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魚類四季的洄遊現象是怎麼表現的
海洋魚類因季節的變化、尋找食物、生殖等原因,要周期性結群作長距離的定向游動,叫做洄遊。魚類的洄遊是一種有一定方向、一定距離、和一定時間的變換棲息場所的運動。這種運動通常是集群的、有規律的、有周期性的,並具有遺傳的特性。依據洄遊的目的,可以將洄遊分為索餌洄遊、越冬洄遊和產卵洄遊。
魚的洄遊現象
越冬洄遊是指離開攝食區到越冬區的行為。這發生在有越冬區的魚類。魚類進行越冬的目的為離開攝食區,到另一環境因子較佳且利於防禦掠食者的地方。對洄遊魚類來說,這通常是產卵洄遊的開端。例如草魚在秋季結束攝食後,離開湖泊而聚集在河下游的凹洞中。
每種魚類一般都有一定的適溫范圍,為了尋找適於它們生存的水溫條件,必須隨水溫的變化而作必要的遷移,稱為適溫洄遊。通常大多數魚類在春夏季節由南方向北方遷移,秋冬季則由北方向南方遷移,這種隨季節到來而出現的規律性遷移,又被稱為季節洄遊。其中越冬時的洄遊一般在索餌洄遊之後進行,在這段時間里,魚類往往停止攝食或攝食很少。
越冬洄遊是魚類由肥育場所或習居的場所向越冬場的洄遊。越冬洄遊亦稱季節洄遊或適溫洄遊。冬季來臨前,水文環境的變化,尤其是水溫下降,魚類的活動能力將減低,為了保證在寒冷的季節有適宜的棲息條件,魚類趨向適溫水域作集群性移動。
越冬洄遊的特點是洄遊方向朝著水溫逐步升高的方向,往往由淺水環境向深水環境,或由水域的北部向南部移動,方向穩定。在中國近海,主要是朝南、朝東移動,長江中下游流域中許多大型鯉科魚類,平時在通江湖泊中攝食肥育,冬季來臨前,則紛紛游向幹流的河床深處或坑穴中越冬。
魚類越冬場的位置、洄遊路線和速度受水溫狀況,尤其是受水域等溫線分布狀況所左右。水溫梯度大,魚群活動范圍窄,密度相對就大;降溫快,洄遊速度相應快。而水溫狀況則受冷空氣和寒潮的次數和強度的影響。
❷ 動物的遷徙行為和洄遊行為是動物能夠()
動物的遷徙行為和洄遊行為是動物能夠(滿足它們在特定的生活時期所需要的環境條件,使個體的生存和種族的繁榮得到可靠的保證)。
有利的地方:失明的人有導盲犬,導盲犬就是他的眼,為他指引方向,不讓他有危險。同時,失明的人都很孤獨,他們需要一個人來與他們交談、傾聽,而導盲犬剛好能陪在他們身邊,就像人一樣。
有害的地方:導盲犬有時會咬人。
當然,如果你真的愛它,這些就不成問題,狗是我們最好的朋友。
❸ 洄遊的魚類有哪些
由於魚類棲息環境的不同,洄遊性質的不同。人們常常把洄遊魚類分成幾大類。常用的分法為:海洋洄遊魚類、淡水洄遊魚類、河口半鹹水洄遊魚類、過河口性洄遊魚類等。根據魚類洄遊的性質,把進行長距離移動和海河之間運動的魚類稱作洄遊魚類,把不同淡水水體之間的移動或江河上下游之間的移動稱作半洄遊魚類。 半洄遊魚類是指淡水魚類在淡水水域中從一種類型的水體到另一種類型的水體,以及棲居在淺海區或鹹淡水區的魚類進入江河的洄遊。歸納起來,主要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即江湖半洄遊和河口乾流半洄遊。
