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業化對美國有著怎樣的影響
工業化對美國的直接影響是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取代了傳統的生產模式。因為題主沒有具體問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所以我就綜合兩次工業革命一並做答。
具體有以下幾方面的影響:
第一點是工業化最明顯的影響——提高了工業生產力,這是最明顯的,由此帶來的影響也有,對工人的技能和素質的要求也相應的提高了,市面上的商品種類也越來越多,類型也比以前豐富了,然後大家就開始發展貿易,然後資產階級也慢慢發展起來了。
第四點加快了美國城市化的進程,以前都是種地,到處都是一樣的農田。而現在工業發展取代了以前的大量傳統勞動力,大家當然會自謀發展,而貨物聚散的中心就自然形成了一個個小的商業中心和城市。所以隨著美國的工業化,也推動了美國城市化的進程。
工業化不僅僅是對美國有影響,還對世界戰爭影響深遠,網上很多資料,有興趣可以看看。這里不再贅述,僅僅是談了幾點對美國本身的影響,望採納喲~
2. 美國工業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的
開始時間:美國的來工業化源一般認為是從1807年的「禁運」或1812~1814年的英美戰爭結束後才開始的。
結束時間: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已經完成工業化,成為第一大工業國。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是工業化的縱深發展。從80年代開始,進入「後工業化」時期。
美國工業化的特點:
(一)產業結構升級在各產業協調發展的基礎上進行
(二)勞動力的專業化素質和勞動生產率高
(三)產業聚集和區域專業化現象明顯
(四)城市化與工業化協調推進
(五)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發達
(六)國外移民多,跨區貿易發達,國內市場大
(七)引進技術,利用外資,發展進出口貿易
3. 美國為什麼去工業化
要注意一點
不是美國主動要去工業化
而是經濟結構使得美國被去工業化
在工業發達國家和地區,內受容去工業化影響最大的主要是一些大城市地區以及那些以資源為基礎、傳統的衰退產業相對集中的老工業基地。這些地區出現去工業化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於大城市地區土地和工資等生產成本較高,勞動和環境保護意識較強,加上市中心區生活和環境質量的下降,導致企業家把製造工廠由發達國家大城市遷移到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甚至遷移到國外;
二是由於資源的枯竭和生產成本的上升,工業發達國家的一些傳統產業如鋼鐵、造船、工程機械和紡織等,逐步走向衰退。這些衰退產業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業基地,由此導致這些地區製造業出現嚴重的下降;
三是,隨著技術發展,企業可以把生產過程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裝配環節,分散到國外工資成本相對低廉的地區,而發展中國家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又加劇了這種趨勢。
望採納!!
4. 美國在什麼時候完成工業化進程並轉型為工業社會國家
美國的工業化起步晚於英法,但速度較快,因此很快就實現了趕超。美國工業化的特點具體表現在七個方面。
(一)產業結構升級在各產業協調發展的基礎上進行。與其他現行工業化國家相似,美國的工業化也是一個工業比重逐步超過農業、工業內部重工業比重逐步超過輕工業的過程。(二)勞動力的專業化素質和勞動生產率高。美國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特點,通過大力普及和發展教育、尊重知識、引進人才、發明勞動節約型技術、發展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等手段和途徑,努力提高勞動力的專業化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三)產業聚集和區域專業化現象明顯。已實現產業化的美國農業在區域布局上存在明顯的專業化分工。(四)城市化與工業化協調推進。19世紀30年代以後,隨著工業化的迅速推進,城市人口的增長速度也加快了。(五)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發達。東北部地區高效率的資本市場,為其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由於西部的農產品因運輸費用的下降而更具有競爭優勢,因此,新英格蘭地區的農業勞動力通過勞動力市場順利流向西部農場和本地的工廠。(六)國外移民多,跨區貿易發達,國內市場大。(七)引進技術,利用外資,發展進出口貿易。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美國充分利用了其後發優勢,直接引進和利用英國等現行工業化國家的技術和人才等。大量吸引外資、發展進出口貿易也是美國實現工業化的基本手段。 (郭發)
5. 美國工業化是從何時開始的
美國從建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工業化了,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已經完成工業化,成為第一大工業國。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是工業化的縱深發展。從80年代開始,進入「後工業化」時期
6. 美國提出的"再工業化"包含哪些內容
再工業化的內容:
