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陳幼堅畢業院校
陳幼堅,1950年生於中國香港,著名設計師,曾榮獲香港乃至國際獎項400多個,在紐內約、倫敦、東京等地容名聲大噪。1996年,被設計界視為「聖經」的《Graphis》雜志將陳幼堅設計公司選為世界十大最佳設計公司之一,1997年,海報及藝術掛鍾被美國舊金山市現代美術博物館納為永久收藏品。陳幼堅認為,2002年其在日本舉辦的個展「東情西韻」的展覽比所獲得榮譽更能涵括他的設計特點和藝術追求。
2. 北京哪裡能買到 陳幼堅-東情西韻
大范甘迪飛韓國
3. 陳幼堅的個人資料,知道的友友請告訴下,
著名設計家陳幼堅 陳幼堅 陳幼堅,生於1950年的香港,憑著個人的天分和敏銳的藝術觸覺在設計行業打拚了26個年頭。這26年來,他曾榮獲香港乃至國際獎項400多個,在紐約、倫敦、東京等地名聲大噪,他設計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1996年,被設計界視為「聖經」的《Graphis》雜志將陳幼堅設計公司選為世界十大最佳設計公司之一,1997年,陳幼堅設計的海報及藝術掛鍾被美國舊金山市現代美術博物館納為永久收藏品┅┅陳幼堅作為世界大師,榮譽光環無法列數得清。但陳幼堅告訴記者,這次「東情西韻」的展覽比所獲得榮譽更能涵括他的設計特點和藝術追求。小小的兩層展覽室里掛滿了陳幼堅的作品,每一幅作品都能讓記者看到在歐式包裝和西方簡潔線條下跳躍著的中國熱情。 陳幼堅是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但對中國文化遺產的執著和驕傲,並沒有使他變成一個固守傳統的「藝術遺老」,而是讓東西文化在他的設計理念中更為合理地融結在一起。他成功地揉合西方美學和東方文化,既賦予作品傳統神韻又不失時尚品味的優雅,展出的有柄瓷杯、茶葉盒、文具以及杯墊等作品中國風味濃重,卻又不失優雅精細。他在東京新宿的高島屋有一家命名「茶語」的茶館,從茶館的室內裝潢和司標設計到茶具的選用,都堪稱是陳幼堅設計藝術精髓,而東京三菱銀行的CI、NIKKO的現代中國餐具都讓人體會到了東西合璧的唯美。 今年53歲的陳幼堅(Alan Chan)是香港最著名的設計師之一,獲獎無數。陳幼堅設計公司曾被美國GRAPHIS雜志評為全球十大設計公司之一,是惟一獲此殊榮的華人設計公司。他的海報和腕錶甚至被美國三藩市現代美術博物館納為永久收藏品。在日本,他還分別於1991年、2002年在東京舉辦了"東方匯合西方"、"東情西韻"的個展。在日本的設計界,他的名聲就如成龍在日本的演藝界地位那麼響當當。 榮譽、財富、經歷、名聲到了53歲的他這里早已是囊中之物,從一個不懂設計的門外漢到國內、國際數百個獎項的獲得者,他用了20年的時間,在20世紀90年代他開始確立並切實感受到自己的地位。給別人打了10年工,為自己做了20多年事,其間沒有太多痛苦不堪的艱難險阻,也沒有過多苦水要訴。以至於他到50歲時便發覺自己該做的事已經做完了。 他想離開現在,去做更好更大的事情。至於更好更大的事是什麼,他沒想通。在沒想通之前,他改變了發型。 到現在還拿獎是因為我的天分 與陳幼堅的對話從一個小故事開始。我一個在廣州做平面設計的朋友想跳槽,但他經過一番市場調查後又放棄了這個打算,他猛喝了一口啤酒,憤憤不平地講?quot;市場價已經低到2000塊,快趕上揀垃圾的了。"我把這個小故事告訴陳幼堅,他說香港也是一樣,一些年輕的設計師想出頭非常困難。價格低不說,又要聽話,本科生的學歷寥勝於無。當初促動他出來單乾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廣告公司的比稿以及復雜的人際關系。 關於自己的行業特性,陳幼堅曾說過一番話:"平面設計的歷程就如馬拉松賽跑,是一條既漫長而又充滿挑戰性的道路。