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商業地產如何實現高效招商
一、適合性定位的選擇
招商是商業項目運作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也不可以單就招商而談招商,談招商的基礎是有了正確的前置條件——招商執行前具備了合理的項目定位。定位作為一個項目的戰略性選擇,是項目確定發展方向的至關重要的事情。就像是在管理中常講到的,戰略對了,策略出點問題是可以挽回的,但如果戰略錯了,策略越正確,可能就偏離得越遠,可導致全盤皆輸。現實狀況是,很多項目前置條件並不正確。我們看到目前國內的地產開發企業中,諸多存在著創辦人或董事長/總經理絕對權威的現象,戰略性方向基本都由其個人決策,因此便出現了一些由高層憑借主觀想像對商業項目做出定位判斷的事情,結果導致招商很難達到理想程度,造成項目不能實現應有的商業價值,操作的職業經理人也被一換再換,都成為了定位不當的「犧牲品」。從目前北京商業地產市場的現實情況來看,一些未能實現成功招商的項目不乏有的處於城市的黃金地段,其招商失敗諸多是因定位偏差所造成,因此好的地段並非是項目招商成功的充分條件,項目定位是否合理亦是十分關鍵的因素。
二、適應性的建築設計
在一定程度上,購物中心招商的過程就好比是中國傳統的相親過程,亦十分強調門當戶對,項目的地段如同人的身世,建築本身如同人的相貌,一個項目如果希望對國際一線品牌進行招商,則最好是「身世」與「相貌」兼備。目前的現實狀況是,「地段」對於商業項目的重要性是能夠被充分認識的,但是,建築設計的重要性仍未被普遍認知,以相親作為比喻,就是很多人以為好身世便可找到好的女朋友,沒有去思考如果再加上好相貌便會有更大的挑選空間。
在開店選址過程中,商業品牌往往都優先考慮入駐城市中的標志性項目,這里所指的標志性項目可以理解為兩種:一種是現已建成並進入運營的現實標志性項目,另一種是在建但給人信心可成為標志性項目的項目。目前市場上的在招商項目大多都處於在建狀態,考慮將具備優勢基礎的項目包裝成為一個「在建的標志性項目」,是提升「招商勢能」的有效方法,這一結果的達成,除項目自身的地段、體量、功能等要素外,建築設計師的方案亦至關重要,因為一般人都不會認為平庸「相貌」的建築會成為城市標志。同時,因購物中心的最終用家是不同業態的零售商,所以在建築設計時需前瞻性地考慮到不同業態對硬體的需求特徵,比如一般超市的層高達到5.5米為好,而電影院層高需在9米以上,餐飲則要有煙道、燃氣預留等。如果在設計時未能為業態商家做到針對性硬體條件的預留,則未來招商也就很難成功。
三、合理的招商節奏把握
在招商執行時,配合工期階段,在合理的時機做合適的事情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而言,不同業態類別,不同大小面積的零售商,在對選擇簽約入駐項目的時機選擇上都不盡相同,像超市、百貨公司等大型賣場,應該在較早的階段進行招商接洽,並最好是讓其參與到項目的深化設計過程中,以便適當地依據其需求做出針對性的設計考慮;此外,大型賣場等主力店的入駐不僅直接影響到購物中心的業態布局,而且對其他店鋪的招商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常常能帶動整個購物中心後期的順利招商,這主要是源於主力店對吸引人流所起到的關鍵作用。而像一般服裝店鋪,就需要進入工期後半段時再正式啟動招商,這不僅是因為這些中小店鋪對商業硬體設施無過多的特殊要求,還因為在過早的時候這些商家一般也不會給出十分明確的意向。
四、針對性的推廣策略
目前諸多發展商在進行商業項目運作時,帶有典型的住宅思路,如在招商時選擇大眾媒體進行集中廣告投放,製作的招商手冊如同銷售樓書般抒情浮誇等。與住宅產品所面向的大眾人群不同,商業項目在招商時面對的基本都是專業零售商,越是定位高檔次的越是如此,這些零售商都是較為理性與專業的人群,是屬於小眾范疇。在看招商文件時,零售商可能更關注的是區域的人流、硬體情況等務實細節內容的說明,所以不夠務實的招商文件不但難以起到實質的推動作用,還可能適得其反。並且,運用大眾媒體向其傳達信息亦可能不會高效,針對性的推廣才會更具實效性。以開業不久的新光天地為例,該項目從始至終都保持了高度專業的推廣思路,有效推動了項目招商進程,具體如在招商啟動時邀約針對性媒體舉行新聞發布會造勢,爾後藉助專業渠道向目標客戶進行一對一的招商推介,到一定階段後藉助客戶答謝酒會的形式發布招商成果,吸引更多新客戶等。
五、專業及穩定的團隊
商業項目的招商實際上是一個合作夥伴的整合計劃,因為每一個商家都有自己的專業判斷,新開每一個店鋪一般也都是需要實現盈利目的,因此商業項目的業主在針對這些商家的招商過程中,應該是已經構思了一個讓目標商家都可相信的在項目中的盈利商業計劃,並需要招商人員要有系統的思考及表達,如此才可能給商家更多信心。另外,在招商工作執行中,每一個招商人員不僅是代表個人,而更是代表其公司,所以招商人員的形象及其在工作中表現出的專業水平也就成為了商家衡量其公司規范程度、實力狀況、以及專業化水準的直觀參照,從而影響到對項目的信賴,左右招商的結果。
並且,一般大型購物中心的招商工作需要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跨度,業主無論是委託代理公司還是自建團隊,保持招商團隊的穩定性亦是實現高效招商的重要途徑。如果發展商頻繁更換項目團隊或者負責人的話,一方面會因與零售商彼此重新磨合而付出更多的機會成本,另一方面也會使零售商對業主公司的穩定性產生懷疑,從而增加項目的負面阻力。
Ⅱ 商業經營:如何為商業地產增值
商業地產,商業先行。商業之中,商業的經營管理好壞決定了商業鋪面的價值。 與經過十多年市場化發展的住宅房地產業相比,中國的商業地產在短短兩三年內迅速發展,成為了投資人眼裡的新創富支點。目前,許多商業地產項目在前期銷售時均可在短期內銷售得很好,但在後期經營時卻面臨一些困難。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一些商業地產開發商大都由住宅轉向商業,缺乏商業經營管理的經驗,且沒有良好的融資渠道,只能以傳統的銷售模式銷售商鋪,因此在後續經營時常會遭遇窘境。 一位資深的地產策劃人士指出,目前商業地產經營主要有兩種模式,即"只租不售"和"租售結合"。"只租不售"的經營模式商具有比較統一的產權,可以進行整體統一的經營管理,並不斷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始終保持市場競爭力。這種模式追求的是物業的長期利潤最大化,但開發商如果沒有充足的資金和良好的融資渠道,很難面對沉重的資金壓力。另一種"租售結合"的經營模式雖然解決了前期開發的資金壓力,但因產權的不統一,容易導致項目整體經營無法協調,難以管理,對開發商的品牌和長遠發展形成不利影響。 對此,一些開發商們也採取了不少解決方案,如採取"部分銷售、統籌經營管理"的經營模式,即開發企業在開發之前預先做好商業物業的整體營運規劃,然後將部分經營面積對外發售。發售同時,接受小業主委託,將物業交由商業管理公司統一經營。為了保證項目的穩定經營,開發商只將小部分營業面積進行公開發售,以保證對整體項目的控制權,同時以"返租、保租、包租"等形式,獲取小業主的經營權,從而比較好地解決了投資主體分散與統一經營的矛盾。 也有專家建議,商業地產要盡可能地規避後期的經營風險,在經營管理上可以選擇實力雄厚的知名商業運營商家,知名商家一般在長期的商業經營運作中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具有較強商業經營管理能力及吸引消費能力,消費群體的認同感與忠誠度比較高,市場競爭能力與持續經營的能力比較強;另一方面針對自身項目素質,判斷商場具有市場經營前景,不能為了引進大商家而泥沙俱下,確保可持續經營。
Ⅲ 如何做好商業地產
商業地產不像住宅地產那麼簡單,令很多開發商費盡心思、絞盡腦汁,但還是出現很多不盡人意的商業地產項目。
就商業地產而言,業種業態的規劃定位對於商業地產項目來說是最重要的!那麼,如何才能做好商業地產呢?大部分開發商感覺比較迷茫……以我做飆馬商業地產策劃多年的經驗總結,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是做好商業地產的前提和必須!