中國著名的四大家魚草魚、青魚、鰱、鱅等都是半洄遊魚類。這些魚類平時在江河幹流的附屬湖泊中攝食肥育,繁殖季節結群逆水洄遊到幹流的各產卵場生殖。產後的親魚又陸續洄遊到食料豐盛的湖泊中索餌。棲息在江河下流的親魚魚群也有洄遊到中游或上游產卵場產卵。它們在洄遊的過程中,性腺逐漸達到成熟。江河半洄遊魚類,秋季在湖泊中進行覓食肥育後,秋末冬初進行越冬洄遊,即從較淺的湖泊中游到江河幹流的河床深處越冬。但這些魚類的越冬洄遊有時不很明顯,當湖泊中也存在適合越冬的深水區時,如深窪或潭坑等,也可以在這些場所越冬。翌年開春,水溫上升,這些在江河幹流或湖泊深水區的坑、潭中越冬的魚類又重新洄遊進入湖泊索餌。
江湖半洄遊魚類的幼魚,半洄遊習性也非常顯著和有規律性。在出生的當年夏季,當它們已具備自由游泳的能力後,即沿岸溯游作攝食洄遊。在支流的河口或湖泊的通江泄水口處,可以見到幼魚魚群奮力克服較大的流速,進入支流或湖泊中覓食。幼魚這種克服流速的能力,除了魚類自身具有逆流運動的特性和幼魚的強烈索餌要求之外,水流中的食物逐漸豐富可能是十分重要的外界條件。幼魚雖與成魚一樣,具有非常顯著和有規律性的索餌洄遊習性,但幼魚沒有明顯的越冬洄遊和生殖洄遊。幼魚在秋季完成索餌洄遊後,在秋末冬初由湖泊淺水區移動到深水區越冬,一般不到江河幹流越冬。翌年開春水溫回升後,由湖泊深水區游向沿岸淺水區餌料生物豐富的區域索餌、生長、肥育。
半洄遊魚類中另一類型為河口乾流半洄遊魚類。這些魚類平時生活在河口或半鹹淡水區,生殖季節進入江河,上溯至中、下游的適合場所生殖。如鱭屬魚類是典型的河口乾流半洄遊魚類。長頜鱭(又稱刀鱭)平時分布於長江及近海半鹹淡水區,生殖季節從河口進入淡水,沿幹流上溯至長江中游產場作生殖洄遊,最遠可達洞庭湖,有的在江河幹流產卵,也有進入支流及通江湖泊產卵。產卵後親魚分散在淡水中攝食,並陸續緩慢地順流返回河口及近海,繼續肥育。長頜鱭的幼魚也順水洄遊至河口區肥育。冬季,長頜鱭不作遠距離洄遊,而聚集在近海深處越冬。
洄遊魚類與半洄遊魚類的洄遊性質沒有差別。它們不同的地方是洄遊魚類對產卵場有較嚴格的要求,洄遊的距離較遠,繁殖時期較為集中。但這種區別不是絕對的,有些魚類的洄遊習性界於洄遊和半洄遊之間。有些定居型的魚類,由於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大多不進行明顯的洄遊或半洄遊運動,但在環境許可的條件下,如鯉魚也可以進行湖河越冬洄遊,春季又進行河湖攝食洄遊。
❹ 中華鱘為什麼洄遊它靠什麼回到原來的地方
這是一種海棲性的洄遊魚類,每年9~11 月間,由海口溯長江而上,到金沙江至專屏山一帶進行繁殖。孵出的屬幼仔在江中生長一段時間後,再回到長江口育肥。中華鱘的洄遊是生殖洄遊。
洄遊魚類的洄遊是魚類典型的、真正的洄遊,是這類魚類的一種基本屬性。如果洄遊魚類不能完成這種洄遊或洄遊受到阻礙,則這些魚類的生命周期將遭到破壞,並影響群體的增殖,甚至危機種的生存。產生魚類洄遊的原因,是由於魚類本身的生理要求,包括對餌料豐富水域、適宜的產卵地或越冬場所的追求。影響魚類洄遊的環境因子有水流、底形、溫度、鹽度、水質、光線等,其中水流是對洄遊的定向起決定性作用的因子。在具有一定流速的條件下,魚類通常都逆流而游。
❺ 什麼是魚類洄遊可分為幾種類型研究洄遊有什麼實際意義
魚類洄遊,魚類因生理要求、遺傳和外界環境因素等影響,引起周期性的定嚮往返移動。
魚類洄遊可分為:
1、溯河性魚類
溯河性魚類生活在海洋,但溯至江河的中上游繁殖。這類魚對棲息地的生態條件,特別是水中的鹽度有嚴格的適應性。但某些生活在河口附近的淺海魚類,生殖時只洄遊到河口,如長江口的鳳鱭等,溯河洄遊的距離較短。
2、降海性魚類
