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上海浦東的房價比浦西還貴
也不是抄完全比浦西貴,只是部分,准確的說,浦東有很多大規模的規劃用地,什麼陸家嘴啊前灘後攤的,世博園,迪士尼什麼的,都是走國際時代發展用地,說不好中國的下一個奧運會也在浦東,浦西現在搞虹橋規劃,說白了就是輻射國內發展,引動周邊市區的經濟,由此看出浦東的潛力走向了國際印象,新區國外經濟的重要區域
Ⅱ 中國的房價為什麼比美國貴好幾倍
中國房價高是由多方面原因集體造成的:美國和好多國家房產稅收很專重,所以大多以租屬房為主,不買房子的。 1.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落葉都要歸根,「家」這個概念在中國人心中特別重要,無論窮人或者富人,男人或者女人,老人或者小孩,都充滿了對家的渴望,這為房價的長高提供了充分的買方市場 2.中國房地產市場市場化過快,現有房源不能滿足市場需要,供需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房價的上漲 3.受國外資本的推動,和國內利益集團聯合,對於欠發達地區採用了同樣的市場化方法,導致中西部地區的房價緊跟東部發達地區急速上漲,由於中國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拉大,房價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越來越難以接受 4.國家有關部門出於金融危機等現實利益考慮,不願意控制房價。目前金融危機階段,房地差行業的火爆為國內GDP的持續增長提供了足夠的動力,國家正在考慮如何擴大內需拉動GDP,有房地產這么一個賺錢的行業,國家暫時也不願意去控制,況且國家部門不少官員甚至可能正是這些房價上漲的既得利益者
Ⅲ 為什麼房價這么貴啊
可能過於長,請耐心看,真的很有用。 高房價問題,近年來已經成為一個舉國關注的焦點問題。當許多人爭論房價「到底該不該漲」、「漲多少」這類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問題時,曹建海先生卻突破利益的羈絆,用系統的研究,為公眾打開了一扇直擊根源和症結的窗。 高房價下的房地產業在拯救中國經濟嗎?高房價中的暴利被誰攫取了?誰是高房價的真正推手?公眾為何因為住房問題承受著如此巨大的壓力?這一系列問題的根源在哪裡?又如何解決? 曹建海先生在這本書中,都一一做了詳細的解答。 曹建海先生認為:「高房價下的房地產業不僅不能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動力,而且必將成為中國經濟復興的最大障礙。」 其依據是:首先,高房價損害了居民消費福利。在高房價下,出現了一些人住不起房甚至租不起房的局面,影響了一批城市年輕人的創業熱情;在高房價下,工人的工資即使上漲,也失去了改善生活的意義,他們不得不拿出其中的一大部分應付房價或租金的上漲。 的確。中國內需屢拉不動,成為困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死結,高房價起的副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在許多城市,買一套房,相當於吞噬掉一個中等收入家庭幾十年的全部收入。他們哪裡還有能力消費?至於那些按揭貸款者,在長達10年、20年、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背負著沉重的還貸壓力,平常不得不節衣縮食,高房價透支了他們未來幾十年的消費能力!再加上社會保障機制的不健全,因此留下的巨大缺口仍要由他們來填補,內需還怎麼拉動? 許多專家、研究者、房地產開發商,常常根據我國居民收入增長的速度來論證高房價的合理性,但他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民眾收入的提高並不意味著購買力的同步提高。