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手房過戶費 交易費 要多少
1、 交易費:3元/平方米復
2、 個人所得稅:房制產交易盈利部分的20%或者房款的1%(房產證滿5年並且是唯一住房的可以免除)
徵收方法:按照基準稅率徵收交易總額的3%,若買方是首次購買面積不足90平的普通住宅繳納交易總額的1%,若買方首次購買面積超過90平(包含90平)的普通住宅則繳納交易總額的1.5%。
註:首次購買和普通住宅同時具備才可以享受優惠,契稅的優惠是以個人計算的,只要是首次繳契稅都可以享受優惠。若買方購買的房產是非普通住宅或者是非住宅則繳納交易總額的3%。
徵收條件以家庭為單位出售非唯一住房需繳納個人房轉讓所得稅。在這里有兩個條件:家庭唯一住宅、購買時間超過5年。如果兩個條件同時滿足可以免交個人所得稅;任何一個條件不滿足都必須繳納個人所得稅。
註:地稅局會審核賣方夫妻雙方名下是否有其他房產作為家庭唯一住宅的依據,其中包括雖然產權證沒有下放但是房管部門已經備案登記的住房(不包含非住宅類房產)。
另註:如果所售房產是非住宅類房產則不管什麼情況都要繳納個人所得稅。而且地稅局在征稅過程中對於營業稅繳納差額的情況,個人所得稅也必須徵收差額的20% 。
㈡ 想了解一下一間60萬的二手房過戶費用要多少
購置二手房的費用包括以下幾種:
1、二手房房費;
2、若二手房辦理銀行按揭,則需要繳納:
(1)銀行按揭抵押公證費。抵押公證費是貸款額的 1 ‰,不足 200 元的按 200 元徵收。
(2)按揭合同工本費 380 元 / 套。
(3)商品房案值評估費為總房價的 3 ‰~5 ‰。
(2)二手房過房需要多少過戶費擴展閱讀:
房產證真偽鑒別方法:
⑴、建房注冊號。房產證是由建設部監制,建設部對每個能夠發證的市(縣)發證機關進行了注冊登記,並予以編號。在辨別時,要看房產證是否有編號,編號是否是建設部公告的全國統一編號。
⑵、發證機關(蓋章)。這里要注意兩個方面:
一是規范的發證機關是市(縣)的房地產管理局(房產管理局)或市(縣)人民政府。別的任何單位或部門都無權發證,它們發的權證都屬於非法、無效的;
二是所蓋印章均為套印,印跡清晰、干凈、均勻,手工蓋印是不可比的。
⑶、團花。在封面裡頁有土紅、翠綠二色細紋組成的五瓣疊加團花。線條流暢,紋理清晰。手觸有凹凸感。
⑷、暗印、水印。所用紙張為印鈔紙,淺粉底色,並印有等線宋體"房屋所有權證"底紋暗印。將紙對著光亮處,則可見高層或多層水印房屋。其抖動時聲音清脆,可通過手摸和聽聲區分真假。
㈢ 二手房滿兩年過戶費是多少
二手房過戶是根據地稅指導價收取:
1、90平以下,契稅1%。90平以上,契稅1.5%;
2、增值稅約4.76%。證過2年可減免;
3、個人所得稅1%。證過5年且是業主唯一住房可減免;
以上是首套房,二套房面積90平以下,契稅仍然1%。90平以上2%,其他一樣。三套房及以上,契稅按照3%收取。
稅費是根據房產總價值計算的,所以如果把總價值約定的低的話,是可以避稅的。但為了防止買賣雙方完全規避國家的稅費。國家對各地區的房產都有個地段指導價格,也就是地段的均價。
買賣約定的價格是不能低於該地段的指導價格的,否則就有規避稅費的嫌疑,買賣過戶就沒辦法正常的辦理。所以只要等於該地段的地區指導價格就可以實現稅費的最低價。
(3)二手房過房需要多少過戶費擴展閱讀:
過戶法律
房屋轉讓過戶的規定投入使用的房地產買賣雙方,應當簽訂房地產買賣合同,合同文本可以使用屋土地管理局制定的示範文本,也可使用自製合同。
使用自製合同的,當事人在過戶申請前應委託經市房地局認定的法律服務機構進行預審,法律服務機構對符合規定的自製合同,提出預審合格意見。市、區、縣房地產交易管理機構受理過戶申請後,應對買賣雙方提供的申請過戶資料進行審核,審核內容如下:
一、當事人提供的材料是否合法、有效;
二、申請書填寫的內容與提供的材料是否一致、無誤;
三、房地產的權屬是否清楚,有無權屬糾紛或他項權利不清的現象,是否屬於《房地產轉讓辦法》規定不得轉讓的范圍;
四、受讓人按規定是否可以受讓該房地產;
五、買賣的房地產是否已設定抵押權;
六、買賣已出租的房地產,承租人是否放棄優先購買權;
七、買賣共有的房地產,共有人是否放棄優先購買權;
八、房地產交易管理機構認為應該審核的其他內容。
㈣ 二手房過戶需要交哪些費用
二手房在交易過戶的時候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契稅,營業稅,印花稅。另外在辦理過戶手續的時候,需要准備好房產證的原件,交易雙方的身份證原件,如果結婚了,那也好准備好雙方的結婚證。雙方之間如果存在著交易關系,那還要准備好交易合同。
當然在購買二手房的時候也有很多注意一點,你比如說一定要仔細的看一下合同,還要看一下這個房子的房產證原件,要看一下這個房子現在是否存在著抵押的關系。其次就是要對比一下價格,要拿這個房子的價格和周邊小區其他的二手房進行一個對比,總之買房並不是一件小事,建議大家一定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