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商業地產和辦公樓該怎麼去庫存
當產品抄是供過於求的時候,商品滯銷襲就與其價值和賣點等等都沒關系了,也和售賣方式及營銷思路什麼的 也沒什麼關系了。-----這叫商業規律。產品供過於求在任何經濟類的書里,都有處理方式,去看看吧,沒竅門。
㈡ 供給側改革,商業地產如何去庫存
盈石集團研究中心統計發現,目前全國開發商旗下無法產生租金或銷售收入的商業項目體量已經達到2.5億平方米,為歷史最高水平。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前十個月非住宅商品房中,開發企業已竣工但未能出租或銷售的建築面積(包括辦公樓、商業營業用房及其他)達到2.5億平方米,比2014年同期增長25.1%,是2010年的1.74倍。雖然與住宅市場近4.4億平方米的待售面積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商業地產更昂貴的開發成本意味著它對資金的需求更加迫切。一般情況下,商業項目的平均地價水平高於住宅項目約20%或以上,而它們的平均建造價格比住宅則要高出約50%甚至1倍以上的,高企的庫存給商業地產開發商帶來的資金壓力比傳統住宅市場有過之而無不及。
供給側改革對商業地產的重要性
我國商業地產目前的庫存壓力困境很大程度上起源於過去三十多年高速推進的城鎮化導致的供需失衡。由於地方政府過度依賴土地財政,攤大餅式的城市建設伴隨的是粗放式的土地開發,大量商業項目一哄而上。盈石集團研究中心發現,特別是在住宅市場反復調控的2008-2014年間,辦公樓和商業營業用房開發投資額分別增長了383%和328%,明顯高於住宅開發投資的187%。雖然在早期市場存量不足以普遍滿足市場需求的時候,商業地產先開發後銷售的盈利模式能獲得一定成功。但是,隨著存量日益累積,供需失衡加劇,這種開發模式日益式微,而持有經營模式在融資成本高企、電商沖擊之下舉步維艱。
以往房地產供需失衡的節點,中央政府往往通過出台利好政策,直接刺激需求達到救市的目的。
盈石集團執行董事/盈石創投基金創始合夥人何誠先生認為,如今「供給側改革」的提出,不難看出中央政府在嘗試從供給角度對房地產進行有效事前監管的方式,這意味著政府調控「有形的手」將會把更多的舞台留給市場這雙「無形的手」。供給側改革的趨勢之下,目前商業地產的庫存需要通過市場自動調節出清,開發商則更加需要盡快創新商業運營模式。
輕資產模式與供給側改革
根據盈石集團研究中心數據,2015上半年中國20大城市的商業物業存量已經超過9,700萬平方米。到2018年,預計仍然將有6,146萬平方米的可見新增供應陸續開業入市,占現有存量的63%。這意味著在三年內,我國大部分城市商業地產市場的存量競爭和未來供應壓力將持續上行。
盈石集團研究中心總經理、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ICS)中國商業地產專業委員會主席張平女士認為,中國商業地產已經沉澱了巨大的運營或者開發中的物業資產,傳統投資杠桿已然缺失效率,許多開發商正在積極探索尋求實現輕資產化運營。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將有利於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而以運營輸出的輕資產模式將提升整個商業地產的發展層次。
㈢ 房產怎麼去庫存
房產「去庫存復」之首要在於制「抑新增」,否則將徒勞無果。
當「去庫存」成為當務之急的「基本國策」,政府未來勢必推出一連串與金融、財稅、戶籍有關的優惠舉措,以有利於進一步加快「去庫存」,但如同我這幾年所一再呼籲的:在不考慮「抑制新增」的措施面前,一切「去庫存」的手段都未必能奏效。
以上海(樓盤)為例,2016年4、5月樓市開始回暖,整體預估全年去化面積應可達1000萬平方米,存銷周期大降至8個月,惟令人感到遺憾不足,去年買氣低迷時期,房屋庫存量為1200萬平方米,經過三個季度的高速去化,其庫存仍維持在1200萬平方米上下,充分說明「去庫存」之首要務在於「抑新增」,否則將徒勞無動。
房產「去庫存」具體包括:
1.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順應市場規律調整營銷策略,適當降低房價;
2.對帶頭落實國家政策降低房價的,各市、縣要給予獎勵,協調金融機構在融資和相關金融服務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引導房地產開發企業通過改進規劃設計、完善配套設施、使用綠色環保節能材料,在不提高房價的情況下提升產品附加值。
3.政府和開發商補貼購房。
4.開發商的各種促銷活動。
㈣ 房地產如何去庫存
房地產行業進入「去庫存時期」是指房地產行業已經不能很快消化過剩產能,說通俗點就是說房地產商們不能很快地把房子賣出去了,供大於求了!
㈤ 如何盡快退出房地產去庫存政策呢
2015年以來,在房抄地產去庫存政策刺激下,房價輪番出現上漲,有效扭轉了2014年前後房價持續下跌的趨勢。但房地產市場的特點決定了房地產去庫存政策只能是短期的權宜之計,不宜長期使用,現在應該逐步退出。
應該採取嚴厲措施禁止金融機構或房地產開發商從事「首付貸」業務。對利用棚改政策變相向居民進行財政融資的行為也應該禁止。
㈥ 商業地產如何去庫存
房地產去庫存就是用政策創造市場,減輕鋼鐵、水泥、煤炭、電力等等行業去產能壓力減。新常態的房地產需要一場真正的供給側改革。
㈦ 房產開發商不降價 何以談去庫存
2015年12月18-2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示,將努力化解過剩產能和房地產庫存,推動地產商整合,鼓勵其改變營銷策略。同時,將鼓勵房地產開發商降低房價以去庫存,並表示過時的(房地產市場)限制措施應予以撤銷。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開發商降價?
