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提倡「供給側改革」對房價有何影響
「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經濟增長有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
這三駕馬車就是經濟的「需求側」,對應的就是「供給側」。以前提倡經濟增長,擴大需求、刺激消費。現在要換一種方式:供給側改革。
簡單的說,就是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效率。
那為什麼要供給側改革?究其根本還是以前一味的刺激消費導致了產能過剩、樓市庫存、債務高企等問題。而「供給側改革」這種模式則可以改善上述問題。
改革的要點就是在具體工作中落實好「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
權威人士指出:
1、去產能,要加大各種門檻准入、制度建設和執法力度;處置「僵屍企業」,該「斷奶」的就「斷奶」,該斷貸的就斷貸,堅決拔掉「輸液管」和「呼吸機」。
2、去杠桿,要在宏觀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觀上有序打破剛性兌付。
3、去庫存,要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農民工進城的財稅、土地等配套制度。
4、降成本,就要把整體稅負降下來,把不合理的收費取消掉,把行政審批減下來。
5、補短板,就要注重脫貧攻堅的精準度,扎實推進科技創新和生態文明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錢從哪裡來、投到哪裡去」的體制機制。
針對第四條任務,據統計,我國的「空置」住房可供2.2億人口居住,化解房地產庫存尤其重要。
隨著政策逐步調整,房價應該也會穩定在預期軌道上,起碼不能脫離廣大人民群眾。
B. 分享經濟與供給側改革針對房地產市場
「供給側改革」下了定義:其一,「要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化解過剩產能,通過價格調整、企業整合淘汰、拓展外部市場是主要方式。這意味著,從央企到地方國企的整合將向下層逐級推開,「一帶一路」的建設進程將加快。這關繫到產業層面供給的改善。其二,「要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這意味著企業將通過結構性減稅獲益。實際上,此前明確的「適當降低社保繳費水平」,與降低成本的政策信號一致。這是在財稅制度層面改善供給。其三,「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這是對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的再次確認。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不僅因為這一行業能帶動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許多下游產業的發展,化解這些行業的產能,有效拉動就業,還在於從推進「人的城鎮化」考量,房地產業的發展是讓2.5億缺乏相應市民權利的城鎮常住人口能真正定居下來的必要物質前提。這是在調控層面消除供給制約。其四,「要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這一論述表明了最高領導層對股市發展的態度。股市既是企業的直接融資平台,也是普通投資者合法獲得財富、提高消費能力的主要平台。這是在資本層面強調供給的穩定性。產業層面、調控層面、財稅制度層面、資本層面的新部署,勾勒出了「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領域和規模。顯然,這些層面的改革都非一日之功可竟,這也表明「供給側改革」不是針對經濟形勢的臨時性措施,而是面向全局的戰略性部署。改革成效的決定因素制度因素、組織創新能力能否突破束縛,決定著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空間,也由此決定著「供給側改革」的成效。根據經典定義和決策層對「供給側改革」的表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供給側改革」的目的。什麼是全要素生產率?就是在資本、勞動、土地等有形生產要素投入量不變的情況下,無形生產要素推動的生產率提高。在中國,由於普遍的技術進步還未到來,因此無形生產要素應當主要包括制度因素和組織創新能力。也就是說,制度因素、組織創新能力能否突破束縛,決定著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空間,也由此決定著「供給側改革」的成效。事實上,在制度因素方面,能否改進供給是現在面臨的一大問題。比如,在人口紅利衰減的趨勢形成後,應當制訂什麼樣的人口政策保證充足和更高素質的人力資本供給?在中小企業天然缺乏高等級信用的情況下,應當制訂什麼樣的金融政策讓中小企業得到資金供給?在放寬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預期中,應當制訂什麼樣的政策既能讓房地產行業發揮經濟引領作用,又避免形成過大價格泡沫?這些問題都是老問題,但一直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案。調控歷史表明,跳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必須跳出短期利弊的思維視野,從長遠利益考量,讓制度因素與經濟增長的長遠目標相匹配。讓「供給側改革」達到預期效果,制度供給的創新是最重要的前提。此外,組織能力的優化對「供給側改革」也起著重要作用。目前已經推進或正在部署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國企改革等,既涉及政府組織,也涉及政府資金主導的大型企業組織,這些都屬於組織能力優化的新探索。「供給側改革」強調了繼續推動這些改革的重要性。而從全局來看,不僅政府組織、大型企業組織需要優化能力,數量龐大得多的微型組織能否優化,同樣重要。當前,大量微型組織生存發展困難較多,優化這些組織的能力,為其提供寬裕的市場進入空間,通過減稅等措施減輕其壓力是當務之急。如此才能提高其生存能力,創造鼓勵創新的應有環境。要看到,在有形生態要素投入不變的情況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只是理想狀態的表述。事實上,目前資本、勞動、土地等有形生產要素不是沒有變化,而是在沖向高點後發生了逆變化,通過有形要素提高生產率的空間已變得狹小。就此而言,推行「供給側改革」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已相當迫切。細觀之下可以發現,「供給側改革」盡管是全新表述,但與現在已經部署並次第展開的一系列改革高度重合。從本質上看,盡管「供給側改革」意味著經濟宏調著力點可能發生變化,但不是改革總體思路的調整,而是一系列改革更具象、更明確的表達。這表明,一系列相關改革將獲得更具象、更明確的操作路徑,並帶動改革紅利更快釋放。
C. 怎麼理解供給側改革給百姓的影響
答:
供給側改革將為中國老百姓帶來至少4個方面的實惠
1、教育:社會辦學帶來供回給多元化
在教育資源的答供給端,鼓勵社會資本提供個性化、多樣化教育服務。隨著政策不斷松綁,民間資本深入到教育領域內部的通道將被進一步打通。供給側改革正推動教育進入產業化發展模式。
2、醫療:民間資本湧入解決「看病難」