降海性魚類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淡水裡而洄遊至海中繁殖。鰻鱺是這類洄遊的典型例子。
3、淡水魚類洄遊
淡水魚類完全在內陸水域中生活和洄遊,其洄遊距離較短,洄遊情況多樣。有的魚生活於流水中,產卵時到靜水處;有的則在靜水中生活,產卵到流水中去。
研究並掌握魚類洄遊規律,對於探測漁業資源量及其群體組成的變化狀況,預報汛期、漁場,制訂魚類繁殖保護條例,提高漁業生產和資源保護管理的效果及放流增殖等具有重要意義。其他水生動物如對蝦等也有洄遊習性。
(5)洄遊型住宅擴展閱讀:
湟魚洄遊:
壯觀!震撼!從青海湖北岸剛察縣泉吉鄉泉吉河邊的觀景台朝河裡望去,洄遊的湟魚形成了「半河清水半河魚」的壯美景象。
湟魚擠在水勢較為和緩的水面,放慢了節奏,似乎在稍稍休息,准備朝湍急的河段進擊。數以萬計的湟魚依然不屈不撓、堅韌頑強地逆流而上。
湟魚是青海湖特有的魚類,因為無鱗,學名叫「青海湖裸鯉」,原本,它與遠祖黃河鯉魚一樣是有鱗的,13萬年之前,地質的運動使青海湖成了閉塞湖,湖水也演變成了鹹水湖,為了生存下去,原先的黃河鯉魚變成了湟魚。
就這樣,原來的淡水魚慢慢變成了得以在高鹽度、高鹼度的青海湖中生存的奇跡之魚。然而,由於湟魚的前世是淡水魚,因此它喜歡在淡水中產卵並繁殖後代,所以生成了洄遊到淡水之中的習性。
每年6月至8月,冰消雪融且雨水增多,與青海湖相連的沙柳河、泉吉河、哈爾蓋河等河流的水量增加,湟魚隨之洄遊。如果湟魚在繁育期不能擺脫高鹽高鹼的湖水,其性腺就無法發育成熟。為了傳宗接代,它們必須洄遊到淡水之中去產卵、繁育。
❻ 長江三峽有沒有洄遊魚類
有肯定是有但是有關三峽的生物多樣性問題,一直爭議不斷,曾有專家認為以前由於長江三峽水流較急,一些鳥類幾乎無立足之地,水庫形成後,寬闊的湖面和溫暖的氣候將為鳥兒們搭築起一個「天堂」。同時,水庫把各條河流的食物「攔截」,使庫里的魚兒們生活得更富足。
但是,中科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常劍波研究員對《瞭望東方》說,三峽工程對長江魚類的多樣性會有很大影響。
「大壩蓄水後,水文條件變了,由於魚的適應性不同,這對適應緩流環境的魚類比較有利,對適應急流等極端環境的魚類比較不利。」
「從三峽地區的魚類總量上看,目前了解到的實際情況是,也有很大下降,但這有可能是很多原因造成的,在截流之前就有這個趨勢,倒不一定完全是由於大壩。」他說。
專家認為,衡量魚類的數量有許多不同的指標,諸如捕撈產量、單位捕撈強度的捕撈產量,平均分布等,並且還要根據時間和地點而改變,所以很難用一個單一的指標來表示。
從魚類的分布情況上看,可以分為優勢種、非優勢種、非常見種和罕見種。常劍波說,最近優勢種,非優勢種種類數目有所減少,非常見種和罕見種就幾乎很少出現了。魚類絕對數量上有所減少,從相對數量上看,分布主要集中在少數幾種。
葛洲壩的修建阻斷了中華鱘的洄遊路線,直接導致了中華鱘數量的銳減。三峽大壩會不會造成同樣的結果呢?常劍波認為,長江流域的洄遊魚類主要有中華鱘、鰻鱺、刀魚、松魚、鱸魚,河豚等。中華鱘要洄遊到金沙江,但葛洲壩修建後就只能洄遊到葛洲壩了,其它大部分洄遊魚類只洄遊到鄱陽湖以下,在水利工程的影響范圍以外。
常劍波認為,從保護魚類的角度看,當然是保持魚類的原始生存環境最好,但修水庫是很復雜的問題,決策不能只決定於魚類。