那些獲獎無數的運動健將,不只單靠一副天賦的良好體魄才'上位',亦要配合後天的悉心栽培和毅力才能達到理想的成果。平面設計師要成功,亦如運動健兒般,只靠天資是不夠的,一個人如沒有全力付出精神、時間和努力,成功是不會發生的。"這番話更像是說他自己。 高中畢業後的陳幼堅一方面因為家裡窮,另一方面也交了女朋友,已無心向學,在20歲時進入一家國外的4A廣告公司做學徒,在此之前學數學和化學的他尚不知設計為何物。如今用拿獎拿到手軟來形容他獲獎的數量一點都不誇張,一直到現在,他的設計仍然30個、40個獎地捧回來。關於得獎,陳幼堅的感受是--"讓我知道自己有多好,讓我最快地知道自己在哪個地位。" 記者問了他一個很多人都問過的問題--天分?他笑著說:"我覺得有!"這種感受在開始十年二十年他還不覺得,隨著工作經驗多了,人生經驗多了,陳幼堅開始感覺為什麼自己做設計師跟別人不一樣,自己的想像,工作的方法,表達的方法都不一樣。"到現在還在拿獎,這就是我的天分,但是天分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天分,你知道自己的目標,自己的興趣,開始就要想清楚。不過, 只靠天分並不是我成功的惟一要素,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同心協力的團隊精神加上太太(公司總經理)在背後的支持對我來說才是推動我成功的原動力。" 很多人對陳幼堅的評價仍然停留在平面設計領域,實際上,早在多年前他的工作重心已轉向以品牌策略為主--在把各種設計元素運用得爐火純青的同時也把設計工作提升到了策略的高度,並使之與品牌及推廣更完美地結合。如今將事業擴展到大陸的他也受到了和在日本一樣的推崇。同樣握著他的手不放的年輕人,同樣追趕著要采訪的媒體,在北京、上海、杭州、長沙、成都、汕頭等六個城市同時進行的項目,以及可口可樂在2003年初推出市場的全新中文字體形象…… 陳幼堅享受自己的VIP待遇,被當成英雄和大師一樣的崇拜也讓他感覺很好。 做著將中國人的尊嚴拿回來的事 2002年,陳幼堅為北京申奧設計了招貼畫,在一次研討會上,他的演講題目是"品味與尊嚴",他認為北京申奧不僅僅是一次國際運動比賽,還應該是一次通過奧運活動表達中國文化與品位的機會,通過這種展現,將中國人的尊嚴在國際舞台上拿回來。 "我在國際上做的事,去一些學校演講,參加研討會,除了談談設計心得外, 也有一些跟設計沒什麼關系的東西,我做的是一個中國人應該做的事,就是將中國人的尊嚴拿回來。" 陳幼堅回想起小時候父母親最朴實的家庭教育。父親是廣東人,當年是一位水果攤主,母親是澳門人,都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他們告訴陳幼堅的全是最簡單的做人道理,做人應該努力,應該勤奮,應該善良,應該孝順。有關藝術細胞的熏陶倒是從父親那裡找到了出口,原來,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講,父親是一名DIY高手,他總是將盛放水果的木箱重新組合起來做成傢具或者其它有用的東西。 2002年,陳幼堅在日本舉辦了他的個展,名字也是"東情西韻",很多人看他的東西,對他說:你的中國文化思想很深啊。陳幼堅很認真地表示:"我騙你的,基本上我的東西都是很表面的。但是為什麼我弄得這么好,因為我知道自己的文化用什麼形式來表達,好讓中國人和老外都覺得有味道。但並不代表我對中國文化了解多深,你只要多問我一句,我未必可給你一個更深入的答案。"從這些話里,我們可以看到他謙虛的一面,或者是老實的一面,而在國際舞台上,他不僅僅是一個設計師,更是一個中國文化的傳承人,做著將中國人的尊嚴拿回來的事。 說話的時候,我們坐在上海金茂君悅54層的咖啡廳,他向相熟已久的服務員要了杯茶,態度自然而和善。這使人想像不出他開會的樣子。因為很多人不喜歡他開會的態度,有點強硬。