在醫療領域的供給端鼓勵更多民營資本進入,打破公立醫療機構對於醫療資源的壟斷。民營醫療機構百花齊放,百姓對於醫療服務不同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
3、住房:改善房地產供給結構
化解房地產庫存是2016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之一。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指出,各地發改委要抓緊推動制定化解庫存方案,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釋放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穩定房地產市場。
4、消費:「海外搶購」將成為過去
中央給消費升級的潛在領域描繪了一幅明確的藍圖:要求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重點推動服務、綠色、時尚、品質等六大領域消費升級。可以預見的是,通過供給端不斷地改革、完善,未來國內也能提供質量好、價格便宜的產品,老百姓也不用萬里迢迢遠赴國外往回背「洋貨」了。
D. 什麼是房地產供給側改革概念
房地產供給側,相對需求側而言,是指房地產開發行業供應的一方。供給側改革,是指供給這一側改革。
E. 如何深化房地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擴大供給來側結構源性改革的成果,越是在市場低迷或政策調整時,越要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三四線城市去庫存結合起來,引導調整供應結構,租售並舉,提高房屋供給質量和配套服務,滿足日益提高的舒適型、高品質住房需求,多為老百姓建設長壽命、好性能、綠色低碳、性價比高的「好房子」。
(二),要加快新舊動力轉換。一方面,支持傳統產能向優質產能升級換代;另一方面,通過先進的生產方式帶動房地產創新發展,使傳統的房地產煥發生機、新型的房地產業態蓬勃發展。(三),要圍繞新型城鎮化拓展房地產。加快城市副中心、衛星城房地產發展,輻射帶動中小城市,
(四),要加快跨界合作,用好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打造智能健康的居住空間。第五,要弘揚家精神。在全行業形成尊重家、理解家、關懷家、支持家的良好氛圍,讓家一心一意抓改革、促創新,謀發展。
F.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以房地產去庫存為例子
您好,供給側改革是一種尋求經濟新增長新動力的新思路,主要強調通版過提高社會需求來促權進經濟增長。對於如何拉動經濟增長,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改革有著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側管理認為需求不足導致產出下降,所以拉動經濟增長需要「刺激政策」(貨幣和財政政策)來提高總需求,使實際產出達到潛在產出。供給側管理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回歸潛在產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其核心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望採納
G. 供給側改革對房地產行業有什麼積極的影響
參考前瞻 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房地產行業商業模式創新設計與投資回前景預測分析報告答》可知,供給側改革對房地產行業主要體現在:三個新消費、新供給、新動力。從這三個角度理解對房地產的影響可能會更直接和明了。
我國消費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以消費新熱點、消費新模式為主要內容的消費升級,將引領相關產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資迅速成長,拓展未來發展新空間。消費升級將主要體現在六大領域——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品質消費和農村消費。相關第三產業也呈跨越式發展。數據顯示,中國電影票房正以一天一億元的速度快速增長,預計2017年市場規模將超過北美。業界預測,2025年我國體育產業規模將由目前約1萬億元一舉超越5萬億元。
目前國內的供給體系,總體上是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同時存在著結構性的有效供給不足。「十三五」需要解決長期性的供給體系完善和供給結構的優化問題。事實上,房地產不僅依然有位置,而且位置還十分重要。一些相關領域的制度創新和配套改革,其實質是為房地產去庫存服務。
H. 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什麼重大影響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重大發展方略,其主要任務是:從供給側發力,通過重大改革的推進來解決重大的結構性問題。其重大的戰略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提高宏觀調控效率和穩增長的重要推進器。一方面,將結構性改革引入宏觀調控,形成「宏觀調控+改革」的政策組合拳,是新一屆政府宏觀調控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實現穩增長與調結構平衡的重要舉措。這實際上是強調穩增長中的結構變數和制度變數,而這兩個變數則是決定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主要因素。新一屆政府強調宏觀調控要既利當前又惠長遠,寓短於長,以長促短,拓展了宏觀調控的時間軸,形成了「短期+長期」的思路。傳統的宏觀政策偏重於總量問題而忽視結構、制度問題。結構失調、體制僵化不僅增加穩增長的困難,甚至使發展不可持續。經濟發展的本質在於結構變化和制度創新。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形勢下,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增強發展動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長期穩增長的最有力措施。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領域改革取得明顯突破的情況,宏觀調控可以更多的採取市場手段和經濟手段,而盡可能減少行政手段,這既能增強市場信心,又能顯著提高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努力實現市場資源配置中起關鍵性作用的關鍵舉措。就經濟體制問題而言,最大的結構性改革還是市場化改革,即簡政放權、深化價格改革和要素市場化改革,著力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我國在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等五大方面都面臨重大的供給側體制問題,解決這些制度性的障礙的關鍵是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發展為例,長期以來我國創新動力不足主要是因為創新性文化基礎薄弱,投機性發展氛圍過濃,社會上出現了一些人把大量的精力、財力、智力花在投機取巧上,熱衷於泡沫投機活動,是導致實體經濟不振、創新動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這有文化因素,也有發展觀短視、政績考核制度等問題,更有政府對市場干預過多、束縛了企業手腳的供給體制問題。深化市場化改革這一重大的結構性改革,不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直接干預,為市場主體創新寬松公平的宏觀環境,讓市場在競爭性領域發揮決定性作用,而且能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激勵,增強微觀市場主體的競爭力。
