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簡述容積率、樓面地價與房價的關系
樓面價=土地總價格 / 建築總面積,其中建築總面積=土地總面積X容積率
② 為何房價和地價會那麼高
目前房價的高,
其實糟糕的經濟形勢作為基礎,保障房的缺失、以及禁止城鎮居民自行買地建房,賦予了商品房這種金融商品一個硬性消費的強大支撐力,導致商品房價格過高。
如果聽起來難懂,我就給你打個比方,以車來說明。
一般人出行,通常是坐公交,租車,打的,或者電瓶車自行車等方式,只有有錢人才能自己買車,如果我是一個中產階級,稍微有點寬裕,可能買輛差一點的車,幾萬塊錢,加上每年養車1萬5,大概5年的成本是三萬多塊錢,在一般的二三線城市,出行是比較方便的。如果我覺得買車不劃算,每天打的的話,平均一次10元錢,一年可以打三千次的士。這樣作為我本人來說,選擇性比較強。
但是如果有一天,的士公交都被取締了呢?要坐車只能買車了,後果會怎麼樣?後果肯定是汽車的售價水漲船高,因為你的出行是離不開汽車的,除非你提早1個小時出發上班,否則你就只能買車,那汽車的售價可不是調控就可以調住的哦。
我們的房地產市場就是那麼一個原理。
住房分兩種,第一種是保障性住房;第二種是商品房。
保障性住房是政府用國家的土地,建造的房屋,一般又分為經濟適用房、廉租屋、公租屋、棚改房等等。居住人沒有對房屋的所有權,居住價格也相對便宜,經濟適用房的價格,一般國家設定為當地人均年收入的六倍,但是不能轉賣,要賣也是能原價賣還給政府。保障房的建設,其目的是為了達到人人有房住的目標,這也是一個正常政府的基本義務(保證公民的衣食住行教育)。
商品房則是另外一種概念,商品房的所有人擁有房屋的所有權以及土地的所有權(在中國例外,是土地使用權),私人房屋及私人土地的升值後帶來的財富也由個人擁有(產生財富後納的稅稱之為房產稅),所以,商品房是一種典型的金融產品(這里請注意,為什麼炒大蒜是違法的,炒房子是合法的,就是因為大蒜不是金融產品,然而商品房是金融產品),是一種很正常的投資渠道。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導致開發商形成政策性的壟斷。
在國外,除了到房產公司買商品房外,還可以以個人名義向政府買地,然後由政府規劃,設計房屋的外部形狀,統籌規劃,自己建造房屋。這也是我們經常在國外電影裡面看見的二~三層的小別墅房屋。但是中國不能那麼做,中國老百姓只能從房產公司買房屋,城鎮人口是不可以直接向政府買地造房屋居住的。所以形成了房產公司壟斷居住房屋的現狀。
那麼搞清楚了商品房和保障房的差別,我們在來說說商品房和保障房之間的關聯。
剛才我提到了房產稅,沒錯房產稅正是連接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之間的關鍵點。
政府為了達到居者有其所的目標,就必須為中、下產階級的人建造保障房,(首先給你住的地方,然後再由你自己決定,是要多努力賺錢買商品房,還是賺多少花多少瀟灑走一生,你自己決定)那麼政府造保障房的資金怎麼來?當然是房產稅了!
那麼什麼是房產稅呢?可以這么理解,商品房的所有者,因土地的增值,而得到的利潤當中,繳納部分的稅。
而繳納房產稅本身不會對商品房的所有者帶來任何不利的影響,因為土地增值了,有錢賺了才達到納稅的標准,所以商品房的所有者會很願意納稅給政府,而政府索取了房產稅後,就有這個資金去建造保障房。所以,在一般國家的一般情況下,保障房和商品房是個共生的關系,商品房的價格越高,保障房的建設就越完善,而且還不單單收益的是保障房的建設,房產稅還被用於地方治安和教育事業。所以毫不誇張的說,合理的徵收房產稅,關繫到一個城市的居住環境。
但是這是一般的情況,中國情況特殊,是不適合房產稅的,因為其他國家徵收房產稅的目的不是讓商品房的房價跌,而是讓商品房的房價漲,再拿漲的部分取出稅來補貼保障性住房,而中國目前是要讓商品房的房價不漲,所以中國還沒有達到徵收房產稅的先決條件。
中國房地產的現狀和形成原因。
剛才說道保障房和商品房是個共生關系,然而在中國則比較特殊。不同的國家,保障房和商品房的比例各有不同,有的是8:2的比例,有的是9:1,但是有個基本點,就是先有保障房的前提,然後有商品房的市場,但是中國卻是相反的,保障房比例是1,商品房是9。
那麼為什麼我們國家的保障房會那麼的少呢?