他的解釋是:"我先說這個事情,然後你再告訴我你的意見。每個事情要找一個Point才可以做,做事情最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焦點,每一步都是從這個方向走的時候,目標就能很快地到達。" 采訪過程中,陳幼堅也一直強調希望所有的采訪都能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要不然,以他的經歷可以聊個沒完。實際上陳幼堅真正接受的采訪並不多,他還沒找到一種方式來用語言很好地表達自己,一如他對色彩和線條的自如運用。但這並不妨礙他喜歡跟人聊天,他說自己的創作都是從生活的感受中來的。他也喜歡通過別人來了解自己。"我常常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所以要在別人的評價里'照照鏡子'。但我不吹牛,也不掩飾,只是赤裸裸地做我自己。" 沒有激情我就做不成任何事 身為大師級的設計師,陳幼堅所受的關注又常常超出專業領域,造成的轟動效應絕不亞於娛樂明星。依我看,坐在我面前的他也確實不乏"明星氣質":標志性的山羊鬍,簡潔得體的著裝,善意的待人接物,面對鏡頭從容不迫,氣度不凡。這是他出位於其他設計師的地方。另外,在與MAGGIE Q合拍的一組茶廣告中,他不但表現了自己的表演天分,甚至被拍片的導演贊譽:"你可以去當演員和導演。"另外可以提及,陳幼堅還同娛樂圈的朋友開了家餐館。 "我做事的方式是從不刻意,但是如果我認准這是個機會我就不放過,'咬定青山不放鬆'!"陳幼堅顯然是一個精力充沛的人。就在采訪前一天,一個朋友對他說,"你就像一條蛇,靜的時候不出聲,動起來要人命。"他覺得這個說法很好。 聲名鵲起之後,他也隨之變得活躍與開朗,也開始接受一些另類的東西。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眾多當紅的歌星,梅艷芳、張國榮、林子祥、羅文、張學友、周華健等人的唱碟及大部分的演唱會宣傳都是他設計的,因為他覺得這些東西相對於公司的主營業務來說是另類,雖然給了他另外一個天地去發展另一種思維,但那隻屬於他個人興趣范疇,往往淺嘗輒止,而且在作品集里也沒有收錄。但現在的他會更願意去做一些另類的嘗試。 他到了一個城市,往往累了一整天,晚上大家分頭睡去,他還興致勃勃地奔向酒吧。因為喜歡嗎?"不,我不喜歡,太吵了。但是酒吧是一個可以讓我最快地發現這個城市現時的狀態的地方;一大早我還會去舊貨市場,我可以在那裡找到城市的根?quot;相比較這兩個焦點,去舊貨市場是他所喜歡的。他喜歡旅行,喜歡收舊貨。如果不是因為工作,他更願意待在家裡,看看書,聽聽音樂。有一個細節,年輕的時候,陳幼堅曾做過中學校內民歌隊的歌手。至今他的身上還涌動著年輕時的Passion,喜歡流行音樂和卡拉OK,上海一家專門為年輕人打造的搖滾酒吧也是陳幼堅的最愛。 在外人看來,人生如此,他已經不需要像現在這般努力,這樣賣命,甚至他的太太也曾經問過他,為什麼他依然擁有這個程度的熱情。說話間,他合上厚達500頁的最新作品集,紅色的封面上寫意的寥寥幾筆,活脫脫是他的形象。他說:這是句號,亦是起點。50歲,一條新的起跑線。
4. 有沒有一些出名的設計師是沒有高學歷噶
陳幼堅生於1950年,在香港長大,中學理科畢業後,只念過十個月的夜間設計課程。他曾贏得本地及海外設計獎項五百多個,獎項包括美國COMMUNICATION ARTS優異獎、NEW YORK ART DIRECTORS CLUB AWARD、GRAPHIS、英國D&AD、日本TOKYO TYPE DIRECTORS CLUB AWARD、HKDA及HK 4AS CREATIVE AWARD。其公司在1998年JAPEN TYPOGRAPHY ASSOCIATION所舉辦的比賽中,一連奪得九個獎項,當中包括一個最傑出作品獎。他於1989年更獲得香港藝術家聯盟頒發的「設計家年獎」。其公司在1996年被美國紐約GRAPHIS雜志選為該年度世界十大設計公司之一。他的海報及腕錶設計沒美國三藩市現代美術博物館納為永久收藏品。