因為,社會保障的不健全蠶食了民眾相當一部分購買力,更何況,民眾收入的增長速度要遠遠滯後於房價的漲速。 那麼,這些年來,民眾為高房價、開發商和地方政府的暴利(前者賣房、後者賣地)付出了多大代價呢?1998年至2009年,最保守的估計也超過10萬億元!相當於2.5個「4萬億救市計劃」。倘若這些資金不被既得利益集團掠奪,中國的內需何以長期萎靡不振? 可想而知,當這些巨額利潤集中在開發商和地方政府手中的時候,對民眾購買力的蠶食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內需屢拉不起,中國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遠遠小於發達國家,也與此有關。財富向少數人集中的結果,是貧富差距的拉大和中國消費能力的下降。 曹建海先生從中國產業競爭力的角度,進一步論證了其觀點。他認為:「高額的房價使產業資本投資其他產業的收益率下降、風險加大,迫使產業資本投向利潤高、技術門檻低的房地產業,或者直接將資本投入樓市,而這將會造成更大的泡沫。高房價推動的高工資勢必推動商品價格的虛高,將使中國製造業步香港地區的後塵,失去國際競爭力。即使世界經濟復甦,中國產品的出口也將失去擴張的機會。」 這一觀點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不僅指出了現在的問題和隱患,更預言了未來的危機與困境,如果了解日本房價泡沫破滅後的慘狀,就不難理解曹建海先生預警的真誠與可貴。 凡是過於倚重房地產業拉動的經濟體,幾乎都經歷過崩盤的慘狀,中國難道會成為唯一的倖存者嗎? 至少,從尊重客觀規律的角度出發,我們更應該提前解決問題、消除隱患,而不是在豪賭中逐漸喪失自我修正的機會。而這也正是曹建海先生向高房價宣戰的意義之所在。在人們聽慣了房地產的重要作用之後,曹建海先生的觀點所飽含的,不僅僅是研究者所具備的良知和勇氣,更是他對於民族經濟未來的展望與預言——這何嘗不是一種大愛? 那麼,是什麼因素在推高中國的房價? 答案是:過於倚重房地產,商品房一枝獨秀,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壟斷。 在發達國家,開發商供應的住房在整個住房供應體系中所佔的比例,一般都在25%左右,而保障性住房或者帶有保障性特徵的住房,則佔比非常高。比如,美國帶有保障性質的住房,佔了整個住房供應體系的80%。而在新加坡的整個住房供應體系中,保障性與帶有保障性的房屋佔比高達97%。新加坡政府規定:佔住戶總數3%的富人由開發商提供住宅,收取很高的土地出讓金,入住後收取高額物業稅;而對佔住戶總數80%的中低收入者,提供由政府控制戶型和房價的房屋;同時,對佔住戶總數8.5%的困難戶,供應由政府補貼的60-70平方米的房屋,對佔住戶總數8.5%的特困戶,出租42平方米左右的房屋,每月僅收十幾新元房租。新加坡設計的這種住房體系,既很好地解決了國民的住房問題,也能有效避免房價的失控——其實,在這種大背景下,商品房的漲跌已經無關大局。 而在當今中國,由於經濟適用房被架空,廉租房許多地方政府沒有動力建,城鎮居民自建房被禁止,導致整個城鎮住房供應體系的90%以上被商品房所佔領——商品房佔比之高,全世界找不出第二個。商品房一手遮天,正是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壟斷地位牢不可破,房價持續上漲,民眾為住房問題深切憂慮的根源。 一些與既得利益集團為伍的學者認為,中國房地產業與近60個行業息息相關,倘若房價下跌,將影響中國經濟的復甦,因此,他們喊出了諸如「買房就是愛國」這樣的口號。問題在於,中國房地產業對其他行業的拉動作用,在房價下跌至接近民眾購買力的階段,不是體現得更明顯嗎?恰恰是高房價導致的購買力的下降,嚴重抑制了房地產的積極作用,使得房地產業成為民族經濟發展的障礙。 曹建海先生對那些荒謬觀點的駁斥非常有力。他認為:「我國各種自建房、集資建房、單位建房的慾望很高,也完全有能力建房;中低收入群體對於獲得政府保障房的期望很大;農村集體宅基地建設小產權房銷售的願望也很大;地震災區災後重建家園的願望很大。