一、業種業態的規劃設計是前提業種業態的規劃定位對於商業地產項目來說是最重要的!是商業地產的靈魂,成功與否於其有直接的關系。
主力業種在項目中占具很主要的作用,次力業種的作用也不應忽視,一定記住的是,在主力業種選擇與次主力業種選擇上,在面積、位置方面一定要深入考慮。而不能只重視主力業種,忽視次力業種業態的競爭能力。
業態的選擇,應根據市場資源還和業態資源來設定。必須與項目周邊相吻合和互補而不要形成競爭。記住這一點,你的項目就一定會有競爭力。
二、建築的適應性是基礎
首先應該考慮建築的形態如何體現業種定位和業態選擇,同時還要與市場周邊怎樣融合,也就是說,建築形態是不是能與現行的市場相應。
因為商業投資這方面都會被資金困住,銷售的問題在規劃中就自然而生。好的商業地產開發商一定是在規劃設計時就已經考慮到銷售的問題與模式,銷售與建築之間的關系是如何,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否則,會給後期的銷售、招商和運營造成影響的。
三、科學合理的功能布局是保證
必須清楚地知道,各業種的設定與面積配比,並考慮如何能在後期經營中有生存力。各業種在項目中起到的作用都不同,而其占項目的位置,也是必須合理,要根據人們的購物習慣、勞累時間期,使之間如何產生聯接關系,是必須要考慮的。
四、經濟收益性是第一
現在很多商業地產開發,是要上了一定的面積才能實現投資回報期與開發成正比。但從開發商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的是給予最大的利潤,在這個時候,必須對後期的物業如何提升與物業留量進行進行前瞻性規劃。商業地產一般需要重點考慮三大問題:找准符合市場「需求」;填補空缺、避開競爭;吻合城市區域的發展趨勢。
請採納
Ⅳ 如何化解商業地產招商困境
如何化解商業地產招商困境
商業地產行業經過這幾年的高度發展,目前已進入一個問題集中爆發的階段,一線城市象北京,由於前幾年大量資金進入這個行業,07年北京的商業地產已經進入一個被媒體形容為「井噴」的時代。當然在這種表面繁榮的背後,是大量的商業地產處於閑置狀態。今天的開發商蓋完的商業地產既賣不掉也租不出去,資金處於一個非常嚴峻的局面,很多開發商因此陷入困境。前幾年流行的產權式商鋪模式在實踐中幾乎是全軍覆沒,鮮有成功案例,靠出售套現的路子走不通了,所以對於很多大型商業物業,只有依賴出租來實現價值,或者等大資本來收購。但即便大資本進入,也需要開發商成功招商並正常經營。招商難,是擺在很多開發商面前的一道難題,是一道無法繞過去的坎兒。
現與業內同行分析開發商陷入招商困境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層面:
① 供求關系失衡:商業地產要靠商家買單,商家靠消費者買單。消費市場的近幾年增長幅度在13%左右,消費佔GDP的比重只有不到40%,與發達國家消費佔GDP70%以上的格局相去甚遠,說明中國的老百姓的消費能力目前還是很有限的,而住宅、醫療、教育的市場化又給消費者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都對消費的增長起抑製作用,在消費市場的增幅在13%這樣的水平增長的同時,近幾年商業地產投資的增幅卻都在24%左右,商業地產的供給遠遠超過了商業發展的需求,供求關系已經失衡,造成閑置是必然的結局。當然這種失衡主要是結構性的失衡,它表現為一方面大量商業物業閑置,一方面大量商家無法找到適合開店的經營場所,二者之間的矛盾非常尖銳。
② 沒有市場定位或市場定位不當:商業地產的市場定位要解決在什麼樣的地段針對什麼樣的客群為什麼樣的商家提供一個怎樣的經營場所的問題。這個定位的外部基礎是對商圈的詳細的市場調查。但現在我們很多開發商基本不做任何專業的市場調查就盲目的拍腦門決策上馬商業地產項目,動不動就是幾十萬平米的超大項目,在上項目的時候就根本沒深入思考過開發完的項目准備租給誰,往往是房子蓋好了才考慮招商的事,這樣的項目陷入閑置狀態實在是太正常了。
③ 業態組合不合理或不切實際:很多開發商對商業領域的運作規律缺乏足夠的認識,並不清楚大型商業企業在選址擴張時要考慮的條件,做業態規劃的時候完全是憑自己的一相情願,而不是下游商家的意願,很多開發商甚至是委託純粹搞建築設計的設計院來做商業規劃,這樣的機構往往只了解建築技術,但不了解商業的運作規律,單純的從建築設計技術角度做出來的業態組合往往是脫離實際的,不具備可操作性。
④ 建築結構設計上的不合理:合理的設計流程應該是先做商業規劃再做建築設計,根據不同的業態對建築結構在設計上的不同的要求做建築設計,比如一般超市凈高至少4米,倉儲式賣場要9米、電影院的要求凈高要在10米以上、餐飲要有煙道、網吧要兩個安全通道、五金建材家居要求載荷達4噸、普通的超市和書店1噸等等,每個業態都有差異。但我們在現實中卻經常看到在這些硬環節上的疏漏,有一家開發商蓋了4層的商業物業,一共有5000平米,准備租給超市,超市來了發現層高只有3.5米,而超市至少也要4米,.結果沒辦法做,只能長期閑置;而有些高檔公寓的底商層高就是按普通民宅高度2.8米設計的,連吊頂裝修都沒法做;還有的商鋪開間3米多進深卻有20米,不知這樣的底商誰會要;還有的底商中間有很多柱子很難進行賣場設計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建築結構設計上的硬傷是很難通過其它方式補救的,要麼炸掉,要麼閑置。