「我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圓圓的黑框眼睛,標志性的山羊鬍,瘦削的身材配上的體的黑色外套,這些特質勾勒出設計大師陳幼堅。五十三歲的他,眼神卻如同二十八歲:激情,銳利和智慧。
陳幼堅來自一個令人愛恨交加的城市——香港.。在這個快速變換的城市裡,陳舊交匯,東西連接,貧富並存,空氣中處處彌漫著那種「現在就要的」緊迫氣氛。積架跑車,日本百貨公和英國建築設計師霍朗明設計的匯豐銀行大廈等舶來品之中無一不體現出商業價值凌駕於一切之上的法則。紛繁蕪雜之中,陳幼堅,卻以獨到的設計風格將東情西韻融會貫通。在牢牢把握市場脈搏的前提下,使東方文化重新煥發了新資。
陳幼堅從不否認自己是商業設計師,但他認為這並不妨礙他成為藝術家。「商業是命題,藝術是境界,我所做的無非是在努力將商業命題做到藝術的境界。」他做到了:1996年美國權威的設計雜志Graphis評選世界十大設計公司,陳幼堅設計公司作為唯一的一家亞洲公司列為其中。他為這次盛事設計的海報充分體現了他的風格--中西合璧,簡約中透著東方的神韻。陳幼堅被公認為設計大師,但也更喜歡「視覺藝術家」,他認為在視覺藝術的最高境界中沒有行業、空間、地域、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分隔,藝術家的創作應游刃於不同的領域。風格也不必限定於一種,簡約或者是繁復都只是手法,藝術家應隨機應變,於用自如。
人生是最初的命題。在商業社會人人都要根據價值定位,所以職業成了重要命題,陳幼堅的兩個命題都源自於父親:陳幼堅的父親開了一家水果商店,雖然沒有受過什麼正式教育,但家裡的傢具都是他親自用水果箱子的木頭做的,做完桌子做櫃子,蘸染上光油,設計出那些很有ART DECO風格的拉手用來做裝飾之用。
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迪斯尼公司委託陳幼堅進行慶回「慶回歸珍藏版」設計。回歸之路,艱辛曲折,可與「西遊記」齊名:當年唐僧師徒歷盡艱辛,躕躕西行,如今眾望所歸,西方不亮東方亮。於是由迪斯尼家族唐老鴨和米老鼠等組成的「東游記」誕生了。
2002年在接受可口可樂公司邀請設計「可口可樂」中文標識時也遇到了挑戰:客戶擯棄了沿用24年之久的中文標識,要求所設計既有中國特色又兼具國際風格。看似簡單的要求落實到四個方塊字上著實不易。他在仔細研究了「COCA-COLA」的英文標志後,沿用其中的飄帶和筆劃弧度,經數月的構思和修改,創造了充滿現代感的新表示,讓人一眼就能認出「COCA-COLA」家族的新成員。真可謂方寸之間見功力。如今新標識已隨著「可口可樂」的動感廣告和各種產品迅速傳播,成為新的時尚風標。
陳幼堅為北京申奧設計過海報,他也希望可以為上海2010世博會出力。他認為奧運會和世博會都是展示中國文化和國力的大好時機,作為一個炎黃子孫能夠參與盛事,實為一大快事。這也是為什麼他每年必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日本、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韓國、澳洲以及英國等地的邀請,向當地設計界講述「東西古今融會再創」的設計理念,同時也弘揚了中國文化。
著名設計家陳幼堅
陳幼堅
