到低排序為:
重檐廡殿頂、重檐歇山頂、重檐攢尖頂、單檐廡殿頂、單檐歇山頂、單檐攢尖頂、懸山頂、硬山頂、四角攢尖頂。
台階:一般來說級數多的大於級數少的,漢白玉做的台基高於其他材料,設有圍欄的大於無圍欄的。
最高級台基:皇宮中的最高級建築和一些寺廟最高級殿堂,級數較高,用料較好,多用各類玉石,以漢白玉為主。
較高級台基:用於宮殿建築兩廡的次要建築,有圍擋結構,用料漢白玉。
一般台基:《大清會典》中記載:公侯以下,三品以上,准高二尺;四品以下到士民,准高一尺。而一般皇家建築的台基可有5尺之高。
❸ 中國的著名的民居有哪些
中國地域寬廣、民族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結構、裝飾藝術、色調等各具特點。在此,主要介紹一下個性鮮明的北方窯洞和古城內的民居。
北方民居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游地區窯洞式住宅較多,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 北方窯洞民居內開鑿橫洞,並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北京的四合院
蒙古族的蒙古包
陝西、河南的窯洞。
南方民居
中國南方的住宅較緊湊,多樓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積長方形天井為中心的堂屋。這種住宅外觀方正 南方民居如印,且樸素簡潔,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廣。
川渝古村民宅
嶺南古村民宅
湘黔滇古鎮民宅
安徽古民居
客家土樓
吊腳樓
竹樓
上海民居
❹ 中國傳統民居的類型及特點
一、木構架庭院式住宅
這是中國傳統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數量多,分布廣,為漢族、滿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數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這種住宅以木構架房屋為主,在南北向的主軸線上建正廳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對建東西廂房。
這種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國城鎮鄉村,但因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點。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為代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
❺ 傳統居住民宅有哪些
民居,是人們為生活和生產之便利而建造的居住和休養場所。民居選址、立基、構架、室內外裝飾擺設都是從當地的民族習俗和民族文化出發,用設計構建出各式各樣的建築。民居的一磚一瓦、一梁一窗全都滲透著各民族深厚的文化風彩。形態各異的居住環境形成了不同風情的人文精神,繪製成一幅幅綺麗多彩的華夏民居風貌。家居建築,融合了民族的審美意識、思想情趣、社會風俗、宗法觀念等,不論是繁華都市的深宅大院還是江南水鄉的市井集鎮或山莊村寨的石砌碉樓或林海環抱的木樓竹屋,無不洋溢著凝重、崇高、壯美的生活氣息,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人們的文化涵養和審美情趣。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遼代時期,四合院就已經初步成形。經金、元,至明、清,逐漸完善,最終成為北京最具特色的居住形式。現存的四合院,以清代的遺留為多。由於建造的時間和規劃不同,內城和外城的胡同里的房屋建築也不同。雖然在房屋建築的基本格局上都是四合院,但內城和外城的四合院卻大不相同,內城胡同中的房舍大都是標准四合院。所謂標准四合院,是由北房、南房及東西廂房四面圍合,用卡子牆把房屋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封閉式院落。老北京人叫四合房。其中廳堂、正房、院子、私塾、書房、游廊、廚房,一應俱全。大戶人家甚至有園林和馬車房,關上大門,自成天地。四合院的精髓在於「合」字。中心有個庭院,作為往來、採光、通風的用途。
四合院的樣式古樸大方,莊重典雅,布局講究,環境幽靜。「高台階紅門樓,青磚灰瓦博風頭",屋脊高高翹起的馬尾脊、屋檐下油漆彩繪的山水煙雲,磨磚對縫的牆面,玲瓏精巧的花園,無不滲透著中國民居的古貌神韻。
正規的北京四合院一般以東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中軸對稱,左右平衡,對內向心,對外封閉,方方正正。四合院無論大小,都是四面房屋合成一個庭院。只有一個院落的稱一進四合院,兩個院落的稱兩進四合院,三個院落叫三進四合院,由此類推,北京四合院可多達八進、九進院落,真可謂深宅大院。
