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產開發 > 中國為什麼地震頻發與房地產

中國為什麼地震頻發與房地產

發布時間:2021-01-08 22:53:10

❶ 為什麼說中國是個地震多發國家

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發育十分成熟。20世紀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國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故而震災較為嚴重。1900年以來,中國死於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佔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1949年以來,100多次破壞性地震襲擊了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涉及東部地區14個省份,造成27萬餘人喪生,佔全國各類災害死亡人數的54%;地震成災面積達30多萬平方千米,房屋倒塌達700萬間。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的嚴重性構成中國的基本國情之一。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我國的台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也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中國地震帶的分布是制定中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重要依據。

❷ 為什麼 中國是個地震多發國家

我國位於世界來兩大地震帶——源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

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①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我國的台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中國地震帶的分布是制定中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重要依據。

❸ 為什麼中國近年來地震頻繁

這個其實很簡單,近年地球地震頻繁,為什麼呢?我不信科學家的,因為科學家又內沒去地底下看過,我只信容,現在那麼多鋼筋混泥土樹立在地球表面,產生了很大的重力,這個重力直接給底殼帶來了壓力,間接性的給地心帶來了壓力,當簡直越多,當然地表就越重,地表越重地殼就壓力越大,地表就會慢慢下沉,那樣層結構密度就越小,而地心的壓力就越大,就象上級把你罵了你卻只能憋著,地心也是憋著壓力在活動,當地心爆發的時候就會從地殼壓力比較輕的地方開裂,地殼一運動相撞就帶來了地震,地表壓力越大,底殼重力就越大,地震就越多。我自己想出來的,並沒有依據,但是地震越來越頻繁我相信跟地表的建築肯定有關。那就是地標重力給地殼地心帶來的壓力。

❹ 為什麼中國地震頻繁發生地震在中國造成重大損失的主要原因

期中考試不好好做...網路知道你妹啊.

我來滿足你..