陳幼堅,生於1950年的香港,憑著個人的天分和敏銳的藝術觸覺在設計行業打拚了26個年頭。這26年來,他曾榮獲香港乃至國際獎項400多個,在紐約、倫敦、東京等地名聲大噪,他設計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1996年,被設計界視為「聖經」的《Graphis》雜志將陳幼堅設計公司選為世界十大最佳設計公司之一,1997年,陳幼堅設計的海報及藝術掛鍾被美國舊金山市現代美術博物館納為永久收藏品┅┅陳幼堅作為世界大師,榮譽光環無法列數得清。但陳幼堅告訴記者,這次「東情西韻」的展覽比所獲得榮譽更能涵括他的設計特點和藝術追求。小小的兩層展覽室里掛滿了陳幼堅的作品,每一幅作品都能讓記者看到在歐式包裝和西方簡潔線條下跳躍著的中國熱情。
陳幼堅是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但對中國文化遺產的執著和驕傲,並沒有使他變成一個固守傳統的「藝術遺老」,而是讓東西文化在他的設計理念中更為合理地融結在一起。他成功地揉合西方美學和東方文化,既賦予作品傳統神韻又不失時尚品味的優雅,展出的有柄瓷杯、茶葉盒、文具以及杯墊等作品中國風味濃重,卻又不失優雅精細。他在東京新宿的高島屋有一家命名「茶語」的茶館,從茶館的室內裝潢和司標設計到茶具的選用,都堪稱是陳幼堅設計藝術精髓,而東京三菱銀行的CI、NIKKO的現代中國餐具都讓人體會到了東西合璧的唯美。
今年53歲的陳幼堅(Alan Chan)是香港最著名的設計師之一,獲獎無數。陳幼堅設計公司曾被美國GRAPHIS雜志評為全球十大設計公司之一,是惟一獲此殊榮的華人設計公司。他的海報和腕錶甚至被美國三藩市現代美術博物館納為永久收藏品。在日本,他還分別於1991年、2002年在東京舉辦了"東方匯合西方"、"東情西韻"的個展。在日本的設計界,他的名聲就如成龍在日本的演藝界地位那麼響當當。
榮譽、財富、經歷、名聲到了53歲的他這里早已是囊中之物,從一個不懂設計的門外漢到國內、國際數百個獎項的獲得者,他用了20年的時間,在20世紀90年代他開始確立並切實感受到自己的地位。給別人打了10年工,為自己做了20多年事,其間沒有太多痛苦不堪的艱難險阻,也沒有過多苦水要訴。以至於他到50歲時便發覺自己該做的事已經做完了。
他想離開現在,去做更好更大的事情。至於更好更大的事是什麼,他沒想通。在沒想通之前,他改變了發型。
到現在還拿獎是因為我的天分
與陳幼堅的對話從一個小故事開始。我一個在廣州做平面設計的朋友想跳槽,但他經過一番市場調查後又放棄了這個打算,他猛喝了一口啤酒,憤憤不平地講?quot;市場價已經低到2000塊,快趕上揀垃圾的了。"我把這個小故事告訴陳幼堅,他說香港也是一樣,一些年輕的設計師想出頭非常困難。價格低不說,又要聽話,本科生的學歷寥勝於無。當初促動他出來單乾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廣告公司的比稿以及復雜的人際關系。
關於自己的行業特性,陳幼堅曾說過一番話:"平面設計的歷程就如馬拉松賽跑,是一條既漫長而又充滿挑戰性的道路。那些獲獎無數的運動健將,不只單靠一副天賦的良好體魄才'上位',亦要配合後天的悉心栽培和毅力才能達到理想的成果。平面設計師要成功,亦如運動健兒般,只靠天資是不夠的,一個人如沒有全力付出精神、時間和努力,成功是不會發生的。"這番話更像是說他自己。
高中畢業後的陳幼堅一方面因為家裡窮,另一方面也交了女朋友,已無心向學,在20歲時進入一家國外的4A廣告公司做學徒,在此之前學數學和化學的他尚不知設計為何物。如今用拿獎拿到手軟來形容他獲獎的數量一點都不誇張,一直到現在,他的設計仍然30個、40個獎地捧回來。關於得獎,陳幼堅的感受是--"讓我知道自己有多好,讓我最快地知道自己在哪個地位。"