因為建築面積的大小和方位的不同,從空間組合來說有大四合院、中四合院、小四合院之分。
大四合院建築雄偉,房屋高大,院落重疊,前廊後廈,抄手游廊,垂花門,影壁,隔斷都特別講究,院內有院,院外有園,院園相通,為大型住宅建築,多為官宦人家。
正房是前廊後廈,後邊有罩房。東西廂房南邊的花牆子中間有一座垂花門,門內是四扇木屏風。東西廂房都有抄手游廊,與垂花門相通。有的花牆子在垂花門兩旁,鑲上兩三個漏窗。正房與廂房之間,有圓月亮門兒,可以從過道到後院去,有的有過廳,可以穿行。外院東西各有一道花牆,中間是月亮門兒,四扇綠油漆的木屏風,紅斗方字,東邊的是「東壁圖書」,西邊的是「西園翰墨」。可以從這個門兒到跨院去。南房有穿山游廊,是在山牆開門接起來的走廊。這樣布局,形成了東西南北互相連通的幾個院落。清代府制,因封爵等級不同,所居府第的規制也有差別,公侯以下至三品官,房屋基高二尺,門柱飾黝堊,中梁飾金,旁繪五朵雜花,公門鐵釘,縱橫皆七。侯以下遞減。北京最典型的大四合院是清朝時的那王府和恭王府等幾個,壯觀氣派,還帶花園。在四合院中植花果樹木,以供觀賞。
一般中等有錢人家居住中四合院。中四合院一般是正房五間或七間,屋裡有木隔斷或落地罩,有的正房和廂房帶廊子。五間的是三間正房兩間耳房,耳房是單開門,所謂「三正兩耳」。七間的,在正房和耳房之間,有兩個與正房相連的套間兒。東西廂房各三間,廂房和耳房之間有個過道,可以通後院。東西廂房的南邊有一道院牆,把院子隔成里外院。里外院都是磚地,雨過天睛後,院子不存水。院牆的正中間有一個月亮門。為了不讓外院兒的人一眼就看見里院,就在月亮門的後邊立一堵磚砌的或木製的影壁。有的在院里擺幾盆花,擺個大魚缸。夏天支搭天棚,在院里乘涼。外院東西各有鹿頂一間或兩間。鹿頂的房子比廂房要小一點,用做廚房或是僕人們住。南房七間的格局,盡東頭兒的一間是大門洞兒,大門西邊的一間是門房兒,房門開在大門洞的西山牆;盡西頭兒的一間做車房或是做旁門。
普通人家居住小四合院。小四合院布局比較簡單,一般是北房三間,大多都用隔斷分成一明兩暗或兩明一暗。東西廂房各兩間,南房三間,其中最東面的一間開作門洞。大門多是起脊門樓。院內都有青磚墁的甬道與各屋相通。老北京人一家兩三輩人多住這樣的小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重視綠化,院內種樹種花,確是花木繁茂,幽雅宜人。老北京愛種的花有丁香、海棠、榆葉梅、山桃花等。樹多是棗樹、槐樹。花草除栽種外,還可盆栽、水養。盆栽花木最普遍的是石榴樹、夾竹桃、金桂、銀桂、杜鵑、梔子等,種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至於階前花圃中的草茉莉、鳳仙花、牽牛花、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
北京四合院屬磚木結構建築,不用鋼筋與水泥,青磚灰瓦,磚木結合,混合建築。以木構為主體標准結構,重量輕,以防震。整體建築色調灰青,給人以十分樸素莊重的印象。
四合院的配套設施
四合院的大門大多佔一間房的面積,其零配件相當復雜,僅營造名稱就有門樓、門洞、大門、門框、腰枋、塞余板、走馬板、門枕、連檻、門檻、門簪、大邊、抹頭、穿帶、門心板、門鈸、插關、獸面、門釘、門聯等。大門一般是黑色大門,可加紅油黑字的對聯。進了大門還有垂花門、月亮門等。垂花門是四合院內最華麗的裝飾門,稱「垂花」,作用是分隔里外院,門外是客廳、門房、車房馬號等「外宅」,門內是用於起居的卧室「內宅」。
烘雲托月的影壁是北京四合院與大門配套的建築。四合院常見的影壁有三種,第一種建在大門內側,呈一字形叫做一字影壁。這種影壁較普遍。第二種是位於大門外面的影壁。這種影壁坐落在胡同對面,正對宅門,一般有兩種形狀,平面呈「一」字形的,叫一字影壁;平面呈「冖」
形的,叫雁翅影壁。這兩種影壁或獨自立於對面宅院牆壁之外,或倚砌於對面宅院牆壁,主要用於擋住對面房屋和不太整齊的房角檐頭,讓從大門外出的人有整齊美觀的感覺。還有一種影壁,位於大門的東西兩側,平面呈「八」字形,稱做「反八字影壁」或「撇山影壁"。做這種反八字影壁時,大門要向里退進2—4米,在門前形成一個小空間,用作進出大門的緩沖之地。在反八字影壁的烘托陪襯下,宅門顯得更加深邃、寬闊、富麗。
四合院的雕飾圖案以各種吉祥圖案為主,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福壽雙全」,以插月季的花瓶寓意「四季平安」,還有「子孫萬代」、「歲寒三友」、「玉棠富貴」、「福祿壽喜"等,顯示了老北京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隨著時代的進步,古老的北京四合院逐步被更方便的單元住宅樓所取代。
客家土樓
客家土樓是東方文明的一顆明珠,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山村民居建築,是我國古建築的一朵奇葩。它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等特點傲立於世界民居建築藝術之林。