我們應該都記得,現在的80後,小時候和父母居住的房子,很多都是單位里分的。這個分的房子,就是保障房,在我們小時候,保障房的佔比足有90%。但是現在基本上都沒有了。為什麼呢?
那要從98年說起!
中國在98年後,由於改革開放發展所帶來的影響(這里可以詳細查閱網路:下崗),下崗危機到達最高峰,失業率高,就業率低,當時政府想到的辦法,就是停止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增加商品房的建設,然後讓原本應該買保障性住房的老百姓自己掏錢去買商品房,政府拿了土地出讓金後,再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把城市美化好後,再進行招商引資。而在建設的過程中,自然會產生眾多就業崗位,就業問題得到緩解,就業率得到報障後,周邊行業(比如鋼筋水泥)就得到發展,就業人數多了,零售業生意就好做了,中國經濟就得到了喘息的時間。然而這樣,必然會產生住房問題。
由於保障房的建設停滯了,商品房的剛性需求則日益凸顯,而商品房也是一個金融產品,將一個金融產品賦予強大的剛性需求,其結果是非常恐怖的。我剛才說過了,商品房本身就是一個金融產品,不同於炒綠豆,炒大蒜,綠豆大蒜屬於民生食品,炒作這東西是犯法的,屬於違反「反壟斷法」,抓住要坐牢的。但是商品房本來就是金融產品,金融產品的作用本來就是包含了投資用途,炒房雖然不合情,但是卻合理合法。恰好有正值80後年輕人到了成家立業的年紀,對於房屋的需求越發的大,再加上近年來投資環境惡化,經濟前景堪憂,大量熱錢流入房地產,故此,房價來了個大爆發。
自從06年起,中國製造業全面衰退,使得大量工廠倒閉,大量資金撤出製造業,在07年湧入股市,08年股市崩盤,資金流入房地產。導致房地產全面過熱,房價隨即爆發。
所以,我們的商品房價格高昂,糟糕的經濟形勢作為基礎,保障房的缺失、以及禁止城鎮居民自行買地建房,導致商品房價格肆意高漲,而解決辦法就是一手開始對製造業開展經濟刺激計劃,使得房地產熱錢能夠回到製造業,另外一隻手開始建造保障性住房,爭取在未來的5年後讓保障性住房降低房屋硬性需求,逐漸影響房地產市場;同時,學習國外,開放老百姓在政府的規劃下,允許老百姓個人購買土地建造房屋,
打破開發商的壟、斷。
③ 房價地價到底誰決定誰
最近一段時間,房價和地價誰決定誰的問題討論很熱。這種討論背後的目的是,持有房價決定地價者認為,開發商和市場投機者是當前房地產市場過熱的禍根,持有地價決定房價者認為,政府是推動房價上漲的首選因素。當然,這種目的只是一大部分,還有一小部分是處於認知原因所致。房價和地價誰決定誰的問題,基本上就是雞和蛋的關系問題,有人主張先有雞,有人主張先有蛋。在這個問題上,大家很好的玩了一把抽象思維的游戲。其實,如果僅僅是雞和蛋的抽象討論,難有結論,雖然科學更傾向於證明先有雞。如果這個問題提的就這么簡單,很難再引起人們的討論興趣了。其實,如果我們具體到哪一隻雞和哪一隻蛋,誰在先誰在後是非常的確定的,不會有任何悖論,所謂悖論,很多都是抽象層面上引起的。房價和地價到底誰決定誰的問題,如果抽象的討論,不會有任何結果,但是,如果具體的討論,得出相對確定性的結果的是可能的。從生成論角度來說,開發商賣出的房價肯定要高出地價,如果連地價都不高出,那麼,這些開發商就被淘汰了。如果地價較高,那麼,房價也是較高。如果這種過程不能實現,那麼,這種開發商就被淘汰了。房價高會引起開發商高價拿地,地價高要轉嫁到房價上從而推高房價,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既然這樣討論難有確定性的結論,我們就看這個市場供求雙方哪個因素更大。這些年來,房價上漲最常識性的因素是供給少,屬於少見的短缺經濟。在這種情況下,地王一個接著一個出現,地王出現後,並不僅僅影響一個開發商的成本,而是影響整個開發商的成本。
④ 房價與地價的關系
地價高,房價肯定高,就像麵粉貴,雞蛋貴,那麼麵包肯定貴了。
房價最直接相關的,我覺得是貨幣供應量,國家除非緊縮貨幣,房價才能降下來,就像物價一樣,現在每天都在通脹,房價要是下降就奇怪了
⑤ 簡述容積率、樓面地價與房價的關系
在地皮價格一復定的情況下,制容積率越高,樓面價格就越低;房價要考慮的因素主要取決於房產的位置、地產商心理的預期和銷售的情況,樓面價格一般情況下只佔總投資的20%左右,對房價沒有實質性的影響。
⑥ 關於地價與房價
樓面地價=建築面積/佔地面積*地價;政府就是要賣地,才顯示自己的成績,收入了多少。政府知道你要蓋樓,就抬高地價,你要蓋20層的他們就多要錢,你要蓋3層的,當然就少要你錢。因為他知道你掙了多少。
地價越高,房價越高。房產商要讓買房的拿出那一部分來啊。他自己不會貼。
你征地先批,先問你幹嘛用,你蓋樓,政府那就多要你錢。你說自己辦廠,那就價格低多了。政府批不了你買什麼?