記者問了他一個很多人都問過的問題--天分?他笑著說:"我覺得有!"這種感受在開始十年二十年他還不覺得,隨著工作經驗多了,人生經驗多了,陳幼堅開始感覺為什麼自己做設計師跟別人不一樣,自己的想像,工作的方法,表達的方法都不一樣。"到現在還在拿獎,這就是我的天分,但是天分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天分,你知道自己的目標,自己的興趣,開始就要想清楚。不過, 只靠天分並不是我成功的惟一要素,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同心協力的團隊精神加上太太(公司總經理)在背後的支持對我來說才是推動我成功的原動力。"
很多人對陳幼堅的評價仍然停留在平面設計領域,實際上,早在多年前他的工作重心已轉向以品牌策略為主--在把各種設計元素運用得爐火純青的同時也把設計工作提升到了策略的高度,並使之與品牌及推廣更完美地結合。如今將事業擴展到大陸的他也受到了和在日本一樣的推崇。同樣握著他的手不放的年輕人,同樣追趕著要采訪的媒體,在北京、上海、杭州、長沙、成都、汕頭等六個城市同時進行的項目,以及可口可樂在2003年初推出市場的全新中文字體形象……
陳幼堅享受自己的VIP待遇,被當成英雄和大師一樣的崇拜也讓他感覺很好。
做著將中國人的尊嚴拿回來的事
2002年,陳幼堅為北京申奧設計了招貼畫,在一次研討會上,他的演講題目是"品味與尊嚴",他認為北京申奧不僅僅是一次國際運動比賽,還應該是一次通過奧運活動表達中國文化與品位的機會,通過這種展現,將中國人的尊嚴在國際舞台上拿回來。
"我在國際上做的事,去一些學校演講,參加研討會,除了談談設計心得外, 也有一些跟設計沒什麼關系的東西,我做的是一個中國人應該做的事,就是將中國人的尊嚴拿回來。"
陳幼堅回想起小時候父母親最朴實的家庭教育。父親是廣東人,當年是一位水果攤主,母親是澳門人,都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他們告訴陳幼堅的全是最簡單的做人道理,做人應該努力,應該勤奮,應該善良,應該孝順。有關藝術細胞的熏陶倒是從父親那裡找到了出口,原來,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講,父親是一名DIY高手,他總是將盛放水果的木箱重新組合起來做成傢具或者其它有用的東西。
2002年,陳幼堅在日本舉辦了他的個展,名字也是"東情西韻",很多人看他的東西,對他說:你的中國文化思想很深啊。陳幼堅很認真地表示:"我騙你的,基本上我的東西都是很表面的。但是為什麼我弄得這么好,因為我知道自己的文化用什麼形式來表達,好讓中國人和老外都覺得有味道。但並不代表我對中國文化了解多深,你只要多問我一句,我未必可給你一個更深入的答案。"從這些話里,我們可以看到他謙虛的一面,或者是老實的一面,而在國際舞台上,他不僅僅是一個設計師,更是一個中國文化的傳承人,做著將中國人的尊嚴拿回來的事。
說話的時候,我們坐在上海金茂君悅54層的咖啡廳,他向相熟已久的服務員要了杯茶,態度自然而和善。這使人想像不出他開會的樣子。因為很多人不喜歡他開會的態度,有點強硬。他的解釋是:"我先說這個事情,然後你再告訴我你的意見。每個事情要找一個Point才可以做,做事情最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焦點,每一步都是從這個方向走的時候,目標就能很快地到達。"
采訪過程中,陳幼堅也一直強調希望所有的采訪都能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要不然,以他的經歷可以聊個沒完。實際上陳幼堅真正接受的采訪並不多,他還沒找到一種方式來用語言很好地表達自己,一如他對色彩和線條的自如運用。但這並不妨礙他喜歡跟人聊天,他說自己的創作都是從生活的感受中來的。他也喜歡通過別人來了解自己。"我常常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所以要在別人的評價里'照照鏡子'。但我不吹牛,也不掩飾,只是赤裸裸地做我自己。"
沒有激情我就做不成任何事