⑤ 租金的障礙:很多時候,一套底商地段也合適,建築機構以及配套設施也沒問題,但還是無法達成交易,原因卡在租金上。租金是開發商的收益來源,但卻是商家的成本。房地產行業屬於帶有壟斷特徵的行業,開發商賺錢是以千萬以億為單位的,習慣了攫取暴利,但商業服務業屬於充分競爭行業,商家要靠消費者買單,商家賺的都是辛苦錢,在市場消費有限的情況下,商家能承受的租金是有底線的,當租金成本超過商家承受的底線的時候,商家就會拒絕進入或者撤租。目前,很多開發商對租金的期望值過高,遠遠超過市場平均水平,也遠遠超出絕大多數業態能承受的底線,這時市場就會用物業的閑置來報復不合理的租金要求。
⑥ 招商環節工作存在大量認識和操作上的誤區:人的行為是受認知支配的,目前,開發商對商業地產招商在認知上的誤區包括:市場定位過程中追求高檔次;業態組合越全越好;主力店一定要選國際大品牌或者新品牌;先把房子蓋好再說,招商後面慢慢談或者是另外一個極端:招商工作越早越好;一定要把房子租給出價最高條件最優的客戶;不管別人的租金是多少,我就這個價格;簽的合同租期越長越好;招商就得靠忽悠;只要招商成功就萬事大吉了等等,有這樣糊塗的認知,要想讓商業地產不空置也難。
⑦ 缺少明確有效的招商策略:商業地產招商是一件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它客觀上要求必須要有有效的招商策略。毛澤東曾經說過,路線是個綱,綱舉目張,對於商業地產招商的全局工作而言,招商策略就是整個招商工作的綱,沒有了這個綱,招商這個網就是沒用的破網,必然是什麼魚都不可能抓到的。有效的招商策略的制訂,又依賴於前期規劃時制訂了有效合理的商業規劃。而目前的現實是,開發商對前期規劃的商業規劃普遍重視不夠,沒有有效合理的商業規劃,招商策略的制訂就成了無源之水。
⑧ 缺少優秀的招商人才和招商管理人才:毛澤東曾說過:路線確定好之後,幹部是關鍵。商業地產招商是橫跨地產和商業行業的一個工作,要求招商人員具有復合型的知識結構、工作經驗和技能,而目前人才市場上這種既懂商業又懂地產的復合型人才少而又少,具備制訂招商策略、能夠帶團隊的招商管理人才就更是稀缺。「二十一世紀什麼最缺?人才。」這句電影《天下無賊》的對白用在此處是再合適不過了。
⑨ 缺少在招商環節的執行力:沒有有效合理的商業規劃,沒有有效的招商策略,沒有招商管理人才,沒有招商專業人才,這些東西都沒有的時候,沒有招商環節的執行力就是必然的結果。近幾年一本叫《執行》的管理書籍很流行,這正迎合了很多不知戰略為何物的管理者的胃口,他們覺得公司的戰略沒有問題,都是執行環節出了問題。戰略與執行,戰略強調的是做對的事情,執行強調的是把事做對。就現實的商業地產招商而言,絕大多數情況下執行不利的根本原因恰恰是缺少好的招商策略,而不是缺少好的執行。
⑩ 缺少專業的商業運營管理團隊:商業地產的價值,最終是要靠長期的運營管理來實現的,成功的招商,必須要靠專業的商業運營管理團隊來保障,包括未來的資本運作,都離不開一個專業的商業運營管理團隊。沒有這樣的團隊,未來的商業運營就沒有保障,那些很專業的商家可能就不會進駐、運營環節的人才缺失,也是造成商業地產招商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
以上對開發商在商業地產招商遇到困境的成因做了簡單總結。有些問題,比如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公司領導層出現的問題,屬於一般的公共問題,影響的並非招商這一個環節,所以未加探討。
Ⅳ 新商業:商業地產+零售商業到底該怎麼運作
在流行跨界混搭的今天,商業地產和零售商業迎來新變革的時期,各路商業精英都在討論一個新的概念:「新商業」,不管是互聯網電商大亨,或是實體零售連鎖,還是商業地產大佬,都在應對由信息科技應用帶來的商業環境變化,「新商業」的概念在資本市場業、資產管理界、營銷界、文創圈和創業界成為了時下最熱議的話題之一。
「新商業」文明就是信息時代的商業文明,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影響而興起的新的商業文明。新商業文明下的商業模式是面向消費者的以柔性化製造、個性化營銷、社會化物流為支柱的「大規模個性化定製」。
2016年美國的黑色星期五「黑五」(感恩節後的一天),JC Penny
透過多頻道的推廣,包括網頁展示,電視廣告,線上視頻,電郵,文宣,社交媒體,App
等方式!在新商業趨勢下,線上線下的融合,信息和體驗的傳達,商家與客戶的互動,新的商業規則都成為未來商業突破的研究方向。
早在2010年前後,就有同業精英開始進行應對「新商業」的「諾亞方舟計劃」,我們也在5年前就開始了「商業4.0」的研究。萬物聯網的時代來臨,新的體驗技術和人工智慧將在未來5年顛覆目前的商業經營方式。商業4.0是物網融合時代的新模式,我們研究對人們影響的不只是局限於五感(視、聽、嗅、味、觸)范圍,在功能與結構的需求滿足之餘需要充實到情感(右腦+商業)的滿足。我們研究的課題很多,不只有新環境下的商業模式創新,更涉及到未來的商業應用技術。在這里,我准備結合當下,對「新商業」涉及到幾個環節進行簡單的分享。
商業地產的吸金大法
中國最早開發的商業購物中心是上海恆隆廣場與港匯恆隆廣場,我1993年放下美國自己的企業,回到中國就是負責開發的這兩個項目。在最近連續三年裡,恆隆和港匯分別取得了國內購物中心租金收入坪效最高和租金單價最高的業績。恆隆廣場坪效年均超過人民幣120元/天/
,作為一個海外上市公司項目,在國際投資者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中國商業地產行業里的一個標桿。