所謂房地產庫存壓力大,就是房子多了賣不出去。算算賬,咱們現房庫存去化周期高達23個月。針對樓市去庫存,2015年以來,中央陸續出台了包括降息、降低首付比例、公積金政策調整等一系列房地產優惠政策,促進房地產市場銷售。但是,房地產形勢並未見好,去庫存的壓力仍然相當之大。這說明什麼?說明一方面房地產泡沫已經形成,另一方面當前房價仍然居高,想買房子的人還是有壓力。
為什麼要靠房地產開發商降房價?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1. 這么多房子,靠政府刺激需求來消化行不行?恐怕很難。
樓市疲軟不是周期性問題。如今,我國家庭戶均擁有住房已接近1.1套,供求關系已經逆轉。即便去年下半年以來政府陸續取消各種限制性政策,又出台降息、降低首付比例、減免稅費等優惠政策,樓市回暖依然緩慢,而且城市分化持續加劇。這說明「一刀切」的「補葯」已不適合當下樓市了。
2. 完全依靠市場慢慢消化可行嗎?恐怕也不行。
樓市穩定不僅關系千家萬戶的資產價值,還直接影響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受高庫存影響,今年前三季度房地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率降到只有0.04個百分點。這不僅意味著與房地產相關的鋼鐵、水泥、建材、傢具等眾多產業日子不好過,還帶來了就業和財政壓力,並加重銀行等系統性風險,政府豈能坐視不管?
因此,當我們承認樓市存在泡沫,試圖在調整中化解風險時,就必須引導合理預期,避免市場恐慌造成樓市「斷崖式」下跌,是各級政府應盡的責任。因此,2015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才從供給側提出了多項制度性改革,特別是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方案,加快農民工市民化,對形成市場需求、穩定市場預期有重要意義。
3. 開發商自身降價,才是去庫存的根本解決方法
盡管中央出台政策,釋放改革紅利,創造有利於維護市場穩定的大環境,但化解樓市庫存也得靠開發商自己,適當降價是最明智的選擇。一向走高冷路線的開發商必須正視,任何產業都會從短缺經濟走向總量平衡。特別是對於三、四線城市來說,走到拐點的房地產業,降價促銷與轉型升級是必然選擇。畢竟買房這事兒,政府、專家、開發商說了都不算,還得看老百姓的臉色。這么大一筆資產投資,開發商沒點兒讓利的誠意,誰會掏真金白銀救你呢?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5-12-23,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點擊領取看房紅包,百元現金直接領
㈧ 樓市去庫存,怎麼個「去」法
您好!
一、應該把國家領導「去庫存」的講話,更多的看做一個警告:房地產開發要減速,不能再這么幹了。
房地產開發,是地方政府增加GDP政績的直接手段之一,地方領導捨得扔下這個立桿見影的寶貝嗎?
所以要防範在先,這個防範措施必須跟上。比如房地產開發所需用地的批地這個環節,政府有絕對的主動權,完全可以把握好房地產開發的節奏。
以前為什麼沒有把握好?財政緊,沒辦法。現在這個問題解決了嗎?財政還在緊張之中!所以地方政府首先要適應財政緊張,准備長期過緊日子,有了這樣的心理,房地產庫存才有解決的希望。
一句話,既然要去庫存了,首先就要減緩新開工房地產項目的開發速度。
千萬不能一手在做著減法,另一手在做著加法。
二、既然是去庫存,庫存的價格公道、質量保證,就是必須要考慮的。
很多地方政府准備把「庫存」,買下來,置換成保障房。
這個思路應該沒問題,可是關鍵在於執行中要實打實,不能打折扣。
價格要公道,質量要過關,才能算「去庫存」,否則就成了利益輸送。
開發商要有這樣的心理,可以把政府去庫存看成是災難救助,被救助者在價格上就不能想得太多,質量上就得主動交心,質量不過關的就得主動提出保修措施。
還有的地方政府准備搞財政補貼,讓購房者得實惠,這也要注意力度,不能縱容投機。
千萬不能一擁而上,形成利益交換,縱容腐敗。
三、政策執行的效率要提高。
永遠不要忘了,要適當教訓一下投機者,這對扶植其他新興行業有好處。
否則,對其他投資者賠了錢的,如何對待?比如散戶股民,也要財政補貼嗎?
本來市場的應該歸市場管,如果政府可以在危急時候出手,就必須要把握救助房地產的火候。一要注意力度,二要注意救助效果,讓去庫存的政策效率最大化,扶正社會投資風氣。
望採納
㈨ 房地產如何去庫存
去庫存不是一個獨立的問題,對於某個固定的樓盤,肯定賣一套少一套。現在的主要問回題是平衡答新增住房數量和賣出住房數量,一方面從長遠看人口流動趨勢,另一方面也要看貨幣寬松程度,對於前景還行的城市,去庫存很容易,單純控制新建住房速度就行了,但是對於衰退型城市,除了新房不好賣,還有大量二手房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