美國所指的是在二次工業化基礎上的三次工業化,實質是以高新技術為依託,發展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如先進製造技術、新能源、環保、信息等新興產業,從而重新擁有強大競爭力的新工業體系。
這對於正在試圖轉型升級的中國製造業來說,無形中增加了新的「天花板」。最近一段時間,華為、中興和三一在美國投資受阻,也流露出美國政府對本土高端製造產業的隱性保護。
然而,隨著中國投資熱情的下降和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以價格為核心競爭力的中國裝備製造業發展空間日漸收窄。
所以要意識到,中國製造的長遠出路,還是在於推動戰略轉型。裝備製造業應該抓住此次國家經濟結構深層次調整、改革機遇,破繭而出羽化成蝶。舍棄「低價」競爭利器之後,失去的只是鎖鏈。
(6)美國住宅工業化擴展閱讀:
再工業化的特徵:
1、戰略環境的日益復雜化和戰略意圖的多元化;
2、明確國家重振製造業的宏觀政策框架;
3、動態調整國家創新戰略以突出創新的核心地位;
4、力圖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協同發展;
5、以工業互聯網作為重振製造業的重要戰略支點;
6、大力支持小企業以強化製造創新的主體;
7、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以奠定再工業化的長期基礎;
8、注重再工業化推進措施的系統化。
7. 簡述美國工業化的特徵
①
產業結構升級在各產業協調發展的基礎上進行
②
勞動力的專業化素質和勞動生回產率高答
③
產業聚集和區域專業化現象明顯
④
城市化與工業化協調推進
⑤
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發達
⑥
跨區貿易發達,國內市場大
⑦
引進技術,利用外資,發展進出口貿易
8. 美國建築工業化發展的怎樣
首先是在質量和美觀上下功夫,以使之符合房地產的普通標准。美國工業化住宅已經逐漸擺脫傳統的火柴盒式的外觀,與普通建設的住宅(site-built)的外觀特點已非常相似。
其次是結構和品種調整。工業化住宅中的低端產品——活動房屋從1998年的最高峰——占總開工數的23%——373,000套,下降至2001年的10%——185,000套。而中高端產品——預制化生產住宅的產量則由1990年早期的60,000套增加到2002年的80,000套,而其占工業化生產的比例也由1990年早期的16%增加為2002年的30%-40%。
第三,努力增加消費者參與和體驗。一個例子是組裝式住宅的興起。組裝式住宅一般為單層建築,面積、式樣、外觀和內部布局各不相同,房的一個分枝業務而存在,為選擇遷移/移動生的人們提供一個住所。
二戰結束後,由於住宅緊缺,部分人便將車房轉變為一種永久性的住宅形式,並努力提高這種住宅的質量,但從全國范圍來看,這種住宅的質量水平參差不平。1950通過工業化住宅建築安全相關法規,產生HUD標准,工業化住宅有法律可遵循,向標准化方向邁進。
消費者可以選擇已設計定型產品,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對設計進行修改,對定型設計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增加或減少項目,體現出了以消費者為中心的住宅消費理念。
經過不斷的努力,目前,工廠化生產的住宅用戶對住宅的滿意程度開始接近普通建設的住宅(site-built)用戶,2001年滿意度超過了65%。
9. 美國工業化簡介
希望對你有幫助 國工業化特點及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引言: 歷時約100年的美國工業化取得了重大成就,創造了世界上最發達、最強大的國家和所謂的「美國奇跡」。美國的工業化發展對我國今天的經濟發展有哪些可借鑒的經驗呢? 美國工業化具有各產業協調發展、勞動生產率高、產業聚集、要素市場發達、國內市場大等特點,這些特點對我國推進新型工業化,向「世界製造中心」邁進,以及協調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或農業產業化)、實現二元結構轉型和解決「三農」問題,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美國工業化的特點 產業結構升級在各產業協調發展的基礎上進行 與其他先行工業化國家相似,美國的工業化也是一個工業比重逐步超過農業、工業內部重工業比重逐步超過輕工業的過程。但美國的產業結構升級是在各產業協調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的。輕工業在整個工業中的比重雖然逐漸下降,但其發展速度也不慢,直到1900年美國工業化完成之後,輕工業比重仍然大於重工業。美國農業發展慢於工業,但就農業本身來說,在美國工業化時期內,農業發展是相當快的。農業的較快發展,一方面為工業提供了市場;另一方面,農產品加工業成為美國第一大製造業。 勞動力的專業化素質和勞動生產率高 美國在工業化啟動時期勞動力和資金都非常短缺,整個19世紀其工資率和以利息表示的資本收益率都較英國高。美國通過大力普及和發展教育、尊重知識、引進人才、發明勞動節約型技術、發展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等手段和途徑,努力提高勞動力的專業化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雖然19世紀美國的單位勞動力成本和資本價格一直高於其最重要的競爭對手英國,但美國的勞動生產率優勢完全彌補了由勞動力和資本價格較高而帶來的損失。 產業聚集和區域專業化現象明顯 美國製造業存在一個明顯特點:全美國主要的製造業集中在以芝加哥為西端、以華盛頓到波士頓為東線的區域內。直至20世紀中葉,這一地區仍擁有68%的美國製造業和43%的美國人口,盡管這一地區的土地面積只佔全國的7.7%。已實現產業化的美國農業在區域布局上存在明顯的專業化分工,形成了專業化農產品生產帶,比如小麥生產帶、玉米生產帶等,此外,還有所謂「牛肉帶」、「豬帶」等。 城市化與工業化協調推進 1790年,美國的城市化水平只有5%,而且沒有一個城市超過5萬人。隨著工業化的迅速推進,城市人口的增長速度加快了。