恆隆集團在香港的商業地產,主要集中在香港銅鑼灣,那是寸土十金地方,但是在規劃港匯廣場時候,我們設計了很大的中庭,公共面積佔了45%左右。在九十年代初做前期規劃的時候,我們已經前瞻性地看到未來中庭多樣性營銷運用與運營推廣活動。今天實體店面對大鏈接時代電商的沖擊,需要有足夠體量的中庭做不同的推廣活動,這是一些成功商業地產的基因。
當時也有不同的聲音質疑港匯廣場的公共面積過大並且沒收入。「為什麼投入這么多錢做中庭?」,但是開業後多年營運數據事實證明,每一次做活動收取的租金,遠遠超過店面的租金。所有的東西都是要有一些思維突破,尤其在大鏈接的時代,萬眾創新。
但在90年代中國購物中心剛起步階段,我們結合購物中心比較成熟的國際經驗,在港匯廣場的規劃設計中創新性創造了中國第一個多廳影院,同時因為購物中心的體量非常大,需要有消防防火分區,所以被消防局從中間一刀切出13米的消防通道,當時我們思考的就是怎麼讓冷清的消防通道變活。如果各位去過港匯廣場,大家注意到的,或者覺得不錯的,就是當時創新的休閑美食步行街。
前期定位在任何時代都是非常地重要,從資產管理的角度,為什麼當時在經過亞洲金融風暴時候,我們還可以去思考做一個奢侈品的購物中心?購物中心的定位必須要著眼於未來趨勢,而不是僅僅盯住眼前的消費市場,如果按照90年代末的消費水平,中國當時還不足以支撐頂級奢侈品牌的消費市場,但是考慮到中國過去三十年的2位數的經濟增長和人均收入的提升,所以我們做了一些非常大膽的業態重整、調整,到做全中國最頂級的奢侈品購物中心。如果看恆隆公司年報,2015年租金收益是港幣41.94億,這是一個非常健康穩定現金流,這也是商業地產非常迷人之處,它是不斷有序而來的收入。
商業地產的實質是資產管理
「NOI」 Net Operating Income ,與Cap
Rate資本化率,是資產管理最重要的兩個指標,也就是怎麼樣去用一些合理管理,怎麼樣去做更好地運營與招商,去增加收入和減少開支,只有在這種情況之下,你的NOI才會增加,資本化率降低,資產就會往上增值。
在信和集團負責資產管理的時候,做的幾個項目都是防禦性措施,主要是商場改造與增值。在任何時間段都需要對整個當地市場的了解,在競爭者的新商場還沒建完前的前一兩年,信和已經啟動防禦性的整改業態提升。在資產增值過程之中,把一些使用率非常低的商業類別整改而去增加商業零售租賃面積。同時也提升不同的業態。尤其大鏈接的時代,商場更新與提升,更需要在不同的階段做不同防禦性的一些調整。
商業地產投資都有一個退出的過程,2007年時我負責香港第一個私人上市的房地產信託REIT,泓富房地產信託並對長江集團的七個物業整體收購。商業地產是有出路的,但是出路是統一經營,統一管理,整體打包出售。房地產信託就是對一些開發商物業在成熟階段的時候將它證券化。
目前在中國還沒有真正意義對一般公眾市場開放的REIT,還沒有真正開放到一般股民也可以投資的房地產信託。從趨勢來看,我認為這個也是中國必須要走下一步,可以釋放出很多重資產為輕資產管理。
當然在資產管理,其中一個重點就是怎麼節能,同時也包括調整業態、形象,這都是資產管理必須要做的事情。不管信和集團也好,恆隆集團也好,泓富房地產信託也好,基本上都有很好的資產管理,運營管理,才可以不斷地每一年NOI的提升,或者是收益提升。
講一下大鏈接時代的融資的案例,因為做商業地產是沒有辦法借高利息融資,因為借貸一般兩年或者三年就到期了,項目根本來不及完成。開發商因為借的利息成本高,如果是以股權抵押,最終會被借錢的公司把項目公司的股權接手了,做商業地產投資和借貸的時候,要想清楚項目的杠桿比例多少,利息是多少,合理嗎
正確的退出方案,大家都在講李嘉誠又跑了,其實從一個做生意的商人來講,當你的物業到了一個頂點或成熟的時候,它認為物業的價值已經到了,整體退出是一個合理的方案。最近陸家嘴的世紀廣場接手的是ARA(專門做基金跟房地產信託管理的公司)。因為ARA長江集團也有股權,所以最終還是會由原團隊繼續負責管理這個項目。
電子商務工具化
目前電子商務彌補了一些三四五線的業態不足或產品不足,所以電子商務會在中國比較普及。不過在美國,電子商務占的比例還是蠻低的。不管電子商務怎麼發達,現在到2025年,中國還會有七千家購物中心在開在建。目前電子商務買的東西很多是服裝,運動類或者鞋類的東西為主。其實說到互聯網,我一直認為web是一個工具,工具的意思你怎麼利用互聯網來結合你的客戶在來你們的購物中心之前,對你的場地及產品已經有一個基礎的認識,所以到了實體店的時候,經過自己摸、看、試再決定去買,Web的使用還是非常重要,而且已經越來越普及。
中國網路交易額,移動端已經佔了很高的比例,現在移動這么發達,中國手機網民現在已經佔到了88.9%。現在移動支付「支付寶」佔了幾乎整個市場絕對數,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支付寶、微信,不管你現在付電話費,還是付其它費用,也已經非常的普及。我有一次忘了帶皮夾子,我吃完飯以後傻在那裡,後來外婆家餐廳的服務領班看到我,我說怎麼辦,他說你有微信嗎,我說微信有,那你趕快到大眾點評點一下,買一張餐廳的券就可以用了。我馬上在微信上面買了一張餐廳的券,但是他說不能找我錢,我說沒有關系,領班將剩下的錢拿了五六瓶子可樂給我帶走。
中國一到黃金周就到處旅遊了,你可以看到支付寶在黃金周的時候花錢最多的是韓國去了,可能韓國還是女孩子去買化妝品多,泰國第二,香港第三。美國移動支付的交易量,蘋果Apple
Pay也越來越普及,幅度上升非常快。在美國的電子商務大概佔零售的13%左右,不管是Amazon亞馬遜也好,EBay
易貝也好,Walmart沃爾瑪也好,所有這些電子商務的客戶也是越來越多了。單單美國各大零售商在Cyber Monday