專家指出,中國對生物多樣性往往有誤解,認為物種多就好,實際上生物多樣性有3層含義:一個是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一個是物種系統多樣性,還有就是遺傳資源多樣性,不同種類、不同種群之間有互補性,同物種之間保持遺傳基因的多樣性就保持了物種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保持了生物和生物圈的多樣性,就可以保持整個生物界適應地球環境的能力。
常劍波說:「長江有190種特有魚類,其中90%在上游。水庫可能使某些種類增加,但會侵害特有種類,不利於生物多樣性的保持。」
沒有觀察到中華鱘產卵
「對三峽水庫蓄水前後若干水質指標變化的初步分析看,蓄水後三峽水庫的水質並沒有因為水位抬高帶入大量污染物而明顯惡化,且由於蓄水後流速明顯降低,泥沙、有機物的沉降速度加快,表層的某些水質指標有變好的趨勢,但是,水體的污染狀況仍比較嚴重。」中科院武漢水生所研究員蔡慶華對《瞭望東方》說。
他說,從藻類方面看,蓄水前後三峽水庫因環境條件的改變,藻類的群落結構亦發生相應變化,尤其支流香溪河內蓄水前後藻類群落結構變化極大:蓄水前,以硅藻為主,占總數量的41.6%,蓄水後,所佔比例下降至23.5%;相反,綠藻的比例明顯增加,由34.7%增至51.9%,其它門的藻類變化不大。
「按照一般的規律,夏末秋初浮游動物種類應該比較多,從10月份所獲得的浮游動物活體樣品的初步鑒定看,長江幹流宜昌至巴東江段的輪蟲種類比較少,優勢種群比較明顯。原因估計是建壩後的長江不象建壩前水流湍急、含沙量大,目前的江水水流平緩,含沙量大大減少,從感官上看不像江水而與湖水相似,水中藻類含量較多,促使以藻類為食的種群大量繁殖。」
蔡慶華在三峽水庫湖北庫區最大的也是最靠近三峽大壩的河流──香溪河流域監測了3年多。大壩建成蓄水後,蔡慶華在香溪河幹流135米高程附近河段密集采樣,分析流速、流量、水深等環境條件的變化對水生生物群落演替的影響。
為了保證大壩與河流的和諧共存,蔡慶華認為,在水電站設計中,應該考慮所謂「生態水閘」,在不同時間下放不同水流,以保證下遊河段主要或關鍵生物類群的正常生存繁衍,或保證河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正常發揮。
但是對於像三峽工程這樣的大型水庫,生態水閘還不能解決問題。「因為水庫對水流的調節正好和正常的節律相反。長江在自然情況下是冬天枯水,夏天豐水,但是出於防洪的目的,大壩冬天放水,夏天蓄水。對這樣的節律改變,生物需要一定時間適應。定期放水對水流水溫同樣有影響,今年中華鱘的正常產卵季節已過,但是仍然沒有觀察到產卵,估計是放水水溫過冷導致了這種情況。」
蔡慶華和同事們正在申請一項大型水利工程的長期生態學效應的課題,希望能從中找到解決三峽問題的答案。
❼ 回遊和洄遊的區別
這是屬於漢語里的「一詞多形」,通用,
例舉
1回遊 洄遊、 2、 會演 匯演 3、會聚專 匯聚 4、混蛋 渾蛋 ※5、渾水摸屬魚 混水摸魚 6、混濁 渾濁 7火暴 火爆 8詰屈聱牙 佶屈聱牙 9、嫉惡如仇 惡如仇 10、給予 給與 11、紀錄 記錄 ※12、紀念 記念 13紀要 記要※14嘉賓 佳賓
所以:回遊=洄遊
❽ 河豚是不是長江口區長江洄遊型魚類
你問的這個問題,
河豚是不是長江口區長江洄遊型魚類?
