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房價崩盤的時候當年「沒買」房子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些沒買房的人一直在租房住。房子問題不管是在哪個國家都屬於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即使是在日本也不例外。日本起初房價很高,那個時候有人傾家盪產去購買房子,但是不巧的是,後來日本房價忽然崩盤。買了房子的因為負債累累,最後選擇自殺的不在少數,而有些之前沒買到房子的當時立刻去買了一套房子,但是還是有一些人持觀望狀態。
我們不能說當時買了房子的人就是聰明,不買房子就是不聰明。總而言之,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不是說趁那個時候買了房子我就瞬間發財,一輩子不愁吃喝,沒買的我就懊惱自殺。房子這種東西,有住的就行了。當時沒買房,現在租房子居住也算是一種樂事嘛。
⑵ 中南城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昆明中南城
城市:昆明
樓盤位置:南亞陸港大道與珍泉東路交匯處
開發商:雲南國創投資有限公司
產權年限:40年
公交線路:D17路夜間定製車:安寧站
其他交通方式:沿320國道途徑昆畹東路向西南行駛14.5千米左轉,沿圓山北路向南行駛365米向右前方行駛進入右轉專用道,沿百花東路途徑百花西路行駛916米右轉,向北行駛52米到達目的地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1533333平方米,容積率暫無數據,綠化率1.7%,共4棟樓,停車位暫無
周邊配套:生活配套:
學校:和平小學、和平中學、安寧中學、安寧一中、職教園區等學校;
醫療:安寧市中醫院、安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安寧市昆鋼醫院、安寧真愛婦科醫院、安寧重生老年病醫院等數十家醫療機構;
生活:外部伊皇購物中心、安寧世貿廣場、家樂福、橫店影城、金方商廈等,還有內部精品沿街店鋪、茶馬古道商業街;
商業配套:
雲南最大國際貨運陸港:大桃花貨運站,專屬倉儲區,近萬停車位,電子商務運營中心、專業三方物流運輸公司;
商務配套:
外部建行、農村信用社等多家銀行機構;
內部配套:酒店、駕駛員旅館、快捷酒店等;商圈有華楚汽配、大西部建材城、中冠、時代貿港、東盟鋼鐵、昆鋼市場、金色時代廣場、家樂福等電子信息中心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點擊查看更多房產信息
⑶ 重慶房子怎麼那麼便宜
重慶面積大,組團分散,各個區域都相對平衡,不會某個地區地段突然高得離譜,突然性爆炒暴熱,重慶有的是土地,開發商沒心思炒,也炒不火。炒房價都是針對外地人的,重慶外地人流通不如成都,磁鐵效果遠不如成都。本地重慶人好多家庭不止一套房,老家縣城有房,主城區有房,就算房子賣到白菜價,可能不少人都要斟酌斟酌買來有沒有用。最最最最重要的是,重慶的公租房保障非常到位,樓盤很多,房源量大,大部分公租房都是按照商品房配套規格修建,甚至比很多商品房周邊配套還要好,在重慶落實住房,是很輕松的事情。所以,重慶房子怎麼可能貴的起來。
⑷ 現在房價那麼貴,年輕人該選擇買房還是租房
我毫無疑問的選擇買房,因為我總感覺這才是屬於自己的家。
買房和租房的抉擇,其實一直都在年輕人心中徘徊,有些人總覺得租房合算,有些人卻覺得買房踏實。
我自己毫無疑問是後者,就算是背上房貸,就算是生活質量下降,就算是愁的頭發都快掉光了,我還是選擇買房。
我生活在一個4線小縣城,我結婚之前就已經買了房,結婚三四年的時間了,雖然生活壓力很大,每個月也沒有什麼積蓄,可我能理直氣壯的說這是我家。
我覺得有這一點就夠了,能買房就買房吧,為了妻兒有一個安穩的家,為了父母能少操點心,也為了你自己累了能有個休息的港灣。
買房如安家,不分你我他,早買晚不買,越早越心安。
⑸ 香港為什麼房價全世界最貴
香港高房價的主因為--政府的高地價政策。
而香港高地價政策的起因是一連串特殊環境下的歷史的結果,這一切需由英國1841年佔領香港說起。
開埠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英國要了香港為其殖民地,而當時英國之所以看中香港,其主要原因是維多利亞港,英國人當時正在建立一條全球的貿易路線,來運輸他們搜掠原材料與他們生產的產品,他們需要不向他們征稅的自由貿易港,而維多利亞港的天然優勢-水深,港闊,避風,正正是英國人的需求。