身為大師級的設計師,陳幼堅所受的關注又常常超出專業領域,造成的轟動效應絕不亞於娛樂明星。依我看,坐在我面前的他也確實不乏"明星氣質":標志性的山羊鬍,簡潔得體的著裝,善意的待人接物,面對鏡頭從容不迫,氣度不凡。這是他出位於其他設計師的地方。另外,在與MAGGIE Q合拍的一組茶廣告中,他不但表現了自己的表演天分,甚至被拍片的導演贊譽:"你可以去當演員和導演。"另外可以提及,陳幼堅還同娛樂圈的朋友開了家餐館。
"我做事的方式是從不刻意,但是如果我認准這是個機會我就不放過,'咬定青山不放鬆'!"陳幼堅顯然是一個精力充沛的人。就在采訪前一天,一個朋友對他說,"你就像一條蛇,靜的時候不出聲,動起來要人命。"他覺得這個說法很好。
聲名鵲起之後,他也隨之變得活躍與開朗,也開始接受一些另類的東西。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眾多當紅的歌星,梅艷芳、張國榮、林子祥、羅文、張學友、周華健等人的唱碟及大部分的演唱會宣傳都是他設計的,因為他覺得這些東西相對於公司的主營業務來說是另類,雖然給了他另外一個天地去發展另一種思維,但那隻屬於他個人興趣范疇,往往淺嘗輒止,而且在作品集里也沒有收錄。但現在的他會更願意去做一些另類的嘗試。
他到了一個城市,往往累了一整天,晚上大家分頭睡去,他還興致勃勃地奔向酒吧。因為喜歡嗎?"不,我不喜歡,太吵了。但是酒吧是一個可以讓我最快地發現這個城市現時的狀態的地方;一大早我還會去舊貨市場,我可以在那裡找到城市的根?quot;相比較這兩個焦點,去舊貨市場是他所喜歡的。他喜歡旅行,喜歡收舊貨。如果不是因為工作,他更願意待在家裡,看看書,聽聽音樂。有一個細節,年輕的時候,陳幼堅曾做過中學校內民歌隊的歌手。至今他的身上還涌動著年輕時的Passion,喜歡流行音樂和卡拉OK,上海一家專門為年輕人打造的搖滾酒吧也是陳幼堅的最愛。
在外人看來,人生如此,他已經不需要像現在這般努力,這樣賣命,甚至他的太太也曾經問過他,為什麼他依然擁有這個程度的熱情。說話間,他合上厚達500頁的最新作品集,紅色的封面上寫意的寥寥幾筆,活脫脫是他的形象。他說:這是句號,亦是起點。50歲,一條新的起跑線。
5. 、陳幼堅、靳埭強的簡介
陳幼堅,生於1950年的香港,憑著個人的天分和敏銳的藝術觸覺在設計行業打拚了個年頭。他曾榮獲香港乃至國際獎項400多個,在紐約、倫敦、東京等地名聲大噪。1996年,被設計界視為「聖經」的《Graphis》雜志將陳幼堅設計公司選為世界十大最佳設計公司之一,1997年,海報及藝術掛鍾被美國舊金山市現代美術博物館納為永久收藏品。但陳幼堅告訴記者,這次「東情西韻」的展覽比所獲得榮譽更能涵括他的設計特點和藝術追求。 靳埭強,男,1942年生於廣東省番禺。中央美術學院設計系。1957年定居香港,做學徒,滿師後當裁縫師,如此10年之外。其後在香港中文大學部攻讀設計課程。1967年開始從事設計工作,屢獲獎項,享負盛名;1967年創辦設計公司,作品受高度評價,成為馳名中外的設計師。靳埭強曾在各種競賽中,獲獎數百項;其中包括數十項紐約創作歷年展優異獎;於1991及1994年亞洲廣告獎之最佳企業形象設計;美國洛杉磯國際藝術創作展金獎;多項美國紐約CLIO大獎總決賽狀;日本字體設計年刊之最佳作品;紐約水銀金獎;多項美國《傳遞藝術》獎;波蘭第1屆國際電腦藝術雙年展冠軍。在香港,靳氏於1979年成為首位入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的設計師;1984年更是唯一的設計師給頒贈市政局設計大獎;又於1991年獲香港藝術家年獎之設計師年獎,1992年被選為90年代風雲男士之一;1998年再獲傑出成就獎。其作品被德國、丹麥、法國、日本、香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美術博物館收藏 .
