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香港依然保留七八十年代的樓房呢
相信很多人都喜歡看港劇吧,在內地沒有香港電視台的今天,估計大家都是通過網路來收看港劇的吧。尤其是今年騰訊影視與tvb合作共同拍攝了幾部港劇,估計大夥都是通過騰訊視頻收看港劇的吧。
大家看的港劇一般都是高清信號,有的甚至是超清畫質。但在香港那邊的觀眾可能跟你收看港劇的信號不同喔。tvb有翡翠台和高清翡翠台(可惜現在變成了財經頻道了)之分,我們通過網路上收看的高清港劇都是來自高清翡翠台,而一些畫質很差的港劇則來源於翡翠台。翡翠台的畫質就是標清畫質,看過畫質很差的港劇的觀眾都知道,那畫質不敢恭維,比看70,80年代的港片還要差(其實70、80年代的港片畫質可以變為4K畫質的,不懂的看我寫的另外一篇文章《為什麼有些老港片畫質高清有些畫質極差呢?原因在這》)。
標清畫質的《碧血劍》
那麼為什麼翡翠台播放的畫質這么差呢?為什麼tvb不撤銷這個標清畫質的翡翠台呢?第一個問題涉及到一些技術上的問題,我們為什麼叫tvb為無線電視台,原因是因為tvb發射電視信號是通過無線發射的,在有限的廣播頻域內,傳播標清信號比傳播高清信號佔用的資源少得多,模擬信號版的翡翠台參數為576i,畫面寬高比4:3,PAL制式,音效以麗音編碼,並同時用FM調頻傳送,最多可傳送三聲道。不過現在的翡翠台也有數碼信號,可以收看高清畫質的節目但需要翡翠台的節目是高清製作的。
標清畫質的《大唐雙龍傳》
還有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香港那邊的電視網線路使用的介質是銅軸電纜,有線電視時代的線路介質,無法傳輸高清信號,同時也不可能改變整個香港電視線路網路。因此,翡翠台如此差的畫質不是沒有原因的。至於為什麼tvb不撤銷翡翠台呢?原因有以下兩點。
《尋秦記》
第一,翡翠台成立於1967年11月19日,今年就是它的50年大壽了。對於歷史沉澱如此深厚的翡翠台來說,撤銷翡翠台等於毀滅tvb的根基,不僅電視台不允許,連老一代的香港市民和香港政府都不會答應的。
標清畫質的《倚天屠龍記》
第二、傳播標清信號是在考慮香港一些使用舊的電視網路的街坊。作為東方之珠的香港,依然還有人在使用這一些大頭電視機,因此,他們只能收看標清畫質的節目。香港是一個具有人情味的城市,不到萬不得已,他們是不會拋棄一些老用戶的。就像香港還保留這上世紀70、80年代的舊樓房一樣,因為它們是香港的記憶,香港發展的象徵。
『貳』 我想知道,香港房地產發展過程
香港房地產業雖然幾經起伏,但一直是香港經濟的支柱之一,佔GDP的比重在20%以上,是香港經濟的「晴雨表」。
戰後至現在,香港房地產業呈現明顯的周期性盛衰循環。第一個周期是1946年至1959年;第二個周期是1959年至1969年;第三個周期是1969年至1975年;第四個周期是1976年至1985年;第五個周期是1985年底至現在。每個周期經歷的時間長短不同,周期最短的約6-7年,最長的是第五個周期,歷時19年。
香港人口1946年為60萬人,1949年增至186萬,到1959年超過了300萬,人口的急劇增加使住房需求急增。在港府政策推動及利益驅動下,上世紀50年代,大量資本湧入,香港出現了房地產建設熱潮。到了1958年,房地產市場開始供過於求,房價、地價下跌了70%。
1959年開始,香港經濟出現轉機,加上來港的外國人、國際商業機構增多,對商業樓宇、住宅的需求增加,刺激房地產業迅速回升。由於銀行對房地產業的過度貸款及其他因素,1965年春,香港爆發了銀行信用危機,接著房地產價格暴跌,許多地產公司倒閉,香港房地產業陷入了戰後第一次大危機之中,一直延續到1969年才有所好轉。
1969年香港房地產市道逐漸復甦,港府於1972年制訂了一項「十年建屋計劃」,令投資者信心迅速恢復。但1974年的石油危機導致香港股市暴跌,又帶動房地產業全面調整,香港地價下跌40%,樓價下跌了30-40%。
1975年底開始,房地產市場重又回升,港府1976年開始地鐵修建計劃,提升了城市土地價值;1978年,又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即廉價屋計劃),解決了222.5萬普通市民的住房問題。1977年香港人口超過450萬人,1979年達到500萬人。需求增加,令樓宇供不應求,新興市鎮(屯門、沙田、葵涌等)逐步形成。
承接70年代後期的快速發展,1981年香港房地產市場達到高潮,但隨後而來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及中英香港問題談判,令港人出現信心危機。1982年底,香港樓價比1981年下跌60%,1983年房地產市場全面崩潰。直到1984年9月,「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市場才重新復甦。80年代香港房地產業在70年代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1990年,港島區的房價比1981年上升了一倍以上。不過,1989年之後房地產價格的急升,給香港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埋下隱患。
