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現在租房子也這么貴了嗎
不同地方的房價都不一樣,同一城市的區域也不一樣,不過現在租房子比前段時間好一點了吧,可以找幾家不同的中介問問,比如中原地產這種比較的公司,房源都比較多,以後租房要是出現問題也比較好找人解決。
2. 北京的交通這么便宜,為什麼租房、住房這么貴
有便宜的就有貴的,北京的生活成本很高的。如果只是乘坐公交車或者地鐵,可能交通非常便宜,如果打車的話,估計你就悲催了!!
3. 我好絕望啊,為什麼房價這么貴啊
自己先盡力做好當下,也不要太絕望,
這不是個人現象,以後的事情也不好預測。
4. 現在房價那麼貴,很多人選擇租房住,是買房劃算還是租房劃算呢
租房劃算還是買房劃算,很多年輕人思考的問題,到底是一次性花筆大錢買下一套內自己的屋子,還容是每月花著較少的錢過著租房的生活。
然而事實卻仍然是一個無解的難題,只是端看各位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活狀態而言的。誰都不是傻子,房價上漲,對居住者來說,租房似乎劃算點。對於現在的狀況而言,選擇買房的人還是大於租房的,畢竟有了家庭後,來回搬家給人一種不安定的感覺,不如自己的房子帶來的安全感。
5. 為什麼在成都租房子那麼貴
成都的房價長的太厲害了,導致租房的人增加 供不應求哦!價格便宜點的,房子奇爛哈
6. 為什麼租車比租房都貴
朋友,房子是不抄動產,丟失和損壞的襲風險很小,折舊期50-70年,且隨物價上漲不斷增值;而車輛是動產,丟失和損壞的風險大,又是消費品,折舊期5-10年,且隨產品的更新換代及使用時間迅速貶值。現在租車市場魚龍混雜,價格競爭激烈,現在的價格都基本不掙錢了。
7. 58同城租房子為什麼那麼貴,有些還便宜
一分錢一分貨,有的房子檔次高,自然價格貴,有的非常便宜,有的性價比比較高,關鍵要會挑選。
8. 現在租房子怎麼這么貴
因為房價太貴了,中國一線城市500萬左右的精裝修房子月租金大約在5000-6000左右,專也就是房價是月租金屬的1000倍左右,而在發達國家的一線城市房價與月租金的比例是200-300倍之間,所以說在中國租房子並不貴,而是房價太貴了。
9. 為什麼房價貴,租房便宜
租房淡季:農歷新年前夕 春節前一兩個月是傳統淡季,這段時間是換房居住比較少回,特別是務工、經答商人員,若不一定在本城市工作會在這個時間段搬走。而年前很多人都要回家了,因此大量人會退房,而租房的人幾乎都要在年後來租。
10. 為什麼房價這么貴啊
可能過於長,請耐心看,真的很有用。 高房價問題,近年來已經成為一個舉國關注的焦點問題。當許多人爭論房價「到底該不該漲」、「漲多少」這類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問題時,曹建海先生卻突破利益的羈絆,用系統的研究,為公眾打開了一扇直擊根源和症結的窗。 高房價下的房地產業在拯救中國經濟嗎?高房價中的暴利被誰攫取了?誰是高房價的真正推手?公眾為何因為住房問題承受著如此巨大的壓力?這一系列問題的根源在哪裡?又如何解決? 曹建海先生在這本書中,都一一做了詳細的解答。 曹建海先生認為:「高房價下的房地產業不僅不能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動力,而且必將成為中國經濟復興的最大障礙。」 其依據是:首先,高房價損害了居民消費福利。在高房價下,出現了一些人住不起房甚至租不起房的局面,影響了一批城市年輕人的創業熱情;在高房價下,工人的工資即使上漲,也失去了改善生活的意義,他們不得不拿出其中的一大部分應付房價或租金的上漲。 的確。中國內需屢拉不動,成為困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死結,高房價起的副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在許多城市,買一套房,相當於吞噬掉一個中等收入家庭幾十年的全部收入。他們哪裡還有能力消費?至於那些按揭貸款者,在長達10年、20年、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背負著沉重的還貸壓力,平常不得不節衣縮食,高房價透支了他們未來幾十年的消費能力!再加上社會保障機制的不健全,因此留下的巨大缺口仍要由他們來填補,內需還怎麼拉動? 許多專家、研究者、房地產開發商,常常根據我國居民收入增長的速度來論證高房價的合理性,但他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民眾收入的提高並不意味著購買力的同步提高。因為,社會保障的不健全蠶食了民眾相當一部分購買力,更何況,民眾收入的增長速度要遠遠滯後於房價的漲速。 那麼,這些年來,民眾為高房價、開發商和地方政府的暴利(前者賣房、後者賣地)付出了多大代價呢?1998年至2009年,最保守的估計也超過10萬億元!相當於2.5個「4萬億救市計劃」。倘若這些資金不被既得利益集團掠奪,中國的內需何以長期萎靡不振? 