而正因為英國人將香港設為了自由貿易港,港英政府無法從貿易中征稅,但建設香港又需要資金,但香港卻土地貧瘠缺乏自然資源,而英國政府又不願運過錢來,那麼港英政府唯一可以做的,也是唯有擁有的就只有--土地。由此開始了土地在香港發展中的重要角色。
在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那一刻開始,根據《英皇制誥》,所有土地馬上皆屬英國皇室所有,稱為Crown land,所以香港所謂的土地拍賣並不是真的將土地永久出售,而只是出售有期限的使用權Leasehold,可以稱之為"批地"。(早期批地年期極長,為999年,而後期縮短至99年,而現時批地年期大多為50年。)
英國人行事雷厲風行,1841年6月7日便公報公開批地並於同月14日由海軍上將Admiral Sir Charles Elliot於澳門成功拍出404幅土地。
而由於土地全部屬於英國皇室,政府作為一個壟斷的供應者,維護自己利益的最佳辦法,就是慢慢賣,一點一點地賣,來提高價格。由此,限量賣地必然成為了政府最理性的行為,而這就是高地價政策的開始。
50至60年代
踏入二十世紀,於四十年代後期開始由於中國的戰亂與動湯,內地大批人口湧入香港,香港人口急速膨脹, 香港人口由1946年的60萬,激增至1949年的186萬,到1959年更超過了300萬,人口的急劇增加使居住成為當時社會經濟中一個嚴重問題。因此港英政府於1950年成立香港模範屋宇會,由政府撥地,為低收入居民提供廉租房屋,興建之屋苑有模範邨,而1954年開始大量興建徙置區。而後來的徙置屋邨是香港公共房屋的前身。
本來港英政府作為殖民地政府是不願意花這么多錢去搞公共房屋,但後來卻越搞越大是為什麼呢?一方面,我們當然可以看作是出於人道與社會安定,而另一方面,卻可視為了英國人的更多利益。
當時,香港除了貿易外,輕工業漸漸崛起,而大量從內地來港的貧窮移民便成為了工廠工人,徙置區可以視作等同於工人宿舍,降低工廠的成本,更有助於香港的出口,其實就是一種補貼出品。另外建立公共房屋可以有助於私人房屋的價格,即有助於政府的高地價政策。50年代隨人口的激增,大量資本擁入地產業,香港就出現了房地產熱潮。
在高地價政策下港英政府可以以低稅率來維持香港的競爭優勢,同時又有收入搞公共服務,為低收入提供一定的保障同時,中產可經投資物業而享受到財富增加的好處,這漸漸便加強了整個香港社會對高地價政策的依賴。
而聰明的中國人更強加了地產業對香港經濟的重要性,1955年愛國商人霍英東投資興建當時香港最高的大廈--蟾宮大廈。
在興建的過程中,霍英東開創了"分層出售"、"分期付款","賣樓花"等的售樓方式,為香港地產業發展帶來革命,加速了整個香港地產市場的繁榮。從此地產業成為香港的經濟支柱之一,佔GDP的比重在20%以上,成為香港經濟的「晴雨表」。
70年代
70年代是香港的地產狂潮年代,香港的華資巨頭,現時的香港四大地產商等便是由此起家,如華人首富李嘉誠,他在1958年轉型投資地產,1971年成立長江實業,1972年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同年,當時的香港總督麥理浩制定了"十年建屋計劃"政策, 要在1973年至1982年的十年期間,為180萬香港基層居民提供公共住房。至1978年,又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即廉租屋計劃),解決二百多萬基層市民的住房問題。由此可見當時的高樓價已是嚴重社會問題。
而把香港樓價推上天堂便是由1981年,中英有關香港前途問題談判。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發表 聲明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中國政府會確保其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香港奉行的資本主義制度可以維持「五十年不變」。
而其中有條值得注意的是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簽訂的《中英聯合聲明》,其中列明英方於過渡期內(1984年-1997年)每年只可賣出50公頃土地,如多於此數需得到中方首肯。
另外 在1985年5月27日(《中英聯合聲明》生效之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間,當局按照《中英聯合聲明》附件三的規定,制定有關批出或出租土地的政策。香港一般的批租土地的契約年期,不得超逾2047年6月30日,有關契約的承租人須繳付地價和名義租金至1997年6月30日,該日以後則須每年繳納租金,款額相當於有關土地應課差餉租值的百分之三。至於在1997年6月30日前期滿的契約,亦可根據《中英聯合聲明》的規定續期至2047年,惟短期租約和特殊用途契約則除外