到1920年,城市人口已經超過了農村人口。與製造業就業人數不斷增加相適應,1790~1950年間,美國城市人口比重(城市化率)也不斷增長,從1790年的5%迅速提高到1920年的51%。 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發達 東北部是美國製造業的主要聚集地。該地區高效率的資本市場,為其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如為了方便紡織業融資,該地區發展了大量的儲蓄機構和金融中介機構。資本市場也為產業重組提供了通道,1818年以後,由於航運業相對利潤下降,新英格蘭地區的許多航運業巨頭將其資本通過資本市場順利地轉移到紡織行業。而新英格蘭地區的農業勞動力通過勞動力市場順利流向西部農場和本地的工廠,如洛厄爾的工廠就因為從周邊農業人口中招收女工而聞名。 跨區貿易發達,國內市場大 區域專業化的發展和跨區貿易的興起也對市場規模的擴大做出了貢獻。隨著區域專業化生產和勞動分工的發展,消費品需求和由此派生的對機械、特製品以及其他資本品的需求不斷增加,逐步形成了全國性的紡織品、服裝、鞋靴以及其他消費品市場。 引進技術,利用外資,發展進出口貿易 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美國充分利用了其後發優勢,直接引進和利用英國等先行工業化國家的技術和人才等。如美國大量用偷竊、抄襲和引誘技術人員等方法得到了英國、法國、德國等的技術和機器等。 大量吸引外資是美國實現工業化的基本手段。自1843年至1914年,美國吸引外資穩步增加,1914年吸引的外資額相當於1843年的33倍。發展進出口貿易也是美國實現工業化的重要手段。自1790至1914年,美國的進出口除個別年代稍有減少外,一直是增加的。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初,美國幾乎掌握了世界貿易的1/3。 對我國工業化的借鑒意義 雖然美國的工業化發生在100多年以前,而且美國工業化所處的時代背景與我國當今的工業化存在很大的不同,但美國工業化所反映的一般性特點對我國推進工業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第一,盡管美國實現工業化比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時間較短,但也花了約100年時間。我國的工業化嚴格說來是從新中國開始的。因此,到目前為止我國推進工業化才不過50餘年,與美國相比我國目前尚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繼續推進工業化仍然是未來幾十年的主要任務。過去,我們曾試圖通過計劃體制和推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來實現快速趕超(「超英趕美」),但事實證明「欲速則不達」,工業化必須經歷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目前,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中國正在邁向「世界製造業中心」,這是中國工業化重新走上正軌的生動體現。但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與100多年前美國在工業化時期製造業所達到的國際地位相比,我國目前離成為真正的世界製造業中心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因此,我們必須做好長期奮斗的准備,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向世界製造業中心邁進。 第二,美國的產業結構升級是在各產業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推進的,這一點對我國極具借鑒意義。由於我國長期以來實行計劃經濟,總想通過政府計劃而不是通過市場來重點發展某種產業,殊不知各個產業之間不是通過國內市場就是通過國際市場而相互關聯,只有在各產業協調發展的基礎上,隨著技術進步、消費結構升級和國內產業競爭力的增強,才能逐步使產業結構升級。雖然工業(或製造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徵,但工業化絕不僅僅是工業發展,而是各產業協調發展的過程。如美國的工業發展就是與其農業、商業、服務業和基礎設施等產業的發展相輔相成的。中國過去在農業和輕工業沒有很好發展的情況下優先發展重工業,是值得認真反思的。目前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尤其要防止出現過分強調信息化,過分強調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過分強調產業結構升級等傾向。 第三,美國的工業化首先表現為人的專業化,勞動力專業化素質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美國趕超英國過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美國獨立以來,一直非常重視教育,重視人才,重視人權,重視人的成長,這無疑是其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化強國的主要奧秘。我國過去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正好犯了「見物不見人」的毛病,重視工業項目、工業產值、機器設備等「物」,而忽視人的需求的滿足(低工資),忽視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忽視人的自由流動,尤其忽視為工業化做出重大犧牲且源源不斷成為工業化新主體的農民的權益,因此工業化走了很長的彎路。