「剁手星期一」(黑五之後地星期一),的個個商家Best Buy, Kors, Target, Old Navy, Toys 「R」US,
Walmart 等地網頁與社交網站的廣告都在搶聖誕節前購物的客戶
總的來講,電子商務的規模會增大,但是還是占整個零售的比例還是小。實體的商業,實體的零售是不可能因為電商的沖擊而消失了。雙十一經過五年,在2014年成長了1000倍,到了2015年到了912億,2016年1207億。當然,今年雙11加大了很多娛樂的元素,晚會、互動等等。其實你不管他們是電子商務,雙11還是在淘寶做什麼,最終還是要落地與人發生互動。反過來說,如果你把所有的實體店同一天做同樣的事情,集中打折與讓利,這個銷售額也會是非常巨大的。
大數據改變生活
今年美國大選是大家非常關注,這次大選讓所有專家跌破眼鏡,包括主流媒體,這裡面有很多的隱性條件,很多客戶不在主流媒體接受采訪,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誤差?之前超過百分之七八十的預測是希拉里贏,結果最後是特朗普贏。可以看到特朗普在Facebook臉書也好,在Twitter推特也好,它的粉絲是很多。
另外一個我想點到的,特朗普花了500萬美金分析美國投票公民的大數據,大數據我們聽到很多,但接連到商業地產分析客戶的時候,也是一樣的概念。因為有了精準的分析,所以Trump的廣告投放時,對什麼州的什麼鄉什麼縣等小地方,什麼人群就變成越來越針對性,這次大數據分析對於特朗普投票選民影響有一定的幫助,最終勝選的鄉縣地圖明確證明此舉。當然社交媒體本身傳的信息會遠遠比主體媒體類別多很多,這也是這次影響票投的原因。所以我想說的一句話就是,今天已經用大數據全面發力的時代,很多時候我們還在做問卷,還是用千人的問捲去分析,來決定項目上億投資與定位的時候,會有一定的誤區,也許問下來多數人很喜歡喝咖啡,吃西餐,但等你招商引進咖啡與西餐廳的時候,你發現怎麼西餐廳沒什麼人
中國目前也有一些結合電信公司數據的大數據分析公司,他們根據你使用手機的時候,可以很清晰地分析出某個商場的一公里的距離是什麼人群,三公里是什麼人群,家庭情況是什麼。全部都可以通過這些數據找到更精準的定位,有了這些資料,你的業態才知道怎麼修改與調整。有這些資料才知道是不是需要增加兒童的業態,做的活動是不是家庭的活動等等。在這方面,我相信這次我用美國總統選舉利用大數據的例子來加強大家對大數據的認知跟我們未來做調研的時候可以幫助到各位。
線上線下融合
目前常常看到的都是百貨公司死亡名單,有時候我要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看看電商死亡名單,它也是有成本的,快遞也是成本,天貓也要扣點的,人工需要錢,推廣需要錢,稅要支付,倉儲也是錢,所以電商並不是不要錢的。
實體零售商如何應對,他們也會聯合起來做一些促銷活動,購物節等活動。電商也在找實體店,亞馬在紐約34街上開了一家,它現在還要開更便利的實體店,准備在路邊提貨,第一個便利實體店會在西雅圖總部附近開始。所以電商在找實體,實體也要介入電商,不過我一直說互聯網是一個工具,重點是我們如何去使用
小米也在開實體店,小米2017年預計開200到300家。小米號稱他們的坪效是一般零售業態的20倍,因為單價很高,所以一天如果可以賣上百個手機的話,租個200平方米,平均一個手機幾千塊,它的坪效就很高。這是一個趨勢。
另外一個講到存量,有位朋友收購了一個老廠房,請了國際的設計師,把很舊的廠房改成一個多功能的辦公樓,同時多功能廳不斷地做不同的活動,拍電影也好,拍MV也好,或者是時裝發布會也好,這些老廠房的改造取決於你怎麼運營。尤其目前文化藝術娛樂的有機結合,在這個大鏈接時代的存量地產,我們怎麼運用這些有創新想法的改造使其價值最大化。
「新商業」應對變化
年到跨千禧年的時候,港匯前面有一個很大的樓梯平台,就在這個樓梯上面去做了千禧年的活動,當時是幾十萬人把那邊堵得滿滿!未來樓梯大平台會拆掉,拆掉以後有幾個好處,增加了一些租賃面積,包括那些客戶可以更直接地從地面就進來。可是當時我們在做這個樓梯大平台的時候,思維是能夠把二樓跟一樓的租金通過這個樓梯大平台把人引入,所以二樓的租金跟一樓的租金幾乎持平,這也是從商業當時前期我們規劃的一些思維。改造之後徐家匯將打造上海文化藝術展覽的聚集地了。
我的老東家恆隆集團推動了「EST」計劃,
Experience體驗, Service服務, Technology技術,
在目前這么成功的上海購物中心,恆隆還在不斷地做提升,這個就是一個成功的重要基因。根據恆隆的年報可以看到集團准備花13個億去改上海恆隆廣場跟港匯恆隆廣場。上海恆隆廣場通過對局部面積進行調整,租賃面積會擴大,尤其把地下室全部改建。恆隆引入新的「EST」改進,將會迎來新的格局,我看好未來改造好了以後租金會往上走,
商業環境時刻都在變化,而適應變化的是具有豐富經驗和善於經營的人。我很高興每次參加「CCIM」國際注冊商業地產投資師和「CPM」國際注冊資產管理師的活動,我本身也是CCIM,也是CPM,所以我一直認為一個項目成功運營最終還是人,怎麼建立一個好團隊,招到好的有專業培訓過的人員一起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有經驗豐富的管理團隊其實也是資產保值增值的主要發動機。
結語
「新商業」是商業文明的時代延續,新的科技和新的商業模式,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新的生活方式服務的。80後、90後有一個別稱,叫「二次元」世代,於過去的做法不同,我們提出,大鏈接時代商業地產將是主題化的體驗商業體。從營銷的角度,不管是視覺、聽覺、感覺,需要感官刺激的營銷,更需要在內容上進行文化的營銷,未來的商業不再是功能主義的剛需滿足,未來將是文化知覺的商業世代,需要感官實現文化營銷。在大連接的時代,大數據分析,精準定位,人工智慧服務,虛擬現實體驗,都將成為新的營銷手段。「新商業」需要在站高一線的前瞻角度,做好策劃定位與商業管理,與時俱進地實現項目價值最大化。