三是促進產業升級、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導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結構升級失敗,即經濟結構長期處於中低端而無法向中高端轉換,從而導致長期的需求不足、產業競爭力低下、社會嚴重不公平等問題,最終使得經濟長期失速,危機四伏,各類風險交織且集中爆發。國際上這樣的事例很多,有拉美化現象,有東南亞金融危機。因此,結構轉型升級能否順利推進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的關鍵。而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決定力量是制度創新,即對關鍵領域的改革能否深化,形成更高層次的市場經濟體制。供給側結構改革是推動經濟結構全面升級的原動力,也正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四是中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關鍵一招。改革並不僅是簡單的放權,是對舊體制的「破」,更關鍵的是在於「立」,即「立什麼樣的新規」?成功的改革就是要靠法治來鞏固,來紮根,法治的形成過程就是制度的完善過程,即形成公平而富有激勵性的新制度,以此減少不穩定性,同時增加發展的動力和創新能力。改革的深處就是法治。一方面,我們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同時,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基本完善和定型,其完善的標志就是法制化水平的顯著提高,基本實現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轉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不是僅提供一時的激勵,當一放就亂時再收回,像一些不夠深入的改革那樣形成「收放循環」,而是在打破一些關鍵領域的體制障礙的同時,建立基於法律規范的長效體制機制。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依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要靠法制,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進。正是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這兩方面要求,使得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我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關鍵一招。(王小廣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
2016年6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2016年5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去產能效果非常明顯。今年的去產能有兩大行業作為攻堅領域,一個是煤炭,一個是鋼鐵,1—5月份原煤產量下降8.4%,5月份當月的產量和庫存下降更快,5月份原煤產量下降15.5%,5月末規上原煤生產企業庫存同比下降6%;1—5月份粗鋼產量下降1.4%。
去庫存效果更明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庫存數,4月末工業企業產成品庫存下降了1.2%,這是2010年以來第一次出現負增長。房地產庫存是一項重要任務,連續幾個月下降,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比4月末減少521萬平方米。
降成本效果比較明顯。數據顯示,1—4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的成本是85.66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17元。5月份開始國家全面實行營改增,實際上從去年開始營改增的試點就不斷擴大,有關部門預計,營改增今年將為企業降低成本6000億左右。
補短板投資增速加大。主要是對農業、環境治理、高技術產業加大投資力度,解決一些瓶頸制約因素,今年1-5月份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0%,比1-4月加快1個百分點,其中涉及這些短板領域投資增長速度更高,保持較快速度增長。比如水利、環境治理和公共服務業、信息傳輸業投資都在20%以上。
盛來運強調,數據顯示今年前五個月「三去一降一補」工作進展情況不錯,效果初步顯現。同時有些問題還需要關注,比如鋼鐵問題,從4月份和5月份兩個月的情況來看生產量有所反彈,可能跟這兩個月鋼材價格反彈有關系,相關企業借價格反彈之勢又恢復了產能,這個現象需要高度重視,這也說明去產能確實是一個很艱巨的任務,任重而道遠,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堅定地完成「三去一降一補」的任務,這樣才能使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再上一個新台階。
I. 供給側改革來了 房地產的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樣
供給側改革對房地產行業主要體現在:三個新消費、新供給、新動力。從這三個角度理回解對答房地產的影響可能會更直接和明了。
我國消費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以消費新熱點、消費新模式為主要內容的消費升級,將引領相關產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資迅速成長,拓展未來發展新空間。消費升級將主要體現在六大領域——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品質消費和農村消費。相關第三產業也呈跨越式發展。數據顯示,中國電影票房正以一天一億元的速度快速增長,預計2017年市場規模將超過北美。業界預測,2025年我國體育產業規模將由目前約1萬億元一舉超越5萬億元。
目前國內的供給體系,總體上是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同時存在著結構性的有效供給不足。「十三五」需要解決長期性的供給體系完善和供給結構的優化問題。事實上,房地產不僅依然有位置,而且位置還十分重要。一些相關領域的制度創新和配套改革,其實質是為房地產去庫存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