大約在12世紀,日本古歷書上有所謂「地震蟲」的描述。1710年,日本有書談及鯰魚與地震的關系時,認為大鯰魚卧伏在地低下,背覆著日本的國土,當鯰魚發怒時,就將尾巴和鰭動一動,於是造成了地震。我國古代對地 震這一特殊災害,也有專門描述。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地低下有一條大鱉魚,馱著大地,時間久了就要翻一翻身,於是大地就抖動起來,鱉魚翻身就是地震了。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地震認識從神話中走出。古希臘的伊壁鳩魯認為地震是由於風被封閉在地殼內,結果使地殼分成小塊不停地運動,即風使大地震動而引起地震。隨之出現了盧克萊修的風成說,即來自外界或大地本身的風和空氣的某種巨大力量,突然進入大地的空虛處,在這巨大的空洞中,先是呻吟騷動並掀起旋風,繼而將由此產生的力量噴出外界,與此同時,大地出現深的裂縫,形成巨大的龜裂,這便是地震。再有亞里士多德提出,地震是由突然出現的地下風和地下灼熱的易燃物體造成。
20世紀伊始,科學家們開始深入研究地震波,從而為地震科學及至整個地球科學掀開了新的一頁。相繼提出比較有影響的假說有三:一是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內部不斷積累的應變能超過岩石強度時產生斷層,斷層形成後,岩石彈性回跳,恢復原來狀態,於是把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出來,引起地震,這是所謂「彈性回跳說」;二是1955年日本的松澤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導熱不均,部分溶融體積膨脹,擠壓圍岩,導致圍岩破例產生地震,這是所謂「岩漿沖擊說」;三是美國學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質在一定臨界溫度和壓力下,從一種結晶狀態轉化為另一種結晶狀態,體積突然變化而發生地震的「相變說」 。
雖然,地震之謎迄今沒有完全解開,但隨著物理學、化學、古生物學、地質學、數學和天文學等多學科叫交叉滲透,深入發展,使地震學科取得長足的進步。
[編輯本段]地震的產生和類型
地震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刮風、下雨、閃電、山崩、火山爆發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
引起地球表層振動的原因很多,根據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為以下幾種:
1.構造地震
由於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稱為構造地震(圖1—1)。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佔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才可能發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佔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於地下岩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區或大規模地下開採的礦區。
4.誘發地震
由於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而引發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類地震僅僅在某些特定的水庫庫區或油田地區發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葯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
[編輯本段]震源、震中和地震波
震源:是地球內發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離是震源深度。我們把地震發生在60公里以內的稱為淺源地震;60-300 公里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為深源地震。目前有記錄的最深震源達720公里。
震中:震源上方正對著的地面稱為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稱為震中區,也稱極震區。震中到地面上任一點的距離叫震中距離(簡稱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內的稱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內稱為近震;大於1000公里稱為遠震。
地震波:地震時,在地球內部出現的彈性波叫作地震波。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會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擴散一樣。
地震波主要包含縱波和橫波。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一致的波為縱波(P波)。來自地下的縱波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振動。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的波為橫波(S波)。來自地下的橫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動。橫波是地震時造成建築物破壞的主要原因。
由於縱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大於橫波,所以地震時,縱波總是先到達地表,而橫波總落後一步。這樣,發生較大的近震時,一般人們先感到上下顛簸,過數秒到十幾秒後才感到有很強的水平晃動。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縱波給我們一個警告,告訴我們造成建築物破壞的橫波馬上要到了,快點作出防備。
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一位住在樓房裡的幹部突然被地震驚醒。由於這位幹部平時懂點地震知識,所以當他感到地震顛簸時,迅速鑽到桌子底下,五、六秒種後,房頂塌落。直到中午,他被救出後,深深感到要不是自己果獻甑階雷擁紫?,早就沒命了。他說是地震知識救了他的命。
[編輯本段]我國用現代地震科學觀測的第一個大地震
我國著名的地震學家傅承義教授曾經說過:「用現代的科學方法來觀測地震,在中國可以說是從一九二0年的甘肅大地震之後才開始的」。
一九二0年十二月十六日的海原8.5級地震,是一次中國地震史中有記載的最強烈的地震之一。因當時海原屬甘肅管轄,所以許多學者稱為甘肅大地震。在蘭州市白塔山三台閣的一塊匾上,稱這次大震是「環球大震」。
為了研究本次地震發生的原因,調查地震所造成的人畜傷亡和經濟損失,在一九二一年四月,內務部、教育部、農商部派遣的翁文灝、謝家榮等六委員赴災區調查。他們調查的目的,正如他們說的:「此行目的,有注意科學之研究,故除調查震災狀況,勘探山崩地裂諸現象外,多從事於地質之考察,俾明此次地震之起源及地殼之關系焉」。周總理一九六六年五月在接見邢台地震科學討論會代表時,對翁文灝、謝家榮等人的現場考察給予了高度評價。周總理指出:「說舊社會有了地震不去實踐,是否這樣差?一九二0年六盤山大地震總有人去看過,不要否定一切,歷史也要一分為二,批判吸收吆!」
一九二0年海原地震後,由當時的中央地質調查所正式開始負責地震工作。我國現代地震台開始建立,國內任何地方發生地震,中央地質調查所都要設法向政府報告,並作為研究資料進行收集和整理。所以說,海原地震後,地震作為一門科學研究在我國正式開展起來。(摘自「地震知識」2003-08)

❺ 發生了地震,為什麼中國的房價就開始跌了

房子的價值沒有變
主要是供求關系改變了

遇到地震 國家對於房屋垮塌是不給補償內的
所以如果買了房子而且趕上容地震
房子壞了 錢也就沒了
很多人都想到了這一點
所以買的人就少了 買的人少了
那麼商家為了吸引消費者
自然就降價了

當然了 地震的概率畢竟是小的
而且商品房的質量都很高
沒有必要擔心地震

❻ 地震產生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中國那麼多地震啊

地殼在內、外營力作用下,集聚的構造應力突然釋放,產生震動彈性波,從震源向四周傳播引起的地面顫動。

因為中國處於兩大地震帶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震帶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❼ 為什麼中國經常地震

地震 earthquake 地球內部應變能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後,應力平衡狀態突然改變,地殼斷裂,錯動或滑移,應變能轉化為波動能,並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地表傳播,引起地面的震動。