6. 東情西韻是什麼意思
「東情西韻」的來意思是:自東方的風情,西方的神韻。意在東西方文化精華的完美結合。
7. 陳幼堅的介紹
陳幼堅,1950年生於中國香港,著名設計師,曾榮獲香港乃至國際獎項400多個,在紐約、倫敦、東京等地名聲大噪。1996年,被設計界視為「聖經」的《Graphis》雜志將陳幼堅設計公司選為世界十大最佳設計公司之一,1997年,海報及藝術掛鍾被美國舊金山市現代美術博物館納為永久收藏品。陳幼堅認為,2002年其在日本舉辦的個展「東情西韻」的展覽比所獲得榮譽更能涵括他的設計特點和藝術追求。
8. 求助啊。陳幼堅的「東情西韻」英文怎麼翻譯啊謝謝啦
他自己的翻譯是"East & West Melody"。這是他的「東情西韻」展覽的英文名字。
9. 陳幼堅的中國人的尊嚴
2002年,陳幼堅為北京申奧設計了招貼畫,在一次研討會上,他的演講題目是品味與尊嚴,他認為北京申奧不僅僅是一次國際運動比賽,還應該是一次通過奧運活動表達中國文化與品位的機會,通過這種展現,將中國人的尊嚴在國際舞台上拿回來。
我在國際上做的事,去一些學校演講,參加研討會,除了談談設計心得外, 也有一些跟設計沒什麼關系的東西,我做的是一個中國人應該做的事,就是將中國人的尊嚴拿回來。
陳幼堅回想起小時候父母親最朴實的家庭教育。父親是廣東人,當年是一位水果攤主,母親是澳門人,都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他們告訴陳幼堅的全是最簡單的做人道理,做人應該努力,應該勤奮,應該善良,應該孝順。有關藝術細胞的熏陶倒是從父親那裡找到了出口,原來,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講,父親是一名DIY高手,他總是將盛放水果的木箱重新組合起來做成傢具或者其它有用的東西。 2002年,陳幼堅在日本舉辦了他的個展,名字也是東情西韻,很多人看他的東西,對他說:你的中國文化思想很深啊。陳幼堅很認真地表示:我騙你的,基本上我的東西都是很表面的。但是為什麼我弄得這么好,因為我知道自己的文化用什麼形式來表達,好讓中國人和老外都覺得有味道。但並不代表我對中國文化了解多深,你只要多問我一句,我未必可給你一個更深入的答案。從這些話里,我們可以看到他謙虛的一面,或者是老實的一面,而在國際舞台上,他不僅僅是一個設計師,更是一個中國文化的傳承人,做著將中國人的尊嚴拿回來的事。
說話的時候,我們坐在上海金茂君悅54層的咖啡廳,他向相熟已久的服務員要了杯茶,態度自然而和善。這使人想像不出他開會的樣子。因為很多人不喜歡他開會的態度,有點強硬。他的解釋是:我先說這個事情,然後你再告訴我你的意見。每個事情要找一個Point才可以做,做事情最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焦點,每一步都是從這個方向走的時候,目標就能很快地到達。 采訪過程中,陳幼堅也一直強調希望所有的采訪都能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要不然,以他的經歷可以聊個沒完。實際上陳幼堅真正接受的采訪並不多,他還沒找到一種方式來用語言很好地表達自己,一如他對色彩和線條的自如運用。但這並不妨礙他喜歡跟人聊天,他說自己的創作都是從生活的感受中來的。他也喜歡通過別人來了解自己。我常常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所以要在別人的評價里'照照鏡子'。但我不吹牛,也不掩飾,只是赤裸裸地做我自己。
10. 陳幼堅設計公司形象LOGO「四喜娃」為什麼以黃色為主色調與陶俑有聯系嗎
陳幼堅是個對中國傳統圖形非常重視的人,他設計的好多標志、平面回產品,都很精巧地使答用了傳統圖形,「四喜娃」做的設計,兩頭兩體,連環相接,可以看成是四個娃娃,四方童子並至,子子孫孫繁衍,北京琉璃廠的明代銅鑄四喜娃,陝西民間剪紙的四喜娃,陳幼堅把它延續發展出來,變成產品系列,就很有趣了。
陳幼堅的作品,一個是真正傳統味道,第二是巧用傳統感覺,而不是生搬硬套,這個「巧」字說說容易,做到可不容易啊!我們多少人生搬硬套地拿傳統來做噱頭,只得其形,不得其意,更沒有其勢。
圓圓,陳幼堅是一個設計研究的成果,是大師,但是,不是學習的好對象,因為一味學習他是絕對無法超越的,他的才華已經是相當巔峰,就如模仿梵高,永遠都達到不了梵高的高度。應該跟美國人或者德國人學習,設計的根源就是這兩個地方,從發源地出發!
美國設計代表的是商業,德國的設計是講究內在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