相傳西晉末年,由於中原戰爭不斷,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為了躲避戰亂而渡江南遷,至南宋時歷時千年,輾轉萬里,來到現江西、福建及廣東北部。為區別於當地原有居民,被稱為「客家」。「客家」一詞,就是相對「土著"來說的。為了生存與發展,客家人一方面披荊斬棘,開荒屯田,一方面建築遮風擋雨的棲身之所。在當時的條件下,家族聚居是防禦自然界和人為的各種侵害的一致要求和必然結果。舉族遷徙的客家人就地取材,運用中原古代的建築技術,仿照軍事用途的城堡,創造了一個偉大的建築奇跡——客家土樓。
土樓大多呈方形或圓形,主要分布在福建永定。全縣有圓樓360座,方樓4000餘座。特別是奇特的圓形土樓最具有客家傳統色彩,最為震撼人心。
土樓除具有防衛御敵的作用外,還具有防震、防火、防盜以及通光好等特點。因為土牆厚度大,隔熱保溫,冬暖夏涼。
土樓用生土為主要材料,摻上石灰、細沙、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反復揉、舂壓、夯築而成。土樓一般高三層至五層,一層為廚房,二層為倉庫,三層以上為起居室,可居住200~700人。土樓結構奇特,有圓、方、橢圓、半月、交椅、雨傘、風車、八卦等形狀。它們各具特色,各領風騷,氣勢磅礴,令人震撼。土樓被譽為「東方文明的一顆璀燦明珠」。
客家土樓一般地處於群山茫茫的山坳中,形態各異,形體單純,幾何感較強,常為方形、圓形。另外還有一種屋頂檐口高低錯落多層重疊名為「五鳳」樓的,其形態變化多樣,結構很復雜。
圓形土樓是客家民居的典範,堪稱天下第一樓。圓樓是客家土樓中最著名的一種。圓樓都是由兩三圈組成,由內到外,環環相套。圓樓外圈高十餘米,四層,有一二百個房間,一層是廚房和餐廳,二層是倉庫,三、四層是卧室;二圈兩層有三五十個房間,一般是客房,中一間是祖堂,是居住在樓內的幾百人婚喪喜慶的公共場所。樓內還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設備。土樓採用當地生土夯築,不需鋼筋水泥,牆的基礎寬達3米,底層牆厚1.5米,向上依次縮小,頂層牆厚也不小於0.9米。而後沿圓形外牆用木板分隔成眾多的小間,其內側為走廊。其中包括年代最久、環數最多的「承啟樓」,直徑最大的「深遠樓」,直徑最小的「如升樓」。據統計,現存完好的圓形土樓有700多座。
方樓在土樓中最為普遍。此建物類型的特點,是先夯築一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高大圍牆,再沿此牆擴展該樓其他建築物。而擴建的制式規格普遍是敞開的天井與天井周圍的迴廊。這些相同建造形式的樓層堆積起來,最高甚至可到六層樓。最後使用木製地板與木造棟梁,加上瓦片屋頂,即成為土樓中最普遍的方樓。據統計,單是永定境內的方樓便有4000多座。目前所知最大的方樓是建於清咸豐元年永定縣高陂鎮的「遺經樓」。
五鳳樓又名大夫第、府第式、宮殿式或筆架樓。五鳳樓名字的由來普遍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說五風樓屋頂檐口多為無層疊,就像展翅的鳳凰,因此得名;其二是說「五鳳」分別指五種不同顏色的.「鳥」:品、黃、綠、紫和白色。它同時也象徵著東、南、西、北以及中五個方位,因此稱為「五鳳樓」。不管因何而得名,不可否認的是五鳳樓在客家土樓中最接近中原院落式民居建築。其特色是從外觀看去通常為三凹兩凸,很像中國古時筆架。並且所有的房子都為中軸對稱。
五鳳樓有幾種不同的式樣:三廳式的,兩廳加一個邊房式的,三廳兩邊房式的,三廳兩邊房加上後面圍龍的,九廳兩穿堂的。最為常見的五鳳樓有三個廳堂兩個邊房。後堂和兩邊的房屋通常是兩層的。在樓的前面都有一個半圓狀的水塘,其中水塘的直徑邊靠近土樓與之平行。夾在塘與土樓之間還有一個稱為「禾堂」的空地,它是客家人用來曬穀物的場所。五鳳樓大多是對著河流而建,很多是坐落在山坡上。使得整個建築群落由南向北呈階梯式升高。從正面看屋頂展現出層層跌落的效果,氣勢不俗。五鳳樓所在地區禮教興旺,族人大都盼望子弟經過讀書考取功名,光宗耀祖。鑒於五鳳樓大門口常有匾書「大夫第」三字,表明主人身份顯赫,隱喻主人期望:希願子弟能步步高升、出人頭地。
除了圓樓、方樓與五鳳樓之外,以形狀分類的土樓尚有凹字形、半圓形、與八卦形等。凹字形土樓主要地處於閩南南靖、詔安。半圓形分布於平和與永定,而八卦型的土樓則偶見於永定、漳浦、華安、詔安、南靖和中國廣東東部。其中全中國最大的八卦土樓則為道韻樓。
土樓大王——承啟樓
1986年,中國郵電部發行了一套「中國民居」郵票,其中福建民居就是一座環環相連的土樓,看起來很像一座城堡。這座土樓就是世界聞名的承啟樓。巨大的承啟樓正是藉助這方寸的郵票名揚天下的。