今後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過程中,要借鑒美國等先行工業化國家的經驗,將人作為工業化的主要依靠力量,推進人的流動,將盡可能多的農民納入到工業化軌道上來,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第四,美國的工業化表現為明顯的產業聚集、區域專業化和人口集中(城市化)。各種不同的地方因具有不同的優勢而在工業化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各地競爭的結果是各自成為某方面的專業化區域。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的人口和產業布局是按計劃進行的,事實證明布局不合理。美國的經驗告訴我們,要允許人口、要素和企業或產業在全國各地自由流動,由其自發選擇區域。這樣就會逐步形成較合理的產業聚集和區域專業化現象,並使城市化與工業化協調推進。 第五,美國的工業化是由市場化來保證的,其工業化過程也是市場不斷發育、市場范圍不斷擴大的過程。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的發育和發展,國內產品市場的擴大、國際貿易的發展(或國際產品市場的擴大),都為美國的工業化提供了重要支撐。我國過去通過計劃制度雖然使工業產值比重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了,但事實證明這種工業化是不可持續的。美國工業化經驗表明,只有通過市場化來推進工業化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因此,我國今後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要繼續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發育和完善各類市場,制定和完善各種市場制度,將市場化與工業化很好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市場在工業化中的關鍵作用。
滿意請採納
10. 簡要說明近代美國工業化的歷程
美國的經濟體系兼有資本主義和混合經濟的特徵。在這個體系內,企業和私營機構做主要的微觀經濟決策,政府在國內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較為次要;然而,各級政府的總和卻佔GDP的36%;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的社會福利網相對較小,政府對商業的管制也低於其他發達國家。
在全國各地區,經濟活動重心不一。例如:紐約市是金融、出版、廣播和廣告等行業的中心;洛杉磯是電影和電視節目製作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區是技術開發中心;中西部是製造業和重工業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車城,芝加哥是該地區的金融和商業中心;東南部以醫葯研究、旅遊業和建材業為主要產業,並且由於其薪資成本低於其他地區,因此持續的吸引製造業的投資。
美國的服務業占最大比重,全國四分之三的勞力從事服務業。美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了黃金、石油和鈾,然而許多能源的供應都依賴於外國進口。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出口國之一,主要農產品包括了玉米、小麥、糖和煙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區驚人的農業產量使其被譽為「世界糧倉」。美國工業產品主要包括了汽車、飛機和電子產品。美國也有發達的旅遊業,排名世界第三。美國也是飛機、鋼鐵、軍火和電子器材的主要輸出國。
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是毗鄰的加拿大(19%),中國(12%)、墨西哥(11%)和日本(8%)緊隨其後,每天大約有價值高達11億美元的產品流經美加的國界。美國經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經濟體。美國經濟高度發達,全球多個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而美國的證券市場被認為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
雖然美國的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矛,但財富相對集中,與西歐相比,40%的人口相對更為貧困,而前20%的人則更富裕。自1975年以來,社會流動程度較低,勞動力市場兩極化,經濟增長的成果流向收入較高的20%的家庭,這種差距是因為相對而言更高的經濟自由所產生的。不過,如同基尼系數顯示的,美國的家庭平均收入仍遠高於絕大多數的工業化國家。而且在聯合國發表的《2006年人類發展報告》當中的美國的人類發展指數中,美國最窮的20%的人的人類發展指數也與自稱「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共產主義國家古巴的人類發展指數相同。
自從1980年代隆納·里根的總統任期以來,美國增加了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運用,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並減少福利制度的規模,拋棄了自經濟大恐慌以來長期實行的、偏向干涉主義的凱恩斯派經濟政策。也因此,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務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要少,降低國內的稅賦,並更依賴於自由市場和私營的慈善機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