但是由於體制的限制,除災後重建外,上述有效住房需求則牢牢地被我國的土地管理和建設開發管理體制禁錮了;保障房建設政策的執行則被限定於『不會沖擊商品房市場』的原則下,將保障房建於偏遠地帶,並且定價水平越來越接近於商品房。可見,與其不惜毀壞未來銀行體系拯救房地產商,不如通過體制調整疏導居民住房消費的需求,同時為銀行體系建立房地產信貸危機的『防火牆』,於國於民更為有利。」 曹建海先生一針見血地揭穿了所謂房地產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神話。他指出:「從房屋形態的最終層面看,剔除土地位置引起的價格差異,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在使用價值上並無任何不同,差的是後者不能為地方政府和房地產開發商提供不勞而獲的暴利。由此看來,以商品房投資為絕對主體的房地產開發業所創造的GDP,本質上是通過排斥居民自建、單位自建、政府保障性住房等形態而獲得的不當得利,不僅對城鄉居民消費,而且對農工商等經濟實體發展,都形成了嚴重的透支。」 結論是,政府應大力發展保障性住房、非盈利性或微利性住房,同時為開放居民自建房、集體土地房屋平等流轉等創造條件。這些住房同樣會拉動近60個行業的發展。並且,民眾購房的支出大大減少,有利於民眾財富的積累,當然也有利於支持他們在其他領域的消費。 房地產定位的調整,不僅有利於民生問題的解決,而且,困擾中國經濟多年的內需不振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Ⅳ 為什麼目前的房價普遍這么貴,而且貴的有點離譜
對於房價這個問題,國家一直都在做出努力不斷的調整,我記得從2006年開始房價開始逐步上漲,那個時候我也是剛剛接觸房地產,因為正趕上結婚的年紀,必須要購買房子,我是在2009年買的房子,那個時候房價已經很誇張,短短三四年的時間應該翻了五六倍的樣子。
目前來說,北上廣的房價最貴,作為年輕人,在那裡打工也非常的艱辛,因為想要安家落戶,有一個自己的房子談何容易。當年我也是在北京漂泊的一個浪子,最後還是競爭壓力太大,回到家鄉,現在也算是有房有車有存款,所以我覺得年輕人並不一定要在那種大城市奮斗,才會成功,回到家鄉一樣能有一番作為。
Ⅳ 香港為什麼房價全世界最貴
香港高房價的主因為--政府的高地價政策。
而香港高地價政策的起因是一連串特殊環境下的歷史的結果,這一切需由英國1841年佔領香港說起。
開埠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英國要了香港為其殖民地,而當時英國之所以看中香港,其主要原因是維多利亞港,英國人當時正在建立一條全球的貿易路線,來運輸他們搜掠原材料與他們生產的產品,他們需要不向他們征稅的自由貿易港,而維多利亞港的天然優勢-水深,港闊,避風,正正是英國人的需求。
而正因為英國人將香港設為了自由貿易港,港英政府無法從貿易中征稅,但建設香港又需要資金,但香港卻土地貧瘠缺乏自然資源,而英國政府又不願運過錢來,那麼港英政府唯一可以做的,也是唯有擁有的就只有--土地。由此開始了土地在香港發展中的重要角色。
在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那一刻開始,根據《英皇制誥》,所有土地馬上皆屬英國皇室所有,稱為Crown land,所以香港所謂的土地拍賣並不是真的將土地永久出售,而只是出售有期限的使用權Leasehold,可以稱之為"批地"。(早期批地年期極長,為999年,而後期縮短至99年,而現時批地年期大多為50年。)
英國人行事雷厲風行,1841年6月7日便公報公開批地並於同月14日由海軍上將Admiral Sir Charles Elliot於澳門成功拍出404幅土地。
而由於土地全部屬於英國皇室,政府作為一個壟斷的供應者,維護自己利益的最佳辦法,就是慢慢賣,一點一點地賣,來提高價格。由此,限量賣地必然成為了政府最理性的行為,而這就是高地價政策的開始。
