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規定主要是考慮到我國住宅建築主要以建築面積進行交易,而開發商和消費專者在「屬公攤面積」上常常存在異議,很多房產糾紛的原因都和「公攤面積」有關。住宅建築以套內使用面積進行交易,確實意味著以後買房不用考慮公攤的問題。以後買房需要多大面積,會有多少預算,都會有一個清晰的直觀感受,不會再出現對於公攤面積的異議了。同時也可以預防房產公司亂分攤的現象發生,避免開發商把本來不屬於買房者承擔的部分分攤給買房者。住宅建築應以套內使用面積進行交易,將會尋找到一個買賣雙方都公認的、公平的標准衡量尺度,對買房者和售房者都有利。在以前不標準的衡量尺度下,由於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買房者總會存在吃虧的現象。
但是公攤面積開發商造價也會有成本,所以整體單價可能會上漲,但是購買面積小了,那總價的改變不會太大。
⑵ 合同上寫按套內建築面積計算總房價,那麼房子面積140平米,套內面積123平米,應該是按那個數字算總
你注意看下,應該是按套內面積算的,但總價還是140坪那個,因為合同版上面按套內面積計價時權,單價不一樣了。關鍵在簽合同前多侃侃,能少就少。
打個比方:1萬一坪,總價140萬。合同里的單價就變成了140萬/123坪了。
⑶ 請教下重慶人,當地房產改按套內面積計算後,房價上升幅度是多少
套內面積與建築面積相差的就是公攤面積。
一梯兩戶與一梯四戶的公攤率不同,
所以改為按照套內面積銷售,房價的提高比例也不一樣。
每個文件都有執行開始日期
在文件開始執行前,還是執行原文件規定。
⑷ 買商品房.單價是按建築面積計算還是按套內面積計算
算總面積總面積=套內面積(套內建面積=套內房屋使用面積+套內牆體面積+套內陽內台建築面積)+分攤面積。容
購買一手房時,房價都是按單價計算,一般計算的面積都是建築面積,但是新房購買當時是沒有房產證的,所以要以為購房合同中的測繪面積來算,等辦理房產證時還會對房子的面積再次測量(此次測量面積會寫入房產證上,以此房產證上面積為主),如果此時測量的面積小於當時交易時測繪面積,開發商要退一部分錢的,如果大於測繪面積那你還要補給開發商房款的。
一、套內使用面積
套內房屋的使用面積即為套內房屋使用空間的面積,具體應該包括:
1.套內房屋使用面積為套內卧室、客廳、過道、廚房、衛生間、儲藏室、壁櫥等空間面積的總和。
2.套內內部的樓梯按自然層數的面積總和要計入使用面積。
3.套內內部煙囪、通風道、管道是不包括含在結構面積內的,均要計入到使用面積里。
4.內牆面的裝飾厚度計入使用面積。
⑸ 現在的房價計算是按照套內面積還是建築面積的
都是按建築面積計算的。就是按圖紙上標注的面積計算的,一般是這個面積回除以15%左右的公攤面積再答乘以80%才是套內面積。
用什麼面積計算只不過是開發商的一個銷售手段。用套內面積銷售只不過能讓消費者感覺買到了實惠,其實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
⑹ 買商品房.單價是按建築面積計算.還是按套內面積計算
一、按建設部、國家工商總局印發的《商品房買賣合同》示範文本第四條之規定,現行商品房計價方式有如下四種:
1、按套內建築面積計算:
即:套內建築面積= 套內使用面積+套內牆體建築面積+陽台建築面積;
2、按套(單元)計算:
即:等於是買賣雙方的協商價,與面積無直接關系;
3、按建築面積計算:
即:建築面積= 套內建築面積+公共分攤建築面積。
4、其它:
除以上三種方式外,買賣雙方另外之約定。
二、幾種計價(量)方式的區別及特點:
1、按建築面積買房存在的問題
按過去的相關規定,商品房銷售面積為「套內建築面積+分攤的公用建築面積」,即大家所說的「建築面積」。建設部在2001年頒布了新的《商品房買賣合同》示範文本,其中規定了商品房銷售三種計價方式,一是建築面積,二是套內建築面積,三是套。
按建築面積銷售發生的各式各樣的面積問題往往不外乎兩個類型:其一,實測面積和預售面積不符;其二,公攤面積不明確,不該公攤的也攤在了買房人的購買面積里。分析這兩類問題,不難得出,兩者的症結都是面積計算標准不透明引起的,而且幾乎都是「公攤面積惹的禍」。如套內建築面積沒有變,房屋總面積卻變大了。而公攤面積的增加,第一,不是自己戶內的;第二,往後長年累月的物業費、供暖費要跟著交;第三,有公攤就意味著有些配套設施是業主的了,因公攤不明,這些問題無法界定,糾紛也因此產生。
2、按套或套內建築面積買房的好處
根據相關的規定,套內建築面積為「套內使用面積+套內牆體面積+陽台建築面積」。看來,按套或套內建築面積可以規避「公攤面積」,對買房人而言,最大的好處是便於計算,面積由「朦朧」變「透明」。從國際上看,大多數國家房屋買賣也採用的是按套銷售。
不少業內人士和買房人認為,相對於按建築面積買房,從現階段看,按套或套內建築面積買房仍有很多局限。
其一,按套銷售並沒有解決面積數量,只能適用於現房別墅。
其二,套內建築面積沒有解決對牆體面積的計算問題,買房人知情權仍然可能落空。
其三,現行的很多規定不配套:如產權證還是按照建築面積來製作,物業管理和供暖費仍按建築面積收取,這樣,就把好多問題推移到賣房的後期甚至入住以後了。比如說,某個購房人買了120平方米,但是做產權證時,房地局仍然會把套內面積折算成建築面積,產權證上寫的是160平方米,買房人能接受嗎?
其四,容易導致樓盤開發只注重使用空間而忽視公共空間,容易導致樓內的公共空間越來越狹小、簡陋.
⑺ 公攤面積算在房價里嗎
公攤面積算來在房價里源。
面積的話分為3種:
1、建築面積=使用面積+公攤面積;
2、使用面積=實際面積+牆體+柱子;
3、實際面積=(用捲尺量出來的)每個房間的長*寬;
所在的地方房價是含算公攤面積的,而且大部分城市都算,那麼多城市,只有重慶是不算公攤面積的,他們只算套內面積,個人理解為使用面積。
⑻ 房價按「套內面積」還是「建築面積」計有沒有標准
地區不同計價方式也不同,大部分城市按的是建面,也有按套面算的,據說重慶就是按套面算的。還有就是房屋產權性質不同,計價方式也不同,商品房、房改房是按建面,公房大部分是按套面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