這個應該不是的,
而且回實際上不答屬於魚類,
是屬於哺乳動物,
下面是相關情況介紹。
河豚,別名氣泡魚、乖魚、雞抱、龜魚、艦鮁魚,古名肺魚,為哺乳綱,鯨目,淡水豚總科動物的統稱。擁有四個棲息於淡水河流及河口的現存海豚科品種:當中三個生活在淡水河中;而另外一個品種,即普拉塔河豚(拉河豚)則是生活在鹹水河口及近岸海洋,然而,於科學分類中,它仍被列為淡水豚總科而不是海豚科。未成年的淡水豚為灰色,成熟後就會變為粉紅色,河豚是哺乳動物裡面最親和人類的哺乳動物,可愛。河豚,人們一般指肉質鮮美但有劇毒的一種魚類。當作魚類理解時,應做河魨。而河豚則為哺乳綱淡水豚科動物的統稱,如白鰭豚等。
❾ 鱘魚洄遊產卵時會經歷哪些艱難險阻
中華鱘 鱘科
Acipenser sinensis Gray
(鰉魚、臘子)
頭背部骨板光滑。背鰭前骨板一般為12~14。幼體骨板之間的皮膚光滑,成體較粗糙。頭部皮膚布有梅花狀的感覺器一陷器。鰓耙14~28。
為洄遊性魚類,棲息於大江河及近海底層。秋季上溯至江河上游水流湍急、底為礫石的江段繁殖,產卵期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卵為粘性。一般成熟雄魚重80市斤以上,雌魚重240市斤以上。親鱘在生殖期間基本停食,幼鱘主食各類底棲動物,成魚食昆蟲幼蟲、硅藻及腐殖質。
為生長迅速的大型魚類,四川漁民有「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諺語,臘子即指中華鱘。魚卵可加工成魚子醬,是一種佳餚;鰾和脊索可製作魚膠,分布於朝鮮半島西海岸以南的沿海地區和各大江河,以長江出產較多。
中華鱘是一種在長江中孕育,大海里成長的神奇魚類,它在地球上生存了近一億四千萬年,是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堪稱「水中活化石」。中華鱘的個體碩大,形體威猛,成魚體長可達5米,體重達千斤,壽命長達百歲,居世界二十七種鱘魚之冠,是淡水魚類中個體最大、壽命最長的魚。
中華鱘園位於宜昌市夷陵區黃柏河江心島,以展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而得名。該園為國家首批AAA級景點。景區佔地2萬平方米,包括鱘魚館、標本館、鱷魚館、熱帶魚館、水族長廊、展覽廳和將要對外開放的生產養殖車間。在該園遊客可欣賞到享有「水中大熊貓」美譽的各種規格中華鱘,以及多達上十個品種的世界各國鱘魚,而且還可以看到揚子鱷、灣鱷、胭脂魚和種類繁多的熱帶魚及長江名特魚類。
中華鱘具有自己獨有的生活習性。它們繁衍生息需要往返於長江、大海之間,也就是說,中華鱘是典型的鹹水、淡水都能生存的洄遊性魚類。雄性中華鱘生長到9歲以上,鱘體長1.7米,體重50公斤以上,雌性中華鱘生長到14歲以上,體長2.3米,體重120公斤以上,達到初次性成熟,就可以生兒育女了。每年夏秋,成群結隊的中華鱘由回來了生活在長江口外的淺海域回遊到長江,歷經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擊,才回到自己的「故鄉」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產後,待幼魚長大到15cm左右,這些「遊子」又攜帶兒女們,順流而下,旅居海外。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在長江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長,養成了身居海外不忘故鄉的習慣。正是由於這種執著的回歸、尋根的習性,所以人們稱它為「中華鱘」。