承啟樓處於福州高頭鄉高北村,相傳從明崇禎年間破土動工,至清康熙年間竣工,歷時3代。其規模宏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相傳在建造過程中,凡是夯牆時間都是晴天,直到下牆枋出水後,天才下雨。承啟樓人為感謝老天眷顧,所以又把承啟樓稱作「天助樓」。「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是對該樓的生動寫照。
承啟樓以它高大、厚重、粗獷、雄偉的建築風格和庭園院落端莊的造型藝術,融於如詩的山鄉神韻,讓無數參觀者嘆為觀止。1981年被收人中國名勝辭典,稱作「土樓王」,與北京天壇、敦煌莫高窟等中國名勝一起大放異彩。台灣小人國和深圳錦綉中華都有承啟樓模型。
土樓王子——振成樓客家人從中原遷居而來,受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影響極深,他們深知八卦自古以來是人們用以排兵布陣,抵禦敵人的秘籍。因此,為求生計,他們面對著自然與社會中種種困難,在建造居住的樓房時,從安全形度出發,在設計、建造土樓時使用了八卦。其最典型的是福建永定縣的土樓王子——振成樓。
振成樓地處湖坑鎮洪坑村,建於1912年,佔地5000平方米,懸山頂抬梁式構架,分內外兩圈,形成樓中有樓、樓外有樓的格局。前門是「巽卦」,而後門為「乾卦』,。外樓圈4層,每層48問,每卦6間;每卦設一樓梯,為一單元;卦與卦之間以拱門相通。樓內有一廳、二井(暗合「八卦」中的陰陽兩極)、三門(即正大門和兩頭邊門,意合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和八個單元。卦與卦之間是隔火牆,一卦失火,不會危及全樓。卦與卦之間還設卦門,關閉起來,自成一體;開啟起來,各方都可以互通。一旦盜賊進屋,卦門一關,便可瓮中抓鱉。
全樓的設施布局既有蘇州園林的印跡,也有古希臘建築的特點,堪稱中西合璧的建築奇葩。1995年它的建築模型與北京天壇作為中國南北圓形建築代表參加了美國洛杉磯世界建築展覽會,引發了轟動,被譽為「東方建築明珠」。
最古老的土樓——馥馨樓
馥馨樓坐落於湖雷鎮下寨村。建於公元769年,距今~1200年的歷史,是永定客家土樓群中最古老的一座。佔地1275.76平方米,高四層,牆身通體以生土夯成。馥馨樓通體沒有石基,這是沿襲了中原先祖的建築技術和建築形式,充分體現了永定土樓與黃河流域民居的親密關系。樓四周有四米寬的護樓壕溝,門前裝有吊橋通行,其底牆生土摻拌有石灰、紅糖,堅固無比。堪稱中原古代建築文化的活化石。
最大的方樓——遺經樓
遺經樓座落在高陂鎮上洋村,建於清咸豐元年,是現今保存完好的最大的方形土樓。當地人形容其大說:一個人從太陽升便開始開窗,開到中午下樓吃飯,而後上樓關窗,直到太陽落山才關完最後一扇窗。遺經樓共有280個房間,51個大小廳堂,佔地5公頃,建築面積4000餘平方米。整個建築布局整齊,條理清晰,耗時70多年,經三代人努力方建成。外牆東西寬136米,南北長76米,佔地10336平方米。其後座主樓高17米,5層,是永定現有土樓中最高的樓房。主樓左右兩端分別垂直連著一座四層的樓房,還與主樓平行的四層前樓緊緊相接,圍成一個巨大的方樓,如此環繞形成一個大「口"字。裡面又有一組小「口」字形建築,組成一個獨特的「回」字形整體造型。真是「門中有門,樓中有樓,重重疊疊"。當地人都稱它為「大樓廈」。中間是祖堂。前樓一左一右建有兩所學堂,樓內子女可以在樓內上學。學堂中間是個石坪,前建有大門樓,大門高6米,寬4米。在主樓後面有花園一座、魚塘一口以及碓房、牛舍等附設建築。
府第式土樓一裕隆樓
地處於福建永定縣高陂鎮,建於清道光八年(1828),歷經六年建成。距今有170多年歷史。門楣上留有「大夫第"三字,掛著「父子登科"的匾額。全樓縱深108米,寬5米,主樓高11.4米。全樓計有25個廳,118個房間。門樓外有17米寬的曬坪,30米寬半圓形的魚塘一口,正樓後是山坡,有一道55米長的扇形圍牆。全樓佔地近萬平方米。整體建築群院落重疊,屋宇參錯中顯得和諧統一,氣勢恢弘。
我國著名園林建築專家、上海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考察該樓後,在《閩游記勝》中寫道:「雖近傍晚,徘徊留戀,未忍遂行",在歸途中即興吟詩日:「彷彿仙山初入夢,自憐老眼未模糊;流風已逝宋元畫,如此樓台豈易圖。」
陝北民居
窯洞是中國北方陝北高原地區最有代表性的民居,蘊含著北方民族穴居的歷史遺風。考古發現,軒轅黃帝部落活躍在陝北大地時,用作藏身的人工洞穴,正好記錄、透露了這類原始穴居的信息。經過幾千年的緩慢演變,原始洞穴逐漸成為定型的土、石、磚窯洞。據研究,最早應該始於周代,半地穴式。秦漢後發展為全地穴式,就是當今的土窯。明朝中葉,開始用石塊做窯面牆。清末民初,當地人仿土窯模式建起了石砌窯洞。現在也有用彩色瓷磚添窯面和分割廳室及上下兩層樓房式的新窯洞,住著更為舒適宜人。
一院窯洞通常修3孔或5孔,中窯為正窯,有的分前後窯,有的1進3開,從外面看4孔要各開門戶,走到裡面可以發現它們有隧道式小門互通,頂部呈半圓形,這樣窯洞就會空間增大。窯洞,一般窯壁用石灰塗抹,顯得潔白利落,乾爽亮堂。窯洞內一側有鍋和灶台,在炕的一頭都連著灶台。由於灶火的煙道通過炕底,冬天炕上非常暖和。