90年代初期,國際游資及本地炒家開始瘋狂炒買香港房地產,樓價、地價飈升,嚴重脫離居民購買力。從1991年到1997年房價上升4倍左右,若從1985年房地產市道復甦算起,到1997年時房價已上升了9-10倍。1997年,香港房地產泡沫破滅,樓價一路下跌,至2003年中,下跌了70%左右,給香港經濟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這一輪周期性上漲歷時13年,下跌過程達6年,至2003年底才慢慢有復甦的跡象。
『叄』 香港房地產的歷年走勢
我想這本書會適合你:
http://library.cuhk.e.hk/search/X+%7B216129%7D%7B214824%7D%7B213f73%7D%7B213779%7D%7B214b7a%7D&searchscope=14&m=&b=&l=&SORT=A&Da=&Db=/X+%7B216129%7D%7B214824%7D%7B213f73%7D%7B213779%7D%7B214b7a%7D&searchscope=14&m=&b=&l=&SORT=A&Da=&Db=&SUBKEY=%20%E9%A6%99%E6%B8%AF%E6%88%BF%E5%9C%B0%E7%94%A2/13%2C32%2C32%2CB/frameset&FF=X%2B%257B216129%257D%257B214824%257D%257B213f73%257D%257B213779%257D%257B214b7a%257D%26searchscope%3D14%26m%3D%26b%3D%26l%3D%26SORT%3DA%26Da%3D%26Db%3D%26SUBKEY%3D%2520%25E9%25A6%2599%25E6%25B8%25AF%25E6%2588%25BF%25E5%259C%25B0%25E7%2594%25A2&14%2C14%2C
不好意思, 那是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里的一本書, 可從這里找:
http://library.cuhk.e.hk
或是到其他香港圖書館的網址去找.
若果要買書, 可試試香港商務的網站:
http://www.cp1897.com.hk
『肆』 為何香港可以在60到70年代過得經濟騰飛
①外部世抄界比較有利的發展環襲境。上世紀50~70年代,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為亞洲的出口導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科學技術革命使發達國家生產轉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工業,亞洲擁有質高價廉的勞動力資源,正好發展勞動密集工業。東亞地區的穩定也使它們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發展上。
②實行正確的經濟政策。台灣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放棄凱恩斯主義政策,採用貨幣貶值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並刺激居民儲蓄以增加投資來源等政策。韓國也仿效中國台灣貨幣貶值提高利率等方法。新加坡與中國香港則抓住有利時機,將消費城市轉變為工業城市。
③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亞洲政府為經濟發展創造各方面的有利條件,並積極參予投資,適當進行經濟管理。
④優良的文化傳統。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注意發揚了注重教育、甘於吃苦、勤儉節約等傳統。
⑤西方價值觀影響:香港地區與新加坡受到英國殖民統治,在法律、教育、經濟各方面都深受影響;而台灣地區和韓國則是在1950年代以後深受美國影響,能夠和西方價值體系及經濟體系接軌。
『伍』 香港在六,七十年代主要的工業
製造業。
在香港經濟發展的歷史中,經歷了兩次經濟轉型。1950年以前香港經濟主要以轉口貿易為主。從50年代起香港開始工業化,到1970年,工業出口占總出口的81%,標志著香港已從單純的轉口港轉變為工業化城市,實現了香港經濟的第一次轉型。
20世紀70年代初,香港推行經濟多元化方針,香港金融、房地產、貿易、旅遊業迅速發展,特別是從80年代始,內地因素成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香港的製造業大部分轉移到內地,各類服務業得到全面高速發展,實現了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的第二次經濟轉型。