震源 地震發生時在地球內部產生地震波的區域稱震源。

震中 與震源相對的地表面一定范圍稱震中。震中位置可以用遠處記錄到的地震波推算,也可根據地震後的災害調查確定。

震中距 在地震影響范圍內,地表某處與震中的距離稱震中距。

震源深度 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稱震源深度,可用儀器記錄到的地震波推算。

震級 一次地震伴隨著能量釋放。震級是衡量地震釋放能量大小的尺度。1935年美國C.F.里克特提出以儀器記錄為基礎的尺度,表示一個地震震級的大小,這個震級稱里氏震級。

一個里氏震級為8級地震的能量,大約相當於2×1024安培;並相當於32個7級地震或1000個6級地震能量。目前地震儀器記錄到的最大地震為里氏8.6級。

烈度 表示地震對地表及工程建築物影響的強弱程度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刮風、下雨、閃電、山崩、火山爆發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 它發源於地下某一點,該點稱為震源(focus)。振動從震源傳出,在地球中傳播。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對整個社會有著很大的影響。

地球內部介質局部發生急劇的破裂,產生地震波,從而在一定范圍內引起地面振動的現象。地震開始發生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中。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
地震現象地震發生時,最基本的現象是地面的連續振動,主要是明顯的晃動。極震區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動之前,有時首先感到上下跳動。這是因為地震波從地內向地面傳來,縱波首先到達的緣故。橫波接著產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動,是造成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時,最大的晃動持續了3分鍾。地震造成的災害首先是破壞房屋和構築物,造成人畜的傷亡,如1976年中國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築物倒塌,人員傷亡慘重。地震對自然界景觀也有很大影響。最主要的後果是地面出現斷層和地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常綿延幾十至幾百千米,往往具有較明顯的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能反映出震源處的構造變動特徵(見濃尾大地震,舊金山大地震)。但並不是所有的地表斷裂都直接與震源的運動相聯系,它們也可能是由於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響。特別是地表沉積層較厚的地區,坡地邊緣、河岸和道路兩旁常出現地裂縫,這往往是由於地形因素,在一側沒有依託的條件下晃動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動使表土下沉,淺層的地下水受擠壓會沿地裂縫上升至地表,形成噴沙冒水現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觀,或隆起,或沉降。使城鄉道路坼裂、鐵軌扭曲、橋梁折斷。在現代化城市中,由於地下管道破裂和電纜被切斷造成停水、停電和通訊受阻。煤氣、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泄漏可導致火災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災害。在山區,地震還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鎮的慘劇。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神奈川縣發生泥石流,順山谷下滑,遠達5千米。

地震名稱 日期 時間 震級(Ms) 震中烈度 震源深度(Km)

1. 河北邢台地震 1966.3.8 05:29:14.0 6.8 IX 10
河北寧晉東汪 1966.3.22 16:19:46.0 7.2 X 10
2. 雲南通海地震 1970.1.5 01:00:37.0 7.7 X 13
3. 四川爐霍地震 1973.2.6 18:37:08.3 7.9 X 17
4. 雲南昭通地震 1974.5.11 03:25:18.3 7.1 IX 14
5. 遼寧海城地震 1975.2.04 19:36:06.0 7.3 IX 12
6. 雲南龍陵地震 1976.5.29 20:23:18.0 7.3 IX 24
1976.5.29 22:00:22.5 7.4 IX 20
7. 河北唐山地震 1976.7.28 03:42:53.8 7.8 XI 22
8. 四川松潘地震 1976.8.16 22:06:46.2 7.2 IX 24
1976.8.23 11:30:10.0 7.2 VIII 23

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28日(北京時間29日零時9分)發生里氏8.5級地震,這是自1900年以來人類歷史上發生的八大最強烈地震之一。以下是八次大地震的基本情況(按震級排列):

1、智利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里氏9.5級。發生在智利中部海域,並引發海嘯及火山爆發。此次地震共導致5000人死亡,200萬人無家可歸。

2、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64年3月28日):里氏9.2級。此次引發海嘯,導致125人死亡,財產損失達3.11億美元。阿拉斯加州大部分地區、加拿大育空地區及哥倫比亞等地都有強烈震感。

3、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57年3月9日):里氏9.1級,發生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德里亞島及烏那克島附近海域。地震導致休眠長達200年的維塞維朵夫火山噴發,並引發15米高的大海嘯,影響遠至夏威夷島。

4、(並列)XX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里氏9.0級,發生在位於XX蘇門答臘島上的亞齊省。地震引發的海嘯席捲斯里蘭卡、泰國、印度尼西亞及印度等國,導致約30萬人失蹤或死亡。