炕周圍的三面牆上一般裝飾一些畫有圖案的紙或拼貼的畫,陝北人叫做炕圍子。炕圍子是一種實用的裝飾,它們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與粗糙的牆壁直接接觸摩擦,還可以保持清潔。為了美化居室,不少人家在炕圍子上作畫。這就是在陝北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藝術——炕圍畫。
陝北窯洞的窗戶十分講究,窗戶分天窗、斜窗、炕窗、門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紙裝飾。它們根據窗戶的格局,把窗花布置得美觀大方。窗花壩佔在窗外,從外看顏色鮮艷,內觀則明快舒坦,從而產生一種獨特的光、色、調相融合的形式美。窗格疏朗,陽光可以自由地照進來。
窯洞的最大優點是冬暖夏涼。冬季窯外滴水成冰,北風呼嘯,窯內灶膛里燒些柴火就暖融融的。夏季7月窯外熱浪翻滾,窯內卻涼爽如秋,勝過安空調。人們常說陝北窮,這窯洞卻是大自然給予陝北人的厚愛,也是陝北人的智慧象徵。
陝北窯洞發展到20世紀中後期,在延安寫下了窯洞史最為光輝的一頁。1935年,中國共產黨把延安當做革命根據地,先後在延安鳳凰山下、王家坪,楊家嶺、棗園及魯藝舊址的山溝里修建了眾多石窯洞和土窯洞。
進入90年代,離延安楊家嶺革命舊址500米的地方,建成了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窯洞建築群——延安窯洞賓館。這一宏偉的整體純窯洞建築群依山而建,共八排268孔窯洞,按三星級標准修建。窯洞牆上掛著安塞農民畫,窗戶格子紙上貼著陝北剪紙。每排窯洞前擺放著石磨、石碾和石桌椅,洋。溢著陝北農家氣息。延安窯洞賓館成了延安旅遊的新亮點。
山西民居喬家大院
在中國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齊名,一向有「北有山西,南有皖南」的說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山西民居要數祁縣和平遙。喬家大院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喬家大院坐落於美麗而富饒的山西晉中盆地,坐落在祁縣城東北12千米處的喬家堡村正中。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1756),此後又經擴建增修到1912年竣工。歷時近兩個世紀。佔地8724平方米,建築面積3870平方米。分六個大院,內套20個小院,313間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臨街,四周都是封閉式磚牆,高三丈有餘,上邊有掩身女兒牆和嘹望探口,這既安全牢固,又顯得威嚴氣派。喬家大院是祁縣喬家「在中堂"的宅院。「在中堂,,是名揚海內外的商業資本家喬家第五代喬致庸的堂名。
從高空俯覽院落布局,很似一個象徵大吉大利的雙「喜"字。整個大院建築前低後高,符合中國傳統風水學上的「前低後高,子有英豪"的說法。
走進喬家院大門是一條筆直的石面甬道,把六個大院分為南北兩排。北面三個大院,從東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書房院。南面三個大院依次為東南院、西南院、新院。靠西北院,原來有一小院,為喬家的書塾,因此把此院叫做書房院。大院有主樓四座,門樓、更樓、眺閣六座。各院房頂上有走道相連,用做巡更護院。縱觀全院,從外表看,威嚴高大,整齊端莊;進院里看,富麗堂皇,井然有序,顯示了我國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風格。整個大院,布局嚴謹,建築考究,規范而有變化,不但有整體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築上各有千秋,即使是房頂上的140餘個煙囪也都各具特色。
喬家大院威嚴高大,富麗堂皇,其設計之精巧,工藝之精細,充分展現了我國清代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具有非常高的觀賞、科研和歷史價值,確實是一座無與倫比的藝術寶庫,被專家學者毫不誇張地贊美為「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難怪有人參觀後感慨地說:「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
平遙古城
平遙普通的居民住宅大都為清代修建的,這些住宅體形較大,用料講究。由於山西氣候乾燥,又未經戰爭破壞,所以大多數保存得相當完整。
住宅平面布局多為嚴謹的四合院形式,有明顯的軸線,左右對稱,主次分明,沿中軸方向由幾套院組成,一般三進院呈「目「字型基本形式。
院落之間多用矮牆和裝飾華麗的垂花門作為分隔,有的在院落一側或後面還建有花園。