隨著香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製造業黃金時期過去,工業北移,原先企業留下的大批工廈空置無人認領。自2000年開始,不少在港定居發展的文化創意工作者紛紛進駐工廠大廈設立工作室,以文化產業「活化」老去的工廈。
1951年韓戰爆發,由於中國派遣人民志願願軍支援北朝鮮,聯合國宣布向中國實施禁運,使香港不能再依賴作為轉口港支持經濟,很多物資也需要自給自足。
適逢當時不少逃離中國大陸的人士都是具有一定資本的工業家,加上其他難民可以作為廉價的勞動力,使香港工業的發展開始迅速發展。
1953年的兩個填海工程為香港增加300萬平方呎的土地。第一個填海工程是為了建設啟德機場的跑道。額外的土地使觀塘及荃灣變成工業中心。早期工業中心在狹窄地方製造了不少按鈕、人造花、雨具、成衣、鞋子等等。
『陸』 香港為什麼能在上世紀70-90年代那麼發達
因為轉口貿易。
那時候,中國的進出口主要依託於香港的轉口貿易。
後來,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中國進入了自由貿易狀態,就不在依託於香港了,香港失去了最大的一塊肥肉。
『柒』 20世紀70年代後香港經濟的獨特現象是什麼
1973年的大股災,一直延續至1974年年底才有所回升,原因是世界性經濟衰退,本港股災使不少地產商和投資者受損,造成地產低潮。「股拉地扯」,成為20世紀70年代後香港經濟的獨特現象。
『捌』 想了解香港70年代到2000年的社會
1970年代初期,由於新界土地契約的問題,使香港政府不得不考慮香港前途的問題。英國政府曾經多次要求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延續新界的租約,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拒絕。不過在1970年代末,「香港前途問題」已成為中英兩國正式議題,但誰先提出轉移香港政權,外界一直眾說紛紜;但不論誰先提出,香港前途問題為中英兩國,揭開了近20年爭拗的序幕。
香港在1970年代末至1997年20年來的經濟起飛,歸功於中國的開放改革。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於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11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一條戰略決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這個決策既改變了新中國長期以來對外封閉的情況,也給香港經濟發展的良機,讓香港發揮中國與世界之間的中介人角色,從而實現了經濟高速發展。
中英談判
主條目:香港聯系匯率制度, 1981年香港股災, 和 我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在1980年代初,英國曾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權」及「治權」,前者歸中華人民共和國,但英國仍保留治權。不少香港傳統上流社會的政治及商界精英,開始時亦支持有關建議。傳統的英資公司,如匯豐銀行、怡和洋行,亦曾參與游說工作。期間,1981年由當時的商界年青領袖李鵬飛率領當時香港的工商界精英組成「年青才俊團」前往北京交流,並得到當時的領導人鄧小平接見。當他們向鄧小平提出有關建議時,被鄧小平嚴辭指責,這種強烈反對及絕不讓步的態度,令游說工作失敗。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乘福克蘭群島戰爭大勝阿根廷之威,到北京提出繼續「以主權換治權」作為方針,企圖延續對香港的管治,但結果與之前「年青才俊團」一樣,但中國稍微讓步讓香港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這亦成了中英兩國談判時的唯一方針,亦因中方對收回香港立場強硬,其間香港的樓價、股市及港元匯價大幅度波動,更於1983年9月,出現港元危機,港元兌美元由1982年約6港元兌1美元跌至9.6港元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為挽救香港金融體系,香港政府於1983年10月15日宣布聯系匯率制度[7],港元再與美元掛勾,匯率定為7.8港元兌1美元。此後穩定下來,聯系匯率制度一直實行至今,而作為英資首席財團—怡和,於1984年3月28日宣布遷冊百慕大,這舉動被政經界人士視為英國資金撤走的先兆及對中國收回香港的舉動投不信任票。