《中英聯合聲明》限制每年香港土地供應不得多於50公頃,令港英政府得到了哄抬地價的借口。直接令高地價更高,使樓價如同坐了火箭一樣升天。
十多年內,香港地價上升了二十倍,過高的地價,使只有少數的擁有龐大資本的地產商才能參與土地市場,結果做成寡頭壟斷,造成政府與地價巨頭與數百萬私樓擁有者這共同利益體,而這造成了回歸後繼續高地價的必需性。
而另外企業,特別是中小企也需要高房價,房屋是香港工商業的重要抵押品,中小企往往通過房屋抵押向各銀行借錢,流動周轉,高房價令房屋成為香港銀行最接受的抵押品,此同時又強化了高地價。
而為什麼當年《中英聯合聲明》要限制每年香港土地供應不得多於50公頃?有一種陰謀論說法認為:殖民者要撤退,但同時謀算要在殖民地保持利益,常用的手段是於當地扶植親殖勢力,作為其撤退後的代理。更加狡猾的手段,則是把當地的經濟精英的利益與其利益相捆綁,使其與已撤退的殖民者一榮皆榮,一損俱損。
限制土地供應,實行高地價政策,對於早已控制了港島傳統黃金地段的英國公司來說,利益明顯不過。然而,幾百年殖民史積累經驗,英人玩政治早已爐火純青,深知要鞏固其利益,必須讓回歸後的政經精英在高地價政策中分一杯羹。
一九八四年中英談判結束,中國將在一九九七年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已成定局,九七之後,以華人為主的政經精英將取代英人治理香港。為了要令英人利益在九七後可以維持,令這些精英的利益與其一致,是整個撤退布局的核心。
香港的經濟頂尖精英階級,基本上都是從製造業、金融或者貿易等產業賺取了初始資本之後,通過地產發展項目而賺取了巨額資本,再由此投資其他行業。由於地產發展和投資物業收租仍然是香港經濟頂尖精英階級的核心利益,延續高地價政策就擁有了牢固的利益結構支撐,同時也就保障了英資牢牢在握的利益。
回歸後
回歸前之高地價政策的根本原因是英國人出於自身利益的追求,而對香港人的剝削,而回歸之後,中國人為什麼還要剝削自己人呢?所以董建華便推出了"八萬五"--"八萬五建屋計劃"。 八萬五建屋計劃,簡稱八萬五,是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在1997年度施政報告提出的一項政策。董建華提出每年供應不少於85,000套住宅,希望10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6.5年縮短至3年。
可惜遇上了97金融風暴與03沙士,香港地產市道受到重創,大量業主變成負資產,中產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當他變成負資產,整個社會的經濟便無法維持,所以原本為解決目標的高地價政策成為了唯一的救星。
為了穩定樓市高價特區政府推出大量政策,其實就是加強版的高地價政策。
而近10年香港另一個新樓特色就是開放式廚房,因為根據屋宇署與其它部門製作的聯合作業備考,每一個單位只可以有一個環保露台及工作平台,而這些環保露台及工作平台是可以不納入建築面積之內,但是卻屬於銷售面積的部份。
而近年政府多以「勾地」來賣地 申請售賣土地表,俗稱「勾地表」,是香港特區政府現行拍賣政府土地的一個途徑,此制度在亞洲金融危機後(1999年)推出,在當時,它與另一傳統的拍賣官地機制─ ─「常規賣地」同時施行。簡單的說「勾地」就是土地在正式掛牌出讓前,由對該土地感興趣的單位向政府表明購買意向,並承諾願意支付的土地價格。
在「勾地」制度下,香港地政總署定期列出公開的土地儲備表《供申請售賣土地一覽表》,即是俗稱「勾地表」。有意買地的公眾人土,包括地產發展商,可向地政總署提出申請「勾地」,並報出底價。政府收到申請,如果有關提價合乎政府估計的市場價格之十成(註:現行香港勾地,官訂市價的八成也可以),就會將該地塊按規定「勾出」,並在規定期限內組織其招標拍賣,公眾拍賣會上價高者得,提出勾地者必須參與該次競價,但其報價不得低於它申請時的底價。
若果拍賣時「不到價」,即是不達到官訂拍賣當時秘密底價,地政總署有權收回,並留作下次再拍賣,直至等於或高於政府預期的價格為止。如果拍賣時無人提出等同或高於勾地者申請時的提價,政府有權沒收原先勾地者的按金。該按金是保證拍賣價不會低於勾地者原先的提價。
在賣地過程中,政府不會提供任何優惠予勾地申請者,如申請者最終不能買得土地,發還按金時也不會給予利息。