平遙民居的外牆都用磚砌,做成清水磚牆,高達七八米,對外不開窗戶,外觀堅實雄壯,有的在牆頂做成城堞式,像一座座小城堡。在院子里也很少栽木,迷信觀念認為樹木會招致鬼怪,家宅不寧。院子里地面均用磚滿鋪,多壘起花壇,沒有泥土,便於清掃。
平遙民居內外裝飾華麗,有木雕精細垂花門,正房梁下掛落子曲替都有花飾,有的刻有獅子滾綉球,有的是福祿壽三星,或琴棋書畫等,都有一定的樣式。門窗都是木樘木欞,大都花紋繁巧,且各不相同,有的門扇上還雕塑有唐堯虞舜禪位的故事。在普遍使用玻璃時,有的富商用的是刻花玻璃。為保暖防寒,門窗大多做成雙層,屋檐下椽木樑枋等都施有彩畫。
沿街巷的宅門都特別講究,門頂形式多樣,有懸山卷蓬、懸山有脊兩坡、兩坡不等長和半坡及披檐等,檐下用梁枋穿插、斗拱出檐等,做法各不相同。有的用柱,有的做壁柱門墩等。大門門扇上有門匾,書有「修德」、「修齊"、「繁鰲"、「霞蔚」、「樂天倫」等。有的住宅門外還立有上馬石、栓馬柱,石雕精美,反映出當時這些人家住戶的富庶。全城保存得較完好的民居有四百餘座,其數量之多,保存完好的程度在國內實為罕見。
上海民居
上海素有「萬國建築博覽會"的美譽。漫步在外灘上,一幢幢哥特式、羅馬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等中西合璧、風格迥異的雄偉大廈展示了建築藝術的風采。遊走於大街小巷,你會感覺那獨具神韻的老房子也是一道道美不勝收的風景。
說起上海民居,一定不能忘記石庫門。石庫門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築。由於這類民居的外門選用石料做門框,因此叫做「石庫門」。
19世紀後期,石庫門建築模式開始在上海出現,它是江南民居的一個分支。石庫門里弄住宅最典型的特徵是中西合璧。有著江南傳統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且多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二樓有出挑的陽台。黑漆大門常配有門環,進出發出的撞擊聲在古老的石庫門弄堂里回響。普遍進門就是一小天井,天井後為客廳,之後又是一天井。後天井是灶台和後門。天井和客廳兩側是左右廂房,一樓灶台間上面為「亭子間」,再往上就是曬台。但總體布局使用了歐洲聯排式風格。坡形屋頂常帶有老虎窗。
紅磚外牆,門楣做成傳統磚雕青瓦頂門頭,外牆細部使用西洋建築的雕花刻圖。後來,石庫門逐步被上海接受。它的出現是一種城市生活的必然。
洋場風情的現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傳統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適合單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庫門弄堂文化。到20世紀20年代,上海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都住進了石庫門,現在還有近40%的申城市民居住在有一個多世紀歷史的石庫門中。這種中西建築藝術相融合的石庫門作為建築和文化的產物,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隨著城市建設的進行,上海鬧市區的石庫門正在消失,石庫門里的「亭子間」、「客堂間」、「廂房」、「天井」以及「二房東」、「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與石庫門有關的名詞成為老上海人美好回憶。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住宅群。但是,上海很注意保留老的建築,一些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庫門里弄被作為近代優秀建築整組保存。
雲南民居
雲南位於我國西南邊疆低緯度的高原上,山川秀麗,四季如春,民風淳樸。在這片神奇美麗的紅土地上,生活著26個兄弟民族。而他們的居所自然而然地便體現了當地的民族風格:有高寒山區普米族
❻ 深圳的代表性建築、人文、風俗等有哪些
客家傳統
客家人作為古代中原人的後代,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可集中概括為艱苦奮斗、熱情好客、尊師重教、愛國愛鄉。客家人從中原遷移到閩粵贛地區,由於平原地區已被原住民占據,一般只能定居在貧瘠山區,因而生活艱苦,必須奮斗。客家人的拓荒精神、白手起家能力也就十分突出。尤其是客家婦女,以勤勞賢淑聞名天下,農活家務都出色,家庭觀念特別強,有「鐵漢」之稱;早期客家人作為移民,居住在人煙稀少、落後偏僻的山區,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團結互助共同克服困難的意識也就特別強,雖然生活艱苦,但養成了熱情好客的文化傳統;客家先民從中原「衣冠南下」,大多數都有是出身於「書香門第」,因而文化素質較高,歷來有重視文化教育的傳統。其中梅州表現最為突出,被譽為「文化之鄉」。
□廣東漢劇