50至60年代
踏入二十世紀,於四十年代後期開始由於中國的戰亂與動湯,內地大批人口湧入香港,香港人口急速膨脹, 香港人口由1946年的60萬,激增至1949年的186萬,到1959年更超過了300萬,人口的急劇增加使居住成為當時社會經濟中一個嚴重問題。因此港英政府於1950年成立香港模範屋宇會,由政府撥地,為低收入居民提供廉租房屋,興建之屋苑有模範邨,而1954年開始大量興建徙置區。而後來的徙置屋邨是香港公共房屋的前身。
本來港英政府作為殖民地政府是不願意花這么多錢去搞公共房屋,但後來卻越搞越大是為什麼呢?一方面,我們當然可以看作是出於人道與社會安定,而另一方面,卻可視為了英國人的更多利益。
當時,香港除了貿易外,輕工業漸漸崛起,而大量從內地來港的貧窮移民便成為了工廠工人,徙置區可以視作等同於工人宿舍,降低工廠的成本,更有助於香港的出口,其實就是一種補貼出品。另外建立公共房屋可以有助於私人房屋的價格,即有助於政府的高地價政策。50年代隨人口的激增,大量資本擁入地產業,香港就出現了房地產熱潮。
在高地價政策下港英政府可以以低稅率來維持香港的競爭優勢,同時又有收入搞公共服務,為低收入提供一定的保障同時,中產可經投資物業而享受到財富增加的好處,這漸漸便加強了整個香港社會對高地價政策的依賴。
而聰明的中國人更強加了地產業對香港經濟的重要性,1955年愛國商人霍英東投資興建當時香港最高的大廈--蟾宮大廈。
在興建的過程中,霍英東開創了"分層出售"、"分期付款","賣樓花"等的售樓方式,為香港地產業發展帶來革命,加速了整個香港地產市場的繁榮。從此地產業成為香港的經濟支柱之一,佔GDP的比重在20%以上,成為香港經濟的「晴雨表」。
70年代
70年代是香港的地產狂潮年代,香港的華資巨頭,現時的香港四大地產商等便是由此起家,如華人首富李嘉誠,他在1958年轉型投資地產,1971年成立長江實業,1972年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同年,當時的香港總督麥理浩制定了"十年建屋計劃"政策, 要在1973年至1982年的十年期間,為180萬香港基層居民提供公共住房。至1978年,又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即廉租屋計劃),解決二百多萬基層市民的住房問題。由此可見當時的高樓價已是嚴重社會問題。
而把香港樓價推上天堂便是由1981年,中英有關香港前途問題談判。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發表 聲明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中國政府會確保其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香港奉行的資本主義制度可以維持「五十年不變」。
而其中有條值得注意的是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簽訂的《中英聯合聲明》,其中列明英方於過渡期內(1984年-1997年)每年只可賣出50公頃土地,如多於此數需得到中方首肯。
另外 在1985年5月27日(《中英聯合聲明》生效之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間,當局按照《中英聯合聲明》附件三的規定,制定有關批出或出租土地的政策。香港一般的批租土地的契約年期,不得超逾2047年6月30日,有關契約的承租人須繳付地價和名義租金至1997年6月30日,該日以後則須每年繳納租金,款額相當於有關土地應課差餉租值的百分之三。至於在1997年6月30日前期滿的契約,亦可根據《中英聯合聲明》的規定續期至2047年,惟短期租約和特殊用途契約則除外
《中英聯合聲明》限制每年香港土地供應不得多於50公頃,令港英政府得到了哄抬地價的借口。直接令高地價更高,使樓價如同坐了火箭一樣升天。