而有觀點認為勾地是近年高樓價的另一原因 有人認為「勾地」制度使到香港土地供應數量符合市場的實際需求,降低了對市場的干擾,也確保了土地以合理價格賣出。不過也有人認為現行的勾地制度有一些問題,政府在實施時往往只許地價升,不許跌,扭曲了市場的正常價格起落;而且政府不公開勾地表內各幅土地的底價,人為製造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增加土地被勾出的難度,導致拍賣稀少,變相進一步收緊土地供應
總結
高地價政策本來是英國人對香港的剝削,而在這個過程中整個香港的經濟形成了對高地價政策的依賴,令其成為必需品,而任何對高地價政策的干預都必對香港的經濟與競爭力的打擊。
⑹ 上海臨港新城的房價為什麼那麼便宜
因為是新城。另外,這個房價相對於他的區位來講,已經算很貴了。
臨港新城這塊版地方是填海造地弄出來的。在權幾所大學入駐之前是很荒涼很荒涼的。基本上屬於無人區。後來上海市政府為了開發洋山港,在這里建設起臨港新城來。
現在的臨港新城就是當年的浦東新區陸家嘴,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的時代。雖然,外圍的房價都已經在跌了,但是,臨港新城的房價一直很穩定的在10000元/平米左右。而且,這里交通不便,生活也不方便。大賣場是今年下半年剛開起來的,人氣也很弱,在學生放假的時候就相當於空城。
不過,自2005年開始開發的臨港新城能發展到這個地步已經算不錯了。陸續會有其他的一些機構遷過來。包括地鐵也在加緊趕工中。醫院也在抓緊建設中。
以後的臨港新城會比較有前途的。在上海眾多新城中,臨港的特色比較鮮明。主抓港口航運健康產業以及重裝備製造
另外,這里的空氣比較清新。但是跟所有在海邊的城市一樣,比較潮濕,風也比較大。濕氣與咸氣比較重,家裡的電子以及各種鋼鐵製品比較容易損壞。
⑺ 為什麼那麼多城市房價開始跌了,還是有人相信房價會一直漲
房價起起伏伏,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市場狀態好,房價就會上漲。
市場狀態不好專,房價就會下跌。
但是從總體來說。屬房價肯定會越來越高,這個大趨勢是不會變的。
也就是說,未來的房價肯定會比現在高。
這是經濟規律決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當然了,房價在上漲,人們的收入也會隨著經濟發展而不斷提高。
對於有些人來說,因為自身實力更強,所以他們的收入增長更快。
對這些人來說,房價上漲的幅度比他們收入提高的速度要低……他們就會覺得房價在下降的。
⑻ 防城港房價上漲空間大嗎
防城港房價上漲空間不算很大了,截止2020年2月,防城巷的整體房價已經在萬元以上內,上漲空間不算特別大了容,但還是要看當地的經濟發展情況,如果經濟發展迅速,且政府不幹預房價的情況下,還是有上漲空間的。
(8)時代貿港的房價為什麼那麼便宜擴展閱讀:
雖說廣西防城港的房價一直在上漲,但是和中國部分沿海城市的房價進行對比發現廣西防城港房產的價格仍然處於一個很低的水平,與隔著一個瓊州海峽的海南三亞相比價格卻相差了幾倍之多不得不說廣西防城港房產的價格與其他沿海城市相比仍然具備一定的漲價空間。
所以說未來防城港的房價還是具備持續上漲的空間,也是塊適合投資和宜居的地方。轉眼間,我們都錯過了那個低房價的年代。
⑼ 為什麼很多人都不看好海南的發展,但是海南房價卻很高
未來的海南!海南發展有三段目標:
1、國際旅遊島
2、自由貿易港
3、世界自由島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海南在2020年左右初步完成基礎設施的建設。在2020-2030年間會迎來爆發黃金發展時期。
因為海南不供應土地,庫存有限。
限購的真正目的,不是讓想買房的人買不了,而是讓想賣房的人賣不掉,是抑制住宅房地產開發的野蠻生長,為建設全島自貿港創造條件,控制房地產流動性。穩定海南房地產,調整經濟結構,引導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建設,避免走90年代老路,為接下來的大變革鋪路!
任何一個地區發展,天時地利人和。
香港的發展,是依靠巨大市場的大陸。
迪拜地處亞非歐交接,空中交通樞紐,背後是有錢又保守的中東國家。
新加坡,跟上全球經濟增長趨勢,獨特的全球海運的地位 。
中國的任何重要政策推出,都是為國家大戰略服務,看懂了的中國的戰略目標,你就能明白下一步怎麼走了。
跟著國家政策走不會吃虧!
海南自貿區,在未來幾十年,其意義可能比千年雄安還要重大!
是中國走向海洋強國的重要一步。
中國的全球大航海時代,要拉開序幕了!
能否趕上這波紅利,你得考慮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