Ⅵ 商業地產九大新玩法,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
一、有主題的情景化
十幾年前的魔都新天地玩的是石庫門老上海風情, 歷久彌新。如今,魔都的美羅城玩的就是一個個讓70、80後驚喜的室內街區主題,而且每個街區都有諸多特色。萬達的情景體驗化的武漢漢街則是幫萬達開創了另一條生財之道。
拉斯維加斯那一堆商場的羅馬主題、威尼斯情景、火山情景、好萊塢情景、法國主題讓全球消費者瘋狂幾十年,幾年前泰國的Terminal21的9大國家的情景體驗都能拉動泰國游。
確實,競爭不那麼激烈的地方,沒必要砸錢做體驗做情景化。但是,成本控制下的讓消費者驚喜的情景化商業空間,能夠更長久地幫助項目確立競爭優勢。
二、穿插交融半開放式陽光的生態化
做的好的包括影響一代商業地產人的日本難波城,魔都的西郊百聯、環茂廣場、金光綠庭、瑞安虹橋天地。
生態、自然、陽光體驗與購物中心的穿越式結合,能讓中國的消費者更有歸屬感,能讓精英階層在購物的同時也能享受片刻的靜心。
三、親子又互動的趣味化
可以是外廣場,可以是中庭,也可以是在高樓層的過道,也可以是樓頂。但如今的商場,有趣又多參與感的親子活動空間確實必不可少,凱德及萬達這幾年的在這方面的調整就是受益者。
親子空間的塑造不僅全方位拉動家庭消費,更讓商場成為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大增加粘性及感恩帶來的額外消費。孩子多的商場也多出更多生氣。
四、顛覆中能品賞的藝術化
在如今的MALL里,藝術不只是藝術,品賞也不只是品賞。在中國魔都K11,瑞安虹橋天地,北京芳草地都深諳其中精髓。
可以是裝飾細節,冷區空間、鋪地、過道、藝術品、商鋪美陳,也可以是中庭體驗活動、收費或免費的藝術展覽。
消費者需要的是消遣、趣味、有解讀力的藝術體驗,是精神享受,需要的是真體驗。藝術化的空間能帶來更高層次的消費者,帶來額外的高租金,甚至做出口碑了,商家不賺錢都不願走。
五、木頭空間營造出的家庭式溫馨化
木質感的空間就是大趨勢,誠品及無印良品就是是其中的行家。木質感帶來更強的有歸宿感的體驗,營造出的溫馨化能拉近商場與消費者的距離,潛移默化間塑造口碑及紐帶。
六、大魄力的深顛覆的娛樂化
成都世紀城環球購物中心的人造海洋及沙灘震驚了全中國,太奢侈但確實有點意思,夠顛覆的娛樂化吸引住了不只是四川人的眼球。
最高消費力的70、80、90後都是熱衷動漫的一代,所以融合各類動漫元素的娛樂化,如今也是都在操作,魔都的IFC及南豐城都頗具特色
大魄力的深顛覆的娛樂化,玩的就是撬動一城甚至一國好奇心的把戲。付出了更多心血和金錢,但也換來了真正蛻變成地標的契機。真地標的商業回報價值誰都懂,而時間最能證明一切。
七、重氛圍、服務、真實感的細節化
空間氛圍做的出彩的有很多,服務做的最好的是日本商業,細節化做的好的如新世界、瑞安、伊勢丹。
氛圍要求的是情景協調、細節襯托、全方位的運營實力。服務則得有懂人心的細致的分解到標准化的執行力。細節得有靠譜的設計、工程、運營團隊把控。
八、用戶思維混搭有理的組合邏輯化
在魔都,混搭做的比較好的是環球港、靜安寺晶品及美羅城的各大主題街區。有邏輯的混搭及組合,既能彰顯情懷地賺大錢,又能讓消費者愛上這購物空間以提升消費頻次。
九、靈動多銜接又單一的動線多元化
比較下這些年的萬達廣場,早期的僵化的筆直的動線早已被拋棄,在堅持主動線的同時又多靈動及變化。
而虹橋天地則是組合式動線經典,THE HUB和虹橋新天地的銜接,以及傳承重慶天地的各種穿越感的動線及空間的變化,也能帶給消費者多樣的體驗。
Ⅶ 中國商業地產的贏利模式 租、售PK
中國商業地產的贏利模式 租、售PK
中國商業地產的贏利模式 租\售pk
今天的中國商業地產投資開發盈利模式具有多樣性選擇,並且都正在被國內的很多商業地產開發商、專業市場靈活應用:一是只售不租,出讓產權,很快收回投資。二是只租不售,好處是產權握在開發商手裡,可以抵押再貸款,還可以待增值後出售,甚至可以將商業物業進入資本運作。三是又租又售,部分租,部分賣,出租部分起示範作用。此外還有很多變化,或者以租代售,又租又售;還可不租不售,自己做商業經營,同時賺到投資開發利潤和商業經營利潤;還可與商家聯營,以物業為股本,成立專業商業經營公司,合作或合夥經營;還有更巧妙的辦法是,以物業與其他人共同建立商業經營公司,專門經營其開發的商業物業,並以租賃的方式從其手中租用他的商業物業,同時享有租賃收入、合夥經營收益、物業增值三部分利益。
最初:造市只為興貿易 先不論租售
辦市場是租好還是售好?十多年以前浙江人對這個問題其實考慮不多。只要有商機,是空白點,就國有資產、集體資產、私人資產湊在一起先造個市場再說吧。新疆商貿城開辦的時候,進場商戶每戶集資4000元,前兩年免收攤位費,後十年租金在雙方協商統一定價的基礎上給予18%優惠,例如,駐烏魯木齊義烏勞協分會負責人施仲謀,就是這樣以義烏市工商局委託人名義從義烏經營戶手中籌了630萬元作為建市場的經費。
當時這種帶有官方或者集體背景的集資方式,在浙江的很多地方非常盛行,許多市場就是這么建起來的。因為並不急著收回投資,只想單純地興旺一個地方的商貿,解決一批富餘勞動力的出路,再解決掉一些產品的銷售問題,這個市場就算完成了使命。
彎路:統一管理出糾紛 市場只能租?
