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房地產毛利潤指的是什麼
房地產毛利潤=房地產銷售收入-開發成本 與凈利潤的差別是不含三項期間費用以及企業所得稅。
❷ 房地產企業毛利率怎麼算
房地產的毛利率=(銷售收入-銷售成本)/投資額,這是項目的利率
如果要算自有資金的利率,那就在收入里扣除應還銀行貸款,投資額就成了自有資金投資額。
❸ 房地產毛利潤有多少
毛利率(gross profit margin)是來毛利與銷售收入(源或營業收入)的百分比,其中毛利是收入和與收入相對應的營業成本之間的差額,用公式表示:毛利率=毛利/營業收入×100%=(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收入×100%;
從構成上看毛利是收入與營業成本的差,但實際上這種理解將毛利率的概念本末倒置了,其實,毛利率反映的是一個商品經過生產轉換內部系統以後增值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說,增值的越多毛利自然就越多。比如產品通過研發的差異性設計,對比競爭對手增加了一些功能,而邊際價格的增加又為正值,這時毛利也就增加了。
❹ 房地產毛利率多少算合適
一般高於40%算正常。
房地產毛利率:
銷售凈利率=凈利潤/銷售總額
毛內利率=(銷容售總額-銷售成本)/銷售總額
兩個的區別在於毛利率不計算所得稅、三項費用以及其他收益凈額。而銷售凈利率計算了這些。
財報上的任何東西都可以造假,造假要看造假成本。本來一個優秀公司能得90分,他就沒有多少理由去造假一定要得98分。一旦被抓付出的成本太高了。如果一個垃圾公司,本來只能得50分,他就有理由和動力造假造成60分。總得來說,越優秀的公司越不會造假,越垃圾的公司越可能造假。
❺ 房地產開發企業怎樣計算預計毛利額
房地產企業預計毛利率=(預收賬款+其他應付款-誠意金)*預計利潤率。
《轉發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房地產開發經營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辦法〉的通知》(揭市國稅發〔2009〕69號),確定房地產開發企業銷售未完工開發產品的計稅毛利率不低於13.2%。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房地產開發經營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辦法>》的通知(國稅發〔2009〕31號 ):「企業發生的期間費用、已銷開發產品計稅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土地增值稅准予當期按規定扣除。」
(5)房地產開發項目毛利潤怎麼算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月(季)度預繳納稅申報表(A類,2018年版)>等報表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26號)附件1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月(季)度預繳納稅申報表(A類,2018年版)填報說明規定:「特定業務計算的應納稅所得額」。
從事房地產開發等特定業務的納稅人,填報按照稅收規定計算的特定業務的應納稅所得額。房地產開發企業銷售未完工開發產品取得的預售收入,按照稅收規定的預計計稅毛利率計算的預計毛利額填入此行。
企業開發產品完工後,其未完工預售環節按照稅收規定的預計計稅毛利率計算的預計毛利額在匯算清繳時調整,月(季)度預繳納稅申報時不調整。本行填報金額不得小於本年上期申報金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房地產開發企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銷售毛利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房地產開發經營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辦法
❻ 怎麼計算房地產的毛利率
房地產企業工程結算時的分錄為:
借:主營業務成本—工程結算成本、
借:工程施工—工程毛利
貸:主營業務收入—工程結算收入
那結算毛利和毛利率則是:
毛利=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
毛利率=毛利/主營業務收
❼ 在房地產行業里,如果毛利潤率為55%,那麼凈利潤率一般為多少
肯定小於15
,但具體盈虧不好說。利潤=
利-費用-稅金+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利潤除受
利影響外,還要受費用、稅金等多重因素的影響。
❽ 房地產毛利率是怎樣的
毛利率(gross profit margin)是毛利與銷售收入(或營業收入)的百分比,內其中毛利是收入和與收入相對應的營業成容本之間的差額,用公式表示:毛利率=毛利/營業收入×100%=(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收入×100%;
從構成上看毛利是收入與營業成本的差,但實際上這種理解將毛利率的概念本末倒置了,其實,毛利率反映的是一個商品經過生產轉換內部系統以後增值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說,增值的越多毛利自然就越多。比如產品通過研發的差異性設計,對比競爭對手增加了一些功能,而邊際價格的增加又為正值,這時毛利也就增加了。
❾ 房地產公司開發項目的銷售收入怎麼算
房地產公司開發項目的銷售收入怎麼算?房地產企業未開發完工期間預售收入不確認銷售收入和銷售成本。
房地產開發經營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辦法第九條 :
企業銷售未完工開發產品取得的收入,應先按預計計稅毛利率分季(或月)計算出預計毛利額,計入當期應納稅所得額。開發產品完工後,企業應及時結算其計稅成本並計算此前銷售收入的實際毛利額,同時將其實際毛利額與其對應的預計毛利額之間的差額,計入當年度企業本項目與其他項目合並計算的應納稅所得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