可想而知,當這些巨額利潤集中在開發商和地方政府手中的時候,對民眾購買力的蠶食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內需屢拉不起,中國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遠遠小於發達國家,也與此有關。財富向少數人集中的結果,是貧富差距的拉大和中國消費能力的下降。 曹建海先生從中國產業競爭力的角度,進一步論證了其觀點。他認為:「高額的房價使產業資本投資其他產業的收益率下降、風險加大,迫使產業資本投向利潤高、技術門檻低的房地產業,或者直接將資本投入樓市,而這將會造成更大的泡沫。高房價推動的高工資勢必推動商品價格的虛高,將使中國製造業步香港地區的後塵,失去國際競爭力。即使世界經濟復甦,中國產品的出口也將失去擴張的機會。」 這一觀點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不僅指出了現在的問題和隱患,更預言了未來的危機與困境,如果了解日本房價泡沫破滅後的慘狀,就不難理解曹建海先生預警的真誠與可貴。 凡是過於倚重房地產業拉動的經濟體,幾乎都經歷過崩盤的慘狀,中國難道會成為唯一的倖存者嗎? 至少,從尊重客觀規律的角度出發,我們更應該提前解決問題、消除隱患,而不是在豪賭中逐漸喪失自我修正的機會。而這也正是曹建海先生向高房價宣戰的意義之所在。在人們聽慣了房地產的重要作用之後,曹建海先生的觀點所飽含的,不僅僅是研究者所具備的良知和勇氣,更是他對於民族經濟未來的展望與預言——這何嘗不是一種大愛? 那麼,是什麼因素在推高中國的房價? 答案是:過於倚重房地產,商品房一枝獨秀,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壟斷。 在發達國家,開發商供應的住房在整個住房供應體系中所佔的比例,一般都在25%左右,而保障性住房或者帶有保障性特徵的住房,則佔比非常高。比如,美國帶有保障性質的住房,佔了整個住房供應體系的80%。而在新加坡的整個住房供應體系中,保障性與帶有保障性的房屋佔比高達97%。新加坡政府規定:佔住戶總數3%的富人由開發商提供住宅,收取很高的土地出讓金,入住後收取高額物業稅;而對佔住戶總數80%的中低收入者,提供由政府控制戶型和房價的房屋;同時,對佔住戶總數8.5%的困難戶,供應由政府補貼的60-70平方米的房屋,對佔住戶總數8.5%的特困戶,出租42平方米左右的房屋,每月僅收十幾新元房租。新加坡設計的這種住房體系,既很好地解決了國民的住房問題,也能有效避免房價的失控——其實,在這種大背景下,商品房的漲跌已經無關大局。 而在當今中國,由於經濟適用房被架空,廉租房許多地方政府沒有動力建,城鎮居民自建房被禁止,導致整個城鎮住房供應體系的90%以上被商品房所佔領——商品房佔比之高,全世界找不出第二個。商品房一手遮天,正是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壟斷地位牢不可破,房價持續上漲,民眾為住房問題深切憂慮的根源。 一些與既得利益集團為伍的學者認為,中國房地產業與近60個行業息息相關,倘若房價下跌,將影響中國經濟的復甦,因此,他們喊出了諸如「買房就是愛國」這樣的口號。問題在於,中國房地產業對其他行業的拉動作用,在房價下跌至接近民眾購買力的階段,不是體現得更明顯嗎?恰恰是高房價導致的購買力的下降,嚴重抑制了房地產的積極作用,使得房地產業成為民族經濟發展的障礙。 曹建海先生對那些荒謬觀點的駁斥非常有力。他認為:「我國各種自建房、集資建房、單位建房的慾望很高,也完全有能力建房;中低收入群體對於獲得政府保障房的期望很大;農村集體宅基地建設小產權房銷售的願望也很大;地震災區災後重建家園的願望很大。但是由於體制的限制,除災後重建外,上述有效住房需求則牢牢地被我國的土地管理和建設開發管理體制禁錮了;保障房建設政策的執行則被限定於『不會沖擊商品房市場』的原則下,將保障房建於偏遠地帶,並且定價水平越來越接近於商品房。可見,與其不惜毀壞未來銀行體系拯救房地產商,不如通過體制調整疏導居民住房消費的需求,同時為銀行體系建立房地產信貸危機的『防火牆』,於國於民更為有利。」 曹建海先生一針見血地揭穿了所謂房地產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神話。他指出:「從房屋形態的最終層面看,剔除土地位置引起的價格差異,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在使用價值上並無任何不同,差的是後者不能為地方政府和房地產開發商提供不勞而獲的暴利。由此看來,以商品房投資為絕對主體的房地產開發業所創造的GDP,本質上是通過排斥居民自建、單位自建、政府保障性住房等形態而獲得的不當得利,不僅對城鄉居民消費,而且對農工商等經濟實體發展,都形成了嚴重的透支。」 結論是,政府應大力發展保障性住房、非盈利性或微利性住房,同時為開放居民自建房、集體土地房屋平等流轉等創造條件。這些住房同樣會拉動近60個行業的發展。並且,民眾購房的支出大大減少,有利於民眾財富的積累,當然也有利於支持他們在其他領域的消費。 房地產定位的調整,不僅有利於民生問題的解決,而且,困擾中國經濟多年的內需不振問題也將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