但是讓我們一直以來感到困惑的是,回過頭來看一些上世紀90年代浙江人在集體辦的專業市場時代里,竟然因為不同程度的出售產權,帶來了統一管理糾紛,嚴重阻礙未來發展。
這種例子可以分兩種情況,一是因為這些市場創建時多數面臨資金不足,所以採取了多個股東集資的方式,往往分成了國有、集體、個人3個層面的勢力范圍,有時連召齊股東開個會都不容易。另一種情況則是由於市場經營不善,或者經營主體發生變化,將一部分產權賣給了經營戶或者投資客,往往就散亂在市場區域內的各個點上,所屬人不同,經營者和擁有者不是同一個人,更談何協調發展。不少經驗豐富的市場管理者因此一再告誡:如果誠心辦好市場,就千萬不能賣產權。
產權復雜給市場管理帶來的一個困難是在劃行歸市方面,即對商戶按經營門類各自劃類。由於實際的經營者和產權的持有者並不是同一個人,而市場管理者以考慮市場利益為重,卻很難協調產權持有者的利益,所以遭到了困難。當市場面臨改造時,這種困難就更明顯了。以浙江嘉善商城為例,由於1992年開辦的時候是以供銷社為主的多個部門投資建設的,所以在初建立的時候,嘉善商城的產權就已經分給多方持有。在此後的十幾年中,經歷了無數次大小的產權轉讓。所以目前的現狀就是,在商城靠北的副食品、洗滌用品區,大概有70%的攤位產權已經不屬於嘉善商城,在中部的副食品、日用百貨、水果糧油區,大概有10%產權也不屬於商城,最南的日用工業品區的產權雖然屬於嘉善商城,卻並非經營重點。
再到商業地產在浙江興起的時代,由於專業市場和商業地產有許多共同之處,都是「統一管理,分散經營」,所以許多「先賣鋪位,再搞經營」的商業地產手法便被挪移到專業市場運作中。這種被市場經營者稱為「房地產模式」的手法可以迅速收回投資,而且由於地方政策等原因,如此運作地產獲利的成本大大低於一般地產項目。以浙江的食品市場為例,到了90年代末,全省共有食品市場120 余家,其中極少有產權惟一的市場主辦者。
據江蘇省蘇州車市總經理王衛兵的經驗來看,他們在全國各地看到的市場很多,有的房子造好以後 60%都招不滿的也有,就是因為有很多市場現在是打著商業地產的名目做房地產,雖然市場做的不好,商戶的利益受到了損害,但是市場主辦方都賺了錢。「我們在有些地方考察的時候,看到那些空空盪盪的商業街、專業市場,那都是產權不完整,管理無法統一,主辦方不負責任留下來的後果。」
現在:賣產權其實有利 簽補充協議
江蘇無錫五洲國際裝飾城董事長舒策城在一次商業地產聚會上提到,其實賣產權是完全有必要的,因為對投資方來說,這不僅可以盡快收回投資,而且可以提高市場的凝聚力,關鍵在於一些操作細節。「我們也賣產權,但是有條件。首先我們首選賣給經營戶,可以給他提供特別的優惠價格,不過如果經營戶來買,除了需要提供他的營業執照以外,我們還會調查他每年的銷量,我們需要知道他的銷售網路有多廣,是不是達到我們的門檻。如果來買的是投資客,我們肯定會跟他講清楚一點,5年的經營權要屬於我們,這會寫入補充協議。因為該培育的環境應該都在這5年裡培育好了,市場在培育初期,統一管理非常重要,比如要跟他們在補充協議里協商好,業態的調整也要市場統一管理,要是這條商鋪是賣瓷磚的,你就不能改賣肉。」
目前在國內的商業地產行業里,大部分的新市場都在依靠類似補充協議的說明文件來填補原先的產權買賣漏洞。王衛兵說,「按我們目前的經驗,賣商鋪的時候除了購房協議以外,必須有經營協議,這兩份合同同樣具有法律效益,經營協議不允許購房者輕易改變經營業態,必須接受市場的統一管理。而且我們對經營戶的審查很嚴格,如果他目前的經營狀況很好,我們給他一定的優惠政策,如果他經營狀況不好,我們不會讓他進來。我們有一個招商團隊,對每個經營戶都進行考察。」
補充協議的這類理論來源其實來自於商業地產的靈感。而無錫東方國際輕紡城副董事長黃會偉的意見是:「現在的市場跟以前的市場不一樣,以前是出租率越高越好,但現在光講這一點是不可能的。賣出產權有很大的優點,比如為了保證你市場的興旺,你必須一開始就引進一些大的企業。我們現在知道就像是Shopping Mall引進主力店那樣,他們會選擇引進家樂福等等這種綜合類的超市來增加自己的人氣。所以專業市場里也必須有大的廠家來做領頭的房東,一定要有他來保證你的客流量。假如你全都出租出去的話,一旦沒有生意,大店會馬上撤光,小商戶會跟風,剩下來就是一個空殼。但如果他們是把產權買下來,他肯定對這里要重視,起碼就會給市場更多的時間。」
在上海我們也發現了在招商中把自己完全當作商業地產來進行運營的專業市場,比如榮獲2005上海十大商業地產項目的曹安國際商城,以及總規劃佔地928畝的上海金山國際貿易城等等。「不得轉賣其他種類的商品」與「可以選擇返租」是這類市場賣商鋪產權時所簽的重要條款。
關鍵字: 房地產營銷
Ⅷ 商業地產如何進行招商與銷售
首先對商業地產進行策劃,策劃裡面涵蓋有調研、統計,接著才是看看你這塊地適合做什麼類型的招商。
怎樣讓客戶接受你的招商呢?
1.展示企業實力,讓經銷商了解企業的過去。
首先,要讓經銷商了解企業的發展史。經銷商對於企業是陌生的,要讓經銷商放心地經銷企業的產品,必須要讓經銷商對企業產生信任。如何讓經銷商信任我們的企業,光靠企業說是遠遠不夠的,要有說服力的招商工具。如企業所獲得的榮譽、媒體對於企業的報道等。
2.建立樣板市場,讓經銷商看到自己的未來。
企業在招商過程中,僅靠一則招商廣告和業務員的游說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讓經銷商看到實際的東西。這就需要企業建立樣板市場,對於樣板市場企業要做好嚴格管理,從店面的建設到導購員的培訓都必須要做到規范化,要使樣板店成為企業的形象店。在招商會的同時,可以帶經銷商參觀樣板店,使經銷商從樣板店中感覺到這就是自己的未來。
3.做好長久規劃,讓經銷商看到發展的前景。
在會上,企業要做好長遠的規劃,對企業的前景做一個描繪,樹立一種長久發展的企業形象。讓經銷商感覺到這是一個很有發展潛力的企業,與這樣的企業合作,是有前途的。
4.建立可操作的經營模式,讓經銷商放心經銷。
為經銷商建立一種可操作的簡單的經銷模式,從店面的裝修、產品的擺放、導購員的培訓、經營管理、促銷推廣等形成一種模式。這種模式簡單、易操作,只要經銷商照這種模式運作,就可以有一個很好的收益。通常,經銷商所擔心的不是投資額太高,而是進貨以後如何才能銷售出去。經銷模式可以讓經銷商感覺到,企業不是讓經銷商自己去銷售,而是企業在幫他們一起進行銷售,讓經銷商消除後顧之憂。
5.事實勝於雄辯,經銷商現身說法。
請已經合作的優秀經銷商現身說法,講述自己與企業合作的經歷和經營的業績,用具體的數字來說明產品給自己帶來的利益。事實勝於雄辯,通過現有經銷商的講解,可以打消經銷商對產品的疑慮,別人做著行,那麼自己做也一定行。
6.專家洗腦,消除經銷商的疑慮。
請行業內的專家對行業和產品進行分析,增強產品的可信度。經銷商來開會都是帶著疑慮來的,企業可針對經銷商的疑慮,請專家在招商會上一一解答。在經銷商看來,專家的解答比企業的解答可信度要強得多。只要經銷商的疑慮被解除了,那麼合作也基本上完成了。
7.業務人員跟進,趁熱打鐵。