廣東漢劇舊稱「外江戲」、「興梅漢戲」,1933年改稱漢劇。流行於廣東的梅縣、汕頭和粵東北、粵閩贛邊區各地。清雍正至乾隆間,徽劇傳入廣東後形成。廣東漢劇的表演程式與京劇、湘劇、祁劇、湖北漢劇等劇種大同小異,但也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它的武功屬南派,臉譜有百多種,以黑、紅、白三色為主,黑色象徵剛勇,紅色象徵忠賢,白色和青色象徵陰險、奸詐。廣東漢劇的音樂唱腔以皮黃為主,兼收崑曲、高腔、吹腔、小調等,並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朴實淳厚,高昂悲壯,是廣東漢劇音樂唱腔固有的風格特點。其角色行當分公腳、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紅凈、烏凈、丑腳等九大行。它的伴奏樂器也頗有特色,頭弦、大蘇鑼及號頭是廣東漢劇特有的伴奏樂器。廣東漢劇傳統劇目有八百多個。較著名的有《百里奚認妻》、《齊王求將》,現代劇目《一袋麥種》。
□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是以梅縣話為中心的一支方言。它主要分布在廣東的東部和北部地區,全省約有二十多個縣市屬客家方言區。它以梅縣話為標准,因為梅縣話影響大,語言較清晰。客家方言也是在民族遷移中形成的一種漢語方言。東晉以前,客家先民原來聚居在中原一帶。西晉末,中原地區發生了各種戰爭和自然災害,客家先民不得不向南移。有的移居於湖北、湖南等地,後又經唐末五代十國的離亂,又有的進一步南遷移居江西、福建等地。到南宋末年,宋元交兵,天下大亂,客家先民又進一步移入廣東,逐漸入居粵東一帶。宋代戶口有主戶和客戶之分,分,後來者入客戶,故有客家之稱。在移居的過程中,由於在湖南湖北停留了近四百年時間,至唐、宋時期方入粵,因此其方言較接近兩湖方言。在廣東四種方言中,也顯得與普通話差異最小。客家方言有六個音調,平、入聲分陰、陽,上、去聲不分,保留了六個古人聲韻尾。其書面語與口頭語在語音上有較大差別。此外,客家先民本用北方話,入居廣東後,受著不同廣東方言和地理歷史環境影響,因而逐漸消失了捲舌音。
□梅縣圍屋
梅縣「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中國民間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它的建築和設計藝術之獨特,給這個僑鄉帶來了濃郁的鄉土風情。人們說,梅縣「圍屋」充滿著客家人的「客味」。「圍屋」是由一座狐形或方形的輔助建築群,象城堡一樣將主體住宅包圍著的建築。屋內布局「三堂四廊,十廳九井」:進深三座高堂,以天井和屏風牆隔開;橫向是四排住房和過廳,錯落有致;後面由一排排列成半圓形的房屋圍成天井,叫花頭。屋內房間數十間,可以住上幾代數十口人家。整個「圍屋」靠山坡而建,前低後高,自成階梯形,最外圍牆築得很高,窗子開得很小,顯得壁壘森嚴。
從低處往上看,「圍屋」層層疊疊,有盤龍之狀,興寧人又稱「圍龍屋」。如果連大廳前的曬禾坪和一口半圓形魚塘拼起來看,一個單元的「圍屋」,就呈現一個橢圓形。它把生活起居,輔助勞作和飼養加工等統一在住宅內部,同時各部分又互不幹擾,顯得協調而又和諧。人們說的「客味」,精髓就在於此。梅縣「圍屋」的築牆全部是三合土鍛打而成,其抗壓強度和抗拉抗剪度,均超過一百號混凝土。它的建築尺度精確,地牆、地面、樓面、屋面的平度和標高,誤差不超過幾毫米。每座房子的造型,檐梁雕塑,內外裝飾和繪畫,均有極高的藝術造詣。座落在梅縣白宮富良美村有一座華僑建的聯芳樓,又稱華僑「圍屋」。它長近百米,寬四五十米,四周以建築物環成「圍屋」大院。屋的正面是三個凸起的鍾樓式大門,其上下左右及所有窗戶頂端,都裝置著勻稱的各種動物、花草浮雕,大大小小不下一二百幅,鍾樓上端有獅子滾球,雙龍奪寶,雄鷹展翅,天使臨門等塑像,正樓大門的陽台下,還雕有郭子儀拜壽群像,工藝精巧。正觀整座樓面,富麗堂皇。「圍屋」內,分建房室一百多間,「十廳九井,三堂四廊」。最後是一間長長的枕頭屋。堂、廳、房間、走廊、天井、樓上樓下,設計十分巧妙。
梅縣「圍屋」歷史悠久,它與古代中原人南遷後,不時發生的「土「、「客」之爭有關。客人為適應當時的環境,便建築了能集群聚居的房子,以抵禦來犯者。他們為了便於生活,把防盜、防火、飼養、加工、貯存、涼曬等各種生活設施綜合一體,以圖達到安居樂業的要求。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圍屋」的建築也日趨完善精美。然而,在歷史的發展長河和變革中,古老的「圍屋」,將成為一種住宅形式而載入史冊。