1984年12月19日,中英雙方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簡稱《中英聯合聲明》。根據這份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1997年7月1日將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而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上述協定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會依照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政策,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共產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實行,並保證香港除外交及國防外,各方面都擁有高度自治。
回歸後的香港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二期主條目: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過渡期在1997年6月30日結束,香港正式結束英國的殖民管治,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董建華為首任行政長官。然而,就在3個月後,東南亞及日、韓、台貨幣受外來沖擊。香港亦不能倖免於難,地產產值大幅下跌、失業率由2%升至6%、經濟增長率亦由正變負、恆生指數由1997年8月所創的16820點歷史新高,下跌至翌年8月的6700點、銀行同業拆息由被狙擊前的數釐升至數十厘,當中隔夜利率更於1997年10月23日高見300厘。1998年8月中,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會同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鄺其志宣布動用外匯基金入市,試圖扭轉一年多恆生指數跌勢,最後動用了1180億港元成功擊退以量子基金為首的炒家。隨著1999年因當年因香港政府於1998年入市購入的「官股」而衍生出來的盈富基金加上美國的科網熱吹至,香港股票市場再一次進入瘋狂狀態。恆生指數亦約12000點,上升至18300點歷史新高,失業率由6%下降至4.5%,經濟增長率上升10%,但隨著美國的科網熱減退,香港的科網泡沫亦隨即破滅,及後於2001年美國發生911事件,香港交易所繼87股災停市四天後,宣布停巿一天。香港無可避免持續衰退,加上以往香港扮演中國轉口港的優勢受到上海、廣州和深圳的挑戰,而且面對經濟轉型和全球化帶來的沖擊,令製造業北移,失業、通縮問題隨之而來。政府連串政策失誤和不擅建立良好的公關形象,令政府處於弱勢,社會不滿氣氛與日俱增,這股衰退潮一直持續至2003年尾仍未竭止。
2003年春,由於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SARS)爆發,香港各方面大受打擊;直至6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香港從「發生本地傳染地區」的名單中剔除。是次疫症中,香港有1755人感染,共299人死亡,經濟損失無法估計,失業率升上至8.7%的歷史新高。政府處理抗疫過程備受批評,市民由從前只著眼經濟發展、轉而開始關心本土政治。同年年中,政府就《香港基本法》第23條關於國家安全問題強行立法時,成為市民對政府施政不滿的導火線,引發同年7月1日的50萬人大遊行及視為親政府一方的自由黨於此時突然宣布反對,政府才只好暫時擱置立法。遊行過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的對港政策,再次變成著重經濟方面,如落實香港與中國大陸的「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以及推行「個人游」,容許中國大陸部分省市居民自由來港作短暫旅遊,並落實興建港珠澳大橋,鞏固香港作為亞洲物流中心的地位。
『玖』 舊香港及香港現代化發展
香港抄是在五六十年代襲開始正式發展起來的. 因為當時國內來了第一批的人, 這批人成了香港工業革命的強大的勞動力. 香港在七十年代開始有人由工業轉為地產, 李嘉誠等地產商都是七十年代開始買地的. 香港的工業大量依賴當時的地理位置, 背靠未開放的中國, 面向國際, 成為貨品加工, 轉口大港. 加上7,80年代大量發展的金融業. 地產業. 這就是舊香港. 香港基本上是一直由舊香港重建成新香港的, 政府一直以來都要拆卸舊文物來建新興東西.
上海跟香港, 不太一樣了. 香港是自由市場, 政府多年來行"積極不幹預"政策, 中國是國家策劃的經濟. 上海現在已經超越香港, 生活現在的上海倒和80年代香港產不多. 都是正值城市生活水平的高速發展期.
『拾』 為什麼上個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未香港的經濟要比中國大陸發展的要好呀!好有為什麼在那個時間裡面
因為那裡是英租界,發達城市,在那裡做事賺的錢要比大陸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