捕食與食物:捕食昆蟲幼蟲、軟體動物,寡毛類和魚類等食物。
中華鱘古稱大臘子、臘子。按動物學分類屬魚綱、鱘形目、鱘科、鱘屬。中華鱘是地球上現存的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古鱘的化石出現在中生代白晉紀,距今約一億四千萬年。
中華鱘是淡水中最大的魚,生理結構特殊。它全身無刺,只靠少量硬骨和背部一列、體側和腹部各兩列共五列漂亮的骨板及軟骨脊椎支撐起龐大的身軀。中華鱘形態威猛,個體碩大,成鱘可達四米多長,體重近千斤,居世界27種鱘魚之冠,被譽為「鱘魚之王」,素有「長江魚王」美稱。
中華鱘是典型的海河洄遊性魚類,其生活習性獨特。每年夏秋,在大海里長大成年的中華鱘,成群結隊齊聚長江口,耗時整一年,逆江而上3000多公里,開始其浪費而艱辛的戀愛和婚配旅程。到了第二年秋天,中華鱘游回到朝思暮想的故鄉——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一帶產卵繁育後代。中華鱘被《野生動物保護法》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名錄。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距今已有一億四千多萬年的歷史,有活化石之稱,是淡水魚類中最大、最長壽的魚。成年中華鱘長達四米多,體重超過千斤,壽命長達百歲,居世界二十七種鱘魚之冠。
中華鱘是暖溫性大型溯河回遊名貴珍稀魚類,一生主要生活在海洋中,產卵洄遊時進入長江,上溯數千公里抵達長江上游進行產卵繁殖。其肉味道鮮美,自古以來就被視為水中珍品,魚籽醬更是世界三大珍味之一,被譽為黑色黃金。《本草綱目》記載:「其肝主治瘡疥,其肉補虛益氣,浴血淋,其鼻肉作脯補虛下氣,其籽如小豆,食之健美,殺腹內小蟲。」鱘魚和骨髓有抗癌因子,素有「鯊魚翅,鱘魚骨,食之延年益壽。滋陰壯陽」之說。中國皇室均將其視為珍品。
中華鱘園為湖北省旅遊定點單位。園內設鱘魚館、標本館、鱷魚館、水族長廊等參觀、購物場所,鱘魚館展示有億萬年的古生物長江魚王——中華鱘,美國匙吻鱘,俄羅斯鱘,黑龍江史氏鱘和最具生長優勢的雜交鱘;鱷魚館有國家一級保護的爬行動物揚子鱷、大型野生動物灣鱷;園內還有國家二級保護水生動物娃娃魚、胭脂魚;爭奇斗艷、千奇百態的熱帶魚類在水族長廊中棲息游弋。另外「三峽漁村」可供你品嘗長江名特優水產品。中華鱘園幾經改造,現已建成為集環保、科普、教育、趣味性為一體的綜合性的觀賞園。
❿ 什麼是魚的洄遊
海洋中有許多魚類每年都在大體一定的時間,沿著一定的路線,成群結隊地從一個內生活環境容游往另一個生活環境的活動就叫洄遊。按照魚洄遊的目的,一般將魚的洄遊分成三種類型。一是產卵洄遊:每年到了生殖季節,性成熟的魚都聚集起來,浩浩盪盪向產卵場游去;二是索餌洄遊:魚類產完卵後,身體消瘦,疲憊不堪,都不約而同地向著食物豐富的地方游去,到那裡努力加餐,養精蓄銳,生長發育;三是越冬洄遊:冬天水溫降低,為了度過寒冬,它們又向深水區或南方暖水區游去。為摸清魚類的洄遊路線和分布情況,科學家們常採用標志放流的方法對魚類進行研究。
有一類魚平時生活在海里索餌、育肥,當達到性成熟後,就從河口進入江河中進行產卵繁殖,孵化出的幼魚又順流而下回到大海里成長,這類魚就屬於溯河洄遊魚類。象大馬哈魚和鰣魚都是這類魚。大馬哈魚在復雜的水系裡根據氣味找到它出生的溪流產卵。而鰣魚一般是在珠江、長江和錢塘江等水域內產卵繁殖。
灰鯨是鯨中洄遊距離最遠的一種,又因為它們多是近岸活動,也是被人們觀察較多的一種,其洄遊距離可達6000多千米,一次洄遊時間可長達3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