□鬧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農歷年頭一個月圓之夜,它象徵著幸福美滿。廣大僑鄉人民迎神賽會。鬧大鑼鼓,舞金獅,迎花燈,燒煙火,以祈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吉祥如意。豐順縣埔寨鎮元宵之夜迎鑼鼓,燒「煙架」、「火龍」,久負盛名,飲譽海內外。據傳,埔寨燒火龍己有二三百年歷史。起初是由硫磺、白硝、木炭未製成火葯,做火箭、火花、大犁等燃放,經過幾百年來的不斷演變,煙架由原來的五七架發展到今十三架,高達十多米;火龍由原來的三四段發展到今十一段,長達三十餘米。並採用有聲有色的煙花,表演奇特,驚險壯觀。在廣場上,禮炮三聲巨響,在鑼鼓聲中,舞龍開始,百來個小夥子揮舞火炬,赤膊飛路登場,二十多個壯士高舉五米龍頭,由綉球引路,近百名勇士手擎「金鯉」、「龍蝦」、「鰲魚」漫遊廣場。由長者點燃引火索,龍口吐出金珠來後,各段火龍發出五光十色的火花,火箭呼嘯騰空,五彩繽紛。舞龍者在火海中翻騰,場面壯觀。現在,埔寨火龍已騰躍於揭陽、梅縣、深圳等地。人民畫報、中央電視台等十數家報刊、電台均作過報道
❼ 中國五大特色民居
1、干欄式建築
干欄巢居,是遠古時代的人群,特別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築風格,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築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考古發現最早的干欄式建築是河姆渡干欄式建築,古時流行於南方百越部落的居住區。這種建築以竹木為主要建築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築,下層放養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
干欄式建築可以防震等。中國古代史書中又有干欄、干蘭、高欄、閣欄和葛欄等名,當是由古越語言轉譯而來的音變。此外,一般文獻上所說的柵居、巢居等,大體所指的也是干欄式建築。
2、窯洞
陝北甚至整個黃土高原地區較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為靠崖窯、地防窯和磚石窯等。靠崖窯是在黃土垂直面上開鑿的小窯,常數洞相連或上下數層;地坑窯是在土層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開挖窯洞;磚石窯是在地面上用磚、石或土坯建造一層或兩層的拱券式房屋。
3、吊腳樓
多建於沿江集鎮。吊腳樓以木樁或石為支撐,上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塗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是遠古巢居的發展。
4、鑊耳屋
鑊耳屋是嶺南地區傳統廣府民居的典型代表,多都用青磚、石柱、石板砌成,外牆壁均有花鳥、人物圖案,屋子的山牆砌成鑊耳狀,故稱「鑊耳屋」,分布於大珠江三角洲、粵西地區 。粵北客家等地稱為「雲牆」或者是「茶壺環」。鑊,是古時的一種大鍋,鑊耳屋,因此亦稱"鍋耳屋"。
5、客家圍龍屋
主要分布於粵東、粵北、贛南,東江流域和環處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內涵豐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粵港地區的客家圍屋,大體可以分為15種類型,其中尤以圍龍式圍屋、城堡式客家圍、深圳碉樓、四角樓最具地方特色。
(7)人文住宅擴展閱讀:
吊腳樓的特點:
最基本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餘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乾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
吊腳樓還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這類吊腳樓比「欄桿」較成功地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2、窯洞的特點:
窯洞建築特點
窯洞建築最大的特點就是冬暖夏涼,傳統的窯洞空間從外觀上看是圓拱形,雖然很普通,但是在單調的黃土為背景的情況下,圓弧形更顯得輕巧而活潑。
這種源自自然的形式,不僅體現了傳統思想里天圓地方的理念,同時更重要的是門洞
❽ 住宅4.0時代來臨是什麼意思
住宅4.0是指住宅智能來化時代的來臨,自住宅智能化是以人為本,即有居住、有環境、有文化、有生活,並將人群融為一體,回歸院落生活,尋回人文價值,告別城市孤獨症。小區擁有四季不同的園林綠化,各種教育體系的配套,安全的安保系統,精緻的物業管理公司,社區設置越來越齊全。
❾ 中國人現代住宅的人文觀 1.表現思想 2.構成原理的表述 3.理念草圖表現,需要上色
中國人現代住著的人文關表現思想溝通原理的表述理念草圖表現需要現在就夠好的啦,現在社會這么發展真好。
❿ 成都市區哪裡的人文氛圍比較濃厚並且有值得購房的住宅,求推薦。
成都市區的住宅現在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