房產商要掙錢就的抬高房價,要高於地價。
房產商要買地,要是蓋2層,就賠大了。因為院落,路基,廣告,售樓小姐的工資期間費用,送禮,請客,事故,人情降價,等等都是商家下本,所以買了地怎麼也的蓋高層。不然叫房地產?
除了買地下本,餘下的就是蓋樓下本,除了買地,單純的蓋樓每平米你知道多少?說出來嚇死你,不到200元。所以都是地皮惹的禍。地價高,房價高,反之亦然。
給你講個故事,豬是買房的,驢是蓋房的,老虎是賣地的,猴子是銀行的。豬就去猴子那裡貸款,買房。驢賣給豬一套,按揭貸款。這樣豬還了20年帳。猴子掙了10萬利息,驢掙了豬5萬現金。老虎賣給驢1200畝地後,升職了,還掙了2000萬。
當然豬的多少制約著房價的高低,豬多了,房價高,反之亦然。市場需求制約著市場價格。
我說的比較通俗。你的明白?
⑦ 「樓面地價」與房價的構成是什麼關系
「樓面地價」即所謂的樓板價,它是房價構成最基礎的部分。
房價構內成的要素很多,包括土容地成本、拆遷成本、設計費監理費審計費、建安成本、配套成本、資金成本、管理成本和稅費等,
樓板價就是土地價值按所需建造的房產建築面積折換成一定價格後對外轉讓的價款。樓板價=土地價格除以土地面積除以容積率。
⑧ 研究地價與房價的關系用什麼分析方法
一、房價與地價
(一)房價與成本
土地成本是房屋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探討房價與地價的關系之前,首先應該探討房價與一般性成本的關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房價的形成是極其復雜的。有房地產本身的因素,如區位、環境、樓盤品質等等;有房地產以外的因素,如居民收入水平、利率高低、稅負高低、投資和交易成本等等。有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甚至心理的因素,但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供求關系。
供求關系的不斷變化導致市場價格的不斷變化,形成新的均衡價格。在價格的形成機制中,成本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對開發商來說,只有價格高於成本才有利可圖。即使某個開發商在一個項目上虧本,總體上他也會在其它項目上盈利,否則就只有虧損。即使某開發商虧損破產,整個行業也會贏利,否則整個行業就會萎縮,連基本的簡單再生產都維持不了。因此,成本是決定價格的基本因素。但這並不意味著任何開發商都可以以自己的成本定價。一方面,成本是通過影響供求關系來影響價格的。如果成本高於市場價格,供應就會減少,直至供不應求而價格回升。如果成本遠遠低於市場價格,就會有新的投資人加入,導致供應增加,價格降低。同時對土地的需求增加,進而又抬高了土地成本。另一方面,成本決定價格,指的是全行業的社會平均成本。在房價不變的條件下,以平均成本生產的開發商,可以獲得平均利潤;低於平均成本生產的開發商,可以獲得超額利潤,如過去以協議出讓獲得土地的開發商;高於平均成本的,就只有微利甚至是虧本了。任何開發商都會同時考慮未來房價和開發成本兩個方面(當然也會考慮其它因素)來決定是否投資。
(二)地價在房價形成中的作用
當前對房價和地價的關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是「成本推動論」,認為地價上漲推動了房價上漲。一種是「需求帶動論」,認為房價上漲引起了對土地需求增加,帶動了地價上升。這兩種觀點都是不全面的。房價和地價往往是互為因果的,關鍵是從哪個角度來看。房價在上漲過程中存在這樣一個鏈條:地價上漲→開發成本增加→房價上漲→預期房價上漲→開發商增加投資→地價上漲,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價格循環機制。在這一過程的前一階段,是地價上漲引起了房價上漲,而在後一階段,是房價引起了地價上漲。倘若不能全面地看待這一現象,就難免陷入「雞生蛋,蛋孵雞,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怪圈。由於影響房價和地價的因素非常復雜,價格循環機制的任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受到上述因素外的其它因素的影響而首先啟動,進而牽動其它環節。譬如由於對征地拆遷補償增加,引起地價上漲;建材成本增加,可能引起房價上漲;市場的投機行為,引起房價預期上漲;政策鼓勵或市場預期,引起房地產開發投資增加等等。需要指出的是,這個循環機制不會無限制的單向發展,因為每一個環節都是受約束的,隨時會被外力修正,否則就會形成房地產泡沫。比如,房價上漲會受到有效需求的約束,不可能無限制的一路上漲;大眾的心理預期隨時會變化,不可能總是看漲;開發商投資會受到宏觀調控的制約;土地購置量會受到土地供應計劃和土地規劃的制約等等。
2004年曾有人以「上半年土地平均價格增長了11.3%,高於全國平均房價增長10.3%的水平」為依據,推論「2005年上半年全國土地招拍掛價格的漲幅已遠遠超過了房價的增幅」,進而證明土地價格高漲推動房價上漲,但這種推論是站不住腳的。首先,數據來源不同。該觀點引用的土地價格數據來源於國土資源部,房價數據則不知來源於何處。不同的數據來源,其統計部門、統計方法都有差異,簡單的比較顯然會有較大的誤差;其次,數據口徑不同。土地平均價格是土地出讓價格的平均值,包括了協議出讓價格和招拍掛出讓價格;而且這里的土地也不僅指房地產用地,還有其它行業的用地。全國平均房價以房地產項目為統計對象,其中又包含經濟適用住房的價格,而
經濟適用房的土地是劃撥的。兩者的統計口徑不同,又怎能比較呢?