4、(並列)俄羅斯大地震(1952年11月4日):里氏9.0級。此次地震引發的海嘯波及夏威夷群島,但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5、厄瓜多大地震(1906年1月31日):里氏8.8級,發生在厄瓜多及哥倫比亞沿岸。地震引發強烈海嘯,導致1000多人死亡。中美洲沿岸、聖-費朗西斯科及日本等地都有震感。

6、(並列)XX大地震(2005年3月28日):里氏8.7級,震中位於XX蘇門答臘島以北海域,離三個月前發生9.0級地震位置不遠。目前已經造成1000人死亡,但並未引發海嘯。

6、(並列)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65年2月4日):里氏8.7級。地震引發高達10.7米的海嘯,席捲了整個舒曼雅島。

7、中國西藏大地震(1950年8月15日):里氏8.6級。2000餘座房屋及寺廟被毀。印度雅魯藏布江損失最為慘重,至少有1500人死亡。

8、(並列)俄羅斯大地震(1923年2月3日):里氏8.5級,發生在俄羅斯堪察加半島。

8、(並列)XX大地震(1938年2月3日):里氏8.5級,發生在XX班達附近海域。地震引發海嘯及火山噴發,人員及財產損失慘重。

8、(並列)俄羅斯千島群島大地震(1963年10月13日):里氏8.5級,並波及日本及俄羅斯等地。

❽ 為什麼中國頻發地震

其實不只是中國,那些位於地震帶上的國家受地震影響更多。不過,就我內的觀點來看,由於全球變暖使容得洋流變得異常,這不但使得氣候異常,還使得地殼運動得不正常,板塊間碰撞更劇烈。只是個人觀點而已,面對地震,我們要富有愛心,並提高警惕