十多年內,香港地價上升了二十倍,過高的地價,使只有少數的擁有龐大資本的地產商才能參與土地市場,結果做成寡頭壟斷,造成政府與地價巨頭與數百萬私樓擁有者這共同利益體,而這造成了回歸後繼續高地價的必需性。
而另外企業,特別是中小企也需要高房價,房屋是香港工商業的重要抵押品,中小企往往通過房屋抵押向各銀行借錢,流動周轉,高房價令房屋成為香港銀行最接受的抵押品,此同時又強化了高地價。
而為什麼當年《中英聯合聲明》要限制每年香港土地供應不得多於50公頃?有一種陰謀論說法認為:殖民者要撤退,但同時謀算要在殖民地保持利益,常用的手段是於當地扶植親殖勢力,作為其撤退後的代理。更加狡猾的手段,則是把當地的經濟精英的利益與其利益相捆綁,使其與已撤退的殖民者一榮皆榮,一損俱損。
限制土地供應,實行高地價政策,對於早已控制了港島傳統黃金地段的英國公司來說,利益明顯不過。然而,幾百年殖民史積累經驗,英人玩政治早已爐火純青,深知要鞏固其利益,必須讓回歸後的政經精英在高地價政策中分一杯羹。
一九八四年中英談判結束,中國將在一九九七年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已成定局,九七之後,以華人為主的政經精英將取代英人治理香港。為了要令英人利益在九七後可以維持,令這些精英的利益與其一致,是整個撤退布局的核心。
香港的經濟頂尖精英階級,基本上都是從製造業、金融或者貿易等產業賺取了初始資本之後,通過地產發展項目而賺取了巨額資本,再由此投資其他行業。由於地產發展和投資物業收租仍然是香港經濟頂尖精英階級的核心利益,延續高地價政策就擁有了牢固的利益結構支撐,同時也就保障了英資牢牢在握的利益。
回歸後
回歸前之高地價政策的根本原因是英國人出於自身利益的追求,而對香港人的剝削,而回歸之後,中國人為什麼還要剝削自己人呢?所以董建華便推出了"八萬五"--"八萬五建屋計劃"。 八萬五建屋計劃,簡稱八萬五,是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在1997年度施政報告提出的一項政策。董建華提出每年供應不少於85,000套住宅,希望10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6.5年縮短至3年。
可惜遇上了97金融風暴與03沙士,香港地產市道受到重創,大量業主變成負資產,中產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當他變成負資產,整個社會的經濟便無法維持,所以原本為解決目標的高地價政策成為了唯一的救星。
為了穩定樓市高價特區政府推出大量政策,其實就是加強版的高地價政策。
而近10年香港另一個新樓特色就是開放式廚房,因為根據屋宇署與其它部門製作的聯合作業備考,每一個單位只可以有一個環保露台及工作平台,而這些環保露台及工作平台是可以不納入建築面積之內,但是卻屬於銷售面積的部份。
而近年政府多以「勾地」來賣地 申請售賣土地表,俗稱「勾地表」,是香港特區政府現行拍賣政府土地的一個途徑,此制度在亞洲金融危機後(1999年)推出,在當時,它與另一傳統的拍賣官地機制─ ─「常規賣地」同時施行。簡單的說「勾地」就是土地在正式掛牌出讓前,由對該土地感興趣的單位向政府表明購買意向,並承諾願意支付的土地價格。
在「勾地」制度下,香港地政總署定期列出公開的土地儲備表《供申請售賣土地一覽表》,即是俗稱「勾地表」。有意買地的公眾人土,包括地產發展商,可向地政總署提出申請「勾地」,並報出底價。政府收到申請,如果有關提價合乎政府估計的市場價格之十成(註:現行香港勾地,官訂市價的八成也可以),就會將該地塊按規定「勾出」,並在規定期限內組織其招標拍賣,公眾拍賣會上價高者得,提出勾地者必須參與該次競價,但其報價不得低於它申請時的底價。
若果拍賣時「不到價」,即是不達到官訂拍賣當時秘密底價,地政總署有權收回,並留作下次再拍賣,直至等於或高於政府預期的價格為止。如果拍賣時無人提出等同或高於勾地者申請時的提價,政府有權沒收原先勾地者的按金。該按金是保證拍賣價不會低於勾地者原先的提價。
在賣地過程中,政府不會提供任何優惠予勾地申請者,如申請者最終不能買得土地,發還按金時也不會給予利息。