即使數據來源、統計口徑方面具有可比性,也不能簡單得出高房價是高地價推動的結論。從成本角度考慮,房價的漲幅等於房價各構成部分漲幅的加權和。因此,某項成本對房價的影響程度,一是取決於該因素在房價中的比例,也就是該因素對房價的影響權重;二是取決於該因素的上漲幅度。只有比例大且上漲快的因素才是推動房價的主要因素。僅僅因為土地的上漲幅度高於房價的上漲幅度,就認為地價推高了房價的觀點是不客觀的,至少是不全面。例如,建安成本占房地產開發成本的比重也很大,其對房價的影響是不能忽略的。
地價對房價的影響要具體進行分析。我們常說的「地價」,有「毛地價」和「熟地價」之分,其內涵是不同的。毛地價是指政府收取的土地出讓金和市政基礎設施配套建設費。熟地價是指經過征地、拆遷和市政基礎設施投入,符合通平條件可直接用於建設的土地價格。協議出讓的地價一般是毛地價,而招拍掛的地價多是熟地價(包括生地熟賣的情形),所以協議出讓和招拍掛出讓的價格不能直接對比。嚴格的說,熟地價中的征地拆遷費用,並不是真正的地價,雖然其常被統計為土地的取得成本。這兩年,征地費用和拆遷費用越來越高,加大了土地取得成本,這種成本的升高,和招拍掛還是協議出讓是無關的。隨著國家嚴格保護被拆遷居民和被征地農民利益政策的嚴格執行,征地拆遷成本還將進一步上升。
更重要的是,熟地價遠遠高於毛地價,由此導致的成本權重差異很大,對房價的影響迥然不同。根據北京市國土局的統計,以北京市朝陽區為例,2002年居住用地毛地價平均值為644元/平方米,熟地價均值為2042元/平方米。後者是前者的3.17倍。北京市新開發區普通住宅的成本價格中,地價款只佔到9%,征地拆遷費要佔到18.06%,二者相加則有27.06%;危改區開發建設成本中,地價款只佔到11.03%,征地拆遷費要佔到24.91%,二者相加則有35.94%。這還不包括前期工程費等其它土地開發費用。毛地價和熟地價的價差如此之大,可見不加區別地推論地價上漲對房價的影響是不科學的。
那麼,真正的「地價」的上漲對房價造成影響有多大呢?原北京市國土房管局、北京
房地產業協會估價專業委員會和北京土地學會估價專業委員會所做的研究表明:樓面毛地價與房地產價格之間呈現為一定的正相關關系,樓面毛地價高的項目房地產價格也偏高,反之亦然。但是樓面毛地價並不是房地產價格的決定性因素,因為其在房價中的比重不足10%。所以說,地價肯定會影響到房價,但影響的程度絕沒有像一些人士說得那麼高。
即使地價上升,在需求既定的條件下,房價也不一定會上升(其它成本上升也是如此)。房價是由成本和利潤共同構成的,如果開發商壓縮了利潤,則房價漲幅依然可能會小於各成本的漲幅。開發商當然不會輕易壓縮利潤。但是如果市場不能承受高房價之重,房地產商的高成本自然也就無法轉移出去,在此情況下壓縮利潤是正常的市場化的選擇。
⑨ 地價與房價是誰決定誰
地價決定房價
房子的價格是土地價格和房屋價值的總和。一般情況下,土地價格的上升大大超過房屋價值的貶值,兩者的總和造就了房子的升值。這就是房子升值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