❾ 為什麼中國近幾年多發地震

誘發地震的原因很多,也有各種解釋,但無論哪種解釋,都離開不了一個:能量的釋放和質量的重新調整.其實,在歷史上,地球重來都沒有平靜過,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一直在不斷的地質構造的運動中.大的,有板塊漂移,造山運動;小的,有斷裂帶,火山活動,目前的喜馬拉雅山,就是構造運動的產物,而這些構造活動,都會表現為地震.
大的地震,往往伴隨大的構造運動,比如,這兩年的大地震,基本上都發生在板塊的邊緣.
但這兩年的地震,確實太頻繁了,具體原因是由於,目前的地震,不僅僅是構造運動,而且在其上還疊加了氣候變化的影響,特別是人類排放二氧化碳對構造運動的影響,導致地震頻發.
具體的說就是,人類在最近100年向大氣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氣溫快速升高,南極、格陵蘭和各個大陸的冰川快速融化,融化的冰雪水流入大海,導致地殼的質量在海陸之間重新分配,而這種地殼上的質量重新分配會破壞原有的地殼和地幔的重力平衡,為了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地幔會重新調整它的質量分配,而這種調整,必然會伴隨板塊的垂直或者水平運動(當然,應該主要是垂直運動),這種板塊的運動,必然會引起大的地震.這就是最近全球地震頻發的原因.
用通俗一點的話說,事情可以理解為這樣的:在以前,地殼是由兩種板塊組成的,一種是大陸板塊,一種是海洋板塊,海洋板塊的上方是海水,大陸板塊的上方有大陸冰川(南極)和山地冰川
地球上雖然有好幾大板塊,但各個板塊的質量和其下的地幔流浮力是基本平衡的,但由於目前人類大量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氣溫升高,而我們知道,氣溫升高的情況下,大陸板塊上的冰川是會融化的,融化了的雪水會流入海里,這樣,大陸板塊上的承受的質量就會減少,而海洋板塊上承受的質量會增加,當這種過程達到一點程度的時候,受重力平衡的影響,由於海洋板塊上的質量增加了,海洋板塊就會下沉,做垂直向下的運動,而陸地板塊上的質量減少了,陸地板塊就會上升,做垂直上升的運動.而海洋板塊的上升和大陸板塊的下沉,也必然會伴隨著地幔流的調整,地幔流會由海洋板塊下面流向大陸板塊的下面,這樣又會引起海洋板塊向大陸板塊之間的水平運動.這種大陸和海洋板塊同時的垂直和水平運動,必將引起地震.
知道了最近為啥地震這般頻發的原因,我們就可以對地震的未來趨勢進行預測了.由於此次的導致地震頻發的構造運動的原因是由於人類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導致冰川融化引起的,和以往地質歷史上的構造運動的誘發因素並不相同,所以,也就有了與以往地質歷史時期所發生的地震不同的特點:1.頻發性,由於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是人類大量排放引起,而這種排放的速度遠遠超過任何地質歷史時期地球二氧化碳的增速,這也導致地球構造運動的快速性,而這種快速構造運動在地震上的表現就是頻發;2.連續性,由於此輪構造運動是由於全球氣溫的升高導致冰川融化引起,而目前全球氣溫還在升高的過程中,冰川的融化也在持續過程中,短時間內不會停止,這也導致地震的發生在短時期內不會停止,地震會一直連續發生,直到全球升溫停止,或者全球冰川全球融化完畢,海洋和陸地板塊達到新的質量平衡;3.全球性,由於目前地震的誘發因素是由於全球氣溫升高,而這種氣溫升高具有全球性,大陸板塊和海洋板塊間的質量調整也具有全球性,所以,此輪地震的發生也具有全球性的特徵;4.越來越劇烈性,由於此輪地震的發生是由於全球氣溫變暖引起,而未來的全球氣溫會繼續升高,升高速率也會越來越快,所以全球以後的地震發生也會越來越劇烈,在可預見的未來地質時期內不會平靜下來;5.板塊邊緣,特別是海洋和大陸板塊的邊緣,和山地冰川特別發育的山地將會是此輪地震的多發區.由於此輪地震是由於冰川融化導致板塊質量調整引起的,所以在板塊的邊緣是多發區,而在山地冰川發育的地區,也會是次高發區.比如青藏高原的邊緣(汶川),各大板塊的交接處(印尼),海陸板塊邊緣(海地,智利).
綜上所說,此輪地震不會在短期內停止,只會越來越強烈和頻繁,在此前發生地震的地方還會繼續發生.對世界上來說,智利,舊金山,墨西哥,加拿大,北歐,印度,印尼,日本,中國等都是地震高發區,對我國來說,台灣,青藏高原邊緣,昆侖山、天山邊緣等都是地震高發區.而相對平靜的地方也有,比如澳大利亞,非洲,阿拉伯半島等,由於其上沒有冰川,板塊比較穩定,質量平衡比較弱,地震發生應該比較小.在我國,中原地區,新疆准格爾盆地內部內蒙湖北湖南安徽徐州以及我國東部(除了山東半島)地區等板塊比較穩定,發生地震的可能性和震級較小.

❿ 中國的地理位置:中國為何是地震的頻發國

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是一個震災嚴重的國家。1900年以來,中國死於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佔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1949年以來,100多次破
壞性地震襲擊了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涉及東部地區14個省份,造成27萬餘人喪生,佔全國各類災害死亡人數的54%,地震成災面積達30多萬平方公里,房屋倒塌達700萬間。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的嚴重性構成中國的基本國情之一。
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①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我國的台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中國地震帶的分布是制定中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重要依據。

閱讀全文

與中國為什麼地震頻發與房地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產培訓機構有哪些 瀏覽:243
十年期房貨利率 瀏覽:239
天津小戶型中單怎麼裝修 瀏覽:506
怎麼賣個人二手房 瀏覽:888
房地產投資長期看什麼短期看什麼 瀏覽:168
柬埔寨期房 瀏覽:603
大型開發商維權 瀏覽:224
南通開發區新開苑房價多少 瀏覽:801
房產達人怎麼買錘子手機版 瀏覽:70
沙烏地阿拉伯需要什麼樣地產地證 瀏覽:442
商品住宅房產證 瀏覽:733
農村房產證沒有怎麼辦理 瀏覽:587
外灘的房價多少錢一平 瀏覽:639
青島最貴房價是多少錢一平米 瀏覽:519
二手房比喻什麼 瀏覽:135
樓盤派籌是什麼意思 瀏覽:319
鎮江楓苑二手房怎麼買 瀏覽:230
衡陽市有哪些好樓盤 瀏覽:459
房地產模型設計費入什麼科目 瀏覽:619
晶福園最新房價是多少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