而有觀點認為勾地是近年高樓價的另一原因 有人認為「勾地」制度使到香港土地供應數量符合市場的實際需求,降低了對市場的干擾,也確保了土地以合理價格賣出。不過也有人認為現行的勾地制度有一些問題,政府在實施時往往只許地價升,不許跌,扭曲了市場的正常價格起落;而且政府不公開勾地表內各幅土地的底價,人為製造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增加土地被勾出的難度,導致拍賣稀少,變相進一步收緊土地供應
總結
高地價政策本來是英國人對香港的剝削,而在這個過程中整個香港的經濟形成了對高地價政策的依賴,令其成為必需品,而任何對高地價政策的干預都必對香港的經濟與競爭力的打擊。
Ⅵ 為什麼滻霸周圍的房價這么貴
地段啊 地段臨近黃金市區 所以地段貴了 房價自然貴了
Ⅶ 碧雲公館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上海碧雲公館
城市:上海
樓盤位置:浙橋路289號(臨專楊高中路)
產權年屬限:50年
公交線路:軌交:6號線金橋路站、9號線平度路站(建設中)和14號線(規劃中)
其他交通方式:浙橋路289號,臨近楊高中路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12000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35%,共0棟樓,停車位停車位描述:300個,車位配比1:0.67
周邊配套:教育:上海協和國際學校、上海德威英國國際學校、上海市實驗學校東校、上海市模範中學、金橋中心小學(2公里范圍)、金橋中心幼兒園(2公里范圍)
購物:浙橋路商務休閑街、碧雲玖零商業廣場(建設中)、金橋國際商業廣場、翡翠坊商業廣場、碧雲體育休閑中心(2公里范圍)
醫療:上海國際醫院、浦東新區婦幼保健院、浦東新區醫療急救中心
金融:交通銀行、中國農行、中國建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招商銀行
其他:中國電信、中國郵政、聖莎大酒店、金橋大酒店、華美達大酒店等(1.8公里范圍)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買新房,就上搜狐焦點網
Ⅷ 香港的房價為什麼那麼貴
香港的房價貴的原因:
1、收入跟房價沒同步上漲。:人們覺得香港房價高,是因為香港人平均收入的增加並沒有與房價的上漲同步。在香港這種城市,房價不必反映大部分居民的購買力,它對應的是「用家」。
2、供應量超少,供需比例不到1%。
從市場供需來看,香港房子的買家也不可能是所有居民。香港每年的新房供應量只有約20000套。這個數字在曾蔭權年代更低,年均10000套左右,最低曾至8000套。但香港有250萬個家庭,供需比率還不到1%,或者說,只要不到1%、甚至0.8%的家庭買得起,也就可以了。即便按照這個比率,也會有20萬到30萬個家庭買房,但只有2萬套的供應量。
3、香港的房子是賣給投資者的。
或許應該這樣說,現在的房價的確很多人買不起,但這個「很多人」之外的人數,也絕對可以把新增供應量給消化掉。更何況,現在香港的房子,很多甚至也不是賣給「用家」,而是賣給投資者的。所以,現在香港的房價反映的其實是投資者的偏好和實力。投資者考慮最多的,不是房子的實際用途,甚至不是運營用途,而是值不值得進行資金配置。如果投資者現時的偏好是房產,那就會有大量資金湧入。
4、各投資產品中,香港房產回報率最高。
從歷史經驗上看,在黃金、債券、股票和房產之中,投向香港房產的資金回報率是最亮麗的。得手後的投資者們覺得自己是高手,會有成功的路徑依賴,於是會再加碼。
5、高收入人群足以吞掉新房供應
另外一個誤區,是人們總將房價與收入增長掛鉤。房產是投資性商品,而不是消耗性商品。消耗性商品當然要看新增收入的情況,收入增加,大家會吃好用好一點,否則就節儉一點。房子有投資功能,房價反映的是人們積累財富之後,再進行配置和轉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