會議結束後,經銷商對企業和產品已經有了足夠的認識,心中的疑慮也基本上消除了,但是現在的經銷商大都比較理智,不會因為一時的頭腦發熱而當時達成協議。這就需要業務員及時跟進,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多次拜訪,利用招商會的余熱,趁熱打鐵,爭取實現合作。
總而言之,企業的招商要有針對性,不能盲目地夢想一網打盡滿河魚。選擇適合自己的經銷商,誠心誠意地去合作,招商會結束後要有諾必現,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良性循環,保證後期的招商工作能夠有序進行。企業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手段,招商的最終目的不在於圈錢,而是要服務於產品的銷售。
Ⅸ 商業地產怎麼入行
中國房地產市場走過了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其物業開發模式也幾經演變,繼住宅地產開發主流之後,商業地產現正逐漸成為地產開發市場的新寵兒。但在開發商賺取商業地產開發高額利潤的背後也同樣承擔著一定的市場風險。 一、價值商業物業的價值在於經營,通過經營創造高於價格的價值。一個商業項目必須要系統考慮項目的商業定位、招商、經營,才能實現高水平的商業物業開發,達到預期的贏利目標。而住宅的價值在於居住,保值升值。其關鍵是准確的產品定位及目標消費群體定位,最後通過銷售實現開發價值。 二、經營管理招商是商業物業成功開發的關鍵所在。一個商業項目,如百貨、專業市場、區域商業中心等,一般都實行「招商先行」的營銷策略,以招商來帶動銷售。「有主力店的地方,就有無窮的商業機會」,以招入主力店作為吸引其它商家的手段。其實主力店周邊商鋪的經營主要是「寄生」業態,它本身不具備「聚客」能力,所以也不具備使商鋪升值的潛力,只有藉助主力店的作用才能充分挖掘其商業價值,使商鋪作旺並不斷升值。統一銷售,統一經營,統一管理,使擁有權、經營權、管理權三權分離。商業項目要充分發揮經營管理公司的作用,盡早介入項目整體開發,為招商及後期經營管理作好准備。而住宅一般不存在招商問題,帶底商的住宅,具體銷售依住宅定位而定,是以招品牌連鎖店為主,或是一般經營戶,但一般前者居多,以品牌店來帶動住宅銷售,提升住宅價值。但底商需要科學合理的業態經營及規劃比例,這點也非常重要。 三、市場風險開發商在看好商業地產開發利潤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市場風險。除土地成本、土建費用及一些稅費管理等因素比住宅用地高外,一般投資商業的人群相對較少,加之現今人們理智投資理念加強,所以為降低市場運作風險,商業地產開發必須具有有前瞻眼光的開發商、專業的商業地產顧問及經驗豐富的物業管理公司三大要素,以有場有市為開發目的,這樣才能增強投資者的信心,降低開發風險及提高開發價值。而住宅相對來說開發風險較小,因為住宅消費群體較廣,住宅業態既具有居住功能,也具有投資功能,其雙重作用為銷售提供了更廣闊的購買群體。
Ⅹ 商業地產銷售需要怎麼操作
商業地產的市場流向:開發企業(投資人)是商業行為------以盈利為目的(當然有社會效益)-------所以,他想得最多的是回報,那麼商業地產的回報從哪裡來?
A、直接銷售(如果你是開發的小鋪面,可行,如果你是做的大開間,可要小心了); B、租賃; C、合作經營; D、自營; E、託管經營;
這五種方式是商業地產的主要流向,作為投資行為,最希望的是最短時間內的收回投資並取得利潤,可往往不是這個結果,為什麼呢?其實,從一開始,他就沒想透其後期的回報方式,不是嗎?做策劃的都清楚,有多少開發商在一開始就特別重視此問題?甚至是房子修好了才想到招商、請代理公司。。。。。。這類現象可謂「中國特色」!
讓我們再來細化一下吧:
第一類:直接銷售,商業地產要實現100%的銷售如果是在一個不成熟的商圈裡幾乎是很難的一件事,原因是:給不出為各投資者一個安全、合理的投資理由,其二,產權分割並轉移後的後期管理更是無可談起,我們講,商業需要規模效應,如果沒有一個管理商,面對一萬、甚幾萬、幾十萬平米的賣場,我一個其中幾十平米的小店做任活促銷都是在無形的為別人做。。。。。 正是因為此,有了專業管理公司的介入,為了賣場的統一規劃,開發商又不得不反租之後再交給管理商,這不問題又來了:管理商的品牌、市場號召力、生命力會有多長?那個8%-10%的反租回報誰能有保證?經過這么多年的檢驗,有成功者,但能存活到今天的除了品牌名企外還有多少存活?成百上千的開發商為此一籌莫展!實踐證明,發展到今天消費者已經有了相當的認知了,不可能輕易再重新被你忽悠了! 所以,如果開發商開發的是大框架物業,要整層出售的概率是比較低的,分割售之,你可要想好如何管理,否則,即便開業了,要不了多久也就會夭折(指零售),如果你要反租更要算好了你的回報率。其實,這種方法流行於90年代,進入本世紀後,大多都不會再這樣做了,那麼如何做呢? 第二:租賃 這就是考驗開發商底氣的時候了,如果你從一開始所選地塊就的前瞻性,如果你有比效充足的開發資金、如果你有良好的商業信譽、如果你找到一個可以信任的物管機構。。。。只要你任有一條具備,你的商業物業也一定會不愁出處,隨時間的推移,它還能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具大的回報(舉個例子:成都人民南路90年代後期有一個爛尾樓,開發商封頂後再也無力往下做了,原先的銷售預測及結果讓他快倒了,這是,香港的一物管公司看重了此樓,於是接下了此樓,那知,通過合理的運營後,此樓在2000年後成了成都含金量最高的寫字樓,現在你就是出再高的價,他也不會賣一個平方給你),通過高額且穩定的收益,他獲得了足夠支付利息並有收益的回報,不僅如此,銀行給他的錢也不會擔心利息了,反倒因為此樓的不斷增值,還要爭著貸款給他。他成功了! 第三、合作經營,大家如果做過零售都會知道,早期進入中國市場的國外品牌企業,在中國的投資,與地產商的合作,大多是以租賃、合作經營的方式與開發商對接的,比如太平洋百貨、沃爾馬、百盛等等,特別中國內的百貨連鎖企業,為了節約開店擴張成本,他們會把有限的資金放到商品流轉上,於是,給出一部份利潤給開發商,開發商也會藉此提高整體物業的價值,拿出一部份面積來與主力店合作,其實,我們清楚,項庄舞劍,意在佩公!本人一朋友運作過一個這樣的商業樓盤:開發商與零售商(上市公司),最初是合作(利潤分成),第二年後,開發商就不要利潤了,要股份,再後來,將物業重新評估,直接直換該公司的股份,最後,實再了整體直換,借殼上市,實現了開發產權的變現,獲得高額回報。 第四、自營,如果你有足夠的准備,這也不失為一條好路子,因為:土地使用權、物業產權的增值幅度遠比利息大得多,再加上你有效的管理(自已管不了不要緊,可交給管理公司),也會讓你獲得開發回報。 第五、託管經營,特別適用於寫字樓、酒店、學校、醫院、等。 當然,並不是每一個商業物業都適合返租。 物業所處的環境(成熟商圈或不成熟商圈),物業的結構品質,商業的業態規劃方案(一線商業或二,三線商業), 開發商的資金實力等都可以作為該商業物業是否適合返租的參考條件.